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

青壮年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

一、青壮年脑梗塞5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霞[1](2020)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相关病例,探索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的异同点。研究意义通过对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为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以《证素辨证学》制定证素症状为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中对于各症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常见症状,对两种疾病提炼症状要点,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00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6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肺、脾、心神、筋骨、胃;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痰、湿、阴虚、动风、血瘀、血虚、热;共十四种高频证素。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肾、肺、心神、脾;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阴虚、痰、湿、动风、血虚、血瘀、气虚、阳虚;共十四种高频证素。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这两个证素大于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其余证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将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性证素分为虚、实两类,其中合并高血压组实性证素共出现160次(72.73%),虚性证素60次(27.27%);合并糖尿病组实性证素共出现86次(60.14%),虚性证素67次(39.86%)。两组患者实性证素比例均大于虚性证素。结论(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两组患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且以实为主。病位证素分布中均以肝为首位,病性证素痰、湿、动风、血瘀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平肝息风、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治法的应用。(2)通过提取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证素,发现两组证素分布总体略有差异。其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两个证素多于合并高血压组,提示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在袪邪的基础上加强培本固元,滋养肾阴。

林秀梅[2](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刘俊丽[3](2017)在《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借鉴不同的研究思路,从多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初探三者常用方药以及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选择用药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2006-2015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证治研究相关文献。根据严格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运用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证据等级体系将文献分为4类。将其药物名称、药物归类等规范化处理后,在Excel中建立中医药研究数据库并录入数据,按照目的计算并确定核心药物,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频数描述、聚类分析,最后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汤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文献516篇,通过文献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330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186篇。其中Ⅰa文献291篇,Ⅰb文献39篇,Ⅱa文献178篇,Ⅱb文献8篇。纳入共23870例患者,232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7708次,共77味核心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511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206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305篇,其中Ⅰa文献183篇,Ⅰb文献23篇,Ⅱa文献269篇,Ⅱb文献36篇。纳入共31323例患者,237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7942次,共85味核心药物。对中药汤剂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186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65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121篇,其中Ⅰa文献38篇,Ⅰb文献27篇,Ⅱa文献91篇,Ⅱb文献30篇。纳入共10959例患者,174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2540次,共76味核心药物。2.核心药物比较情况: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共同核心药物共38味,以活血化瘀(31.58%),补益类(28.95%),清热解毒(13.16%),化痰(10.53%)为主,其中补虚药以补气药(54.55%)为主。经卡方检验,其中黄芪、川芎、赤芍、白术、白芍、熟地和何首乌的使用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进一步两两比较,最终发现冠心病高频用药为丹参、甘草、桂枝、党参、茯苓、生地、山楂、三七、半夏、陈皮、麦冬、人参、葛根、枳实、郁金、黄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高频用药为地龙、红花、桃仁、水蛭、牡蛎、大黄、丹皮、泽泻、黄芩、杜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频用药为:当归、牛膝、地龙、甘草、鸡血藤、水蛭、桂枝、附子、玄参、党参、泽泻、丹皮。研究三者聚类共同点皆存在益气活血药物组合、健脾化痰(湿)药物组合、化瘀通络药物组合。其中益气活血组合皆为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加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健脾化痰(湿)组合虽不能组成经方,但药物组合均存在茯苓、白术;化瘀通络组合为以水蛭为主的多种虫类药的应用。经统计学计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药物性、味、归经上无差异(P>0.05)。结论:1.文献研究方面: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文献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对该病研究仍处于分部位论治阶段,且各个疾病文献质量参差不齐,相比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质量文献相对较多。2.常用药物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下肢血管疾病共用高频核心药物以补虚扶正、活血化瘀、化痰祛浊、清热解毒药物为主。其中补虚药中以补气为主。在药物使用上,黄芪、川芎、赤芍、白术、白芍、熟地、何首乌为三者共同高频用药。丹参、桂枝、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郁金等在冠心病中使用较多;地龙、红花、桃仁、水蛭、大黄等在脑梗塞中使用频率较高;牛膝、地龙、鸡血藤、水蛭、桂枝、附子、玄参等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多于其他二者。三者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3.聚类方面:均以益气活血药物组合、健脾化痰(湿)药物组合、化瘀通络药物组合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下肢疾病若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以选用桃红四物汤合用黄芪、党参补气药益气活血治疗;若辨证为痰湿内阻证,可选用陈皮、茯苓、半夏、白术为主的药物组合健脾化痰进行加减治疗;若辨证为瘀阻脉络证,可选用以水蛭为主的虫类药进行加减。而各自聚类组合又较多,用药灵活多变。聚类方体现了组方用药规律。4.本文从多角度研究用药规律,频数分析侧重于单味药的高频使用情况,为临床加减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学参考;聚类分析侧重于探索药组的总体倾向及药物间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辨证组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张剑[5](2009)在《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中青年脑卒中越来越普遍并严重影响着中青年人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探讨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住院期间进行医疗观察指标检测时存在的缺陷,为中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比较采用x2检验。汇总分析10年来有关我国中青年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流行病学文献。结果:(1)在所收集病例中,男性113例(69.7%),女性49例(30.3%),男女比例为2.31:1,中年脑卒中男性病人比例高于青年脑卒中组(79.3%vs。50%,P<0.05)。(2)脑卒中类型构成:脑梗塞116例(71.6%),脑出血36例(22.2%),脑梗塞合并脑出血6例(3.7%),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2.5%)。(3)中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为:缺乏运动(91.4%)、血脂异常(61.7%)、高血压病(50%)、血浆纤维蛋白原(40.7%)、吸烟史(36.4%)、动脉粥样硬化(25.3%)、重度饮酒史(20.3%)、既往脑卒中史(16.7%)、BMI升高(15.4%)、糖代谢异常(9.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6.8%)、钩端螺旋体感染(6.2%)、梅毒感染/心脏病(4.3%)、烟雾病/动脉炎/血管畸形(0.6%)。(4)餐后2h血糖检查人数89例(54.9%),颈部血管B超检查人数80例(49.4%)、TCD检查人数64例(39.5%)。(4)合并效应量的检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青年人群的卒中风险增高(计数资料:OR合并=9.12,95%CI:6.26-13.29)。结论:(1)青年脑卒中病人男性与女性比例相仿,中年脑卒中病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中青年脑卒中类型构成以脑梗塞和脑出血为主。(3)中青年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为缺乏运动、血脂异常、高血压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吸烟史等。(4)目前医疗观察检测指标尚存在部分缺陷,应加强餐后血糖的检测,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逐步在本院开展钩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

任丽[6](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赖淑婷[7](2009)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回顾性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防治及预后。2、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是症状性脑梗塞的一种前兆,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3、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特点,CT梗塞灶部位与脑梗塞是否出现症状的相关系。4、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不易被患者及医师注意到或忽略,易再继续发生脑梗塞,而不管是无症状性或是有症状性的,都能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因而预防进一步加重。5、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塞防治与否和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转化的危险因素关系。6、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有利于重新认识症状与证型的形成机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法本课题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形体、饮食习惯、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为主,调查250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2型糖尿病病案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症候与危险因素的探讨。结果1、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和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组在舌象、脉象、证型相结合分析,结果显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为基本证型。2、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与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者在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数中,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结果显示这些数值均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3、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CT特点上,以腔隙性多发性梗塞最多见。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放射冠,多数还同时伴有脑萎缩。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上易出现肢体瘫痪程度较轻。4、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年龄、形体、病程上,这3种因素呈正相关性,P<0.05。5、糖尿病合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统计结果显示:二组在这些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上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结论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年龄、血高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在本课题观察研究中,从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探讨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上的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标意义。3、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以凝血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提示了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梗塞,而这些指标也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及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临床重要指标。

张立,刘悦[8](2006)在《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刘志强[9](2006)在《180例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选择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等作为危险因素,观察各因素在患者中的分布。若一个病人具备2个或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又无其他明确病因即认定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因素包括:①高血压病;②糖尿病;③TIA;④冠心病;⑤高脂血症;⑥吸烟或/和饮酒;⑦家族史。其他病因则根据某种特殊病史、CT和/或MRI检查、脑血管造影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确定。 结果:1.青年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10.5%(180/1714),男性占61.11%,女性占38.89%。有明确病因者136例(75.56%),原因不清者44例(24.44%)。2.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99例(55%)。其中,有明确病因者74例(74.75%),包括动脉粥样硬化53例(53.54%),心源性脑栓塞10例(10.10%),其它的原因(如血管炎等)11例(11.11%),原因不清者25例(25.25%)。3.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81例(45%),其中有明确病因者62例(76.54%),包括高血压病30例(37.04%),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脑膜动静脉瘘)29例(35.8%),其它的病因(如颅内肿瘤等)3例(3.69%),病因不清者19例(23.46%)。4.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既往有TIA或脑卒中病史18例(10%),脑卒中家族史14例(7.78%),口服避孕药史2例(1.11%),吸烟史50例(27.78%),嗜酒史45例(25%),患者入院后的辅助检查结果提示,高血压病75例(41.66%),高脂血症65例(36.11%),心脏病10例(5.56%),糖尿病8例(4.44%)。 结论:1.青年人脑卒中患者发病类型以缺血性脑卒中居多,男性显着多于女性,但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高于中老年人。2.青年缺血

苏启文[10](2005)在《56例中青年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塞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2月~2004年3月45以下,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塞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塞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多见;梗塞灶以基底节多发,多为腔隙性,复发者少;急性期治疗效果好,功能恢复较完全。

二、青壮年脑梗塞5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壮年脑梗塞5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2.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3.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4.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学家对中风病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2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4 中医证素辨证学说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调查表制定
        6 病例的收集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3 临床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检验指标分析
        3 检查结果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3 心、脑、肢体脉络之间的关系
        4 胸痹、缺血性中风、脱疽(脉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候研究进展
        6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7 聚类分析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
        8 现存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西医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4 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检查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三者的相关性
        7 现存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4 文献纳入标准
        5 文献排除标准
        6 文献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
        7 药物名称、药物归类的规范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分布
        2 药物研究结果
        2.1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频数结果
        2.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聚类结果
        2.3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药物性味归经结果
    讨论分析
        1 文献研究方法学意义
        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药分布规律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性味归经
        3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3.1 异病同治论共性
        3.2 同病异治论差异
结语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词
二、正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6)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一) 中风病之沿革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临床评价研究
    一、文献检索
        (一) 检索范围
        (二) 检索策略
    二、文献选择
        (一) 文献选择标准
        (二) 文献选择方法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一) 文献分组
        (二) 文献编号
        (三) 文献登记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五、文献信息收集
    六、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二) 纳入研究概述
        (三) 评价结果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讨论
    一、临床疗效分析
        (一) 解释结果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三、后续研究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二) 临床异质性大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五) 发表性偏倚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临床工作总结

(7)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叙述
        第一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第二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四节 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实验动物研究
        第五节 现代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六节 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章 痰、瘀证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相关叙述
        第一节 人体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体与血瘀的相关性
        第三节 痰浊与血瘀之相关性
    第四章 气象因素、中医时间医学与中风病的论述
        第一节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论述
        第二节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
        第三节 气象因素与中风病的关系
        评述与展望
    第五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叙述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率
        第二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病机理
        第四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影像学检查及其研究
        第六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防治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合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及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得奖情况
致谢

(8)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点
2 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病
    2.2 高血糖症、高脂血症
    2.3 酗酒
    2.4 吸烟
    2.5 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2.6 感染
    2.7 吸毒
    2.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9 其他
3 预防、诊断及治疗对策

(9)180例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资料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青壮年脑梗塞5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D]. 陈丽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 刘俊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D]. 张剑.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6]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D]. 任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 赖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张立,刘悦. 临床误诊误治, 2006(07)
  • [9]180例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分析[D]. 刘志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06(12)
  • [10]56例中青年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J]. 苏启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12)

标签:;  ;  ;  ;  ;  

青壮年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