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论文文献综述)
顾盼[1](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冯孟楠[2](2020)在《异化与归化翻译理论下《生死疲劳》的日译研究》文中指出韦努蒂的着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自1995年出版以来,有关于异化归化理论的误解与误用一直存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许多论述都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却忽视了翻译伦理方面。其结果之一是许多文学文本的分析都以直译、文章流畅度等作为异化归化翻译的判断标准。另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异化归化翻译问题的主张也多从翻译方法层面着手。本文基于韦努蒂的理论和其它学者的翻译成果,在总结异化归化理论常见误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异化归化理论的理解。并在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应用方法。之后,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生死疲劳》的日译本《转生梦现》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在从文本选择与话语策略两方面考察之后,得出了译者吉田富夫在整体上使用了异化策略的结论。最后,基于吉田富夫的翻译策略,对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异化归化问题提出了一点建议。本文中对理论的理解、应用方法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异化归化翻译建议的提出均以翻译伦理作为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这一尝试是希望基于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能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做出确切的说明。但是,关于理论应用方法的合理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刘佳[3](2019)在《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的主要媒体强化“对外信息发布”,把中国国内的新闻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充实了面向海外的多种语言网站内容。本实践以“中国?大连(日语版)”为对象,以顺应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为基础,探讨了中文新闻的转述话语中所使用的信源、转述动词和引语的翻译方式及同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在信源中,对于像“政府/机关人士”这样具有权威性的“明确信源”,译者通常会选择尽可能不去介入原文,有效利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另一方面,为着重表现原发话人所说的内容,像“**专家”这样的“明确信源”常被看作是“个人信源”,此时多使用省略身份或姓名的同化策略。而同一段落中,“人物信源”出现两次以上时,在后文中一般用“王司长”这样的“姓氏+职位”的方式来表达。同“明确信源”相比,“非明确信源”的翻译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像“韩国媒体”这样的“匿名信源”,在日语中通常会直接翻译出来。但是,像“据悉”这样的“非明确信源”作为信息来源时,其权威性较低,为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须仔细斟酌。也就是说,比起形式更要顺应意义的对等。或者说,为寻求对读者“心理世界”的顺应,要多采用同化策略,译成“とみられる”或“?という”。(2)在转述动词的翻译中,动词极性的变化与信源、被转述的内容和译者的目的密切相关。极性动词也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影响。例如,把中性动词“说(shuo)”翻译成积极动词“表明”时,明确表示出报道者对被转述的内容持有赞成的态度。这也可以看作是顺应读者“心理世界”的一种方法,此时,译者可多采用同化策略来选择转述动词。但是,当信源是以“政府/机关人士”为首的权威组织(人)所提出的法规或报告时,译者要降低介入度,动词极性往往不会发生变化。此时,更要忠实于原文信息进行转述,多采用异化策略。(3)在引语的翻译中,引语形式受读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译者“视点”的制约。在“直接引语”中,因其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发话人的说话内容,所以在翻译时一般会忠实于原文,选用异化策略。但是,当以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为中心时,有时也会将“直接引语”译成“间接引语”,采用同化策略。在“自由直接引语”中,译者要控制自身对原发话人情感表达的介入,最好是忠实于原文直接翻译。当“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同时出现时,考虑到二者“视点”一致,在译文中可采用同化策略,将其统一成“直接引语”。在“间接引语”中,其翻译上最大特点是通过“视点”的转移来实现“间接引语”到“直接引语”的转换。报道者通过介入原文的表现形式来统一引语,有效地发挥了同化策略的作用。在“施为引语”中,关于“认同的是……”这样的命题内容的转述有很多。此时,报道者应保持客观的“视点”,不去介入原发话者的思想或发话内容,而是按照原文的样子自然地叙述会更好。并且,当转述“深表认同”这样的说话态度时,译者可站在报道者的“视点”,使用“表明”这种积极动词来翻译,进而表示出对于原说话者的想法?行为的认可。在日语的译文中,也会用到对语义、语法层次进行调整的异化策略。本实践报告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综述了转述话语的相关研究;第三章描述了实践过程,即译前准备、翻译流程和进度;第四章说明了翻译理论及其在新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第五章从信源、转述动词、引语这三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并结合第四章的顺应论探讨了转述话语的翻译策略;第六章总结出新闻翻译的一般性规律和心得体会,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马秀英[4](2019)在《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模因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归纳法、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小说《围城》及其维译本作为语料来源,收集小说《围城》中的成语以及维译本中相对应的译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模因论在英汉、汉俄成语翻译方面的研究,确定模因论对汉语成语的维译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究译者处理汉语成语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并对模因论和成语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本文理论基础,对模因论与翻译的关系、模因的复制过程、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模因的两种传播类型出发,将成语模因的传播类型也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并通过抽取部分成语及其翻译为例证,利用模因论,具体分析了译者翻译汉语成语的情况。第四部分从强势和弱势模因的角度,以复制忠实度为判断标准,通过部分成语及其翻译为例证,就译者对原着中的成语模因是否做到了忠实的翻译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出译者主要运用直译模因、套译模因、译述模因、意译模因以及略译模因来对汉语成语进行翻译,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模因论的指导,以《围城》中的成语为语料,探究汉语成语的维译情况,希望能为汉维成语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模因论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曹晶凤[5](2019)在《华商字母名称演变研究 ——以《申报》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申报》77年间的广告为范围,每年每月随机抽取任意一天的报纸作为语料来源,对当天所有版面广告中出现的字母名称进行穷尽性收集,并结合多方材料确定其华商身份,共抽取了2631条华商字母名称。根据每年华商字母名称数量及所占华商总数比重上的变化将华商字母名称的演变过程分为隐现期、过渡期、发展期和繁盛期四个阶段。本文从华商字母名称数量上的变化和形式内容上的特点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时期内有代表性的字母名称展开个案分析,并从历史背景、社会心理、商标命名原则等多个方面探讨华商字母名称演变的原因。77年间,华商字母名称使用量不断上升,基本覆盖各个行业领域,其中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业出现字母名称的数量较多,依靠西方技术的行业字母名称比例较高。早期的字母名称地域性明显,随着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英语的推广,以国语发音为基础和使用英语单词的字母名称数量逐渐增加,英语对字母名称命名的影响日益加深。四个时期华商字母名称最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命名风格上。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隐现期华商字母名称多使用汉语吉祥字的拼音形式,以求吉利;过渡期人们一方面觉得洋货新鲜实用,一方面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开始了抵制洋货的运动,因此字母名称也呈现出了爱国与崇洋并存的矛盾状态;发展期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字母名称也传递出振兴中华,追求进步的信心与决心,还出现了一些标新立异的字母名称;繁盛期上海地区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生活日益奢华,西方的习俗、价值观也被人们接受,字母名称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字母名称的演变受人口模式、帝国模式、经济文化模式的三重影响,反映出英语在英汉语言竞争中的强势地位和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
尚萌[6](2018)在《谈文化视角下的商标名翻译》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商品品质特性、市场地位的标志,商标名是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广商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逐步全球化的竞争中,商标名翻译在跨文化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商标名的翻译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商标名翻译需要考虑出口国与进口国等综合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音译并使用带有一定含义的汉字为商品增加附加价值,保留商标名原有的出口国风格;另一方面,通过追溯商品进口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外国商标名的本土化,也是一种使消费者记忆深刻的有效方式。
徐文婷[7](2017)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维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转化成译语时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时所采取的方法,有“归化”和“异化”两种。关于“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通过对现有翻译策略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们倾向于将这两种策略对立起来进行研究,主张选其一进行翻译。但是,一般来讲,翻译所设置的目的不同,将会对译者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起到决定性作用,本论文将翻译的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红楼梦》维译本前八十回中的典型例句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有关饮食、建筑、室内装饰、服饰、宗教等具有较强文化背景的词语,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问题。研究发现在维译的过程中,在目的论视角下可以将归化分为必要性归化和相对性规划,将异化分为必要性异化和相对性异化;归化和异化都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翻译目的会使译者做出不同的选择。译者没有简单地倾向于归化或者异化,而是根据翻译目的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了“归化”或者“异化”,在面对部分文化缺失现象时,译者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出于帮助读者领略原文所表达的人物性格、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时,译者也会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中,我们不能单一的选择归化或者异化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潘正芹[8](2015)在《解决归化异化边缘问题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归化异化在争议中变得纷繁复杂,一些边缘问题比较突出。文章重新理清归化异化的定义,区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及音译,阐述制约翻译的各种因素,通过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及音译的交叠运用,探讨如何使归化异化既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又能传播多样性文化的和谐途径。
全秋颖[9](2015)在《跨文化视阈下商标名称的模因分析》文中认为商标名称乃商品信息之精髓,本文试图将模因论与跨文化交际视阈相结合来探究商标名称。模因论的诞生为文化的进化提供了分析理据。模因可界定为文化之基因。据其生存能力可划分为强势模因及弱势模因。通过分析其与语言的关系,介绍了语言模因论,并展示了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在简要介绍了商标名称之后(包括其定义、功能、词汇特征和文化内涵),引入商标名称模因的特征、传播方式以及分类。商标名称模因同样分为强势和弱势的两种。强势商标名称模因的生命周期中有四个选择阶段;惟有当其符合一定的选择标准时才能确保其不断的复制和传播。本文最后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商标名称模因的跨文化传播,其一为新文化模因库对于商标名称模因的选择,其二为商标名称模因针对新文化模因库所做的适应和调整。望本文所作之努力能够有益于那些在残酷国际市场竞争中鏖战的企业,帮助其创造出强势的商标名称模因。
高源[10](2014)在《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文中提出委婉语系委婉现象与语言结合的特殊产物。它从原始社会一直绵延至今,与一个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特征存在紧密联系,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常是说话人无意识的心理反映。归根结底,语言的委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内心的恐惧,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常用柔和、文雅、悦耳的话语取代那些禁忌、难听、失礼的说法。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种类极其丰富,大致可分为禁忌性委婉语、交际性委婉语和职能性委婉语。根据具体内容,禁忌委婉现象又分为宗教神秘委婉语、死亡疾病委婉语、性指涉委婉语、排泄委婉语;交际委婉现象可细分为称谓委婉语、尊重委婉语、情绪委婉语;职能委婉现象可细化为政治委婉语、经济委婉语、军事委婉语、专业技术委婉语等。西语委婉语的构造手段千变万化、不胜枚举,有语音变异、语义转换、语法转变、修辞方法等常见的语言方式,还有外来语、儿语、缩略语、行话等其他语言手段,更有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不管委婉手法怎样幻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构成原理在于分散听话者的注意力,暂时终止或延长语言信息的接收过程。西语婉辞的种类丰富、构造复杂,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在各类作品中层出不穷,已成为我国西班牙语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西汉翻译中,如果在委婉语等局部细节上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因此,在翻译领域内对委婉语进行深入地探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班牙语的委婉现象,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翻译策略,使该语言元素在译文中更加贴切,更加通顺易懂。哪些翻译技巧最适合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汉译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目前,在译学界没有什么理论能够解决一切难题,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理论都有其片面性。笔者认为,融合东西方译论、吸纳各派之所长、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多元翻译观乃是翻译研究的正确路径。在多元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作者将常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按其本质特征归纳为语言翻译、文艺翻译和文化翻译。首先,语言是翻译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用语言学派的技巧解决特定的翻译问题毋庸置疑。对于双语中能够对应和互换的委婉语现象,译者可以通过“等值”和“等效”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其次,翻译是二度创作,译文饱含着译者的智慧,将文学派的翻译思想运用于翻译实践合情合理。对于源语委婉语在译语中造成的各种空缺,译者可发挥文学派反复强调的主观创造性进行弥补。最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译者面对的不仅是两种文字,更是两种文化。以文化学派的方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行之有效。译者不妨采取文化派的主要策略“归化法”、“异化法”和“注释法”,在保持译出语文化的纯正性和保证译入语的可读性之间建立平衡。此外,上述译法并非割裂的,彼此之间具有重合性和互补性,在实践中译者应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取得最佳译文。译者是原着和译着之间的桥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理应把原文委婉语负载的语言信息和艺术美感如实地、流畅地输入译文。在文中,笔者引用了大量西班牙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的实例,结合了描述法、图表法、实证法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多部译着为案例,分析如何根据其种类和构成应用多元翻译方法。本文首次将多元理论引入西汉/汉西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专业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我们希望本研究能为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翻译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为西汉翻译实践者和学习者在相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我们还希望以西语委婉语的汉译为例建立一种多元翻译模式,并将其推广至谚语、俗语、俚语、密语、双关语等语言现象的翻译,这对西汉互译的实践与教学都有一定裨益。总之,翻译是一项传承文明的伟大事业,值得人们以严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我们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这个意义上,多元翻译观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思想,代表了新世纪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相信多元观一定会为西汉翻译开辟崭新的视野,将为西汉互译的研究、实践与教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1)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何谓布克奖 |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
(四)选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
(一)布克奖的设立 |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
三、轮回与重构 |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
一、元叙事的终结 |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
(三)作者之死 |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
(二)自我边缘化 |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
(一)“欲望中的暴力” |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
(一)人性的危机 |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
三、美的哀悼 |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异化与归化翻译理论下《生死疲劳》的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序论 |
1.1 问题提起 |
1.2 先行研究 |
1.2.1 テクストに関する绍介 |
1.2.1.1 莫言と『生死疲労』 |
1.2.1.2 吉田富夫と『転生梦现』 |
1.2.2 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についての研究 |
1.2.2.1 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1.2.2.2 ヴェヌティと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 |
1.2.2.3 各国における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の绍介 |
1.3 研究目的と方法 |
1.4 论文构成 |
第2章 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の概観 |
2.1 异质化受容化翻訳への误解 |
2.1.1 翻訳方法と翻訳方略に関する误解 |
2.1.2 异质化と受容化の二分法に関する误解 |
2.1.2.1 异质化と受容化をめぐる中国の论争 |
2.1.2.2 异质化と受容化の二分法の本质 |
2.1.3 直訳と混同される异质化翻訳 |
2.1.4 流畅な「受容化翻訳」 |
2.1.5 受容化翻訳と异质化翻訳の英语と訳语 |
2.2 异质化翻訳のデメリットとメリット |
2.2.1 异质化翻訳のデメリット |
2.2.2 异质化翻訳のメリット |
2.2.3 中国文学の翻訳方略への示唆 |
2.3 异质化翻訳理论の応用方法への提案 |
2.3.1 従来の応用方法 |
2.3.2 异质化受容化翻訳理论に基づく応用方法 |
第3章 訳文の选択から见る异质化翻訳方略 |
3.1 起点言语文化と目标言语文化の优位性の比较 |
3.1.1 日本の翻訳规范 |
3.1.2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现代文学 |
3.1.3 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文化 |
3.2 訳文の选択と莫言小説の特色 |
3.2.1 中国农民の语り部と农民の世界 |
3.2.1.1 日本文化への冲撃 |
3.2.1.2 中国文化への冲撃 |
3.2.2 莫言小説における中国的特色 |
3.2.2.1 语り部の伝统 |
3.2.2.2 莫言小説における想像力と构想力 |
3.2.2.3 游び心に溢れた叙述スタイル |
3.3 吉田富夫の翻訳目的とその成果 |
3.3.1 中国文学を広める翻訳目的とその成果 |
3.3.2 莫言小説を広める翻訳目的とその成果 |
3.3.2.1 莫言小説を翻訳する动机 |
3.3.2.2 莫言と莫言小説に対する姿势 |
3.3.2.3 莫言小説を広めた努力と成果 |
第4章 『転生梦现』から见る异质化と受容化翻訳方法 |
4.1 ヴェヌティが提唱した异质化翻訳方法 |
4.2 『転生梦现』における异质化翻訳方法 |
4.2.1 农民言叶の特色としての方言の翻訳 |
4.2.2 『転生梦现』における中国的特色 |
4.2.2.1 「章回体」の翻訳 |
4.2.2.2 「语り」の部分の翻訳 |
4.2.2.3 中国语読みの固有名词と直訳された中国语 |
4.3 『転生梦现』における受容化翻訳方法 |
4.4 『転生梦现』の翻訳方略と中国现代文学の翻訳への示唆. |
4.4.1 『転生梦现』の翻訳方略のまとめ |
4.4.2 中国现代文学の翻訳への示唆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执笔者のプロフィール |
谢辞 |
(3)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1 序论 |
1.1 実践の背景 |
1.2 実践の目的と意义 |
1.3 実践の内容 |
2 伝达构文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1 ニュース?ソース |
2.2 伝达动词 |
2.3 话法 |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本実践の位置付け |
3 実践の过程 |
3.1 実践の准备 |
3.1.1 翻訳ツール |
3.1.2 伝达构文に関する用语 |
3.1.3 伝达构文の収集と分类 |
3.2 実践の流れと进度 |
4 翻訳理论 |
4.1 适応性理论 |
4.2 ニュース翻訳への応用 |
5 伝达构文の翻訳実践 |
5.1 ニュース?ソース |
5.1.1 実名ソース |
5.1.2 无记名ソース |
5.2 伝达动词 |
5.3 话法 |
5.3.1 直接话法 |
5.3.2 自由直接话法 |
5.3.3 间接话法 |
5.3.4 発话行为の语り手による报告 |
6 结论 |
6.1 本実践のまとめ |
6.2 心得 |
6.3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谢辞 |
(4)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
1.3.3 汉语成语翻译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模因的定义 |
1.6.2 成语的定义 |
2 模因论的理论概述 |
2.1 模因与翻译 |
2.2 模因的复制过程 |
2.3 模因的传播方式 |
3 模因论在《围城》维译本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
3.1 成语模因基因型传播 |
3.1.1 直译模因 |
3.1.2 套译模因 |
3.2 成语模因表现型传播 |
3.2.1 译述模因 |
3.2.2 意译模因 |
3.2.3 略译模因 |
4 《围城》维译本中的强势与弱势模因及其成因分析 |
4.1 强势模因及其成因 |
4.1.1 强势模因的译例 |
4.1.2 强势模因的成因 |
4.2 弱势模因及其成因 |
4.2.1 弱势模因的译例 |
4.2.2 弱势模因的成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华商字母名称演变研究 ——以《申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字母名称使用量缓慢上升的隐现期(1872-1903) |
(一)隐现期华商字母名称的统计分析 |
1.总体分布 |
2.行业分布 |
(二)隐现期华商字母名称的语言结构 |
1.组成形式 |
2.专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3.通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4.字母名称与汉语名称的信息量 |
5.专名词频研究 |
(三)隐现期华商字母名称个案分析 |
1.W.Z.Zee& Sons(顺利五金号) |
2. Fou Foong Mill Co(阜丰机器面粉公司) |
(四)小结 |
1.企业名称异质化 |
2.新兴行业为字母名称主力军 |
3.语言风格有地域特色和吉利色彩 |
二、字母名称使用量平稳发展的过渡期(1904-1913) |
(一)过渡期华商字母名称的统计分析 |
1.总体分布 |
2.行业分布 |
(二)过渡期华商字母名称的语言结构 |
1.组成形式 |
2.专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3.通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4.字母名称与汉语名称的信息量 |
5.专名词频研究 |
(三)过渡期华商字母名称个案分析 |
1. Dr.T.C.Yale. Yale Stimulant Remedy(艾罗医生艾罗补脑汁) |
2.The Great China Dispensary(中西大药房) |
3.San-Shin Tobacco Co和 Triple Star Tobacco Co(三星纸烟有限公司) |
(四)小结 |
1.字母名称意识增强 |
2.地域特色减轻 |
3.吉祥与欧化、爱国共存 |
三、字母名称使用量突飞猛进的发展期(1914-1921) |
(一)发展期华商字母名称的统计分析 |
1.总体分布 |
2.行业分布 |
(二)发展期华商字母名称的语言结构 |
1.组成形式 |
2.专名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通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4.字母名称与汉语名称信息量 |
5.专名词频研究 |
(三)发展期华商字母名称个案分析 |
1.Cathay Arts Co.(华新公司) |
2.New China Watch& Optical Co.(大明眼镜钟表公司) |
3.Ching Pu Hosiery Factory(进步织造厂) |
4.China An Tin Cigarettes Co.(安定烟草公司) |
(四)小结 |
1.命名形式更加规范 |
2.英语的影响更加深刻 |
3.语言风格更加现代 |
四、字母名称使用量起伏不断的繁盛期(1922-1949) |
(一)繁盛期华商字母名称的统计分析 |
1.总体分布 |
2.行业分布 |
(二)繁盛期华商字母名称的语言结构 |
1.组成形式 |
2.专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3.通名的语言使用情况 |
4.字母名称与汉语名称信息量 |
5.专名词频研究 |
(三)繁盛期华商字母名称个案分析 |
1.Dollar Press(大陆美术印刷所) |
2.Modern Silk Co.(摩登绸缎公司) |
3.1st Siberian Furriers Co.(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 |
(四)小结 |
1.命名意识成型 |
2.英语强势扩张 |
3.风格奢华摩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谈文化视角下的商标名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标名的分类 |
二、商标名翻译方法的分类 |
三、商标名的构成类别与翻译方法的依赖性 |
四、归化与异化 |
五、文化历史因素 |
(7)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维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 |
二、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现状 |
三、维译版《红楼梦》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翻译目的论 |
第二节 归化和异化 |
第二章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维译策略分析 |
第一节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归化研究 |
一、必要性归化 |
二、相对性归化 |
第二节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异化研究 |
一、必要性异化 |
二、相对性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跨文化视阈下商标名称的模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论以及数据收集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模因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模因论国外研究现状 |
二、模因论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商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商标国外研究现状 |
二、商标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模因论概述 |
一、模因的源起 |
二、模因的界定 |
三、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 |
第二节 语言模因论 |
一、语言和模因的关系 |
二、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标名称的模因分析 |
第一节 商标名称概述 |
一、商标的界定 |
二、商标名称的功能 |
三、商标名称的词汇特征 |
四、商标名称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商标名称与模因 |
一、商标名称与模因的关系 |
二、商标名称模因的特征 |
三、商标名称模因的传播方式 |
第三节 强势的商标名称模因 |
一、强势商标名称模因的特性 |
二、强势商标名称模因的四个选择阶段 |
三、强势商标名称模因的选择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标名称模因的跨文化传播 |
第一节 商标名称模因的跨文化选择 |
一、商标名称模因与文化的关系 |
二、文化对商标名称模因的选择标准 |
三、跨文化对商标命名的影响 |
第二节 商标名称模因的跨文化适应 |
一、跨文化适应原则 |
二、跨文化适应过程 |
三、跨文化适应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主要发现 |
二、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Resumen |
缩略符号及说明 |
第一章 引论 |
1.1 先行研究 |
1.1.1 西汉/汉西翻译的研究现状 |
1.1.2 西汉翻译实践的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多元翻译观 |
1.2.2 西班牙语委婉语 |
1.3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委婉语现象 |
2.1 委婉语的界定 |
2.1.1 委婉语的定义 |
2.1.2 委婉语的内涵 |
2.1.3 委婉语的辨识 |
2.2 委婉语的生成 |
2.2.1 委婉语的形成原因 |
2.2.2 委婉语的认知过程 |
2.2.3 委婉语的构成原则 |
2.3 委婉语的特征 |
2.3.1 民族性 |
2.3.2 地域性 |
2.3.3 时代性 |
2.3.4 社会性 |
第三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种类 |
3.1 避讳性委婉语 |
3.1.1 关于宗教和神秘力量的委婉语 |
3.1.2 关于动物的委婉语 |
3.1.3 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
3.1.4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
3.1.5 性指涉的委婉语 |
3.1.6 排泄现象的委婉语 |
3.2 交际性委婉语 |
3.2.1 礼貌称谓 |
3.2.2 社会尊重 |
3.2.3 态度与情感 |
3.3 职能性委婉语 |
3.3.1 政治领域 |
3.3.2 军事领域 |
3.3.3 治安领域 |
3.3.4 经济领域 |
3.3.5 专业技术领域 |
第四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构成 |
4.1 副语言手段 |
4.1.1 无声委婉语 |
4.1.2 超语言特征委婉语 |
4.1.3 肢体委婉语 |
4.2 语言手段 |
4.2.1 语音手段 |
4.2.2 语义手段 |
4.2.3 语法手段 |
4.2.3.1 名词的异变 |
4.2.3.2 动词的异变 |
4.2.4 句法手段 |
4.2.5 修辞手段 |
4.2.6 其他语言手段 |
4.3 非语言手段 |
第五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语言翻译 |
5.1 等值翻译 |
5.2 等效翻译 |
5.2.1 增译法 |
5.2.2 减译法 |
5.2.3 转换法 |
5.3 对等度 |
5.4 假对等 |
5.5 语言翻译观的局限性 |
第六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文艺翻译 |
6.1 译者主体性 |
6.2 文体规范性 |
6.2.1 科技文体 |
6.2.2 应用文体 |
6.2.2.1 广告 |
6.2.2.2 公示语 |
6.2.3 新闻文体 |
6.2.4 文学文体 |
6.2.4.1 纪实作品 |
6.2.4.2 小说 |
6.2.4.3 诗歌 |
6.2.5 字幕翻译 |
6.3 翻译的变体 |
6.4 文艺翻译观的局限性 |
第七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文化翻译 |
7.1 归化法 |
7.2 异化法 |
7.2.1 音译法 |
7.2.2 借用法 |
7.2.3 阐释法 |
7.3 注释 |
7.3.1 解释性注释 |
7.3.2 评论性注释 |
7.4 后现代主义译法 |
7.4.1 女性主义译法 |
7.4.2 后殖民主义译法 |
7.5 同化度 |
7.6 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综述 |
8.2 研究价值 |
8.3 研究局限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50-2010年世界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的论文 |
附录1.1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硕博士论文 |
附录1.2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期刊论文 |
附录1.3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论文集论文 |
附录1.4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着作 |
附录2. 1950-2010年世界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译本 |
附录2.1 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文译着 |
附录2.2 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文选集 |
附录3. 1950-2010年世界关于多元翻译的研究状况 |
附录4. 1950-2010年中国关于西班牙语委婉语的论文 |
四、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异化与归化翻译理论下《生死疲劳》的日译研究[D]. 冯孟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3]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D]. 刘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D]. 马秀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华商字母名称演变研究 ——以《申报》为例[D]. 曹晶凤. 湖北大学, 2019(05)
- [6]谈文化视角下的商标名翻译[J]. 尚萌.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7]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维译策略研究[D]. 徐文婷. 喀什大学, 2017(08)
- [8]解决归化异化边缘问题之我见[J]. 潘正芹. 英语广场, 2015(11)
- [9]跨文化视阈下商标名称的模因分析[D]. 全秋颖. 黑龙江大学, 2015(07)
- [10]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D]. 高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