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平[1](1997)在《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EDI在世界贸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在介绍了EDI的概念及发展之后,对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的建设作简单的介绍。
赵泉[2](1998)在《电子数据交换(EDI)及CHINAEDI》文中研究表明阐述EDI的基本概念,简单地介绍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的建设。
李江平[3](1997)在《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的网络结构、用户接入方式及可提供的业务
钱文圣[4](1997)在《中国公用数据增值业务网》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公用传真存储转发业务网(CHINAFAX)、电子数据互换业务网(CHINAEDI)和电子信箱业务网(CHINAMAIL)的网络结构、规模、业务功能及用户接入方式。
万金丽[5](1998)在《CHINAEDI北京系统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详细介绍了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标准以及接入方式等,并介绍了CHINAEDI北京系统的建设情况。
施晓军[6](2001)在《EDI技术在货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的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中文译称“电子数据交换”),在国际贸易、海关、交通运输、政府和公用事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的基于VAN的EDI带来了新的挑战,Internet EDI的兴起,给EDI注入了新的内容,它是对传统EDI的一种补充,将能为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机会,使他们能很容易地进入全球电子商务,能大大地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 通信网络、计算机硬件和专用软件组成的应用系统及EDI标准是EDI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相应地,EDI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标准化技术、安全保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通信网络是EDI应用的物质基础;标准化则是EDI的本质特征;联合国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EDI标准UN/EDIFACT和美国国家标准ANSI X.12是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EDI标准,UN/EDIFACT则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语法规则标准、报文标准和数据元标准是其主要的内容;XML将成为EDI事务集的一个可选的语法,并且通过EDI,把电子商务带到中小企业;安全保密技术是确保参与各方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基本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认证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是EDI应用系统所要实现的安全服务;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中文译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是EDI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提。 “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是基于EDI的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从事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的企业的基本管理和业务操作需求。通过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和EDI端系统的接口的设计与开发,使基于局域网的货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到建立于EDI平台的“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从而使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能与相关业务合作单位,如,集装箱公司、储运公司、船舶代理和二程船公司等,进行EDI单证的传输与交换。面向应用,方便灵活,遵循标准,是该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指导思想;利用支持面向对象设计的语言,采用已有MIS设计的经验和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是该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术路线。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结合江苏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划之一“江苏省跨行业EDI应用系统”的子课题“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而展开的。研究内容涉及EDI的主要相关背景知识,重点分析EDI关键技术中的标准化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并跟踪研究了各种Internet EDI的实现方式;同时,本论文完成对EDI的一个应用系统——“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对EDI技术在货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喻东[7](2002)在《企业数据交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数据交换如同企业信息系统的动脉,可靠而高效的企业数据交换是企业提高商务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将企业数据交换分为企业内部数据交换和企业间数据交换两个部分分别论述,讨论了两种数据交换的特点、技术和实现方法,并详细论述和比较了当前主流的B2B数据交换标准。 论文以CWMMIS信息管理系统为背景,详细的论述了如何以EDI系统为基础构建一个同构的分布式企业内部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将数据交换分成应用单据生成、处理,以及底层数据传输两层来实现,同时讨论了通过拨号专网技术对底层EDI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替换的平滑升级方案。 在企业内部数据交换的实践基础上,本课题组设计并且部分实现了一个适合国内零售业供应链的B2B商务实验平台EDIMQ。该系统提供了大中型企业即存MIS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平台,并且为没有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提供了Internet接入方案。该系统底层数据传输在逻辑上仍类似于EDI商用信箱,但屏蔽了具体的数据传输方式。该系统应用层采用端到端的数据交换方式,参与数据交换的企业自己定义相互之间的数据转换。为了便于与即存MIS系统数据库交互,本课题组在该系统中定义了epXML应用层数据标准,该标准使用了消息内嵌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块的数据表示形式。本课题组同时定义了一套数据标准转换模版机制和一个翻译器epTranslator,使数据在不同MIS数据库之间的自动转换成为可能。
聂祖卿[8](2000)在《EDI+Internet:企业电子商务的助推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介绍了EDI和电子商务的概念,阐述了EDI和电子商务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干霖[9](2000)在《中国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聂祖卿,张静君[10](1999)在《EDI+因特网:电子商务的助推器》文中研究表明
二、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6)EDI技术在货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目标 |
1.3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EDI概述 |
2.1 EDI基本概念 |
2.1.1 EDI的定义 |
2.1.2 EDI的特点 |
2.2 EDI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
2.2.1 EDI的发展简史 |
2.2.2 目前常见的几种EDI实现方式简介 |
2.2.2.1 VAN EDI |
2.2.2.2 Internet EDI |
2.3 EDI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
第三章 EDI的关键技术 |
3.1 通信技术 |
3.2 标准化技术 |
3.2.1 UN/EDIFACT应用级语法规则(ISO 9735) |
3.2.1.1 语法结构 |
3.2.1.2 语法规则 |
3.2.1.2.1 语法规则概述 |
3.2.1.2.2 语法规则级别和字符集 |
3.2.2 UN/EDIFACT目录集 |
3.2.2.1 UN/EDIFACT目录集及其版本控制 |
3.2.2.2 数据元目录EDED |
3.2.2.3 复合数据元目录EDCD |
3.2.2.4 代码表目录EDCL |
3.2.2.5 段目录EDSD |
3.2.2.6 标准报文目录EDMD |
3.3 安全保密技术 |
3.3.1 加密 |
3.3.1.1 对称密码算法体制 |
3.3.1.2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
3.3.1.3 对称密码算法体制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结合运用 |
3.3.1.4 密钥管理 |
3.3.2 报文内容完整性检查 |
3.3.3 数字签名 |
3.3.4 序列号 |
3.3.5 签收或收方无否认 |
3.3.6 EDIFACT中的安全机制 |
3.3.6.1 集成报文安全 |
3.3.6.1.1 安全头和安全尾 |
3.3.6.1.2 集成报文安全的安全服务范围 |
3.3.6.1.3 集成报文安全机制的步骤 |
3.3.6.2 独立报文安全 |
3.3.6.2.1 AUTACK报文 |
3.3.6.2.2 独立报文安全机制应用 |
3.3.6.3 集成安全报文和独立报文安全的比较 |
3.3.7 Internet Web上的安全协议 |
3.3.8 Internet Mail/Mime的安全协议 |
3.4 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
第四章 “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概述 |
4.2 “全程货运EDI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总述 |
4.2.1.1 系统实现的环境 |
4.2.1.2 系统业务流程图 |
4.2.1.3 系统功能模块图 |
4.2.2 实施细节及关键技术 |
4.2.2.1 通信技术 |
4.2.2.2 标准化技术 |
4.2.2.3 数据处理技术 |
4.2.2.4 安全技术 |
4.2.2.5 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和EDI端系统的接口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资料 |
(7)企业数据交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数据交换综述及知识背景 |
1.1 企业级数据交换的特点和分类 |
1.2 企业内部数据交换 |
1.3 企业之间(B2B)的数据交换 |
1.3.1 企业间数据交换的特点 |
1.3.2 几种B2B数据交换标准的介绍和比较 |
1.3.3 几种数据标准与国内外商业的具体结合 |
1.4 XML的相关知识 |
1.4.1 XML基础介绍 |
1.4.2 两种XML处理接口 |
1.4.3 MSXML解析器 |
第二部分 企业内部数据交换 |
第2章 连锁零售业数据交换设计与实现 |
2.1 项目介绍 |
2.2 分布式解决方案选型 |
2.3 分布式解决方案的实现 |
2.3.1 系统构架(逻辑和物理) |
2.3.2 电子票据流和工作流的结合(配送、商品、分店进销存) |
2.3.3 配送方式和电子票据流 |
2.3.4 电子票据的生成和处理(以协配为例子) |
2.3.5 使用底层EDI发送/接收数据 |
第3章 底层EDI收发系统的升级替换 |
3.1 背景介绍 |
3.2 升级方案的选择 |
3.3 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3.1 EDICP的网络构架和软件构架 |
3.3.2 EDICP的服务器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3.3.3 EDICP的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3.4 升级方案的实施 |
第三部分 企业之间数据交换 |
第4章 EDIMQ平台底层数据交换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构架 |
4.2 数据交换原语 |
4.3 客户、服务端结构的设计概述 |
4.4 客户端设计 |
4.4.1 功能内核的设计 |
4.4.2 分析模块动态加载设计 |
4.4.3 客户端的驱动方式设计 |
4.5 服务端设计 |
4.5.1 功能内核的设计 |
4.5.2 虚拟信箱服务端设计 |
4.5.3 服务端分析模块自动升级 |
第5章 EDIMQ的翻译系统和电子单据标准epXML |
5.1 数据标准epXML |
5.2 翻译器epTranslator |
5.2.1 翻译器工作流程 |
5.2.2 翻译器构架 |
5.2.3 epTranslator的单据生成 |
5.2.4 epTranslator的单据处理 |
5.3 若干技术问题的讨论 |
5.3.1 源数据表、导入临时表和目的数据表的快照 |
5.3.2 动态数据管道(Dynamic Pipeline) |
5.3.3 epXML文件或数据流的生成和解析的SAX实现 |
5.3.4 epTranslator与EDIMQ底层客户端集成 |
5.4 EDIMQ的Internet接入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订货单发送模块的范例程序 |
附录B 订货单发送模块的范例程序 |
附录C 底层收发服务器配置文件示例: |
附录D EDIMQ通信原语示例 |
附录E epXML电子单据示例 |
附录F ETP Store的静态表结构 |
附录G 动态数据窗口的定义和使用示例 |
附录H 生成epXML单据源码示例 |
致谢 |
(9)中国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数据交换 (EDI) |
1.1 传统的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1) 网络: |
(2) 标准: |
(3) 软件: |
1.2 EDI的优越性 |
(1) 经济效益: |
(2) 社会效益: |
1.3 WEB EDI |
2 EDI在国内的发展 |
2.1 概况 |
2.2 上海邮电EDI的发展 |
(1) 传统EDI的应用 |
(2) WEB EDI应用 |
3 EDI发展面临的问题 |
四、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及CHINAEDI的建设[J]. 李江平.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7(01)
- [2]电子数据交换(EDI)及CHINAEDI[J]. 赵泉.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8(04)
- [3]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J]. 李江平. 电信技术, 1997(04)
- [4]中国公用数据增值业务网[J]. 钱文圣. 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7(06)
- [5]CHINAEDI北京系统的建设[J]. 万金丽. 计算机与通信, 1998(03)
- [6]EDI技术在货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D]. 施晓军. 上海海运学院, 2001(01)
- [7]企业数据交换的研究与实现[D]. 喻东. 北京工业大学, 2002(02)
- [8]EDI+Internet:企业电子商务的助推器[J]. 聂祖卿. 中国数据通讯网络, 2000(04)
- [9]中国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J]. 干霖. 电信快报, 2000(03)
- [10]EDI+因特网:电子商务的助推器[J]. 聂祖卿,张静君. 邮电企业管理,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