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腹腔动脉一次注入大剂量抗癌药物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论文文献综述)
傅云霞[1](2021)在《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我们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微创介入科住院接受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仑伐替尼在DEBTACE后3至5天口服给药(体重大于60kg,12mg/d;体重小于60kg,8mg/d)。我们评估了不良事件(AEs)发生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生存率(OS)等。对OS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符合研究条件的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Child-Pugh分级A级28例(65.1%),B级15例(34.9%)。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3.0-27.0个月),平均接受2.6次(2–4次)DEB-TACE,仑伐替尼的中位给药时间为12.5个月(3.0–27.0个月)。在整个随访过程中,19例患者(44.2%)发生了与TACE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3级不良事件1例(2.3%)。39例患者(90.7%)发生了与仑伐替尼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13例(30.2%)发生3级不良事件。该13例患者中,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缓解,仑伐替尼恢复原始剂量,7例患者通过剂量减量不良反应缓解,1例患者接受了终身停药。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ORR和DCR分别为69.7%和88.4%,中位PFS为7.0个月(95%CI:5.4-8.6个月),OS为15.0个月(95%CI:11.3-18.7个月)。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腹水(HR=2.890,95%CI:1.018–8.199;P=0.046)和肝外转移(HR=2.267,95%CI:1.044–4.923;P=0.039)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是安全的,腹水和肝外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崔玮[2](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朱亚玲[3](2020)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肝肾功能、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肿瘤缓解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我科住院的80例18岁至75岁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生化指标及胸部CT。两组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右腹股沟区穿刺点局麻后,行右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导入靶血管,行血管内化疗栓塞,试验药品与给药:对照组:顺铂30mg50mg+5-Fu 8001000mg,再用碘化油6ml、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200mg榄香烯注射液灌注+术后400mg榄香烯注射液静滴1周。一次介入治疗为一个疗程,术前及术后一周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癌肿瘤标志物AFP及CEA等,同时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不良反应等,每一疗程结束后3月复查一次,评价缓解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结果:(1)生活质量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卡氏评分明显提高(P<0.05)。(2)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纳呆、神疲乏力症状改善显着(P<0.05),恶心呕吐情况改善不明显(P>0.05)。(3)毒性反应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减少、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功能:治疗后实验组CD3+T、CD4+T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8+T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5)肿瘤标志物:治疗后两组AFP、CEA无明显差异(P>0.05)。(6)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热、肝区疼痛、乏力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肿瘤缓解率:实验组肿瘤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2)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减缓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但肾功能损害方面无明显差异;(3)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发热、乏力等介入的不良反应;(4)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5)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提高肿瘤的缓解率。
梁礼聪[4](2020)在《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治疗大肝癌(HCC,≥5.0 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DEB-TACE治疗大肝癌患者61例。通过记录患者实验室基线资料,肿瘤特征(包括肿瘤大小、位置、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根据CTCAE 4.0标准评价术后并发症,评估DEB-TACE在大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随访,应用mRECIST标准评价,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病灶进展(PD)、疾病缓解(CR+PR)、疾病控制(CR+PR+SD),以及至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并对完全缓解(CR)率、TTP、OS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共6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6个月肝内肿瘤完全缓解(CR)者22例(48.38%,22/61),部分缓解者(PR)16例(19%,16/61),病灶稳定(SD)者9例(12.90%,9/61),病灶进展者(PD)12例(16.2%,12/61),术后6个月客观缓解率(CR+PR)/61×100%为67.74%,疾病控制率(CR+PR+SD)/61×100%为87.09%。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包膜是否完整(P<0.001)、肿瘤是否局限在单叶(P<0.05)是DEB-TACE患者术后6个月获得CR的独立影响因素。6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0个月(95%CI 14.1-23.9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0例,中位OS(mOS)为22.0个月(95%CI 13.9-30.1个月),肝内肿瘤中位TTP(mTTP)为9.0个月(95%CI 7.4-10.6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是影响TTP和OS的独立因素。肿瘤最大径为5.07.0 cm的大肝癌患者比最大径为7.110.0 cm及>10.0cm患者,mTTP显着延长(12.0个月vs 10.4个月,P=0.037;12.0个月vs 7.0个月,P=0.022),mOS也显着延长(23.0个月vs 13.0个月,P=0.014;23.0个月vs 19.0个月,P=0.042),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包膜完整型大肝癌患者mTTP(12.0个月vs6.0个月,P<0.001)、mOS(24.0个月vs 14.0个月,P=0.001)也明显长于肿瘤边界浸润型患者。在安全性方面,61例病人术后有5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其中发热患者22例(36.07%,22/61),其中程度达3级患者5例(8.20%,5/61),体温>40.0℃并伴有寒战,予退热、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发热持续时间3-14天;腹痛患者41例(67.21%,41/61),其中疼痛程度3级5例(8.20%,5/61),VAS评分>7分,经对症处理后均于1周内疼痛症状缓解;呕吐患者13例(21.3%,13/61),24小时内经处理均可缓解,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5例患者术后肝内形成胆汁瘤,其中2例予置管穿刺引流及抗感染处理,均于置管引流后6月内拔除引流管。卡方检验提示,DEB-TACE术后一周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较术前短暂升高,血浆白蛋白(ALB)短暂下降,5例(8.2%,5/61)患者术后一周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由术前A级变成B级,但术后一月复查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1、DEB-TACE是治疗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肿瘤包膜完整、肿瘤位于单叶是患者术后6个月取得完全缓解(CR)的独立影响因素。2、肿瘤大小、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是TTP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最大径为5.07.0 cm及肿瘤边界完整的患者TTP及OS,明显长于肿瘤最大径>7.0 cm和肿瘤包膜浸润型患者。3、DEB-TACE治疗大肝癌是安全的,术后肝功能短暂下降,但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热、疼痛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及时对症处理。术后需密切观察胆汁瘤形成,必要时需及时置管引流。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5](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戴天明[6](2019)在《抗癌先导化合物J020的临床前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肺癌在中国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上市,显着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因此亟待开发出新的靶向药物来治疗肺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一个抑制癌症的新靶点,NAMPT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癌细胞凋亡。其中两个进行至临床试验阶段的NAMPT抑制剂FK866和CHS828,因成药性不足(药物消除快、毒性大)等问题未能成为理想的癌症治疗药物。针对临床上NAMPT抑制剂出现的药物消除问题,在前期研究中首先对合成的一系列新型NAMPT抑制剂进行筛选,发现候选化合物J020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对非小细胞肺癌有良好药效作用,且体外半衰期较长。因此,本研究将对J020开展临床前成药性评估,以期提高研发成功率。试验采用LC-MS/M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和Q-trap线性离子阱等技术,建立了J020在大鼠、比格犬、食蟹猴和人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将鼠、犬、猴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结合体外细胞模型、血浆平衡透析模型、代谢模型、原位血管灌流模型等,探讨J020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安全性状况,试验结果如下:1.J020对靶器官肺呈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使肺部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液150倍以上。这提示J020有较为理想的肺部靶向性,在较低给药剂量(10 mg/kg)时,就能在肺靶器官中维持较高浓度并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2.J020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很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9%)。而在大鼠中J020的尿液排泄率(<0.007%)和粪便排泄率(<1.4%)极低,同时有较快的肝清除率(0.44mL/min/mg),提示给药后大部分J020广泛分布和结合蛋白,少量游离态J020发生代谢转化,极少量原型J020经肾排泄消除,以上因素有利于延长J020在体内的滞留时间。3.J020的药代动力学物种差异研究提示,J020在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比大鼠和比格犬更为优良,在相同静脉注射剂量(3 mg/kg)下,食蟹猴的暴露水平(8785 ng/mL*h)更大,半衰期(5.6 h)更长,清除率(0.3 L/h/kg)更低,表观分布容积(2.8 L/kg)合适,且符合线性动力学规律。采用异速放大模型对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预测:体重为70 kg的人,J020半衰期为16.6小时,清除率为0.352 L/h/kg,表观分布容积为7.98 L/kg,说明J020在人体也可能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4.J020的初步安全性评估结果提示,J020在大鼠进行中低剂量单次或重复给药时未见动物异常,但在高剂量给药(100 mg/kg)时可能对大鼠的脾和肺产生影响。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评估提示,J020对人P450 2D6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2.9±0.6μM),需注意联合用药风险。5.J020在大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3.9%),主要原因是肝脏对药物具有较强的首过效应(49.7%)。J020在肠道的跨膜渗透能力中等。综合以上成药性评估结果,新靶点NAMPT抑制剂J020在动物体内比临床参比药物FK866具有更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更强的肿瘤抑制作用。若作为注射针剂治疗肺癌,J020是值得向前推进的药物候选物。若要采用口服方式给药,可通过药物化学方法对J020的代谢位点进行封闭和改造,或药剂学方法优化口服制剂,提高生物利用度。以上研究将为J020的后续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创新药物研发和成药性评估提供借鉴经验。
徐燕能[7](2019)在《DEB-TACE与cTACE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免疫影响及短期疗效的前瞻性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DEB-TACE与cTACE术后细胞免疫状态变化、短期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7年01月-2018年06月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共计78例,实验组33例患者使用可载药微球行DEB-TACE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行cTACE治疗,分别在术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术前1周及术后1月、3月行肝脏增强CT或增强MR检查,并完善同期血液生化检查。随访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mRICIST对实体肿瘤进行疗效评估,对比分析两种TACE术后细胞免疫状态变化、短期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体力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临床分期与术前CD3+%、CD3+CD4+%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D4+/CD8+比值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3、DEB-TACE组术后CD3+%、CD3+CD4+%和CD4+/CD8+均高于手术前,而CD3+CD8+%术后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组患者术后CD3+CD4+%和CD4+/CD8+高于术前,CD3+%和CD3+CD8+%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EB-TACE术后CD3+%频数表达增加1.8%,cTACE术后CD3+%频数表达减少1.7%,两组CD3+%频数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2,P<0.001);DEB-TACE术后CD3+CD4+%频数表达增加11.1%,高于cTACE增加的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P=0.006)。CD3+CD8+%(t=0.009,P=0.993)、CD4+/CD8+(t=1.775,P=0.079)以及AFP(t=1.194,P=0.236)在术前术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1月评效与术前术后CD3+%变化值呈正相关;与CD3+CD4+%、CD3+CD8+%以及CD4+/CD8+的变化值无相关关系。术后3月评效与术前术后CD3+%、CD3+CD4+%变化值呈正相关;与CD3+CD8+%和CD4+/CD8+的变化值无相关关系。6、两种手术术前术后肝功能评级及ECOG评分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DEB-TACE手术患者的术中辐射剂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719.4(500.1),高于cTACE组的500.1(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3,P=0.001)。结论:1、DEB-TACE组与cTACE组均能改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但DEB-TACE术后患者CD3+%、CD3+CD4+%频数表达幅度变化优于c TACE。2、DEB-TACE组与cTACE组术后1月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月疗效评估DEB-TACE优于cTACE。3、DEB-TACE组与c TACE组在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郭栋,独建库,李珂,何伟华[8](2019)在《TACE并门静脉灌注热碘油联合CIK免疫治疗肝转移癌》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采用经肝动脉栓塞术(TACE)并门静脉灌注热碘油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悬液免疫治疗肝转移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肝转移癌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56例和对照组62例,联合组采用CIK细胞悬液免疫治疗联合经肝动脉TACE并门静脉灌注大剂量热碘油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TACE并热碘油治疗。结果术后复查CT、MRI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Treg)水平变化。联合组瘤体缩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调节T细胞(Treg)和CD8+细胞比例下降,CD3+、CD4+细胞比例分别上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治疗联合经肝动脉TACE并门静脉路径灌注大剂量热碘油治疗肝转移癌疗效比常规TACE联合热碘油治疗方法更有效,能有效缩小瘤体,改善患者细胞免疫抑制状态,是治疗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凯[9](2018)在《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抑制剂C646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al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瘤,存在于肾上腺,颈部,胸部和脊髓等组织中的神经中。组蛋白乙酰化酶是该病潜在的治疗靶点。乙酰化酶p300抑制剂C646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靶向剂,抑制各种类型肿瘤中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646对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646处理SH-SY5Y和Kelly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通过MTT实验评估细胞生长并且用显微镜观察来评估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 1(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1)和CTCF(CCCTC-binding,factor)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PARP1与CTCF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通过不同浓度的C646处理,观察肿瘤大小并检测肿瘤组织中PARP、CTCF及下游抑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64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SH-SY5Y和Kelly细胞的增殖。SH-SY5Y和Kelly细胞中C646的IC50值分别为9.1和36μM。Annexin V染色显示,C646处理的SH-SY5Y和Kelly细胞和对照相比凋亡更多(p<0.05)。细胞周期实验发现,与对照相比,C6464处理的SH-SY5Y和Kelly细胞G2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C646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起着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两种细胞的克隆数逐渐减少。20μM/L浓度的药物对两种细胞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最明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随C646浓度增加,NB细胞中PARP和CTCF蛋白表达降低。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C646抑制PARP1介导的对CTCF的PAR化。利用C646处理裸鼠成瘤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生存率提高,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C64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SH-SY5Y和Kelly细胞的增殖。C646引起SH-SY5Y和Kelly细胞凋亡是主要由PARP1介导。同时C646通过抑制PARP1对CTCF的PAR化和激活作用,上调CTCF调控的抑癌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的发展。本研究证实PARP1是抗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而C646具有成为新的抗神经母细胞瘤药物的价值。
丁俊[10](2018)在《富硒酵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短期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通过应用富硒酵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测定患者血硒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对比其影响,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不良反应,为进一步研究富硒酵母联合TACE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1.病人资料:同意接受对比治疗的肝癌患者,共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28-70岁),所有入组病例,按就诊时序,均分为A、B组。A组患者采用TACE加上普通酵母口服,B组患者采用TACE加富硒酵母口服,连续2个月。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硒含量、血清VEGF、临床有效率、体力状况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3.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A组临床有效率为40%,B组为5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两组患者的血硒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治疗后A组血硒均值略高于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324),B组血硒均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着意义(P=0.000)。两组间相比,B组可见较A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治疗后5天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治疗后30天B组VEGF呈下降趋势,A组仍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体力状况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及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7)。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癌患者血硒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经过TACE治疗患者血硒水平能有提高,提示肿瘤可能导致血硒水平下降,可能与肿瘤蓄积血硒有关,通过口服补硒能够提高患者血硒含量。2、TACE治疗后,发现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说明TACE可以短期有效控制肝癌病灶。TACE联合富硒酵母治疗肝癌后,有可能提高疗效。3、TACE联合富硒酵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从而抑制肝癌进展,改善预后。4、在临床上,TACE联合富硒酵母治疗肝癌是安全可行的,未发现明显严重的毒副反应,对患者的体能状况评分没有影响,可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由腹腔动脉一次注入大剂量抗癌药物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腹腔动脉一次注入大剂量抗癌药物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1)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
1.3.2.1 治疗中耳炎 |
1.1.2.2 治疗牙患 |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
1.1.2.5 治疗荨麻疹 |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
1.1.3.1 抗炎症作用 |
1.1.3.2 抑菌作用 |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
1.1.3.5 抗肿瘤作用 |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
2.1.7.2 树脂的筛选 |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
2.2 结果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3.1.6 H22细胞的培养 |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3.1.12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动物 |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4.1.4 试剂 |
4.1.5 仪器 |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
4.1.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
4.2.3 一般状况观察 |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3)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肝癌诊断标准 |
1.3 临床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临床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3.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3.3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4 毒性反应比较 |
3.5 免疫指标比较 |
3.6 肿瘤标志物比较 |
3.7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8 肿瘤缓解率比较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普外肿瘤科肿瘤患者卡氏(KPS)评定表 |
附录3--第8版肝癌TNM分期 |
附录4--中医症状分级量表 |
附录5--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6)抗癌先导化合物J020的临床前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的癌症发病与死亡状况 |
1.1.2 非小细胞肺癌和三阴乳腺癌 |
1.1.3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及其抑制剂的抗癌机制 |
1.1.4 NAMP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2 药学基础 |
1.2.1 创新药物研发与类药性质 |
1.2.2 创新药物临床前成药性评估 |
1.2.2.1 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与药效研究 |
1.2.2.2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2.2.3 安全性评价以及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评估 |
1.2.3 临床前数据预测创新药物人体参数的模型 |
1.2.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线性离子阱技术 |
1.3 前期研究 |
1.3.1 一系列新NAMPT抑制剂的前期筛选 |
1.3.2 新型NAMPT抑制剂J020和J030 的体内药效研究 |
1.3.3 新型NAMPT抑制剂J020和J030 的初步药代动力学试验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本研究的应用前景 |
第二章 J020 口服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建立检测生物样品中J020 含量的LC-MS/MS分析方法 |
2.3.1 标准溶液配制 |
2.3.2 色谱条件 |
2.3.3 质谱条件 |
2.3.4 生物样品前处理 |
2.4 实验方案与操作 |
2.4.1 溶液配制 |
2.4.1.1 大鼠给药溶液配制 |
2.4.1.2 肠肝血管灌流溶液配制 |
2.4.2 实验方案 |
2.4.2.1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实验 |
2.4.2.2 J020在Caco-2 单层细胞的跨膜转运实验 |
2.4.2.3 J020 在大鼠肝微粒体系中代谢稳定性实验 |
2.4.2.4 J020 在不同pH溶液中稳定性实验 |
2.4.2.5 J020 在肠道微生物中稳定性实验 |
2.4.2.6 J020 在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实验 |
2.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LC-MS/MS分析方法建立 |
2.5.2 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 |
2.5.3 J020在Caco-2 单层细胞的跨膜转运实验结果 |
2.5.4 J020 在大鼠肝微粒体系中代谢稳定性实验结果 |
2.5.5 J020 在不同pH溶液中稳定性实验 |
2.5.6 J020 在肠道微生物中稳定性实验结果 |
2.5.7 J020 在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实验结果 |
2.6 小结及讨论 |
2.6.1 本章小结 |
2.6.2 讨论 |
第三章 J020 在靶器官的分布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案与操作 |
3.3.1 溶液配制 |
3.3.1.1 缓冲液配制 |
3.3.1.2 大鼠给药溶液配制 |
3.3.2 实验方案 |
3.3.2.1 J020 与大鼠、比格犬、食蟹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实验 |
3.3.2.2 J020 在大鼠全血的分布实验 |
3.3.2.3大鼠静脉注射10 mg/kg的 J020 后在11 个组织分布实验 |
3.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J020 与大鼠、比格犬、食蟹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 |
3.4.2 J020 在大鼠全血中分布结果 |
3.4.3 J020 在大鼠11 个组织中分布结果 |
3.5 小结及讨论 |
3.5.1 本章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章 J020 代谢、排泄及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J020 在不同物种的代谢稳定性及代谢产物鉴定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操作 |
4.2.2.1 溶液配制 |
4.2.2.2 实验方案 |
4.2.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3 实验结果 |
4.3 J020 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的排泄研究 |
4.3.1 材料与仪器 |
4.3.2 实验操作 |
4.3.2.1 药物溶液配制 |
4.3.2.2 实验方案 |
4.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3 实验结果 |
4.4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评估 |
4.4.1 材料与仪器 |
4.4.2 实验操作 |
4.4.2.1 溶液配制 |
4.4.2.2 实验方案 |
4.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4.3 实验结果 |
4.5 小结和讨论 |
4.5.1 本章小结 |
4.5.2 讨论 |
第五章 J020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种属间差异研究与人体参数预测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操作 |
5.3.1 药物溶液配制 |
5.3.2 实验方案 |
5.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J020 在大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
5.4.2 J020 在比格犬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
5.4.3 J020 在食蟹猴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
5.4.4 J020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种属间差异及人体参数预测结果 |
5.4.5 体外-体内半衰期的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及讨论 |
5.5.1 本章小结 |
5.5.2 讨论 |
第六章 J020 初步安全性评价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 |
6.2.2 仪器 |
6.2.3 实验动物 |
6.3 实验操作 |
6.3.1 药物溶液配制 |
6.3.2 实验方案 |
6.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大鼠静脉注射J020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6.4.2 大鼠重复给药5 次实验结果 |
6.5 小结及讨论 |
6.5.1 本章小结 |
6.5.2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DEB-TACE与cTACE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免疫影响及短期疗效的前瞻性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8)TACE并门静脉灌注热碘油联合CIK免疫治疗肝转移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1.1 入组条件 |
1.1.2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TACE术 |
1.2.2 经皮肝穿门静脉操作及治疗 |
1.2.3 CIK疗法的实施 |
1.2.4疗效评估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
2.2 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2.3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
2.4 术后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抑制剂C646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C646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和Kelly生物学功能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646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起着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加 |
2. C646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起着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作用。 |
3. C646对Kelly、SH-SY5Y细胞形态的影响 |
4. C646致Kelly、SH-SY5YG1期+S期阻滞 |
讨论 |
第二部分 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C646促进神经母细胞瘤凋亡、机制及动物实验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C646促进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 |
2. C646促进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机制 |
3. C646促进体内神经母细胞瘤凋亡并抑制裸鼠成瘤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及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写表 |
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富硒酵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短期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TACE的现状与进展 |
1.1.2 硒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1.1.3 VEGF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富硒酵母联合TACE抑制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病人资料 |
2.1.2 肝脏CT扫描 |
2.1.3 血硒及血液生化指标检验分析 |
2.1.4 血清VEGF检测 |
2.1.5 介入治疗 |
2.1.6 治疗后处理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及短期疗效评价 |
2.2.2 分组情况 |
2.2.3 治疗前后血硒水平变化 |
2.2.4 治疗前后VEGF水平的变化 |
2.2.5 体力状况评分(PS评分)情况 |
2.2.6 不良反应情况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由腹腔动脉一次注入大剂量抗癌药物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论文参考文献)
- [1]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D]. 傅云霞.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2]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D]. 朱亚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梁礼聪.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6]抗癌先导化合物J020的临床前成药性研究[D]. 戴天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DEB-TACE与cTACE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免疫影响及短期疗效的前瞻性对比分析研究[D]. 徐燕能.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8]TACE并门静脉灌注热碘油联合CIK免疫治疗肝转移癌[J]. 郭栋,独建库,李珂,何伟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19(01)
- [9]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抑制剂C646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D]. 周凯.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富硒酵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短期临床疗效的观察[D]. 丁俊. 湖北民族学院,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