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一、《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论文文献综述)

金瑞[1](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路遥[3](2019)在《“十八描”类画谱源流的考据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明代邹德中于画谱《绘事指蒙》提出“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经明清诸家对描法释义的补充和传入日本后释义与图式的演进、嬗变,进而形成以“十八描”为核心内容的一类画谱,此类画谱可被称作“十八描”类画谱。本文将此类画谱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视为“源”;将此类画谱传入日本后的演进与嬗变视为“流”。本文紧密围绕“十八描”类画谱,由“源”至“流”的传播进程和从“流”至“源”的回传进程;以历史观出发,对此类画谱“源”与“流”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进行研究。在全面梳理中日现存“十八描”类画谱古籍善本的基础上,对此类画谱进行“源”与“流”的考据与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此类画谱传播进程中,描法释义与图式发生了哪些演进与嬗变;意在阐发我国“十八描”类画谱所具的可传承性与可传播性,并总结其传播进程对当今的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启示。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等进行说明,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第二章为“十八描”类画谱的源起,以重新考据《绘事指蒙》为主要内容;第三章以明清此类画谱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线索,梳理和考据现存古籍善本的描名、释义、图式;第四章以此类画谱传入日本后,日人所撰描法类画谱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传播进程中此类画谱的演进与嬗变;第五章为日人所撰两种画谱与王赢本画谱的比对与研究;第六章为此类画谱在传播进程中产生的影响、价值、启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全面地梳理出中日现存“十八描”类画谱的古籍善本;二,以“十八描”类画谱的古籍善本为史料证据,对描名、释义、图式进行考据与研究;三,完整地架构出我国“十八描”类画谱的传播进程,并揭示其在传播中对外与对内产生的影响及在传播进程中对当今艺术创作产生的启示。对外影响为:此类画谱载有的衣褶勾描法,直接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和浮世草子中衣褶的勾描法;对内影响为:此类画谱通过中日长崎海上贸易传入日本,经演进与嬗变,回传后对民国时期三种“十八描”类画谱产生的间接影响;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启示为:秉承传统与吸收同化相结合,颠覆突破与民族价值相结合。

李娜[4](2011)在《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汉语史诸部门中,词汇史的研究向来是比较薄弱的。吕叔湘曾经说过:“汉语史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该说是语汇的研究。个别词语的考释,古代和现代学者都做了不少,但是在全部汉语语汇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很微小的。”①而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关注于民国词汇的研究又显得更加稀少了。社会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在词语中被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下来,词汇就象研究历史的活化石,所以对民国时期词汇的全貌进行细致的考察、描写和分析,不仅对汉语词汇史、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也将为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原始语料库,对其中始见书证(主要为新词、新义)为民国作品的词语进行搜集整理,在对这些语料进行全封闭、穷尽式统计、描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中反映的数字变化,来表现词汇的消长变化,表现词汇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发现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对词汇发展进行定性的研究。并借鉴语义场理论的成果,从宏观上将词汇研究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探索词汇中的系统联系,把握词汇发展的历史动因。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引起研究者们对民国词汇的关注,对词汇史研究的关注。文章整体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前言部分,主要是分析当前词汇史研究的现状、民国词汇研究的意义及本论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词汇的研究中,民国词汇的研究始终是十分薄弱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历来对这段时期的词汇的研究都仅仅局限在词语的举例、或者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我们又都不能忽视这段历史,忽视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之中,词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的转折与变化。处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交界期,处于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磨合、争斗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期词汇的发展我们尤其要关注。而传统的词汇研究的那些套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同义词、反义词、方言词语、外来词等等的分类研究方法,尤其是举例式的方式,我们认为难以对民国时期词汇发展变化的全貌作出比较客观的判定,所以,我们运用语义场的研究方法,将词汇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并引用自然科学数量统计的方法,同时大胆的选用《汉语大词典》作为我们的语料库,用数字结论作为我们理论探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一系列数字的基础上,我们对民国词汇的发展展开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四章中,前两章都是关于“标志性新词语场”①的,即对民国新词中,那些能够代表或者反映出民国时代独特特色的词语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与系联。第四、五章是分别进入到词汇内部,即对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的研究。第二、三章是系统的从社会角度总结归纳民国时期能够表现民国时代特色的民国时期时代标志词。研究这些具有社会时代标志性特征的新词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他们由于同属某一社会领域的新词语,因而相互之间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这些词语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个反映不同领域的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一个词语反映某一社会特征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由多个在义域上有联系的词语组成的“词语场”反映相关的社会特征的能力就要大很多很多了,甚至可以说能够相对比较全面的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领域的时代全貌。同样道理,如果某一时代独特的社会时代特征已经形成了,就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反映和记录这种时代的社会特征的新词语。因此我们就以这些新词语各自所反映的社会领域为内容,以“标志性新词语场”的形式,按照其内部一定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排列它们。由于篇幅较大,因此分为上、两部分。上半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是从反映民国政治、军事、法律方面的新词语,反映民国文学艺术方面的新词语,以及反映民国社会风俗的新词语三大角度对民国新词语进行归类的。下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探讨几个互相影响的相关领域的新词语,如反映民国工商业、娱乐业的新词语,反映民国教育及出版业、印刷业、造纸业的新词语,反映民国纺织业及服饰的新词语,反映民国科学技术、翻译学、语言学的新词语,反映民国交通、通讯方面的新词语等等。通过将互相影响、链条式影响比较大的产业系联在一起的方式,以一发牵动全身的线索来串连起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新词语场。第四章是探讨分析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特点的。我们主要集中在对双音节新词(包括新义词语)中的复合词的语法结构进行的分析研究上。并对每一类语法结构的内部词素的词性的组合情况,及其对应的组合成的复合词的词性的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力图深入到最深处,力图挖掘出汉语新词的组合规律,以便更好的约束、规范新词新语。第五章是对双音节复合词中的新词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语义关系的类型到底有哪些,语义关系是什么,这一点历来有是比较模糊的。我们的研究是集中在对复合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每一种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其组合词素之间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义关系,而不是从词义与词素义的对比关系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因此这一研究角度也是主要着力于对成词词素义的相互之间的语义上的组合关系的探析。并且,从对这些复合词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类型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挖掘出各个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的强势语义模式。在这两章中,我们运用大量图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对蕴藏在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内的各种关系进行数量上的统计与比较,在数字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创新点一:开拓了民国词汇研究的新的领域。将我们的研究视角深入到词汇研究的薄弱环节。将民国词汇研究这一领域全面的展现出来。在对民国词汇研究中,我们将更好的搭起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之间的桥梁,连贯起汉语史的历史。创新点二:“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①,只有在社会的真实面貌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语言词汇的发展脉络。所以,我们运用“标志性新词语场”的概念来组织民国时期新出现的众多词语,将词语置身于其所产生的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从而更真实的还原词汇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从一组组相关的时代新词语中,我们可以清晰而深刻的触摸到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脉搏,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进程,感受到民国的时代特色和时代面貌。创新点三:对于语法结构关系的研究,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了词语内部词素的词性与成词词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在对六大类语法结构的新词语的内部词素词性及其组合关系的量化描写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数字来说话,得出同性词素组合而成的新词的数量远远高于异性词素组合而成的新词的数量,而在异性词素的组合中,也表现出诸多的差异:如在名词性词素、动词性词素、形容词性词素三大主要词性的词素对复合词词性的影响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或者说,也有大小或先后之分;如在构成词素中如果有动词性词素的话,那么基本上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词性以动词为多,位于第二位词性选择位置上的是名词性,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在两个词素中没有动词性词素的话,那么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词性又以名词性的数量相对要多于形容词词性的复合词的数量。另外,由于《汉语大词典》自身存在的一些需要修订、完善之处,所以,本文在文后附录中,针对在进行《民国词汇史》研究时所发现的问题,特附“《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词语补充(始见书证为民国时期作品的词语)”等内容,希望能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有帮助。

魏学琴[5](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注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篇构成中,古诗文篇目作为凝聚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古诗文注释对理解古诗文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借助注释,教师和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任务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古诗文承载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因此,注释的质量影响教学的质量,只有注释准确、到位,学生才能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古诗文该有的文本熏陶与教育。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使用的方法。第一章对“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注释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注释数量及注释内容两个角度的对比,从中发现变化所在,并对变化作出理性的原因分析。第二章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特色及从中体现的教育理念。第三章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尚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从编写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总结与反思。本文立足于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研究,以期通过深入地梳理、对比和研究,对这版教材的古诗文注释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发现选文及注释的审定、更新与进步,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领会教材编订专家的用意和努力。同时,也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些许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即全面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相较于传统版本之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使用角度提出的一些建议或对使用者有所裨益。

刘小雪[6](2019)在《《官话指南》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官话指南》是清朝末年的一部域外汉语教科书,由当时驻北京公使馆的日本人吴启太、郑永邦积数年之功,“辑切日用者”编写而成。《官话指南》采用当时比较通行的会话教材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北京话口语面貌。目前对《官话指南》词汇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局限于个别词语的考释。本文首次尝试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官话指南》双音节词汇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添砖加瓦。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官话指南》的概况,并详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从汉语言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介绍了《官话指南》词汇研究的价值。第三章:对《官话指南》词汇进行历时考察,主要考察词汇的历史来源和历史流变两个方面。第四章:对《官话指南》词汇进行共时考察,主要考察词汇的社会使用普遍度。第五章:运用俞理明“环靶状结构”理论,分析《官话指南》词汇系统的构成,并将书中词汇分为基本词、常用词、局域词和边缘词四类。第六章:以《汉语大词典》为主要参照,全面搜集并整理《官话指南》的新词新义,并对部分疑难新词加以考释,旨在深入挖掘《官话指南》的词汇学意义,并为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一些依据。第七章:结语。

王懿[7](2016)在《罗竹风的编辑活动及其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罗竹风(1911-1996)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同时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并取得了显着成就的编辑出版家,在我国现当代出版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他的编辑生涯复杂曲折,紧跟时代脚步,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在其六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罗竹风尝试了多个领域的编辑角色,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适自己的编辑行为与该领域工作性质和要求之间的契合性。他始终把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图书。他注重实地调查,重视编辑经验的总结,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对经验进行理性的升华,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对编辑出版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性的编辑思想。罗竹风自大学起就开始了编辑出版活动,也正是在此期间,激发了他对编辑出版事业的热爱,良好的教育与兴趣使其具备了必要的编辑出版素质。在建国后,罗竹风正式走入出版行业,思想也不断成熟,他参与编纂的《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等相继出版后,在学术界好评如潮,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编辑出版家的地位。本文结合罗竹风的编辑实践及其作品,试图系统地梳理总结罗竹风的主要编辑活动,概括分析其在编辑实践中所彰显的编辑思想。罗竹风的编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抗战时期初涉编辑工作到解放后投身出版事业再到“文革”后的多元化编辑时期,他的编辑活动特点主要是以大型工具书为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编辑图书种类多样。罗竹风的编辑活动领域广阔,涉及到辞书的编纂,宗教图书的编辑以及杂文的编辑,在各个领域的编辑事业中,罗竹风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辞书的编纂,他认为: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辞书编纂的灵魂,扎实的资料累积是辞书质量的保证,专业的编纂队伍是辞书编纂的核心,知识性、稳定性是辞书编纂的准则。对宗教图书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他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编辑方法。对于杂文的编辑他提出了连续性图书出版理念、与时俱进的选题观和不断发展杂文作者队伍。提倡“杂家”的罗竹风还提出了自己关于出版人素养论和出版改革的思想。他认为出版人首先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要“专家”与“杂家”共同发展,最后要与作者保持良好关系。对于出版改革,罗竹风对出版体制、发行渠道以及创办出版专业都作了一定思考。罗竹风严谨的编辑行为、先进的编辑观念都对现代出版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付双丽[8](2020)在《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与水部词语研究》文中认为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以探索近代汉语词汇历时演变轨迹为目标,追踪近代汉语的词义走向,收词较为完备,系统性强,是汉语词汇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它使更多词语的词义接近原貌甚至还原历史真相,此乃语言发展长河中一大幸事。然正如该词典副主编江蓝生先生所言:“古今中外辞书史表明,辞书的完善、修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哪一时代,词典的不可穷尽性与滞后性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修订一部词典时,只能将其做到好上加好,但要做到没有一丝遗漏或者失误也是不可能的。笔者论文以高文达版《近代汉语词典》、许少峰版《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以及《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其他综合类词典为主要参照对象,抱怀“白璧更白”的热忱,梳理了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中水部词语的所有词条。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对其词条、释义、例证与注音等方面的内容提出疑问与尝试性解答,愿为《近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尽绵薄之力。文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对于《近代汉语词典》现有研究的成果。第一章从专书文献词汇、断代文献词汇和专书词典、断代词典两部分,主要介绍了近代汉语词汇与近代汉语词典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是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的比较以及价值体现,通过对比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词典》或者其他辞书之间存在的差异之处,互相补正。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多方资料的查证和多部辞书的协助,来商补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第三章是收词立目问题,主要针对是否成词和是否收词的问题来研究。第四章是义项确立与释义商榷,针对义项疏漏与分合,释义商榷不当等问题进行有理有据地补充。第五章是引文校勘与引例补充,引文校勘分为引文时限的失误和引文内容的失误;引例补充是将其书证引文补充完整;同时部分词语增加例证。另外列举出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的一些失误来进行修改。第六章是对一些特殊字词的分析和探究,例如“泼”“沓”“染”,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的扩展,以及词汇的多样性来进行探索。笔者对所有的水部词语进行了整理,这些词语有主次之分,以个案研究为主。尚有不足之处,敬请大方之家多加指教和补充。

赖一鸣[9](2019)在《《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白话报》是清末民初时期创刊于北京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商业小报。本文将696期报纸整理成近70余万字语料,参考清末民初时期典型的北京话白话文着作,以及北京话词典和工具书,整理出共计10481条词语并自建语料库,以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词典学和形态学等理论,描写和归纳该报刊的北京白话词语的特点及规律。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归纳语料库的词语音节概况,基本词语和一般词语来源和北京方言词典尚未收录的词语。总结出报纸明显的北京方言词语特点,具体分析了意译词的定型规范化现象;整理出北京话词典未收的词语或未收义项,充分展示《北京白话报》词语面貌。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和分析异形现象。从形近异形和音近异形两个角度归纳和分析,找到了能证明近现代北京话的方言音变和文白异读等语音变化现象的例证。总结出《北京白话报》口语化突出和形式灵活多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北京白话报》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具体分析了不同词类的重叠结构变化,总结了白话报中的语缀并具体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名词语缀,归纳了同素异序现象并分析其结构与成因。语料中词语的重叠、语缀和同素异序现象,表明出汉语词汇结构变化的特点。第四部分:具体分析《北京白话报》中的三种特殊词语群。分别对结构角度的同语素词语群,词义角度的动物类词语群和死亡类词语群,三类词语群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北京方言地域化和口语化特征明显的结论。第五部分:总结《北京白话报》词语特点。一是明显的北京地域方言特点,二是口语程度高,三是词语语体风格灵活多变,四是早期商业小报的词语特色。

杨雅萌[10](2019)在《司登得《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初期,语言科学在欧洲诞生。来华西人利用语言科学知识,记录和研究汉语及汉语方言口语,出版编写了大量语言材料,包括各类官话词典、方言词典、圣经译文、海关文献、关于汉语的手稿札记等,达到当时这一领域的较高学术水平。这些文献资料对于语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管是词汇、语法、语音还是文字方面,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藏。他们因传教而开始的语言学习,拉开了明清时期西方人学习与研究汉语的序幕,不仅对后来者的汉语学习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明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场学术对话中,中西方学者的汉语研究可以互为参照、互相借鉴、互相启发,扩充语言研究的史料,扩展学术研究的视野。然而,由于本身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研究资料等因素,国内目前以明清时期海外汉语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着作和研究成果较少,还有大量材料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尚待发掘。司登得编写的《官话口语英汉词典》中列举了大量日常用语和民间俗语,记载了当时属于民间的观念、事物和清末官话口语词汇的基本情况,表现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为清末官话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语言材料。本文以该词典为研究对象,归纳整理词典中出现的口语词、文化特色词、新词以及逆序词等,进行分类描写与解释。同时将其与早期、同期、晚期的三本词典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客观地评价该词典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简要论述了当前海内外学者对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编撰的语言学着作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方向。第二章为来华西人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通过整理和对比大量来华西人编写的语言学着作,笔者认为明清时期来华西人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记录了大量汉语方言口语材料;二是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三是整理和收录了近代汉语词汇,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三章为司登得及《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简介,简要阐述了司登得的生平及其代表着作,重点分析了《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的体例编排和特点。笔者认为本词典大致有以下五大特点:一、不同词性的标注方式不同;二、词条释义丰富,释义方法多样;三、汉语译文及其读音的口语化特点明显;四、译文中有不少异体字;五、收录词汇不限于口语词。第四章为《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的词汇研究,主要从口语词、文化特色词和新词等方面展开论述。在口语词一节中,笔者选取了部分具有特色的口语词进行释义;统计了词典中出现的全部逆序词,分为名词-名词、动词-动词以及形容词-形容词三类,并对词义发生变化的几组词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列举了词典中部分词汇的口语化读音或特殊表达。对于文化特色词和新词这两节,笔者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了归纳整理。通过描写这些表现清末百姓生活的词语,总结出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语言风貌。第五章对司登得及其他三本词典进行了比较,分别是:第一部汉英双语词典——马礼逊《英汉字典》、与司登得同时期的江德《英华字典》、近代汉外双语辞典的尾声——赫美玲《官话口语英汉词典及翻译手册》。笔者借助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研究模式,从词目编排、注音体系、译文和例证四个层面对上述四本辞典进行了述评。第六章为《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的评价,本词典结构体系基本健全,收词丰富实用,内容广泛,承载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司登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撰词典的经验成果,并结合自身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进行了创新,对后世的词典编撰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十八描”类画谱源流的考据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点
        (一)研究对象
        (二)提出的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十八描”类画谱的源起
    一、早于“十八描”总括的线描体法与描名
        (一)曹吴二体
        (二)游丝描
        (三)颤笔
        (四)减笔
        (五)行云流水
    二、《绘事指蒙》现存考据的疑点
        (一)王世襄《绘事指蒙》校点本存在的疑点
        (二)谢巍对《绘事指蒙》考录的疑点
    三、《绘事指蒙·序》和“张春”
        (一)《绘事指蒙·序》
        (二)作序人“张春”的第一次考据
        (三)作序人“张春”的第二次考据
    四、《绘事指蒙》中的古今同义字
        (一)全谱中的两处误刻
        (二)全谱中的古今同义字
        (三)洪楩刻本与胡文焕刻本图式署名的差异分析
    五、《绘事指蒙》中的口语词与方言词
        (一)口语词
        (二)方言词
    六、《绘事指蒙》卷末题记人“东原”的考据及其成书时间
        (一)卷末题记人“东原”
        (二)《绘事指蒙》卷末“东原”题诗出处与残页之间的关系
        (三)《绘事指蒙》的成书时间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传承与发展
    一、明代录有“十八描”的画谱及类书
        (一)《夷门广牍》
        (二)《图绘宗彝》
        (三)《珊瑚网》
    二、清代录有“十八描”的画谱与画论
        (一)《芥舟学画编》
        (二)《山静居画论》
        (三)《绘事雕虫》
        (四)《梦幻居画学简明》
    小结
第四章 “十八描”类画谱传入日本后的演进与嬗变
    一、长崎书目文献记录的传日“十八描”类画谱及类书
        (一)《图绘宗彝》传入日本的时间与现藏状况
        (二)《夷门广牍》传入日本的时间与现藏状况
        (三)《绘事指蒙》传入日本的时间与现藏状况
        (四)《三才图会》传入日本的时间与现藏状况
    二、日人据“十八描”类画谱所撰的画谱
        (一)《画巧潜览》
        (二)《画学捷径》
        (三)《写山楼描法》
        (四)《人物十八描图式》
    三、旅日画家王赢撰《海仙十八描法》
    小结
第五章 文晁本、台岭本、王赢本,三种画谱的比对
    一、三种画谱的成书时间
    二、三种画谱描名与描法释义的比对
        (一)三种画谱描名顺序的比对
        (二)三种画谱描法释义内容的比对
        (三)三种画谱描法释义中关键字与词的义证
    三、三种画谱描法图式用笔上的比对
        (一)高古游丝描
        (二)琴弦描
        (三)铁线描
        (四)行云流水描
        (五)曹衣描
        (六)蚯蚓描
        (七)马蝗描
        (八)钉头鼠尾描
        (九)撅头钉描
        (十)柳叶描
        (十一)竹叶描
        (十二)混描
        (十三)折芦描
        (十四)枣核描
        (十五)橄榄描
        (十六)战笔水纹描
        (十七)柴笔描
        (十八)减笔描
    小结
第六章 “十八描”类画谱传播的影响及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启示
    一、受日本回传画谱影响的民国“十八描”类画谱
        (一)《古佛画谱》
        (二)《马骀画宝》
        (三)《鹤巢人物画稿三千法》
    二、受“十八描”法影响的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
        (一)菱川师宣
        (二)鸟居清正
        (三)铃木春信
        (四)喜多川歌麿
    三、“十八描”类画谱传播进程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启示
        (一)固本浚源与汲取外来相结合
        (二)颠覆突破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民国词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词汇史研究现状
        二、民国词汇研究是词汇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民国词汇研究的方法
        二、民国词汇研究的语料来源
        三、民国词汇研究的内容
    注释
第二章 反映民国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上)
    第一节 反映民国政治、军事、法律的新词语
        一、政治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二、军事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三、法制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第二节 反映民国文学艺术的新词语
        一、文学领域的新词语
        二、戏剧创作、演出等方面的新词语
        三、音乐、绘画、雕塑、书法领域的新词语
    第三节 反映民国社会风俗的新词语
        一、饮食方面的新词语
        二、建筑居家方面的新词语
        三、婚丧嫁娶、宗族祭祀及称谓方面的新词语
        四、时令节气方面的新词语
        五、宗教信仰方面的新词语
第三章 反映民国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下)
    第一节 反映民国工商业、娱乐业的新词语
        一、工业领域的新词语
        二、商业领域的新词语
        三、娱乐业的新词语
    第二节 反映民国教育及出版业、印刷业、造纸业的新词语
        一、教育领域的新词语
        二、出版业领域的新词语
        三、印刷业的新词语
        四、造纸业的新词语
    第三节 反映民国纺织业及服饰的新词语
        一、纺织业领域的新词语
        二、反映民国服饰变化的新词语
        三、反映发式的变化的新词语
        四、鞋帽及化妆品的新名称
    第四节 反映民国科学技术、翻译学、语言学的新词语
        一、医学领域的新词语
        二、生物学领域的新词语
        三、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领域的新词语
        四、翻译学领域的新词语
        五、语言学领域的新词语
    第五节 反映民国交通、通讯方面的新词语
        一、交通领域的新词语
        二、通讯及信件往来的新词语
    第六节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民国新词的语法结构与词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双音节复合词语法结构与词性关系分析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第二节 语法结构对应关系统计与分析
        一、复合词词性与语法结构对应关系
        二、构词结构与词素词性组合形式的对应关系
        三、三大词类新生双音节复合词的组合情况
        四、词素组合形式与构词结构和复合词词性的对应关系
        五、构词方式与词素词性组合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六、小结
    第三节 附加式派生词的词性的倾向性
        一、然
        二、老
        三、性
        四、头
        五、手
        六、子
        七、儿
        八、化
        九、阿
        十、家
        十一、员
第五章 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
    第一节 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偏正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二、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三、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四、补充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五、主谓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第二节 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特点分析
        一、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类型之间的联系
        二、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统计分析
        三、小结
    注释
附录
    一、《汉语大词典》民国词语表
    二、《汉语大词典》滞后书证补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部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篇目注释对比研究
    第一节 “部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篇目及注释数量对比
    第二节 “部编本”与人教版重合古诗文篇目注释内容对比
    第三节 “部编本”注释变化原因分析
第二章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特色及教育理念
    第一节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特色
    第二节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不足及编写和使用建议
    第一节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不足
    第二节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编写建议
    第三节 “部编本”古诗文篇目注释的使用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个人简介

(6)《官话指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官话指南》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现状
        二、《官话指南》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官话指南》词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官话指南》词汇研究的语言学价值
        一、为《大词典》提供文献材料证明
        二、为词汇的发展演变提供过程证明
    第二节 《官话指南》词汇研究的对外汉语教学价值
第三章 《官话指南》用词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官话指南》词汇历史考察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官话指南》词语的历史来源
    第三节 《官话指南》词语的历史流变
第四章 《官话指南》用词的共时考察
    第一节 《官话指南》词语共时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官话指南》词语共时存在的几种情况
第五章 《官话指南》词汇系统分析
    第一节 词汇的“环靶状结构”理论
    第二节 《官话指南》词汇系统的构成分析
第六章 《官话指南》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新词新义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一、新词新义的定义
        二、新词新义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官话指南》中的新词
        一、《官话指南》中为《汉语大词典》所失收的词
        二、《官话指南》中为《汉语大词典》所晚收的词
    第三节 《官话指南》中的新义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罗竹风的编辑活动及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罗竹风的编辑生涯
    第一节 罗竹风其人
        一、教育经历
        二、工作经历
    第二节 罗竹风的编辑活动历程
        一、战时初涉编辑工作(1931—1948)
        二、投身出版事业,涉足辞书编辑(1949—1976)
        三、多元化编辑时期(1977—1996)
第三章 鞠躬尽瘁的辞书编纂家
    第一节 罗竹风的辞书编辑实践
        一、呕心沥血编纂《辞海》
        二、苦心经营《汉语大词典》
    第二节 罗竹风的辞书编辑思想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辞书编纂的灵魂
        二、扎实的资料累积是辞书质量的保证
        三、专业的编纂队伍是辞书编纂的核心
        四、知识性、稳定性是辞书编纂的准则
第四章 勇于探索的宗教图书编辑家
    第一节 罗竹风的宗教图书编辑活动
        一、罗竹风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二、主编宗教学学术图书
        三、主编宗教学教材
    第二节 罗竹风的宗教图书编辑思想
        一、编创合一的编辑方法
        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选题思想
        三、动态调查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第五章 发扬正气的杂文编辑家
    第一节 罗竹风的杂文编辑活动
    第二节 罗竹风的杂文编辑思想
        一、连续性图书出版理念
        二、与时俱进的选题观
        三、不断发展杂文作者队伍
第六章 具有远见卓识的出版人
    第一节 罗竹风关于出版人的素养论
        一、出版人必须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编辑“杂家”论与编辑“专家”论
        三、编辑与作者的“战友”关系
    第二节 罗竹风关于出版改革的思想
        一、对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
        二、发行渠道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革
        三、研究出版学理论,提出试办出版学专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与水部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白编》水部词语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近代汉语词典》及其水部词语研究综述
    三、《白编》水部词语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近代汉语词典发展概貌
    第一节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概况
        一、专书文献词汇研究
        二、断代文献词汇研究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词典发展概貌
        一、专书词典
        二、断代词典
第二章 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的成果对比与价值体现
    第一节 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的比较
        一、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比较
        二、三部《近代汉语词典》水部词语的比较
    第二节 《白编》弥补《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的不足
第三章 《白编》水部词语收词立目献疑
    第一节 《白编》水部词语收词立目问题
        一、成词理据商讨
        二、立目理据存疑
    第二节 《白编》水部词语词条增删
        一、词条内容当增加
        二、部分词条删减
第四章 《白编》水部词语义项与释义献疑
    第一节 《白编》水部词语义项分合问题
        一、义项当分而未分
        二、义项当合而未合
    第二节 《白编》水部词语义项增删问题
        一、增加义项
        二、删减义项
    第三节 《白编》水部词语释义商榷
        一、释义可作改善
        二、释义与书证不相符
第五章 《白编》水部词语引例补充与引文校勘
    第一节 《白编》水部词语书证更补
        一、书证更换
        二、书证增加
    第二节 《白编》水部词语书证校勘
        一、书证时限之误
        二、书证内容之误
    第三节 三部《近代汉语词典》版本印刷之误
第六章 《白编》几组特殊水部词语的考释
    第一节 “泼”组字词的考释
        一、“泼”作为单音节词的考释
        二、“泼”的多音节词考释
    第二节 “沓”字源流与“沓”组字词的考释
    第三节 “染”字源流与“染”组字词的考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概况
    第一节 《北京白话报》词语音节概况
    第二节 《北京白话报》词语来源
        一、常用名物
        二、一般词语
    第三节 北京话词典未收录词语
第三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异形现象
    第一节 词语的异形现象
    第二节 词语的形近异形
        一、形近异形概况
        二、形近换用
        三、繁简同时出现
        四、字形变化
    第三节 词语的音近异形
        一、音近异形概况
        二、方言音变
        三、保留古音
        四、文白异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结构特点
    第一节 重叠
        一、名词的重叠
        二、动词的重叠
        三、形容词的重叠
        四、副词的重叠
        五、叠字符号
    第二节 语缀
        一、语缀例释
        二、名词语缀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同素异序
        一、同素异序词频概况
        二、同素异序比较分析
        三、同素异序现象成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北京白话报》典型词语群
    第一节 同语素词语群
        一、同语素词语群例释
        二、同语素词语群成因
    第二节 动物类词语群
        一、动物类词语群例释
        二、动物类名词的转类
        三、动物类词语群成因
    第三节 死亡类词语群
        一、死亡类词语群例释
        二、死亡类词语群动态对比分析
        三、死亡类词语群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特点
    第一节 北京地域方言特点鲜明
    第二节 口语程度高的话语特色
    第三节 生动灵活的白话语体风格
    第四节 早期商业小报词语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司登得《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来华西人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
    一、记录了汉语方言口语材料
    二、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
    三、整理和收录了近代汉语词汇
        (一)收录了大量宗教词汇
        (二)丰富了科技词汇
        (三)创造和记录了新词
        (四)对中文词汇进行外文释义
第三章 司登得及《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简介
    一、司登得的生平及其代表着作
    二、《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简介
        (一)体例编排
        (二)特点
第四章 《官话口语英汉字典》的词汇研究
    一、口语词
        (一)口语词的词义
        (二)口语词的读音
        (三)口语词中的逆序
    二、文化特色词
        (一)政治方面
        (二)社会关系
        (三)日常生活
    三、新词
        (一)经济方面
        (二)文化方面
        (三)社会生活
第五章 四本英汉词典的比较
    一、词典的宏观结构
        (一)词目编排
        (二)注音体系
    二、词典的微观结构
        (一)译文
        (二)例证部分
第六章 《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的评价
    一、优点
    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十八描”类画谱源流的考据与研究[D]. 路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 李娜. 山东大学, 2011(12)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注释研究[D]. 魏学琴. 宁夏大学, 2019(02)
  • [6]《官话指南》词汇研究[D]. 刘小雪.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7]罗竹风的编辑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 王懿.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与水部词语研究[D]. 付双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D]. 赖一鸣.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司登得《官话口语英汉词典》研究[D]. 杨雅萌.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