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琳,崔建梅,周琛斐,刘晓慧,王超,高薇,苏晓云[1](2021)在《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炎症因子及海马CA1、CA3区nNOS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4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及海马CA1、CA3区nNOS表达影响,探讨运动改善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潜在机制。研究方法:将30只雌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n=10)、去卵巢组(OVX,n=10)、去卵巢运动组(OVX+EX,n=10)。运动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测试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利用免疫组化对海马CA1、CA3区nNOS阳性细胞个数及阳性产物面积进行测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旷场实验中中央格次数、中央格时间百分比及总运动能力(跨格+直立次数)显着下降(P <0.05);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不动时间延长,攀爬时间显着下降(P <0.05);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着增加(P <0.05);海马CA1区、CA3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与阳性细胞面积表达下降(P <0.05)。经过4周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后,与OVX组比较,OVX+EX组大鼠旷场实验中中央格次数、中央格时间百分比及总运动能力(跨格+直立次数)增加(P <0.05);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不动时间减少,攀爬时间上升(P <0.05);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下降(P <0.05);海马CA1区、CA3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与阳性细胞面积表达增加(P <0.05)。结论:4周跑台运动可以改善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可能与此运动降低海马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释放、增强海马CA1、CA3区的nNOS表达有关。
任非非[2](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赵亚林[3](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王亚晗[4](2020)在《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伴随社会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逐年飙升,其中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占95%以上,且病因病机复杂。SAD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且不伴外周血糖升高,又被称为“Ⅲ型糖尿病”。“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具有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的功效,对早中期AD有一定疗效,但机制有待探讨。白质损伤存在于AD全过程,早于淀粉样蛋白(amyloid P-protein,Aβ)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irilary tangles,NFTs)引起的早期认知障碍。PI3 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髓鞘相关蛋白,维护髓鞘完整的重要通路。为了从动物整体水平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对SAD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icv-STZ)拟SAD模型,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并基于PI3K/Akt-mTOR通路,在髓鞘厚度、形态完整性和髓鞘相关蛋白形成的功能性脑回路中,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于SAD早期的认知保护作用,从中医药角度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3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选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1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分别于造模1、2、3、4个月后对两组小鼠进行跳台实验,观察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AD特征性病理相关蛋白(Aβ42、phospho-tau)以及中枢糖代谢相关蛋白(IR、IRS-1、GSK3β、p-GSK3β、GLUT1、GLUT3)的表达水平,评价AD相关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评价模型的髓鞘损伤情况。2.9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抽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7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适应性饲养一个月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多奈哌齐组(0.92mg/kg/d),参枝苓大、中、小剂量组(49.67g/kg/d、24.83 g/kg/d、12.42g/kg/d)每组15只,所有小鼠按0.1ml/10g小鼠体重给药,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3个月。3.Morris水迷宫观察干预3个月后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4.以牢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灌胃后各组小鼠的髓鞘超微结构和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髓鞘特异性蛋白MAG、MBP、MOG、PLP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5.以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在髓鞘形成相关通路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改变跳台实验示:造模1、2、3、4个月后,双侧icv-STZ小鼠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平均错误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示:双侧icv-STZ小鼠Aβ42和p-tau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双侧icv-STZ小鼠IR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IRS-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1),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p-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双侧icv-STZ小鼠GLUT1、GLUT3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超微结构,对照组髓鞘板层结构清晰完整,少突胶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崩解或严重膨出,少突胶质细胞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可见浓缩、边集(×2.5k);对照组髓鞘和突触数量较多,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和突触数量减少(×2.0k);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与电镜结果一致,双侧icv-STZ小鼠MB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Morris 水迷宫示:第2~5天,各组小鼠平均潜伏期均缩短、平均游泳距离均减少,模型组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持续延长(P<0.01)、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增加(P<0.01);第4天,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1);第5天,各治疗组小鼠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均缩短(P<0.05),仅参枝苓大剂量组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较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3.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髓鞘结构和轴突直径/有髓纤维直径(g-ratio)的影响LFB染色示:对照组可见髓鞘纤维分布稠密,呈深蓝染色;模型组髓鞘纤维明显脱失,染色浅;各药物治疗组髓鞘纤维分布较模型组更紧密,蓝染色加深。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板层结构,对照组髓鞘结构清晰完整,模型组髓鞘严重崩解,各治疗组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明显修复(×12.0k);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算g-ratio,模型组小鼠g-ratio较对照组增加(P<0.01),各治疗组(参枝苓小剂量组除外)g-ratio值较模型组均减少(P<0.01)(×1.2k);观察各组单个髓鞘,对照组轴突直径小,髓鞘较厚,模型组轴突直径较对照组增大,髓鞘变薄,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轴突直径较模型组均减小,髓鞘厚度增加(×8.0k)。Western-blot示:模型组MA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各治疗组(除参枝苓小剂量组)MA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免疫组化示:除模型组外,各组均见MAG 阳性染色,其中对照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染色较深且分布稠密,模型组偶见MAG 阳性染色。Western-blot示:模型组MB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MBP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模型组MO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参枝苓大、小剂量组MO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PL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除参枝苓小剂量组外的各治疗组PLP表达较模型组均增高(P<0.05)。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MAG、MBP、MOG、PLP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显示,模型组MAG、MBP、MOG、PLP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MBP、MOG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各药物治疗组PLP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5.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示:模型组PI3K、Akt、p-Akt、mTOR、p-mTOR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p-Akt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和p-mTOR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PI3K和p-PI3K Westen-blot示:模型组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P1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Akt和p-Akt Westen-blot示:模型组Akt、p-Akt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p-Akt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mTOR和p-mTORWesten-blot示:模型组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各治疗组mTOR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mTOR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P<0.01)。p-S6K1 Westen-blot示:模型组p-S6K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S6K1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6.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及下游S6K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PI3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PI3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Akt、mTOR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参枝苓中剂量组Akt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S6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S6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不仅行为学认知障碍持续存在4个月,并存在AD相应病理改变及髓鞘损伤;2.参枝苓口服液改善拟SAD小鼠早期认知损伤,与其促进髓鞘损伤后修复、增加髓鞘特异性蛋白表达,调节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张宝瑜[5](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赵俊[6](2020)在《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被归类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自杀率、自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由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但约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干预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在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探讨氟西汀、电针的抗抑郁疗效及可能相同的作用机制,旨在筛选替代疗法以达到优化治疗抑郁症的目的。2研究方法选用基线一致的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组)、模型组(M组)、氟西汀组(F组)和电针组(E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参考既往文献,稍作修改制备CUMS抑郁模型,除C组大鼠群养,自由摄食、饮水,不接受任何刺激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独笼孤养,M组、F组和E组大鼠每日随机接受一种应激刺激方式(即28天内分别以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刺激大鼠),且同一种刺激不连续采用,刺激顺序抽签产生:包括禁水或禁食24h;昼夜颠倒24h;笼位倾斜24h;潮湿环境24h;束缚3h;夹尾3min;4℃冷水游泳5min,持续4周。M组大鼠每日10 am随机接受不可预见性的慢性应激造模刺激后,不接受治疗。F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用氟西汀药液(生理盐水1mg/mL稀释)按照2mg/kg灌胃给药。E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进行电针干预百会(GV20)、印堂(GV 29)穴,选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深度约为5mm-10mm,小幅度轻提插捻转后,针柄连接韩氏电针仪,电流强度1mA,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维持在大鼠头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4周(28)天。3研究结果3.1糖水偏好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能使大鼠出现逆转效应,其糖水偏好率均值较模型大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2旷场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P<0.01)。与M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出现逆转,呈上升趋势。而E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M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3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尼氏小体数量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来看,CUMS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明显导致M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神经元形态破坏,尼氏体浅染,部分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提示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逆转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各组大鼠海马和血清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M组大鼠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升高(P<0.01);M组大鼠血清中miRNA-16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miRNA-16高表达有逆转趋势,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低于M组(P<0.01);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低于F组(P<0.01);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RT-PCR和WB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SERT mmRNA、SERT蛋白高表达有逆转趋势,且E组海马中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组大鼠海马CA1区中SERT阳性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CA1区SERT阳性细胞高表达有逆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提示,M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显着下调(P<0.05);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显着逆转了 CUMS应激导致海马5-HT减少,F组和E组海马中5-HT含量高于M组(P<0.05;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W应激刺激负荷后,CUMS应激可诱发模型大鼠部分抑郁核心症状。大鼠应激过程接受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2)长期CUMS刺激可导致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损害。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逆转神经元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表观遗传学的提出,可能综合了环境因素和病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诱导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升高,而对血清miRNA-16表达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确定与抑郁症相关miRNA异常表达的脑区,对抑郁症的防治可能有其特殊意义,但具体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针、氟西汀均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16抑制相应SERT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抑制5-HT的再摄取,从而上调海马5-HT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由于不同抑郁模型研究差异,其特异性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于志强[7](2020)在《孕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动物研究表明,新生儿暴露于全麻药物可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及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全麻药物的神经毒性同样可发生在胎儿。目前关于母体暴露于全麻药物对子代大脑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孕中期的动物研究,孕晚期的研究较少。孕晚期(人类:孕28周到分娩;大鼠:孕17天到分娩)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此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更容易受到药物和外界环境影响。2016年美国FDA指出,孕晚期及小于3岁的儿童重复或长时间(大于3小时)暴露于全麻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尤其当手术复杂,麻醉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应权衡利弊方能实施全身麻醉。孕期非剖宫产急诊手术、以及近些年广泛开展的胎儿手术均可导致胎儿长时间暴露于全麻药物。但关于孕晚期母体暴露于全麻药物对子代大脑发育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因此明确孕晚期母体暴露于全麻药物对子代神经发育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海马属于大脑边缘系统,是学习、记忆中心。七氟醚是产科全身麻醉常用药物,为脂溶性,可迅速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新生鼠或孕中期胎鼠暴露于较高浓度的七氟醚,可引起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并持续到成年期。多种动物模型发现,丰富的环境可改善七氟醚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恢复异常的突触可塑性。大鼠七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值约为2.5%。本研究拟观察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子鼠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评价出生后丰富的生存环境锻炼是否有利于改善子鼠受损的认知能力,期待为孕晚期母体或者胎儿手术麻醉安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孕18天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暴露于2.5%七氟醚1小时组、3小时组、6小时组(n=8)。待所有大鼠自然分娩,随机分为出生后第1天(Postnatal day 1,P1)组和第35天(P35)组。取P1和P35子鼠的双侧海马组织,检测神经元凋亡水平,观察成熟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tur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m BDNF)、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乙酰化组蛋白(Acetylated histone,Ac-H)、组蛋白脱乙酰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的蛋白表达水平。评价P35幼鼠的认知能力,观察幼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成和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6只孕18天的SD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6小时,待所有大鼠自然分娩,子鼠出生后随机分为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组和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SE)组。检测幼鼠海马m BDNF、Ac-H3、Ac-H4、HDAC2、HDAC3的表达,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和LTP的形成,评价子鼠的认知能力。结果:P1时,与对照组、1小时组相比,3小时、6小时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1),m BDNF、PSD-95、Ac-H3、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HDAC2、HDAC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与3小时组相比,6小时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m BDNF、PSD-95、Ac-H3、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HDAC2、HDAC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P35时,与对照组、1小时组、3小时相比,6小时组幼鼠八臂迷宫中错误的发生率增加(P<0.05);海马m BDNF、PSD-95、Ac-H3、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HDAC2、HDAC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成减少(P<0.05);海马CA1区突触的LTP被抑制(P<0.05)。与SE组相比,EE组P35幼鼠八臂迷宫中错误的发生率减少(P<0.05),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增加(P<0.05),海马CA1区的LTP增强(P<0.05)。结论: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3小时,增加P1新生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增加m BDNF和PSD-95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乙酰化组蛋白的表达;伴随着子鼠的生长发育,受损神经元可逐渐恢复,不影响P35幼鼠的认知功能。当暴露时间达6小时,可引起子代大脑神经元长期损伤,抑制P35幼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的形成,损害幼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6小时导致的子代幼鼠神经发育异常和认知功能受损,可被出生后的EE缓解。
娄志义[8](2018)在《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金属对食品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问题,而铅污染显得更为严重。人体铅中毒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食品中的铅,铅能够严重危害人的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生长发育,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铅暴露能损伤儿童的学习和记忆功能,这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通过使用L-苏糖酸镁(magnesium-L-threonate,MgT)提高脑中的镁的含量,能增强记忆功能以及突触可塑性,那么提高脑中的镁对铅暴露导致的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损伤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在大鼠的发育期,铅暴露对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果蝇 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的表达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表达都有影响,并且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具有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的Ezh2,通过促进组蛋白的甲基化能够调节很多基因的表达,那么铅是否会通过调节Ezh2的表达进而调节NMDA受体亚单位基因的表达,MgT对铅暴露引起的NMDA受体的表达的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均未见报道。目的1.探究食品源性的MgT对铅暴露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2.探究铅暴露对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调节机理及MgT的作用方法1.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MgT对铅至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损伤的影响。2.Golgi-cox染色实验用于树突棘密度及分支数量的形态学分析。3.用Western Blot检测成年大鼠海马中突触相关蛋白,检测PC12细胞、发育期大鼠海马细胞及成年大鼠海马细胞中Ezh2,H3K27me3和H3等蛋白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分别检测发育期和成年大鼠海马、原代海马神经元和PC12细胞NMDA受体亚单位、AMPA(al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α-氨基-3-轻基-5-甲 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亚单位以(PSD-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突触后密度蛋白-95)的mRNA表达。结果1.在水迷宫实验中,铅暴露显着的损伤了大鼠的记忆功能,而MgT能修复铅暴露大鼠的记忆功能的损伤。2.MgT提高了铅暴露大鼠海马的树突棘密度及树突分支的数量。3.MgT提高了 GluRl和NR2A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及铅暴露组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而NR2B和PSD-95仅在正常对照组中有提高。4.镁能修复铅损伤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同时提高了铅损伤的NR2A、NR2B、GluRl、GluR2以及PSD-95等基因mRNA表达量。5.铅降低了 PC12细胞和14天大鼠海马中Ezh2,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了 NR1 mRNA表达。6.铅提高了 60天成年大鼠海马中Ezh2,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 NR1 mRNA表达;7.MgT提高了正常对照组和铅鼠海马中NR1的表达以及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MgT对铅暴露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这种作用与MgT能够增加铅损伤的大鼠海马组织树突棘密度及分支数量有关,而树突棘密度的增加又与MgT促进突触相关蛋白GluR1和NR2A的表达有关。2.镁能够增加铅损伤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及PC12细胞突起生长,而树突棘密度的增加又与MgT促进突触相关蛋白NR2A、NR2B、GluR1、GluR2以及PSD-95的表达有关。3.铅可能通过Ezh2介导的H3K27三甲基化调节NR1的转录,MgT能够修复铅对NR1的表达的损伤作用,但是这种修复作用并非通过H3K27三甲基化的调节实现的。
沈非儿[9](2018)在《电针下调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影响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抗抑郁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突触可塑性角度初步探讨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电针抗抑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一: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每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余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加孤养的方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印堂”、“百会”穴,连续波2Hz,1.0mA,15min/次/日,连续14日。假电针组针体用胶布固定于穴位处皮肤表面,不通电,其余与电针组相同。通过旷场试验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nNOS蛋白表达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形态超微结构。实验二:雄性SD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与不同浓度侧脑室注射手术组,每组8只。模型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性应激造模进行处理,采用不同浓度的7-NI溶液侧脑室注射所有手术组,1次/3 d,共3次。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通过旷场实验测试各组大鼠行为,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nNOS蛋白表达水平。实验三: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药物组与电针组,每组20只。药物组采用浓度为200nmol/0.5μ1的7-NI溶液进行侧脑室注射,每3d进行1次,共3次。电针组在药物组脑室注射完成后取“印堂”、“百会”穴,连续波,2 Hz,1.0 mA,15 min/次/d,连续电针14 d。实验后对各组大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形态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海马nNOS;Real time-PCR检测海马n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CUMS造模后,大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中心区进入次数以及中心区进入时间均匀明显下降,显示造模成功。行为学: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运动总距离,中心区进入次数及中心区进入时间都有明显上升,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假电针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透射电镜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出现固缩、线粒体变形等损伤,突触数量、结构水平低下,而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结突触结构恢复正常水平。westem blot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表达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nNOS表达量下降,结果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假电针组与模型组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从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200nmol/0.5μ1组大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有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与其余浓度手术组大鼠运动总距离显着上升(P<0.05);从中心区进入次数分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200 nmol/0.5 μl组大鼠中心区进入次数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中心区进入次数显着增加(P<0.05);从中心区进入时间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200 nmol/0.5μl组大鼠中心区进入时间均有显着缩短(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与200nmol/0.5μ1组大鼠海马nNOS蛋白表达水平较于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与50nmol/0.5μ1组大鼠nNOS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三:与正常组比较,药物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出现固缩、线粒体变形等损伤,突触结构数量减少(P<0.05),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相较于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形态基本正常、线粒体损伤较小,突触结构数量较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电针组海马nNOS和nNOS mRNA表达未见升高(P>0.05)。结论:电针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电针通过下调海马内过高表达的nNOS、改善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从而抗抑郁。
崔建梅,付芳,贺继平,宋宪强,于芳[10](2012)在《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CA3、DG区nNO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自由基代谢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海马CA1、CA3、DG区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24月龄SD衰老大鼠,随机分为衰老对照组、衰老运动组,20只5月龄大鼠为成年对照组。对照组在笼内正常生活,衰老运动组采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连续8周。8周后检测大鼠脑自由基SOD、GSH-px、MDA及大脑AchE的活性,利用八臂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半定量方法对海马CA1、CA3及DG区nNOS神经元的表达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1)与衰老对照组比较,衰老运动组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及总记忆错误次数均显着减少,完成八臂迷宫的时间显着缩短;(2)与衰老对照组比较,衰老运动组大鼠SOD活性显着增强,MDA含量减少,AchE活性均显着减弱;(3)免疫组化结果:衰老对照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和面积均显着低于衰老运动组,衰老运动组DG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灰度值显着增加。结论:长期游泳运动可提高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机理可能与游泳运动提高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改善受损的中枢胆碱能系统及增强大鼠海马CA1、CA3、DG区nNOS的表达有关。
二、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炎症因子及海马CA1、CA3区n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卵巢切除模型的建立 |
1.3 中等强度跑台训练方案 |
1.4 抑郁样行为测试 |
1.4.1 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 |
1.4.2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
1.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7 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旷场实验结果 |
2.2 各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2.3 各组大鼠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结果 |
2.4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n NOS表达结果 |
3 讨论 |
3.1 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 |
3.2 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海马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 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海马CA1、CA3区n NOS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初步结论 |
三、存在不足 |
四、创新点 |
五、展望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3 个人简历 |
(3)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mTOR通路参与髓鞘维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双侧侧脑室注射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变化和髓鞘改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模型认知能力影响的时效关系 |
2.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Aβ_(42)表达水平的影响 |
3.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p-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糖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
5.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6.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相关蛋白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认知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潜伏期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游泳距离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空间探索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髓鞘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LFB染色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g-ratio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相关糖蛋白(MAG)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蛋白脂质蛋白(PLP)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AG、MBP、MOG、PLP mRNA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表达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PI3K表达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表达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Akt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mTOR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S6K1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 mRNA的影响 |
9.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 mRNA表达的影响 |
10.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 mRNA表达的影响 |
1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S6K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
2 “预处理” |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
4 结果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现状 |
1.1 抑郁症的诊断 |
1.2 抑郁症的患病率 |
1.3 抑郁症的经济负担 |
1.4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 单胺类递质失衡假说 |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
2.3 神经元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
2.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假说 |
2.5 免疫及细胞因子假说 |
2.6 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假说 |
2.7 肠脑轴失调假说 |
2.8 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 |
3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3.1 药物治疗 |
3.2 心理治疗 |
3.3 物理治疗 |
3.4 补充替代疗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miRNA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
1 miRNA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 |
2 miRNA在抑郁症中的发生发展 |
3 miRNA潜在靶标与抗抑郁药物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糖水偏好试验结果 |
2.2 旷场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3.2 干预方法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
3.3 糖水偏好试验的选择依据 |
3.4 旷场试验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
2.2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染色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海马区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miRNA-16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 |
2.2 各组大鼠血清miRNA-16表达水平 |
3 讨论 |
3.1 miRNA-16的选择依据 |
3.2 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SERT mRNA表达水平 |
2.2 各组大鼠海马SERT蛋白表达情况 |
2.3 各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 |
3 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SERT的选择依据 |
4.2 5-HT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孕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子代新生鼠大脑发育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母鼠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
1.2.2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加速新生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
1.2.3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减少新生鼠海马 PSD-95、m BDNF 蛋白的表达 |
1.2.4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减少新生鼠海马 Ac-H3、Ac-H4 的表达,增加 HDAC2、HDAC3 的表达 |
1.3 讨论 |
1.3.1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新生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1.3.2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新生鼠海马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3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新生鼠海马 mBDNF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4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新生鼠海马Ac-H3、Ac-H4、HDAC2、HDAC3蛋白表达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对子代幼鼠大脑发育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不增加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 |
2.2.2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增加幼鼠海马 PSD-95、mBDNF 蛋白的表达 |
2.2.3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减少幼鼠海马Ac-H3、Ac-H4 的表达,增加HDAC2、HDAC3 的表达 |
2.2.4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减少幼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 |
2.2.5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损害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2.2.6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降低幼鼠海马CA1区的LTP |
2.3 讨论 |
2.3.1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 P35 幼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2.3.2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 P35 幼鼠海马 PSD-9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3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 P35 幼鼠海马 mBDNF 表达的影响 |
2.3.4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 P35 幼鼠海马 Ac-H3、Ac-H4、HDAC2、HDAC3表达的影响 |
2.3.5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对 P35 幼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
2.3.6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损害 P35 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2.3.7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 2.5%七氟醚降低 P35 幼鼠海马 CA1 区的 LTP |
2.4 小结 |
三、出生后丰富的生活环境对认知功能受损幼鼠大脑发育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EE 增加 6h 组幼鼠海马 mBDNF、Ac-H3、Ac-H4 的表达,降低 HDAC2、HDAC3的表达 |
3.2.2 EE 增加 6h 组 P35 幼鼠海马树突棘的密度 |
3.2.3 EE 缓解 6h 组 P35 幼鼠受损的认知功能 |
3.2.4 EE 增强 6h 组 P35 幼鼠海马 CA1 区 LTP |
3.3 讨论 |
3.3.1 EE 对 6h 组 P35 幼鼠海马 m BDNF 表达的影响 |
3.3.2 EE 对 6h 组 P35 幼鼠海马 Ac-H3、Ac-H4、HDAC2、HDAC3 表达的影响 |
3.3.3 EE对6h组幼鼠海马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
3.3.4 EE对6h组幼鼠受损认知功能的影响 |
3.3.5 EE对6h组幼鼠海马CA1区LTP的影响 |
3.4 小结 |
四、关于人类产科全麻用药的意见和建议 |
4.1 全麻剖宫产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 |
4.2 产科病人非产科手术全麻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麻药物对发育中大脑影响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中的镁及其对动物的生理功能 |
1.1.1 食品中的镁及吸收 |
1.1.2 镁的临床学研究 |
1.1.3 镁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系统的活化剂 |
1.1.4 镁对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
1.1.5 镁对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1.1.6 镁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
1.2 食品安全与铅污染 |
1.2.1 食品安全与环境中的铅 |
1.2.2 食品中铅的来源 |
1.2.3 铅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危害 |
1.3 铅的神经毒理作用及其机制 |
1.3.1 儿童血铅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
1.3.2 铅暴露对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1.3.3 铅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
1.3.4 铅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
1.3.5 铅的表观遗传学效应 |
1.3.6 铅中毒治疗的研究 |
1.4 海马的结构、功能与学习记忆 |
1.4.1 海马的结构 |
1.4.2 海马的纤维联系 |
1.4.3 海马与学习记忆 |
1.4.4 海马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
1.5 树突棘与学习和记忆 |
1.5.1 树突棘的结构及可塑性 |
1.5.2 树突棘可塑性的调节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大鼠慢性铅中毒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血液铅含量测定 |
2.1.4 海马组织铅含量测定 |
2.1.5 Y迷宫实验 |
2.2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铅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2.3.2 血铅浓度 |
2.3.3 海马铅浓度 |
2.3.4 铅暴露对大鼠空间识别记忆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MgT对Pb暴露大鼠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 |
3.1 材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药品 |
3.1.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1.4 海马组织铅含量测定 |
3.1.5 组织收集 |
3.1.6 Golgi-cox实验 |
3.1.7 Western blot实验 |
3.1.8 荧光定量PCR反应 |
3.2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MgT修复了铅暴露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 |
3.3.2 海马铅的浓度 |
3.3.3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DG区树突棘密度 |
3.3.4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 |
3.3.5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树突分支的数量 |
3.3.6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7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AMPA受体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8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9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R2A和GluR1 mRNA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MgT修复Pb损伤学习记忆的可能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1.2 PC12细胞培养及处理 |
4.1.3 海马神经元培养及处理 |
4.1.4 荧光定量PCR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MgT和Mg对铅暴露PC12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 |
4.2.2 MgT对铅暴露PC1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
4.2.4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NMDAR表达的影响 |
4.2.5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AMPAR表达的影响 |
4.2.6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PSD95表达的影响 |
4.2.7 Mg~(2+)对海马神经元EZH2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MgT和铅对NR1作用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1.2 实验细胞及培养 |
5.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
5.1.4 组织收集 |
5.1.5 大鼠脑组织中铅含量测定(同第二章) |
5.1.6 荧光定量PCR |
5.1.7 RT-PCR检测 |
5.1.8 Western blot |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铅对PC12细胞中NR1的转录调节 |
5.2.2 铅对发育期大鼠海马中NR1的转录调节 |
5.2.3 铅对成年大鼠海马NR1的转录调节 |
5.2.4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R1表达的修复作用 |
5.2.5 海马中铅浓度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电针下调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影响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抗抑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 抑郁症中医病名探讨及病因病机研究 |
1.2 抑郁症与督脉的关系 |
1.3 中医治疗抑郁症 |
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2.1 抑郁症机制假说 |
2.2 现代医学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及方法 |
2.2.1 常用抗抑郁药物 |
2.2.2 迷走神经刺激 |
2.2.3 经颅磁刺激 |
3. 海马与抑郁症 |
4. nNOS与抑郁症的关系 |
4.1 NO系统与抑郁症 |
4.2 nNOS与抑郁症 |
4.3 nNOS表达量升高与抑郁症的关系 |
5. 突触可塑性与抑郁症的关系 |
5.1 突触可塑性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
5.2 nNOS表达量升高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及其在抑郁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
6. 电针通过调节nNOS改善突触可塑性改善抑郁状态 |
6.1 nNOS在介导电针抗抑郁中的作用 |
6.2 电针通过改变突触可塑性有效调节抑郁症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设计背景思路 |
实验一: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以及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和nNOS表达量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材料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取材与检测 |
3.1 行为学检测 |
3.2 取材 |
3.3 透射电镜观察CA1区突触结构与数量 |
3.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NOS蛋白的表达 |
3.5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大鼠海马nNOSmRNA表达 |
4. 结果 |
4.1 行为学检测结果 |
4.2 突触数量统计及观察结果 |
4.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NOS蛋白结果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大鼠海马nNOSmRNA结果 |
实验二:侧脑室注射不同浓度7-NI影响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nNOS表达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材料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取材与检测 |
3.1 行为学检测 |
3.2 取材 |
3.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NOS蛋白的表达 |
4. 结果 |
4.1 行为学检测结果 |
4.2 Western blot测试结果 |
实验三: 电针对侧脑室注射7-NI及大鼠行为、nNOS表达以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材料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取材与检测 |
3.1 行为学检测 |
3.2 取材 |
3.3 透射电镜观察CA1区突触结构与数量 |
3.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NOS蛋白的表达 |
3.5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大鼠海马nNOSmRNA的表达 |
4. 结果 |
4.1 行为学检测结果 |
4.2 突触数量统计及观察结果 |
4.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NOS蛋白结果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大鼠海马nNOSmRNA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造模方法与行为学测试方法的选取 |
2. 电针的有效性与取穴依据 |
3. 海马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
4. 行为学测试方法的选择 |
5. nNOS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及其在抑郁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
5.1 nNOS升高导致抑郁状态 |
5.2 nNOS升高损害突触可塑性 |
5.3 侧脑室微注射7-NI对海马nNOS表达的影响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语(按照文中出现顺序排序) |
附件Ⅱ: 实验图片展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CA3、DG区n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试剂 |
1.3 训练方案 |
1.4 八臂迷宫实验程序 |
1.5 脑自由基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 |
1.6 脑组织取材与切片 |
1.7 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8 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八臂迷宫行为测试结果 |
2.2 大鼠脑自由基及Ach E活性测试结果 |
2.3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n NOS神经元图像分析结果 |
2.4 各组大鼠海马CA3区n NOS神经元图像分析结果 |
2.5 各组大鼠海马DG区n NOS神经元图像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大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3.2 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大脑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
3.4 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海马CA1、CA3、DG区n NOS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四、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炎症因子及海马CA1、CA3区nNOS表达的影响[J]. 王卓琳,崔建梅,周琛斐,刘晓慧,王超,高薇,苏晓云.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06)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王亚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D]. 赵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孕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D]. 于志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D]. 娄志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9]电针下调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影响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抗抑郁实验研究[D]. 沈非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游泳运动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CA3、DG区nNOS表达的影响[J]. 崔建梅,付芳,贺继平,宋宪强,于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