西南志留系

西南志留系

一、西南地区的志留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1](2021)在《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综合梳理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志留系重新划分为7个地层区、20个地层分区,从中遴选出70条岩石地层剖面,以组为单元,以生物地层信息为主要根据,以国际标准为统一框架,用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不同块体间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案。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2](2021)在《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3](2021)在《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文中指出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中9个在命名上是无效的。同时认为,命名有效的19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是今后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赵文金,张晓林,贾国东,沈延安,朱敏[4](2021)在《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时间约束》文中指出志留纪-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见证了肉鳍鱼类的起源与陆生维管植物的兴起.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SDB)准确位置的确定既具有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又直接影响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与最大时间约束的估算.文章在滇东宜良大河连续的SDB层序中获得了δ13Corg、δ13Ccarb和TOC的数值和变化曲线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玉龙寺组上部和西山村组下部的δ13Corg值有明显的正向偏移,在西山村组最下部样品YD-25中显现δ13Corg的峰值(-20.0‰),再现了全球志留系最上部至泥盆系最下部δ13Corg的变化趋势.δ13Corg在大河剖面上跨越SDB的这种变化特征与在捷克布拉格盆地克隆克GSSP附近Klonk-1钻孔SDB地层层序中的变化趋势十分类似.因此,文章将大河地区的SDB置于西山村组最下部样品YD-17和YD-18之间,曲靖地区西山村组下部早泥盆世花鳞鱼类副花鳞鱼(Parathelodus)的新发现佐证了这一观点.大河地区SDB的确定以及滇东地区已有的古生物资料和生物地层化石带的建立,为厘清滇东含鱼地层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关键资料.滇东西山村组(泥盆纪洛赫考夫期)中最早的扇鳍鱼类杨氏鱼(Youngolepis)和关底组(志留纪卢德福特期)中最早的肉鳍鱼干群斑鳞鱼(Psarolepis)表明,肺鱼类和四足动物的分异发生在426.5~416.0Ma.

林宝玉,李明,黄莫,邓丽婷[5](2021)在《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文中认为《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1)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2)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3)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4)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5)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1)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2)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3)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4)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5)"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周晨曦[6](2021)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是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地区。塔里木盆地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成藏过程,盆地内油气资源分布情况复杂。随着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超深层方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该盆地仍然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塔中和塔北地区是盆地内重要的产油区,本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和盆地内烃源岩样品开展油源研究,明确原油样品和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金刚烷类化合物特征以及碳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而进行油源对比,揭示油气混合充注过程。本研究对研究区内138个未经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样品和盆地内40个烃源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研究中原油样品的生物来源均为菌藻等低等水生生物;(2)本研究中大部分地表部面烃源岩样品遭受过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来源为菌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典型的海相藻类沉积类型;(3)什艾日克浅钻烃源岩样品、什艾日克剖面烃源岩样品和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样品形成于还原的沉积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138个未经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样品和盆地内40个烃源岩样品进行甾烷、萜烷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研究所有原油样品和烃源岩样品规则甾烷分布模式均为C27甾烷>C28甾烷<C29,与盆地内典型海相原油的规则甾烷的分布特征一致;(2)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和塔中地区大部分原油样品表现出奥陶系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塔中地区少部分原油样品表现出寒武系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3)塔中地区部分原油样品C30重排藿烷/C29Ts比值和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较高;(4)本研究中40个烃源岩样品均与前人报道的塔里木盆地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一致;(5)结合原油样品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异构化指标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大部分塔中地区原油样品的成熟度高于大部分塔北地区原油样品的成熟度,塔北地区原油样品中也含有少量成熟度较高的原油样品;(6)根据塔中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比值与甾、萜烷浓度图版,将甾、萜烷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Tm、C29藿烷和C30藿烷等五环三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快,热稳定性相对较低;第二类包括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等五环三萜烷、C27和C29规则甾烷各异构体,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慢,热稳定性中等;第三类包括C27重排甾烷、C21甾烷和C23三环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先增高、后降低,降低速率低于前两类化合物浓度,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在常用的甾、萜烷成熟度指标中,Ts/(Ts+Tm)、C29Ts/(C29Ts+C29藿烷)和C30重排藿烷/(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是基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C27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和C21/(C21+ΣC29)甾烷比值是基于第二类与第三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比值则是基于第一类与第三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根据138个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塔中地区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变化范围较窄,主要是因为塔中地区原油的来源较为多样或者塔中地区原油的烃源岩岩相变化较大;塔北地区原油的来源较为单一,或者塔北地区原油的烃源岩岩相比较均一。根据40个烃源岩样品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和34个干酪根样品稳定碳同位素实验结果可知,四组烃源岩样品的沉积环境之间存在些许差异。什艾日克浅钻烃源岩样品、什艾日克剖面烃源岩样品和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母源差异不大。根据研究区内原油样品的甾烷、萜烷和金刚烷类化合物以及原油的各项物理性质的综合研究,本研究认为塔中地区油藏有四期的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为生油高峰时期(生油窗)生成的原油组分;第二期为生油窗晚期生成的原油组分;第三期充注为湿气阶段生成的油气组分;第四期充注主要是高成熟天然气组分。塔北地区油藏主要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两期油气充注的过程,未发现湿气阶段产生的原油组分,第四期高成熟天然气的充注对塔北地区原油的影响也较小。塔中地区四期油气充注均很重要。金刚烷类化合物主要是伴随着后期天然气的充注进入到油藏中,由高-过成熟烃源岩直接生成、或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携带高含量金刚烷充注进入油气藏,金刚烷含量和成熟度与油气藏原油成熟度无相关关系。

梁霄[7](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徐洪河,刘锋,蒋青,汪瑶[8](2021)在《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的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指早古生代地层与上覆地层之间的接触界面;这是华南地质发展史上重要的构造转换界面之一,综合研究其分布特征对探讨华南大地构造的演变,特别是广西运动进程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基础性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华南14省及1直辖市、115县的126条穿越该地层界面剖面的研究,揭示出其界面上、下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出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接触关系有3大类: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并以该界面上、下地层的时间和分布特征为依据,划分为3个分布区.在华南全区,在大时间尺度上,广西运动是一次长历程的地质作用,体现在虽然各地发生、发展、结束时间和后续推进过程略有差异,但大体的时间相近;它最先发生于晚奥陶世珠江区,到达扬子区的时间大约晚了10Ma;发展的高点在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早期;结束的时间从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晚期开始,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强力推进过程.华南广西运动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雪峰-九岭山以东和以南地区地质作用较为强烈,界面为角度不整合,体现了陆内造山运动的形式;以西和以北地区地质作用相对平和,界面为平行不整合,以反复、多幕的升降运动为特征.广西运动的动力源问题甚为复杂,文章提出导致华南广西运动发生的动力源是多源和多方向的,正是由于不同的块体从不同的方向大致在晚奥陶世凯迪期间对华夏块体的挤压作用,广西运动在华南广大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和推进.

于深洋[9](2020)在《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文中提出华南板块上扬子区黔东北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记录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灭绝-复苏事件的区域表现型式。受滇黔桂古陆区域短暂扩增和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时段的地层缺失量因地而异。思南大息场周缘的大息场组碎屑岩仅分布于局部海底凹陷区,厚度129.7m,其底界对比为凯迪阶上部,顶界对比到鲁丹阶上部。此凹陷区底栖壳相动物化石稀少,凯迪阶上部含遗迹化石表明底栖动物可短暂栖居;鲁丹阶粉砂质海底微生物席生长形成的皱饰构造,是目前唯一确认华南板块志留纪最初的错时相实例。黔东北香树园组以灰岩为主、夹含少量粉砂-泥质陆源碎屑岩的地层序列,厚度几十米,标志着志留纪早期高清澈度海域开始空间拓展,展现了水深和底质差异控制生物灭绝事件后底栖壳相动物生屑滩以及珊瑚-层孔海绵礁逐渐复苏的过程。香树园组可次分为近岸白沙型和远岸印江型,生物地层学对比精度弱。笔者选取石阡白沙阡口和筷子山剖面作为白沙型分布区的实例,石阡枫香铺沟村和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作为印江型分布区的实例,测试灰岩样品序列的碳、氧同位素,首次在华南板块志留系碳酸盐岩相序列中识别出早埃隆无机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其漂移量可达2‰。香树园组与同期劳伦及波罗地板块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对比表明,早埃隆无机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具有跨板块的对比潜力;同位素地层学证据实证了陆源碎屑影响力度不同,导致各剖面香树园组顶底界线具有明显的穿时性。香树园组灰岩岩相学鉴定完善了该时期生物多样性组成,以往文献中未记录的苔藓动物、软舌螺、双壳类、介形类、海绵、钙藻、钙质微生物等细颗粒化石虽然不能全部定名属种,但它们是香树园组灰岩颗粒的重要来源。陆表海缓坡区水动能、水深和清澈度等环境指标变化频繁,导致礁相和非礁相生态组合类型的多元化。基于香树园组生物相-岩相分析,结合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对比厘定的等时性对比框架,将香树园组底栖生态单元的演替划分为五个阶段:1)少量格架动物出现;2)格架动物常见但非密集生长;3)格架动物密集生长形成生物层;4)水体变深生物礁复苏受阻;5)水体变浅生物礁出现。复苏期的珊瑚-层孔海绵礁具有生态狭适性,生长时间短且局限于近岸白沙型香树园组分布区;印江型香树园组位于远岸偏深且低能的环境,底栖壳相化石多样性和丰度偏低,不是生物礁滩相分布区。

余谦,程锦翔,张海全,王正和,邓敏,赵安坤,刘伟,陆俊泽,杨贵来[10](2020)在《盐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国西南地区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对盐源地区开展公益性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在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盐源地区进行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发现盐源地区早古生代发育志留系龙马溪组和泥盆系坡脚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志留系龙马溪组以碳质硅质泥页岩和碳质粉砂质泥页岩为主,以富有机质、硅质含量高、笔石发育为主要特征,发育于深水陆棚环境中。泥盆系坡脚组以含钙质碳质泥岩和钙质碳质粉砂质泥岩为主,以富有机质、黏土含量高、竹节石发育为主要特征,主要发育于泻湖环境中。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均具有有机质含量高,沉积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脆性指数较高,低孔低渗的特征。盐源地区发育大量宽缓向斜,具备较好的页岩气保存条件。在志留系稗子田组和泥盆系坡脚组的勘探获得了油气显示,表明盐源地区页岩气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研究成果为区域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西南地区的志留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地区的志留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志留纪生物带
3 中国志留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I)
    3.2 西准噶尔—北山地层区(II)
    3.3 塔里木地层区(III)
    3.4 昆仑—祁连地层区(IV)
    3.5 华北地层区(V)
    3.6 西藏—滇西—川西地层区(VI)
    3.7 华南地层区(VII)
4 讨论

(2)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陆壳板块与华夏洋壳板块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弗里统多重地层对比
2 晚奥陶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概况
3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
    3.1 湘中南褶皱山地(Ⅰ)
    3.2 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Ⅱ)
    3.3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前陆盆地(Ⅲ)
4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
    4.1 华夏褶皱山地(湘中南部分)(Ⅰ)
    4.2 北东、北北东向弧形桃江—白马山—苗儿山板块碰撞带(Ⅱ)
    4.3 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Ⅲ)
    4.4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埃隆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Ⅳ)
5 华南洋
6 对张家界地区小溪峪组时代及特列奇阶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的商榷
7 几点认识

(3)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奥陶系研究历史概述
2 地层单位名称命名有效性评估的依据
3 研究区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及其澄清
    3.1 命名上无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3.1.1 因名称不可用而命名无效
        (1)“宜路层”Ilu Formation (1926)
        (2)“二村层”Erhtsun Formation (1946)
        (3)洪雅组Hongya Formation (1964)
        (4)下巧家组(Lower Chiaochia Formation)与上巧家组(Upper Chiaochia Formation)(1965)
        (5)威远组Weiyuan Formation (1965)
        3.1.2 因不符合优先原则(或其限制条件)而命名无效
        (1)“新开寺系”“Shinkaisze Series”(1932)
        (2)“佛耳岩层”Foeryen Formation (1940)
        (3)二郎山组Erlangshan Formation (1989)
    3.2 命名上有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3.2.1 实际无效的名称
        (1)“冷碛层”“Lengchi Formation”(1935)
        (2)“乐马系”Lema Formation (1941)
        3.2.2 实际有效性存疑的名称
        (1)大乘寺组Tachengssu Formation (1933)
        (2)盐津组Yentsin Formation (1953)
        (3)罗汉坡组Luohanpo Formation (1958)
        (4)诺多组Nuoduo Formation (1965)
        (5)华弹组Huadan Formation (1974)
        (6)普格组Puge Formation (1974)
        (7)铁足非克组Tiezufeike Formation (1974)
        (8)高洞口组Gaodongkou Formation (1978)
        (9)王家河坝组Wangjiaheba Formation (1978)
        (10)大渡河组Daduhe Formation (1980)
        (11)新沟组Xingou Formation (1989)
        (12)红槽坪组Hongcaoping Formation (1989)
        3.2.3 实际有效的名称
        (1)红石崖组Hungshihyen Formation (1941)
        (2)巧家组Chiaochia Formation (1942)
        (3)大箐组Taching Formation (1942)
        (4)汤池组Tangchih Formation (1945)
4 结语

(4)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时间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滇东SDB评述
3 滇东SDB上下地层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地层学
    3.1 地质背景与地层学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4.1 华南滇东的SDB
    4.2 空棘鱼-扇鳍鱼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时间校正
5 结论

(5)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区志留系顶部地层时代
    1.1 江苏盐城大丰
    1.2 江苏南京和江苏句容
    1.3 安徽南陵
    1.4 湖北崇阳
    1.5 湖北通山
    1.6 湖南张家界地区
    1.7 重庆秀山
    1.8 四川广元地区
2 扬子区志留系顶部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
3 扬子区兰多弗里统特列奇阶的上界
4 “扬子上升”的时代
5 “中国扬子区特列奇期的古地理图”
6 结语

(6)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生物标志化合物
        1.1.2 金刚烷类化合物
        1.1.3 碳同位素与油气地球化学
        1.1.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油源和成熟度研究现状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1.2.2 金刚烷类化合物与高成熟油气成熟度研究
        1.2.3 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1.2.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充注混合情况研究
    1.3 样品信息与工作量
    1.4 研究方法与实验流程
        1.4.1 烃源岩Rock-Eval岩石热解分析
        1.4.2 烃源岩TOC分析
        1.4.3 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1.4.4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提取和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原油样品的族组分分离
        1.4.5 饱和烃组分色谱(GC)分析
        1.4.6 饱和烃组分质谱(GC-MS)分析
        1.4.7 异构烷烃组分质谱(GC-MS)分析
        1.4.8 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GC-IRMS)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概况
    2.2 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发育特征
    2.4 塔里木地区主要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评价
    3.2 烃源岩样品岩石热解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4.1 烃源岩与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1.1 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1.2 烃源岩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2 与有机质来源相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及油源对比
        4.2.1 原油样品
        4.2.2 烃源岩样品
    4.3 与成熟度相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
        4.3.1 原油样品
        4.3.2 烃源岩样品
    4.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甾、萜烷浓度与热稳定性
        4.4.1 原油甾、萜烷成熟度指标对比分析
        4.4.2 Tm、Ts、C_(29)藿烷和C_(29)Ts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3 C_(30)藿烷和C_(30)重排藿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4 C_(29) ααα 20R和 20S甾烷浓度、C_(29) ααα (20S + 20R)和 C_(29) αββ (20S +20R)甾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5 C_(27)规则甾烷和C_(27)重排甾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6 C_(29)规则甾烷总浓度(ΣC_(29))、C_(21)甾烷和C_(23)三环萜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和浓度与高成熟油气成熟度研究
    5.1 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特征
    5.2 金刚烷异构化指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6.1 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
        6.1.1 原油样品
        6.1.2 烃源岩样品
    6.2 干酪根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充注混合情况研究
    7.1 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与相应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的变化关系
        7.1.1 20S/(20S+ 20R)C_(29)甾烷和αββ/(ααα+αββ)C_(29)甾烷比值参数与C_(29)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2 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参数与C_23三环萜烷和C_(30)藿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3 Ts/(Ts+Tm)比值参数与Ts和 Tm浓度的变化关系
        7.1.4 C_(27)重排甾烷/(C_(27)重排甾烷+C_(27)规则甾烷)比值参数与C_(27)重排甾烷和C_(27)规则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5 C_(21)/(C_(21)+ΣC_(29))甾烷比值和 C_(21)甾烷和 ΣC_(29)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2 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与原油的混合充注
        7.2.1 金刚烷浓度和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2.2 金刚烷浓度和(Pr+Ph)/(n-C_(17)+n-C_(18))比值的变化关系
        7.2.3 金刚烷浓度和Σn-C_(15–35)/Σn-C_(9–14)比值的变化关系
        7.2.4 金刚烷浓度与原油密度、GOR和干燥系数(C_1/ΣC_(1-4))的变化关系
    7.3 原油充注期次与混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的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剖面
3 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类型
    3.1 角度不整合接触大类
        3.1.1 上覆早泥盆世地层的接触类型
        3.1.2 上覆中泥盆世地层的接触类型
        3.1.3 上覆晚泥盆世地层的接触类型
    3.2 平行不整合接触大类
        3.2.1 志留系兰多维列统与上覆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3.2.2 志留纪晚期地层与上覆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3.3 整合接触型
4 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分布特征
    4.1 A分布区
        4.1.1 A1亚区
        4.1.2 A2亚区
        4.1.3 A3亚区
        4.1.4 A4亚区
        4.1.5 A5亚区
    4.2 B分布区
        4.2.1 B1亚区
        4.2.2 B2亚区
        4.2.3 B3亚区
        4.2.4 B4亚区
        4.2.5 B5亚区
        4.2.6 B6亚区
    4.3 C分布区
5 大地构造意义的探讨
    5.1 广西运动进程
        5.1.1 珠江区
        5.1.2 扬子区
    5.2 广西运动最后抬升的时间和后续进程
        5.2.1 珠江区
        5.2.2 扬子区
    5.3 华南广西运动动力源和作用过程的推测
    5.4 华南广西运动综述
6 存在问题

(9)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剖面
    2.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
    2.2 研究剖面
        2.2.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地层序列
        2.2.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地层序列
        2.2.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地层序列
        2.2.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地层序列
        2.2.5 其他采样剖面
第3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同位素地层学
    3.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同位素分析
    3.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同位素分析
    3.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同位素分析
    3.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同位素分析
    3.5 香树园组的δ~(13)C_(carb)正漂移事件
    3.6 香树园组的地层对比和穿时性
第4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碳酸盐岩岩相学特征
    4.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沉积微相
    4.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沉积微相
    4.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沉积微相
    4.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沉积微相
第5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生物-沉积环境变化过程
    5.1 长期存在的大息场凹陷带
    5.2 上扬子区志留纪最早期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复苏
    5.3 香树园组后生动物礁复苏的环境制约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盐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富有机质页岩岩性及分布特征
    1.1 岩性特征
    1.2 分布特征
2 沉积相特征
    2.1 志留系龙马溪组
    2.2 泥盆系坡脚组
3 页岩气地质特征
    3.1 有机地化特征
    3.2 储层特征
4 具有页岩气富集的构造条件
    4.1 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4.2 盆内构造特征分析
5 获得较好的页岩气显示
6 结论

四、西南地区的志留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 地层学杂志, 2021
  • [2]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地质论评, 2021(06)
  • [3]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J].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 地层学杂志, 2021
  • [4]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时间约束[J]. 赵文金,张晓林,贾国东,沈延安,朱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10)
  • [5]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J]. 林宝玉,李明,黄莫,邓丽婷. 地质论评, 2021(04)
  • [6]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D]. 周晨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7]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的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J].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徐洪河,刘锋,蒋青,汪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2)
  • [9]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D]. 于深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10]盐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J]. 余谦,程锦翔,张海全,王正和,邓敏,赵安坤,刘伟,陆俊泽,杨贵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3)

标签:;  ;  ;  ;  ;  

西南志留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