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一、博物馆社会效益琐谈(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玲[1](2021)在《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以“特色栏目”树立品牌形象策略》文中认为创建特色栏目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来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改善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之一.由于办刊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内容差异性和专业化缺乏,栏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在构建和经营"特色栏目"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为保证特色栏目能真正发挥出自身价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争取学校政策支持,设立专项栏目和专业院系协作机制;合理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文化差异编排内容;通过与院系重点学科或者社会研究机构长期合作,优化栏目的策划与制作;重视社会效益的创造,以获得政府的支持;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提升"特色栏目"效益.

晏德付[2](2020)在《馆藏龙虎纹青铜尊的复制》文中提出龙虎纹青铜尊出土于安徽省阜南地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商代淮夷地区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因异地展陈需制作复制品。此次采用硅橡胶翻制模具,外套石膏模以支撑固定,最后运用现代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制作完成复制品。实践证明,相较于技术要求较高的石膏制模法,硅橡胶翻制模具结合熔模精密铸造的方法非常实用,且简单易学,同时能够降低对文物的损伤,经仿古作旧后呈现较好的复制效果。

晏德付,张鹏宇[3](2020)在《青铜文物翻模复制的一般工序——以大冶铜绿山铜斧的复制为例》文中指出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春秋时期当地采矿的工具。因展陈需要,需制作铜斧的复制品用于陈列和研究。青铜文物的复制常用方法有范铸法、失蜡法和3D打印技术。此次利用范铸工艺原理,以石膏翻制模具浇铸锡铅合金的方式制作完成复制品,效果较为理想。

姜琦[4](2020)在《以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方馨[5](2020)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前承“毛时代”革命叙事,后启90年代商品叙事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大量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博弈。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互渗的新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80年代,在历史文献与实践案例构筑的语境下对该时期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内容及其转变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异于之前时期政治体制、方针政策对于园林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进入80年代之后,改革的思想成为主流,围绕国家的改革发展大思路,文化地位空前提高、民族主义回归、全民科技浪潮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而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变革、转型时期集中爆发,各类新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反映客观现实的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换言之,该时期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产生和推进的。因此,从社会文化思潮视角解读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可谓契合时代特点。具体而言,选取80年代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联密切的典型社会文化思潮:“美学热”“文化热”“旅游热”“生态观”,结合当时学科较为瞩目4个领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风景名胜区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文章简要概述了上述社会文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相应领域进行具体阐释。其次,文章主体结构分为4大内容并行:1、对“美学热”影响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厘清、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构建、山水美学及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的具体分析;2、对“文化热”浪潮的冲击下,学界掀起对于传统园林的复归与反思内容详细论述。其中理论层面,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3个维度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及传统园林如何“古为今用”的思考进行全面考察。实践层面,选取松江方塔园、宾馆庭园、境外中国园、古园修复与重建4类典型园林营建现象为代表,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途径;3、对“旅游热”背景下,业内围绕的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特点、结构体系的产生及其在具体实践的运用、风景设计理念的特点等内容分别展开;4、对“生态观”引领下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绿地系统布局的优化及人工植物群落与多元绿化形式的探索等内容分别论述,以揭示“生态观”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绿地各相关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最后,综合上述视角,系统性地对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我国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呈现的变革特点作出凝练总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方针大政下,“现代化”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对于科学的崇尚与弘扬也成为启迪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学术理论方面,呈现出由“政治意志”主导转变为“科学话语”引领的新趋势。随着旧有思维模式的革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等,使得之前已有的学术理论面临着科学解释,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建设方面,呈现出由“中西之争”转向“古今之争”的新趋势。挣扎于摆脱“因袭的重担”仍是实践变革的主流,在面临西方设计思潮的冲击下,回归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生活需要的重新审视是该时期实践的典型特点。总体而言,虽说该时期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内容在现今看来尚不成熟与完善,有着新旧杂陈的时代局限性,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但其中不乏对于学科发展思考的真知灼见,摆脱之前照搬苏联的单一模式,并能够立足更为宽宏的全球视野,展现出多领域交融、自主性探索、科学性引领等诸多时代特征,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曾昭雪[6](2019)在《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柄瑶是瑶族的一个较小支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平山村的五个自然屯。平山木柄瑶服饰是木柄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濒临消失。本文综合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及文献分析法,以平山木柄瑶服饰为研究对象,首次完整地记录木柄瑶服饰的织、染、绣等工艺流程。其次,解读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分析服饰的社会功能,深入调研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最后,笔者结合实地调研及工作见闻,从文化原生地和非文化原生地(博物馆)两方面,对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木柄瑶服饰文化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以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

吴玢[7](2019)在《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传统工匠通过不同时期的造物活动,折射出其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迁,这其中尤以明清时期表现得最突出。自从明代中期以降,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绑,传统工匠的身份实现了自由,大大提高了造物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并且打破了既有的“士农工商”秩序,其身份开始在上层士人中逐渐找到了认同。而晚明时期江南地区更是涌现出不少技术文献,其作者不乏政府官员、文人学者和工匠,充分说明了传统技艺已由经验型态转向理论型态全面转变。因此,本文以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儒匠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技术经济为视角,试图探讨该群体的构成情况、形成方式,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官府、士人和商人等其他群体的互动。晚明江南地区的儒匠来源较为广泛,构成也稍显复杂,不仅有家道中落、生活落魄的士人,也有热爱读书的商人和工匠,同时,工部的部分官员,以及喜爱造物活动的学者们,也乐意化身为儒匠的形象,参与技术文献的写作。他们的出现,带动了科学知识在晚明江南地区社会的广泛传播,表现出了一系列技术科学化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体现在标准化、数理化和理论化三个方面。同时以晚明时期新安地区的制墨家群体为例,探讨了儒匠群体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塑造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社会稳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带动了技术经济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寻求到了其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这为我们考察晚明时期社会转型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明之际的社会处于流动性的状态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变革的走向,孕育出了新的近代因素。在这个社会大流动的状态中,作为知识群体,儒匠群体也同样面临着转型,不管是社会角色的转换,还是科学理论的建构,从某种层面上都是力争话语权的争夺,寄希望于在社会变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其本质上还是儒家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传统工匠的渗透。由此可见,本文将技术与工匠结合考察,重点突出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主体性,为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将儒匠置于特定的场域进行考察,审视该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路径,无疑会弥补当前社会史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为我们探讨晚明社会的转型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有关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探讨,十分符合当前我们对于手工业从业者的关注,有助于构建“匠人·匠技·匠心”的信念。

金燕[8](2019)在《基于饾版印刷工艺的校园文化衍生品设计》文中指出本文的主题为《基于饾版印刷工艺的校园文化衍生品设计》,在对传统饾版印刷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相结合。在将传统手工技艺元素引入现代设计的同时,也对其价值的传承和语义的表达做出思考,以实现设计思维的创新和设计方式的丰富。本课题主要通过五章展开。第一章为文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课题创新点以及本文的组织架构。第二章主要围绕饾版印刷工艺的历史文化源流及其具体工艺流程展开探讨。第三章论述了饾版印刷的生存现状及其现代推广的意义所在。第四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针对东南大学校园文创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论述了如何将饾版印刷工艺与校园文创相结合,继而综合以上研究呈现本课题的作品设计方案以及成果展示。第五章为结语,对于饾版印刷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予以拓展性思考,并对优秀传统工艺的时代创新进行展望。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归纳法来研究饾版印刷工艺的现代传承。本选题针对饾版印刷的历史与工艺进行了文献查阅和走访调研,在将饾版印刷运用到东南大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借助传统工艺为平面印刷设计和产品设计带来新颖的的视觉体验和呈现形式,期望能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对这项优秀传统工艺的关注,同时也可以为校园文创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今天讨论饾版印刷,要在体会其独特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为其找到合适的表现语言和发展空间,实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良性融合。

李晓博[9](2019)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事物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而二十世纪初,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摄影艺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迎来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期。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学者开始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并自主探索摄影艺术。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把摄影从匠艺拓展到艺术创造的舞台,同时为中国现代摄影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和范例。源自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从萌芽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影响的文化人二次改造,形成了“本土化”独立观看的自我主体建构。本文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为研究对象,从摄影美学理论、摄影艺术创作风格与表现主题的演变、创作主体的发展角度入手,解答摄影在中国是如何萌芽、发展、壮大并开始形成早期中国摄影文化的基本面貌这个问题。并进而探讨摄影给中国人的传统视觉经验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摄影创作主体在改造传统文化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中国摄影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历程。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记载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现代主义的巨变,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来;成为当时中国文化寻求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映射出当时摄影队伍中大多数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强烈的民族精神诉求及矛盾焦虑的艺术创作状态。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摄影艺术的传播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现代转型,出现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如摄影期刊的创办、摄影社团的出现以及摄影展览会的传播。摄影期刊和摄影社团创办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和普及,摄影展览的出现把摄影的视觉审美逐渐渗透到大众之中。这些传播方途径相互支撑,进一步促进了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摄影视觉审美的现实意义,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改造了人们固有的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另一方面,经过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从而使摄影的视觉语言焕发生机。总之,研究二十世纪初的摄影,意义并不是“怀旧”,而是需要探索的重点——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怎样扩展新的审美空间才能建构有风格的本土摄影话语,这将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图像泛滥、泥沙俱下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审美差异性,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辩证地吸收世界思想文化之所长。它不仅能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图像话语资源和思想资源,挖掘摄影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

杨良志[10](2018)在《齐白石、张次溪与《白石老人自述》(《自传》)》文中指出20世纪10年代到50年代,从东莞到北京的张篁溪、张次溪父子与齐白石打了40多年的交道,成为齐的密友。齐到张家的"张园"度暑,次溪经手了1933年《白石诗草》的印制,并于这一年承担了老人口述的笔录之责。出书的历程曲曲折折,直至1961年香港的上海书局终于推出了《白石老人自述》,接着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白石老人自传》。前者80年代以来被屡屡翻印,后者几乎已湮灭无闻……可我们应该知道:今日大行其道的"自述"是个遭到肆意删节的删节本,而"自传"才近乎原稿!半个多世纪过去,本文将用客观的追述以正本清源。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琐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社会效益琐谈(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以“特色栏目”树立品牌形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通过“特色栏目”提高竞争力
    1.1“特色栏目”要选题有特色,栏目有新意
    1.2“特色栏目”要注重树立学报品牌形象
2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制作特色栏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差异性
    2.2 专业化
3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学报自办特色栏目的经营之策
    3.1 精选题材,发挥地区性优势
    3.2 依托地方本科院校优势学科,打造专业化特色栏目
    3.3 强调社会效益的创造,获取政府支持
    3.4 多种方式经营,提升特色栏目价值

(2)馆藏龙虎纹青铜尊的复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物基本信息
三青铜器复制的常用方法
四龙虎尊的复制流程
    1. 制作硅橡胶模
    2. 制作蜡胎
    3. 型壳的制作
    4. 熔蜡、浇铸
    5. 作旧
五总结

(5)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及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
    2.1 “美学热”的发展及园林美学与艺术研究热潮
    2.2 “文化热”的兴起及传统园林重新探讨的动因
    2.3 “旅游热”的产生及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
    2.4 “生态观”的确立及城市绿地建设思路的转型
3 美学与艺术的求索:“美学热”浪潮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3.1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内涵的阐释
    3.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
    3.3 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3.4 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4 传统的复归与反思:“文化热”兴起下的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
    4.1 传统园林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拓新
    4.2 现代公园中的传统转译:以松江方塔园为例
    4.3 宾馆庭园中的园林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交织
    4.4 境外“中国园”中的传统园林文化输出与再现
    4.5 遗产保护视野下古园修复与重建中的物质及精神传承
    4.6 小结
5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旅游热”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5.1 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
    5.2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阶段性求索
    5.3 分级保护思想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5.4 融人工于自然,融文脉于场所:风景设计理念求新
    5.5 小结
6 整体与系统的理念:“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6.1 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
    6.2 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
    6.3 生态平衡主导下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6.4 人工植物群落及立体绿化形式探索
    6.5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结论: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1 风景园林专家口述史访谈录
附录2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大事记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6)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瑶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一)国内瑶族服饰研究
        (二)国外瑶族服饰研究
        二、关于木柄瑶文化的研究
        三、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第二节 田野调查过程简述
第二章 木柄瑶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简介
        一、木柄瑶女服
        二、木柄瑶男服
        三、木柄瑶童装
        四、木柄瑶锦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的制作
        一、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原料及变迁
        二、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器具及变迁
        三、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工序
第三章 木柄瑶服饰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图案的分类研究
        一、与信仰崇拜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三、与历史记忆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的功能分析
        一、适应自然的选择
        二、审美意识之表达
        三、人际交往的纽带
        四、女性文化的承扬
第四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现状
        一、木柄瑶服饰淡出日常生活
        二、木柄瑶服饰工艺传承乏力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传承问题分析
        一、效益因素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服饰传统功能的弱化
第五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第一节 文化原生地的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非文化原生地的保护与传承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五、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匠人: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概况
    第一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兴起与发展
        一、何为工匠和工匠群体
        二、儒匠群体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分类
        一、游离型:以匠饰儒,业余精神
        二、蜕变型:弃儒业匠,技艺入仕
        三、学者型:好儒修文,技术专家
    第三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分布与规模
        一、儒匠群体的地域分布状况
        二、儒匠群体地域分布的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匠型: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形成方式
    第一节 传统家族式和师徒传承式
        一、黄氏家族刻工群体
        二、宜兴紫砂陶艺师徒传承群体
    第二节 地域式
        一、“香山帮”建筑群体
        二、金陵印人群体
        三、新安制墨家群体
    第三节 文人工官式
        一、实学专家群
        二、工匠入仕群体
    小结
第三章 匠技: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技术科学化倾向
    第一节 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
        一、“工匠→学者”
        二、“学者→工匠”
        三、“工匠(?)学者”
    第二节 儒匠群体的技术科学化倾向
        一、标准化
        二、数理化
        三、理论化
    第三节 技术文献与儒匠技能的专业化
        一、技术文献的广泛传播
        二、儒匠技能的专业化
    小结
第四章 社交: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社会网络构建以新安制墨家群体为例
    第一节 儒匠群体的内部矛盾与整合
        一、“儒匠”与“俗匠”之间
        二、程、方斗墨与《续中山狼传》
    第二节 儒匠群体外部产业链的形成
        一、儒匠与官府
        二、儒匠与士人
        三、儒匠与商人
    第三节 “竞相风雅”与“雅贿”现象
        一、“尚奇”的社会审美风尚
        二、“斗侈”氛围的士商互动:“世风以侈靡相高”
        三、“雅贿”现象的出现
    第四节 阶层流动与社会网络的构建
        一、士、工、商的传播与推广
        二、“知识经济”的雏形
    小结
第五章 匠心: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一节 晚明江南儒匠群体的传统工匠精神
        一、专注投入的钻研精神
        二、高度认同的职业精神
        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四、引领时代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儒学与西学:冲击和会通影响下的晚明技术科学
    第三节 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科学文化精神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精神
        三、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科学文化精神的表现
    第四节 评价与反思:基于“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小结
第六章 认同: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亦儒亦匠: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换
        一、儒匠分途:传统制度下的民安其业
        二、“不务正业”: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换
    第二节 物之主体:文化消费下的儒匠身份认同
        一、士人对工匠的认可
        二、儒匠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经世致用:技术经济下的儒匠身份回归
        一、“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的社会原因
        二、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技术经济情况
    小结
结论: 社会变迁、角色转换与技术经济
参考文献
附: 晚明儒匠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启示
附表: 晚明江南地区名匠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饾版印刷工艺的校园文化衍生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课题创新点
    第四节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一章 饾版印刷的历史文化源流
    1.1 饾版印刷技法的渊源与流变
        1.1.1 饾版印刷技法的历史渊源
        1.1.2 饾版印刷的流变
    1.2 饾版印刷的工艺分析
        1.2.1 临摹勾套虚实相生
        1.2.2 以刀代笔形神聚到
        1.2.3 一色一版浓淡相宜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饾版印刷于当下设计的意义
    2.1 工业社会背景下饾版印刷的生存现状
        2.1.1 传统工艺的衰落
        2.1.2 印刷品市场的局限性
        2.1.3 饾版印刷的价值定位
        2.1.4 版画技艺的培养模式
    2.2 饾版印刷现代推广的意义
        2.2.1 非遗保护的时代潮流
        2.2.2 艺术形式的丰富
        2.2.3 艺术创作思维的革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饾版印刷工艺于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调研
    3.1 国内高校校园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3.2 东南大学现存文创产品的调研
        3.2.1 东南大学现有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3.2.2 东南大学文创产品的改良设计思路
    3.3 东南大学校园衍生品与饾版印刷的结合点
        3.3.1 元素提炼与视觉呈现
        3.3.2 艺术与设计的结合
        3.3.3 文化与历史的结合
        3.3.4 二维与三维的结合
    3.4 饾版印刷工艺于校园文创的作品呈现
        3.4.1 校园元素提取与图案设计
        3.4.2 “制版”与“印刷”的实践探索
        3.4.3 饾版印刷与文创的现代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饾版印刷与东南大学纪念品设计的思考
    4.1 饾版印刷工艺在校园文创中的运用
        4.1.1 饾版复制性的运用
        4.1.2 饾版装饰色彩于现代设计的合理性
        4.1.3 饾版印刷工艺的情感体验价值
    4.2 饾版技法于现代设计的拓展性思考
        4.2.1 研习与传承
        4.2.2 从方寸之间到千里之外
    4.3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南大学校园文化衍生品展示

(9)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入中国的影像读解
    第一节 早期摄影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中国式解读
第二章 摄影美学的内涵与边界
    第一节 求美和赏鉴: 摄影是艺术吗?
    第二节 平行和交互: 摄影与绘画的类比
    第三节 民族意识和个体精神:摄影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章 摄影创作及主体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创作风格取向: 传统认知与探索的实验性
    第二节 创作题材特征: 本土化内涵的传达
    第三节 创作主体研究: 现实创作与艺术理想间的挣扎
第四章 摄影艺术本土化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摄影期刊的创办与推广
    第二节 摄影社团的出现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展览的传播与价值
结语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齐白石、张次溪与《白石老人自述》(《自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1920年张次溪首见齐白石
二、1931年齐白石避暑张园
三、1933年张次溪经手《白石诗草》面世

四、博物馆社会效益琐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以“特色栏目”树立品牌形象策略[J]. 杨玉玲.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馆藏龙虎纹青铜尊的复制[A]. 晏德付.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报告集, 2020
  • [3]青铜文物翻模复制的一般工序——以大冶铜绿山铜斧的复制为例[J]. 晏德付,张鹏宇.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0(03)
  • [4]以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研究[D]. 姜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方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D]. 曾昭雪.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7]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D]. 吴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饾版印刷工艺的校园文化衍生品设计[D]. 金燕. 东南大学, 2019(06)
  • [9]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D]. 李晓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齐白石、张次溪与《白石老人自述》(《自传》)[A]. 杨良志. 齐白石研究(第六辑), 2018

标签:;  ;  ;  ;  ;  

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