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体的高压喇曼光谱(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富东慧,蒋永翔,吴霞[1](2015)在《微结构残余应力喇曼测量理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微喇曼光谱技术在微结构残余应力测量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简要介绍喇曼光谱应力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微喇曼光谱技术力学测量理论及其在微结构残余应力测量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微喇曼光谱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立方晶系和六方晶系材料的残余应力测量;已建立的单轴应力、静水应力和双轴应力状态下的喇曼频移-应力定量关系式,是使用该技术进行残余应力测量的理论基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喇曼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将集中在复杂应力状态的张量分辨残余应力测量理论、其他类型晶体材料的喇曼应力测量理论以及深度分辨的三维喇曼残余应力测量技术三个方面。
韩宪越[2](2011)在《新型CaB4晶体的生长与物理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硼化物陶瓷由于其高的熔点和化学稳定性及良好的耐高能粒子轰击性等,通常被应用作为具有优良性能的特殊功能材料。由于MgB2超导电性的发现,碱土金属硼化物受到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而钙-硼体系化合物作为碱土金属硼化物的重要一员,自然也引起众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在常压Ca-B相图中,仅有立方结构CaB6一种化合物。尽管有报道指出可能存在与稀土元素四硼化物结构一致的CaB4化合物,但一直没在实验上成功合成出这种晶体。Schmitt等人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CaB4-xCx化合物(0< x <5%),这种晶体的合成与碳的掺杂有关,使用不同的原料,改变反应条件都未能得到纯CaB4化合物。我们小组采用高温高压的方法成功合成了纯的CaB4单晶体,研究表明CaB4是一种高压下的稳定相。研究成果丰富了Ca-B体系的相形成规律,并为获得新型硼化物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本文对CaB4晶体的形成规律和物理性质作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aB4晶体形成过程中,硼首先以固液反应方式溶入液态钙中,然后与钙反应形成CaB4晶体析出。当反应温度较低时,合成的晶体多为细长棒状,获得的晶体数量相对较少。当反应温度较高时,溶入的硼量增多,进而能获得尺寸较大的块状晶体,且晶体形成的产率较高。实验获得的CaB4晶体密度为2.62(±0.03) g/cm3。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法测定CaB4晶体中元素含量比为Ca∶B = 1∶4.1。CaB4晶体电性能测试发现,其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规律符合金属性导电机制,其剩余电阻为ρ(2 K) = 6.7μ(?)cm,霍尔测量表明晶体的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应用德拜和爱因斯坦两个模型,对CaB4晶体的热容和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表征。晶体的磁性测量表明纯净CaB4晶体为顺磁性。通过对喇曼实验偏光配置,测量到了四条散射谱。对CaB4晶体进行Mn元素掺杂研究表明:采用高温高压方法制备Ca-Mn合金能有效抑制钙的挥发和氧化。通过对掺杂晶体喇曼散射测量发现,A1g和Eg模式的高频部分的散射峰位移较为明显,位移量与合金中的掺杂元素的量有关系,并且由掺杂Mn量大的合金合成的晶体电阻率小,晶体的导电性比由掺杂量少的合金合成晶体的好,可以判定晶体内部有掺杂元素进入。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CaB4晶体的能带结构、光学常数、弹性常数、声子谱等。指出了CaB4的晶格振动中的两类红外吸收激活振动模式(A2u和Eu),四类喇曼散射激活振动模式(A1g、B1g、B2g和Eg)。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掺杂CaB4晶体的能带和自旋极化。
刘晶儒,胡志云,张振荣,关小伟,王晟,陶波,叶景峰,张立荣,黄梅生,赵新艳,叶锡生[3](2011)在《激光光谱技术在燃烧流场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用于燃烧流场诊断的激光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叙述了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射、自发振动喇曼散射、激光诱导荧光、分子滤波瑞利散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系统。给出并分析了激光光谱技术对预混火焰稳态燃烧场和固体燃剂瞬态燃烧场的温度、主要组分及浓度、流场密度和火焰构造测量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激光光谱的燃烧诊断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稳态燃烧场的高精度测量,而且能够应用于复杂的瞬态燃烧场诊断。
刘世成[4](2010)在《气体介质飞秒激光喇曼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出发,研究了CO2,CH4和C2H6三种气体介质的喇曼散射特性。首先,本论文从基本理论出发,通过Gaussian 03W计算了CO2,CH4和C2H6三种分子的振动频率,利用程序和分子振动能级的基本理论计算了这三种分子的振动能级,并且绘制了量子数为0,1的振动能级简图。其次,采用了美国Coherent公司生产的千赫兹飞秒放大器Legend作为泵浦光源,研究了CO2,CH4和C2H6三种气体的喇曼特性。在重复频率1000Hz,脉冲宽度40fs,波长为800nm,泵浦能量为1700mw的飞秒激光泵浦了压力为1MPa的CO2,CH4和C2H6气体,并且用SPEX1250型光谱仪测得了三种气体的喇曼发射谱。CO2气体在1600nm处有着较丰富的谱线;CH4气体在1543nm和1604nm两处谱线强度较强;C2H6气体在1546nm和1605nm的谱线强度更强,几乎是CH4气体的2倍。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波长的喇曼光强度随着光源的泵浦功率和喇曼气体介质CO2,CH4,C2H6气体的气压等参数改变的变化情况,定性的分析了三种气体的喇曼散射特性。在实验中随着气体介质的气压增加,观察到了明显的热散焦效应;同时我们在试验中还观察到了CH4气体在强激光作用下的解离效应。在文中把CH4与C2H6的喇曼性质进行了比较,无论从稳定性,还是喇曼光强度上,C2H6气体都强于CH4气体。
张天天[5](2010)在《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在超快动力学及燃烧测温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光谱(Coherent anti-Stokes Raman Spectroscopy, CARS)测量技术,是利用满足一定频率要求和一定相位匹配条件的激光束照射喇曼介质,然后通过所产生的CARS信号分析得到喇曼介质及其周围环境信息。飞秒技术与CARS光谱技术结合后,具有很高的时空分辨率,能够应用于探测分子在飞秒量级内的动力学信息及恶劣条件下的燃烧场测温方面的研究。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射是一种非线性四波混频效应,论文从非线性效应的基本方程出发,全面阐述了CARS理论,在推导出CARS理论的光强表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了飞秒CARS光谱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的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飞秒激光系统作为光源,搭建了一套可实现在常温常压的实验条件下对静态样品池中蒸汽样品及液态样品的飞秒CARS光谱探测实验系统,并对飞秒时间分辨CARS信号的输出特性进行了重点研究。在以上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在分子超快动力学和燃烧场测温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应用于分子超快动力学探测实验中,通过探测光延迟时间的变化得到了探测时间正负两种情况下的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继而深入分析了从这些光谱中获得的飞秒时域范围内分子内部基态和激发态动力学信息。在应用于燃烧场测温的实验中,首先从原理上对于这种技术测温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然后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数据与相应温度理论拟合结果符合度较高,并显示出了很高的实验重复性。
王蕾[6](2009)在《快速CVI法制备平板C/C复合材料》文中研究表明炭/炭(C/C)复合材料是由炭纤维和基体炭所组成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性能、良好的高温强度和密度低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领域。目前寻找周期短,成本低,工艺简单的制备方法,仍是C/C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实验中采用无纬布/网胎针刺炭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借助自行研发设计的压差热梯度平板CVI炉制备了平板C/C复合材料。研究了沉积温度、系统压力和碳源气体流量等工艺参数对平板C/C复合材料致密化过程、微观结构组织、孔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快速CVI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50小时内,采用压差热梯度CVI工艺,成功制备出平均密度达1.57 g·cm-3,尺寸为300mm×300mm×15mm的平板C/C复合材料。2、对沉积工艺的研究显示:在所选的温度区间内,存在一个临界敏感温度点,1313 K。当沉积温度低于1313 K时,平板材料的增密速率低,但增密速率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当沉积温度高于该临界点后,平板材料的增密速率升高,但其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急剧降低。初始系统压力也是压差热梯度CVI工艺中较为敏感的工艺参数。当初始系统压力从2.0kPa上升为3.0kPa时,增密速率由0.0076g·cm-3·h-1上升到0.0184 g.cm-3·h-1,增长了142%。3、平板C/C复合材料基体热解炭结构为光滑层结构,仅在平板的一侧边缘处发现有其它结构类型的热解炭生成。激光喇曼光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同一CVI工艺下,平板材料不同部位处的热解炭结构以及同一热解炭不同环位处的结构都存在差异;不同沉积工艺下,沉积温度的变化对平板材料中无纬布区热解炭结构的影响大于网胎区。4、使用压汞法分析材料的孔隙发现:沉积初期,预制体中的大孔隙(孔径>60μm)的填充速率最快;随着沉积的进行,平板C/C复合材料中的最可几孔隙的尺寸和数量不断减小;沉积后期,最可几孔隙的数量降幅最大,材料中的微孔比例也大幅下降,闭孔或半通孔数量出现大幅增加。5、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不同密度的平板C/C复合材料均呈现假塑性断裂的特征;密度为1.50g/cm3的平板C/C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可达到122MPa,弯曲模量为17.5GPa,力学性能优越。
黄丽[7](2010)在《飞秒激光激波特性的闪光高速摄影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超快激光脉冲感生激波已经成为动高压物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研究手段。由于超快激光激波在样品中的渡越时间最长不超过1 ns,因此,超快激光激波特征参数(如样品材料中冲击压力P、冲击温度T的大小等)的实验测量是进行材料冲击动力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难题。同时确定超快激光激波在材料中所感生冲击压力P和冲击温度T的大小,这对于进行诸如材料的冲击相变研究等工程及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目前飞秒激光脉冲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搭建飞秒激光感生激波的实验研究平台,进行飞秒激光激波特性参数的实验测量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基于上述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连续介质的准平衡态理论,描述了超快激光激波在材料中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分析了超快激光激波在两种不同材料中的反射、透射过程,获得了超快激光激波在两种材料中所感生冲击压力、冲击温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维流体动力学中的特征线方法,对脉冲宽度分别为飞秒、皮秒和纳秒量级的激光脉冲在铝膜中所感生的冲击压力波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超快激光激波在材料中随时间、位置变化的传播规律,为进行飞秒激光激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实现了飞秒激光脉冲在薄膜材料中感生激波的时间分辨超快显微成像实验研究平台的搭建。采用不同延迟时间的飞秒激光脉冲分别作为冲击泵浦光和探测光,实现了薄膜材料中飞秒激光激波的感生和探测之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将闪光高速摄影实验测量研究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了亚皮秒量级;对每一厚度的铝膜样品均进行了上百次的重复性实验,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同时,主要成像设备没有采用冲击波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价格昂贵的条纹相机,而是采用了国产的、普通的外触发式相机,为常规实验室进行不透明材料的超快激光激波实验研究工作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利用上述的实验研究平台,采用脉冲宽度为130 fs的飞秒激光脉冲为光源,利用闪光高速摄影技术对单个飞秒激光脉冲(功率密度I=7.84×1013 W/cm2)在不同厚度铝膜(厚度范围为310μm)中的渡越时间t进行了实验测量研究工作。测量得到的铝膜后表面的时间分辨超快显微图像表明,高斯型的飞秒激光脉冲在310μm厚的铝膜中能够感生平面性、稳定性和干净性较为理想的一维平面激波。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中的传播速度D=9.0±0.4 km/s。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的铝膜和α-石英晶体的物态方程,以及界面上冲击压力P和粒子速度u连续的原理,理论计算得到了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中所感生的冲击压力为P=69±5 GPa,相应的冲击温度为T=1852±400 K;在α-石英晶体中所感生的冲击压力约为P≈55 GPa,相应的冲击温度约为T≈4344 K。本课题研究工作获得的结果为今后将进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α-石英晶体材料的超快激光激波冲击动力学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参数。本课题研究工作充分证明,以飞秒激光脉冲为光源,利用超快时间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进行飞秒激光激波的实验测量研究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374022、60478015、20573028、10674034)的资助。
张芙蓉[8](2009)在《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多种光谱分析方法在天麻鉴别和鉴定中的应用。论文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天麻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采用光谱技术,建立了天麻的光谱特征图谱。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天麻的定性分析有效可行。采用先聚类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天麻紫外光谱与天麻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决定系数均达0.98以上;采用荧光散射光研究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天麻素含量与散射光强度之间的决定系数达0.87以上。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可作为天麻内在质量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控制技术。同时,对建模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2、对天麻的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作了初步的分析,天麻在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中均有明显的特征峰。该研究可作为天麻中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的定性鉴别,这一实验结果为天麻中红外光谱、喇曼光谱的进一步定量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3、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天麻素含量的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天麻素含量预测的近红外模型,相关系数达0.9847,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关系数达0.9865。该技术可以精确快速测定天麻素指标,测定结果给出了较高的分析精度。本研究工作为在线定量分析天麻品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实际意义。4、初步得出:天麻光谱的强弱与天麻的等级(按传统分级方法)、是野生或家种、是冬麻或春麻没有直接相关性,为建立科学的天麻鉴定、鉴别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秦哲[9](2009)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制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对PLEDs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PLEDs中的缺陷、器件中的老化和器件光电性能三个方面。为了使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最终能真正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减少器件中的缺陷;其次是延缓器件的衰老,从而延长器件的工作寿命;此外,提高器件的整体发光性能,如降低开启电压、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以及色度要求等,也一样不容忽视。因此对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老化和缺陷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从提高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和稳定性方面入手,从器件物理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各种光谱表征的手段,对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老化机理,器件电极层、载流子传输层以及发光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以及怎样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效率和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评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现状,半导体聚合物基本知识,聚合物器件的物理基础以及评价器件性能的各项参数,另外还分析了本论文用到的主要实验方法:共焦显微喇曼光谱的原理和特点。其次,我们对新型共轭聚合物PFO-BT15发光二极管在电老化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PFO-BT15是一种结构和光电性能比较的稳定的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短时间的强电流老化不能使得聚合物共轭结构发生明显得变化,它能在较大电流通过的情况下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此种有机聚合物结构对于提高材料发光的稳定性提供了很有帮助的信息,有助于其他发光材料的合成以及稳定性的提高;另外,我们也研究聚合物器件电老化过程中黑斑的形貌特征,以及黑斑产生机理。再次,研究了退火对有机聚合物器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首先对ITO透明导电玻璃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我们发现,400℃左右的退火可以明显的改善有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性能;另外,我们通过对P-PPV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低于发光材料P-PPV玻璃化温度的临近温度的退火处理,可以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降低器件的启亮电压。主要原因可能是退火处理后改善了发光层与阴极的界面特性,提高了电子的注入效率,这样就增大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使得器件的发光效率增加。通过光谱手段我们证明,在此过程中器件发光层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此种材料的热稳定性良好。最后,利用喇曼光谱和红外测温仪为表征手段,本文研究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流密度的工作温度下器件内部热效应对器件老化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器件内层的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和反斯托克斯喇曼信号强度的比值,代入波尔兹曼方程计算得到该层对应的温度,从而达到精确测量器件内部工作温度的目的。通过对器件施加从0mA/cm2到169mA/cm2的电流密度,发现器件内部工作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有机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发光层材料(EL)发生相变,变成游离状的液态,这种状态不稳定,造成发光层材料的局部缺陷,使得器件阴阳极短接导致器件短路,从而发光失败。实验表明喇曼光谱是一种探测薄膜器件内部工作层温度的有效手段。
张振荣,胡志云,刘晶儒,叶景峰,黄梅生,王盛,张立荣,赵新艳[10](2009)在《单脉冲喇曼散射技术测量高压燃烧场组分浓度》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自发喇曼散射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对高压燃烧场的测量结果。利用Nd:YAG激光的三倍频输出激发振动喇曼散射,在单脉冲条件下测量了高压模拟燃烧室内不同化学配比条件下以氢气-空气预混燃烧场为主要组分(N2,O2,H2O,H2等)的喇曼光谱,获得了主要组分浓度随燃烧时间、燃烧场压力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利用偏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通过优化激光光束形状及光路设计避免了等离子体光谱对喇曼信号的干扰。
二、固体的高压喇曼光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的高压喇曼光谱(论文提纲范文)
(1)微结构残余应力喇曼测量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喇曼力学测量的基本原理 |
2喇曼力学测量理论研究 |
3喇曼光谱法在微结构残余应力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4结语 |
(2)新型CaB4晶体的生长与物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硼及其化合物简介 |
1.1.1 单质硼的性质 |
1.1.2 硼的化合物及性质 |
1.1.3 二元金属硼化物的晶体结构 |
1.1.4 硼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
1.2 钙硼化合物的制备 |
1.2.1 CaB_6 粉末制备方法 |
1.2.2 CaB_6 多晶体合成 |
1.2.3 CaB_6 单晶体合成 |
1.3 CaB_4 晶体的合成 |
1.3.1 常压下C 掺杂CaB_4 晶体的合成 |
1.3.2 高压下CaB_4 晶体的合成 |
1.4 掺杂CaB_6 晶体的磁性 |
1.5 第一性原理计算简介 |
1.6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CaB_4的性能研究 |
2.1 CaB_4 晶体的生长模式 |
2.1.1 高温高压合成实验 |
2.1.2 实验合成晶体的形貌 |
2.1.3 晶体的生长规律 |
2.2 CaB_4 晶体结构和成分分析 |
2.2.1 CaB_4 单晶体衍射分析 |
2.2.2 CaB_4 晶体成分分析 |
2.3 CaB_4 单晶体的导电性 |
2.3.1 CaB_4 单晶体的导电性测量 |
2.3.2 CaB_4 单晶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 |
2.3.3 CaB_4 单晶体电阻在磁场中的变化 |
2.3.4 CaB_4 单晶体霍尔系数的测量 |
2.4 CaB_4 晶体的热容测量 |
2.5 CaB_4 的磁性研究 |
2.5.1 CaB_6 晶体的磁性 |
2.5.2 CaB_4 晶体的磁性分析 |
2.6 CaB_4 晶体的红外和喇曼散射光谱分析 |
2.6.1 CaB_4 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
2.6.2 CaB_4 晶体的喇曼散射光谱 |
2.7 CaB_4 单晶体的硬度 |
2.8 CaB_4 单晶体的场发射性能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B_4的掺杂实验 |
3.1 掺杂元素的选择 |
3.2 镁元素掺杂实验 |
3.3 锰元素掺杂实验 |
3.3.1 合金的制备及分析 |
3.3.2 Mn 掺杂CaB_4 的磁性分析 |
3.3.3 Mn 掺杂CaB_4 的喇曼散射光谱分析 |
3.3.4 Mn 掺杂CaB_4 的电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B_4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4.1 CaB_4 晶体的理论计算 |
4.2 CaB_4 晶体的形成焓 |
4.3 CaB_4 晶体的光学常数计算 |
4.3.1 CaB_4 的折射色散谱 |
4.3.2 CaB_4 晶体的介电系数和光吸收色散谱 |
4.3.3 CaB_4 晶体的光电导和损耗系数色散谱 |
4.3.4 CaB_4 晶体的反射系数色散谱 |
4.4 CaB_4 晶体的弹性性质 |
4.5 CaB_4 晶体的费米面 |
4.6 CaB_4 晶体的声子振动 |
4.6.1 红外吸收和喇曼散射选择定则 |
4.6.2 CaB_4 晶体红外吸收和喇曼散射的理论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掺杂CaB_4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5.1 CaB_4 晶体的第一主族元素掺杂 |
5.2 CaB_4 晶体的第二主族元素掺杂 |
5.3 CaB_4 晶体的氮、氧元素掺杂 |
5.4 CaB_4 晶体的铁磁性元素掺杂 |
5.5 CaB_4 晶体的其它元素掺杂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激光光谱技术在燃烧流场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CARS测量燃烧场温度及氮分子浓度[9-10] |
2.1 基本原理和实验系统 |
2.2 实验结果 |
3 SVRS测量燃烧场组分及浓度[11] |
3.1 基本原理和实验系统 |
3.2 实验结果 |
4 LIF测量燃烧场温度及微量组分分布 |
4.1 LIPF测量燃烧场温度[12-13] |
4.1.1 双线测温原理和OH分子六能级模型 |
4.1.2 实验系统和实验结果 |
4.1.2. 1 稳态燃烧场诊断 |
4.1.2. 2 固体燃剂燃烧场测量 |
4.2 PLIF测量二维温度场和微量组分分布[14-15] |
5 FRS测量燃烧场密度和温度[17] |
5.1 FRS测温基本原理 |
5.2 FRS实验系统 |
5.3 甲烷/空气预混火焰诊断 |
6 TDLAS测量燃烧场温度及H2O摩尔分数 |
6.1 TDLAS基本原理 |
7 结论 |
(4)气体介质飞秒激光喇曼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目前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发展现状总结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光的喇曼散射现象 |
2.2 喇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
2.2.1 分子振动能级 |
2.2.2 喇曼强度的量子力学理论 |
2.2.3 喇曼散射的跃迁选择定则 |
2.3 受激喇曼散射 |
2.3.1 受激喇曼散射的特点 |
2.3.2 喇曼散射的阈值与受激跃迁截面 |
2.3.3 热散焦效应对喇曼散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体振动能级的理论计算 |
3.1 二氧化碳的振动能级 |
3.2 甲烷的振动能级 |
3.3 乙烷的振动能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体介质飞秒激光喇曼谱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二氧化碳气体喇曼散射实验研究 |
4.3.2 甲烷气体喇曼散射实验研究 |
4.3.3 乙烷气体喇曼散射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在超快动力学及燃烧测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飞秒CARS 光谱技术的基本概念 |
1.2 飞秒时间分辨CARS 光谱研究进展 |
1.2.1 飞秒CARS 在分子超快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概况 |
1.2.2 飞秒CARS 在燃烧场测温方面的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飞秒时间分辨CARS 光谱理论 |
2.1 CARS 信号的表达式 |
2.1.1 非线性效应的基本方程 |
2.1.2 CARS 过程的耦合波方程 |
2.1.3 CARS 光强的表达式 |
2.2 飞秒时间分辨CARS 光谱的表达式 |
2.3 喇曼跃迁共振极化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秒CARS 信号输出特性研究 |
3.1 实验光路系统的搭建 |
3.2 实验装置 |
3.2.1 Ti:sapphire 飞秒激光器 |
3.2.2 光学参量放大器OPA |
3.2.3 光学平移台-BOXCAR 采集系统 |
3.3 CARS 信号的光谱测量 |
3.4 飞秒CARS 输出特性研究 |
3.4.1 CARS 信号强度随着泵浦光强度变化特性实验 |
3.4.2 CARS 信号强度随着泵浦光波长变化特性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秒时间分辨CARS 光谱在超快过程中的应用 |
4.1 静态样品池中得到的时间分辨CARS 光谱 |
4.2 不同泵浦光条件下得到的能级信息 |
4.3 不同斯托克斯光泵浦得到的能级信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秒时间分辨CARS 在燃烧测温方面的研究 |
5.1 不同温度下氮气三阶极化率各参数的理论计算 |
5.2 不同温度下飞秒时间分辨CARS 光谱的测量 |
5.3 不同温度下理论拟合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5.4 实验重复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快速CVI法制备平板C/C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C/C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
1.3 C/C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1 液相浸渍工艺 |
1.3.2 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 |
1.4 CVI的动力学机制 |
1.5 C/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对热解炭结构的影响 |
1.5.1 C/C复合材料中基体热解炭的基本结构 |
1.5.2 制备工艺对C/C复合材料基体热解炭结构的影响 |
1.6 C/C复合材料CVI工艺中的各种微观结构形成机理 |
1.7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背景 |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检测方案 |
2.1 研究方案 |
2.2 实验设计 |
2.2.1 原材料的选择 |
2.2.2 压差热梯度CVI炉 |
2.2.3 工艺设计 |
2.3 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 |
2.3.1 正交偏光显微分析 |
2.3.2 喇曼光谱分析 |
2.3.3 压汞法孔隙分析 |
2.3.4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
2.4 材料性能的测试 |
2.4.1 材料密度的测量与表征 |
2.4.2 材料的弯曲强度的测定 |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压差热梯度CVI增密效率的影响 |
3.1 沉积温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1.1 沉积温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平均密度的影响 |
3.1.2 沉积温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径向密度分布的影响 |
3.2 系统压力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2.1 初始系统压力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2.2 压力梯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3 沉积时间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4 碳源气体流量和浓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4.1 碳源气体流量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4.2 碳源气体浓度对平板C/C复合材料增密速率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平板C/C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4.1 平板C/C复合材料的正交偏光显微结构分析 |
4.2 平板C/C复合材料的激光喇曼光谱分析 |
4.2.1 平板C/C复合材料喇曼光谱数据分析部位的选取 |
4.2.2 1373K平板C/C复合材料的喇曼光谱分析 |
4.2.3 不同沉积温度下平板C/C复合材料的喇曼光谱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平板C/C复合材料孔隙结构的分析 |
5.1 压汞法的测试原理 |
5.2 压汞法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压汞法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
5.2.2 密度不同的平板C/C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分析 |
5.2.3 压汞法试样比表面积分布曲线的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平板C/C复合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 |
6.1 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6.2 三点弯曲测试结果与讨论 |
6.3 平板C/C复合材料断口显微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
(7)飞秒激光激波特性的闪光高速摄影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超快脉冲激光技术的发展 |
1.3 超快激光激波动力学参数测量技术的发展 |
1.3.1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
1.3.2 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技术 |
1.3.3 闪光高速摄影测量技术 |
1.4 飞秒激光激波的特性 |
1.4.1 飞秒激光脉冲在铝膜中感生激波的平面性 |
1.4.2 飞秒激光脉冲在铝膜中感生激波的稳定性 |
1.4.3 飞秒激光脉冲在铝膜中感生激波的干净性(靶材料的预热) |
1.5 α-石英晶体的超快激光激波冲击相变研究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超快激光脉冲感生激波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超快激光激波在材料中的产生与传播 |
2.3 冲击动力学方程组 |
2.4 材料中冲击压力和冲击温度的计算 |
2.5 超快激光激波在两种不同材料中的传播 |
2.6 超快激光激波在材料中产生的热-力学效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秒、皮秒与纳秒激光激波波形的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超快激光激波感生动高压的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 |
3.2.1 激光烧蚀压力定标定律 |
3.2.2 超快激光感生激波压力波形的计算方法 |
3.3 不同脉宽激光脉冲感生激波压力波形的近似解 |
3.3.1 飞秒激光感生激波波形的近似解 |
3.3.2 皮秒激光感生激波波形的近似解 |
3.3.3 纳秒激光感生激波波形的近似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秒激光感生激波及闪光高速摄影实验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
4.1 引言 |
4.2 飞秒激光系统 |
4.3 飞秒激光脉冲宽度的测量 |
4.4 激光激波产生光路的设计与调节 |
4.4.1 激光脉冲能量的调节与测量 |
4.4.2 光学延迟线的调节 |
4.4.3 二维精密电控位移台的调节 |
4.5 飞秒激光激波探测光路的设计与调节 |
4.5.1 超连续白光脉冲的产生 |
4.5.2 探测系统的时间同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秒激光激波特性的闪光高速摄影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样品的设计与制备 |
5.2.1 α-石英晶体片 |
5.2.2 金属铝膜的真空蒸镀及其厚度的测量 |
5.3 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样品中的渡越时间和传播速度 |
5.3.1 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中的渡越时间 |
5.3.2 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中的传播速度 |
5.4 飞秒激光激波在样品中所感生的冲击压力和冲击温度 |
5.4.1 飞秒激光激波在铝膜中感生的冲击压力和冲击温度 |
5.4.2 飞秒激光激波在α-石英中感生的冲击压力和冲击温度 |
5.5 飞秒激光激波与皮秒激光激波的比较 |
5.6 飞秒激光激波对α-石英晶体结构的影响 |
5.6.1 飞秒激光激波作用后α-石英晶体的表面形貌 |
5.6.2 飞秒激光激波作用后α-石英晶体的微区-喇曼光谱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天麻的研究进展 |
1.1.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研究 |
1.1.2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天麻的鉴别和鉴定方法研究 |
1.1.4 天麻及有效成份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 天麻光谱的研究展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各光谱基本原理 |
2.1.1 紫外-可见光谱 |
2.1.2 荧光光谱 |
2.1.3 红外光谱 |
2.1.4 喇曼光谱 |
2.2 光谱分析理论基础 |
2.2.1 Lambert-Beer定律 |
2.2.2 喇曼定量分析依据 |
第三章 天麻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天麻素含量测定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光谱测定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天麻的特征峰标定 |
3.4.2 含有不同浓度天麻素的光谱比较 |
3.4.3 建立光谱定量分析模型 |
3.4.4 荧光散射光谱定量分析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天麻的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研究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天麻素含量测定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制备 |
4.3.2 光谱测定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天麻光谱的定性分析 |
4.4.2 天麻光谱的定量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天麻的光谱比较 |
5.1 不同等级贵天麻的光谱比较 |
5.2 野生、家种天麻的光谱比较 |
5.3 春麻与冬麻的光谱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9)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四节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本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的基础知识 |
第一节 半导体聚合物物理 |
2.1.1 半导体聚合物材料 |
2.1.2 共轭聚合物的基本物理特性 |
2.1.3 光电子器件中的共轭聚合物 |
2.1.4 有机固体中的电子跃迁特性 |
第二节 聚合物光电子器件 |
2.2.1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
2.2.2 聚合物激光二极管 |
第三节 测量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参数 |
2.3.1 发射光谱 |
2.3.2 发光亮度 |
2.3.3 发光效率 |
2.3.4 发光色度 |
2.3.5 发光寿命 |
2.3.6 电流密度-电压关系 |
2.3.7 亮度-电压曲线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焦喇曼光谱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喇曼散射的原理 |
3.2.1 喇曼散射的产生 |
3.2.2 经典理论对喇曼散射的解释 |
3.2.3 量子理论对喇曼散射的解释 |
3.2.4 喇曼光谱参数 |
3.2.5 共振喇曼散射原理 |
第三节 显微共焦喇曼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
3.3.1 共焦原理 |
3.3.2 共焦显微喇曼光谱系统 |
第四节 光致发光谱与喇曼光谱的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共轭聚合物 PFO-BT15发光二极管的电老化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室环境下 PLED的电老化研究 |
4.2.1 器件的制备 |
4.2.2 器件各层之间的匹配 |
4.2.3 样品的处理 |
4.2.4 器件老化前后的光电特性 |
4.2.5 器件老化前后的喇曼光谱 |
第三节 PLEDs电老化过程中的黑斑研究 |
4.3.1 PLEDs黑斑的形貌特征 |
4.3.2 PLEDs黑斑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退火对有机聚合物器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阳极 ITO层退火处理对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
5.2.1 退火对ITO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2 退火对ITO薄膜电阻的影响 |
5.2.3 ITO薄膜退火对OLEDs的发光效率的影响 |
5.2.4 小结 |
第三节 实验室环境下 PLEDs的退火研究 |
5.3.1 样品制备 |
5.3.2 样品的退火处理 |
5.3.3 实验结果讨论 |
5.3.4 器件退火前后PR谱和喇曼谱的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利用喇曼光谱研究 PLEDs内部的温度老化机理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喇曼效应测温的机理描述 |
第三节 利用喇曼光谱研究器件内部工作温度 |
6.3.1 器件的处理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单脉冲喇曼散射技术测量高压燃烧场组分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理论简述 |
3 实验系统 |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4.1 完全燃烧时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
4.2 非完全燃烧情况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
5 结 论 |
四、固体的高压喇曼光谱(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结构残余应力喇曼测量理论与应用[J]. 李秋,富东慧,蒋永翔,吴霞. 微纳电子技术, 2015(07)
- [2]新型CaB4晶体的生长与物理性质研究[D]. 韩宪越. 燕山大学, 2011(11)
- [3]激光光谱技术在燃烧流场诊断中的应用[J]. 刘晶儒,胡志云,张振荣,关小伟,王晟,陶波,叶景峰,张立荣,黄梅生,赵新艳,叶锡生. 光学精密工程, 2011(02)
- [4]气体介质飞秒激光喇曼谱研究[D]. 刘世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5]飞秒时间分辨CARS光谱在超快动力学及燃烧测温应用研究[D]. 张天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6]快速CVI法制备平板C/C复合材料[D]. 王蕾. 中南大学, 2009(02)
- [7]飞秒激光激波特性的闪光高速摄影实验研究[D]. 黄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8]贵州天麻品质光谱诊断机理和方法研究[D]. 张芙蓉. 贵州大学, 2009(S1)
- [9]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老化机理研究[D]. 秦哲. 南开大学, 2009(07)
- [10]单脉冲喇曼散射技术测量高压燃烧场组分浓度[J]. 张振荣,胡志云,刘晶儒,叶景峰,黄梅生,王盛,张立荣,赵新艳. 光学技术,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