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论文文献综述)
伍敦仕[1](2018)在《基于面波信息的近地表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面波是一类主要存在于传播介质强阻抗分界面附近的特殊波型,在陆上地震勘探中主要指存在于地表附近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目前,建立在面波理论基础上的物探方法已经在解决工程地质和环境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类勘探方法主要通过反演面波的相速度频散特征来获得浅地表区域的地层横波速度,由频散曲线正演、频散成像和频散曲线反演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为了将面波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石油地震勘探资料,本文对这三个环节都开展了系统研究。在频散理论正演方面,系统梳理了三种面波相速度频散函数计算方法—Thomson-Haskell传递矩阵法、标准δ矩阵法和简化δ矩阵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简化δ矩阵法和隐函数定理的多模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解析递推算法。建立典型地层模型,计算了相应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及群速度频散曲线,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此外,还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特征位移随深度变化曲线,指出了特征位移曲线可以间接解释含低速层情况下面波频散图像中存在的模式跳跃现象。在频散成像方面,对常规相移法和频率-波数域多重信号分类法进行了改进,分别提出了互相关相移法和频率-速度域多重信号分类法。通过对工程地震面波数据和石油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验证了两种新方法的有效性。相对于常规相移法而言,互相关相移法对背景噪声和其它干扰的压制效果明显,提高了面波相速度图像的品质。而频率-速度域多重信号分类法则是一种高分辨率面波频散成像方法。通过与常用的高分辨率线性拉东变换法进行对比,证明了当接收排列较短时,该方法能取得更高分辨率的面波相速度图像。目前完全弹性介质中的面波频散特征研究已较为完善,但黏弹情况下的研究依然较少。基于解析函数零点求解技术,本文给出了完全弹性、常Q黏弹和Kelvin-Voigt黏弹层状介质中勒夫波频散特征方程的统一求解方法。总结了地层速度随深度递增和夹低速层条件下勒夫波频散特征根在复相速度平面上的运动规律和差异.研究还表明,常Q黏弹地层中的基阶模式勒夫波衰减程度随频率近似线性增加,而Kelvin-Voigt黏弹地层中的基阶模式勒夫波衰减程度随频率近似指数增加。在频散曲线反演方面,根据石油地震勘探自身及其记录中所包含的面波特点,实现了一种层速度与层厚度同时线性化反演策略。该反演策略综合使用了反演参数的对数域控制技术、光滑约束技术和雅克比矩阵元素的解析递推技术,使其能稳定反演的地层数可达20层以上,且反演结果表现出一定的“自动探测”能力。通过与已发表文献中的反演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反演策略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进一步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实际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多模式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了两地区的浅地表二维横波速度剖面。
王晓锋[2](2014)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点迭代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不仅在应用数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金融学、物理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此问题的研究也促进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融合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点迭代法.多点迭代法可理解为迭代格式中需要计算多个单变量的函数值和导数值的方法.构造多点迭代法的主要目标是使迭代法具有尽可能高的计算效率:也就是说,在每次迭代中函数求值次数固定的前提下,使迭代法具有尽可能高的收敛阶.以此为目标,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多点迭代法,给出了收敛阶和计算效率分析,并进行了数值实验检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几种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无记忆牛顿型迭代法,包括最优四阶两点迭代法和最优八阶三点迭代法.基于无记忆迭代法,引进加速参数,又提出了几种有记忆牛顿型迭代法.在不增加函数求值数的前提下,提高了两点和三点牛顿型迭代法的收敛阶和计算效率.通过数值实验和绘制迭代法的吸引域对迭代法的计算效率和行为进行了比较.2.利用埃米特(Hermite)插值多项式,提出了一种具有最优收敛阶2n的n点无记忆牛顿型迭代法.基于无记忆迭代法,又提出了有记忆的n点牛顿型迭代法.该迭代法具有一个加速参数,加速参数由当前次和前一次迭代的信息计算得到.该迭代法提高了n点牛顿型迭代法的收敛阶,而且没有增加函数求值数,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几种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无记忆史蒂芬森型迭代法,包括最优四阶三点迭代法、七阶四点迭代法和最优八阶四点迭代法.基于具有最优阶的无记忆迭代法,引进加速参数,又提出了几种有记忆史蒂芬森型迭代法.在不增加函数求值数的前提下,提高了三点和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收敛阶和计算效率.通过数值实验和绘制迭代法的吸引域对迭代法的计算效率和行为进行了比较.4.利用牛顿插值多项式,提出了一种具有最优收敛阶2”的n+1点无记忆史蒂芬森型迭代法,每次迭代需要计算n+1个函数值.以该无记忆迭代法为基础,又提出了有记忆n+1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在每次迭代中,通过使用n+1个加速参数,n+1点有记忆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最高收敛阶为该迭代法的收敛阶是目前所有迭代法中最高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5.提出了一种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牛顿型迭代法,该迭代法的收敛阶为6,每次迭代中需要对雅可比矩阵进行一次LU分解计算.使用了一种新的计算效率指标来比较新迭代法与一些已知的迭代法的计算效率,在理论上证明了该迭代法的优势.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6.提出了四种适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具有不同收敛阶的史蒂芬森型迭代法,并使用了一种扩展的求一阶差商算子逆的方法来计算这些迭代法的收敛阶.比较了相关迭代法的计算效率.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新的迭代法可以节约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
闫建瑞[3](2015)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迭代算法的若干研究》文中提出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是计算数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很多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该领域发展较快,先后提出了多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最经典的方法就是迭代法,本文主要探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算法,共分四部分工作.绪论,概述了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一些已有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经典数值解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内容安排.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包括Newton迭代方法、Ostrowski迭代方法等,然后利用权函数法提出了一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的7阶迭代方法,并给出了收敛性证明,该方法在每步迭代的过程中需要计算3个函数值和1个导数值,故其效率指数为1.627.通过与其他几个方法作数值比较,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是有效的.第二章,利用权函数法提出了一种求解非线性方程单根的8阶迭代方法,并给出了收敛性证明,该方法避免了求2阶导数,且在每步迭代的过程中需要计算3个函数值和1个导数值,故其效率指数为1.682.通过与其他几个方法作数值比较,数值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可行有效的.第三章,提出了两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5阶迭代方法,并对其收敛性给予了证明,最后给出了4个数值实验,通过与其他几个方法作数值比较,数值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可行有效的.第四章,提出了两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高阶迭代方法,并对其收敛性给予了证明,最后给出了4个数值实验,通过与其他几个方法作数值比较,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第五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展望、建议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陈玉全[4](2020)在《分数阶梯度下降法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优化”的思想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很多科学和工程问题可以转化为“最优化”问题,如实际系统的数学建模、最优控制以及神经网络训练等等。梯度下降法因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且易于实现,在求解各类优化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数阶微积分作为整数阶微积分的自然推广,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尤其在分数阶系统建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学者们把分数阶微积分引入到梯度优化算法的设计当中,发现分数阶梯度下降法有着更加优越的性能,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现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因此本学位论文将从分数阶梯度方向、分数阶系统理论和分数阶随机扰动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数阶梯度下降法的全面研究,初步建立起分数阶梯度下降法的理论框架,为有关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基于分数阶梯度方向,提出了迭代初始值策略,设计了可以收敛到真实极值点的分数阶梯度下降法。接着根据分数阶微分的级数表示,对其进行截断,得到了适用于一般凸函数的截断分数阶梯度下降法,分析了算法的收敛特性,并将算法推广至(0,2)阶和向量情形。进一步地,引入了分数阶利普希茨连续梯度和分数阶强凸的概念,并针对符合条件的凸函数,提出了分数幂梯度下降法并分析了其收敛特性。接着给出了一般梯度下降法的系统表示,并根据分数阶传递函数,设计了分数阶梯度下降法,给出了稳定性分析。进一步地,借鉴有限时间控制思想设计了有限时间梯度下降法,可以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极小值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类鲁棒有限时间梯度下降法,其收敛时间对初始条件有着极强的鲁棒性。考虑到加速梯度法在加速的同时会引起超调和振荡,借鉴重置思想,提出了重置梯度下降法,有效削弱了振荡现象并明显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后为了提高梯度下降法的全局收敛能力,提出了列维扰动梯度下降法,通过把列维扰动分解为大步长扰动和小步长扰动,证明了其在多极值点间的马尔科夫转移特性。接着提出了截断列维扰动梯度下降法,避免了小步长扰动分析的困难,并弱化了马尔科夫转移特性成立的条件。进一步地,提出了安排跳跃点扰动梯度下降法,使得大步长跳跃的频率大大增加,提高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
路遵友[5](2020)在《滚动轴承热弹流润滑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动轴承被广泛用于具有旋转运动的高端机电系统中,润滑条件会直接影响轴承的摩擦学特性和机电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滚动体与内、外圈接触弹流润滑特性可借助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来分析和计算。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考虑热效应和粗糙度的影响以期获得与真实值更加贴切的数值解。本文以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考虑微观表面、热弹性变形、弹性模量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接触表面的弹流润滑特性、热应力和热变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滚动轴承润滑分析与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用多重网格法全近似格式,采用4层W循环结构分析了网格节点个数及松弛因子对最大误差的影响。基于热弹性力学理论,利用Bessel函数,结合应力函数法推导了圆柱体的热应力和热变形表达式,通过算例给出了Bessel函数的参数求解方法。(2)建立了深沟球轴承滚珠与内圈的椭圆点接触微观热弹流润滑模型,求解了6206深沟球轴承在不同类型粗糙度下弹流润滑特性,研究了不同随机粗糙度下内圈转速和综合弹性模量变化对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3)计入了热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圆柱滚子轴承滚子与内圈的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润滑模型,引入热力转换原理,求解了NU204圆柱滚子轴承接触表面的弹流润滑特性,实现了对润滑接触表面的热弹性变形和热应力的求解,研究了内圈转速、载荷、黏度变化分别对润滑特性、热弹性变形和热应力的影响规律。(4)考虑微观表面和热变形的影响,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滚珠与内圈的椭圆点接触微观热弹流润滑数学模型,以7032C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热弹流润滑特性,得到了接触表面的热弹性变形和热应力的分布,研究了内圈转速、轴向载荷和初始黏度变化对油膜压力、膜厚、温升、热弹性变形及热应力的影响。(5)综合考虑粗糙度、热变形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建立了滚针轴承滚针与内圈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润滑接触模型,提出了一种求解热弹流润滑特性的数值方法。该方法中,引入了弹性模量随温升的变化关系,求解了弹性模量场。以NAV4004滚针轴承为研究对象求解了润滑接触表面的油膜压力、膜厚、温升、弹性模量和热弹性变形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载荷和卷吸速度分别对弹性模量、油膜压力和膜厚的影响规律。(6)利用其他学者在滚动轴承弹流润滑油膜测量的实验研究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分别针对阻容振荡法和超声法油膜厚度测量实验中的D1842926N1Q1和N2312圆柱滚子轴承尺寸与润滑油参数,利用提出的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和热弹性变形的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润滑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了最小油膜厚度,分别与对应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数值解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郭巧[6](2015)在《解非线性方程的几类高阶迭代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在巴拿赫空间中,计算非线性问题是数学分析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而迭代算法一直被认为是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最有效的方法。而非线性问题一直以来都被数学界学者和工程制造者认为是探究各种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所最重要的部分。数学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类非线性问题越来越引起数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迭代算法的优劣取决于迭代收敛阶、收敛速度、效率指数甚至是初始值的选取等方面。而对于非线性方程乃至于方程组的求解又被认为是解决各类工程计算问题和研究数理推导中最主要的问题。因此,研究高阶迭代算法对于求解非线性方程、非线性方程组甚至于近代数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迭代法的研究背景、概念以及相关定义定理。第二部分对一些极具有代表性的迭代算法作了详细介绍,如经典牛顿迭代法、变形牛顿迭代法;三阶收敛的Chebyshev迭代法、Halley迭代法、超Halley迭代法;以及四阶收敛的Jarratt 型迭代法等等.第三部分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Thiele-连分式的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的迭代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三阶和四阶收敛速度的Thiele-连分式迭代算法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和推导。最后给出数值实例,进一步证明该迭代算法效率指数和收敛速度均优于另外几种非线性迭代。第四部分构造出一种新的基于函数值Pade逼近的[1/n]阶迭代算法。对其收敛阶数给出了证明并通过数值实例验证其收敛阶数和效率指数均优于另外几种迭代。第五部分通篇总结,展望未来,并对以后拟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阳,李金,胡齐芽,贾祖朋,余德浩[7](2020)在《边界元方法的一些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综述我们小组近二十年来在边界元方法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简要介绍边界元方法的基本思想后,主要介绍了一类非线性界面问题的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求解电磁散射问题的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和超奇异积分的一类计算方法.
黄骏[8](1995)在《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文中提出本文就求解相当广泛的一类函数的零点问题,建立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迭代格式,证明了迭代格式的收敛性并给出了几个实际例子.
张建平[9](2012)在《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和分割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处理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图像处理技术也愈来愈多的应用到计算机视觉与仿真、医疗诊断,遥感及天文观测等领域.目前图像处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以下三类:基于傅立叶与小波变换方法、基于概率和统计的方法以及基于变分偏微分方程的方法.尤其是基于PDE的图像处理方法,由于比传统的线性处理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以及能直接处理一些图像特征,如梯度、几何曲率等,便于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灵活表述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研究领域包括:图像分割、图像去噪、去模糊(逆卷积)、图像分解、图像修补、图像重建以及图像纹理分类等.本文集中讨论了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去噪、图像分割两个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在前1-2章绪论和基础知识之后,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以如下次序介绍:在第3章中,针对图像去噪问题中经典的约束1ROF模型,提出了迭代乘子法来精确地求解KKT系统.首先由约束ROF模型建立Lagrange能量泛函,并从理论上分析了Lagrange泛函在固定乘子情况下的凸性、解的存在唯一性以及约束泛函关于乘子的单调性,通过在事先给定的包含约束泛函零点的乘子变量区间内组合二分法、割线法以及前后割线法的乘子更新算法来获得新的乘子,然后在此乘子下,利用具有Krylov子空间加速的多重网格方法求解Euler-Lagrange方程来判断此乘子下约束泛函符号,交替地执行这一过程最终实现求解KKT系统的解,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去噪效果,且相比于Landi的增广乘子法,特别是在光滑参数很小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计算效率.在第4章中,针对传统的算法求解图像分割3D Chan-Vese非凸模型的低效率性,我们提出了用多重网格方法来求解3D Chan-Vese模型.原来的2D多重网格光滑子不是十分有效的,本章中提出了三个新的光滑子来改进3D多重网格方法的性能,并通过局部Fourier分析讨论了新的光滑子消除高频振荡的效果.最终的结果显示了求解算法相比于Time Marching方法、AOS方法具有快的计算速度,而且还能获得非凸模型的全局极小解.在第5章中,针对在Chan-Vese模型和Badshah-Chen选择分割模型的全局图像特征统计导致所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被提取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局部图像特征的图像选择分割方法.首先根据前一步水平集的零水平附近的图像特征由统计的方法确定局部化区域,这样局部化区域以外的图像特征不会影响水平集下一步的演化,特别地当零水平位于目标的边界时(此时统计出内外窄区域的特征变差都很小),附近的其它物体特征不会驾驭零水平的运动.数值实验表明了该方法能很好的提取出具有复杂结构的期望物体.在第6章中,推广了基于局部特征的2D选择分割方法到3D情形,针对其在3D情形下对初始演化轮廓更加严格,计算代价可能更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3D初值构造策略.该策略利用用户在两到三个分片上提供的几个标记点首先构造一个近似于物体性质的多面形,由此多面形构造初始水平集从而相当少量的迭代步就能提取出期望的物体.此外结合Marching Tube方法以及多重网格方法水平集初始化来减少每一步的计算代价.从数值实验可以看出,提出的算法对3D医学器官的提取具有高的效率和性能.
尹少博[10](2020)在《轨道列车牵引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是轨道列车牵引传动控制核心技术之一,其工程化应用有助于提高牵引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并且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本文针对轨道列车牵引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问题,围绕基于全阶自适应观测器的转速估算、无速度传感器下的带速重投策略、低速区域转速辨识性能提升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总结如下。提出了基于全阶自适应观测器的改进转速估算策略。首先,分析了在低开关频率下传统离散方法导致的高速区域转速辨识不稳定的问题,推导了改进的全阶离散模型,采取将定子电流与转子磁链方程分别在不同坐标系下离散的策略,针对27种离散组合方式进行稳定性分析,从6种稳定组合中分析数字实现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离散化方法;其次,设计了离散域下的反馈增益矩阵,并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完成转速自适应律的设计。基于改进型转速估算策略,分析了改进后全阶自适应转速观测器的稳定性与参数敏感性。首先,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电流误差与转速观测误差之间的传递函数,根据朱利判据分析稳定性条件;其次,分析了全阶自适应转速观测器的参数敏感性,建立了离散观测器模型与连续电机模型相组合的敏感性分析数学模型,逐一分析参数变化对转速观测的影响。基于双电流闭环直流注入方法,提出了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下的快速带速重投策略。首先,分析了短时电力中断情况下旋转电机特性,建立了单电流闭环直流注入下旋转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测量反馈电流频率估算电机转速的方法;其次,提出了基于双电流闭环直流注入下对转速辨识的策略,建立了直流注入下电机数学分析模型,设计了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获取转子磁链信息,通过三阶带通滤波器完成对直流偏置以及噪声信号的滤除,然后对较低幅值交流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设计了软件锁相环提取旋转电机转速;最后,设计了基于三阶段的带速重投策略,通过直流注入获取初始转速,利用转矩修正减小转速观测误差并且建立转子磁链,将转速估算初值代入全阶转速观测器,平滑并且快速实现带速重投。基于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下低速制动区域不稳定的现象,设计了低速区域转速辨识性能提升策略。首先,分析了低速制动区域转速辨识不稳定的机理,确定了不稳定的边界,提出了改进后的转速自适应律,分析了关键参数的设计,通过误差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析对改进后的转速辨识稳定性进行验证;其次,设计了感应电机的定转子电阻辨识策略,提出了一种在带速重投直流注入阶段独立工作的定子电阻辨识策略,定子电阻辨识与转速辨识同时工作,在直流注入结束时获取定子电阻辨识值与初始电机转速;最后,设计了高频电流信号注入获取电机等效电阻的方法,提出了参数辨识配合逻辑,进而设计了转子电阻的辨识策略。本文搭建了牵引系统及控制模型并进行了大量仿真,基于地铁牵引传动平台与Typhoon半实物仿真平台,完成了实验验证,充分证实了上述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图120幅,表10个,参考文献165篇。
二、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面波信息的近地表参数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震面波多模式群速度解析递推 |
2.1 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半空间中的瑞雷波 |
2.2 基于δ矩阵理论的地震面波频散曲线计算方法 |
2.2.1 Thomson-Haskell传递矩阵法 |
2.2.2 标准δ矩阵法 |
2.2.3 简化δ矩阵法 |
2.3 地震面波多模式群速度频散曲线的解析计算法 |
2.4 典型地层中面波频散曲线的正演 |
2.4.1 两层介质模型 |
2.4.2 四层速度递增模型 |
2.4.3 含低速四层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互相关相移的频散成像方法 |
3.1 方法原理 |
3.1.1 相移法 |
3.1.2 互相关相移法 |
3.2 理论数据测试 |
3.2.1 单频简谐波测试 |
3.2.2 理论频散波测试 |
3.3 实际面波数据测试 |
3.3.1 多道工程面波记录 |
3.3.2 地震勘探中的面波记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频率-速度域多重信号分类的频散成像方法 |
4.1 fv-MUSIC方法原理 |
4.2 理论数据测试 |
4.3 实际面波数据测试 |
4.3.1 多道工程面波记录 |
4.3.2 地震勘探中的面波记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黏弹介质中勒夫波频散问题的统一解及动态特征分析 |
5.1 方法原理 |
5.1.1 勒夫波频散特征复数方程的构建 |
5.1.2 勒夫波频散特征复数方程的求解 |
5.1.3 频散曲线交叉现象在复相速度平面上的表现特征 |
5.2 数值算例 |
5.2.1 三层速度递增模型 |
5.2.2 夹低速三层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模式地震面波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正则化反演 |
6.1 方法原理 |
6.1.1 模型参数迭代更新 |
6.1.2 雅克比矩阵的解析计算 |
6.1.3 雅克比矩阵计算效果验证 |
6.1.4 迭代终止条件 |
6.2 反演方法测试与对比 |
6.3 实际数据反演 |
6.3.1 工程面波数据 |
6.3.2 西部地区实际数据 |
6.3.3 东部地区实际数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二章涉及的主要矩阵元素 |
附录B KELVIN-VOIGT黏弹水平层状介质中勒夫波频散特征方程 |
附录C 公式(5-10)的推导 |
附录D 高阶模式瑞雷波与勒夫波相速度偏导计算结果 |
附录E 开发的面波正反演软件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点迭代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多点迭代法的历史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本概念 |
2.1 迭代法的分类 |
2.2 迭代法的收敛阶 |
2.3 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
2.4 分形 |
第3章 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1 单参数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1.1 单参数无记忆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1.2 单参数有记忆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1.3 数值实验 |
3.2 双参数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2.1 双参数无记忆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2.2 双参数有记忆两点牛顿型迭代法 |
3.2.3 数值实验 |
3.3 两点牛顿型迭代法的动态行为分析 |
3.4 两点牛顿型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
第4章 三点和n点牛顿型迭代法 |
4.1 三点牛顿型迭代法 |
4.1.1 无记忆最优三点牛顿型迭代法 |
4.1.1.1 无记忆最优三点牛顿型迭代法Ⅰ |
4.1.1.2 无记忆最优三点牛顿型迭代法Ⅱ |
4.1.1.3 无记忆最优三点牛顿型迭代法Ⅲ |
4.1.1.4 无记忆最优三点牛顿型迭代法Ⅳ |
4.1.2 有记忆三点牛顿型迭代法 |
4.1.3 数值实验 |
4.2 n点牛顿型迭代法 |
4.2.1 无记忆n点牛顿型迭代法 |
4.2.2 有记忆n点牛顿型迭代法 |
4.2.3 数值实验 |
4.3 三点牛顿型迭代法的动态行为分析 |
4.4 三点牛顿型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
第5章 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5.1 无记忆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5.1.1 最优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Ⅰ |
5.1.2 最优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Ⅱ |
5.1.3 数值实验 |
5.2 有记忆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5.2.1 三参数有记忆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5.2.2 数值实验 |
5.3 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动态行为分析 |
5.4 三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
第6章 四点和n+1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1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1.1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Ⅰ |
6.1.2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Ⅱ |
6.1.3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Ⅲ |
6.1.4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Ⅳ |
6.1.5 无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Ⅴ |
6.1.5 数值实验 |
6.2 有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2.1 单参数有记忆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2.2 数值实验 |
6.3 n+1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3.1 无记忆n+1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3.2 有记忆n+1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6.3.3 数值实验 |
6.4 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动态行为分析 |
6.5 四点史蒂芬森型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
第7章 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点迭代法 |
7.1 解非线性方程组的牛顿型迭代法 |
7.1.1 迭代法的构造和收敛性分析 |
7.1.2 计算效率 |
7.1.3 数值实验 |
7.2 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史蒂芬森型迭代法 |
7.2.1 迭代法的构造和收敛性分析 |
7.2.2 计算效率 |
7.2.3 数值实验 |
7.3 迭代法的动态行为分析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迭代算法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1章 一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的7阶迭代算法 |
1.1 引言 |
1.2 预备知识 |
1.3 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 |
1.4 具体的迭代格式 |
1.5 数值实验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一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的8阶迭代算法 |
2.1 引言 |
2.2 预备知识 |
2.3 算法的构造 |
2.4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2.5 数值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两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5阶迭代法 |
3.1 引言 |
3.2 迭代算法的构造 |
3.3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3.4 数值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两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高阶迭代法 |
4.1 引言 |
4.2 迭代方法的构造 |
4.3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4.4 数值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分数阶梯度下降法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分数阶梯度方向的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1.2.2 基于系统理论的梯度下降法 |
1.2.3 列维扰动梯度下降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分数阶微积分 |
2.1.1 重要函数 |
2.1.2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
2.2 分数阶系统及其稳定性分析 |
2.2.1 分数阶系统的数学描述 |
2.2.2 分数阶系统稳定性 |
2.3 凸优化重要概念和梯度下降法 |
2.3.1 凸优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
2.3.2 梯度下降法 |
2.3.3 传统梯度下降法收敛特性分析 |
2.4 重要随机过程 |
2.4.1 马尔科夫过程 |
2.4.2 泊松过程 |
2.4.3 列维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分数阶梯度方向的梯度下降法 |
3.1 引言 |
3.2 传统分数阶梯度法收敛特性分析 |
3.3 新型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3.3.1 卡普托定义下的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3.3.2 黎曼刘维尔定义下的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3.3.3 截断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3.3.4 向量形式截断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3.4 截断分数阶梯度下降法收敛特性分析 |
3.4.1 收敛精度分析 |
3.4.2 收敛速度分析 |
3.5 分数阶梯度下降法的本质推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系统理论的梯度下降算法 |
4.1 引言 |
4.2 常见梯度下降法的系统表达 |
4.2.1 传递函数的不同状态空间实现 |
4.2.2 涅斯特诺夫加速梯度法的“最优性” |
4.3 连续形式下的梯度下降法 |
4.3.1 连续整数阶梯度下降法 |
4.3.2 连续分数阶梯度下降法 |
4.4 基于有限时间的梯度下降法设计 |
4.4.1 分数幂有限时间梯度下降算法 |
4.4.2 鲁棒有限时间梯度下降法 |
4.4.3 分数阶有限时间梯度下降法 |
4.5 重置梯度下降法 |
4.5.1 重置动量梯度法 |
4.5.2 重置涅斯特诺夫加速梯度法 |
4.5.3 重置有限时间梯度下降法 |
4.5.4 重置梯度法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数阶扰动梯度下降法 |
5.1 引言 |
5.2 标量列维扰动梯度法 |
5.2.1 列维扰动梯度法和列维扰动分解 |
5.2.2 大步长扰动下算法特性分析 |
5.3 截断列维扰动梯度法 |
5.4 向量列维扰动梯度法 |
5.5 列维扰动动量梯度法 |
5.6 全局梯度搜索算法 |
5.7 安排跳跃点扰动梯度法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和贡献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前景展望 |
6.4 研究心得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5)滚动轴承热弹流润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点接触弹流润滑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线接触弹流润滑理论研究现状 |
1.2.3 有限长线接触弹流润滑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4 热膨胀系数与机械热变形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重网格技术及热弹性变形推导 |
2.1 多重网格技术 |
2.2 固体表面热弹性变形的推导 |
2.3 本章小结 |
3 深沟球轴承微观热弹流润滑分析 |
3.1 几何模型 |
3.2 数学模型 |
3.2.1 基本方程 |
3.2.2 方程的无量纲形式 |
3.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3.3 数值方法 |
3.4 结果分析 |
3.4.1 随机粗糙度与参数变化的影响分析 |
3.4.2 Y方向粗糙度与参数变化的影响分析 |
3.4.3 X方向粗糙度与参数变化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热弹性变形的圆柱滚子轴承热弹流分析 |
4.1 接触模型 |
4.2 数学模型 |
4.2.1 润滑控制方程 |
4.2.2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
4.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4.3 数值计算方法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4.1 轴承润滑特性与热弹性分析 |
4.4.2 转速对润滑特性和热应力的影响 |
4.4.3 载荷对润滑特性和热应力的影响 |
4.4.4 黏度对润滑特性和热应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考虑热弹性变形的角接触球轴承微观热弹流分析 |
5.1 几何模型 |
5.2 数学模型 |
5.2.1 基本控制方程 |
5.2.2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
5.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5.3 数值计算方法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轴承参数及结果分析 |
5.4.2 转速对润滑特性和热弹性变形的影响 |
5.4.3 载荷对润滑特性和热弹性变形的影响 |
5.4.4 黏度对润滑特性和热弹性变形的影响 |
5.4.5 算法对比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和热弹性变形的滚针轴承微观热弹流分析 |
6.1 润滑接触模型 |
6.2 数学模型 |
6.2.1 润滑控制方程 |
6.2.2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
6.3 数值计算方法 |
6.4 计算结果分析 |
6.4.1 轴承润滑特性与热弹性分析 |
6.4.2 载荷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
6.4.3 卷吸速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滚动轴承油膜厚度的数据验证 |
7.1 阻容振荡法膜厚验证 |
7.1.1 阻容振荡法膜厚测量原理 |
7.1.2 工况参数及结果对比 |
7.2 超声法膜厚的验证 |
7.2.1 超声法膜厚测量原理 |
7.2.2 工况参数及结果对比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解非线性方程的几类高阶迭代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背景介绍 |
1.2 迭代法的概念及相关定义、定理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ewton迭代法及其它迭代法的介绍 |
2.1 Newton迭代法的收敛性讨论及其公式推导 |
2.2 迭代法的概念及相关定义、定理 |
2.3 数值例子 |
2.4 单元总结 |
第三章 基于Thiele-连分式逼近的四阶收敛的迭代算法 |
3.1 预备知识 |
3.2 Thiele-连分式迭代算法的导出及其收敛性分析 |
3.2.1 经典牛顿迭代法的Thiele-连分式推导 |
3.2.2 Thiele-连分式引出的三阶迭代法 |
3.2.3 Thiele-连分式引出的四阶迭代法 |
3.3 小结及数值实例 |
第四章 基于Pade逼近的[1/n]阶迭代算法 |
4.1 背景知识 |
4.1.1 函数逼近理论介绍 |
4.1.2 Pade逼近 |
4.2 [1/0]阶Pade逼近迭代算法的推导及收敛性分析 |
4.3 [1/1]阶Pade逼近迭代算法的推导及收敛性分析 |
4.4 [1/2]阶Pade逼近迭代算法的推导及收敛性分析 |
4.5 小结及数值实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和分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问题 |
1.2.1 图像去噪 |
1.2.2 图像分割 |
1.3 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 |
1.3.1 图像去噪研究进展 |
1.3.2 图像分割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主要工作 |
2 数学理论 |
2.1 偏微分方程理论 |
2.2 泛函及变分法 |
2.2.1 泛函基础 |
2.2.2 变分法 |
2.3 有限差分基础 |
2.4 曲线曲面演化与水平集 |
2.5 经典迭代法 |
2.6 多重网格方法 |
2.6.1 多重网格成分 |
2.6.2 局部傅里叶分析(LFA) |
2.6.3 多重网格方法执行 |
3 迭代Lagrange乘子方法求解ROF模型 |
3.1 引言 |
3.2 相关模型 |
3.2.1 固定正则参数λ的方法 |
3.2.2 正则参数λ更新方法 |
3.3 迭代Lagrange乘子方法 |
3.3.1 Lagrange函数的凸性和解的唯一性 |
3.3.2 约束泛函F(u_λ)的单调性 |
3.3.3 约束与无约束问题的解之间的关系 |
3.4 算法描述 |
3.5 数值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多重网格方法求解3D Chan-Vese图像分割模型 |
4.1 引言 |
4.2 3D图像分割模型 |
4.2.1 3D Chan-Vese模型 |
4.2.2 其它变分模型 |
4.2.3 AOS算法 |
4.3 3D Chan-Vese模型的快速多重网格方法 |
4.3.1 多重网格一般光滑子 |
4.3.2 自适应光滑子 |
4.3.3 光滑子的优化 |
4.3.4 非线性3D多重网格算法 |
4.4 数值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2D图像选择分割 |
5.1 引言 |
5.2 局部模型 |
5.2.1 Badshah-Chen模型 |
5.2.2 Lankton局部模型 |
5.3 基于局部特征的改进模型 |
5.3.1 固定-γ方法(F-M) |
5.3.2 可变-γ方法(V-M) |
5.4 数值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局部Chan-Vese泛函的3D选择分割 |
6.1 引言 |
6.2 基于自适应局部信息的3D选择分割 |
6.2.1 3D分割模型的局限性 |
6.2.2 局部自适应3D选择分割模型 |
6.3 3D图像选择分割的执行 |
6.3.1 初始解的选择 |
6.3.2 水平集函数重新初始化 |
6.3.3 局部化参数(?)in及(?)out的更新 |
6.3.4 Marching tube快速演化 |
6.3.5 算法描述 |
6.4 数值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轨道列车牵引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难点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感应电机转速辨识 |
1.3.2 无速度传感器带速重投 |
1.3.3 低速区域转速估算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全阶自适应观测器的转速估算策略 |
2.1 全阶磁链观测器与转速自适应律设计 |
2.1.1 全阶自适应观测器与转速估算 |
2.1.2 低开关频率下传统离散模型的不稳定性分析 |
2.2 改进离散模型与转速自适应律设计 |
2.2.1 改进离散模型设计与实现 |
2.2.2 离散域反馈增益矩阵设计 |
2.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转速自适应律设计 |
2.3 全阶自适应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2.3.1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误差分析 |
2.3.2 零极点分布情况分析 |
2.4 全阶自适应观测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
2.4.1 转速观测误差数学模型 |
2.4.2 牵引电机工作点分析 |
2.4.3 转速观测参数敏感性 |
2.5 仿真与实验 |
2.5.1 仿真研究 |
2.5.2 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带速重投策略 |
3.1 感应电机自由旋转时的特性 |
3.2 基于单电流闭环直流电流注入的初始转速辨识 |
3.2.1 单电流闭环直流电流注入建模分析 |
3.2.2 初始转速估算实现方法 |
3.3 基于双电流闭环直流电流注入的初始转速辨识 |
3.3.1 双电流闭环直流电流注入建模分析 |
3.3.2 转子磁链观测与信号处理 |
3.3.3 基于软件锁相环的初始转速估算 |
3.4 无速度传感器带速重投策略 |
3.4.1 直流注入阶段 |
3.4.2 转矩修正阶段 |
3.4.3 正常运行阶段 |
3.5 仿真与实验 |
3.5.1 仿真研究 |
3.5.2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低速区域转速辨识性能提升策略 |
4.1 低速制动不稳定现象分析 |
4.1.1 离散域下低速制动区域稳定性分析 |
4.1.2 不稳定区域边界分析 |
4.2 基于改进转速自适应律转速辨识 |
4.2.1 改进转速自适应律设计 |
4.2.2 自适应律关键参数选取 |
4.2.3 转速辨识稳定性分析 |
4.3 牵引电机关键参数辨识策略 |
4.3.1 基于带速重投的定子电阻辨识 |
4.3.2 基于高频电流注入的转子电阻辨识 |
4.3.3 参数辨识配合策略设计 |
4.4 仿真与实验 |
4.4.1 仿真研究 |
4.4.2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参数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面波信息的近地表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 伍敦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点迭代法研究[D]. 王晓锋. 东北大学, 2014(03)
- [3]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迭代算法的若干研究[D]. 闫建瑞.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4]分数阶梯度下降法基础理论研究[D]. 陈玉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滚动轴承热弹流润滑特性研究[D]. 路遵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解非线性方程的几类高阶迭代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D]. 郭巧.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7]边界元方法的一些研究进展[J]. 刘阳,李金,胡齐芽,贾祖朋,余德浩. 计算数学, 2020(03)
- [8]求解非线性函数零点的一种迭代格式[J]. 黄骏. 工科数学, 1995(04)
- [9]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和分割方法[D]. 张建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轨道列车牵引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D]. 尹少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