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消化系统症状71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梅[1](2021)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中医综述从概述、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认识。西医综述从概述、病因与诱发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等方面概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发生机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呼吸二区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60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联合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合桑白皮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记录症状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的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实验结束后,建立数据库,录入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临床收集病例共60例,脱落、剔除4例,最终纳入56例,其中试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1.治疗前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治疗前对两组症状的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比、CRP)进行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3.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占85.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在第10天的观察节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肾功能(CREA),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安全可靠。结论: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可显着改善AECOPD痰热腑实腹胀、便秘症状,降低CAT评分,且改善的时间点为第10天,出现的时间较晚。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疾病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在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时,无不良反应,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蒋暑雨[2](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加倩[3](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马秋晓[4](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观察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合并症是评估COPD的重要因素,临床常见合并症有心血管类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等,多数COPD患者常有1个及以上合并症。合并症会增加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住院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COPD急性加重的评估和稳定期的管理,缺乏对合并症这一影响因素的足够重视,所以对COPD合并症的临床研究是极其重要且有必要。研究目的: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合并症及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观察COPD合并症的分布情况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不同合并症类型和不同合并症数量,观察COP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门诊和病房的COPD稳定期患者,采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指标,通过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COPD稳定期患者的基础资料、合并症分布情况,分组比较COPD稳定期患者的合并症类型、合并症数量分布差异,分析合并症与COPD的相关性,根据不同合并症类型和不同合并症数量,统计分析CO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结果1:407例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症的分布情况合并症数量:407例COPD稳定期患者中,无合并症者25例(6.1%),有合并症者382例(93.9%);其中1-2个合并症者164例(40.3%),3个及以上合并症者218例(53.6%)。合并症类型:COPD合并高血压病231例(56.8%),COPD合并缺血性心脏病172例(42.3%),COPD合并外周血管疾病156例(38.3%),COPD合并胃食管反流病128例(31.4%),COPD合并心律失常119例(29.2%),COPD合并糖尿病100例(24.6%),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80例(19.7%),COPD合并骨质疏松66例(16.2%),COPD合并心力衰竭61例(15%),COPD合并肺癌21例(5.2%)。结果2:分组比较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症类型分布差异性别:COPD合并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外周血管疾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OPD合并心力衰竭、骨质疏松,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COPD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外周血管疾病,76-85岁之间的患者最多,40-60岁之间的患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情况:COPD合并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外周血管疾病,吸烟患者多于不吸烟患者;COPD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不吸烟患者多于吸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COPD合并糖尿病、支气管扩张、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胃食管反流病,病程≤120个月患者最多,>240个月患者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COPD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外周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2次的患者,多于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2次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吸入糖皮质激素:不同合并症类型的COPD患者,未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多于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OLD分级:COPD合并骨质疏松,GOLD2级患者最多,GOLD1级患者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C分级:COPD合并心力衰竭mMRC分级≥2级的患者,多于mMRC分级<2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评分:COPD合并心力衰竭,CAT评分在21-30分之间的患者最多,1-10分的患者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3:分组比较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症数量分布差异基础资料:合并症数量越多,COPD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mMRC分级更高,上1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合并症数量越多,COPD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越低、红细胞平均体积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合并症数量越多,COPD患者IL-6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BNP等生化指标:合并症数量越多,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BNP浓度越高、LDL水平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4:合并症与COPD的相关性基础资料:合并症数量与COPD患者的年龄、BMI值、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mMRC分级呈低程度正相关,与病程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血常规指标:合并症数量与COPD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呈低程度负相关。炎症指标:合并症数量与ESR、HS-CRP、IL-6、TNF-α炎症指标均无相关性。凝血、BNP等生化指标:合并症数量与COPD患者的D-二聚体、BNP、TG呈低等程度正相关。结果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407例COPD患者,痰瘀阻肺证最多,肺肾两虚证次之,气虚血瘀证最少。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COPD合并肺癌,毒瘀证最多,其他类型合并症COPD患者,痰瘀阻肺证最多。COPD合并高血压,肺脾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并列最少。COPD合并糖尿病、肺癌、骨质疏松,痰热蕴肺证最少。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气虚血瘀证最少。COPD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肺脾两虚证最少。其中COPD合并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数量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COPD合并症患者,痰瘀阻肺证最多,毒瘀证次之,气虚血瘀证最少。1-2个合并症组及3个及以上COPD患者,痰瘀阻肺证最多,肺肾两虚证次之,气虚血瘀证和肺脾两虚证最少。但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结论1:COPD合并症的患病率高,患病率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心律失常,COPD合并症以心血管类疾病居多。结论2:合并症数量与COPD患者的年龄、病程、mMRC分级、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相关,合并症会加重COPD患者的病情。结论3:合并症数量与血浆D-二聚体、BNP及TG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具有负相关性。结论4: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有合并症的COPD患者痰瘀阻肺证最多,肺肾两虚证次之。COPD合并心血管类疾病痰瘀阻肺证最多。
罗晓琼[5](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认为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张悦[6](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四诊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归纳COPD合并肺炎的中医证候类型,探讨不同证候与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指标、病原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辩证论治、病情初步评估提供中医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合并肺炎患者进行调查,搜集患者入院的四诊信息、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将采集的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统计描述,涉及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出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各证候类型的主症和次症,并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证候分析,得出每位病人的证候,最终归纳各证候类型与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指标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纳入的164名COPD合并肺炎患者中,男性(55.5%)比例高于女性(44.5%),年龄≥80岁最多,为91例,占55.5%,年龄总体均值约为77岁;在季节分布上,冬季出现COPD合并肺炎的人数最多,为60例,占36.6%,其次为春季,为43人,占26.2%;临床症状上,体温正常者有102例,占比达62.2%,低热者有47例,占28.7%,中度热者有14例,占8.5%,高热者仅1例,占0.6%,超高热者0例,整体体温均值约为37.0℃;吸烟者人数高于非吸烟者,分别为110例(67.1%)和54例(32.9%);接触因素中,有粉尘接触史者有87人,占总人数的53%,有宠物饲养史者有38人,占23.2%。疾病分组上,期间就诊患者A组有24人,占14.6%,B组有59人,占36%,C组有10人,占6.1%,D组有71人,占43.3%。不同疾病分组中,各年龄段的构成比是有差异的(P<0.05),B组、C组和D组中年龄≥75岁患者的构成比大。症状评分中,mMRC评分0级和4级男女构成比上有显着差异,男性在0级分布比例高,在4级分布比例最低,女性在4级分布比例高,在0级分布比例最低(P<0.05),女性的CAT评分也高于男性(P<0.05)。对164例COPD合并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并对出现频率>20%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患者的5类主要证候:湿滞肠道证,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夹心气虚血瘀证),肺脾气虚证(夹瘀血证或外寒内饮证),外邪袭肺证(夹痰热蕴肺证或阴虚肺燥证)。对各证候类型与临床基本资料、理化检查指标、病原学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得出:年龄分布上,脾肾两虚证的18例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上,以≥80岁为主(83.3%);不同证候间疾病分组的构成比不同,证候与疾病分组之间具有相关性(相依系数=0.465,P<0.01):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外邪袭肺证主要为D组,肺脾两虚证主要为B组;mMRC评分中,脾肾两虚证组mMRC评分1级的占比(0%)明显低于4级占比(42.9%);理化指标上脾肾两虚证的NE%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的NE%水平(P<0.05),外邪袭肺证的CRP水平高于肺脾气虚证(P<0.05),痰浊阻肺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P<0.05)。本研究共检测出14种引起肺炎的病原菌,占前两位的是白色念珠菌,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是痰浊阻肺,脾肾两虚证和外邪袭肺证,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痰浊阻肺证。对病原菌出现的证候类型进行分析得出病原菌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性证候要素为“痰”、“气滞”,其次为“风”、“气虚”、“热”,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性证候要素为“痰”、“气滞”,其次为“气虚”结论:1.COPD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增长会导致COPD患者症状增多或急性加重风险增加,女性患COPD的症状表现较男性重。COPD合并肺炎患者冬春季节发病最高,发病后体温不高或呈低度热为主,临床症状表现可不典型。2.COPD合并肺炎患者证候大致分为5类,分别为湿滞肠道证,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外邪袭肺证。其病位在肺、脾、肾,与肠密切相关,主要病理因素为痰、饮、瘀血。外邪袭肺证常夹痰热蕴肺、阴虚肺燥,肺脾气虚证常夹外寒内饮、血瘀,脾肾两虚证可夹心气虚血瘀,湿滞肠道证可能是COPD合并肺炎患者常见的兼证,瘀血证多分布在虚证证候组,因此瘀血形成的根本在于因虚致瘀。脾肾两虚证患者多为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呼吸困难表现更明显,理化检查指标上脾肾两虚证的NE%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外邪袭肺证的CRP水平高于肺脾气虚证,痰浊阻肺证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生化指标、血气分析在各证候间水平无差异。3.本研究中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检出较多,白色念珠菌感染证候最常见的类型是痰浊阻肺,脾肾两虚证和外邪袭肺证,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痰浊阻肺证。
王月平,袁开芬,赵国厚,何承艳,周静[7](201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其致死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发现HP亦可存在于食管的化生柱状上皮中,并发现COPD患者的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COPD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吴若菡[8](2014)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指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二者生理上相关,病理上相互传变。因此在治疗上两者可相互为用,或肺病治肠,或肠病治肺。本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基础上,从临床研究出发,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临床证据,为COPD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部分,从经络、藏象角度研究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从动物实验和现代机理研究角度总结“肺与大肠”理论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包含了病例对照试验、个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等多方面,总结了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治疗方法,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证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从病因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角度出发,参照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对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理论探讨部分以《伤寒论》方药治则为线索,对“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进行总结归纳,对仲景使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进行探讨。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对2013年4月之前的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整理,探讨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AECOP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AECOPD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1流行病学研究目的:通过研究COPD患者患病史和家族史、职业史、吸烟史等与COPD发病风险评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全国4个城市的中医院呼吸科收取COPD患者,对COPD高风险分布特征及COPD高风险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胀、便秘症状OR值3.127,95%CI:[1.689-5.789];吸烟 OR 值 2.191,95%CI:[1.227-3.192]家族遗传因素 OR 值 1.793,95%CI:[1.029,3.124];冠心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糖尿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牙周病OR值2.720,95%CI:[1.065-6.943]。COPD评估高风险与低风险在性别、粉尘接触史、儿童时期下呼吸道疾病史、慢支、过敏性鼻炎、脑血管病、反流性食道炎、结核病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实验得出,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腹胀便秘、吸烟、家族遗传因素、冠心病、糖尿病、牙周病。2肺肠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症状或体征改变,探索其与下消化道主要症状、COPD急性发作频率、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COPD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下消化道主要症状(腹胀、便秘)与肺部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COPD急性加重频率、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的关系。结果:腹胀组、便秘组患者肺部症状积分均高于无腹胀、便秘组患者(p<0.01);腹胀组、便秘组在COPD急性发作次数方面少于无症状组(p<0.01);6min步行距离方面,腹胀组、便秘组短于无症状组(p<0.05,p<0.01);SGRQ比较,腹胀组、便秘组患者分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COPD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方面,腹胀症状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次数、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便秘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生活质量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急性发作次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好,且有腹胀、便秘症状的COPD患者COPD急性加重频率、生存质量、6min方面较无腹胀便秘的COPD患者严重。3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使用“通腑法”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论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甘蔗源纤维素。观察患者肺功能、肺部及肠道症状积分、SGRQ、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MRC)、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在症状积分、mMRC差异不明显(p>0.05),SGRQ差异明显(p<0.05);组内对比:两组症状积分、mMRC分级、SGRQ疗后均优于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前后血尿便,肝肾功检查均无差异(p>0.05)结论:甘蔗源纤维素可提高COPD患者肺部、肠部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杨璐[9](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郑秀丽[10](2013)在《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同步观察肺与大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传导变化,探索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烟熏法复制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20天、模型第50天和模型第7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培养检测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细菌总数、厌氧细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MEK、p-MEK、ERK1/2、p-ERK1/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结果:1.呼吸道和肠道菌群:肺病大鼠各个时间点的肺病模型大鼠在肺部和肠道都分别出现菌群种类和数量不同程度的变化,模型第20天时,需氧菌总数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显着下降,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中度相关(0.5≤r≤0.8);模型第5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厌氧菌总数中度相关;模型第7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肠球菌中度相关。肠病大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同时,呼吸道菌群也出现部分菌群一定程度的相关变化。模型第8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模型第29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模型第50天时,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2. MEK/ERK信号通路:肺病大鼠在模型第20天组、模型第50天组和模型第70天肺组织的p-ERK1/2含量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的MEK/p-MEK、 ERK/p-ERK蛋白变化均比结肠组织的相应蛋白变化明显,肺与结肠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ERK1/2和p-ERK1/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第29天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第8天比较,模型第29天ERK1/2和p-ERK1/2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模型第50天p-MEK、ERK1/2和p-ERK1/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仅在模型第29天与模型组第8天比较,肺组织的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ERK呈现同步变化规律,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3. 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肺病大鼠在肺病模型第70天,肺组织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在模型第50天肺和结肠组织c-Fos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减少而肺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模型第8天和第29天结肠组织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在模型第29天和模型第50天结肠组织c-Fos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c-Fos含量显着减少(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过程中,其呼吸道微生态系统和肠道的微生态系统出现的失调,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相关性,肺与大肠在微生态方面的相互影响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涵之一。2.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规律性变化。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这说明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3.肺病大鼠的肺组织在MEK/ERK通路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p-ERK1/2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在MEK/ERK通路上变化较为明显的指标,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生物学基础之一。4.肠病大鼠的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肺肠之间的同步变化。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肠病及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5.肺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肺减少而在肠增多。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肺病及肠”的部分物质基础。6.肠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肠病及肺”的部分物质基础。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消化系统症状71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消化系统症状71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与诱发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与评估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方法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证候疗效评价 |
3.3 血清学指标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机制分析 |
4.3 结论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COPD合并症的认识 |
1 COPD合并症中医病名的认识 |
2 合并症对COPD病因病机的影响 |
3 COPD合并症的辨证论治 |
3.1 COPD的辨证论治 |
3.2 COPD合并心血管类疾病的辨证论治 |
3.3 COPD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论治 |
3.4 COPD合并肺癌的辨证论治 |
3.5 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辨证论治 |
3.6 COPD合并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
3.7 COPD合并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COPD合并症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COPD合并症的概述 |
2.1 COPD合并心血管类疾病 |
2.2 COPD合并骨质疏松 |
2.3 COPD合并肺癌 |
2.4 COPD合并糖尿病 |
2.5 COPD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
2.6 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2.3 合并症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1.1 基础资料 |
2.1.2 实验室指标 |
2.1.3 中医辨证分型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布情况 |
3.2 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
3.2.1 COPD患者合并症类型的分布情况 |
3.2.2 COPD患者合并症数量的分布情况 |
3.3 分组比较合并症类型分布差异 |
3.3.1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 |
3.3.2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3.3.3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吸烟史分布情况 |
3.3.4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病程分布情况 |
3.3.5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上1年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分布情况 |
3.3.6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是否吸入糖皮质激素分布情况 |
3.3.7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GOLD分级分布情况 |
3.3.8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mMRC分级分布情况 |
3.3.9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的CAT评分分布情况 |
3.4 分组比较合并症数量分布差异 |
3.4.1 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布情况 |
3.4.2 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的血常规分布情况 |
3.4.3 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的炎症指标分布情况 |
3.4.4 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的BNP、凝血等指标的分布情况 |
3.5 合并症与COPD的相关性 |
3.5.1 合并症与COPD患者基础资料的相关性 |
3.5.2 合并症与COPD患者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 |
3.5.3 合并症与COPD患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3.5.4 合并症与COPD患者BNP、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 |
3.6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6.1 407例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6.2 不同合并症类型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6.3 不同合并症数量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 讨论 |
4.1 合并症的一般情况分布 |
4.2 合并症对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
4.3 合并症与COPD患者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
4.4 COPD合并症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
1.1 目的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1.5.1 检索数据库 |
1.5.2 检索词 |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7 结果 |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3 Meta分析结果 |
1.8 讨论 |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1.9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方案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研究设计 |
2.3.3 研究对象 |
2.3.4 治疗方案 |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2.3.6 疗效判定 |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
2.3.8 质量控制 |
2.3.9 统计分析 |
2.3.10 伦理学原则 |
2.4 研究结果 |
2.4.1 研究完成情况 |
2.4.2 基线统计结果 |
2.4.3 疗效评价 |
2.4.4 安全性评价 |
2.5 讨论 |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
2.5.4 现代药理研究 |
2.5.5 研究结果分析 |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
2.6 小结 |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
3.1 课题来源 |
3.2 研究目的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4.1 纳入标准 |
3.4.2 排除标准 |
3.4.3 研究方法 |
3.4.4 观察指标 |
3.4.5 统计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一般资料 |
3.5.2 患者吸烟情况 |
3.5.3 合并疾病情况 |
3.5.4 炎性指标分析 |
3.5.5 血气分析情况 |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6 讨论 |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3.7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
4.1.3 治疗进展 |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阻肺及慢阻肺合并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阻肺的研究现状 |
2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
3 慢阻肺合并肺炎的研究现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合并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肺胀释义及其病因病机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中医证候研究 |
3 肺胀基础上的外感病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病例调查表 |
附录二 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部分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学 |
2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
3 发病机制 |
4 COPD评估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部分 |
仲景“通腑法”治疗肺胀探析 |
1 肺胀病名病因病机 |
2 仲景“通腑法”治肺胀 |
3 “通腑法”治肺病的机理 |
参考文献 |
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COPD急性期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部分 |
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肺肠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前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摘要 |
1.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基础探讨 |
1.1 气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
1.2 津液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
1.3 气与津液在肺肠传变中的协同作用 |
2.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临床研究 |
2.1 “肺病及肠”的临床研究 |
2.2 “肠病及肺”的临床研究 |
3 肺与大肠之间传变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3.1 组织发生学基础 |
3.2 生理学基础 |
3.3 粘膜免疫基础 |
3.4 内分泌物质基础 |
4. 关于肺肠之间传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
4.1 “肺病及肠”的实验研究 |
4.2 “肠病及肺”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下篇: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肺病及肠”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
实验一:“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 |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
3.2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
3.5 呼吸道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正常菌群及其功能 |
4.2 微生态平衡与失衡 |
4.3 呼吸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 |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2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3 肺组织与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
4 讨论 |
4.1 MAPK/ERK通路与炎症 |
4.2 ERK1/2信号通路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肺病及肠”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
3.3 c-Fos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慢性支气管炎与TNF-α、IL-1的关系 |
4.2 关于TNF受体和IL-1β受体 |
4.3 MEK/ERK与c-Fos |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肠病及肺”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
实验四:“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 |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3.2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
3.5 肠道与呼吸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4.2 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及肺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09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2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3 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
4 讨论 |
4.1 MAPK/ERK通路与溃疡性结肠炎 |
4.2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肠病及肺”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
3.3 c-Fos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TNF-α、IL-1的关系 |
4.2 溃疡性结肠炎与c-fos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消化系统症状71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D]. 韩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观察性研究[D]. 马秋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D]. 张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J]. 王月平,袁开芬,赵国厚,何承艳,周静. 国际呼吸杂志, 2016(02)
- [8]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D]. 吴若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D]. 郑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