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男[1](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宋军[2](201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关系民生幸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软实力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历经9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靠指针。目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发展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大国,理应用自己的先进文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上述文化发展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为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1、历时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历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规律,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深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系统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建构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布局和理论基础的宏观认识框架,它与论文建构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一同,初步形成了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有助于在学术上,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体研究;进行宏观理论与战略要素间的关照与反馈联系研究,进行战略要素间互动研究,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可循的结构规范,及动态关联的思考方式。3、比较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有助于掌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阶段性理论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考察、评价和展望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借鉴。4.整体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和宏观认识框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自觉性,进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从现实意义上看:1.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2.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实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实现文化的国际交流、互补,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4.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化趋势中,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需求。论文研究思路:紧紧围绕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即文化发展战略宏观认识框架和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进行研究。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开始,进而对90年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历时性是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按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揭示各发展阶段的联系与演进关系,此外在演进进程的研究中,也揭示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逐渐形成过程。比较性是将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同类战略要素比较,宏观认识框架比较,通过较细致的比较考察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细微演化,为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趋势性特征与本质特征提供根据。系统性是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宏观认识系统和战略要素子系统,主要是从整体性上考察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间的区别联系与互动,进而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流变、演进有了整体把握,这种动态关联的考察,为总结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提供宏观整体视野。上述的全部研究,也为对即将进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展望提供了合理性的研究基础。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概述,主要是选题背景、意义,理论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恩列关于文化的理论论述,同时也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思想资源。从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系统研究,论文按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对每个阶段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首先从宏观认识的视角入手对本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进行理论体系分析,最后对每个阶段的思想理论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前一阶段思想理论进行比较,构成了历时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整体研究的综合深化研究态势。第七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论文在分阶段、分要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整体的观察和分析,来把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面貌,进而抽象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并概括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变的基本经验。第八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论文在最后部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了展望。从宏观的角度对新局面、新角度、新理念、新布局进行了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等对新局面下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实现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新局面的四条路径。论文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如下尝试性创新研究成果:第一,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包括宏观认识框架,又包括战略要素体系。第二,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思想为理论来源。其中,马克思、列宁的文化思想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三,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基本经验。第四,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体系是个逐渐过程。
邓务贵[3](2003)在《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文中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并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语义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和本质分析法等具体方法,试图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党风建设思想作一系统深入研究,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余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旨在说明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是一脉相承的,且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反对宗派主义、主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质量与纯洁党的队伍的论述,都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毛泽东党风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延安整风前的党风观、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党风观,以及对执政党党风问题的探索。毛泽东党风观的成熟标志有:党风概念的确立;三股歪风的集中、深刻批判;三大优良作风的准确概括与透彻论述;调查研究、思想教育、整风运动等党风建设途径的明确。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鲜明的原创性;高度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体系的完备性;地位的显赫性。此外,本部分还就毛泽东对革命党党风建设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进行了比较。 第三部分是“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邓小平党风观涉及党风建设价值论、党风建设任务论与党风建设方法论。就党风建设价值论而言,邓小平不仅从一般意义上强调了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了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等着名命题。就党风建设任务而言,邓小平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反对和克服党内不正之风,而且还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坚决反对腐败予以了突出强调。就党风建设方法而言,邓小平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监督、完善法制,以及充分发挥干部在党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无明显阶段性;质朴性;集体性;创新性;承上启下性。 第四部分是“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以“三讲”教育为界,江泽民党风观在主题上不断集中,在自主性上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浓墨重彩“党风建设”,强调党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人心向背;强调党风建设的根本指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各方面工作有没纂博士学位论文DOCI,OR八上DISSER,1人,l’ION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从而标志江泽民党风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江泽民格外关注反腐倡廉,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领导体制、工作格局、政策措施、领导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全面继承、充分发展;一枝独秀,引人注目;语重心长,情理交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第五部分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就毛泽东党风观而言,其出发点与着眼点、侧重点与着力点、总体布局与具体论迷都是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党风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邓小平党风观而言,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也都是与时俱进的,它至少从10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就江泽民党风观而言,从体系到具体内容,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和邓小平党风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同时,作为整体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更是与时俱进、二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余论主要分析了党风之含义、之类别、之本质、之价值,.旨在深化对党风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交流。
石仲泉[4](2018)在《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伟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出"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倡导兴办经济特区"等三个"大政策";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成为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起点;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明确"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论断,提出一整套指导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冯昭和[5](2001)在《论新时期邓小平的党风廉政思想》文中提出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的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其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建理论和国家学说中的廉政思想;二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党风廉政思想。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标志着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是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分析了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关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思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关于整个改革过程都要反腐败的思想;关于惩治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还是法制靠得住的思想。 第三部分分析了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四个主要特点:重实践,靠发展推动廉政;重改革,靠改革推动廉政;重法制,靠法制保障廉政;重党风,靠党风带动政风。 第四部分分析了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意义。指出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是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党风廉政思想,形成了我党在新时期党风廉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指导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武器;是纠正在反腐败问题上各种错误倾向的有力思想武器。我们要用邓小平新时期的党风廉政思想来指导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龚高健,张燕清[6](2007)在《关于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文中指出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认为,要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来观察反腐败问题;反腐倡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要强化监督制约的功能。这些思想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实践仍然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陈月[7](2011)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这一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也是在哲学指导下,由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交叉而生成的边缘学科。众所周知,腐败现象已经演化成一种严重的社会弊病,不仅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了负面的风气污染。反对腐败是一场严重的社会政治斗争,能否有效地惩腐肃贪,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举廉政文化的旗帜,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力度的逐渐增大,廉政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诸多独特功能,并被社会大众吸收和接纳。廉政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学说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秦汉时期,高峰期即隋唐时期及延续期即宋明清初时期。我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殚精竭虑,主张严惩贪污腐败,褒扬廉明政风,留下了许多反腐倡廉的警世之言和治国理政的经典之论。我党执政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党长期积累的反腐倡廉经验,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回顾中国共产党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及廉政文化建设的八十多年艰辛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在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通过党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文化形式,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活动,不仅取得了显着成果,而且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在党政主要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迅速蔓延,不断呈现出一些新问题、新特点、新情况。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在各届党和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基石,是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对于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不渝地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总之,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有效遏制腐败文化带来的危害,为反腐倡廉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加强反腐败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石仲泉[8](2019)在《新中国70年执政党建设的创新性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法宝。新中国70年来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到强起来,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发展阶段,探讨70年来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执政党建设的创新性贡献。
边宇海[9](2015)在《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文中研究表明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中国人就追寻着没有皇权专制的民主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民主和共和在华夏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65年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念,经历从轻视法制到重视法制,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同时治国理政方式的改进在新的历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治国理念的重大进步。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决心和气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并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治国理政优良方式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与否,不仅要立足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和法治中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法治逐渐演变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过程。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否称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其人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大凡中西方国家,治理方式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法治取代人治,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从治理方式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应该是一部人治逐渐退出历史长河、法治日益发展为时代主流的历史。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突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要坚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展望,法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之日,就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推动治国理政全面进入法治轨道。只有一切公权力及其行使首先做到依法产生、受法制约,任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与法治背道而驰的行为受到法律追究,法律才会在人民心中真正成为诈义的依据、公正的代表,才能赢得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笔者以治国理政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核心概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研究方向,运用历史文献、过程分析和系统论述相结合的方法,从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一现实性、实践性很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入贯彻和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执政方式、根本宗旨以及工作方针的理论精神,加强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法治推动和保障中国梦的实现。从而达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成法治政府,通过去地方化行政化推进司法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并建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现代化的治国理政方式成功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会梦想成真。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外,正文一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主要是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并结合历史对中国古代、现代以及中西方法治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探究;第二章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三、四、五章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召开期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贡献和重要发展;第六章至第八章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探索;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从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出发论述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重点研究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探究十八大以后治国理政法治化的方向和道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江志浩[10](1994)在《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文中研究说明 邓小平同志在难忘的1989年发表了多次重要谈话,6月16日的谈话冠以《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载入文选第三卷,谈话中突出强调:"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他并且郑重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
二、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四) 总体研究述评 |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政建设 |
(二) 廉政文化建设 |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2)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概念 |
1.3.1 “文化”的概念 |
1.3.2 “文化发展战略”的概念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
1.4.2 国内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论述 |
2.1.1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文化理论 |
2.1.2 社会劳动是文化的真正源泉 |
2.1.3 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1.4 马克思文化理论评述 |
2.2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2.2.1 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规律 |
2.2.2 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2.2.3 阐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思想 |
2.2.4 列宁的文化理论评述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文化理论 |
2.3.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 |
2.3.2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 |
2.3.3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 |
2.3.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述 |
2.4 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借鉴的资源 |
2.4.1 “和”文化 |
2.4.2 “天人合一” |
2.4.3 “民本思想” |
2.4.4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奠基 |
3.1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奠基 |
3.1.1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萌芽 |
3.1.2 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 |
3.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 |
3.2 建国后毛泽东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探索 |
3.2.1 战略目标:文化现代化 |
3.2.2 战略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3.2.3 战略思路:用马克思主义占据文化阵线 |
3.2.4 战略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3.2.5 战略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
3.3 毛泽东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评价 |
3.3.1 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贡献 |
3.3.2 对毛泽东“文化革命”思想的历史反思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开拓 |
4.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开拓 |
4.1.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转变 |
4.1.2 构划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4.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开拓 |
4.2.1 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4.2.2 战略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
4.2.3 战略思路: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 |
4.2.4 战略措施:发展教育和科学 |
4.3 邓小平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评价 |
4.3.1 初步构成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雏形 |
4.3.2 转变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 |
4.3.3 重新确立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4.3.4 扬精华弃糟粕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 |
5.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创新 |
5.1.1 “三个代表”加强了党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建设 |
5.1.2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5.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创新 |
5.2.1 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2.2 战略思路: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
5.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 |
5.2.4 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实力 |
5.2.5 战略重点:加强廉政教育 |
5.3 江泽民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贡献 |
5.3.1 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角度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
5.3.2 为“文化创新”的战略措施提供了哲学的思想基础 |
5.3.3 使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更加系统和完善 |
5.3.4 丰富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 |
6.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发展 |
6.1.1 科学发展,树立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观念 |
6.1.2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6.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发展 |
6.2.1 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6.2.2 战略思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6.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6.2.4 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6.2.5 战略重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
6.3 胡锦涛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贡献 |
6.3.1 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建设学习型政党 |
6.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6.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6.3.4 发展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 |
7.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本质特征 |
7.1.1 文化概念科学阐释的内涵创新 |
7.1.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的继承与发展 |
7.1.3 党对马克思文化发展最终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
7.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趋势性特征 |
7.2.1 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布局的清晰化 |
7.2.2 党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现代化 |
7.2.3 党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诉求主动化、自觉化 |
7.3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经验 |
7.3.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上的指导地位 |
7.3.2 坚持“两为”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7.3.3 坚持“双百”方针,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 |
7.3.4 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
7.3.5 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 |
7.3.6 坚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科学体制和有效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 |
8.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新局面 |
8.1.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视角、新理念 |
8.1.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新布局 |
8.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深化 |
8.2.1 战略目标:和谐文化下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
8.2.2 战略思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8.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8.2.4 战略任务: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 |
8.2.5 战略重点:统筹推进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
8.3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新局面的实现路径 |
8.3.1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
8.3.2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
8.3.3 广泛吸纳和融汇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
8.3.4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
一、 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
1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 |
2 反对宗派主义 |
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二) 列宁的有关论述 |
1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
2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
3 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 |
(三) 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
二、 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延安整风前的毛泽东党风观 |
1 “军风纪”、“作风”、“工作作风”、“形式主义”等用语的出现 |
2 “反对本本主义” |
3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及概括 |
4 《实践论》与《矛盾论》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彻底清算 |
(二) 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毛泽东党风观 |
1 毛泽东主导了延安整风 |
2 党风概念的确立 |
3 三大歪风的集中批判 |
4 三大优良作风的提炼 |
5 党风建设有关途径的明确 |
(三) 毛泽东对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 |
1 毛泽东探索执政党党风问题的开端 |
2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
3 反对和肃清党内不正之风 |
4 “一定要把整风进行到底” |
5 毛泽东探索革命党党风与探索执政党党风之比较 |
(四) 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鲜明的原创性 |
2 高度的科学性 |
3 强烈的实践性 |
4 体系的完备性 |
5 地位的显赫性 |
三、 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党风建设价值论 |
1 党风以及党风建设极其重要 |
2 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 |
3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 |
(二) 党风建设任务论 |
1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3 反对和克服党的不良作风 |
4 坚决反对腐败 |
(三) 党风建设方法论 |
1 监督是党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
2 制度和法律相对于思想教育更重要 |
3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
(四) 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无明显阶段性 |
2 质朴性 |
3 集体性 |
4 创新性 |
5 承上启下性 |
四、 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三讲”教育之前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宏观特点 |
2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主要内容 |
(二) “三讲”教育期间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讲学习与党风建设的深切关联 |
2 讲政治与党风建设的全面契合 |
3 讲正气与党风建设的高度一致 |
(三) “三讲”教育之后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2 党风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 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4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
5 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优良党风 |
6 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 |
(四)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 |
1 反腐败与党的作风建设 |
2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初步展开 |
3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深入发展 |
4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全面总结 |
(五) 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全面继承,充分发展 |
2 一枝独秀,引人注目 |
3 语重心长,情理交融 |
4 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
5 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
五、 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 |
(一) 毛泽东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
2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侧重点与着力点 |
3 毛泽东党风观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 |
(二) 邓小平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宏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
2 微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
3 邓小平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的继承与创新 |
(二) 江泽民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江泽民党风观体系的创新性 |
2 江泽民党风观内容的创新性 |
3 江泽民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邓小平党风观的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 |
(四) 与时俱进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 |
1 基于三者共同点的一种分析 |
2 基于三者不同点的一种判断 |
余论: 关于党风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一) 党风之含义 |
(二) 党风之分类 |
(三) 党风之本质 |
(四) 党风之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伟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 |
二、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
三、提出三个“大政策”, 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 |
四、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成为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起点 |
五、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明确“三步走”发展战略, 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二)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
(三) 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强调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七、破天荒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发展指明了方向 |
八、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 |
九、在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中, 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论断, 提出一整套指导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 |
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 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
(5)论新时期邓小平的党风廉政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
(一)、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渊源 |
(二)、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初步形成 |
(三)、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发展 |
二、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关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思想 |
(二)、 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
(三)、 关于整个改革过程都要反腐败的思想 |
(四)、 关于惩治腐败要靠教育,但更要靠法制的思想 |
三、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主要特点 |
(一)、 重实践,靠发展推动廉政 |
(二)、 重改革,靠改革推动廉政 |
(三)、 重法制,靠法制保障廉政 |
(四)、 重党风,靠好的党风带动政风 |
四、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的意义 |
(一)、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党风廉政思想 |
(二)、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思想是指导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三)、 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武器 |
主要参考书目 |
(6)关于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来观察反腐败问题 |
二、反腐倡廉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
三、反腐倡廉要把思想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四、反腐倡廉要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 |
五、反腐倡廉要强化监督制约的功能 |
(7)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一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一) 与本课题相关的几个概念 |
1. 廉政文化 |
2. 腐败 |
3. 反腐倡廉 |
4. 先进性建设与先进性教育活动 |
5. 执政能力 |
6. 和谐社会 |
7.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8. 创先争优活动 |
(二) 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 必要性 |
2. 紧迫性 |
(三) 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 |
1. 思想文化根源 |
2. 历史原因 |
3. 经济原因 |
4. 社会成因 |
5. 开放后西方某些腐朽文化的传入 |
6. 反腐体制不够健全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
(一) 我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由来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党建与廉政文化学说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 |
2. 建党初期的廉政文化建设 |
(二) 新中国成立——2002 年的廉政文化建设 |
1.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文化建设 |
2.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文化建设 |
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文化建设 |
(三)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廉政文化建设 |
(四) 我国我党廉政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
1.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
2.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文化功能定位问题 |
(二) 关于借鉴西方国家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的问题 |
(三) 关于进一步总结与挖掘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的问题 |
(四) 关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 |
(五) 关于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关思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中国70年执政党建设的创新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执政党建设的奠基性贡献 |
(一) 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严惩贪腐, 开启了从严治党、清廉治国的良好风气 |
(二) 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作风, 明确提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 |
(三) 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 |
(四) 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 严格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标准, 培养好革命接班人 |
(五) 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指导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二、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性贡献 |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
(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进程中, 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
(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程中对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性贡献 |
(一) 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指导思想 |
(二)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
(三) 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 |
(四) 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 既是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深化, 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逻辑延伸, 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 |
(五) 提出强化巡视监督, 充分发挥从严治党利剑作用 |
(六) 提出健全和完善监察制度, 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 推进了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形成 |
(9)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相关学科研究成果 |
(三)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目标 |
六. 研究内容 |
七. 研究方法 |
八.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巩固人类文明成果最有效的方式———法治 |
一、人治与法治的法理辨析—基于中西比较 |
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与法治的关系探析 |
三、中国古代礼法文化对法治观念的影响 |
四、中国古代改革者法治探索的经验得失 |
五、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论探究 |
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理论内涵及辨证关系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及其消亡规律的论述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苏联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进一步探索以及经验教训 |
三、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法治思想 |
四、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状况及经验教训 |
第三章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法治建设的理论探索 |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融合创造 |
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
四、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创新 |
五、法治国家建设的体系化、制度化特征 |
六、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法治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
七、“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对法治环境的理论保障 |
第四章、改革开放前后法治的现状及实践探索 |
一、建国以后30年法制概况 |
二、三个阶段中国法制状况的特点分析 |
三、法律制度的重建阶段 |
(一)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 |
(二) 政府的行政权力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
(三) 迅速健全各级司法机构 |
(四) 普法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法制素质 |
第五章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 |
一、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建设快速发展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
(二) 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
第六章、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法律缺乏必要的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 |
二、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 |
三、经济立法占多,社会立法和生态立法滞后 |
四、政府在行政方面控制过多,法治监管过少 |
五、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 |
第七章、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 |
一、习近平的宪法法治观——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
二、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和要求 |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
四、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
五、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推进治国理政活动的法治化 |
六、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八、政法队伍建设是法治环境中的必备软件 |
第八章、治国理政法治化的方向道路与实施途径 |
一、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 |
二、法治国家是中国梦的法治内涵 |
三、把法治观念、法律精神融入全民心中 |
四、通过对旧的法律体系的清理和重建,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 |
五、通过法律,加强社会立法和生态立法 |
六、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七、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工作 |
八、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九、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
- [2]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宋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3]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D]. 邓务贵.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2)
- [4]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伟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石仲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04)
- [5]论新时期邓小平的党风廉政思想[D]. 冯昭和.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 [6]关于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J]. 龚高健,张燕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8)
- [7]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D]. 陈月. 河南大学, 2011(08)
- [8]新中国70年执政党建设的创新性贡献[J]. 石仲泉.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9(04)
- [9]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D]. 边宇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1)
- [10]要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得人心——学习关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教导[J]. 江志浩. 学理论,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