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

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

一、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器(论文文献综述)

雷水[1](2019)在《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为研究对象,将其墓葬特征与周边诸侯国墓葬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了该墓的墓葬形制与埋葬习俗。通过对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阶梯墓道、壁龛及随葬青铜礼器地分析,确定了306号墓的墓葬形制属于非越国墓葬形制,306号墓的葬俗与越国葬俗不完全相同。进而从形制、纹饰等方面入手,对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进行分析,确定了该墓中各类陪葬品的主要文化特征。最后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对306号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306号墓的文化属性及国属问题进行了讨论。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整理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相关研究资料,提出306号墓国属问题仍存在争论,明确了论文研究方向,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将绍兴306号墓墓葬特征与周边诸侯国墓葬特征进行对比,表明306号墓中所设阶梯墓道及壁龛为楚国墓葬形制而非越国墓葬形制,进一步对绍兴306号墓出土随葬品中包含大量青铜礼器而没有仿铜陶礼器的现象进行分析,阐述绍兴306号墓葬俗与越国葬俗不完全相同。第三章,从形制、纹饰等方面,对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绍兴306号墓出土铜器包含徐、楚、吴、越等多种文化特征,而所出土陶器和玉器具有明显越文化特征。第四章,根据文化因素分析法,对绍兴306号墓出土铜器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讨论了出土铜器中的多种文化因素,确定了其中的主要文化因素,并结合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因素,分析了绍兴306号墓的文化属性,推论绍兴306号墓是受越文化深刻影响的徐国贵族墓。第五章,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工作。

刘昕[2](2019)在《战国秦汉墓葬出土原始瓷器分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国秦汉时期是原始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原始瓷器在该时期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本文以考古实物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类型分析,对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原始瓷器进行分期探讨,研究相关墓葬的形制特征、原始瓷的组合方式及使用特征、发展与衰落过程等。认为,原始瓷在战国时期已逐渐繁荣,而在秦汉时期经历倒退之后进一步发达,作为社会商品的交流也进一步活跃,并最终促成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

陈元甫[3](2014)在《浙江地区战国原始瓷生产高度发展的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着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付琳[4](2014)在《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形制多样,文化因素构成也比较复杂,以往大家虽然意识到这一时期本区的墓葬遗存具有一些共性,却长期缺乏全面的梳理和综合的研究。本文在界定、划分墓葬类型,建立墓葬分期与编年框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墓葬遗存所做的历时性分区研究,初步探讨了本区土着群体在族群构建与国家化进程方面的问题,对于区分吴、越墓葬以及深入认识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历史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本项研究的时空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加以界定,对以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做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墓葬形制的划分与研究,首先根据墓葬营建理念上的差异,将本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分为土墩墓、土墩石室遗存、竖穴土(岩)坑墓、支石墓(含大石盖墓)和崖葬遗存五大类,对各类墓葬遗存的界定标准加以明确。进而对资料相对充分的前四类墓葬遗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类型划分。而后对各类墓葬的等级差异,以及与墓葬形制相关的一些重点问题做了初步探研。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随葬品进行研究,并对墓葬遗存进行分期、断代。首先通过对墓葬遗存出土典型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依据层位关系归纳其演变逻辑。再根据诸类典型遗物之间的平行演变关系及共出关系,将包含这些遗物的墓葬遗存分为五期9段,比定各期、各段的年代,并考察了各期墓葬遗存在墓葬形制方面与随葬品方面的总体特征。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墓葬遗存进行历时性的分区研究,并对各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加以推定。首先在墓葬分期的基础上,以葬俗差异作为综合指标,把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划分为9区,进而考察了各区墓葬遗存在不同时期内的分布范围及其文化因素构成情况。之后结合文字史料推定了各期、各区墓葬遗存的族属与国别,初步确定了文献中的扬越、于越、干越、“闽越”、“瓯越”等族群的墓葬遗存,并对江南地区战国时期楚墓的分布特征做了简要讨论。第五部分主要是以前文的墓葬研究为基础,对本区两周时期的民族史与政治史问题进行探研。从族群构建和政治组织发展的角度对墓葬遗存的历时性分区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检视,并结合对相关遗址资料及文字史料的分析,指出本区两周时期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从“越族”酋邦到吴、越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对吴、越两国的立国方式、国家形态以及两国间的关系等历史问题做了尝试性的解读。第六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以上研究的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谢西营[5](2012)在《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商周原始瓷器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本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着原始瓷器的性质、烧造时间、烧造地点、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将商周原始瓷器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杨哲峰[6](2012)在《关于江东地区“楚式墓”的发现与研究》文中提出战国秦汉之际,江东地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反映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楚文化在江东地区的渗透与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东地区报道的具有典型楚文化因素的"楚式墓"数量已达30余座。本文分三个阶段对相关的发现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揭示了从零散的考古发现到资料积累与初步总结、研究逐步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董忠耿[7](2011)在《对绍兴地区出土战国原始瓷器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绍兴是越的中心区域,原始瓷又是越文化的代表之一。绍兴地区出土的战国原始瓷可分为一般的生活饮食器皿、仿青铜礼器、仿青铜乐器和仿青铜兵器,代表了当时原始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仿青铜的原始瓷礼乐器随葬的埋葬习俗,是促使战国时期原始瓷生产出现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元甫[8](2010)在《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支小勇[9](2019)在《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皖南地区的出土青铜器作梳理后,努力探寻皖南地区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框架,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皖南青铜器发展序列;核心目标是探讨皖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年代,并在整个长江下游的区域框架内,揭示皖南地区的青铜器发展面貌。皖南青铜器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年代问题。本文首先从方法上做了阐释:一方面先从墓葬地层关系为指示,排比这些墓葬陶瓷器,借助土墩墓的14C测年数据,建立起初步的分期框架,然后再将范围延伸开来,建立起整个宁镇、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分期,从而得出有青铜器伴出的墓葬单位的年代下限;另一方面从青铜器本身型式分析入手,对长江下游地区出土典型青铜器进行分型分式,排列得出皖南青铜器在长江下游青铜发展序列中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综合两方面结论,结合青铜器器物组合在墓葬中的分布规律,适当参照中原器物,得出皖南出土青铜器的大致年代框架。皖南土墩墓南北两区的发展节奏并不一致,南北两区之间存在比较多的共同特征,但差异性更大,北方宣芜平原土墩墓的出现时间与宁镇地区相当,屯溪山区则稍晚。皖南青铜器主要分布于相对北部宣芜平原的宣芜平原和南部屯溪山区盆地腹地。两区之间的青铜器,在器类分布和组合上的差异十分明显。皖南商周青铜文化主体应由当地土着文化发展而来。屯溪八墓所出青铜器与宣芜平原区所出青铜器的很大不同,很可能属于早期越人的系统,与宣芜平原区大致属于吴文化的文化面貌差异比较明显。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可分成四期,其中第二、三期又各分为早晚两段,对应时代分别是:第一期:商代;第二期:早段:西周前期、晚段:西周后期;第三期:早段:春秋前期、晚段:春秋后期;第四期:战国。皖南青铜器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勃兴,从内部变革到走向繁荣,再到受到外部冲击下的转型,直至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西周前期和春秋前期是两个高峰:器物种类和数量多、器物组合完整而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数量及器型的变换程度突飞猛进,器型种类和型式更迭明显,成为整个江南地区青铜文化最为繁盛的地区,重心位于以铜陵——繁昌——南陵三地为中心的北方宣芜平原地区。直至春秋前期,皖南青铜器始终占据长江下游地区青铜文化的主体地位,在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壮大。皖南内部青铜文化的重心也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南北并驾齐驱、再折返向北的往返过程。从春秋后期开始,宁镇苏南及浙北地区的青铜文化获得迅猛发展,西北方向的楚文化也带来了强大的影响,都给皖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原有瑰丽灵巧、雄奇朴拙的特征逐渐被简洁实用的风格所替代。进入战国后,皖南地区已经完全被楚文化因素所席卷,除了早年被周边地区吸收的兵器上的形制因素外,原有的皖南青铜文化因素几乎消失殆尽。皖南青铜器经历了一个由侧重礼器,到礼器、兵器并重,再到侧重兵器的发展历程。这与周边地区青铜器发展进程接近,但由于彼此发展的快慢缓急程度不一,最终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发展脉络。

周燕儿,蔡晓黎[10](2005)在《绍兴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文中提出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出土的一批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制作讲究、造型得体、装饰精美、数量众多,为绍兴乃至全省以往所少见。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证,而且为进一步探讨越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器(论文提纲范文)

(1)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问题说明
第二章 墓葬研究
    2.1 墓葬形制
    2.2 埋葬习俗
    2.3 小结
第三章 随葬品研究
    3.1 青铜器研究
        3.1.1 器类和组合
        3.1.2 青铜器研究
    3.2 陶器研究
    3.3 玉器研究
第四章 绍兴306号墓文化属性分析
    4.1 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
    4.2 国属问题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战国秦汉墓葬出土原始瓷器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型原始瓷器的基本形制与演变
    (一)礼器
        1.鼎根据耳部分二型。
        2.盒根据足部形状分二型。
        3.壶根据足部形状分三型。
        4.瓿根据有无器盖分为二型。
        5.钫带盖,方口,口以下由方趋圆,大腹,圈足。分二式。
    (二)日常用器
        1.罐根据有无器盖分二型。
        2.碗根据腹部形状分三型。
二、分期与年代
三、相关问题探讨
    (一)出土原始瓷器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组合方式与使用特征
    (三)原始瓷器的发展和衰落

(4)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时空范围
        1.1.2 研究对象
    1.2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1 第一阶段
        1.2.2 第二阶段
        1.2.3 第三阶段
        1.2.4 既往取得的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相关研究方法的说明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相关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墓葬形制的划分及相关问题
    2.1 土墩墓(含祭祀性遗存)
        2.1.1 内涵界定
        2.1.2 形制划分
    2.2 土墩石室遗存
        2.2.1 内涵界定
        2.2.2 形制划分
    2.3 竖穴土(岩)坑墓
        2.3.1 内涵界定
        2.3.2 形制划分
    2.4 支石墓(含大石盖墓)
        2.4.1 内涵界定
        2.4.2 形制划分
    2.5 崖葬遗存
    2.6 墓葬级别划分
    2.7 相关问题讨论
        2.7.1 土墩墓中祭祀性遗存的形式
        2.7.2 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的形式
        2.7.3 “人”字顶木椁的源流与涵义
第3章 随葬品研究与墓葬分期、断代
    3.1 典型遗物的演变序列
        3.1.1 原始瓷器
        3.1.2 印纹硬陶器
        3.1.3 夹砂陶器
        3.1.4 泥质陶器
        3.1.5 青铜器
        3.1.6 层位学依据
    3.2 墓葬遗存的分期与编年
        3.2.1 期段划分
        3.2.2 年代推定
    3.3 各期墓葬遗存的总体特征
        3.3.1 第一期墓葬
        3.3.2 第二期墓葬
        3.3.3 第三期墓葬
        3.3.4 第四期墓葬
        3.3.5 第五期墓葬
第4章 墓葬分区与族属、国别推定
    4.1 第一期分区
        4.1.1 A 区
        4.1.2 B 区
        4.1.3 C 区
        4.1.4 D 区
        4.1.5 E 区
        4.1.6 F 区
        4.1.7 G 区
    4.2 第二期分区
        4.2.1 A 区
        4.2.2 B 区
        4.2.3 D 区
        4.2.4 E 区
        4.2.5 G 区
    4.3 第三期分区
        4.3.1 A 区
        4.3.2 B 区
        4.3.3 E 区
        4.3.4 G 区
        4.3.5 H 区
    4.4 第四期分区
        4.4.1 A 区
        4.4.2 H 区
        4.4.3 I 区
    4.5 第五期分区
        4.5.1 A 区
        4.5.2 I 区
    4.6 墓葬遗存的族属与国别
        4.6.1 A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4.6.2 B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4.6.3 C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4.6.4 D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4.6.5 E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4.6.6 F 区、G 区墓葬的族属
        4.6.7 H 区墓葬的族属
        4.6.8 I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
第5章 墓葬为中心的民族史与政治史探研
    5.1 从“越族”酋邦到吴、越国家
    5.2 吴、越立国方式与国家形态的差异
第6章 结语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二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
        1. 出土的带釉陶器的特征与年代的初步研究
        2. 带釉陶器性质与定名问题以及瓷器起源于商代的观点的提出
        3.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
        1. 商周原始瓷器的烧造地点研究
        2.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3. 瓷器起源于商代观点初步达成共识
        4. 原始瓷器的名称基本达成共识
        5. 多种角度对原始瓷器的研究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至今
        1. 商周原始瓷器的烧造地点的继续研究
        2.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3. 研究角度多样化
        4. 原始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江西、浙江、福建地区都进行了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以下将对各省的情况进行介绍。
三小结

(8)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9)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持续的学术魅力
        (二)新材料层出不穷
    二、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一)研究的回顾
        (二)研究现状的思考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思路与方法
        (二)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皖南及周边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分布
    第一节 皖南及周边地区商周青铜器出土概况
        一、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二、宁镇苏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三、浙西北环太湖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四、上海市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第二节 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区域分布
        一、皖南地区地理地貌划分
        二、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及其组合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二章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及其分期
    第一节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地层关系及其初步分期
        一、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二号墩
        二、句容浮山果园三、四、五、九、二十四号墩
        三、高淳顾陇马粟一、二;永宁苗圃一、二号墩
        四、丹徒南岗山土墩墓群
        五、南陵千峰山土墩墓
        六、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地层关系及其初步分期
    第二节 宁镇地区典型土墩墓出土的陶瓷器及其分期
        一、溧水乌山岗沿山土墩墓
        二、溧水柘塘蔡家山一号墓、乌山秧田西山墓
        三、溧水乌山徐母塘山个头土墩墓
        四、溧水柘塘蔡家山二、三、四号墓
        五、丹徒大港母子墩墓
        六、丹徒大港磨盘墩墓
        七、溧水宽广墩墓
        八、金坛鳖墩墓
        九、丹阳青墩山墓
        十、溧水凤凰井墓
        十一、丹徒大港横山馒儿墩、石桥华山大笆斗、小笆斗土墩墓
        十二、丹徒大港烟墩山土墩墓
    第三节 皖南地区典型土墩墓出土的陶瓷器及其分期
        一、屯溪土墩墓——屯M1~屯M8
        二、繁昌平铺土墩墓
        三、宁国市安友西周墓群
        四、宣城棋盘崔村土墩墓
        五、郎溪钟桥土墩墓
    第四节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总分期与整体年代框架
        一、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出土典型陶瓷器型式分析
        二、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总分期
        三、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整体年代框架
第三章 皖南及周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型式分析
    第一节 炊食器
        一、鼎
        二、簋
        三、甗
        四、鬲
    第二节 酒器
        一、尊
        二、盉
        三、卣
    第三节 水器
        一、盘
        二、匜
        三、盂
    第四节 兵器
        一、剑
        二、戈
        三、矛
第四章 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分期、年代与发展脉络
    第一节 分期与年代
        一、第一期:商代
        二、第二期:西周
        三、第三期:春秋
        四、第四期:战国
    第二节 皖南青铜器的发展脉络
        一、肇始(第一期:商代)
        二、勃兴(第二期早段:西周前期)
        三、变革(第二期晚段:西周后期)
        四、繁荣(第三期早段:春秋前期)
        五、转型(第三期晚段:春秋后期)
        六、衰退(第四期:战国)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研究[D]. 雷水. 山西大学, 2019(02)
  • [2]战国秦汉墓葬出土原始瓷器分期研究[J]. 刘昕. 南方文物, 2019(01)
  • [3]浙江地区战国原始瓷生产高度发展的原因探析[J].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14(06)
  • [4]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D]. 付琳. 吉林大学, 2014(09)
  • [5]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J]. 谢西营. 东方博物, 2012(02)
  • [6]关于江东地区“楚式墓”的发现与研究[J]. 杨哲峰. 东方博物, 2012(01)
  • [7]对绍兴地区出土战国原始瓷器的几点认识[J]. 董忠耿. 东方博物, 2011(03)
  • [8]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J].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10(01)
  • [9]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 支小勇. 南京大学, 2019(03)
  • [10]绍兴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J]. 周燕儿,蔡晓黎. 东方博物, 2005(01)

标签:;  ;  ;  ;  ;  

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原始青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