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矿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一、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玉[1](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孙洁[2](2020)在《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基于国家提出的去产能政策,关停矿山的数量不断增加,做好关停矿山的资源整合及利用工作意义重大。由于废弃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缺失,致使废弃矿山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加强生态建设、扭转废弃矿山的不良问题,就需整合区域资源,做好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工作。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能提高去产能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为山西关停并转等去产能煤矿企业提供一条转型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对保障山西省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国内外关停矿山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探索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经济转型发展驱动及提升战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省区域内关停矿山主要可利用资源包括地下空间,煤层气,矿井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设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以及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等。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对可利用资源综合开发,构建了综合旅游景区、地下水库和抽水蓄能电站、气体储存和压缩空气蓄能电站、生态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煤层气综合利用、地下垃圾处理站、地下城市配套设施、矿井水地热利用工程十种绿色绿色转型模式,为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提供路径选择。(2)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尚不成熟,绿色转型发展能力不足,在绿色转型发展中遇到了现实难题及问题,主要为:关于矿区人口搬迁的安置难题、转型替代产业发展难题、环境恢复治理进展缓慢、资金问题、矿业勘察工作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难度大、任务繁重、转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3)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作为目标,通过RAM模型、数理分析、0-1模型分析,构建了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作为评价准则的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4)通过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得出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指标。(5)通过理论、数据和模型分析提出山西省绿色转型能力提升战略: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向资源再造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制定了制度保障措施: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绿色技术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绿色核算制度。

孙庐山[3](2018)在《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正成为解决人类所面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我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为了缓解环境资源的压力,必须把发展的眼光放在海洋上。因此,为了加快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1996年4月,我国出台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随后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又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管控的新局势,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我国对海洋的经略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海洋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南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区域,其发展状况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极大。南海沿岸陆地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三个省份,本文以南海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这三个省的海洋产业基础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海海洋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即首先对南海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等12个主要海洋产业,选取经济增长率和产业增加值为技术指标,对各海洋产业进行纵向比较,根据此情况,为后期各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建议。然后通过与环渤海区、长江三角洲区、珠江三角洲区等我国三大海洋领域进行横向比较。最后,根据以上比较结果,发现南海海洋经济存在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混乱、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保力度不够等问题,并结合南海海洋产业实际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列举战略措施,以期能够为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高洁[4](2017)在《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全球铜金属最大的生产国与消费国,年均消费铜金属量接近全球铜金属产量的50%。而铜矿资源严重紧缺始终是中国铜金属行业发展的桎梏。铜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铜矿资源保有量随着长期开发已不可避免的逐渐枯竭,铜矿开采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情况也制约着我国铜矿开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铜矿产业链的上游开采企业,如何在铜矿资源紧缺、安全环保生产压力大、铜价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对激烈的市场风险进行规避,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增值空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传统铜矿产业链上游开采企业JSLNP公司,该公司的前身是依托铜矿开采建立的资源型国企,极具我国类似企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结合铜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对JSLNP公司内部、外部环境实际进行分析,深刻剖析JSLNP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JSLNP公司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次要困境,研究出困扰其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症结,深入对其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转型发展的侧重点和风险进行深入的探讨,灵活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JSLNP公司转型升级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循环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改造提升、“互联网+数字矿山”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方案与路径规划,并制定出保障公司顺利转型升级战略的具体措施。

杨艳茹[5](2015)在《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包括地理学在内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也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脆弱性分析不仅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有效分析工具,同时也为探讨资源型城市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类型,石油城市是一类人地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人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等多重扰动的影响,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严重制约了石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其脆弱性演变的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降低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促进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综合地理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基于脆弱性分析视角对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定量评价了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程度及演变过程,分析了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了脆弱性研究范式下大庆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阐述石油城市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及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建立本文的研究框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总结了脆弱性、石油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开展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支撑。2.在阐述石油城市发展概况及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庆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出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征,为确定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提供依据。3.基于对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定性分析,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采用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大庆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及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揭示其脆弱性演变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932012年大庆人地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脆弱性指数由5.2430降至0.4041,19932002年脆弱性下降速度较快,而20022012年,脆弱性下降速度减缓。大庆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变化趋势与人地系统整体变化趋势相似。4.深入剖析了大庆市人地系统各子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视角,提出了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产业优化升级模式、社会与城市功能转换模式、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根据各模式的目标,确定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基于降低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之目的,提出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对策。

鲁雪艳[6](2014)在《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矿业必须可持续发展。文章围绕矿业发展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并强调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潘红艳[7](2014)在《ZT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ZT矿业公司为山东国有控股企业,肩负着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责任,如何把握“十三五”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ZT矿业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的规划关系到其是否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有效把握“十三五”给ZT矿业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应对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及问题,破除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障碍、突破企业发展改革中的瓶颈,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力争在2019年将ZT矿业公司建设成为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和谐发展型的煤、煤化工、建材综合发展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研究相关研究理论,以ZT矿业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基础,对ZT矿业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科学系统的对其发展战略进行选择,针对ZT公司在实际运营中的现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提出具备实践性的可供操作的政策和建议。

王来峰[8](2013)在《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未来20-30年,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开发供给的形势依然严峻。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维护矿山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节和矿政管理水平。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的重要依据、施政纲领和行动指南。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共进行了2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这对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与地质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工作。这不仅是由于不同矿种的储量、资源禀赋、需求规模和开发布局存在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勘查、开发规划区,来优化矿业权布局,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还由于不同矿种的紧缺程度、工业价值和国防价值存在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实现战略矿产的不间断和大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还由于资源富裕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贡献程度较高,需要通过矿业经济区“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为更有效率的利用好、保护好有限的矿产资源,优化各级政府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职能为目的,以湖北省为案例,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二、七章为绪论、理论基础和结论与展望,第三至六章为核心章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的文献综述,归纳现有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在理论方面涉及到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区域经济扩张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理论。其中,区域规划理论中涉及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等规划内容。第三章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湖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矿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包括,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技术进步等6个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等三个方面、多层次的框架体系。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流程是:数据采集与专题分析→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实施分区及配套保障措施制定→→分区方案修编。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协调机制,包括宣传与培训、行政协调机制、强化分区监管等内容。第四章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内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建立的矿产资源战略区。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和湖北省社会经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分区的原则包括,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其中,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湖北省稀土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钛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钒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铁矿战略分区。基于湖北省优势矿产的战略分区包括湖北省磷矿战略分区、湖北省盐矿战略分区、湖北省水泥用灰岩战略分区。湖北省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的原则,在满足战略矿产和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同时,实施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第五章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是湖北省优化矿业权布局,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承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职能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区包括重点规划区、禁止规划区、限制规划区和一般规划区,每一个规划区都包括勘查区和开发区。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需要考虑到矿种勘查、开发政策、矿种总数量调控政策、矿业权设置政策和矿山最低规模政策等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承担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责任。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是保障近期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稳定的重要主体。湖北省可以建立13个矿产资源勘查基地、13个矿产资源开采基地和25个矿产资源接续区。湖北省每一种勘查区或开发区的矿业权准入制度,是矿业投资的制度准则。湖北省要采取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优化矿业权布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推进等途径保障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建立矿业经济区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和湖北省矿业经济区。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包括宜昌磷矿业经济区、云应盐硝矿业经济区和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湖北省省域矿业经济区可以采用矿山规模、矿产资源集聚度和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度三大类指标评价,并以大中型矿山矿业经济状态确定矿业经济区。根据湖北省13个地市州、3个省管县和1个林区的评价结果和大中型矿山经济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黄石铜铁金-建材矿业经济区、鄂州铁矿-建材矿业经济区、黄冈建材矿业经济区、宜昌磷矿-建材矿业经济区、孝感盐化-建材矿业经济区和神农架磷化矿业经济区6大矿业经济区。湖北省要以这6个矿业经济区为重点,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矿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襄阳市、荆门市、潜江市、恩施市、咸宁市、武汉市等地区的矿业经济发展。此外,湖北省还要通过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工程建设等方面内容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文章的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该框架兼容性强、技术规范合理,因而实用价值高,不仅丰富了矿产资源规划中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规范了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各级政府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2)提出了矿产资源战略区概念和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思路。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区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战略区分为国家层次和省域层次,即,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干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3)拓展了矿业经济区层次,提出了矿业经济区分区方法。将矿业经济区从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拓展到包括有国家级矿业经济区、省级矿业经济区、市级矿业经济区、县区级矿业经济区四个层次。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是基于大型成矿地带的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对省级及市级和县区级,主要是从行政区域边界范围内,从矿产资源集聚度、矿山规模和矿业经济对工业贡献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所评价较优地区大中型矿山经济数据,来划分矿业经济区,同时也可以根据大中型矿山开发状态,采用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各地区矿业经济发展。

殷继勇[9](2013)在《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为例》文中指出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产生活无一不与土地产生联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村镇土地作为区域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村镇建设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支撑,在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与此同时,村镇土地又是城镇用地、工业用地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村镇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质量,也会对协调我国城市化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利用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伴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为主要特征的矛盾日渐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我国村镇土地利用不仅因为历史积淀而面临着种种遗留问题,更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结合我国村镇土地利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统筹考虑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对村镇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进行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及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战略研究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下,突破村镇土地利用瓶颈,推动村镇土地实现高效、合理、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农村住宅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框架研究”(项目编号:2008BAJ08B16),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与演绎、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对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是一个由村镇社会经济子系统、村镇自然生态子系统以及村镇人口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复合系统,系统能够实现稳定、有序、持续的运行是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清晰认清系统结构及其运行特点是合理确定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准则的基本前提,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并保持系统结构的协同,是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2)本文提出了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四内容协同发展体系,主要由结构性协同、功能性协同、目标性协同、时空性协同构成,其中结构性协同是基础、目标性协同是根本、功能性协同和时空性协同是具体表现,在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该体系交织并存在于各个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同时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同是描述系统四者关系的函数,其值越大,表示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的同步程度和内外适应程度越高,系统的总体功能性越显着,协同发展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3)本文构建了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对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大准则,构建了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其中,基于生态可持续性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保持良好环境和土地退化防治效果两大类,基于经济可持续性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和土地利用效益高效两大类,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包括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良好人地关系和管理科学有效三大类。进而为展开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并确定制约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以及基于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奠定了基础。(4)本文构建了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体系。本文构建的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总体架构体系主要由战略目标体系、主体战略体系和战略支撑体系构成。其中,战略目标体系由总体目标、分类目标、阶段性目标构成:主体战略体系由耕地保护战略、村镇土地生态良性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用地规划战略、村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战略、农村空间重构战略、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战略六大主体战略构成;战略支撑体系主要由管理创新支撑、科技支撑、机制支撑以及法律法规支撑构成。三大体系有其内在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其中战略目标体系规定了村镇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总体部署,主体战略体系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以及相关策略,战略支撑体系是保证战略措施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保障,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以促进和维持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同发展为主线贯穿始终。(5)通过对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判断出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较低水平,并得出了制约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退化防治投入强度不足、土地单位面积总产值偏低、居住用地比重偏高、人均林地覆盖面积较低、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较高、交通水利用地比重较低、工矿企业用地比重较高、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率较低、改善耕地质量投入强敌较低、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偏低、相关政策规划协调性较差、旧村改造率偏低、土地退化防治率较低、人均耕地面积较低,共14项。(6)本文提出了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项战略措施。本文通过对对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制定研究,针对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14项障碍因素,提出了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以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其中,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完善镇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强化农村宅基地治理、推进旧村改造、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开展镇域土地整理六大方面;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各项制度机制建设、加强土地利用执法力度五大方面。

张淑英[10](2012)在《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倡导低碳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如何在现有的国情下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已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中国煤炭工业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煤炭的供给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国民经济的低碳化转型势必对从事高碳属性的煤炭资源开采的煤炭产业利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煤炭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能源的有效供给,涉及到中国整个能源安全。因此,对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研究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在产业的能源供给和企业的盈利属性两大现实需求的约束下,对中国煤炭工业的低碳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研究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背景。其次,在对中国能源进行预测的前提下,使用情景分析法,分别对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中国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核算和预测。然后,对传统的3E模型进行适用性改进,构造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3E模型,对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三大要件——用能结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三者的持续性和协调度进行评价。最后,将中国煤炭工业减排潜力的实现落于煤炭企业的实处,从战略方向、战略保障、战略核心、战略措施等四个方面,界定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模式。整篇文章以研究“煤炭工业低碳发展背景——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现状及潜力研究——煤炭工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为逻辑主线,希望为我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二、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关停矿山数量不断增加
        1.1.2 关停矿山引发环境与安全问题
        1.1.3 全球能源转型与低碳化发展
        1.1.4 山西迫切需要资源型经济转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
        1.3.2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
        1.3.3 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实践
        1.3.4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体系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经济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战略管理理论
    2.2 绿色转型理论基础
        2.2.1 绿色转型基本架构
        2.2.2 技术创新绿色发展
        2.2.3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2.2.4 制度创新
    2.3 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与阶段
        2.3.1 绿色转型路径
        2.3.2 绿色转型发展阶段
    2.4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3.1 山西关停煤矿情况
        3.1.1 十三五期间山西关闭煤矿情况
        3.1.2 山西关停矿山资源利用情况
    3.2 山西关停煤矿可利用资源分类及发展模式
        3.2.1 可利用资源分类
        3.2.2 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构建与技术
    3.3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及存在的问题
        3.3.1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
        3.3.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3.4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政策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4.1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相关政策
        3.4.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1 基于RAM的测算模型
        4.1.1 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取及结果检验
        4.1.3 回归结果分析
    4.2 环境资源难题分析
    4.3 基于0-1模型的发展能力分析
    4.4 基于AHP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评价指标体系
        4.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4.4.4 评价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驱动及能力提升战略
    5.1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驱动力的形成机理
        5.1.1 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5.1.2 资源利用优化方式的形成机理
        5.1.3 生态治理能力形成机理
        5.1.4 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形成机理
    5.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5.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
        5.2.2 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转向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路径
        5.2.3 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
        5.2.4 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
        5.2.5 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5.3 制度保障
        5.3.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5.3.2 绿色技术制度
        5.3.3 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
        5.3.4 绿色核算制度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验证与分析——以白家庄矿和安源矿为例
        5.4.2 太原白家庄矿绿色转型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洋经济
        2.1.2 海洋产业
    2.2 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2.2.2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3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3.2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劣势
    3.3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机遇
    3.4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挑战
4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4.1 海洋产业生产规模比较
    4.2 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4.3 海洋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情况比较
    4.4 海洋科研力量发展比较
    4.5 海洋产业创新指数比较
    4.6 具体海洋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4.7 海洋生态保护情况比较
5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5.1 海洋产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且区域内存在严重失衡
    5.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
    5.3 海洋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薄弱
    5.4 海洋科研力量严重不足
    5.5 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5.6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5.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5.8 海洋开发管理机制混乱
6 实现南海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6.1 整体层面对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6.1.1 统筹区域内海洋经济发展
        6.1.2 创新海洋管理机制
        6.1.3 注重海洋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6.1.4 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6.1.5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6.2 区域层面对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6.2.1 从海南省层面研究
        6.2.2 从广东省层面
        6.2.3 从广西省层面
    6.3 具体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6.3.1 海洋油气业发展路战略措施
        6.3.2 海洋渔业发展路战略措施
        6.3.3 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措施
        6.3.4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路战略措施
        6.3.5 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战略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企业转型理论概述
        一、企业转型定义
        二、企业转型动因
        三、企业转型模式
        四、国内外转型理论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第三节 产业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JSLNP公司转型背景
    第一节 铜产业发展情况
        一、铜产业链情况
        二、铜产业链上游企业的特点
        三、国内铜产业发展特点
    第二节 公司基本概况
        一、JSLNP公司基本情况
        二、JSLNP公司发展历程
        三、JSLNP 公司现有组织机构设置
    第三节 JSLNP公司转型的目标及必要性分析
        一、公司转型是实现企业存续的重要保证
        二、公司转型是应对资源枯竭的重要保障
        三、公司转型是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公司转型是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五、制定转型战略对于公司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第四节 JSLNP公司转型难点分析
第四章 JSLNP公司转型基础及内外环境分析
    第一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基础
        一、大力进行人才储备
        二、产业基础好
        三、技术改造能力强
        四、持续建设员工队伍,加强公司凝聚力
        五、创建安全标准化效果明显
    第二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内部环境要素分析
        一、JSLNP公司内部资源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二、JSLNP公司内部的优势
        三、JSLNP公司内部的劣势
    第三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一、JSLNP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二、JSLNP公司面临的机遇
        三、JSLNP公司面临的威胁
    第四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遇(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s)
    第五节 JSLNP公司转型分析述评
第五章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选择
    第一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总体思路
        一、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适应
        二、整合突破与结构调整相协调
        三、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提质增效与安全生产相衔接
    第二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愿景与使命
    第三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定位与目标体系
        一、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目标体系
    第四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一、提高技术改造力度
        二、突破安全环保瓶颈
        三、管理水平提升
        四、人力资源优化
第六章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措施
    第一节 加强生产工艺改进加快转型步伐
        一、加速公司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技术整合步伐
        三、建设数字矿山
    第二节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以实现企业根本转型
        一、加大对矿山废弃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二、实施无废开采技术
    第三节 建设绿色矿山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资源后续保障能力
        二、构建稳定和谐地矿关系
        三、加强矿区环境建设
        四、实施清洁矿山建设
    第四节 精细化管理夯实转型基础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强保障
        二、加强经营管理强后劲
        三、实施精准管理强基础
        四、优化生产流程强措施
    第五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二、资金筹措保障
        三、人才队伍稳定
        四、企业文化建设
        五、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六、督查考核健全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石油城市
        二、人地系统
        三、脆弱性
        四、可持续发展
        五、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脆弱性相关理论
        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
        一、石油城市人地系统敏感性分析
        二、石油城市人地系统应对能力分析
        三、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耦合分析
        四、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人地系统现状及脆弱性特征
    第一节 石油城市概况及发展态势
        一、石油城市概况
        二、石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三、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
        四、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城乡建设
    第三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
        一、人地系统面临诸多扰动因素
        二、人地系统具有高度敏感性与不稳定性
        三、人地系统适应性与应对能力较差
        四、人地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第一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一、评价目标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评价模型的选择
    第二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过程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
        二、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三、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
    第三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一、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节 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横向对比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评价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庆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作用机制
    第一节 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一、石油产业生命周期
        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三、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系统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一、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
        二、城市空间结构
        三、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第三节 大庆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一、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影响因素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
    第一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内涵
        二、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产业优化升级模式
        二、社会与城市功能转换模式
        三、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第三节 大庆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一、大庆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二、大庆市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三、大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2 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措施
    2.1 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矿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3 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1 能延长矿山服务寿命
    3.2 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3 能寻找新的矿源
4 结束语

(7)ZT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阐释和理论回顾
    2.1 战略相关概念
    2.2 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
    2.3 战略选择方案
    2.4 内外部环境分析
3 ZT矿业公司概况
    3.1 ZT矿业公司简介
    3.2 ZT矿业公司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3.3 ZT矿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煤炭行业竞争分析
    3.5 ZT矿业公司SWOT分析
4 ZT矿业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4.1 战略目标
    4.2 战略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3 ZT公司战略目标分解
    4.4 ZT矿业公司战略选择
5 ZT矿业公司发展主要战略措施与策略
    5.1 加强战略管理组织保障体系的建设
    5.2 强化公司的基础管理
    5.3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5.4 主业实现高效扩能
    5.5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5.6 努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5.7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
    5.8 提高吸引人才的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矿业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压力较大
        1.1.3 规划是矿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1.1.4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
        1.2.2 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1.2.3 为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提供依据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
        1.3.2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
    §1.4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
        2.1.1 地域分工理论
        2.1.2 经济区划理论
    §2.2 区位选择理论
        2.2.1 古典区位论
        2.2.2 新古典区位论
    §2.3 区域经济扩展理论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梯度推移理论
        2.3.3 “点-轴”理论
    §2.4 区域规划理论
        2.4.1 主体功能区规划
        2.4.2 城市规划
        2.4.3 产业规划
        2.4.4 矿产资源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
    §3.1 实施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资源条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特征
        3.1.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
        3.2.1 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3.2.2 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
        3.2.3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3.2.4 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3.2.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3.2.6 促进矿山技术进步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3.3.1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框架
        3.3.2 矿产资源战略区
        3.3.3 矿产资源规划区
        3.3.4 矿业经济区
    §3.4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
        3.4.1 数据采集与专题研究分析
        3.4.2 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
        3.4.3 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
        3.4.4 实施分区及配套政策制定
        3.4.5 分区实施效果后评价与修编
    §3.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协调机制
        3.5.1 宣传与培训
        3.5.2 行政协调机制
        3.5.3 强化分区监管服务协调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
    §4.1 湖北省矿产资源主要战略
        4.1.1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战略
        4.1.2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内容
    §4.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区的原则
        4.2.1 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
        4.2.2 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
        4.2.3 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
    §4.3 湖北省矿产资源区域布局与重点
        4.3.1 湖北省战略矿种和大宗优势矿种的识别
        4.3.2 湖北省矿业战略的区域布局
    §4.4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试划
        4.4.1 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4.4.2 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4.5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分区的可持续发展
        4.5.1 矿产资源保护开发
        4.5.2 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4.5.3 实施矿产资源地储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
    §5.1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分类
        5.1.1 用途分区和功能分区
        5.1.2 矿产资源规划区的主要类型
    §5.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及标准化问题
        5.2.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
        5.2.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划分
        5.2.3 湖北省矿产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
    §5.3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与接续区的划分
        5.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5.3.2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5.3.3 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建设
    §5.4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矿业权准入制度
        5.4.1 勘查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5.4.2 开发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5.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勘查规划区的保障措施
        5.5.1 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
        5.5.2 优化矿业权布局
        5.5.3 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5.5.4 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的推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
    §6.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与分区步骤
        6.1.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
        6.1.2 湖北省矿业经济分区层次
        6.1.3 矿业经济区区划步骤
    §6.2 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
    §6.3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体系
        6.3.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评价指标
        6.3.2 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模型
    §6.4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
        6.4.1 分区评价
        6.4.2 分区结果
    §6.5 湖北省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分区与突破重点
        6.5.1 重点发展分区
        6.5.2 突破的重点
    §6.6 促进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发展的措施
        6.6.1 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6.6.2 改善投资环境
        6.6.3 公共工程建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现实背景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2.3 发展战略理论
        2.2.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
    3.1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内涵分析
        3.1.1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含义
        3.1.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内涵
    3.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构成及特征分析
        3.2.1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要素
        3.2.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结构
        3.2.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特征
    3.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同发展分析
        3.3.1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3.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同发展内涵
        3.3.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同发展体系
        3.3.4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同发展辨识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4.1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概述
        4.1.1 评价意义
        4.1.2 评价原则
        4.1.3 评价准则
    4.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目标
    4.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评价方法的选取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3.5 综合评价与障碍的判断
    4.4 本章小结
5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构建
    5.1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构建目的意义
        5.1.1 构建目的
        5.1.2 构建意义
    5.2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功能定位
        5.2.1 优化村镇土地利用时空配置
        5.2.2 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用地关系
        5.2.3 推动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3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构建思路
        5.3.1 构建依据
        5.3.2 构建原则
        5.3.3 总体思路
    5.4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体系框架
        5.4.1 总体架构
        5.4.2 战略目标体系
        5.4.3 主体战略体系
        5.4.4 战略支撑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实证: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战略制定
    6.1 野鸡坨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1.1 自然地理条件状况
        6.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6.2 野鸡坨镇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6.2.1 土地利用结构
        6.2.2 土地利用特点
        6.2.3 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6.3 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6.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6.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3 指标量化与综合评价
        6.3.4 制约因素判定
    6.4 野鸡坨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制定
        6.4.1 战略目标
        6.4.2 战略措施
        6.4.3 战略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博士期间科研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低碳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1 低碳经济概述
        2.1.1 低碳经济内涵与外延
        2.1.2 低碳经济产生原因
        2.1.3 低碳经济概念由来
        2.1.4 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2.2.1 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
        2.2.2 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2.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素
        2.3.1 技术进步
        2.3.2 能源结构
        2.3.3 消费者行为
    2.4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2.4.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4.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3 中国煤炭工业现状及低碳发展潜力研究
    3.1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3.1.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3.1.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3.1.3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现状
    3.2 中国煤炭生产消费及预测
        3.2.1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预测
        3.2.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现状
        3.2.3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预测
    3.3 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3.3.1 温室气体计算方法
        3.3.2 温室气体存量核算
        3.3.3 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预测
    3.4 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减排情景分析
        3.4.1 情景设定
        3.4.2 基准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4.3 低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4.4 高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5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潜力评估
        3.5.1 情景设定
        3.5.2 外部损失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3.5.3 碳交易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3.5.4 碳税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4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3E模型构建
    4.1 传统的3E模型概述
    4.2 煤炭企业低碳发展3E模型构建
        4.2.1 模型要件设计
        4.2.2 指标体系设计
    4.3 实证分析
        4.3.1 技术路线
        4.3.2 指标体系
        4.3.3 综合评价值
        4.3.4 协调发展系数
5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
        5.1.1 顺应低碳历史机遇
        5.1.2 引领低碳发展方向
        5.1.3 打造低碳能源基地
        5.1.4 开发低碳能源产品
    5.2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保障
        5.2.1 低碳的文化理念
        5.2.2 低碳的发展方式
        5.2.3 低碳的产业结构
        5.2.4 低碳的产品结构
    5.3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核心
        5.3.1 煤炭开采低碳技术
        5.3.2 煤炭洗选低碳技术
        5.3.3 发电相关低碳技术
        5.3.4 配套辅助低碳技术
    5.4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措施
        5.4.1 再造低碳发展企业理念
        5.4.2 制定低碳发展管理战略
        5.4.3 创新低碳发展管控模式
        5.4.4 实施低碳发展安全工程
        5.4.5 培养低碳发展人才队伍
        5.4.6 促进低碳发展技术创新
        5.4.7 塑造低碳发展企业品牌
        5.4.8 营造低碳发展和谐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3]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孙庐山. 海南大学, 2018(08)
  • [4]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D]. 高洁.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4)
  • [5]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D]. 杨艳茹.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6]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 鲁雪艳. 江西建材, 2014(18)
  • [7]ZT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潘红艳. 云南大学, 2014(01)
  • [8]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D]. 王来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9]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为例[D]. 殷继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5)
  • [10]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 张淑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12)

标签:;  ;  ;  ;  ;  

矿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