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经济知识问答(论文文献综述)
许森[1](2017)在《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的选择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共享经济热潮的驱动下,曾经理性、友好、免费的知识共享氛围在“知识变现”的趋势作用下逐渐式微;同时,认知盈余和知识市场等理论研究也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语境中得到重新审视。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作为“知识变现”的摸索尝试,动摇了既有的知识生产传播格局,为了深入挖掘共享经济背景下此类平台知识变现服务的主要模式创新及其知识传播效果,本文选取“分答”、“知乎live”、“百度问咖”三大付费语音问答平台进行差异化对比分析,进一步归纳出知识传播共享格局出现的新模式和新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症结,综合运用SWOT矩阵模型对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剖析了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的关键作用因素。最后,本文基于对现实问题的认知,从传播推广策略、内容生产策略、平台发展策略等方面为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的发展提供优化决策的有效途径和现实依据,试图解释如何能维系好知识和变现两者间的对话,如何能处理好新旧知识传播模式间的关系,如何能寻找到公众需求与知识产出间的平衡。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识盈余等理论,对知识变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知识变现模式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资鉴作用。
于丹丹[2](2018)在《共享经济视域下网络问答平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研究 ——基于对“分答”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用户生成内容(UGC)源源不断地进行内容产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网络问答平台向行业专家、知名大V提问,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知识需求成为近年来兴起的知识获取方式,也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问答平台,答主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将自己的知识储蓄分享给有需求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生产和传播了知识,还创造了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各种网络共享平台、问答平台应运而生。2016年上线的分答(现更名为“在行一点”)、微博问答、知乎live等问答平台吸引了百万级别的付费用户,分答更是成为明星级互联网问答产品。用户所需,就是共享土壤。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过剩产能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平台,共享业态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知识共享成为共享经济中新一轮的创业风口。无论是微博问答的围观量,还是分答的偷听次数,都与回答者和提问者的收益直接挂钩,网络问答平台的产生与发展是共享经济在知识领域的有益探索。将分答作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到本质,深挖其发展现状、运营策略、传播效果等,为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探索之路提供实际的参考。同时,由点到面深入思考知识变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以分答为代表的网络问答平台作为研究对象,综合统计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在各方数据支撑下,通过对产生良好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问答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对分答的发展现状、传播内容及运行策略等进行研究。作为一款轻量化的知识问答产品,分答在文本生产和内容传播方面都极具特色,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分答也面临着答案难以标准化、问答需求频率低、高质量用户逃离等现实问题。要想取得长远稳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策略,包括基于话题进行知识传播的传播策略、打造行业明星的内容策略和以人为核心的产品发展策略等。
陈琦[3](2019)在《我国网络打赏所得税征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交易模式接连不断的出现,不再限于过去单一的实体交易模式。而网络打赏这个行业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新兴交易模式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它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本国传统的税收征管制度。我国的法律和监管都并没能作出及时的更新,导致税源流失严重。随后,我国在2015年提出《“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以此来强化“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征管工作。网络打赏这种交易模式,具有法律关系上的复杂化和交易中的无纸化的特征。因此很难在纳税征收和管理中认定纳税人与征税主体,应纳税种、适用税率以及计税方法、税收管辖权也无法确定,从而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对传统的交易进行征税,新型交易模式却免于纳税,难免违背税收公平原则。所以对于网络打赏的税收征管问题有必要进行相关探讨。因此,本文主要首先介绍了网络打赏所得税应税所得的内涵,从而引出了网络打赏应税所得的问题:列举了三种打赏所得巨大却鲜有纳税的现象。接着从经济层面,法律层面和征税主体、客体和税收优惠分析了网络打赏所得是否具有可税性。针对目前网络打赏所得的税收征管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具体分析了网络打赏中打赏所得的法律性质和纳税主体。认定网络打赏所得的法律性质和纳税主体对于完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系,明确网络打赏应税所得范围,纳税与征税主体,计税方法等,努力为网络打赏行为的征税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防止打赏参与者借助税法不完备而逃避打赏所得纳税。从网络打赏的所得税征收和税源监管两个角度完善现有税收征管制度,可以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能够促使我国网络打赏税收征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网络打赏税收征管制度进行完善,能够推动高标准的有序税收征管体系的设立。
赵杨,袁析妮,李露琪,赵雨[4](2018)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问答平台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推动了传统在线问答服务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社会化问答平台开始推出知识付费服务。文章从知识供给者自身因素出发,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分别从知识供给者的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构建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爬取知乎"live"栏目中的真实数据,运用负二项面板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供给者的粉丝数、发表文章数、回答问题数、获得点赞数、是否实名认证和是否标注专业领域均对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知识供给者在社会化问答平台上更好地积累社会资本、获得更多付费用户的青睐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也为社会化问答平台完善知识付费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金家华[5](2015)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交元素与媒体技术不断融合,社会化问答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用户分享的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源源不断地为互联网地注入高质量内容,帮助信息搜寻者快速有效地找到问题答案,促进知识的流通和交换。然而,社交元素和媒体技术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社区中知识交换就一定会发生,用户作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中心,其知识行为直接关系社区的运营结果。因此,研究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行为对社区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行为导向为研究范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索用户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在宏观层面,本论文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持续跟踪用户在社区中的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行为,基于社会资本、社会交换、社会感知等理论,研究信任关系、社会反馈、社会曝光、互惠规范、身份标示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和持续知识搜寻行为影响,针对因变量为计数变量且可能存在过离散问题,本论文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微观层面,本论文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通过持续跟踪问题的回答情况及回答者信息,基于社会交换、社会资本等理论,从提问者个人特征、问题所属话题及问题本身的情况,研究提问获得响应的影响因素,针对因变量存在零膨胀和过离散问题,本论文采用Hurdle模型分两个阶段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采集提问者对回答内容的采纳结果,基于信息处理的双过程理论,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情感分析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从信息质量、情感支持、来源可靠性、参与者竞争和搜寻者卷入几个方面对用户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医疗知识采纳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本论文将用户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知识行为细分为持续知识贡献行为、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知识采纳行为和知识互动行为,通过持续跟踪社区中用户知识行为,试图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性成果。1、本论文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基于认同的信任关系、前期知识贡献收到的反馈、获得社会曝光的机会、自我陈述信息的完整程度、以及履行互惠规范压力都会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有正向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帮助社区运营者深入了解用户持续知识贡献的影响因素,为社区的功能设计和运营策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2、本论文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认同的信任关系、前期知识搜寻获得的反馈、互惠规范对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行为有正影响,而社会曝光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有显着的负效应。本文对持续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显着不同,表现为社会曝光对这两种行为的影响效应完全相反。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虚拟社区的用户参与理论,而且对可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功能设计和个性化服务策略制定提供参考。3、提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医疗知识采纳模型,在传统知识采纳模型的基础上新增了情感支持的前置变量和参与者竞争的调节变量,进一步拓展知识采纳模型的内容和应用范围。此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海量用户贡献医疗知识的有效性排序,帮助知识搜寻者快速识别高质量的医疗知识;另一方面可指导医疗知识的贡献者制定精准的医疗知识贡献策略,开展更加有效的口碑营销。4、基于Hurdle模型分两阶段对问题获得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一阶段为问题是否获得响应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为问题获得响应数量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研究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选择互动对象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社会化问答社区运营者在问题分类、推荐等方面提供指导,也为知识搜寻者制定搜寻策略提供支持。
张涵之[6](2017)在《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主从最初的理想、口号、宣言和纲领走向真正的政治实践。中国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代议民主形式,并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从近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率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的理想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设想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细节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性、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本文结合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试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作是由众多小的制度部件如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并按照其内在价值和原则运行的集合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受到内在价值与工程规范的影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工程规范,在价值和规范的框架中发现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和性能不良的部件,从而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升级或重建部件,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整体制度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以人大制度部件的具体细节和程序设计的角度,结合代议制度的一般规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工程学、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根据本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并试图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一个自己的“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代议制度工程学”原理是指代议制度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件的性能,并受到制度体系内在价值与运行原则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中外代议制度的机构设置、职权与功能、运行原则和程序正义优先方面,阐述了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制度部件、工程规范和内在价值,以期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至四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部件,具体包括代表选举制度、代表履职制度、代表监督制度、代表罢免制度、会议提案制度、审议表决制度、发言质询与列席旁听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和工作监督制度等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些具体的制度部件均存在程序和细节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些缺失与不足,正日益消解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当性与民主性的制度设计初衷。甚至可以说,正是细节规范和程序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想效能无法完全实现。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与结论,重点在于提出从细节和程序方面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优化的对策与方案。在借鉴大量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根据“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制度部件在程序和细节方面优化和完善的具体办法,以期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的理论借鉴。尽管本文作者深知,程序的正义并不必然带来制度的正义,即使完善了上述制度细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要真正运转起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赵硕[7](2020)在《李洱小说的时空叙事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洱作为当代文坛“晚生代作家”之一,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环境而改变写作的初衷而趋于欲望化表达,而是自始至终将“难度”作为写作的诫命,被称为当代文坛“最后一个先锋”。对于细节的偏爱和日常生活写作的反传统,成为了李洱作品在当代文坛中占据独特性的重要原因。他以知识分子的视角,以经验的怀疑者、辨析者、揭示者的身份,透视、揭露日常生活的内在秩序。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将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生活内核的恒常性付诸于笔端,并最大程度地融合了日常生活的诗学。在叙事方面,他用心经营每一篇文本的整体架构,不论是叙事时间结构还是空间结构,都可以在文本表达对象那里得到折射、刺激和呼应,处理复杂的主题和结构,从而表现日常生活这一巨大的陷阱。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在李洱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之中,发掘文本中的时间布局结构以及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的空间形式,在发掘“时间性”和“空间性”之中建立起来的叙事的秩序基础上,探究时空叙事结构在当代小说创作、叙事技法、主题以及接受美学中的深刻意蕴。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时空叙事结构”具体所涵盖内容及李洱小说创作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具体研究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李洱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主要对本文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和梳理,即对李洱小说中时空结构产生的文化语境进行思考。主要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分析李洱力图创作出“精致”与“深度”并存的小说,与他受西方“现代派”的理论和小说的影响密不可分;第二节主要表现中国文坛“先锋文学”运动对当时正处于大学阶段的李洱所产生的思想和创所观念的冲击,老师格非的学术成就指引李洱的写作趋向于以技巧性的笔法书写日常生活;第三节分析李洱小说中冗杂细节以及时序散漫所产生的原因,与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感性的思维关系密切。第二章“李洱小说叙事的时间结构:时序的重组与时间的空间化”,主要从叙事的时间结构角度解读李洱小说,在预叙、倒叙、插叙、碎片时间等结构之中,探究这其中的空间化效果。第一部分论述其碎片时间的形式,从小说中冗杂的细节中,探寻日常生活片段性书写、故事性消解的特点,表现对传统故事性写作的颠覆。第二部分主要表现文本中对于线性叙事的拆解,主要表现为被打乱的时序——插叙、倒叙、预叙等形式,这些形式具有折返式的空间化效果;第三部分,探究其部分小说对于时间刻度的模糊化处理的特点,抛却了时间刻度和框架,前言不搭后语、漫无边际的叙述,模糊了事件前因后果,在空间效果上具迷宫化的特征。第三章“李洱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多种空间结构类型割裂时间链条”,指明李洱小说创作中作家架构文本过程中编织、叙述的方法成为了作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构成了多种空间形式结构。第一部分主要表现其作品中“层次切割式”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文本中场景形式之间的比较,打破了叙述的时间流;第二部分着重表现“涡卷状”的空间结构,由于作品中叙述者叙述的随意性,“我”对事件的了解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存在断裂,因此“我”的叙述往往随着断续的时间点接驳成盘旋环绕的“涡卷”结构。第三部分“回环式”结构主要分析将个人以及其他相关的“历史”分解成互有交叉、形成分崩离析的多重版本的文体形式。第四部分主要从其意识流小说之中探寻思绪穿插于现实、梦幻、感官感觉之间的叙事结构,无数个相同、相近、矛盾的意象穿插其中,从而“编织”出叙述的“网状”结构。第四章“修辞、对话与“难度”: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多维技法”,在论述李洱小说叙事结构的文化语境、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其作品技术性层面的探索进行总结和归纳。首先,李洱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所体现的优势,正是赋予了叙事结构以隐喻之义,使这些“形式”与所要表达的主旨自然融为一体;其次,时间、空间形式的多样性折射出李洱乐于探索叙事技巧的“难度”,这不但包括“并置”形式的熟练运用,还包含意识流叙事以及印象主义的写作手法;最后,注重叙事技巧层面的“叙述”,自然为读者的解读构建意义阐释的多维性,使得读者得以在表层的文本中探寻更为深层次的事物的本来面目。第五章“李洱小说时空叙事结构的意蕴拓展”,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进行意蕴的反思。首先,李洱在现代性情结驱使下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审美现代性的文本体现;其次,叙事结构本身为体现情感的形式,实现时间序列的“陌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李洱小说叙事结构的多种形式探究,不但是对写作“诫命”的坚守,更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异样的真实”。“结语”部分,将叙事结构的搭建归结于作家构思文本时所指向的目的,这其中夹带着修辞的主观意图。时间的技巧性处理,以及空间结构的生成,使得叙述方式所构筑的形式构成了小说发展的主要内容,这其中贯穿的,是作家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所持有的警觉与凝望,作为一名优秀作家,这是保持内在恒定性的初心所在。
舒羿[8](2019)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广泛普及,用户消费理念的转变和日益增长的“知识焦虑”等成为知识付费领域发展的主要助力基础。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经2017年井喷式发展后知识付费于近几年悄然走进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受到大众高度关注。知识付费领域目前已形成以喜马拉雅FM、在行一点、得到、知乎四大平台为头部平台的整体格局,随着混沌大学、微博问答、千聊、微信公众平台、简书、36氪等平台纷纷加入知识狂欢热潮中,知识付费领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同时知识付费领域的问题一一表露出来,各界对知识付费的质疑也不断升温,多数腰尾部知识付费平台运营发展遭遇瓶颈期。本文梳理了知识付费出现、发展以及知识付费用户范围及特点,分析了当前国内知识付费平台的类型及其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现行知识付费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李国民,李洁璇[9](2018)在《知识付费内容的价值评估方法探析——以“分答”平台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分答"知识问答内容的价值评估为例,分析当前知识付费浪潮下知识内容的合理估值问题。通过阐述知识付费的兴起、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无形资产领域传统方法的不足,知识付费内容的特征和评估方法选择。本文创新在于对知识平台的线上内容提出期权B-S评估方法,并量化指标、建立模型,为知识问答平台合理评估、签约优质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价值参考,促进知识经济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杞坚玮[10](2019)在《金融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与问答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民对金融市场的信息搜索需求日益增加,但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大多内容繁复、条目众多,无法根据用户的基本意图给出直观的答案。借助知识图谱对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并采用问答系统进行信息获取是当前解决搜索引擎结果冗杂的一个有效方案。然而,由于市场信息来源种类复杂,数据结构繁多,文本数据难以表示,用户意图难以感知,查询与答案难以匹配等原因,金融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与问答技术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构建金融知识图谱的有效方法,并对问答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现有半结构化的百科内容进行爬取,利用深度学习、依存句法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构建金融知识图谱;以知识图谱为核心,设计文本表示预训练任务,构建面向证券垂域的文本表示方法;在知识图谱与文本表示的基础上,设计联合实体抽取与问题分类任务的意图解析模型,并通过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知识检索技术获得知识三元组;综合上述内容,设计并构建一套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问答系统框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半结构化百科内容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系列基于知识图谱的文本表示预训练任务;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多任务联合意图解析模型;设计并构建了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问答系统框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在知识图谱构建、文本表示、实体抽取、问题分类等任务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市场经济知识问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知识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1)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的选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梳理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 |
1.1.2 知识变现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知识变现”相关研究 |
1.2.2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相关研究 |
1.2.3 分享经济相关研究 |
1.2.4 文献综述评述 |
2.知识变现及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发展现状 |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变现 |
2.1.1 知识变现的兴起原因 |
2.1.2 知识变现的生态进化 |
2.1.3 知识变现的主要形式 |
2.2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概况 |
2.2.1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的内涵特征 |
2.2.2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的商业模式 |
2.2.3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的发展要求 |
3.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的发展态势分析 |
3.1 分答、知乎 live、问咖三大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的对比分析 |
3.1.1 平台基本情况 |
3.1.2 平台设计异同 |
3.1.3 运营模式对比 |
3.2 用户对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的意愿态度 |
3.2.1 公众对付费语音问答平台态度普遍乐观 |
3.2.2 知识消费者的“自我投资”意识得到强化 |
3.2.3 知识变现的供给消费两端已经初现雏形 |
3.3 知识变现模式兴起释放出的多重利好 |
3.3.1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市场前景广阔 |
3.3.2 提供创业新载体,塑造“知识工作者” |
3.3.3 培育新意见领袖,孵化“知识网红” |
3.3.4 开启舆论新阵地,拓宽公共领域 |
3.4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的发展桎梏 |
3.4.1 网红经济冲淡知识严肃性 |
3.4.2 拟态社交体验的肆意狂欢 |
3.4.3 碎片化的语音难以沉淀 |
3.4.4 语音内容不易审核监管 |
3.5 基于SWOT矩阵分析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发展的选择策略 |
4.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的优化策略 |
4.1 传播推广策略优化建议 |
4.1.1 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化匹配 |
4.1.2 吸引权威机构入驻,构筑内容传播营销新渠道 |
4.1.3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重视舆论传播的聚能效应 |
4.2 内容生产策略优化建议 |
4.2.1 培育扶持“知识网红”,促进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 |
4.2.2 引用信用评价体系,保证知识变现的正向激励 |
4.2.3 完善内容检索机制,深化语音知识的内容沉淀 |
4.3 平台发展策略优化建议 |
4.3.1 深耕垂直领域,使共享经济向按需经济转变 |
4.3.2 提供增值服务,从知识交易向服务交易延伸 |
4.3.3 强化版权保护,积极适应监督审核管控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共享经济视域下网络问答平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研究 ——基于对“分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网络问答平台的兴起 |
2.1 网络问答平台兴起的多元语境 |
2.1.1 急剧扩张的知识需求 |
2.1.2 智联时代的认知盈余 |
2.1.3 共享观念的逐步深入 |
2.1.4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
2.2 网络问答平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优势 |
2.2.1 高效生产:基于web2.0与UGC的技术支撑 |
2.2.2 精准传播:基于场景的个性化问答 |
2.2.3 广泛扩展:基于话题的互动分享 |
2.3 网络问答平台是“共享经济”的新形式 |
2.3.1 知识技能成为“盈余分享”的对象 |
2.3.2 “共享经济”优化社会知识结构 |
3 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现状与比较分析 |
3.1 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问答平台的发展状况 |
3.1.2 国外问答平台的发展状况 |
3.2 国内网络问答平台的比较分析 |
3.2.1 产品基本情况 |
3.2.2 产品设计对比 |
3.2.3 产品模型对比 |
3.3 国外网络问答社区Quora的运作经验 |
3.3.1 保证质量:公开的用户投票制 |
3.3.2 激励反馈:可变现的学分奖励制 |
3.3.3 优化信息:明确的用户等级制 |
3.3.4 提升粘性:基于社交的话题推荐制 |
4 网络问答平台分答的知识生产 |
4.1 分答的发展现状 |
4.1.1 分答的产品服务 |
4.1.2 分答的运营策略 |
4.2 分答的文本定位 |
4.2.1 问题:观点的自由市场 |
4.2.2 回答:答主比答案更重要 |
4.3 分答文本的叙事特色 |
4.3.1 叙事主体:行业专家与普通大众同台共舞 |
4.3.2 叙事话语:理性与感性兼容并济 |
4.4 共享经济模式下分答的文本生产 |
4.4.1 生产模式: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知识变现 |
4.4.2 生产动力:知识场域社会资本的有偿共享 |
5 网络问答平台分答的传播机制与传播效果 |
5.1 分答的传播机制 |
5.1.1 改变信息的连接机制 |
5.1.2 弱关系支撑的多元化传播 |
5.2 分答的传播特色 |
5.2.1 注重联动传播 |
5.2.2 主动设置议题 |
5.2.3 增强传播趣味 |
5.3 分答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
6 网络问答平台的改进策略与发展趋势 |
6.1 网络问答平台面临的隐忧 |
6.1.1 答案难以标准化 |
6.1.2 用户保有量下滑 |
6.1.3 核心竞争力不强 |
6.2 网络问答平台的改进策略 |
6.2.1 内容策略 |
6.2.2 用户策略 |
6.2.3 产品策略 |
6.3 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展望 |
6.3.1 知识生产众包化 |
6.3.2 平台类型复合化 |
6.3.3 平台内容专业化 |
6.3.4 平台服务人性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3)我国网络打赏所得税征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网络打赏应税所得概述 |
(一)所得税应税所得内涵 |
(二)网络打赏应税所得问题提出 |
三、网络打赏所得可税性及税收征管困境 |
(一)网络打赏所得的可税性 |
(二)网络打赏所得征税的必要性 |
(三)网络打赏税收征管面临的具体困境 |
四、网络打赏所得法律性质及纳税主体的认定 |
(一)明确打赏所得的法律性质 |
(二)打赏所得纳税主体的认定 |
五、我国网络打赏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网络打赏所得税征收制度完善 |
(二)网络打赏所得税税源监管制度完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问答平台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用户知识付费行为研究 |
2.2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结构型社会资本对用户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 |
3.2 关系型社会资本对用户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 |
3.3 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用户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 |
3.4 价格对用户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4.1 数据采集与变量描述 |
4.2 回归模型构建 |
4.3 数据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支撑数据 |
(5)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知识贡献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2 知识搜寻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3 知识采纳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4 用户互动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5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行为分析理论基础 |
2.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化问答社区 |
2.1.2 持续参与行为 |
2.2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基础理论分析 |
2.2.1 社会资本理论与用户参与行为 |
2.2.2 社会交换理论用户参与者行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与用户参与行为 |
2.2.4 身份传播理论与用户参与行为 |
2.2.5 社会比较理论与用户参与行为 |
2.3 知识采纳行为的基础理论分析 |
2.3.1 信息处理的双过程理论 |
2.3.2 双过程理论与在线知识采纳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3.2.1 信任关系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 |
3.2.2 社会反馈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 |
3.2.3 社会曝光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 |
3.2.4 互惠规范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 |
3.2.5 身份标示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 |
3.3 数据收集和变量测量 |
3.3.1 数据搜集 |
3.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
3.3.3 数据处理和描述统计 |
3.4 研究方法和结果 |
3.4.1 研究方法 |
3.4.2 估计结果和假设分析 |
3.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信任关系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 |
4.2.2 社会反馈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 |
4.2.3 社会曝光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 |
4.2.4 互惠规范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 |
4.2.5 身份标示对用户持知识续搜寻行为的影响 |
4.3 数据收集和变量测量 |
4.3.1 数据搜集 |
4.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
4.3.3 数据处理和描述统计 |
4.4 研究方法和结果 |
4.4.1 研究方法 |
4.4.2 估计结果和假设分析 |
4.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数据收集和变量测量 |
5.3.1 数据搜集 |
5.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
5.3.3 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 |
5.4 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估计结果和假设分析 |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6.2.1 个人层面 |
6.2.2 话题层面 |
6.2.3 问题层面 |
6.3 数据搜集和变量测量 |
6.3.1 数据搜集 |
6.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
6.3.3 描述性统计结果 |
6.4 统计结果及分析 |
6.4.1 研究方法 |
6.4.2 估计结果和假设分析 |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 |
0.2.2 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与选举制度的研究 |
0.2.3 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研究 |
0.2.4 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研究 |
0.2.5 对一般性的规则和程序的研究 |
0.3 核心概念界定 |
0.3.1 制度工程学 |
0.3.2 制度与政治制度 |
0.3.3 民主形式与代议制 |
0.3.4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0.3.5 议员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0.3.6 程序与程序正义 |
0.3.7 议事规则 |
0.4 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
0.4.1 基本逻辑 |
0.4.2 主要内容 |
0.5 创新点与难点 |
0.5.1 创新点 |
0.5.2 难点 |
0.6 研究方法 |
1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代议制度工程学” |
1.1 代议制度工程的原理 |
1.2 机构设置: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 |
1.2.1 代议制度结构与组织概述 |
1.2.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 |
1.2.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属机构 |
1.2.4 中外代议机构结构与组织比较 |
1.3 职权功能:代议制度工程的制度部件 |
1.3.1 代议制度职权功能概述 |
1.3.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职权 |
1.3.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 |
1.3.4 中外代议机构职权比较 |
1.4 运行原则:代议制度工程的工程规范 |
1.4.1 人民主权原则 |
1.4.2 普选原则 |
1.4.3 法治原则 |
1.4.4 多数决议原则 |
1.4.5 程序原则 |
1.4.6 公开原则 |
1.5 程序正义优先:代议制度工程的内在价值 |
1.5.1 程序正义优先的内涵 |
1.5.2 程序正义优先的意义 |
1.5.3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正义 |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一):代表制度 |
2.1 代表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基础部件 |
2.2 代表选举制度 |
2.2.1 代表选举制度的内容 |
2.2.2 代表选举制度的细节缺失 |
2.3 代表履职制度 |
2.3.1 代表履职制度的内容 |
2.3.2 代表履职制度的细节缺失 |
2.4 代表监督制度 |
2.4.1 代表监督制度的内容 |
2.4.2 代表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2.5 代表罢免制度 |
2.5.1 代表罢免制度的内容 |
2.5.2 代表罢免制度的细节缺失 |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二):会议制度 |
3.1 会议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生产部件 |
3.1.1 民主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2 民主会议制度与中国人大会议制度 |
3.2 会议提案制度 |
3.2.1 会议提案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2.2 会议提案程序实例 |
3.2.3 会议提案制度的细节分析 |
3.3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 |
3.3.1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3.2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细节缺失 |
3.4 审议与表决制度 |
3.4.1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4.2 审议与表决程序实例 |
3.4.3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细节分析 |
3.5 列席与旁听制度 |
3.5.1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5.2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细节缺失 |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三):监督制度 |
4.1 监督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检验部件 |
4.1.1 代议机关监督的理论基础 |
4.1.2 中国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4.2 财政监督制度 |
4.2.1 财政监督制度的内容 |
4.2.2 财政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3 人事监督制度 |
4.3.1 人事监督制度的内容 |
4.3.2 人事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4 工作监督制度 |
4.4.1 工作监督制度的内容 |
4.4.2 工作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5 从制度部件的细节与程序优化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5.1 政治文明与中国人大制度程序 |
5.1.1 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制度的程序立法 |
5.1.2 程序立法的原则 |
5.1.3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5.2 代表制度的细节完善 |
5.2.1 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
5.2.2 完善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
5.2.3 完善对代表的监督制约机制 |
5.3 会议运行制度的细节完善 |
5.3.1 建立和完善会议讨论与辩论制度 |
5.3.2 引导对抗观点的表达 |
5.3.3 完善质询制度的运行机制 |
5.3.4 规范和完善列席与旁听制度 |
5.3.5 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
5.4 监督制度的细节完善 |
5.4.1 将监督程序纳入人大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
5.4.2 优化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
5.4.3 建立人大代表独立监督的工作机制 |
5.4.4 强化人大工作的独立性 |
5.4.5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
5.4.6 改进人大票决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李洱小说的时空叙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何为“时空叙事结构” |
0.2 李洱小说的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1 李洱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 |
1.1 西方“现代派”的启示与指引 |
1.2 中国“先锋派”的指引与超越 |
1.3 生活细节纳入抽象的“叙述轨道” |
2 李洱小说叙事的时间结构:时序的重组与时间的空间化 |
2.1 “细节”的偏爱:“碎片”时间的堆砌重组 |
2.1.1 故事性的消解:琐碎时间片段的罗列 |
2.1.2 古今“碎片”时间的交错映照 |
2.2 时间的自由与超越:时序的拆解与“折返式”空间化效果的形成 |
2.2.1 时序的拆解与“信马由缰”式的插叙并行 |
2.2.2 回叙、预叙结构的自觉运用 |
2.3 叙事的“无时”结构:打造“迷宫式”空间化效果 |
3 李洱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多种空间结构类型割裂时间链条 |
3.1 “层次切割式”的空间结构:情节层次的来回切断促成时序的取消 |
3.2 “涡卷状”空间结构:错乱时序的交相辉映指向永恒未知 |
3.2.1 何谓“涡卷状”式空间结构 |
3.2.2 文本体现:随意调动的片段促成时间的盘旋状态 |
3.3 “回环式”套层结构:站在多重时间起点回溯“历史现场” |
3.4 非典型“蛛网”结构:时间碎片的组装和嫁接的梦境“蒙太奇” |
4 修辞、对话与“难度”: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多维技法 |
4.1 作为修辞的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生成的文本隐喻 |
4.1.1 日常生活意义建构的修辞气息 |
4.1.2 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境况的多维书写与有效表达 |
4.2 探索叙事技法的“难度” |
4.2.1 “并置”形式的谙练熟习 |
4.2.2 意识流叙事下的时空“变异” |
4.2.3 印象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 |
4.3 作家与读者之间多重的对话与交流 |
5 李洱小说时空叙事结构的意蕴拓展 |
5.1 审美的现代性:反思性生活体验的叙事表征 |
5.2 情感节律的形式:实现时间序列的“陌生化” |
5.3 写作“诫命”的坚守: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异样的真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数字出版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知识付费平台概述 |
2.1 知识付费的涵义及发展 |
2.1.1 知识付费概念 |
2.1.2 知识付费发展背景 |
2.2 知识付费的演变及特点 |
2.2.1 知识付费的演变 |
2.2.2 知识付费平台特点 |
2.3 知识付费用户 |
2.3.1 知识付费用户范围 |
2.3.2 知识付费用户特点 |
2.4 知识付费用户付费意愿影响因素 |
2.4.1 期望确定理论 |
2.4.2 感知价值理论 |
第3章 知识付费平台运营类型 |
3.1 知识电商类知识付费平台 |
3.2 社区直播类知识付费平台 |
3.3 社区问答类知识付费平台 |
3.4 讲座课程类知识付费平台 |
3.5 内容打赏类知识付费平台 |
3.6 线下约见类知识付费平台 |
3.7 第三方支付工具类知识付费平台 |
3.8 付费文档类知识付费平台 |
第4章 知识付费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产品内容轻浅 |
4.2 版权意识薄弱 |
4.3 整体业态失序 |
4.4 售后服务欠缺 |
第5章 知识付费平台发展策略 |
5.1 提升产品内容质量 |
5.1.1 内容质量提升原则 |
5.1.2 构建内容付费第三方评价平台 |
5.1.3 发挥内容“把关人”重要作用 |
5.2 提高知识付费领域版权意识 |
5.3 规范知识付费业态发展秩序 |
5.3.1 促进知识付费行业标准化发展 |
5.3.2 构建多方主体动态协调机制 |
5.3.3 加强平台常规监管力度 |
5.4 提升平台产品服务水平 |
5.4.1 基于期望确定理论的用户体验服务优化 |
5.4.2 基于实用价值理论的售后服务优化 |
5.4.3 基于享乐价值理论的平台社交功能优化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金融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与问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 |
1.1.2 知识图谱 |
1.1.3 智能问答与金融科技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构建 |
1.2.2 问答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
2.1 自然语言模型与文本表示预训练方法 |
2.1.1 One-Hot文本表示 |
2.1.2 自然语言模型 |
2.1.3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
2.1.4 预训练方法 |
2.1.5 ELMo、GPT与BERT模型 |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特征提取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设计 |
3.1 数据获取 |
3.2 实体与关系抽取 |
3.2.1 证券实体定义 |
3.2.2 实体分类 |
3.2.3 实体属性与关系抽取 |
3.3 知识融合与评估 |
3.3.1 知识融合 |
3.3.2 知识评估 |
3.4 知识存储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实体分类 |
3.5.2 实体属性与关系抽取及知识融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关键技术研究 |
4.1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本表示预训练方法 |
4.2 多任务联合意图解析模型 |
4.3 知识检索模型 |
4.3.1 语义相似检索 |
4.3.2 基于图的检索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数据来源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实现 |
5.1 系统分析 |
5.2 模块功能设计 |
5.2.1 交互模块 |
5.2.2 构建模块 |
5.2.3 问答模块 |
5.2.4 管理模块 |
5.2.5 数据库 |
5.3 系统实现 |
5.3.1 用户层 |
5.3.2 应用层 |
5.3.3 数据层 |
5.4 系统核心流程 |
5.5 系统部署与应用 |
5.5.1 系统部署环境 |
5.5.2 系统应用示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市场经济知识问答(论文参考文献)
- [1]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知识变现模式的选择与优化[D]. 许森. 河南工业大学, 2017(04)
- [2]共享经济视域下网络问答平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研究 ——基于对“分答”的分析[D]. 于丹丹.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1)
- [3]我国网络打赏所得税征管问题探讨[D]. 陈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问答平台用户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赵杨,袁析妮,李露琪,赵雨. 图书情报知识, 2018(04)
- [5]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金家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6]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张涵之. 武汉大学, 2017(06)
- [7]李洱小说的时空叙事结构研究[D]. 赵硕. 辽宁大学, 2020(01)
- [8]数字出版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研究[D]. 舒羿. 南昌大学, 2019(02)
- [9]知识付费内容的价值评估方法探析——以“分答”平台为例[J]. 李国民,李洁璇. 中国资产评估, 2018(09)
- [10]金融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与问答技术研究[D]. 杞坚玮. 厦门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