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对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1](2010)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和变化中的需求,我国农业面临缺乏竞争力、比较效益低下、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等问题。由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极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阐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现状,构建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了影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设计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在借鉴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基本情况,本研究重点在黑龙江、山东、陕西三个省份的32个县、41个乡镇、60个行政村展开针对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覆盖了农户家庭基本生产生活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户需求情况、农户对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及自身需求取向等方面内容。建立了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支付能力的扩展线性支出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影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因素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可以看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变,农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私人服务部门的服务也越来越广泛。综合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做法,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我国应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重视发展农业科技、金融、信息等基础性服务,要加快发展针对农业产后的相关服务。(2)经调查,目前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经营条件较差,对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普遍表示不太满意。农户对各种服务的需求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业信贷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产后服务、农业保险服务。从支付能力来看,有近80%的农户具有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付能力,但是我国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收入差距偏大,且地域分布不平衡,因此对于支付能力不同地区会有很大差异。(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服务主体提供服务比重较少,农户对各服务主体的评价偏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主体高水平的服务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而言,农户与服务供给者在博弈之间会促进双方改进,从而促进博弈结果不断优化。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真正能够给农户带来实惠的服务才会最终被农户所接受。(4)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自助式服务组织主导型三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各有优缺点,三者互相配合可以取长补短。政府主导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非常适合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供给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利于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服务消费能力的地区。自助式服务组织供给模式适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户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户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5)近十年,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变化来看,近十年来,农业科技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业产后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水平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增长幅度较慢,农业金融服务水平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水平发展并不稳定。从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最高,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黑龙江省和陕西省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从单项服务来看,山东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农业产后服务方面,陕西省服务水平最高,其次是山东省,二者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黑龙江省则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在农机作业服务方面,陕西省和山东省服务水平较高,黑龙江省则和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黑龙江省服务水平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山东省和陕西省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各省之间应互相借鉴发展经验,取长补短。(6)影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水平、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程度、龙头企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贡献程度、服务质量、农民需求表达制度的完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利益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组织管理水平。目前这些影响因素还都属于不利因素,只有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7)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服务供给主体——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服务对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服务发展模式——“政府+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合作模式互相配合;服务管理——服务运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效益管理并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开放的经济环境、完善的市场环境同建。(8)从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两方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实施机制并在其中渗透关于增强服务主体能力、提高服务效果、完善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认为应从加强服务主体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管理、优化服务体系运行环境等方面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林强[2](2020)在《基于农户需求的万州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重视,而茶产业是带动农户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受到各地地方政府的重视。万州区地处我国优质茶叶产业带和世界茶叶发源地之一的三峡库区中心地带,茶产业在万州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上的。然而在涉及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中暴露出许多不足的地。因此,建设全面、准确、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万州区现代茶产业的必然要求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服务的分工体系、市场体系等理论基础,结合学者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描述,对茶产业服务需求主体、供给主体进行描述分析,获得服务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之间的关联,为茶农需求与服务供给达到供需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茶农的需求分析为出发点,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我国目前茶产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其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万州区茶叶种植集中镇的农户进行实地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和农技服务的供需情况;然后再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法,将收集到的万州区茶农对于农业服务的需求及供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万州区茶农对相关服务需求程度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的满意程度现状上,进行需求影响分析,得出茶农对其的需求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政策性、可行性的建议。通过在茶业服务供应以及茶农需求上,出现供不应求,由于服务水平不及时、不到位、不全面,出现茶叶的销售渠道得不到较好的维护和拓展、人员也得不到合理的集中、加工工艺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以及相关设备的欠缺等问题,在茶农预期上还有一定距离,并且研究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是否影响茶农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与农民实际的需求差距较大。结论二:家中劳动力、产茶收入、设备情况、相关保险服务等因素让茶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需求程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以及茶叶种植收入是否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否愿意学习相关创新工艺、是否会主动去获取茶业相关信息、是否有扩增种植茶叶面积的计划等因素显示茶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需求程度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但是茶农的年龄、茶农受教育的程度、茶农对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了解程度、种植茶叶的土地质量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会影响茶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通过分析这些因素,能够清楚的知道万州区目前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万州区茶产业发展在基于社会化服务满足茶农需求下应做到提高茶农对社会化服务认知以及拓展壮大服务供给主体,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根据茶农需求发展社会化服务项目,满足茶农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万州区茶产业发展速度。

陈柯[3](2013)在《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基层林业站是在乡镇设立的具有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论文从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改革与建设模式、建设目标与内容、建设途径和办法、保障体系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站发展各阶段及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林业站建设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具有很大影响,建设中的行政命令手段起很大作用;在建设中往往强调硬件建设而职能建设滞后,注重投资建设而疏于内涵提升;由于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林业站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低下;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基层林业站建设亟待破解的两大难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既有管理体系不顺、组织系统欠完善、硬件设施落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低效工资待遇、机构不稳定等内在原因,也有乡村社会环境恶化等外在原因。对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既符合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乡村林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在确立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模式基础上,从综合目标体系和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设定基层林业站改革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有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要对目前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职能完备、运行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要注重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系统相互作用,将行为制度化,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基层林业站有效发挥职能。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途径、建设方法、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强化各级政府与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行资金投入渠道与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采用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建设、监督检查和投资制约、优化乡村社会环境等办法,实施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通过净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优化政策环境为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提供政策法律保障,通过指导管理、控制监督、技术支撑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配置结构为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办公条件改善为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社会意识保障;实施有偿服务和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基层林业站职能有效发挥。

王文君[4](2020)在《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克服自身条件弊端、获得规模化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形式。目前,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已基本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不断创新。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已从单一的生产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的服务,服务内容不断充实,形成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分为利益驱动机制、产业带动机制以及政府引导机制三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有农资供应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金融贷款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产权交易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问题上取得一定成绩,并初步形成一套符合济源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现阶段济源市农业社会服务化仍存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匮乏、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身定位不准、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水平有限、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本身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观层面是政府职能定位混乱不清晰,对公益性服务主体重视不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存在缺位现象,宣传效果明显不佳;微观层面是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相应的培训不到位,农技推广人员人数有限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匀。通过三个层面的原因分析,针对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相应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人才培养力度、二是激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活力、三是拓宽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渠道、四是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融支持环境、五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周勋章[5](2020)在《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家庭农场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确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近1.6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价值达到1946.2亿。家庭农场逐渐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很好,2014年注册家庭农场仅为7809家,截止到2019年底达到41000家,每年平均增长6600多家。但是,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实力弱、产业链短、盈利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家庭农场处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受上下游产业双重影响,加之现阶段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家庭农场迫切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拓展经营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产业链是探索式的前向和后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由此形成的产业链短且窄。国内外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及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成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弊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实践环节已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理论界重视,相应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急需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分工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推拉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12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等8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分为上游延伸、中游延伸和下游延伸以及横向拓展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总结归纳现有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采用“合作度”作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衡量指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作为合作度测度方法,以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为例构建合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水平、上游环节延伸水平、中游环节延伸水平和下游环节延伸水平;再次,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中对产业链延伸水平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资料整理等方法归纳出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3种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以纵向延伸为例研究了家庭农场产业链动态演进路径。通过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较低,有75.6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只有24.4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中级和高级水平;上、中、下游环节之间产业链延伸水平有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是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最低;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在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之间和河北省11个地市之间的差异化不是非常显着。(2)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延伸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3)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农场经营年限;家庭农场是否有注册品牌、是否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是否有完整财务记录等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影响。(4)河北省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但提高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可以显着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5)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有显着影响。(6)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单一,其中纵向延伸占主体地位;另外,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产品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政策建议:构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家庭农场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化政府财政补贴使用方向;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家庭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微观主体视角对产业链延伸进行研究拓展了产业链延伸研究视角。(2)通过设计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合作度”为衡量指标测算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分析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影响,研究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总结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典型模式和延伸路径等,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研究框架。(3)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链延伸整体延伸还是向上游、中游和下游延伸均可以显着提升家庭农场经济绩效;产业链延伸意识对产业链延伸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

王勇[6](2004)在《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民主要依靠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农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小农经济”和大市场的对接需要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性探索。 综合现有的理论成果,本文给出了农民组织化的概念,认为它是组织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将具有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较弱、科技水平滞后等传统职业特征的农民转变为有组织进入市场与社会,并且能够获得与其他阶层同等待遇的现代农民的过程。同时对农民组织化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找到了农民组织化的四个理论基础,即产业分工与协作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探索性地构建了评价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经历了农民组织化的准备、农业合作化和农业双层经营制度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目前,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出现了从观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双重效应。这种效应促进了农村经济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农民低组织化状态的存在和低向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甚至也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 农民组织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竭力推动的一项事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尽管农民组织起来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的障碍性因素。 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拓展生产经营空间、组织有效营运、协调成员间的决策、行为和运作方式,谋求更大的组织化利益。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主要有“企业+农户”、“政府+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四种组织模式可供选择,并且有各自的实现途径。 结合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社的主要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国情,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现实的选择。在把农村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社员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和合作社原则的指导下,加强合作社宣传教育与培训、推进组织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强化政府支持行为是促进我国实现农民组织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组织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确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三个目标,包括实现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而强化组织是资源的观念,加大力度整合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加快科教兴农步伐以及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 VIII<WP=12>能是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政策取向。

陈曦[7](2015)在《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是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弊端、获得规模化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三农”发展活力,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农民整体走向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与桥梁。本文结合山东省实际,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含义进行了阐述说明,详细叙述了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演进过程和特点,并对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和集中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当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了改进对策和措施,力图通过专题研究,对山东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在叙述发展进程和特点时,本文站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角度,按照从“萌芽—成长—成熟”的顺序,详细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演进过程,得出了当前山东省农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三大”特点:即服务主体“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服务内容“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和服务模式“融合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山东省不同地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东部地区—转型升级、中部地区—稳中求进、西部地区—强基固本”的观点,并对“供销社土地托管、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应用该种模式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在肯定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笔者根据文献研读和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七个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了原因。第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定位不够准确,服务内容未能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最困难、最亟待突破的问题;第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偏低,服务主体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协同配合程度较低,不同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四,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无法为农业改革发展提供永续的智力支持;第五,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存在缺位现象,管理运行不够规范,外在制约因素较多;第六,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创新能力不强;第七,政府扶持政策的改革创新步伐较为缓慢,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按照多元化主体、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社会成果由社会共享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七条对策措施:第一,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第二,深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制改革,理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界限,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第三,整合规范服务机构,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服务内容新、管理机制活、创新意识高和竞争实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第五,创新政银合作机制,广泛引入贷款担保、融资增信、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撬动金融等社会资本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能力,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第七,健全考核宣传督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

潘茜[8](2017)在《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三农”问题显得极其重要。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因此,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长期以来,供销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具备较为完善的经营网络、组织体系和服务功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自身改革发展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的迫切要求。因此,本文选择供销合作社参与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就是简要分析供销社的组织体系、历史沿革和基本职能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其次,本文在借鉴交易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以及网络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原因,不仅是政府利用供销社的网络组织优势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供销社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并论述了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四种主要模式。再次,本文对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展开了调研,选取了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现代化流通程度低、经营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针对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拓展经营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组织体系,破解人才与资金制约瓶颈。

周风涛,余国新[9](2014)在《不同区域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分析——基于新疆784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要求。通过对新疆10个县(市)784个农户的实地调查,运用统计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结果表明: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供给渠道单一;农户农资需要迫切,供需矛盾突出;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带动作用差;农业流通服务模式不规范,销售途径滞后。并提出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资服务渠道、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对策建议。

耿黎[10](2015)在《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及提供方式研究 ——以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四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产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还能通过社会化分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带来的农业生产者数量减少,部分农户凭自身或家庭难以完成农业生产活动,一般农户也很难学习掌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技能,所以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解决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服务的加快发展,提供主体缺位、提供方式单一、提供内容较少、服务功能薄弱等诸多不足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以四川、湖南、河南、山东为例研究农业生产服务中的大田生产服务,主要分析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提供方式等问题。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四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在地理位置上分属南北,大田生产各具特征,虽大田生产服务发育程度不同,但服务内容具有大范围内的代表性,在存在差异的同时又呈现出一般趋势,具有较好的层次性和包容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大量转移与大田生产服务;二是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三是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四是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绩效评价;五是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风险防范。通过研究发现样本区的大田生产已出现劳动力缺乏甚至严重不足的情况,而农机作业、劳动等大田生产服务的商业化实体提供成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大田生产服务需求市场的日趋完善,一方面创造了足够多的收益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的提供有助于提高大田生产水平;大田生产服务顺利发展的关键是服务主体和方式的市场化,同时在生产活动中应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二、研究的主要结论(一)重点培育大田生产服务的商业化实体。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机构、商业化服务实体和农户自己三种类型。基于样本区的调查分析,农资供应服务提供主体应以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农业经济组织、农资供应公司、个体经营者等商业化服务实体为重点;农机作业服务应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公司等商业化服务实体;劳动服务提供主体应以其他农户为基础,加强劳务公司、农业经济组织等劳动服务商业化服务实体的培育;技术服务应通过建设大田生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实现大田生产技术服务各主体的分工合作;信息服务应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农业经济组织、亲戚朋友(其他农户)等商业化服务实体的培育。即大田生产服务中类似公共服务的,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优势,其他生产服务则应积极培育商业化服务实体,发挥效率和成本优势。(二)优先选择大田生产服务的商业化实体提供方式。从不同主体的提供方式来看,公共机构提供方式包括示范性服务、指导性服务和无偿性服务;商业化实体提供方式包括代理性服务、操作性服务和有偿性服务;自己提供方式包括自主式服务、操作性服务和求利性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部分农资供应服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主要由公共机构提供,部分农资供应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和信息服务主要由商业化实体提供,部分生产环节劳动服务和技术服务主要由农户自己提供。不同地区来看,四川、湖南省大田生产服务公共机构提供和自己提供的比重相对较大:而河南、山东省商业化实体提供的比重则相对较大。依据成本、效率和效益来选择:农资供应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和劳动服务应首选商业化实体提供方式,技术服务应首选公共机构提供方式,信息服务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商业化实体或公共机构提供方式,尽量减少自己提供的比例。构建以商业化实体提供为主体、以公共机构提供为补充的大田生产服务体系。(三)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显着并表现山时空分异。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序列两个角度对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进行评价,横向比较发现四川、湖南、河南、山东省综合绩效值分别为0.342、0.363、0.567和0.788,绩效水平呈现出山东省最高,河南省其次,湖南省再次,四川省最低的态势,北方省份的绩效值明显高于南方省份,这与四省大田生产发展水平和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特点基本一致。四省内部各样本区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值也存在较大差异,绩效水平最高与最低之问分别相差2.818、2.699、2.412和1.588倍,说明四省内部区域发展不均衡。同时,分析不同指标对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地均大田产出等指标位于关联度第一层级,人均农业产值等指标位于关联度第二层级,大田经济产山和农民收入提高对绩效的影响程度较高;农民生活支出占比等指标关联度较低,生产要素匹配和农村社会发展对绩效的影响程度较低。纵向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从投入产山关系对时间序列的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1年富顺县绩效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DEA评价值由0.912增加到1,尽管在所有样本区中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逐年增加,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正向作用仍然十分显现,在今后的大田生产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种服务的提供。(四)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显现且认知存在差异。通过样本区风险调查分析发现:(1)南方的四川、湖南省大田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服务提供的市场化发展滞后,提供主体面临着较高风险;北方的河南、山东省大田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机械化、规模化比较突出,提供主体面临的风险较低。对风险指标进行评价发现,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最主要的风险米源是要素风险,其次是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最小的是管理风险:二级指标中,按对提供主体的影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成本收益、筹资成本、市场竞争程度、劳动力素质、农户需求规模、经济波动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农户满意度、经营者素质和运营模式成熟度。 (2)按风险很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很小五个等级来区分影响程度,总体上选择风险一般及以下程度的比例达到66.24%,说明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参与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机会多于风险;区域上表现出南北分异的特点,南方的四川、湖南省调查对象认为风险偏高,而北方的河南、山东省调查对象则认为风险偏低。 (3)风险防范微观上应强调提供主体的本身,宏观上应强调政府政策的作用。三、创新点(一)研究视角创新。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涉及到多类主体,本文从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识别入手,分别从公共服务机构、商业化服务实体、农户自己等不同主体的视角对大田生产服务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农户调查的大量样本数据统计,强调农户的行为选择和决策评价,在研究角度上有所创新。(二)绩效评价准则构建和方法改进。本文立足于农户调查实证,通过比选和分析,确定从生产要素匹配、大田经济产出、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发展四个准则层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准则的构建具有一定创新性。此外,根据调查样本的情况,本文所运用的TOPSIS法在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公式及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三)风险识别和评价思路创新。本文基于实证分析,认为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要素风险是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主要风险,在具体风险识别上有新的认识。此外,根据调查样本的情况,本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的评价指标变成定量的数据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价,有利于提出正确的风险防范对策。四、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扩展调查视角。应进一步完善服务需求调查,同时增加服务供给调查。(二)增加研究内容。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应增加产后服务类型的相关研究。(三)加强博弈分析。应进一步加强农户和提供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对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2.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征
    2.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3.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制度变迁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
        2.4.2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
        2.4.3 供求理论及弹性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特征
        3.1.1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1.2 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1.3 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1.4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3.2 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特征
        3.2.1 印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2.2 巴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2.3 韩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2.4 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3.3 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3.3.2 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3.3.3 重视发展农业科技、金融、信息等基础性服务
        3.3.4 加快发展针对农业产后的相关服务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供给分析
    4.1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
        4.1.1 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情况分析
        4.1.2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4.1.3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意愿与支付能力分析
    4.2 基于服务主体视角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
        4.2.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
        4.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4.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分析与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标准与实证分析
    5.1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2.4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纵向比较实证分析
        5.3.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横向比较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1.1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1.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6.1.3 结果分析
    6.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6.2.1 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效率
        6.2.2 资金投入水平及运用
        6.2.3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6.2.4 龙头企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贡献程度
        6.2.5 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6.2.6 农民需求表达制度的完善程度
        6.2.7 农民组织化程度
        6.2.8 利益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6.2.9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水平
    6.3 本章小结
7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与具体实施机制
    7.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1.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的指导思想
        7.1.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框架设计
        7.2.1 服务供给主体
        7.2.2 服务对象
        7.2.3 服务发展模式
        7.2.4 服务管理
        7.2.5 服务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
    7.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机制
        7.3.1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自我发展机制
        7.3.2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自我约束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政策建议
    8.1 加强服务主体建设
        8.1.1 推进政府及涉农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8.1.2 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
        8.1.3 加强对各类合作社组织的培育
        8.1.4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8.2 提高服务质量
        8.2.1 增强综合服务实力
        8.2.2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8.3 完善服务体系管理
        8.3.1 加强组织经营管理
        8.3.2 深化资金管理
    8.4 优化服务体系运行环境
        8.4.1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8.4.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8.4.3 实施优惠政策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9.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农户需求的万州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一) 茶产业发展历程
        (二) 茶产业发展现状
        (三) 茶产业发展趋势
        二 关于农业服务发展的文献综述
        (一) 农业服务发展历史状况
        (二) 农业服务发展现状
        (三) 农业服务发展趋势
        三 关于茶农需求的文献综述
        四 关于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文献综述
        五 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 茶产业服务供给主体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 农业服务分工体系
        二 农业服务市场体系
第三章 万州区茶农社会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分析内容及对象
        一 调查内容
        二 调查对象数据来源
        三 样本特征
    第二节 茶农对社会化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一 茶农在产前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二 茶农在产中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三 茶农在产后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第三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茶农的供给现状分析
        一 茶农在产前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情况
        二 茶农在产中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情况
        三 茶农在产后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情况
第四章 万州区茶农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和假设
    第二节 变量的定义及赋值
        一 模型的构建和估计
        二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万州区茶农需求因素影响下的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
        一 社会化服务的成效
        二 社会化服务的不足
第五章 万州区茶产业发展及其配套服务完善建议
    第一节 提高茶农对社会化服务认知
        一 入户宣传
        二 设立网络公众号、宣传栏
        三 进行茶业服务相关的培训
        四 缩短申办服务流程
    第二节 拓展壮大服务供给主体
        一 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板块
        二 强化建设规范合格的合作社
        三 发展龙头企业
    第三节 根据茶农需求发展社会化服务项目
        一 茶农需求调查
        二 配套相应的服务措施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概述
    2.1 林业站基本概念
        2.1.1 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1.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关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基层林业站建设与发展历程
    3.1 基层林业站建立和缓慢发展期
        3.1.1 基层林业站建立初期
        3.1.2 基层林业站的缓慢发展
    3.2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时期
        3.2.1 国家提出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战略
        3.2.2 林业部加快林业站建设的措施
        3.2.3 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支持
        3.2.4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情况
    3.3 基层林业站建设的巩固提高时期
        3.3.1 基础设施建设
        3.3.2 人员稳定与素质提升
        3.3.3 制度建设与职能发挥
        3.3.4 创办经济实体
    3.4 基层林业站重点建设时期
        3.4.1 投资建设资金大幅增加
        3.4.2 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4.3 稳定机构与从业人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
        4.1.1 全国林业站管理体系现状
        4.1.2 全国乡镇林业站数量 设置形式及管理体制
        4.1.3 全国乡镇林业站从业人员总体状况
        4.1.4 全国乡镇林业站硬件设施总体状况
        4.1.5 全国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
    4.2 中国基层林业站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
        4.2.1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
        4.2.2 服务能力不足
    4.3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及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体系欠完善
        4.3.2 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滞后
        4.3.3 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4.3.4 工资待遇低
        4.3.5 机构缺乏稳定性
        4.3.6 社会环境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目标
    5.1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必要性及客观需求
        5.1.1 强化基层林业站职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5.1.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现实需求
    5.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
        5.2.1 综合目标体系
        5.2.2 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
    5.3 本章小结
6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
    6.1 组织体系建设
        6.1.1 改革调整现有相关部门和机构
        6.1.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
    6.2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6.2.1 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6.2.2 目标责任制度建设
        6.2.3 素质提升制度建设
        6.2.4 项目公开制度建设
        6.2.5 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6.2.6 管理制度体系的效用分析
    6.3 管理机制建设
        6.3.1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6.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3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途径与办法
    7.1 建设途径
        7.1.1 调整组织职能 推动林业站建设
        7.1.2 改革投资路径 优化投资办法
        7.1.3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建设工作
    7.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实施办法
        7.2.1 分区域分类型建设
        7.2.2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
        7.2.3 监督检查,投资制约
        7.2.4 优化乡村环境
    7.3 本章小结
8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相关政策建议
    8.1 职能发挥保障体系
        8.1.1 政策法规保障
        8.1.2 组织系统保障
        8.1.3 资金投入保障
        8.1.4 技术人才保障
        8.1.5 硬件设施保障
        8.1.6 社会意识保障
    8.2 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服务职能的主要政策建议
        8.2.1 有偿服务政策建议
        8.2.2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补贴奖励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二 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国林业站本底调查汇总表

(4)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界定
        1.农业社会化
        2.农业社会化服务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相关理论
        1.交易成本理论
        2.制度变迁理论
        3.公共物品理论
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一)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1.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服务模式
        2.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3.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二)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2.产业带动机制
        3.政府引导机制
    (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
        1.农资供应服务
        2.农业保险服务
        3.农业科技服务
        4.农业金融贷款服务
        5.农业产权交易服务
        6.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7.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
    (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
        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五)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六)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调查数据分析
        1.良种与农技推广
        2.农机服务
        3.融资贷款
        4.农业保险
        5.农业生产信息
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匮乏
        2.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身定位不准
        3.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水平有限
        4.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5.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二)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成因
        1.宏观层面原因
        2.中观层面原因
        3.微观层面原因
五、促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人才培养力度
    (二)激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活力
    (三)拓宽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渠道
    (四)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融支持环境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链研究现状
        1.2.2 家庭农场研究现状
        1.2.3 家庭农场产业链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产业链延伸
        2.1.3 家庭农场产业链
        2.1.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
    2.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分工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推拉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借鉴
    2.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理论图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家庭农场及其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1 河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
        3.1.2 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
        3.1.3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情况
        3.1.4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3.1.5 家庭农场硬件设施和产品品牌及认证
        3.1.6 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和金融服务情况
        3.1.7 家庭农场的产品经营特征
        3.1.8 家庭农场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政策诉求
    3.2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2.1 家庭农场产业链上游延伸分析
        3.2.2 家庭农场产业链中游延伸分析
        3.2.3 家庭农场产业链下游延伸分析
        3.2.4 家庭农场产业链横向拓展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分析
    4.1 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4.1.1 价值增值法
        4.1.2 主辅分离法
        4.1.3 里昂惕夫指数法
        4.1.4 Davies-Morries指数法
        4.1.5 定性评价法
        4.1.6 现有测度方法评价
    4.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方法
        4.2.1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2.2 合作度分析
    4.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以纵向延伸为例
        4.3.1 合作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2 合作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4.3.3 合作度测度模型分析
    4.4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水平测度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4.2 整体纵向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3 上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4 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5 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6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延伸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家庭农场经济绩效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5.1.1 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2 家庭农场外部支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4 本文的研究假设
    5.2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5.2.1 研究模型构建
        5.2.2 计量模型选择
    5.3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5.3.2 实证模型估计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家庭农场视角的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6.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6.1.1 交易成本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2 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4 外部环境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5 本文的研究假设
    6.2 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6.2.1 研究模型构建
        6.2.2 计量模型选择
    6.3 变量统计性描述、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3.2 实证模型估计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与演进路径分析
    7.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
        7.1.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原则
        7.1.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及案例分析
        7.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结论
    7.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的依据
        7.2.1 家庭农场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征
        7.2.2 农场主自身实力
        7.2.3 自然和社会环境
    7.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动态演进路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工作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农民组织化的理论探索
    2.1 农民组织化的内涵
    2.2 农民组织化特征
        2.2.1 阶段性
        2.2.2 组织主体的多元性
        2.2.3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非均衡性
        2.2.4 农民组织化主体模式的灵活多样性
        2.2.5 农民组织化的动态性
    2.3 农民组织化的理论基础
        2.3.1 产业分工与协作理论
        2.3.2 制度变迁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行为科学理论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2.4.1 构建农民组织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2.4.2 农民组织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实证分析
    3.1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3.1.1 我国农民组织化的阶段划分与分析
        3.1.2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发展趋向与农民组织化模式的可能创新
    3.2 农民组织化的现状考察
        3.2.1 农民组织化取得的成绩
        3.2.2 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的经济影响
    4.1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4.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延缓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进程
    4.3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成长
    4.4 本章小结
5 农民组织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5.1 发 达 国 家 提 高 农 民 组 织 化 程 度 的 共 性 5
    5.2 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共同特征
    5.3 国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利条件与障碍性因素
    6.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利条件
    6.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6.2.1 农民组织化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
        6.2.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组织主体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6.3 本章小结
7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模式选择与途径
    7.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体模式与途径
        7.1.1 “企业+农户”组织模式
        7.1.2 “政府+农户”组织模式
        7.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
        7.1.4 “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7.2 农民组织化主体模式的绩效比较
    7.3 本章小结
8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研究
    8.1 合作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8.1.1 合作社的定义
        8.1.2 合作社的原则
        8.1.3 合作社的宗旨和所有制形式
        8.1.4 农村合作社的作用
    8.2 “农村合作社+农户” 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机理
    8.3 农村合作社的构成及其发展
        8.3.1 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8.3.2 农村供销合作社
        8.3.3 农村信用合作社
        8.3.4 农村专业合作社
    8.4 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社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与借鉴
        8.4.1 国外发展农村合作社的成功作法
        8.4.2 国内发展农村合作社的主要经验
        8.4.3 国内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8.5 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滞缓的原因简析
    8.6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路
    8.7 本章小结
9 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9.1 新阶段对农民组织化生产与经营的要求
    9.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原则
    9.3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目标设定
    9.4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9.4.1 强化组织是资源的观念 加大力度整合各类农村经济组织
        9.4.2 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9.4.3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
        9.4.4 加快科教兴农步伐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供支持
        9.4.5 加快体制创新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概念含义与界定
        1.1.1 概念含义
        1.1.2 概念界定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和现状
    2.1 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演进
        2.1.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演进
        2.1.2 家庭农场的发展演进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演进
        2.1.4 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发展演进
    2.2 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总体特点
        2.2.1 服务主体“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2.2 服务内容“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2.3 服务模式“融合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3 山东省不同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的差异比较
        2.3.1 东部地区——转型升级
        2.3.2 中部地区——稳中求进
        2.3.3 西部地区——强基固本
    2.4 几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模式探析
        2.4.1 供销社土地托管服务模式
        2.4.2 “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户”服务模式
        2.4.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服务模式
第三章 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定位不够准确
    3.2 农业社会化服务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偏低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协同配合程度较低
    3.4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3.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存在缺位现象
    3.6 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仍显滞后
    3.7 政府扶持政策的改革创新比较缓慢
第四章 推进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4.2 深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
    4.3 整合规范服务机构,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
    4.4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5 创新政银合作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
    4.6 强化科技支撑,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4.7 健全考核宣传督查机制,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调查问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供销合作社
        2.1.1 供销社的概念
        2.1.2 供销社的历史沿革
        2.1.3 供销社的基本职能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
        2.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
        2.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2.3 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交易成本理论
        2.3.2 微观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
        2.3.3 网络组织理论
第3章 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及模式分析
    3.1 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
        3.1.1 政府的选择: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组织载体
        3.1.2 组织载体的选择:依托供销社的优势
        3.1.3 供销社的选择: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3.2 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的职能作用
        3.2.1 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2.2 促进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联合
        3.2.3 联接“小生产”与“大市场”
    3.3 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
        3.3.1 外向联营型模式
        3.3.2 专业化改造型模式
        3.3.3 市场中介型模式
        3.3.4 承包型模式
第4章 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4.1 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4.1.1 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4.1.2 提供农产品流通服务
        4.1.3 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4.1.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1.5 构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
    4.2 泉州市供销社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成效
        4.2.1 农村现代流通水平提升
        4.2.2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4.2.3 供销社为农服务实力增强
        4.2.4 农民对供销社的认同度增加
    4.3 供销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案例分析
        4.3.1 安溪县以创新农资经营管理方式为主的服务
        4.3.2 惠安县以构建城乡综合服务平台为主的服务
第5章 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现代化流通程度低
        5.1.2 经营服务方式落后
        5.1.3 农村合作组织规模小
        5.1.4 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5.2 制约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
        5.2.1 农民的合作意识不强
        5.2.2 供销社发展基础薄弱
        5.2.3 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5.2.4 传统行业管理体制制约
第6章 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6.1 拓展经营体系,提升服务实力
        6.1.1 强化经营网络建设
        6.1.2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6.1.3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
    6.2 创新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
        6.2.1 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
        6.2.2 加强农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6.2.3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6.2.4 探索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6.3 完善组织体系,夯实服务基础
        6.3.1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6.3.2 广泛开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
        6.3.3 加强系统内外联合合作
    6.4 破解人才制约瓶颈,增强改革发展动力
        6.4.1 大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6.4.2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不同区域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分析——基于新疆784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不同区域的界定
2 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2.1 自已积累和农村信用社是农户生产资金的主要提供渠道
    2.2 电视、讲座培训、技术示范、观摩是农户获取技术的主要来源
    2.3 销路不畅成为制约农户增收的重要因素, 销售途径主要为自己零散销售
    2.4 农户信息服务的主要供给渠道为电视、讲座培训、广播电台
3 新疆不同区域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分析
    3.1 农户对金融服务 (特别是借贷) 需求强烈
    3.2 实用技术是农户最想获得的技术
    3.3 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户的理想流通服务模式
    3.4 不同区域农户信息服务需求强烈, 获得信息服务的主体热衷于基层信息服务站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强烈, 供给渠道单一
        4.1.2 农户农资需要迫切, 供需矛盾突出
        4.1.3 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带动作用差
        4.1.4 农业流通服务模式不规范, 销售途径滞后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4.2.2 完善农资服务渠道
        4.2.3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4.2.4 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

(10)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及提供方式研究 ——以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四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范围界定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资料收集及应用
    1.5 论文框架设计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创新
        1.6.2 绩效评价准则构建和方法改进
        1.6.3 风险识别和评价思路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生产要素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契约理论
    2.4 劳动分工理论
        2.4.1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2.4.2 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
        2.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分工理论
    2.5 文献综述
        2.5.1 国外研究综述
        2.5.2 国内研究综述
        2.5.3 研究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劳动力大量转移与大田生产服务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
        3.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3.1.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3.1.4 留村劳动力状况
    3.2 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大田生产的影响
        3.2.1 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3.2.2 对大田种植结构的影响
        3.2.3 对种植业技术推广的影响
        3.2.4 对粮油产量的影响
    3.3 大田生产服务
        3.3.1 大田生产及特点
        3.3.2 大田生产服务的内涵
        3.3.3 大田生产服务的类型
    3.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必要性
        3.4.1 劳动力投入不足的需要
        3.4.2 农业生产分工的需要
        3.4.3 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本区及调查样本状况
    4.1 样本区及调查样本选择
        4.1.1 样本区选择
        4.1.2 调查样本选择
        4.1.3 调查内容
    4.2 样本区概况
        4.2.1 四川省样本区概况
        4.2.2 湖南省样本区概况
        4.2.3 河南省样本区概况
        4.2.4 山东省样本区概况
    4.3 调查样本基本状况
        4.3.1 人口、就业与收入情况
        4.3.2 劳动力转移情况
        4.3.3 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4.3.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
    5.1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识别
        5.1.1 公共服务机构
        5.1.2 商业化服务实体
        5.1.3 农户自己
    5.2 不同主体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主要领域
        5.2.1 公共机构的主要服务领域
        5.2.2 商业化实体的主要服务领域
        5.2.3 农户的自我服务领域
    5.3 不同主体对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关联
        5.3.1 公共机构与商业化实体的服务关联
        5.3.2 公共机构与农户自己的服务关联
        5.3.3 商业化实体与农户自己的服务关联
    5.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选择和发展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
    6.1 公共机构的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
        6.1.1 示范性服务
        6.1.2 指导性服务
        6.1.3 无偿性服务
    6.2 商业化实体的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
        6.2.1 代理性服务
        6.2.2 操作性服务
        6.2.3 有偿性服务
    6.3 农户自己的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
        6.3.1 自主式服务
        6.3.2 操作性服务
        6.3.3 求利性服务
    6.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方式选择
        6.4.1 选择依据
        6.4.2 选择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机制
    7.1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动力机制
        7.1.1 内在动力
        7.1.2 外部激励
    7.2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投资机制
        7.2.1 投资主体
        7.2.2 投资环境
        7.2.3 投资效益
    7.3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运行机制
        7.3.1 利益驱动机制
        7.3.2 市场运作机制
        7.3.3 分工协作机制
        7.3.4 运转约束机制
    7.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的保障机制
        7.4.1 组织结构保障
        7.4.2 法律体系保障
        7.4.3 政府政策保障
        7.4.4 科技推广保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
    8.1 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8.2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8.2.1 基于TOPSIS的不同地区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模型
        8.2.2 权重确定方法
    8.3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8.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过程
        8.4.1 评价过程
        8.4.2 评价结果分析
    8.5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关联度分析
        8.5.1 灰色关联度模型
        8.5.2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关联度分析
    8.6 时间序列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评价——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
        8.6.1 评价模型
        8.6.2 评价指标
        8.6.3 评价结果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及防范
    9.1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识别
        9.1.1 市场风险
        9.1.2 管理风险
        9.1.3 环境风险
        9.1.4 要素风险
    9.2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评价
        9.2.1 地区风险评价
        9.2.2 风险指标评价
    9.3 提供主体对风险的认知
        9.3.1 风险认知的总体情况
        9.3.2 风险认知的区域差异
    9.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防范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1.1 重点培育大田生产服务的商业化实体
        10.1.2 优先选择大田生产服务的商业化实体提供方式
        10.1.3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需要动力、投资、运行和保障机制的作用
        10.1.4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绩效显着并表现出时空分异
        10.1.5 大田生产服务提供风险显现且认知存在差异
    10.2 政策建议
        10.2.1 加快区域专业化市场建设
        10.2.2 加强提供主体培育
        10.2.3 重视政府和市场分工
        10.2.4 完善大田生产服务管理体系
        10.2.5 优化大田生产服务运行环境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附录一: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村镇调查问卷
附录三:风险调查问卷
致谢

四、对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王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1)
  • [2]基于农户需求的万州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D]. 林强.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3]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D]. 陈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4]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文君.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D]. 周勋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 王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7]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曦. 山东大学, 2015(02)
  • [8]泉州市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潘茜. 华侨大学, 2017(01)
  • [9]不同区域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分析——基于新疆784户农户的抽样调查[J]. 周风涛,余国新.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2)
  • [10]大田生产服务提供主体及提供方式研究 ——以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四省为例[D]. 耿黎. 西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