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

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

一、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斌[1](1983)在《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化学分析法中,试纸法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深受基层卫生人员的欢迎,并且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化验,因而越来越受到分析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在细菌检验方面,出现了测定尿、分泌物中细菌的试纸;在环境卫生等领域中也研制出测定一些毒物、各种离子的试纸。现仅将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作一介绍,以供从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姚丽[2](2020)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食源性危害因子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品中不含有或含有安全、可接受范围内的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因子。食源性危害因子种类繁多,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因子,同时也包括具有潜在危害风险的转基因食品。近年来,随着食品种类的日益丰富、食品加工方法以及加工过程的日渐复杂,食品被这些危害因子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公共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能快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潜在的危害因子,并及时有效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意义重大。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urface enhancement Raman spectroscopy,SERS)由于其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率高、以及无需样品预处理等优点,在食品安全检测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本文主要利用制备的几种常见拉曼基底以及开发的新型膜材质拉曼基底,建立了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方法,对常见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食源性危害因子进行了检测:(1)几种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制备及其研究贵金属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AuNPs)、银纳米粒子(AgNPs)由于其特殊的表面特性,是最早被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研究中的基底材料。但是二者各自有其优缺点,AuNPs比较稳定,但是共振强度不明显;AgNPs拉曼增强效应较强,但其稳定性较差,容易被氧化。基于这种情况,双金属复合材料——银包金核壳结构(Au@Ag),逐渐被应用到表面增强拉曼技术中。本章对比了以上三种粒子的拉曼信号增强效果,发现Au@Ag增强效果最好。这种基底既保持了AuNPs粒径均一、易制备、稳定性好等特点,又结合了银纳米材料拉曼增强效果好的优点,还在AuNPs基础上增大了粒径,是较为理想的基底材料;随着拉曼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SiO2纳米微球由于合成简单,粒径尺寸均一且分布窄,并且粒径大小容易控制,所以常被用来作为拉曼核壳基底材料中的核结构。与传统球状或者核壳拉曼基底相比,银包裹的二氧化硅微球(SiO2@Ag)粒径成倍增大,拉曼增强效应也显着增强;此外,本章还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玻璃纤维膜基质的拉曼基底,成功获得了结晶紫醋酸盐(CVa)和亚甲基蓝(MB)两种信号分子的拉曼光谱图,结合玻纤材质的柔韧性,证明了该基质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2)基于巯基吡啶功能化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一步法检测重金属汞离子常用的汞离子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汞离子(Hg2+)与核酸碱基中的胸腺嘧啶(T)之间形成的T-Hg2+-T结构来设计一段短链DNA作为适配体,进而设计成传感器进行检测。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基底上同时组装核酸探针和信号分子,操作繁琐。本章建立的检测方法,主要使用4-巯基吡啶(4-MPY)作为拉曼信号分子,修饰在AuNPs表面制备成检测体系,再利用吡啶基团中的N可以通过多价N键与Hg2+配位形成Hg-(吡啶)2络合物的特点,利用4-MPY-Hg-4-MPY的结构将金属纳米粒子聚集到一起,使4-MPY拉曼信号增强,得到4-MPY拉曼信号与Hg2+浓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实现Hg2+的定量检测;此外,对AuNPs和Au@Ag核壳结构两种基质制备的体系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比较,发现Au@Ag核壳结构制备的体系具有更好的拉曼增强效应,提高了检测灵敏度。(3)基于核壳基底侵蚀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亚硝酸盐的检测亚硝酸盐是食品中常用的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止食品中细菌生长和食品的氧化,所以常被用作食品防腐剂使用。蔬菜腌制过程中、或者剩菜放置太久富集的硝酸盐会在发酵过程中会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血液中,容易引起组织缺氧中毒甚至死亡,还可能诱发肿瘤致癌。本章内容主要在银材质为壳结构的核壳纳米粒子表面先修饰拉曼信号分子罗丹明6G(Rho-6G),该体系原始状态下就具有较强的拉曼信号。之后利用亚硝酸根离子(NO2-)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温和氧化性的特点,将核壳结构表面银壳侵蚀掉,使拉曼体系拉曼增强效应降低,建立了Rho-6G信号强度与NO2-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实现了对于亚硝酸盐的定量检测;此外还对比了AuNPs和SiO2分别作为拉曼基底核结构的检测灵敏度,验证出SiO2@Ag核壳结构体系检测灵敏度更高。(4)基于玻璃纤维膜基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虾类产品中结晶紫的残留鱼虾类水产品以及蔬菜瓜果中经常会因为保鲜或者避免病虫害等原因存在药物残留。传统的检测方法在取样制样后会对样品中存在的药物进行一定程度的稀释,如若检测方法灵敏度受限,很可能得到假阴性,影响检测结果。并且,一些制样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影响时效性。针对这种情况,本章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拉曼基底,以玻璃纤维膜为基质,在其上原位生长银纳米粒子,得到了柔软性较好、均一性优良的膜材质拉曼基底。这种基底方便在固体样本表面取样,并且不会造成样品中分析物浓度的损失,浓度低到f M级别的分析物也能检测出来;利用制备的新型膜材质基底,成功检测出了虾样本中的CVa含量;此外,利用该基质也并不影响液体样本的检测,可直接滴加到基底上面或者通过浸泡吸附到基底,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5)借助体外核酸等温扩增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超灵敏检测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又称肠炎弧菌,人体感染VP后容易导致腹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症状,严重腹泻还可导致脱水,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本章应用了VP的适配体与特异性抗体,构建了借助核酸等温扩增的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方法,实现了对VP的超灵敏检测。首先,将VP抗体固定到孔板中,含有VP适配体序列的核酸作为核酸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的引物先在体外进行扩增。再待测样中有VP存在时,以VP作为媒介将RCA扩增产物捕获到孔板中。之后通过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将修饰了扩增产物中重复序列互补DNA的Au@Ag也随之固定在孔板中,形成了SERS底物。所以,待测体系中VP含量越高,拉曼信号强度越高。利用建立的方法,在菌浓度为2.2×102~2.2×108时,实现了对VP的定量检测,检测限达到1 cfu/m L,并且该方法对VP有良好的选择性。(6)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解码的侧向层析试纸同时鉴定转基因食品各组分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它的安全性尚未有明确结论,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建立对转基因食品的准确筛查方法很有必要。本章是将侧向层析试纸(Lateral flow strip,LFS)技术与SERS相结合,成功构建了基于表面增强拉曼解码的侧向层析试纸传感器,可同时快速检测转基因各组分。以转基因大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了三个拉曼信标,实现了转基因大豆中三种组分(启动子、密码子、终止子)的精准区分;利用拉曼特征峰峰型尖锐而且窄的特点,能够在LFS传感器上同一条测试线(T线)实现多重检测,在保留了传统试纸测试简便的特点前提下,实现了无交叉影响的多重检测,并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单碱基错配的短链核酸也能够区分。

何永斌[3](1984)在《试纸法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简介》文中研究说明 在化学分析法中,由于试纸法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深受广大的基层科技人员的欢迎,因而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化验。在细菌检验方面也相继出现了测定尿、分泌物中细菌的试纸。在环境监测领域中也已开始使用测定离子、毒物等的试纸。为了适应目前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及职业医学日益发展的需要,现将试纸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魏斌[4](2011)在《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极大关注。食品微生物卫生是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评价的重要微生物检测指标,在食品安全中受到严格监控,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越来越受到生产企业和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机构的关注。我国乳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采用乳糖胆盐九管发酵法,方法应用成熟,仪器依赖程度低,但易受乳品基质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判读,同时检测耗时费力(72 h),难以满足大量乳品样本快速检测的实际需要。随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法等新方法相继出现,但仪器试剂昂贵、操作专业性强、实验环境要求高,难以在基层企业和卫生监测机构推广。本研究以国标法中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为基本营养成分,分别研究构建了检测片法和细胞培养瓶剂法,并对模拟条件下的可逆性损伤大肠杆菌进行了复苏实验研究。为探索适合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的方法和提高检出率打下研究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乳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片快速检测方法,以国标法中的乳糖发酵管培养基为基本营养成分,遴选、优化、添加辅助营养成分、酸碱指示剂、显色剂、缓冲剂、修复剂、选择性抑菌剂,通过冷水凝胶剂等均匀固化于基片上。样品滴加检测片上,培养16~18 h即可直接依据检测片颜色的变化定量检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结果既可用cfu/mL报告,也可以MPN形式报告。优化后的(a)鲜乳检测片配方(g.L-1):胰蛋白胨10.0,大豆蛋白胨5.0,乳糖15.0,SDS 0.1,磷酸氢二钾4.0,氯化钠3.0,聚丙烯酸钠1.0,质量浓度为2%的TTC溶液5 mL,质量浓度为1.6g/100mL溴甲酚紫溶液4 mL,蒸馏水1000 mL;(b)酸乳检测片配方(g.L-1):胰蛋白胨10.0,大豆蛋白胨5.0,乳糖15.0,SDS 0.1,磷酸氢二钾20.0,氯化钠3.0,聚丙烯酸钠1.0,质量分数为2%的TTC溶液5 mL,质量浓度为1.6 g/100mL溴甲酚紫溶液4 mL,蒸馏水1000 mL。检测片对标准大肠杆菌等7株菌株和市售乳制品样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检测片上的红色菌落清晰明显,菌落周围黄晕颜色深浅适宜,检测结果重复性强,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为0~4cfu/mL,报告结果可在18 h内完成。实际使用检测片法和国标法对鲜乳、酸乳、奶粉各20份样本进行大肠菌群检测,两方法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7%,检测结果经χ2检验,χ2=0.5<χ20.05(1), P>0.05,表明两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2)研究了一种用于快速检测大肠菌群的细胞培养瓶剂法,即以国标法中的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为营养成分,经浓缩、干燥后制成快速检测瓶剂,以遴选的3.5 mol/LNaOH配制的百里香酚酞溶液作为产气指示剂,并将其制成1×1cm规格产气指示试纸。样品滴加细胞培养瓶内,培养24 h,依据培养瓶盖上产气指示试纸颜色变化及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确定可疑阳性样品,并对其进行氧化酶实验及镜检,验证大肠菌群的存在性。实验对细胞培养瓶法进行了大肠菌群的重复性及实际样品检测,并与国标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瓶法与国标法所测结果符合率达96%,样品检测报告时间只需24 h,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培养瓶剂法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利于基层监测机构和生产企业对食品中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3)通过60℃恒温水浴和4℃酸环境冷藏两种应力对大肠杆菌细胞进行亚致死诱导,建立了不同处理方式和时间下的大肠杆菌损伤模型,并采用化学促进法、双层平板法、双层检测片法对这两种处理条件下的大肠杆菌进行修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化学促进法中,氯化镁、丙酮酸钠及吐温80可以使亚损伤菌体在选择性培养基上不同程度地得以修复,其中0.5%吐温80与0.15%丙酮酸钠的组合修复剂对4℃冷藏大肠杆菌的检出数量提高较为显着,相对检出数量提高了66.4%,吐温80与丙酮酸钠的组合修复剂对热损伤大肠杆菌的检出数量提高明显,较对照组检出提高了131.2%。在双层平板修复中,低温和热处理的大肠杆菌检出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31.25%和34%。将双层平板法的修复原理运用于检测片,制成的双层检测片对低温和热处理的大肠杆菌进行检测,其检出数量较单层检测片提高了76%、55%。

但德忠,沈璐,祝艳涛[5](2006)在《环境样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环境样品分析”的第8篇综述。它全面评述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国环境样品分析各个方面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生物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引用参考文献967篇。

庞湛明[6](2019)在《制药企业生产车间洁净环境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药企业的洁净生产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受控环境,它的运行和管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2010版GMP对制药洁净生产环境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制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生产的洁净环境展开有效的监控,来保证其处于生产所需的受控状态。本文对制药企业洁净环境的监控方法深入研究,查阅了国内、外环境监控相关法规以及2010版GMP相关实施指南的要求,并结合了制药外企对环境监控的实际经验,将制药企业的环境监控技术进行了规范合理化。规范化的制药企业环境监控流程包括对生产洁净环境所存在的污染源及其传播途径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其形成规律;对生产洁净环境作风险评估,为企业制定合理且适用的环境监测取样计划;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并对生产一线管理者和操作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上岗前培训;对日常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趋势分析评价,定期回顾监测数据以评估环境监控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对环境监控超出限度值进行有效的纠偏处理,并对发现的污染物展开鉴别分析,掌握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种类和变化趋势,建立合理的生产洁净环境微生物菌库,为质量事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合论文提及的规范化生产洁净环境的系列监控措施,通过xx制药公司实施了效果分析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了实施该规范化的生产洁净环境监控措施能够确保其生产洁净环境处于持续合格的受控状态,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得到保证和提升,并使产品的质量处于持续稳定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对制药企业具有普遍性的借鉴价值,将为制药企业开展有效的生产洁净环境监控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持和参考。

郑勇[7](2020)在《基于塑料微流控芯片的便携式检测装置制作及其分析应用》文中指出现场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作为体外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快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环境质量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流控芯片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平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其具有检测速度快、样品需求小、容易集成化等特点。便携式检测装置是目前仪器分析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微型化、家用化的分析设备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本论文中,以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平台,并自己搭建便携式检测装置,发展用于POCT的便携式检测装置。本论文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现场即时检测的概述、发展以及应用现状,接着着重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常用材料、制作流程、通道改性方法以及芯片检测技术等,最后介绍了便携式检测设备中的基于智能手机检测以及化学发光检测;第二章,我们使用智能手机作为拍照检测装置,并利用3D打印制作了用于智能手机拍照检测光学成像系统,设计出相对应的具有垂直通道的微流控芯片,搭建了“垂直通道”阵列微芯片的即时检测系统。同时利用智能手机拍照检测HIV p24抗原,并且选择了p24抗原检测的最优条件,在人血清的环境中,最终测得其检出限为0.022 ng/mL;第三章,在第二章工作搭建的“垂直通道”阵列微芯片-智能手机集成即时检测系统的基础上,检测A型肉毒毒素轻链蛋白,并优化了A型肉毒毒素轻链蛋白的检测条件,测得其检出限为2.8 ng/mL;第四章,以光电倍增管为发光信号检测元件,结合3D打印技术,搭建了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装置,并考察了其对于HRP的检测性能,同时与商用的酶标仪进行结果比较,两者对HRP催化发光的检测结果相当,最终测得该检测装置对于HRP的检出限为0.26 pg/mL。

王新苗[8](2007)在《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醛是一种原生质毒物,毒性较大,具有潜在的致癌性。由于现代建筑和装饰行业中大量使用含有甲醛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使得甲醛成为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对甲醛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检测方法大都需要先在现场采样,再回实验室分析,分析周期长,成本高,步骤繁琐,不能实时地反映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状况及满足现场大批测点的监测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出现一些新型甲醛检测仪器,此类仪器以进口仪器为主,需要动力、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不适合普通人群使用。本论文基于分子扩散和化学吸收的原理,研制出一种无动力甲醛检测器,其集采样和分析于一身,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无动力气体检测技术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了被测气体浓度、扩散时间和变色长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系统地对与甲醛有特效反应的各显色体系进行考察,确定有机胺盐-指示剂体系作为本检测器的显示剂,并确定其配方;选择了合适的载体和界面改进剂;考察了操作条件对甲醛检测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检测器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灵敏度为0.1mg/m(38h检测时间);检测范围定为0.1~10.0mg/m3;当甲醛浓度大于1.0mg/m3时,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0%;在室内环境中使用,几乎不受干扰。应用其进行现场测试,测定结果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相比较,相对误差不超过10%。本论文所研制的无动力甲醛检测器具有无需动力、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度高、检测费用低等特点,并且可以实现全天、连续、多点监测,尤其适合普通人群日常检测使用。该产品的研制将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秀梅,聂庆东,赵静,闫慧芳,赵玮[9](2012)在《72例健康人尿密度和尿肌酐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测定的健康人群尿密度和尿肌酐的相关性,探讨尿密度和尿肌酐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中的变化,探寻采用尿密度估算尿肌酐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尿液样本72份,采用尿密度计和分析试纸法测定尿密度,用苦味酸比色法和酶法测定尿肌酐,比较不同方法测定尿密度与尿肌酐之间相关性,计算尿肌酐与尿密度的回归分析方程。结果尿密度随年龄变化不明显,而40岁以上人群的尿肌酐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对于健康人群采用尿密度推算尿肌酐水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张迪[10](2019)在《高灵敏多靶标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食品安全、传染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诊断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成长,传统的检验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检验结果”的临床要求,因此简便快速、小型化、高灵敏度的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产品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POCT行业和技术发展迅速,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侧向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assay,LFA)仍然是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POCT检测产品,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动植物疫病诊断、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是目前LFA普遍存在灵敏度低、检测靶标单一,检测耗时较长和定量检测线性范围较窄的技术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POCT技术的革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由于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无需样品预处理、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以及不破坏待测样品等优点,在分析化学、生物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SERS编码纳米标签的LFA检测体系的构建以及将其应用于多元生物分子检测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成功制备了三种银核金壳双金属纳米粒子AgMB@Au,AgNBA@Au和AgR6G@Au,其中拉曼染料嵌入银核和金壳纳米粒子的内部间隙中,获得具有稳定编码能力及高拉曼信号强度的SERS编码纳米标签。在785 nm激光激发下,银核半径5 nm,金壳厚度5nm的SERS纳米标签具有最强的拉曼信号。而且不同的SERS纳米标签可以不需要特殊算法而直接根据其独特的拉曼特征峰来区分。通过FDTD仿真模拟显示,随着核壳结构间隙尺寸和金壳的厚度减小,SERS纳米标签的LSPR吸收峰会越来越红移。以红移的吸收峰位置为激发光的波长,得到间隙处的电场强度与金壳外层的电场强度比值最大的电磁场增强。经FDTD仿真计算可得,在785 nm激光激发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这为进一步提高SERS纳米标签的信号灵敏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际基于SERS纳米标签的多元生物分子检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AgNBA@Au)的侧向层析试纸条,实现了心肌标志物的多靶标定量检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早期诊断。使用SERS纳米标签代替传统试纸条中的胶体金。在试纸条NC膜上构建三条检测(test,T)线,实现对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检测,对Myo、cTnI和CK-MB检测的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分别为3.2、0.44和0.55 pg mL-1。由于SERS纳米标签的信号放大作用和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的高比表面积,对Myo、cTnI和CK-MB检测的线性动态范围分别为0.01500 ng mL-1、0.0150 ng mL-1和0.0290 ng mL-1,涵盖了人体内Myo、cTnI和CK-MB的临床浓度范围。该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与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的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的检测结果相媲美。且与CLIA相比,定量SERS LFA具有高灵敏、快速、成本低、使用方便、免样品预处理和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的优点。(3)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种拉曼染料编码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AgMB@Au,AgNBA@Au和AgR6G@Au)的新型试纸条,用于在一条T线上快速定量检测三种心肌标志物,对Myo、cTnI和CK-MB检测的LOD值分别为4.2、0.89和0.93 pg mL-1,低于这三种标志物的临床实际浓度。对Myo、cTnI和CK-MB定量检测的线性动态范围分别为0.01500ng mL-1、0.0150 ng mL-1和0.0290 ng mL-1。在17 min内实现了三种AMI标志物的快速高灵敏度定量检测。该方法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动态范围,且试剂消耗少,成本低,制备时间短,实验操作简单,有望在体外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制备了一种基于两种SERS编码纳米标签(AgMB@Au和AgNBA@Au)的新型微阵列试纸条(lateral flow microarray,LFM),用于对多达11种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TI)非典型病原体核酸进行超高灵敏度的快速定量检测,实现RTI的早期准确诊断。通过在NC膜上设置2×3的检测T点微阵列,每个T点固定2种病原体核酸捕获探针。反应之后,通过采集T点上的拉曼信号并解码即可实现对11种RTI病原体核酸(influenza A、influenza B、parainfluenza 1、parainfluenza 2、parainfluenza 3、adenovirus、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oxiella burnetii、mycoplasma pneumoniae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定量检测,检测时间仅20 min。利用SERS编码纳米标签的高拉曼信号增强效果以及NC膜的高表面积,对RTI病原体核酸检测的LOD低于0.041 pM,检测的线性动态范围均为1 pM50 nM,覆盖了5个数量级,有望促进RTI的快速筛查,提高临床的诊疗效率。

二、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食源性危害因子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食品安全问题
        1.2.1 食品安全问题来源
        1.2.2 食源性危害因子种类及特点
        1.2.3 食源性危害因子的检测方法
    1.3 拉曼(RAMAN)光谱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3.1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3.2 拉曼光谱的应用
        1.3.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增强机理
        1.3.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活性基底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1.4.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1.4.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指纹识别中的应用
        1.4.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
        1.4.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几种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制备及其研究
    2.1 前言
        2.1.1 金纳米粒子
        2.1.2 银纳米粒子
        2.1.3 银包金(Au@Ag)核壳结构
        2.1.4 银包裹二氧化硅(SiO_2@Ag)核壳结构
        2.1.5 基于银纳米粒子原位生长的玻璃纤维膜结构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所用试剂原料
        2.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3 各种基底的制备
        2.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2.3.3 银包金(Au@Ag)核壳结构的制备
        2.3.4 银包裹二氧化硅(SiO_2@Ag)核壳结构的制备
        2.3.5 基于金属纳米粒子原位生长的玻璃纤维膜基底的制备
    2.4 基底的表征
        2.4.1 胶体金的特性
        2.4.2 银纳米粒子的特征
        2.4.3 银包金(Au@Ag)核壳结构的表征
        2.4.4 银包裹二氧化硅(SiO_2@Ag)核壳结构的基底的特性
        2.4.5 基于原位生长银纳米粒子的玻璃纤维膜基底的特性
    2.5 各基底的拉曼信号增强效果
    2.6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巯基吡啶功能化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法对重金属汞离子的直接检测
    3.1 引言
        3.1.1 重金属汞离子的危害与检测
        3.1.2 4-巯基吡啶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材料及设备
        3.3.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3.2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溶液
        3.3.3 实验设备及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拉曼基底的制备
        3.4.2 4-MPY功能化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3.4.3 制备测试体系过程中K_2CO_3量的优化
        3.4.4 检测体系重悬液的选择
        3.4.5 检测体系信号分子浓度的优化
        3.4.6 对不同浓度Hg~(2+)的拉曼检测
        3.4.7 Au@Ag核壳结构体系对Hg~(2+)的定量检测
        3.4.8 体系对于Hg~(2+)的特异性检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金纳米粒子表面4-MPY修饰的验证
        3.5.2 检测体系pH的优化
        3.5.3 体系制备过程中重悬液种类的优化
        3.5.4 检测体系中使用的4-MPY浓度的优化
        3.5.5 金纳米粒子检测体系对于不同浓度Hg~(2+)的检测
        3.5.6 金纳米粒子与Au@Ag两种检测体系增强效应的比较
        3.5.7 Au@Ag检测体系对于Hg~(2+)的定量检测
        3.5.8 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研究
    3.6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核壳基底侵蚀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亚硝酸盐的检测
    4.1 引言
        4.1.1 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4.1.2 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
    4.2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的原理
    4.3 实验材料及
        4.3.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3.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拉曼信号基底(Au@Ag以及SiO_2@Ag)的制备
        4.4.2 信号分子的修饰
        4.4.3 标准样品的制备
        4.4.4 检测体系pH值的优化
        4.4.5 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标样的检测
        4.4.6 两种基底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4.4.7 亚硝酸盐的特异性检测
        4.4.8 实际样品的检测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检测体系pH值的选择
        4.5.2 基底变化的验证
        4.5.3 银包金体系对不同浓度亚硝酸钠的检测
        4.5.4 两种基底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4.5.5 亚硝酸盐浓度与拉曼信号强度线性关系的建立
        4.5.6 亚硝酸盐特异性检测结果
        4.5.7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4.6 结论
第五章 基于玻璃纤维膜基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虾类产品中结晶紫的残留
    5.1 引言
        5.1.1 鱼虾类产品常见药物残留及其危害
        5.1.2 鱼虾类产品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基底的制备
        5.3.2 将基质用于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5.3.3 两种条件下制备的膜基质性状比较
        5.3.4 膜基质稳定性验证
        5.3.5 膜基质制备条件的优化
        5.3.6 制备的膜基质对不同浓度结晶紫的检测
        5.3.7 制备的膜基质对于虾样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应用
        5.3.8 拉曼基底重复性验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基底可行性验证
        5.4.2 两种条件下制备的膜基质的表征
        5.4.3 基质稳定性的验证
        5.4.4 膜基质制备的条件的选择
        5.4.5 拉曼信号与结晶紫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建立
        5.4.6 制备的膜基质对于实际鱼虾类样本中药物残留的检测结果
        5.4.7 重复性验证
    5.5 结论
第六章 借助体外核酸等温扩增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超灵敏检测副溶血弧菌
    6.1 引言
        6.1.1 副溶血弧菌的特点
        6.1.2 副溶血弧菌的危害及检测
    6.2 实验原理
    6.3 实验材料及设备
        6.3.1 实验试剂及材料
        6.3.2 实验所需溶液
        6.3.3 实验设备及仪器
    6.4 实验方法
        6.4.1 表面增强拉曼信标的制备
        6.4.2 拉曼信标表面DNA的组装
        6.4.3 孔板中抗体的固定以及菌体的捕获
        6.4.4 体外核酸滚环扩增(RCA)
        6.4.5 菌体的检测
        6.4.6 实验条件的优化
        6.4.7 不同浓度副溶血弧菌的检测
        6.4.8 体系对于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检测
        6.4.9 检测体系重复性的验证
        6.4.10 检测体系稳定性的验证
        6.4.11 食物样本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
    6.5 结果与讨论
        6.5.1 滚环扩增产物以及其与Au@Ag核壳结构拉曼信标组装的验证
        6.5.2 扩增前后拉曼检测信号强度的比较
        6.5.3 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
        6.5.4 副溶血弧菌浓度与拉曼信号强度线性关系的建立
        6.5.5 副溶血弧菌特异性检测结果
        6.5.6 检测体系重复性验证结果
        6.5.7 检测体系稳定性验证结果
        6.5.8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6.6 结论
第七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解码的侧向层析试纸同时鉴定转基因食品各组分
    7.1 引言
        7.1.1 转基因食品简介
        7.1.2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隐患与争议
        7.1.3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7.2 实验原理
    7.3 实验材料及设备
        7.3.1 实验试剂及材料
        7.3.2 实验设备及仪器
        7.3.3 实验所需溶液
    7.4 实验方法
        7.4.1 拉曼信标的制备与表征
        7.4.2 拉曼信标表面信号探针的组装及标记垫的制备
        7.4.3 C、T线母液制备及喷涂
        7.4.4 样品垫的制备及试纸条的组装
        7.4.5 多重检测可行性验证
        7.4.6 不同浓度单组份目标物的检测
        7.4.7 相同浓度趋势的多组分目标物同时检测
        7.4.8 不同浓度趋势的多组分目标物同时检测
        7.4.9 特异性验证
    7.5 结果与讨论
        7.5.1 拉曼信标的制备
        7.5.2 用于检测不同种类目标物的拉曼信标的拉曼信号特征
        7.5.3 多重检测验证
        7.5.4 各单组份目标物浓度与拉曼信号强度线性关系的建立
        7.5.5 不同浓度趋势多组分目标物检测结果
        7.5.6 特异性检测结果
        7.5.7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7.6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4)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肠菌群概述
        1.1.1 引言
        1.1.2 大肠菌群的定义及分布
        1.1.3 大肠菌群的种类
        1.1.4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及危害
    1.2 乳制品微生物污染问题分析
        1.2.1 内源性微生物污染
        1.2.2 外源性微生物污染
        1.2.3 食品中常见大肠菌群的种类
    1.3 亚损伤微生物的修复
        1.3.1 亚损伤微生物的诱导因素及生物学特性
        1.3.2 亚损伤微生物的潜在危害
        1.3.3 亚损伤微生物的修复研究
    1.4 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
        1.4.1 快速检测和鉴定的特性
        1.4.2 经典检测方法
        1.4.3 快速检测方法
        1.4.4 快速检测法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局限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片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碳、氮源浓度对检测片检出和显色的影响
        2.2.2 凝胶剂的筛选
        2.2.3 革兰氏阳性抑菌剂种类及浓度的遴选
        2.2.4 缓冲剂浓度对培养基pH值和检测片显色灵敏度的影响
        2.2.5 TTC浓度对显色效果的影响
        2.2.6 检测片基质组成优化
        2.2.7 检测片性能测试
        2.2.8 快速检测片的检测应用
        2.2.9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胞培养瓶法快速检测大肠菌群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产气指示剂的筛选
        3.2.2 产气指示试纸的灵敏性
        3.2.3 培养瓶法的重复性
        3.2.4 培养瓶法与多管发酵法MPN值的比较
        3.2.5 培养瓶法的实际应用
        3.2.6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品检验中损伤大肠杆菌的修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诱导条件对大肠杆菌的亚致死作用
        4.2.2 不同MgCl_2浓度的影响
        4.2.3 不同丙酮酸钠浓度的修复作用
        4.2.4 不同吐温80浓度的修复作用
        4.2.5 组合修复剂的修复效果及其对抑菌剂的影响
        4.2.6 双层平板法修复实验结果
        4.2.7 双层检测片修复实验
        4.2.8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环境样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采样和样品前处理技术
    1.2 超灵敏度、 高选择性分析方法
    1.3 无机污染物及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1.4 形态分析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6 应急监测
2 大气样品分析
    2.1 布点和采样
    2.2 环境空气
    2.3 大气污染源
    2.4 大气沉降
3 水样品分析
    3.1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3.2 饮用水
    3.3 地表水
    3.4 地下水
    3.5 海水
    3.6 废水
4 土壤和沉积物
    4.1 样品预处理
    4.2 无机分析
    4.3 有机分析
    4.4 形态分析
5 生物样品分析
    5.1 人体组织
    5.2 生物样品
    5.3 形态分析
6 标准、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QC/QA)
    6.1 标准和技术规范
    6.2 QC/QA

(6)制药企业生产车间洁净环境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药品的特殊性
        1.1.2 药品监督管理的严峻形势
        1.1.3 国内制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1.4 与国际制药行业接轨的需要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药企业洁净室的概述
    2.1 引言
    2.2 制药企业洁净室的概述
        2.2.1 洁净室的由来和定义
        2.2.2 洁净室的分类
        2.2.3 洁净室的等级介绍
        2.2.4 洁净技术相关法规标准依据
    2.3 制药企业洁净室环境监控所需要监控的项目以及监控方法
        2.3.1 空气中悬浮粒子的监测
        2.3.2 微生物的监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药企业洁净室内污染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制药企业洁净室内常见的微生物
        3.2.1 洁净室内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3.2.2 洁净室内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3.3 洁净室内的污染来源分析
        3.3.1 来源于操作者的污染
        3.3.2 来源于空气的污染
        3.3.3 来源于水的污染
        3.3.4 来源于原材料的污染
        3.3.5 来源于设施的污染
    3.4 制药企业洁净室环境监控的风险评估及监测计划的制定
        3.4.1 环境监测控制的关键要点
        3.4.2 环境监控的风险评估
        3.4.3 环境监控取样计划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洁净生产环境日常监测数据的管理
    4.1 引言
    4.2 监测数据的评价分析
        4.2.1 监测数据的收集
        4.2.2 监测数据的评价分析
        4.2.3 监测数据的分析图例
    4.3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常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控结果的纠偏处理和污染物的鉴别分析
    5.1 引言
    5.2 监控结果的纠偏处理
        5.2.1 环境监控警戒及行动限度值的制定
        5.2.2 环境监控警戒及行动限度超出限度的处理图例
    5.3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
        5.3.1 菌种鉴定技术的概括
        5.3.2 细菌的鉴定
    5.4 生产洁净环境菌库的建立
        5.4.1 建立菌库的意义
        5.4.2 建立菌库的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药企业实施生产洁净环境监控措施的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公司洁净生产车间的空调净化系统改进的效果分析
        6.2.1 洁净生产车间的空调净化系统改造
        6.2.2 生产洁净车间改造后其运行监控偏差的改进
    6.3 环境监控改进的效果分析
        6.3.1 近几年的生产洁净环境监测结果的回顾分析
        6.3.2 近几年的产品灭菌前微生物限度监测结果的回顾分析
        6.3.3 改进效果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塑料微流控芯片的便携式检测装置制作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场即时检测
    1.2 微流控芯片的简介
    1.3 微流控芯片的基底材料及制作工艺
        1.3.1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材料
        1.3.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
    1.4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表面改性
    1.5 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系统
        1.5.1 光学检测
        1.5.2 电化学检测
        1.5.3 质谱检测
    1.6 便携式检测装置
        1.6.1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检测装置
        1.6.2 基于化学发光的检测装置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用于HIVp24抗原即时检测的“垂直通道”阵列微芯片-智能手机集成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芯片的制作
        2.2.4 便携式成像装置的制作
        2.2.5 HIVp24抗原的检测
        2.2.6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评估
        2.2.7 图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2.3.2 便携式成像装置的制作
        2.3.3 垂直和底部微通道的分析比较
        2.3.4 测试条件选择
        2.3.5 微流控芯片的可重用性检测
        2.3.6 特异性评估
        2.3.7 人体血清中HIVp24抗原的定量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用于A型肉毒毒素轻链蛋白即时检测的“垂直通道”阵列微芯片-智能手机集成系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设备与仪器
        3.2.3 芯片的制作
        3.2.4 便携式成像装置的制作
        3.2.5 A型肉毒毒素轻链蛋白(A-BoNT Lc)的检测
        3.2.6 图像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BoNT Lc多抗浓度的选择
        3.3.2 羊抗兔-HRP稀释倍数的选择
        3.3.3 A-BoNT Lc的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装置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与仪器
        4.2.3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装置的搭建
        4.2.4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4.2.5 测量HRP的检出限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目视比色估测HRP测试的浓度
        4.3.2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装置条件的选择
        4.3.3 该装置和酶标仪检测HRP的结果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经费来源说明
致谢

(8)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甲醛的理化性质、来源及危害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室内甲醛来源
        1.1.3 甲醛危害
    1.2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限量标准
    1.3 甲醛气体的采集与预处理
    1.4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
        1.4.1 化学分析法
        1.4.2 仪器分析法
        1.4.3 甲醛简易检测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甲醛气体无动力检测技术理论研究
    2.1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结构模型与工作原理
        2.1.1 无动力检测器的结构模型
        2.1.2 无动力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2.2 甲醛气体无动力检测技术的数学模型与理论研究
        2.2.1 浓度分布方程
        2.2.2 初始浓度C_(A0)、变色段长度L 与时间t 的关系
        2.2.3 有扩散控制膜时C_(A0)、L 与t 之间的关系
        2.2.4 参数D_e、G_A、L_e 的确定
        2.2.5 方程的一般形式
        2.2.6 数学模型的实验证明
    2.4 甲醛气体无动力检测器测量的浓度值
        2.4.1 环境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限值
        2.4.2 人对空气污染物个体接触量的监测
第三章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研究
    3.1 甲醛标准气体的制备及标定
        3.1.1 甲醛气体的制备
        3.1.2 甲醛气体的标定(AHMT 国家标准方法)
    3.2 显示剂及载体的选择与研究
        3.2.1 AHMT 体系
        3.2.2 品红-亚硫酸体系
        3.2.3 有机胺盐-指示剂体系
    3.3 管径的选择及其它影响因素
        3.3.1 检测组件的直径与长度选择
        3.3.2 温度影响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性能研究与应用评价
    4.1 检测组件的制备及其装配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检测组件的制备及装配
    4.2 无动力检测器的标定
        4.2.1 标定方法
        4.2.2 标定结果浓度对照标尺
    4.3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性能测试
        4.3.1 测试环境
        4.3.2 测试方法
        4.3.3 测试结果
    4.4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应用评价
        4.4.1 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使用方法
        4.4.2 检测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72例健康人尿密度和尿肌酐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测定方法
        1.3.1 尿密度
        1.3.2 尿肌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尿密度和尿肌酐测定结果
    2.2 尿密度和尿肌酐结果不合格率
    2.3 尿密度和尿肌酐相关性
    2.4 尿密度估算尿肌酐公式的推导
3 讨论

(10)高灵敏多靶标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名词及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POCT概述
    1.2 侧向层析试纸条概述
        1.2.1 发展简史
        1.2.2 原理
        1.2.3 试纸条检测方式
        1.2.4 试纸条流体控制方式
        1.2.5 样品预处理
        1.2.6 应用
        1.2.7 总结与展望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标签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合成
        2.3.2 抗体连接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2.3.3 SERS纳米标签的表征
        2.3.4 FDTD仿真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ERS纳米标签的拉曼信号
        2.4.2 SERS拉曼标签的编码能力
        2.4.3 SERS纳米标签中银核金壳纳米粒子的优化与选择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标签的心肌标志物高灵敏多靶标检测试纸条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合成
        3.3.2 抗体连接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3.3.3 SERS LFA的制备
        3.3.4 SERS LFA测试
        3.3.5 SERS检测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ERS LFA的检测能力
        3.4.2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编码纳米标签的心肌标志物快速定量检测试纸条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合成
        4.3.2 抗体连接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4.3.3 SERS LFA的制备
        4.3.4 SERS测试
        4.3.5 SERS检测条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拉曼光谱仪显微镜头的选择
        4.4.2 SERS LFA的检测能力
        4.4.3 实际样品检测
        4.4.4 单点采谱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编码纳米标签的核酸定量检测微阵列试纸条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 实验内容
        5.3.1 SERS检测
        5.3.2 核酸连接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5.3.3 SERS LFM试纸条的制备
        5.3.4 SERS LFM性能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微阵列的尺寸和信号均匀性
        5.4.2 SERS LFM包被条件优化
        5.4.3 SERS LFM分析性能研究
        5.4.4 SERS LFM的交叉反应
        5.4.5 SERS LFM的分析检测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后续工作的展望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J]. 何永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2]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食源性危害因子检测方法研究[D]. 姚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3]试纸法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简介[J]. 何永斌. 化学试剂, 1984(06)
  • [4]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D]. 魏斌. 南昌大学, 2011(05)
  • [5]环境样品分析[J]. 但德忠,沈璐,祝艳涛. 分析试验室, 2006(06)
  • [6]制药企业生产车间洁净环境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庞湛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塑料微流控芯片的便携式检测装置制作及其分析应用[D]. 郑勇. 兰州大学, 2020(01)
  • [8]无动力甲醛检测器的研究[D]. 王新苗.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 [9]72例健康人尿密度和尿肌酐相关性分析[J]. 张秀梅,聂庆东,赵静,闫慧芳,赵玮. 中国职业医学, 2012(03)
  • [10]高灵敏多靶标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张迪.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试纸法在环境卫生监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