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叶广坡,项和平,李贺,高明[1](2017)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外伤性脾破裂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需要早期诊治。腹部B超和CT检查是明确诊断脾破裂的主要依据,并能提示脾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外科手术是救治外伤性脾破裂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快速全面的诊断伤情,把握手术指征,正确安排救治的先后次序,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实施个体化治疗。全脾切除术是各种脾破裂治疗方法的基本保证,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各类保脾手术和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能够保留全部或部分脾脏,从而保留脾功能;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诊断与治疗脾破裂的方法,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开佐,周春华,韩庭跃[2](1998)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文中指出目的为了避免免疫功能下降和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时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方法,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16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Ⅰ度伤8例,Ⅱ度伤5例,Ⅲ度伤3例,其中1例合并有左膈肌破裂。结果本组16例保脾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结果,疗效满意。结论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术中必须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当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式的选择。
曾鹏飞[3](2013)在《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把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作为一种新型的保脾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探讨RFA-Habib4X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检验术后脾脏功能的效果,为临床开展和推广该技术提供科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0例,在保脾中有合并伤、直接脾切除及非手术治疗不纳入本研究课题。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47例;对10例采用传统脾外伤缝合修补术、创面纤维蛋白胶喷洒保脾为A组。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3例,对17例采用RFA-Habib4X保脾为B组。上述纳入研究课题均为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具备剖腹探查手术指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次手术率、住院天数、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h腹腔引流量、保脾成功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B组术前、术后30d检测IgG、IgM、IgA水平,术前、术后1d、3d、7d、14d、30d检测两组PLT变化情况,检查脾脏功能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两组在性别、年龄、脾损伤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A组局限在Ⅰ级~Ⅱ级脾损伤,Ⅲ级脾损伤保脾困难;B组扩大了手术适应症(Ⅰ级~Ⅳ级脾损伤);A、B两组手术时间(162.34±25.65)min和(80.15±19.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565.1±325.1)ml和(210.44±12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住院天数为(16.51±8.3)d和(13.3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84.9±15.5)h和(72.6±9.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24小时腹腔引流量(350.62±17.81)ml和(180.43±16.01)m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率5.9%,1例,患者发热,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保脾成功17例,A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率30%,1例胸腔积液,2例伤口感染,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保脾成功7例;3例脾修补处大量渗血,术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及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腹腔抽出不凝血,急诊剖腹探查行脾切除术。两组均未腹腔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胃漏、胰漏等并发症。B组术前、术后30d检测IgG、IgM、IgA水平,A、B两组术前、术后1d、3d、7d、14d、30d 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样本研究表明,RFA-Habib4X作为保脾方法是安全、可行、简便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保留了正常脾脏功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很有临床价值的保脾技术。
李君久,覃谦[4](2005)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避免免疫功能下降和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时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方法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16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Ⅰ度伤8例、Ⅱ度伤5例、Ⅲ度伤3例,其中1例合并有左膈肌破裂。结果本组16例保脾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结果,疗效满意。结论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术中必须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手术成功的关健在于适当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术式的选择。
汪建勇,周志洪,张海燕[5](2016)在《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决策的相关因素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决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治疗方案制定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受伤原因、脉搏、出血量、腹腔穿刺、损伤分级以及是否合并脏器损伤均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而患者的性别、入院时间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患者55例均为Ⅰ级、Ⅱ级患者,占总例数的39.6%(55/139),手术患者共84例,占总例数的60.4%(84/139),其中Ⅰ级、Ⅱ级患者脾切除率为47.6%(50/105),Ⅲ级、Ⅳ级患者全脾切除率100.0%;手术治疗成功率90.8%,保守治疗成功率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硬裂的成功率较高,接近手术治疗成功率。结论外伤性脾破裂目前仍以全脾切除为主,根据受伤原因、脉搏、出血量、腹腔穿刺、损伤分级以及是否合并脏器损伤等因素选择保脾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也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聂泓宇,杨明东[6](2018)在《外伤性脾破裂后行脾脏保留手术的疗效及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Tuftsin因子水平》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外伤性脾破裂后行脾脏保留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Tuftsin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和重庆嘉陵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各45例,其中保留组给予脾脏保留术,切除组给予开腹脾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水平、Tuftsin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切除组(P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4周CD3+、CD4+、CD4+/CD8+水平保留组升高,切除组降低,且保留组显着高于切除组(P<0.05,P<0.01),CD8+水平保留组降低,切除组升高,且保留组低于切除组(P<0.05,P<0.01);术后4周保留组Ig G、Ig A、Ig M及Tuftsin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切除组显着降低,且保留组显着高于切除组(P<0.05,P<0.01);保留组并发症发生率(8.89%)显着低于切除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后行脾脏保留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孟庆超,徐降兴,王文彩,吴锦明[7](2003)在《保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25例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保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 1 995年 4月— 2 0 0 2年 4月 ,对 2 5例保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施行保脾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 ,术后无继发出血 ,均获治愈 ,随访5~ 8年 ,日常学习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遵循脾损伤治疗原则 ,以保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鲁明,马翔,吴冬冬,赵庆洪[8](2016)在《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应用腹腔镜探查加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02、11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50m L,绕脐切口长度均约3cm,术后排气时间3、35d,住院时间7、9d。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
杨崇毛[9](2010)在《腹腔镜下外伤性脾破裂行保留脾脏功能手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在腹腔镜下行保留脾脏功能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式;检验保留脾脏功能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共收治94例外伤性脾破裂,我们对其中11例脾破裂进行腹腔镜下保脾手术治疗,其中Ⅰ级脾损伤3例,Ⅱ级脾损伤4例,Ⅲ级脾损伤2例,Ⅳ级脾损伤2例。根据不同损伤情况,术式选择腹腔镜保脾术或腹腔镜脾切除加自体脾片肝包膜下移植术。根据不同术式分组检测术前与保脾术后3月血清中IgG、IgM、IgA水平,检测其免疫功能变化。腹腔镜脾切除加自体脾片肝包膜下移植术组于术后3月行99MTc-植酸钠脾显影,检测移植脾片存活情况。[结果]腹腔镜下保脾术9例(其中Ⅰ级脾损伤3例,Ⅱ级脾损伤4例,Ⅲ级脾损伤2例),其中电凝热烫止血法或粘合剂止血法3例,止血纱布填塞加单人双手缝合止血术2例,带血管蒂大网膜填塞加“U”形交锁缝合止血术2例,脾动脉结扎加缝合修补术1例,脾部分切除术1例,术后复查B超或CT显示脾显影良好,血供正常,术后3月检测血清IgG14.6±5.3、IgA2.72±1.47、IgM2.28±1.04。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自体脾片肝包膜下移植术2例(Ⅳ级脾损伤2例),术后3月全部显影、存活,检查血清IgG10.3±1.72、IgA2.47±1.09、IgM1.96±0.94。[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相对稳定的闭合性脾脏外伤,腹腔镜下保脾术对Ⅰ-Ⅲ级脾损伤行保留脾脏功能手术是可行的,既保留了脾脏功能,又达到了微创功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Ⅳ级脾损伤,由于脾组织广泛碎裂或脾蒂损伤,根据情况可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加自体脾片肝包膜下移植术或开腹手术治疗。
马纯灿[10](2018)在《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脾切除自体脾网膜移植术是一种有效保存脾脏功能的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脾外伤,手术的操作及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关系到移植脾组织的存活状况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为了评价了小儿外伤脾切除网膜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存活状况与效果,对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后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此研究能够对自体脾组织移植术手术的要领、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必要性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本院在2010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到的小儿外伤后脾破裂病人,本文选择了47例脾切除自体网膜移植手术病人组;16例脾破裂保守治疗病人组;11例脾破裂单纯脾切除病人组;32例正常病人组,将施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他3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脾切除自体网膜移植手术病人组复查移植脾组织B超;所有患儿复查血常规、免疫功能,将分组的数据结果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小儿外伤脾切除网膜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存活状况与效果。[结果]复查B超检查提示:腹腔原手术区网膜上可见数目不等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欠清,内回声尚均质,CDFI:结节区检出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回流汇入网膜静脉。经过统计学分析,血小板、C4、lgA、lgM、lgG这5个指标有区别(P<0.05)。对此5个有差异的指标做进一步的两两比较(SNK法),结果显示:血小板;正常组和脾移植组2组与保守组、脾切除彼此间有差异(P<0.05)。C4;脾切除与其他3组有差异(P<0.05)。lgA;脾切除组和正常组2组与脾移植组和保守组2组有差异(P<0.05)。lgM;脾切除组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P<0.05)。lgG;脾切除组与脾移植组、保守治疗组、正常组有差异(P<0.05)。[结论]1.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移植脾组织不同程度存活。2.血小板、C4、lgA、lgM、lgG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是有效果的,对患儿血小板、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临床意义。3.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手术是有效果的。
二、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依据与损伤分级 |
1.1 诊断依据 |
1.2 损伤分级 |
2 外科手术治疗 |
2.1 一般手术原则 |
2.2 全脾切除术 |
2.3 选择性保脾手术 |
2.3.1 脾破裂修补术 |
2.3.2 脾部分切除术 |
2.4 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 |
2.5 经腹腔镜手术 |
(3)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外伤性脾破裂后行脾脏保留手术的疗效及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Tuftsin因子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切除组 |
1.3.2保留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
2.3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2.4 两组Tuftsin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腹腔镜下外伤性脾破裂行保留脾脏功能手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论文正文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免疫指标的观察与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免疫机能检测 |
3 讨论 |
3.1 保脾的重要性 |
3.2 腹腔镜下脾脏血管解剖的特点 |
3.3 脾损伤术前CT分级 |
3.4 脾损伤的术中分级 |
3.5 腹腔镜下脾动脉结扎加缝合修补术 |
3.6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 |
3.7 腹腔镜脾切除术(LS) |
3.8 腹腔镜下自体脾片肝包膜下移植术 |
3.9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临床论着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脾脏的解剖 |
2 脾脏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结构 |
3 脾脏的外伤与手术 |
4 脾脏手术后的并发症 |
5 脾切除术后免疫系统的影响 |
6 国内外脾移植研究现状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手术方法 |
1.2.3 观察方法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B超结果 |
2.2 血常规、免疫功能的数据结果 |
2.3 统计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脾移植手术的应用 |
3.2 B超、血常规、免疫功能结果的讨论 |
3.3 本研究在湘西地区的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J]. 叶广坡,项和平,李贺,高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7(06)
- [2]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16例体会[J]. 徐开佐,周春华,韩庭跃.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3]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曾鹏飞. 遵义医学院, 2013(S1)
- [4]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分析[J]. 李君久,覃谦.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5(07)
- [5]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决策的相关因素影响研究[J]. 汪建勇,周志洪,张海燕. 中国当代医药, 2016(23)
- [6]外伤性脾破裂后行脾脏保留手术的疗效及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Tuftsin因子水平[J]. 聂泓宇,杨明东. 中国临床研究, 2018(02)
- [7]保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25例体会[J]. 孟庆超,徐降兴,王文彩,吴锦明. 临床军医杂志, 2003(06)
- [8]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 鲁明,马翔,吴冬冬,赵庆洪.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2)
- [9]腹腔镜下外伤性脾破裂行保留脾脏功能手术的研究[D]. 杨崇毛. 汕头大学, 2010(03)
- [10]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D]. 马纯灿. 吉首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