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论文文献综述)
高军龙[1](2016)在《“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红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统一性,其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加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红色精神”、坚定大学生“中国道路”和凝聚大学生“中坚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践行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大学生红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激励和教育导向作用。尤其是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和实现更离不开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强大支撑,大学生红色教育理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红色教育在高校中并未具有其应有的地位,获得其应有的重视,发挥其应有的力量,没有完全充分发挥其在践行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本文以“中国梦”为视角和背景从大学生红色教育问题入手,主要围绕“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大学生红色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等基本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证。然后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以后大学生红色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析介绍了本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同时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国梦”和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分别对“中国梦”和大学生红色教育相关理论概述进行分析和梳理。“中国梦”方面,主要从其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进行阐述;大学生红色教育方面,主要从其内涵、内容、目标及原则进行阐述。另外也具体分析和介绍了“中国梦”与大学生红色教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和论证了“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开展的实现背景和时代难题,为后面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做好逻辑铺垫。第四部分,分别从大学生红色教育系统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及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入手,来剖析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红色教育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主要从充分发挥大学生红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激发大学生红色教育客体的主体能动性、善用大学生红色教育介体和优化大学生红色教育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在“中国梦”的正确引导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进而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践行和实现“中国梦”。
杨春权[2](2011)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有效执政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新时期,在青藏铁路建设、载人航天、抗震救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国有企业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在关爱职工、节约资源、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方面,起着其他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总体上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环节和很多领域在适应时代、适应企业改革、适应职工队伍思想变化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样也应当适用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而且还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论文将从六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探讨。第一章阐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一般规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节则重点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和特征、原则和功能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分析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其科学化指向。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和漠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缺乏针对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不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落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不高等。分析了存在上述方面的原因,即:国有企业职工队伍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宣传信息渠道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薄弱环节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发生变化。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目标指向,即科学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履行国有企业崇高责任的需要、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需要以及加快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等。第三章阐释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科学化。认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科学化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理念主要包括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创新企业文化的理念等三个方面。第四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包括基础内容的科学化、在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及以党建科学化推进政治工作科学化。基础内容的科学化主要是理论与现实结合做好政治教育、整体与个体结合做好思想教育、继承与创新结合做好道德教育、灌输与案例结合做好法制教育、疏导与帮扶结合做好心理教育。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结合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结合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要结合企业发生的典型事件。第五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推进方法的科学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进方法的科学化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方法的科学化。在多种手段中主要有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法;注重“心理疏导”,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调查研究的方法;利益激励、榜样示范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改进,能够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第六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科学化,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的科学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化以及人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领导机制的科学化强调要健全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完善调动积极性的全员化机制,要创新职责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机制的科学化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运行机制、要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形成开放顺畅的沟通机制。人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试图将纳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干部培训总体规划、要形成“大政工”的工作局面、要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定金专计统教研室[3](1994)在《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文中提出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保定金专计统教研室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细胞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教研室是高等院校中的基层单位,犹如人体的细胞,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研室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张凯[4](2019)在《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理论信仰作为精神指引。总书记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这项极端重要工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壮大发展不仅需要理论逻辑的论证,更需要历史逻辑的说明,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无法抛却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深切关照。可以说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中能够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从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能够发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能够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基于这样的宏大背景,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张闻天同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既具有承继珍贵遗产的本源性意义,又具有引领当前的创生性价值。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在多年革命生涯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其理论是张闻天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浓缩反映,记录着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初步萌芽到渐进发展的曲折过程。因此,以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依据,厘清其理论内涵,既可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加快解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又可以推动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水平。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本章对张闻天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曲折演变过程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剖析,阐述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内和国际时代的背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张闻天优良的个人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这些主客观条件促成了他的理论成就。同时,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深化、再思考的实践过程。第二章阐释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此章主要探讨了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地位、内容、原则、主要方法的思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思想上,张闻天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一切工作的灵魂”、“马列主义是一切党员和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改造同组织工作同等重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等。需要指出的是,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这几条原则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交叉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原则体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张闻天主张因时制宜、以理服人、典型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相互交叉运用使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极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章阐明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和历史价值。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各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呈现出人本化、科学化、务实化的特征。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促进了党在革命年代中心任务的完成,而且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第四章论述了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启示。虽然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教育复杂化等挑战,但是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现今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探索规律,从地位、内容、原则、方法等多维度提升实效性。
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5](2004)在《学习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中指出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既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明确了主题,又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张文学[6](2012)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快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具有鲜明阶级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经济转轨、政治转制、文化转向、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相关研究,正是迎接世界发展挑战、顺应中国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这项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教育理念,将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近年来发展的瓶颈,将极大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空间和创新维度,将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当前,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多从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而本文则借鉴制度学的视角,从制度化的概念入手,梳理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想,探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探寻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运行机制,提出实施制度化的可操作性措施和保障措施。全文由七部分组成,可以分为三篇,即理论篇、历史篇和实践篇。其中,导论为引;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理论篇;第二章属于历史篇;第五章、第六章属于实践篇。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导论。开篇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并搭建了本文的研究基本思路及基本框架,阐述并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内容。本文的研究主要缘起于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着;对学术创新的追求;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借鉴与融汇;就实践意义而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可以培育相关主体的规范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科学理性发展之路。本文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制度的一般性研究成果、不同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具体研究成果等三大视角整理出国内研究成果;从1640年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20世纪以来等三大阶段挖掘出国外研究成果,分阶段、分时期、有步骤地梳理古今中外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本研究累积了宽广深厚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围绕着“一根主线”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三大板块”即“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制度化的体系建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三个问题”即为什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制度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制度化展开研讨。并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即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点明研究的重难点后,力图实现三大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的转变、界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概念、探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体系和运行方式。第二章制度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从“制度”的概念入手,在“制度”的词源学解释和多学科透视的基础上,划分了制度存在的各种类型,揭示了制度的强制性、主体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特征,整理出了制度、制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等概念的含义。详细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类型,进一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特征,具体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界定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概念,指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需要这一具体矛盾,由高校主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有章可循的动态化、长期化互动发展过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具有科学化与人性化兼顾、政治性和价值性交融、整体性与开放性并存、实践性和反思性并重、灵活性和艺术性穿插五大主要特征,提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导向定位、控制保障、协调整合和约束规范等正功能。通过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确立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的基础。第三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概念,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其制度化思想的确立,有一个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了方便追溯,分为三大块,即古代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演进、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回顾。第一,古代教育与思想政治制度化思想的历史追溯为三大阶段:一是先秦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发轫;二是秦汉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兴起;三是宋元明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精细发展。第二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分为二大时期,即晚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维新性寻觅、民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启蒙。第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有建党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实践;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思想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新发展。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历史,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带来“三大规律”和“五大启示”:“三大规律”是指国情规律、传承与进化规律、政治优胜劣汰规律;“五大启示”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健全与完善领导评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方向发展;鼓励解放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文化发展底蕴:回应理论创新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克服体制建设难题,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科学化发展之路。第四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由于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变化带来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较大转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导致原本应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发展的困境。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笔者主张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本文从四大方面点明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顺应制度环境变迁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之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第一,在分析人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第二,制度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制度化建设,制度约束对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制度化发展道路;第三,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有内在的契合之处,于是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引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四,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佳的表现,思考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可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式的工作方法转向为科学化的教育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第五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当前,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下,应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标不一定能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按照预期设想顺利实现,反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本章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取得的五大成果,查找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三大主要问题:第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限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导致的制度内容的残缺化、制度过密化和制度去道德化;第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和形式化倾向的问题;第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实际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和评估不合理等方面,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失真。为了解决以上难题,本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制度环境所限。作为历史产物的制度,其制定与执行过程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就大学生而言,主要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是社会转型变革期的大环境、陪伴学生成长的家庭小环境以及深刻发展变化的学校环境这三大环境;第二,制度主体的局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目标、意义、内容、要求等方面存在偏差,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失效;第三,制度本身的缺陷。由于制度目标本身的不合理、制度内容不明确而使得制度本身存在软肋与缺陷;第四,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由于没有建构起协调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缺乏发展保障;第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的创新不够。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创新和运行模式创新不够。等等这些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第六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建构。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原因,不在于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破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建设难题,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本章属于实践篇。第一,从制度化的内在结构入手,理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公正性和合法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性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实践性和可行性相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二,详细介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积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最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规则体系、组织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目标体系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教学目标;规则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从明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则体系、规则体系的价值、制度化规则体系制定的依据之后,探索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则;组织体系是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制度化组织,即校级组织(学工部、宣传部、校团委等)、院级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学生自我组织(学生会、分团委等),本文将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作为分析重点,进一步优化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组织体系;保障体系是维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要臻备政策保障、思想保障、知识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七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最优效益,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反思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的机制保障,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基础上,为保证制度的有效顺利实施,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入手,探讨出与制度化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化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围绕五大方面来进行。第一,制度化的领导与组织机制;第二,制度化的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第三,制度化的监督与实施机制;第四,制度化的激励与调节机制:第五,制度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制度化体系的建构只是手段,保证制度体系的良性运行才是最终实现的目的。只有以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调研、预警、实施、监督、评估、奖惩、保障等环节都以制度加以规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过程的制度化,才能真正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切实成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研究视角的多重切入,其实践活动的多种多样,要想全面、系统、完美的建构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制度化体系,不是单个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本文的研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吸取古今中外制度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做了以下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探索与基础理论的研究准备工作。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制度性活动;意识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的重要性;查找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难题;指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调动大学生的修身自主性;尝试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以发展为导向,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等。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已成为时代必须、学科建设的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需要以开阔的胸怀、全球的视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上下而求索、左右而互搀地坚定远行,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谱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童忠发[7](200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和管理学的四个基本原理为核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和构建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构建一个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模式,即以一般系统论为指导原则、以“四大要素”和“四大原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为核心的系统。该模式大体设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是以一般系统论为指导原则、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结果四大基本要素和能级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四大原理为内容、以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的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四个基本途径,即运用能级原理,优化管理者的组织运行;运用人本原理,加强管理对象的教育管理;运用系统原理,达到管理方式的最佳配合;运用效益原理,追求管理结果的整体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完成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绪论形式提出问题,阐述文献综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存在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了新的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主要原则;第四部分,构建了新的管理体系模式;第五部分,运用管理学的能级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和效益原理来分别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结果四大基本要素并研究了其构建途径。
黄国辅[8](2006)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多年以来,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速推进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观念和实际行为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以前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更趋复杂,大学生群体不断分化,学生个体呈现出价值观上的一元化与多元化、行为上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心理上的自主化与敏感性,情感上的个性化与共性化并存的复杂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管理对象的动态化、复杂化,难度加大、效果下降,产生相当多的问题。 为思考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体制创新、工作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基本立足点,探讨如何加强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与展望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涉及的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 正文共有五章。第二章重点探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历程,在深入剖析传统后勤管理体制弊端和回顾我国高校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成就和后勤社会化工作的特点,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后勤社会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及各地为解决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文章认为,引起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原因,一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局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内国际、宏观微观因素作用的直接结果,并由此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一个抓手。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工作。 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该章是全文的核心和重点。文章认为,要紧紧抓住后勤社会化进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特点,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运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一元化领导、立体化参与、多层次发展的大政工领导体制,建立政工一业务双重负责制,大力推行本科生的德育导师制、研究生的辅导员制度,并全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考核体系和效果评估监控体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具体工作方面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文章认为,要针对后勤社会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大学生生活、学习和群体结构等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信息传输载体和工
李淑云,陈晓,周曙光,赵厚亚[9](2005)在《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田源[10](1996)在《关于柴达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分析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总结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探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对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我率领省委宣传部调研组于今年6月赴柴达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这一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
二、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梦”和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概述 |
一、“中国梦”的相关概述 |
(一)“中国梦”的内涵 |
(二)“中国梦”的特征 |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概述 |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 |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内涵 |
(三)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内容 |
(四)大学生红色教育的目标 |
(五)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原则 |
三、“中国梦”与大学生红色教育的辩证关系 |
(一)“中国梦”正确引导和推动了大学生红色教育 |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
四、“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的价值形态 |
(一)大学生红色教育的个体价值 |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的社会价值 |
第三章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实现背景和挑战 |
一、“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实现背景 |
(一)政治背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
(二)经济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
二、“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挑战 |
(一)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冲击 |
(二)社会现实问题对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干扰 |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冲击 |
第四章 “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大学生红色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
(三)大学生红色教育介体存在的问题 |
(四)大学生红色教育环体存在的问题 |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大学生红色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
(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强 |
(三)大学生红色教育理念陈旧 |
第五章 “中国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红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一)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红色教育教师技术职务评聘机制 |
(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师资选拔、培训、进修机制 |
(三)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红色教育教师队伍考评机制 |
(四)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红色教育物质保障机制 |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红色教育中的主动作用 |
(一)培育并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自觉 |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红色教育的能力 |
三、善用大学生红色教育介体 |
(一)合理地选择和科学地利用大学生红色教育方法 |
(二)更新并深化“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内容 |
(三)以传统载体为基础,恰当选择和充分利用现代载体 |
四、优化大学生红色教育环境 |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环境 |
(二)充分开发家庭红色教育资源环境 |
(三)优化大学生红色教育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2)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基本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研究主体 |
(三)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研究方式与理论范式 |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述 |
一、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
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述 |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特征 |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原则 |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功能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成因及科学化指向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 |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 |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缺乏针对性 |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不顺 |
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滞后 |
六、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的成因 |
一、国有企业职工的观念多元、多样、多变 |
二、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呈现新变化 |
三、国有企业职工的信息来源多元化 |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挑战 |
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新情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目标指向 |
一、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
二、履行国有企业崇高责任的需要 |
三、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需要 |
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五、加快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 |
第三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科学化 |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理念 |
一、科学发展理念的基础 |
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理念 |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领思想潮流 |
二、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心理疏导 |
三、教育耐心细致,影响潜移默化 |
第三节 创新企业文化的理念 |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区别 |
二、通过企业文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
第四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的科学化 |
一、理论与现实结合做好政治教育 |
二、整体与个体结合做好思想教育 |
三、继承与创新结合做好道德教育 |
四、灌输与案例结合做好法制教育 |
五、疏导与帮扶结合做好心理教育 |
第二节 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
一、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二、结合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
三、结合职工群众的利益 |
四、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
五、结合企业发生的典型事件 |
第三节 以党建科学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
第一节 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推进方法的科学化 |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心理学成果的借鉴 |
第二节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的科学化 |
一、实现交流方法的科学化 |
二、做到疏导方法科学化 |
三、实现激励方法的科学化 |
四、推进方法科学化的要求 |
第三节 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方法的科学化 |
第六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科学化 |
第一节 领导机制的科学化 |
一、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 |
二、健全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
三、完善调动积极性的全员化机制 |
四、创新职责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二节 运行机制的科学化 |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运行机制 |
二、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
三、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 |
四、开放顺畅的沟通机制 |
第三节 队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 |
一、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健全 |
二、纳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干部培训总体规划 |
三、形成“大政工”的工作局面 |
四、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博士论文选题的梳理 |
(二)关于文献着作类的梳理 |
(三)关于期刊论文的梳理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演进历程 |
一、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 |
(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外来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
(三)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
(四)个人因素:理论修养和个性品质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 |
(一)张闻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萌动与曲折演进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阐释 |
一、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一切工作的灵魂” |
(二)“马列主义是一切党员和干部的必修课” |
(三)“思想改造同组织工作同等重要” |
二、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 |
(一)思想教育 |
(二)政治教育 |
(三)作风教育 |
(四)理想信念教育 |
三、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想 |
(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 |
(二)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
(三)提倡朴素切实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四)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坚持理论掌握群众的原则 |
四、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反对“党八股”,主张因地、因时制宜的方法 |
(二)反对命令主义,主张说服群众、以理服人的方法 |
(三)反对千篇一律,主张树立榜样、典型示范的方法 |
(四)反对“填鸭式”灌输,主张结合实践锻炼的方法 |
第三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和历史价值 |
一、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持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五)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六)务实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
(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
(三)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 |
(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四章 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启示 |
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复杂情形 |
(二)利益多元化导致复杂情形 |
(三)教育社会性导致复杂情形 |
二、启示之一: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一)在地位上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二)在内容上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核心 |
(三)在原则上坚持服从大局与服务大局展开工作 |
(四)在方法上创新思想理论教育方式 |
三、启示之二:着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要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特载1:邓小平在张闻天同志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
特载2: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附录3: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事年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研究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 |
§2.1 制度与制度化 |
2.1.1 制度的多学科透视 |
2.1.2 制度化的概念诠释 |
§2.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其维度分析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语义分析 |
2.3.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含义界定 |
2.3.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特征分析 |
2.3.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功能定位 |
第三章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进程 |
§3.1 古代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演进 |
3.1.1 先秦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发轫 |
3.1.2 秦汉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兴起 |
3.1.3 宋元明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精细发展 |
§3.2 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沿革 |
3.2.1 晚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维新性寻觅 |
3.2.2 民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启蒙 |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3.3.1 建党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实践 |
3.3.2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与实践 |
3.3.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理论与实践 |
3.3.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新发展 |
§3.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历史进程的启示 |
3.4.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不平衡性 |
3.4.2 健全与完善领导评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方向发展 |
3.4.3 鼓励解放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发展的文化底蕴 |
3.4.4 回应理论创新的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
3.4.5 克服体制建设难题,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 |
§4.1 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4.1.1 人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现代化 |
4.1.2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 |
§4.2 顺应制度环境变迁的必然选择 |
4.2.1 制度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制度化建设 |
4.2.2 制度约束对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制度化发展道路 |
§4.3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之义 |
4.3.1 现代大学制度的一般分析 |
4.3.2 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引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4.4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
4.4.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分析 |
4.4.2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五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 |
§5.1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
5.1.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 |
5.1.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队伍日益壮大 |
5.1.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 |
5.1.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趋于合理 |
5.1.5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
§5.2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健全 |
5.2.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
5.2.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效性不强 |
§5.3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5.3.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所限 |
5.3.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体的局限 |
5.3.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 |
5.3.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配套不完善 |
5.3.5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的创新不够 |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建构 |
§6.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
6.1.1 坚持公正性和合法性相结合的原则 |
6.1.2 坚持人性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
6.1.3 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 |
6.1.4 坚持实践性和可行性相一致的原则 |
§6.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主要内容 |
6.2.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目标体系的完善 |
6.2.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则体系的建立 |
6.2.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组织体系的优化 |
6.2.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保障体系的臻备 |
第七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
§7.1 制度化的领导和组织机制 |
7.1.1 领导重视 |
7.1.2 组织建设 |
§7.2 制度化的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 |
7.2.1 制度化的舆情调研机制 |
7.2.2 制度化的信息反馈机制 |
§7.3 制度化的监督与实施机制 |
7.3.1 制度化的监督机制 |
7.3.2 制度化的实施机制 |
§7.4 制度化的激励与调节机制 |
7.4.1 制度化的激励机制 |
7.4.2 制度化的调节机制 |
§7.5 制度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
7.5.1 制度化的评价机制 |
7.5.2 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
结束语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谱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 |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存在问题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的不配合与不适应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果的显性化不强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主要原则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3.1.1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3.1.2 是高校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
3.1.3 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整体性原则 |
3.2.3 统一性原则 |
3.2.4 层次性原则 |
4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模式 |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模式的构建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
5.1 运用能级原理,优化管理者的组织运行 |
5.1.1 坚持领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 |
5.1.2 能级分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 |
5.1.3 结构合理,协调管理者组织运行的能级管理 |
5.2 运用人本原理,加强管理对象的教育管理 |
5.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生为本"的理念 |
5.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生为本"的内容 |
5.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式 |
5.3 运用系统原理,达到管理方式的最佳配合 |
5.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是基础 |
5.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管理是保证 |
5.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管理是手段 |
5.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管理是条件 |
5.4 运用效益原理,追求管理结果的整体效果 |
5.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 |
5.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目标管理的作用 |
5.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8)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指导思想、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分析框架 |
(三) 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 |
四、创新之处、重点、难点与全文结构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
(三)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
(一) 中国高校传统后勤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
(二)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后勤保障的主要模式 |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性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与模式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特点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就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后勤社会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一、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
二、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
(一)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走向 |
(二)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
三、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面临的新环境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
四、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尝试与探索 |
(一) 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
(二) 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
第四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 |
(一) 制度的内涵 |
(二) 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
二、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
(一) 创新领导体制,适应新特点 |
(二) 创新运作机制,加强针对性 |
(三) 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果 |
第五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创新 |
一、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一) 加强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培训 |
(二) 加强法律知识和维权的宣传和教育 |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
(一) 革新传统的信息传输载体 |
(二)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降低其不利影响 |
(三) 复兴班级制,加强学生公寓、社区和社团工作 |
(四) 建立管理协调机构,应对新问题 |
三、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特点,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
(一) 关注工作对象的现实利益 |
(二) 实施工作方法的结构性转型 |
四、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积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
(一) 成立学生民管会,让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受到教育 |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教其中 |
五、适应社会化改革特点,不断加强后勤自身工作创新 |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
(二) 转变观念,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
第六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 |
一、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运用多学科知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本体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三、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认识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四、适应后勤社会化特点,加强方法论思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结构内容 |
1、文化、校园文化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
2、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
3、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内容 |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发展 |
1、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
2、成人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
3、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 |
1、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和内容 |
2、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
3、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
1、加强校风建设。 |
2、开展课外文化体育活动。 |
3、加强社会实践。 |
4、搞好校园环境建设。 |
三、新世纪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保证 |
(一)新世纪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
1、新世纪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调 |
2、新世纪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
(二)新世纪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保证 |
1、领导班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
2、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
3、学生骨干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
4、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 |
四、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D]. 高军龙.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2]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 杨春权.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3]坚持一岗两责 培养四有新人[J]. 保定金专计统教研室.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4(S1)
- [4]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张凯.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学习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A]. 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 2004
- [6]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 张文学.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童忠发.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8]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黄国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4)
- [9]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 李淑云,陈晓,周曙光,赵厚亚.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S1)
- [10]关于柴达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J]. 田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