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

一、国企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于旖文[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自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相继成立专门机构并发布相关文件积极推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尤其重视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引导。与此同时,我国也重视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全国各省市积极稳步推进。国企混改因其行为复杂性往往会满足多种税种的征税条件,例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加上改革属于企业非日常性活动,在处理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不同的税务风险。因此,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税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深入研究国企混合所有改革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表明,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引起企业和税收征管机关的重视。本文从当前国企混改主要采用的四类方式——增资入股、并购重组、改制上市和员工持股一一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下的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三个国企混改典型案例的分析识别了不同方式下企业主要面临的税务风险。三个案例分别是:云南白药采用的是增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是改制上市、并购重组的方式;上海建工是员工持股的方式。针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中识别的税务风险,本文提出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混改过程中税务风险信息沟通等建议。通过对国企混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的梳理,有助于防范国企混改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为其他国企混改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税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提供参考和借鉴,助推我国国企混改的顺利实施和促进我国国企的健康持续发展。

甄小芳[2](2020)在《国企改制中的税收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企改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改制的同时,也暴露许多问题,其中税收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在分析国企改制税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刘福广[3](2020)在《国有控股公司党组织嵌入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存在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难题,探索构建评价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效能情况的理论模型,开展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的实证分析,对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有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文献,厘清该研究领域的理论进程、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探讨全球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不足,分析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核心要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三个阶段总结了国内公司治理有关政策演进和运行实践情况。(2)开展了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评价技术研究,进行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实证分析。梳理党组织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发展历程,讨论党组织融入国有控股公司的基本逻辑,建立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治理效能问卷调研,构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软件技术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党委会嵌入对公司治理效能的影响。(3)建立了国有控股公司决策模型,揭示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回顾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探讨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的实现模式,分析党组织促进公司治理效能的协同效应,开展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案例对比研究。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构建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的博弈模型,采用进化博弈论理论技术建立国有控股公司决策博弈模型,探究公司治理博弈模型的均衡解。(4)对“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下,党委会成员与董事会成员交叉任职的合理比例进行量化研究。引入交叉任职融入度的概念,建立基于帕累托最优的治理效能优化模型,开发党委嵌入下的协同效应算法,并对国有控股公司常见的领导任职配置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党委会与董事会交叉任职的最优方式。(5)结合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实际,从法律保障、理论支撑、治理实践等层面对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公司治理的中国方案。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公司治理标准模式,西方的经典模式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无法解决中国公司治理的全部问题,中国的公司治理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之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中国的公司治理有关政策演进和实践运行走过了三个阶段,政策制度不断优化,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治理结构、治理理念、治理机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司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加快建立阶段,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实践运行缺乏规范等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续改进完善。第二、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治理协同和效能提升。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实证分析证明,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并发挥作用对公司治理效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正向影响,是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同步建设对于公司治理效能的提高至关重要。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发公司治理主体协同效应,激励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行为,提升公司治理系统的开放性,实现企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多维互动,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处于积极有序的平衡态,以良性循环态势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是一项关键机制,存在党委会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交叉任职的最佳方式。讨论前置决策程序重新界定了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构建起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新的工作流程和决策关系,使党委会成为公司一切重大决策的枢纽和关口,为治理协同和效能提升提供持续保证。第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全球意义和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的迭代升级。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经历了“融入模式”、“嵌入模式”两种模式、两个阶段,目前,处在由“融入模式”向“融入模式”与“嵌入模式”相结合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集合了国有企业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势的双重优势,基本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基本的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把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内置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的经营管理制度是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构架和治理思想更加合理,具有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对于推动全球公司治理理论实践创新也具有重大意义。

李洋[4](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陈海林[5](2019)在《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性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我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也不容忽视,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在10%20%之间,其绝对规模仍然较大。隐性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隐性经济对地区腐败、税收流失、收入不平等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政府管制、税收负担和失业等因素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缺乏对影响隐性经济的体制性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纵向政府分权和横向政府竞争两个维度出发,对影响我国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从抑制地区隐性经济的视角,为完善我国政府间的分权和竞争关系提出政策建议。全文运用多种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从而准确分析我国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二是对我国政府分权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三是检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模式特征、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四是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并分析其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在全面检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治理隐性经济的视角出发,对完善我国政府分权体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政府分权、财政竞争与隐性经济这三个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界定,并据此确定本研究的维度,即,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视角研究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从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的视角研究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然后,从税收遵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财政分权理论和政府竞争理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还结合隐性经济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隐性经济可能的成因与影响,税收负担、税制体系复杂程度、税制结构、政府管制力度、政府分权、腐败水平、失业率水平、农村劳动力规模、正规收入水平和经济开放度都是隐性经济的可能成因,同时,隐性经济也会影响地区能源消耗量、正规经济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收入不平等程度。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制度背景并分析了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中国式政府分权“政治集权、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特点,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梳理了我国政府分权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政府分权的特点。其次,对我国政府分权和财政支出竞争、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式政府分权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与税收竞争形成提供了动力和制度土壤,从而理顺了政府分权与财政竞争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具体来说,从政府分权的“效率效应”和“威慑效应”出发,分析了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腐败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竞争的“外溢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出发,分别分析了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外溢效应机制和要素流动效应机制,此外,还分析了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税负效应”机制。第三章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各地区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通过对现有隐性经济规模测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利用货币需求法和DGE模型法对我国19782017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利用微观收支差异法、MIMIC模型法和DGE模型法三种方法对我国30个省1995-2016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各类方法的测算结果虽然不同,但都展现出了相似的趋势,且差异不大,其中,从时间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东部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最低,西部隐性经济规模最高。此外,MIMIC测算结果还显示税收负担、税制复杂程度、政府管制力度、失业率、农业部门就业人数、腐败以及经济开放水平都是隐性经济规模扩大的原因,而税制结构(直接税占比)、财政自由度和收入水平提高都可以抑制隐性经济规模。此外,隐性经济规模扩大还会显着增加地区能源消耗、GDP增长率和收入不平等,同时降低地区劳动参与率。第四章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出发,对我国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梳理我国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历程,从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财政自由度和税收分权四个维度对财政分权进行度量,并从地区公务员人数和行政审批事项数出发,构建总体行政分权指标和行政审批分权指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可以有效降低隐性经济规模,并提高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财政分权对腐败的影响并不确定。利用1995-201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支出分权、总体行政分权和行政审批分权都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分权、税收分权和财政自由度则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腐败效应、公共治理效益和市场化效应都是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影响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作用机制,但不同分权形式的影响又有所差异。第五章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中国式政府分权为地方政府之间开展财政支出竞争提供了制度空间和激励机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都呈现出显着的“逐顶竞争”态势。利用我国199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竞争和社会性财政支出竞争都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但维持性财政支出竞争并未对隐性经济产生显着影响。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效应和资本要素流动效应是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重要作用机制。第六章对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财政收入集权、财政支出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宏观税负也呈现出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预算约束和财政压力的制约下,地方政府之间并未出现税收“逐底竞争”的情况。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发现,企业所得税竞争和间接税竞争也对隐性经济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增加地区实际宏观税负水平,显着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显着提高了地区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并因此而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税收竞争通过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从而降低隐性经济规模。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分析结果,从完善财税体制、抑制隐性经济规模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优化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竞争;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

伊凡[6](2019)在《推进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3年开始的十年间,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力变革速度放缓。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等几大工业基础行业,亏损情况变得相当严重,伴随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几大工业产业利润直线下降。截至2015年年底,上述行业生产价格指数连续负增长状态长达四十个月之久,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税收政策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的税收政策无论是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还是对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完善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助力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进程。另一方面,完善的税收政策也能推动钢铁行业自发的进行产业集中、完善产品结构、降低能耗污染等行为,为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让钢铁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市场的作用下完成优胜劣汰。钢铁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无论是在税收方面还是解决人员就业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发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结合现阶段钢铁行业经营现状及供给侧改革大方向,深入分析钢铁行业税收体系及现行税收政策,以提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为思路主线,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人员安置”、“鼓励科研创新”、“鼓励企业出口及对外投资”四个核心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在上述四个角度对税收政策的需求以及现行税收政策的局限性,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推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陈雷[7](2019)在《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明确事权、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通过上述重大决议或文件可以看出,财税治理和民生保障已经上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历次财税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正如十九大正式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美好生活需要”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质上都与财税问题密切相关。从逻辑关系上看,财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又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和重点。因此本文将事权与支出责任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地方积极性是难点和重点,也是研究较为薄弱的方面,因此最终将研究目标聚焦在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研究,即解决地方各级政府间在履行各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之间涉及到的收入和支出等财政关系。财政事权作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事权,其涉及到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领域,也是分税制以来长期遗留问题的汇总。但当前学界的研究更多是各自学科领域的研究,需要进行综合研究与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更多考虑的是效率和便利,但财政事权表面解决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之供给,本质上是居民基本权利福祉之实现,具有强烈和浓厚的“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法治意蕴。不同类型和领域的公共产品,在法律层面其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模式、手段、程度、标准等也均有差别,具体体现在,第一,与权利保障相关的基本权利福祉型财政事权一般多为共同事权,以强调多级政府的法定保障义务即强制性支出责任;第二,与权利保障相关的市场要素型财政事权要一分为二,例如与市场开放性要求相关的财政事权应当划为共同事权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与市场封闭性要求相关的财政应当划分为一级政府的独立事权以避免多级干预影响到市场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第三,与权力制约相关的政府公权力层级分配及其与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涉及到“权力制约”,故而与“权利保障”的规制思路不同,要求法无禁止既授权,各个层级的政府财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且各个层级政府对应各自的财政事权范围与支出责任,各级财政支出不应当越位或缺位,以免伤害到基本权利福祉和市场自治规律的实现。且政府财政层级的分配本身就要遵循有利于权利保障实现的基本原则,即实现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优化。因此,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必须把握事权与支出的法律本质,从法理的根源探求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解决的路径,改变以往单纯考虑经济学或管理学的效率导向的解决方法,才是提高和实现财税法治的根本,即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优势相结合。当前关于地方财税治理尤其是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研究,虽然在法律文本规范层面,部分省份和直辖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本地区划分改革的改革方案或试行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但更多停留在原则性概括和政策性的宣示,在划分清单、财力匹配、支出规制、争议解决等配套改革方面规定有限,个别省份甚至连最基本的事权清单都没有列举。而在实践层面,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各个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法治程度差异较大,也给地方财税治理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规范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补充。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因为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问题关涉到各级政府关于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财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本论文以“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法治化”作为研究的命题和对象;其次,本论文虽然聚焦的是地方财政问题,但同样离不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这一大背景,地方问题的理顺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顺,因此本研究也涉及到部分财政事权领域是归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在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部分的支出责任在地方各级之间的分配;再次,以宪法教义学的方法作为理论源头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宪法基本权利和公权力体系的类型化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类型化相对接,并辅之以经济学的经济效率原则作为划分的补充;然后,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客观层面的类型化,包括单一事权、共同事权、委托事权、监管事权、新增事权等以及所对应的支出责任;最后,为完成履行事权所需的支出责任,需要对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即收益权畸形必要分析和匹配,以保障地方政府具备履行事权的支出能力和支出责任,从收支相适应的角度探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最终制度目标。本研究需要完成的研究目标是:第一,构建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框架,以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财政治理逻辑思路和指导思想;第二,规范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路径选择,以不断提高地方财税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本研究重点关注的以下问题:第一,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制度意蕴与理念重构;第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界分的标准和程序问题;第三,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中利益平衡的制度设计,尤其是以地方财政收益权为核心展开探讨,即从“收”和“支”两个层面相结合以实现收支相适应,改变原有研究仅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偏离了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前提,故而无法实现财税法治所要求的权责相一致;最后,通过政府间争议解决机制的优化作为事权与支出相适应的制度保障。本文的研究结构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其中第一节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问题的由来,对由来进行逻辑和理论上的推导,论述央地财政关系的核心是地方财政与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本质与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其制度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因此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研究和规范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重大。第二节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包括:理论支撑是分税制下的财政分权与财政公平问题,即地方问题也是在分税制即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探讨;先决条件是对地方主要是省级财税立法权的再审视,应将省级立法权纳入到地方财税治理的核心地位;解决重点是省市县三级政府财政间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因为乡级财政职能在当前财税体制下更多被弱化;解决必要性即现实紧迫性是当前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包括基层政府债务规模膨胀以及地方融资乱想等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和地方政府间财政治理的负面影响。第三节是在比较法的视域下展开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问题的探讨,包括对其他国家在地方财政治理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梳理,去粗取精以得出更为合适的制度借鉴,同时也对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财税体制的内容与利弊进行梳理和总结,寻求制度优化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和可资总结的经验教训。第二章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理论分析,包括法理解读、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界定,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铺垫,分析各个学科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改善的空间,在法理解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重点分析法学视野包括宪法教义学思路对地方财税治理与财税改革所蕴含的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治化研究提出法理依据,地方财税治理必须进行法治的体系化建构,而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部分领域的修补,进而得出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法治化的目标导向和路径导向。目标导向是解决政府财政支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一方面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合法,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当围绕本区域居民的基本福祉。路径导向首先是规范层面应当逐步推动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法定原则,其次在明确支出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收入的划分,包括地方收益权体系的建构,最后应加强财政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完善。当然,在进行路径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不应当忽视现实利益的关切,尤其是对地方各级政府应关注激励相容原则。第三章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制度意蕴与障碍反思,制度意蕴探讨的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律属性和法律边界问题,尤其宪法的教义学中的国家机构体系与基本权利体系能够为地方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认知提供能量巨大的方法论指导。障碍反思是理论层面、程序层面、纵向层面、横向层面等不同的维度梳理传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理论中法治意蕴的匮乏,例如过于强调经济学意义上的划分,划分程序有待加强必要的制度供给、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失衡与错配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在支出活动上的权责不明等。进而总结出两者不匹配的根源,包括规范层面的根源和实践层面的根源,为制度设计指明需要解决的问题。规范层面的根源主要是地方财税改革过程中立法的缺失,缺乏明确的立法指引和制度供给,实践层面的根源有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逐利性冲动,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够完善等等。第四章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的理念重构,第一节是明确划分的基本理念,以宪法基本权利和政府公权力体系的二元划分为基础,并兼顾效率原则。其解决的横向划分基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界限的规范化,纵向划分的基础是财政层级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层次性逻辑关系。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反思现有事权划分的理念误区的基础上行,分别从基本权利和公权力体系两个角度探讨财政事权划分的类型化,重点分析基本权利型与非基本权利型财政事权在规制思路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或导出不同层级的公权力与不同类型和领域的公共产品(包括基本权利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市场要素型公共产品)供给的对接与实现,其中国家公权力体系的对接方面突出强调省级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区域统筹权和市县级等基层政府的微观管制权。以解决事权与支出相适应的划分基础和操作路径。第四节分析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逻辑关系,将财政事权划分与支出责任划分相对接,将各级政府的支出活动严格限定在本级财政事权领域,避免政府财政活动的缺位或越位。第五章对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实证分析,第一节是对地方财政事权进行类型化并给与类型化的价值定位和模式选择,明确财政事权划分的一般类型,以作为决定支出责任的基础。第二节是地方支出责任界定与划分的法治化标准,重点对共同事权、委托事权、监管事权和新增事权等主要类型的支出责任标准予以界定,并对省域和直辖市的支出责任情况进行实证考察和实践梳理。第三节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调整权力的均衡化配置、调整程序的法治化规范、调整权限的规范性划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需要。第四节是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问题的具体化例证。一方面是从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角度分析省、市、县三级的事权与支出划分,另一方面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财政事权和社会保障财政事权的具体化分析。教育财政事权和社会保障财政事权是基本财政事权中的典型代表领域,通过将上述理论应用到教育和社保领域,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化。第六章是对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利益平衡机制展开探讨。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问题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政府间财政关系本身就伴随着各种财税利益的竞争。财政事权与支出的划分本身就是对政府间利益的再分配,因此需要必要的利益平衡机制。第一节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本源,论述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利益竞争与平衡。第二节是对利益平衡机制中的地方收益分析探讨,包括省以下收益分配的检视和地方税收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包括构建可持续的地方税,以及规范共享税的收益分享机制。本节重点聚焦的是地方收益权的完善,包括地方政府各个地方税税种的可行性探讨,以及政府间的税收收益分配如何实现相对均等以保障本级事权的财政支出责任能力。第三节是在分析地方财源不均衡的基础上探讨利益平衡中的纵向财力补偿,主要是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在财力转移不均衡的现状及根源梳理的基础上,对纵向转移支付进行类型化,包括基本权利保障型、产业与经济补偿型、环境补偿型、区域发展均衡型以及紧急状态型转移支付并与财政事权的划分相对接。明确宪法的禁止性边界,即对于超过财政事权范围和地方支出责任范围,且违反效率性原则的应当禁止。进而提出省以下纵向转移支付法律规制的目标、重点和标准,即应当以县市级的财力保障为基本目标、以基本权利型财政事权为支出重点、以横向上解和纵向下沉的方式并用、以经济学标准和法学标准并行的治理思路。第四节是分析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仍然是采用类型化的研究方法和域外借鉴的研究思路。将横向转移支付主要界定为跨区域财政事权,并类型化为资源导出区和人口导入区转移支付、产业限制区和产业转移区转移支付、区域产品供给型转移支付和财政平衡型转移支付。通过利益平衡机制将地方收益分配限定在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领域,以更好的有的放矢,避免以往研究的泛化。第七章是对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研究。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除了实体法上的界定之外,也需要程序法的保障,地方财政纠纷的解决机制在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内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第一节是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财政法律责任配置的规范化,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那么纠纷解决机制也无从谈起。实现财政法律责任配置的规范化,仍然需要通过预算约束的方式实现,同时对责任的配置必须具体化,以免遁入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第二节是在权责一致视角下监督体制的完善,监督机制有利于强化权利义务的落实。在地方财税治理中应当强调地方人大对财政事项监督权的实现和规范性,通过人大监督实现支出责任标准的绩效考量、预算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和完善性。第三节是探讨纠纷解决机制权限的归属,即究竟归属于立法、司法抑或行政?同时对权限归属进行域外考察与借鉴,在域外考察和借鉴的基础上重新反思原有的立法、司法、行政在地方财政争议解决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包括行政解决机制的专门机构模式、司法解决机制的有限参与模式、立法解决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模式,对三种模式的利弊给予相应评价;第四节是对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地方立法权即立法解决机制的再审视,对以往地方财税立法权研究的不足进行梳理和评价,将立法解决机制重新进行法律定位、内涵与外延的明确,并对地方财税立法权的权属标的、权力边界以及替代性机制进行研究,以实现地方财政纠纷解决的机制构建。结论部分针对原有的理论分析和现状的问题梳理,对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法治化提出更为规范的制度对策。首先,在立法层面,强调地方财税治理的法定性,逐步将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上升到地方立法层面,提高地方财税治理的立法水平;其次,从法律属性与经济属性相结合的角度逐步开展地方财政事权的科学划分;再次,根据财政事权的划分进而界定地方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尤其重点强调共同事权(包括横向共同事权)和委托事权项下的支出责任,这是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的重点;然后,对支出责任涉及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规范,既要考虑地方税体系的培育,也要考虑共享税在各级政府间的分享,以保障各级政府具备履行本级事权项下的支出责任能力,以最终实现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最后,优化地方政府间涉及到财政事权与支出划分的争议解决机制,平衡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和财政关系,以保障两者在解决机制上相适应的目标,总结和反思立法、司法、行政等不同的解决机制的优劣和对当前实践的适应性,从法理与实证两个层面得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解决路径。尤其是对地方财税立法在地方财政治理过程中的定位、法律属性、法律必要性给予全面的审视和反思,对地方财税立法的界定和范围给予必要的扩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立法形式之外,也应适当将与财税治理有关的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内容纳入到地方财税立法权的范畴,例如除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之外,还应当包括财政事权的调整、地方举债权的规定、共同财政事权的联合立法、地方立法的替代性机制等等。除此之外,也应当关注地方预算治理在财税治理中的重要性,通过预算法定、预算绩效优化和预算监督等不断提高预算法治化的水平,尤其是将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重要评估标准。当前各个省份出台的改革方案或试行意见多是由省级政府制定出台,与财税法治的思路相悖,因此将以往的行政解决思路逐步优化为立法解决思路辅之以行政解决思路和司法解决思路,以法治化的解决机制作为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障。

宋杰[8](2019)在《XA酒厂纳税筹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把控成本,降低费用,增加企业的利润成为了企业重要的生存法则。企业每年的税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做好合理的纳税筹划,成为降低企业成本与费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白酒行业历史悠久,也是我国目前税负最高的几个行业之一,除了应缴纳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外,还需缴纳高额的消费税,这必然使得白酒行业税负居高不下,并且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问题。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高额的税负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降低税负,减少企业的纳税支出,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成为了众多酿酒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以XA酒厂为研究对象,该企业是以白酒为主导产品的酿酒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加剧,使得XA酒厂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对企业的基本概况、财务状况、涉税状况、以及公司的销售情况、车间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分别从企业改制存在的欠缴消费税问题、“酒文化一条街”项目的事前筹划问题、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以及产品的销售五大方面进行纳税筹划研究。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企业经营与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议,从而制定出一套适用于该企业现状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而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张炜杰[9](2019)在《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文中认为企业重组是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其能有效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当前化解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据wind数据库统计,我国2015-2018年国内并购交易金额均超过2.5万亿元/年,交易数量均超过5000项,且国内并购以境内并购为主,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发展,数量和规模也逐步扩大,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但是我国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重组实践的完成。玉峰房地产公司、国投中鲁等公司重组交易因重组税收政策不协调导致的沉重税负而终止。因此解决重组政策存在的不协调,建立统一协调的重组税收体系势在必行。本文的行文逻辑也是围绕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展开。本文先对重组与重组政策的协调性理论进行分析。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在企业重组中扮演着必要且重要的作用。它是联通企业重组与各税种重组政策的逻辑纽带,是调节各个税种重组税收政策之间矛盾的调和剂。只有建立协调统一的重组税收体系,才能使得企业重组实践顺利完成。在通过对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演进的梳理,以及横向对比分析当前各税种重组政策具体适用的交易类型后,研究发现目前重组税收政策存在的一部分不协调,以及这种不协调的分类与产生原因。同时,以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和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案例切入,进一步分析得出一部分重组税收政策的不协调及其具体表现。在第四章,具体详细总结了目前我国重组税收政策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不协调及其消极影响:重组政策税种间概念定义存在差异、税种间部分交易类型缺乏、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不匹配、经济实质相同业务税收待遇失衡、法规规定零散、以及地区间税务机关理解与执行不一致。在规范和完善重组税收政策的建议一章,本文结合税法基本原则、税法解释原则以及递延纳税原则,针对存在的六个不协调缺陷提出了六点完善重组政策的建议:规范税种间重组政策的概念定义、补足税种间缺乏的重组交易类型、匹配重组的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平衡经济实质相同重组交易待遇、整合各税种重组政策提高遵从度、统一地区间税务局的理解与执行。本文的研究主题为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在促进重组实践方面的协调性,主要运用了理论政策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相比单一税种重组政策的研究,本文对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小税种也有所研究,并从跨税种角度来考察当前重组税收政策的合理性,同时对重组概念的法理性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各税种重组政策的协调性方面,本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段晓宾[10](2019)在《企业IPO过程中补税原因及补税对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股市总市值达到7.60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中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IPO审核也将逐渐从申请审核制向注册制转变。与此同时,申请IPO的企业虚假陈述、欺诈发行等事件时有发生,扰乱了投资者决策,也可能误导了投资者对IPO过程中的补税现象的认识。IPO过程中存在补税现象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吴爱粧曾指出,绝大多数公司上市前平均补税3000万元,补税翻倍的公司数量从2009年起4年内增长了10倍。本文运用了对比分析及实证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2011年至2015年在中国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募股的工业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IPO过程中补税的特征、原因及对未来业绩的影响,最后又选取了NC股份作为案例公司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超过60%的公司在IPO当年及上市前的三年存在补税行为,补税主要发生在IPO前1-2年,国有企业补税程度略高于非国有企业,且IPO补税的主要原因为盈余管理,会计处理不当也是补税的原因之一;IPO补税公司上市后业绩优于非补税公司,国有公司优于非国有公司,说明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释放了企业向好的信息,同时,国有企业效益不如非国企也未得到证实。最后,NC股份公司在登陆创业板的进程中,实际税负率的变化趋势和IPO前后业绩的走势,与样本公司补税程度及业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再结合该公司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断定案例公司同样存在补税问题,进一步证实了IPO过程中补税的普遍性。

二、国企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税务风险管理
    第二节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二、税务风险管理的识别
        三、税务风险管理的防范
第二章 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第一节 国企混改主要途径
        一、增资扩股
        二、并购重组
        三、改制上市
    第二节 国企混改相关税收政策分析
        一、国企混改的税收政策背景
        二、国企混改适用的税收政策
    第三节 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国企混改涉税风险类型分析
        二、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的识别
    第一节 增资入股和并购重组方式下的税务风险识别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介绍
        三、云南白药混改税务风险分析
    第二节 并购重组和改制上市方式下的税务风险识别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介绍
        三、金丰投资混改税务风险分析
    第三节 员工持股方式下的税务风险识别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介绍
        三、上海建工混改税务风险分析
第四章 防范国企混改税务风险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建设
        一、强化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三、加强企业税务人才资源建设
    第二节 采用混改税务风险点梳理和清单处理的方法
        一、税务风险点梳理
        二、采用清单处理的办法
    第三节 建立动态可持续的混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第四节 采用矩阵式混改项目组模式
        一、混改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
        二、国家政策导向和地区政策差异
        三、税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问题
    第五节 加强混改过程中税务风险信息沟通
        一、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
        二、加强与税务机关信息沟通
        三、加强与第三方涉税机构信息沟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企改制中的税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企改制暴露出的税收问题
    (一)税制问题
    (二)政策问题
    (三)税务问题
    (四)旧税无人清缴
二、解决税收问题的对策
    (一)对税收制度加以健全,补充监管制度
    (二)组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对改制企业相关业务的审批进行规范
    (四)借鉴企业的经验,对税务结构加以优化
    (五)加大日常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3)国有控股公司党组织嵌入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司治理理论
        2.1.2 嵌入性理论
        2.1.3 路径依赖理论
        2.1.4 内外共治理论
        2.1.5 进化博弈理论
        2.1.6 自组织理论
        2.1.7 新时代政治经济学
        2.1.8 理论应用情况概述
    2.2 公司治理结构文献综述
        2.2.1 公司治理结构有关文献简述
        2.2.2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关文献简述
        2.2.3 公司治理效能有关文献简述
    2.3 政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2.3.1 文献数据与数据处理
        2.3.2 研究概况
        2.3.3 文献关键词分析
        2.3.4 研究热点聚类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公司治理实践比较研究及国内发展现状
    3.1 国外公司治理实践基本情况
        3.1.1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3.1.2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3.1.3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3.1.4 OECD公司治理准则
    3.2 国内公司治理政策演进和实践情况
        3.2.1 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探索阶段(1992-2001)
        3.2.2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深化实践阶段(2002-2011)
        3.2.3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阶段(2012-今)
    3.3 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特征及核心要件
        3.3.1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3.3.2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要件
    3.4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4.1 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地位的法律保障问题
        3.4.2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支撑问题
        3.4.3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实践效能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党组织嵌入模式下公司治理效能评价技术研究
    4.1 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主体
        4.1.1 公司治理主体与利益相关者
        4.1.2 党组织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发展历程
        4.1.3 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
    4.2 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效能
        4.2.1 公司治理效能的关键指标
        4.2.2 不同主体的治理作用
        4.2.3 治理主体关键职权对比
    4.3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评价量表
        4.3.1 变量的选取及界定
        4.3.2 问卷设计
        4.3.3 治理效能指标体系
    4.4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量表检验
        4.4.1 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4.4.2 信度、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
    5.1 治理效能的结构方程模型
        5.1.1 党组织嵌入影响公司治理效能的路径
        5.1.2 构建治理效能的结构方程模型
        5.1.3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的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5.2.3 党委会对治理效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国有控股公司党组织嵌入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6.1.1 公司制以前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与管理机制
        6.1.2 公司制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的政策规定
    6.2 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的实现模式
        6.2.1 融入模式下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
        6.2.2 嵌入模式下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
    6.3 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
        6.3.1 横向嵌入公司治理博弈模型
        6.3.2 纵向嵌入公司治理博弈模型
    6.4 党组织嵌入促进公司治理效能效应研究
        6.4.1 没有党组织嵌入的董事会与经理层决策博弈模型
        6.4.2 有党组织嵌入的董事会与经理层决策博弈模型
        6.4.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党委会效用分析
        6.4.4 党委会促进企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6.4.5 党组织完善企业的群体决策机制
    6.5 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案例对比研究
        6.5.1 案例研究设计和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6.5.2 党组织参与管理的情况
        6.5.3 党组织参与管理的工作模式
        6.5.4 党组织参与管理效果评价
    6.6 本章小结
7 交叉任职比例协同治理效能理论模型
    7.1 宏观视角:基于帕累托最优的治理效能优化模型
        7.1.1 模型思想
        7.1.2 模型建立
        7.1.3 基于任职比例的帕累托模型
    7.2 微观视角:交叉任职的协同效应算法
        7.2.1 党委会与董事会的融入度
        7.2.2 公司治理的基础效能与协同效能
        7.2.3 党委会成员融入公司治理评级指标集合
        7.2.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决策人员分组情况分析
    7.3 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主要领导任职配置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加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对策建议
    8.1 完善公司治理有关法律法规
    8.2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8.3 推进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能提升实践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工作
    9.2 研究结论
    9.3 主要创新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府分权
        二、财政竞争
        三、隐性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税收遵从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
        三、财政分权理论
        四、政府竞争理论
    第三节 隐性经济的成因与影响
        一、隐性经济的成因
        二、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一、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行政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
        一、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竞争行为
        二、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行为
    第三节 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分析
        一、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二、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三、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第一节 隐性经济测算方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三、模型法
        四、隐性经济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二节 全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货币需求法
        二、DGE模型法
    第三节 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微观收支差异法
        二、MIMIC模型法
        三、DGE模型法
第四章 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数理模型分析
        一、数理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二、行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检验
        一、政府分权、腐败与隐性经济
        二、政府分权、公共产品供给与隐性经济
        三、政府分权、市场化与隐性经济
第五章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分析结果
    第二节 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财政支出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财政支出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六章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税收竞争、税负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税收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三、税收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
        二、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三、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四、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税体制,构建收支责任更加匹配的分权格局
        二、规范和优化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竞争行为
        三、完善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机制,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四、隐性经济治理的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推进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钢铁行业内在问题的研究
        1.3.2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1.3.3 税收政策对钢铁行业的作用研究
        1.3.4 关于钢铁行业税收制度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能过剩及供给侧改革
        2.1.1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1.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 税收政策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机制
        2.2.1 税收法律体系
        2.2.2 税收的经济作用
        2.2.3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2.3 供给侧改革对税收政策的需求
第3章 我国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对税收政策的需求
    3.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钢铁行业现状概览
        3.1.2 钢铁行业发展特征及问题
    3.2 钢铁行业转型方向——供给侧改革
    3.3 我国钢铁行业改革对税收政策的需求
        3.3.1 利用税收政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需求
        3.3.2 利用税收政策解决改革过程中人员安置问题的需求
        3.3.3 利用税收政策增强钢铁行业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
        3.3.4 利用税收政策解决出口疲软及海外投资不足问题的需求
第4章 我国税收政策在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局限性
    4.1 钢铁行业税收政策现状
        4.1.1 钢铁行业的税收制度
        4.1.2 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梳理
    4.2 税收政策在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局限性
        4.2.1 税收政策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局限性
        4.2.2 税收政策在人员安置方面的局限性
        4.2.3 税收政策在鼓励科研创新方面的局限性
        4.2.4 税收政策在鼓励出口及海外投资方面的局限性
第5章 国际相关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关于推动钢铁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5.1.1 日本关于推动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实践
        5.1.2 日本关于推动钢铁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实践
        5.1.3 美国关于推动钢铁去产能后人员安置的税收政策实践
    5.2 国际经验对我国税收政策改革方向的启示
第6章 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建议
    6.1 完善有关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
        6.1.1 推出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新政策
        6.1.2 降低原政策中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的股权支付比例
    6.2 出台针对钢铁行业失业人员安置有关的税收政策
        6.2.1 完善鼓励其它行业吸纳失业人员的税收政策
        6.2.2 推出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税收政策
    6.3 完善科研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6.3.1 利用增值税优惠促进企业设备更新
        6.3.2 从新定义钢铁行业中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范围
        6.3.3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支持力度
    6.4 完善钢铁企业及产品向国外延伸的税收政策
        6.4.1 增加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
        6.4.2 减免企业境外所得的所得税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问题的由来
        一、央地财政关系的核心:地方财政治理与地方自主权问题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本质与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
        三、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制度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分税制体系下的财政分权理论与财政公平原则
        二、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地方立法权限的界定和法定性原则
        三、解决问题的重点:省市县三级划分
        四、解决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
    第三节 比较法视域下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共性解析
        一、纵向比较:历史源流中的地方财政问题梳理
        二、横向比较:域外地方财政治理的它山之石
第二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理求索
        一、概念界定
        二、法理渊源
    第二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律界定
        一、央地财政分权的法律解析
        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理解构
    第三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界定
    第四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的导向
        一、目标导向
        二、路径导向
第三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制度意蕴与障碍审思
    第一节 制度意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律释义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地位
        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律属性和法律边界
    第二节 障碍审思:传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理论中法治意蕴的匮乏
        一、理论障碍:过于强调经济学意义上的划分
        二、程序障碍:划分程序中程序供给的欠缺
        三、纵向障碍:制度缺漏下央地以及上下级财政关系的失衡与错配
        四、横向障碍: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权责不明和地方政府支出偏好
    第三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的根源
        一、规范层面的根源
        二、实践层面的根源
第四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的理念重构
    第一节 目标导向:以居民基本权利体系和政府公权力体系的二元划分为统属,兼顾效率原则
        一、横向划分的基础:规范视野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限
        二、纵向划分的基础:财政层级与公共产品内在层次性关系
    第二节 基本权利体系对于财政事权划分的制度意蕴
        一、现有事权划分的理念误区
        二、基本权利型财政事权的层次性和类型化价值
        三、基本权利型与非基本权利型财政事权的目标定位
    第三节 国家公权力部门体系对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制度意蕴
        一、地方国家权力部门体系的二元划分:省级政府的区域统筹权和市县级政府的微观管制权
        二、国家机构体系的层次性与类型化同财政事权划分的内在联系
        三、德国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制度借鉴
    第四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逻辑关系
        一、财政事权是决定支出责任的基础
        二、支出责任保障与实现财政事权的关系
        三、支出责任划分的法治化思路
第五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地方财政事权的类型化界分及其价值
        一、类型化的价值定位:是决定支出责任的基础
        二、类型化的责任主体: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事权领域的集中反映
        三、类型化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地方支出责任界定与划分的法治化标准
        一、地方支出责任法治化的价值判断
        二、地方支出责任界定的法治化标准
        三、省域支出责任的实证考察
        四、直辖市支出责任的特殊性考察
    第三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动态调整机制
        一、调整权力的均衡化配置
        二、调整程序的法治化规范
        三、调整权限的规范性划分
    第四节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具体化例证
        一、省、市、县三级财政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实践选择
        二、教育财政事权
        三、社会保障财政事权
第六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利益平衡机制
    第一节 利益冲突的本源: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利益竞争与平衡
    第二节 利益平衡机制中的地方收益划分
        一、省以下收益分配的现状:税种归属与共享理论的检视
        二、收益分配的核心:税收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利益平衡机制中的纵向支出转移支付
        一、财力转移不均衡的现状及根源探析
        二、地方纵向转移支付类型化和法律禁止性边界
        三、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规制
    第四节 利益平衡机制中的横向支出转移支付
        一、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视角下横向转移支付的类型化
        二、横向转移支付的域外借鉴:以德国横向财政平衡为例
第七章 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节 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财政法律责任配置的规范化
    第二节 权责一致视角下监督体制的完善
        一、地方人大对财政事项监督权的规范性
        二、支出责任标准的绩效考量
        三、预算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制度
    第三节 纠纷解决机制权限的归属
        一、权限归属的基本思路:立法、司法抑或行政?
        二、权限归属的域外考察与借鉴
    第四节 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地方立法权的再审视
        一、地方立法权的权属标的:实践基准和纠纷解决归属
        二、地方立法权的权力边界
        三、替代性机制的可行性探讨:授权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XA酒厂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2 纳税筹划相关理论综述
    2.1 纳税筹划的含义及特征
        2.1.1 纳税筹划的含义
        2.1.2 纳税筹划与偷税的区别
        2.1.3 纳税筹划的特征
    2.2 纳税筹划的步骤
        2.2.1 收集资料与信息
        2.2.2 确定筹划目标
        2.2.3 设计纳税筹划方案
        2.2.4 风险防范研究
    2.3 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
        2.3.1 减免税技术
        2.3.2 延迟纳税技术
        2.3.3 转移相关环节筹划技术
        2.3.4 会计政策选择技术
    2.4 纳税筹划相关理论基础
        2.4.1 “经济人”假设
        2.4.2 破窗理论
        2.4.3 博弈论
3 XA酒厂纳税管理现状分析
    3.1 XA酒厂基本概况
        3.1.1 XA酒厂基本情况
        3.1.2 XA酒厂经营状况
    3.2 XA酒厂纳税概况
        3.2.1 XA酒厂涉税业务和税种
        3.2.2 XA酒厂税负情况与同行业对比分析
    3.3 XA酒厂纳税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XA酒厂纳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XA酒厂纳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3 XA酒厂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分析
4 XA酒厂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4.1 XA酒厂纳税筹划基本思路
    4.2 XA酒厂欠缴消费税的纳税筹划
        4.2.1 破产重组原理的应用
        4.2.2 新法优于旧法与特殊法优于一般法原则的应用
    4.3 “酒文化一条街”项目事前筹划
        4.3.1 兼并同类亏损企业
        4.3.2 企业建立时身份的选择
        4.3.3 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
        4.3.4 税收优惠政策法
    4.4 XA酒厂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
        4.4.1 供应商抉择的筹划
        4.4.2 材料运输环节的纳税筹划
        4.4.3 采购结算方式的纳税筹划
    4.5 XA酒厂生产环节的纳税筹划
        4.5.1 产品加工方式的选择
        4.5.2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方式的筹划
        4.5.3 设备修理的筹划
    4.6 XA酒厂销售环节的纳税筹划
        4.6.1 设立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
        4.6.2 先销售后包装
        4.6.3 折扣方式的选择
        4.6.4 酒类销售价格的策略性筹划
        4.6.5 延期纳税
        4.6.6 加大药酒的生产以及推广
5 XA酒厂纳税筹划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5.1 XA酒厂纳税筹划风险研究
        5.1.1 国家政策解读偏差风险
        5.1.2 税收时效性风险
        5.1.3 此消彼长的筹划风险
        5.1.4 企业筹划操作风险
        5.1.5 税务机关执法偏差风险
    5.2 XA酒厂纳税风险防范对策
        5.2.1 提高员工纳税筹划意识与专业性
        5.2.2 关注税收政策动态变化
        5.2.3 提高纳税筹划重视程度
        5.2.4 注重税务策划的综合性
        5.2.5 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力度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企业重组的概念分析
        一、企业重组的定义及分类
        二、企业重组参与方及可能涉及税种
    第二节 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概念分析
        一、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含义
        二、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作用
        三、不协调性产生的原因与类型
    第三节 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对企业重组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对企业重组方案选择的影响
        二、对企业重组交易损益的影响
        三、对重组交易方合规性的影响
第二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梳理及分析
    第一节 所得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一、企业所得税
        二、个人所得税
    第二节 流转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第三节 财产和行为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一、契税
        二、土地增值税
        三、印花税
    第四节 各税种重组政策适用交易横向比较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案例分析
        一、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方案介绍
        二、玉峰公司及税务局对涉及税种意见
        三、玉峰公司终止资产划转交易的原因
    第二节 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一、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方案介绍
        二、税务机关对税务处理的意见变化
        三、重组交易双方终止重组交易原因
    第三节 重组案例失败的结果分析
        一、案例体现的征纳双方的争议
        二、对案例体现的征纳争议的分析
        三、重组案例失败的启示
第四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的缺陷及影响
    第一节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的缺陷
        一、税种间概念定义存在差异
        二、税种间部分交易类型缺乏
        三、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矛盾
        四、实质相同交易的待遇失衡
        五、法规零散影响税收遵从度
        六、地区间税务局处理不一致
    第二节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缺陷带来的影响
        一、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
        二、延缓乃至阻碍重组实践的完成
        三、导致部分主体经济行为的扭曲
        四、影响地方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
第五章 规范和完善重组税收政策的原则和建议
    第一节 规范和完善企业重组政策的原则
        一、税法基本原则
        二、税法解释原则
        三、递延纳税原则
    第二节 规范和完善企业重组政策的建议
        一、规范税种间重组政策的概念定义
        二、补足税种间缺乏的重组交易类型
        三、匹配重组的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
        四、平衡经济实质相同重组交易待遇
        五、整合各税种重组政策提高遵从度
        六、统一地区间税务局的理解与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0)企业IPO过程中补税原因及补税对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IPO审核及企业IPO前后差异概述
    第一节 拟IPO企业的目标与定位
    第二节 企业IPO审核对税务方面的要求
        一、发行条件的涉税要求
        二、申报材料的涉税要求
    第三节 企业IPO前后差异
第二章 企业IPO补税特征、原因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企业IPO补税的特征
        一、企业IPO补税现状
        二、IPO企业业绩分析
    第二节 企业IPO补税原因
        一、会计处理不当
        二、现金流短缺
        三、盈余管理操纵业绩
    第三节 企业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一、会计处理不当造成的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二、现金流短缺引起的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三、盈余管理导致的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第三章 IPO补税原因及补税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实证分析一:IPO补税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假设:IPO补税原因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实证分析二:IPO补税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一、研究假设: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一、IPO补税原因的稳健性检验
        二、IPO补税对经营业绩的稳健性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NC股份为例
    第一节 NC股份概况
    第二节 NC股份案例分析
        一、NC股份IPO进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问题
        二、NC股份IPO补税原因
        三、NC股份IPO补税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四、案例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IPO补税的主要原因
        二、IPO补税对业绩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建议及启示
        一、对拟IPO公司的建议
        二、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企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于旖文.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国企改制中的税收问题及对策分析[J]. 甄小芳. 财经界, 2020(14)
  • [3]国有控股公司党组织嵌入治理结构研究[D]. 刘福广.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D]. 陈海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推进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税收政策研究[D]. 伊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法治化研究[D]. 陈雷.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XA酒厂纳税筹划研究[D]. 宋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9]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D]. 张炜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企业IPO过程中补税原因及补税对业绩的影响研究[D]. 段晓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国有企业改制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