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一、傅斯年与“史料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田志涛,陈勇[1](2021)在《论傅斯年对史学客观性的认识》文中研究表明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所揭橥的客观主义史学理想,实际上可以溯源到更早的北大求学时期,其思想在之后留欧期间受西学影响而继续酝酿发展,最终于1928年形成体系随《旨趣》的发表而公之于世,此后追求史学客观性之信念亦屡经傅氏重申。在学术思潮面临中西、新旧交替之际,傅斯年引兰克史学为同道,实乃深思熟虑之后主动选择的结果。然而,由于"历史事实"在现实中逝而不返,使得直观勘验史学文本客观与否成为奢望。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家,只能转而借助主体思维克制主观性因素以期实现客观信史之重建。而傅斯年史学理论体系中的此种矛盾与困境,不仅使其思想呈现出一种难以弥合的紧张面相,且促使了傅氏对其客观主义史学理论的思考与调适,甚至引起了他对史学主观因素的疑惑,但傅氏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历史学客观之真的追求信念。

黄芬[2](2021)在《《华北日报·史学周刊》探研》文中指出《史学周刊》为《华北日报》创设的一个副刊,创刊于1934年9月6日,停刊于1937年7月8日,共出143期,总约144文,先后由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杨效曾、傅安华编辑。《史学周刊》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启辩端,接续前此对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的论战,其所争论的主题主要为封建社会起因、奴隶社会分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方法异同等。二是“整理史料”,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作专精深细的研索,主要包含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社会组织、经济制度、民众暴动等展开的探究。三是主唱新史学建设运动,对考据派与唯物史观派皆作批评,希冀新史学综合二派优长;同时又强调史学研究的社会功用,以史经世致用,亦是书生亦谋国。作为由北大史学系学生创办的同人报纸副刊,《史学周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术发表的平台,亦反映出其时的学术动向和主流思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王泽琪[3](2021)在《从乾隆“刑科题本”看十八世纪甘肃地方社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二百余件清代乾隆朝甘肃“刑科题本”为核心史料,结合“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大清会典》、《大清律例》、《清实录》、《清史稿》及甘肃地方志等其他档案、文献,介绍了清中叶甘肃“刑科题本”的文本构成与司法实践。“刑科题本”所奏的命盗重案州县无权自理审断,地方官员必须逐级详报案情,最终由督抚题奏皇帝定拟。作为规范化的行政公文,“刑科题本”具有一定的书写格式,一般而言,无关特殊题奏性质的“刑科题本”均由前衔、题头、正文、结束语、后书及贴黄等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案件审转记录、“详文”、审判意见、案件复核结论及其他题奏事宜,详细记录了原、被告双方口供,证人口供,首报地方职役,案内人等身份与职业,地方社会家庭与宗族情况,生产生活场景等重要内容。从乾隆朝“刑科题本”出发考察十八世纪甘肃地方社会,则至少可以发现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其一是“国家在场”的问题,从档案记载来看,由州县政府衍生的包括乡约、地方、保长等职役在内的正式权力在甘肃地方社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基层治安控制、承办官府差役等事务中发挥了更明确的官民中介作用,从最为典型的乡约组织职责扩展所反映的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入手,这一时期国家政权对甘肃基层社会干预、控制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与江南、东南地区士绅、宗族主导的地方面貌的差异所在;其二是对“漫长的十八世纪”这一问题的回应,从“冲击——回应”模式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形态来看,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似乎是一成不变的,但若从年鉴学派“长时段”的观察视角出发,清代赋役、保甲制度改革对基层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乃至清中叶甘肃民间社会灵活的雇佣关系、频繁的商业贸易所展现的自由活跃、丰富多元的社会场景都可为解释这种“不变”的来源提供“自下而上”的可能。

张蕾,赵彩彩,刘旭光[4](2021)在《明道优术:史学家傅斯年的档案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28年,史学家傅斯年创办盛极一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高度重视原始档案史料,不仅带领史料学派创造了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就,还为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理论、人才和思想基础,成为推动中国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人物。梳理傅斯年的档案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总结其档案思想,不仅可以探索中国档案学的史料学源流,也可以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档案学提供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卓立,杨晶[5](2020)在《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曲解与辨正——以《旨趣》为中心的观念史新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斯年是一位颇具哲学素养的理论家,但其"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却长期被理解为"史料派"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唯史料论",由此导致诸多疑点。《旨趣》实际上只是史语所的工作纲领,傅斯年提出"反疏通"是为了实现"集众"工作的可累积性,但其本人治学并不反对"疏通"。无论是把傅氏理解为兰克后学,还是理解为"新宋学",都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科学主义立场和哲学前提。傅氏科学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实是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主要指口说的"语言"而非文句考据的"文字"。正是基于比较语言学已经在近代发展出较为确定的类型学理论,傅斯年才敢提出重建科学古史、光复"汉字"的科学史学主张。傅斯年虽然与历史主义者一样共同反对历史规律研究、强调以史料研究为本,但本旨截然不同。傅斯年是在现代哲学转型背景下放弃了近代理性主义立场,转向与"语言转向"暗合的融贯论的新实证主义,其史料观是一种观念史料观。

陈峰[6](2020)在《民国时期史语所学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语所学人是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所长傅斯年对学院化的经济史研究持包容立场。史学组主任陈寅恪与社会经济史也有所关涉。史语所中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成就最大的当推与"食货"派渊源甚深的全汉升,何兹全、徐中舒、胡厚宣、劳干诸人均有独特造诣。他们的研究范围涵括上古、两汉和唐宋各个时段,侧重于商业、农业、财政领域。社会经济史成为史语所与20世纪国际史学新潮流的一个交汇点。史语所学人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实证化特点,与该所注重史料的学风相契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史学化,开辟出唯物史观之外的另一种学术路向。

刘春强[7](2020)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面相——以历史组为中心的探讨》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成立于1928年,由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任命傅斯年等负责筹建,同年成立于广州,翌年迁到北平。史语所下设历史、语言、考古和民族学4个组。历史组的主要工作为整理、考订内阁大库档案、秦汉简、《明实录》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在陈寅恪、傅斯年的带领下,历史组形成了重史料、不尚议论的研究风格,被后人称为史料学派。所谓史料学派,其学术风格为"以史料之搜集、整理、考订与辨伪为史学的中心工作"。

王玉婷[8](2020)在《童书业与民国时期古史研究的三种取向》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与传承、中学与西学的碰撞与融合中,历史学处于全面的转轨之中,民国时期的古史研究亦出现了新的趋势。1935年,冯友兰提出“信古、疑古、释古”说,信古派认为凡古书所说皆真,对之并无怀疑;疑古派与之相反,认为古书所载多非可信;释古派不如信古派尽信古书,亦非疑古派全然推翻古史传说。无论是疑古派、释古派还是信古派,都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史研究方法与范式的转变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成长于此学术环境下的童书业,在思想观念与治学取向上既接受了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受时代环境与社会语境的影响,兼有新的风貌,成为学兼新旧的一代学人。童书业是古史辨派的后起之秀,但在继承顾颉刚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解释、论证顾氏的疑古理论,纠正顾颉刚在疑古辨伪中出现的某些偏误,推进、完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将“层累说”与“神话演变分化说”统一起来。20世纪30年代的童书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耕耘,逐渐吸收海派治学优点,关注学术发的展新动向,并与史观派学人相继展开论战,探讨古史传说、原始社会、对史前史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二者对神话传说的解释、伪史料的运用与建设古史的理论依据均不相同。其后,童书业转而开始吸收史观派治史优点,用经济史观解读历史,摆脱了顾颉刚《春秋史讲义》的政治史模式,尝试重建上古史体系。南高派在前期与顾颉刚等疑古派成员有过激烈论战,童书业与之亦有交锋,二者对“三皇五帝说”、“禹”等问题认知不一,其实是对史学本质的追求不同,学术风格亦是不同。童书业致力于先秦史研究,古史传说与西周春秋史探研是其主要学术建树。他虽出身于古史辨派,但在研治古史的过程中深受时代语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面向”,其对古史辨派有继承也有深化,对唯物史观派的古史研究既有批判亦有反思,对南高派学者的古史研究则旨在纠偏与匡正,形成了独特的治史路径。童书业将“疑古、考古与释古”三阶段融会贯通,并从“新汉学”迈入了“新宋学”,其与不同学人在古史问题上的“纠葛与交缠”,也使童书业的古史研究在近代学术史上格外耐人寻味。

陈陈[9](2020)在《论全汉昇史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汉昇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开路先锋,他的史学研究取径始终仰瞻时代潮流,以切合时宜的历史观念为指南。从早期的社会历史观到多元化的史观再到世界体系的全球史观的调新,他的每一次史学观念的新陈代谢,都能够源源不断地引进和吸纳新理论、新方法、新史料于自己的经济史研究当中,最终实现了其贯古通今、融中会西的史学特质。全氏史学特质的生成一方面源自于他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得益于陶希圣、傅斯年、严耕望、梁方仲等诸多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启发。他在北大求学时期如坐春风,饱读史学典籍的同时又广泛吸取陶希圣、傅斯年、钱穆等名师及多种流派的学养,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史学底蕴。在史学实践方面,全氏多次投稿《食货半月刊》,在研究中国行会制度史方面亦取得初步成果。任职史语所后,全氏在史料的搜集、考证方面颇为用功,他兼取陶、傅之长,在唐宋都市与运河研究以及货币与物价史领域大放光彩。执教台湾时期,全氏受亚赛尔与芮夫的影响,力图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中,他从资本、运输、选址、制度、生产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汉冶萍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并揭示了中国工业发展迟缓的根源。执教香港时期,全氏致力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贸易对中国货币与物价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中国货币经济制度的体系化研究。史料扩充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材料,批判的眼光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带给全氏无数的灵感和技巧,注重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以及政治军事制度背后的经济因素,都使得他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游刃有余。全氏一生以至高的热忱倾注学术与教学,不仅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培养出众多人才,更为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港台的鲜活面相,其治史育人之精神值得后辈学者感怀追缅。

叶朋辉[10](2020)在《傅斯年与中国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史语所考古组组织发掘的殷墟所呈现出来的学术效应反映了科学考古学作为现代学术具备了拨开中国上古史迷雾的能力。而这一切就在于傅斯年对中国上古史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治学路径的思考。换句话说,傅斯年史学思想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考古学是可以让中国传统学术焕发新的生命力。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建构与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科学考古学因素展开进一步地探讨。质言之,就是借傅斯年史学观念的学思历程这一门径,窥探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科学考古学因素的生成过程,以此作为推进,了解傅斯年史学思想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中国科学考古学在中国取得建构并推动中国学术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特点。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材料和方法: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科学考古学,该章主要阐述傅斯年在材料和方法这两个角度引领下,在史学观念的学思过程中认识到了章太炎为首的传统治学者和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在材料和方法的使用上依旧是“纸上的内循环”,吸收了胡适的“实证主义”方法,以及认识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材料和方法上有与西方现代学术相近之处,证明了科学考古学在治理“上古史”的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第二章主要讲述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正之有利于破除疑古运动下所带来的史料危机影响,中国历史时期缩短对民族自信心的打击,反之可以促进中国历史研究的“旧域维新”。第三章主要讲述西学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学治学的弊端以及金石学治学方式的局限,傅斯年借助科学考古学对上述两种传统治学展开的现代化学术转型。同时阐述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在建构的过程傅斯年所付出的努力。

二、傅斯年与“史料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斯年与“史料学派”(论文提纲范文)

(1)论傅斯年对史学客观性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观主义史学研究之主张及溯源
二、裂隙与紧张:客观主义史学理论的难以自洽
    (一)史家主观因素于傅氏学术研究中之矛盾呈现
        1.与西方汉学争胜心理
        2.山东人的经历与故乡情结
        3.民族主义情绪
    (二)“疏通、推论、想象”于傅氏治学实践的矛盾呈现
    (三)困境的逻辑
三、傅斯年对主客观矛盾问题的思考与调适
四、余论:从《戏论》看傅斯年的矛盾以及对史学客观性之认知

(2)《华北日报·史学周刊》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一、创刊缘起与作者群
    (一)创刊缘起
    (二)作者群研究
二、重启辩端
    (一)封建社会起因及分期
    (二)奴隶社会断限及其与封建社会的区别
三、“整理史料”
    (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细化研究
    (二)域外汉学研究成果译介
四、新史学建设运动
    (一)新史学建设运动
    (二)新史学建设学会
    (三)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华北日报·史学周刊〉目录》
后记

(3)从乾隆“刑科题本”看十八世纪甘肃地方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史料基础:“刑科题本”研究的史学史回顾
        一、从“还魂纸”到“新史料”:近代中国“知识”、“证据”观的转变
        二、不断扩展的学术视野:内阁大库档案的发见与刑科题本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区域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史学史回顾
        一、区域社会研究的两个基本取向
        二、二十世纪以来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基本线索
    第三节 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创新点:“问题史”角度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二、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刑科题本”与十八世纪甘肃命盗案件审判程序
    第一节 马七十一京控与清中期甘肃命盗案件审判实况
        一、口供中的故事:马七十一京控案卷所见清中期甘肃命盗案件的流转
        二、马七十一呈控与转型中的清代京控制度
    第二节 “刑科题本”的文本构成与司法实践
        一、案件审转记录
        二、初审机构“详文”
        三、审判意见
        四、案件覆审结论及其他题奏事宜
第二章 十八世纪甘肃的地方职役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乡约:发展中的官民中介
        一、案件呈报
        二、命盗案件访闻
        三、承办官府差役
        四、乡约的职能的扩展
    第二节 保长:传统保甲组织的延续
        一、案件呈报
        二、命盗案件访闻
        三、承办官府差役
    第三节 地方:乡保双轨外的基层管控者
        一、案件呈报
        二、命案访闻
        三、其他治安事务
第三章 十八世纪甘肃民众的生计与生活
    第一节 农、工之间:清中叶甘肃民众的基本生计选择
        一、务农:生计之本
        二、佣工:灵活的生计选择
    第二节 铺、集之内:清中叶甘肃民众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
        一、商业经营活动
        二、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五十年(1785)甘肃省部分命盗案凶犯信息表
    附录二 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五十年(1785)甘肃省部分命盗案首报职役信息表
    附录三 马七十一京控案题本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明道优术:史学家傅斯年的档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明道:傅斯年的档案思想
    1.1 兼采中西:重视档案的思想发端
    1.2 实事求是:颠扑不破的档案整理原则与方法
2 优术:傅斯年的档案实践
    2.1 扩而充之:前瞻式档案收集,留存档案史料
        2.1.1 身先士卒:发掘甲骨档案,凸显档案价值
        2.1.2 殚精竭虑:抢救重要档案,留存研学史料
        2.1.3 高瞻远瞩:促成方言音档录制,丰富档案门类
    2.2 众擎易举:集众式档案史料整理编研,开发档案价值
    2.3 公诸同好:举办爱国档案展览,提供档案利用
3 傅斯年的档案思想评述
    3.1 理论创新与学科萌芽
    3.2 学科融合与学科分化
    3.3 思想局限与研究展望

(5)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曲解与辨正——以《旨趣》为中心的观念史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傅斯年是兰克后学和“唯史料论”代表吗?
二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语义还原
三从傅斯年总体思想重新解释《旨趣》“反疏通”之谜
四傅斯年语言历史学思想的比较语言学内核
五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科学前提

(6)民国时期史语所学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中国社会经济史有关的史语所学人
二、史语所学人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探索
结 语

(8)童书业与民国时期古史研究的三种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古史研究的主要趋向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治史风气:民国时期古史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疑古、释古与信古:古史研究的三种取向
第二章 承续与深化:童书业与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
    第一节 阐发顾颉刚的疑古理论
    第二节 完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第三节 除旧布新,建设新的古史体系
第三章 批判与反思:童书业与唯物史观派的古史研究
    第一节 批判唯物史观派古史研究的教条化倾向
    第二节 反思“科学的史学”和“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的新史学
    第三节 童书业古史研究的唯物史观尝试
第四章 纠偏与匡正:童书业与南高学派的古史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三皇五帝说的探源
    第二节 分科研究与博通治学
    第三节 旨趣相异而路径相反
第五章 古史研究的再思考
    第一节 自由出入于疑古、释古与信古之间
    第二节 疑古、信古与释古的平衡与发展
    第三节 走出疑古的困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论全汉昇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全汉昇史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全汉昇史学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和征引文献说明
第一章 全汉昇的学术生涯与史学渊源
    第一节 全汉昇学术生涯
        一、求学北大时期史学底蕴的积淀
        二、任职史语所初期史学基调的奠定
        三、执教台湾时期史学基调的变奏
        四、执教香港时期史学基调的升华
    第二节 全汉昇的史学渊源
        一、多种史学流派的学养
        二、中国学者对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三、外国学者对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第二章 全汉昇的治史实践与成就
    第一节 首开中国行会制度史研究
        一、行会的起源和产生时间
        二、行会性质的界定
        三、行会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第二节 对魏晋到宋代经济的研究
        一、中古自然经济研究
        二、唐宋都市经济史与运河
        三、唐宋货币经济与物价波动
    第三节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中国货币与物价研究
        一、明清时期的银铜复本位制度与流通
        二、明清的海外贸易
        三、明清时期的物价革命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近代工业化研究
        一、国际贸易研究
        二、近代工业化研究
第三章 全汉昇的史学范式
    第一节 全汉昇的历史观
        一、起于“食货学派”社会历史观
        二、转向多元化史观
        三、合于世界体系的全球史观
    第二节 全汉昇史学方法
        一、社会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二、经济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三、正反理论的兼收并蓄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
        五、注重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
第四章 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学者的推崇
    第二节 全汉昇史学的传承与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傅斯年与中国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绪论
    问题的提出
    学术史的回顾
    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科学考古学
    第一节 从史学到考古学:从傅斯年史学观念的学思历程谈起
        (一)从“老儒传经”到对章太炎治学路径“内循环”的认识
        (二)如何“拿证据来”?——从胡适到顾颉刚的影响
        (三)傅斯年史学思想成熟期——《旨趣》所体现的王国维和胡适影响及科学考古学因素的萌生
    第二节 傅斯年史学方法的考古进路——二重证据法的延伸与科学考古学
第二章 古史辨运动的刺激与回应: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古史辨的刺激结果——疑古运动的负面影响与史料危机
    第二节 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促进中国历史研究的“旧域维新”
        (一)“旧域维新”——科学考古学与证经补史
        (二)科学考古学对中国历史时期的延伸
第三章 西学冲击下科学考古学的建构、实施与傅斯年的贡献
    第一节 论西学冲击下的传统学界
        (一)传统的家学治学之弊
        (二)从金石学到考古学
        (三)傅斯年对考古科学性的理解及中国学术现代性转换问题
    第二节 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建构过程
        (一)从国外考察探险队到地质调查所
        (二)傅斯年与科学考古学的实质建构——以史语所的殷墟发掘为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类
    学术论文类
    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傅斯年与“史料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傅斯年对史学客观性的认识[J]. 田志涛,陈勇. 史学史研究, 2021(04)
  • [2]《华北日报·史学周刊》探研[D]. 黄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从乾隆“刑科题本”看十八世纪甘肃地方社会[D]. 王泽琪. 兰州大学, 2021
  • [4]明道优术:史学家傅斯年的档案思想研究[J]. 张蕾,赵彩彩,刘旭光. 浙江档案, 2021(04)
  • [5]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曲解与辨正——以《旨趣》为中心的观念史新解[J]. 卓立,杨晶. 史学月刊, 2020(10)
  • [6]民国时期史语所学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 陈峰. 史学史研究, 2020(03)
  • [7]历史语言研究所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面相——以历史组为中心的探讨[J]. 刘春强. 近代中国, 2020(01)
  • [8]童书业与民国时期古史研究的三种取向[D]. 王玉婷. 山东大学, 2020(09)
  • [9]论全汉昇史学[D]. 陈陈.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傅斯年与中国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建构[D]. 叶朋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