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研究表明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邓贤[2](1992)在《中国知青——梦》文中研究指明 这是一本属于我们自己和那个时代的书。谨以此书,祭奠所有在辉煌的噩梦中悄然死灭的青春。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留在昨天和走进今天的同龄人。——作者题记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胡兰[3](1977)在《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文中研究说明 在欢庆两个伟大历史性胜利的大喜日子里,我不禁回忆起七年前华主席亲切接见我的幸福情景。那是一九七一年二月,我和全县四十多名代表一起,参加了全省第二次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华国锋同志多次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还带领省委其他领导同志到代表们的住地,亲
肖克凡[4](2010)在《生铁开花》文中研究指明1梆黄之子一大早儿,父亲匆匆走出家门,到区里开会了。小巧玲珑的母亲追到门口叫着父亲名字,说云亭你不吃早点就走哇。父亲烦躁地甩下俩字:不饿!母亲随即一声叹息,带着几分京剧青衣韵味。
陈抚生[5](2009)在《雷锋新传》文中指出第一回雷一嫂持家勤俭庚伢子亲人遭灾从湖南省城长沙跨过湘江,沿长宁公路西行15公里,就属望城县管辖。一片连绵的丘陵中,有个隐没在山坳里的小山村——简家塘。简家塘这地方,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田园阡陌,风光宜人。但是,那座高大的祠堂,连同全村人
王蒙[6](2000)在《狂欢的季节》文中研究指明继本刊全文刊登了王蒙的长篇小说《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之后,这一期,我们又怀着兴奋的心情将王氏长篇小说系列"季节"的第四部《狂欢的季节》推荐给读者。这部新的"季节",以磅礴恢宏的气势、汪洋恣肆的文体与波谲云诡的笔触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中的一些原本是积极热情的男女的命运、故事,更写出了不同的人对于那些年的莫测的风云,天马行空的探索与荒谬的实验,威严的步履与令人眼花缭乱的林林总总的感受;有彻骨的冰冻也有惊诧的欣喜,有痛惜的悲哀也有情愿的折服,有无边的恐惧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随波逐流的灰暗也有永远不会失去的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对大地的眷爱,有精神的困境,更有无法磨灭的对于历史、对于创造历史的积极实践,对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期待与信念。王蒙就是王蒙,正如他自己多次说过的,在"季节"系列中,他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他愿为历史提供一份属于他自己的证词。他并非冷眼旁观,更不是人云亦云的廉价信口雌黄,他用他的眼睛、大脑更用他的心作证,酸甜苦辣咸,轰轰闹闹、冷冷清清、悲悲喜喜、死死生生、真真伪伪、奇奇正正,以及辩护与解说,赞叹与顿足,怀念与超越,高亢与讽喻,宽容与刻薄,带血的泪水与含泪的调笑,是这样难分难解地搅和在一起,旋转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思索与艺术处理的涵盖角度是与众不同的,是迄今独一无二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信读者从这部作品中不但可以得到阅读的快感,也可以掩卷沉思,或有所悟。鉴于发行技巧上的一些考虑,在本期发表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建议作者略去了若干章节,全文将印成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出版。
杜晓沫[7](2009)在《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文中指出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也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消极影响。但是,这场错误和挫折也让人民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并开始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史一向一笔带过“文革”这段特殊岁月。在对这十年的“文化”浩劫中的儿童文学史料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属于“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在这一时期与众“文学”不同的发展状况。在对全部“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做过研究之后,更发现了它并非完全如同过去儿童文学史中一贯陈述的那般变态至极。“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有着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高的地位,即使是有着浓重的政治味道,仍然可以在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一幅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画卷。
金敬迈[8](1966)在《欧阳海之歌(长篇小说选载)》文中提出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是一部突出政治,突出阶级斗争,形象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它有高度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出色地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英雄典型形象。这部作品一发表,就受到广大读者热烈的欢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阳海之歌》的出现,是毛泽东思想在文艺战线上的巨大胜利。它是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热烈欢呼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的诞生。这一期,我们特选载了它的修订稿第四、六、八、九等四章,同时转载了作者金敬迈同志写的《〈欧海之歌〉的酝酿和创作》一文,推荐给本刊读者。《欧阳海之歌》的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为纲,自始至终地突出政治;深刻地展现了英雄人物如何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兴无灭资斗争中,敢于自我革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者正是把描写人物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地位,把欧阳海看成阶级的化身,通过对欧阳海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深刻地表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通过他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锻炼成长的过程,鲜明地揭示了他那不为名、不为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高贵品质,和身在连队、胸怀世界,彻底革命、不断革命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歌颂了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毛泽东思想的无比威力。使得整个作品洋溢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格调高昂,非常政治化,非常艺术化。《欧阳海之歌》,在文艺战线上,是一个突破,一个革命。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作者把读毛主席的书看成革命斗争的需要,把毛主席的书当作指导生活实践和进行创作实践的最高指示;从生活到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时时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先作革命人,再作革命文,敢于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作彻底的决裂,锐意创新,敢于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开辟自己的道路。因此,《欧阳海之歌》又是作者以革命化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思想、生活、技巧三过硬的必然结果。《欧阳海之歌》的创作经验,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的一个光辉的范例,对于广大的业余作者和所有专业作者,都是一个有益启发和教育。突破口已经打开了,我们殷切地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大写社会主义、大写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出现!
赵小赵[9](2012)在《我的昙华林》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1我记得是十七岁那年秋天,应该是的,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对往事有着深切的记忆,不太容易出错。那个秋天,太阳照在文华书院残缺的孔雀蓝琉璃瓦上,闪烁着诡异魅惑的光芒。我像个小偷,瑟缩着细长的脖子,漫无目的地在武昌昙华林游荡。我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双手插在裤兜里,趿拉着一双就快磨破了底的解放牌胶鞋,用猥琐的眼光,打量着这个
李旺[10](2013)在《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文中提出论文从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生产,文学编辑机制的惯性因素在文革与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主体——工农兵业余作者、无产阶级群众文艺的代表形式——革命故事、文革与新时期对十七年文学传统的接受与变异、文革结束后作家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性六个层面探讨1976年前后(1971——1979)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异同性。论文第一章探讨1971至1979年间文艺刊物生产方式的延续与变异。试刊号、复刊号、征文、抄袭、读者意见调查表是本章论述的五个关键词。对于1971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刊物来说,安全避开政治地雷是求得生存的首要条件,而1976年后文艺刊物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政治尴尬,即1971——1976年间的办刊经历,复刊号如何讲述刊物的文革原罪是新时期伊始最富有意识形态症候的文学现象。征文是文革和新时期文艺刊物的一个重要栏目,同时它也是文艺刊物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举措。对待作品抄袭的态度反映出文革时期和文革结束后文学生态的变迁。读者角色从文革到新时期的变迁通过读者意见调查表内容的调整表现出来。论文第二章讨论1971年后编辑机制在文革主流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生产中的独特作用。已有研究关注文革与新时期作者群的跨界性,并未注意文学编辑机制的延续性。本章以叶至善、鲁秀珍对肖复兴稿件的修改,何启治对陈忠实的热情鼓励,谢泉铭对张抗抗、赵丽宏、王小鹰等知青作者的指导为例,分析文革文学编辑对十七年文学编辑惯性的继续发挥:修改稿件、介入作品生成过程,敏感的政治嗅觉,与作者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完全政治化的文革社会,编辑与作者的私人友谊也延伸为另外一种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恩义伦理”对专制体制微弱的抵抗。作为文学编辑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文革时期也表现出独特的创作心理。对时代风气的追随与以写作改变命运的功利理性影响了文革时期开始写作的作者心态,本章以叶辛为例探讨这一问题。论文第三章在回顾左翼文学传统基础上讨论文革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写作问题。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教旨主义理解,使得1949年后主流文学对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和作为国家机器的解放军的写作潜能表现出巨大的期待热情,并付诸行动进行培养训练。1949年后,主流文学赋予工农兵业余作者写作以政治意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对资产阶级文学堡垒的攻占,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后者开启了文革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写作热潮。文革结束后,工农兵业余作者从舆论中心跌落,遭遇何去何从的身份难题。论文第四章在左翼文学以“文艺”取代“文学”的演进脉络中讨论故事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在十七年时期、特别是文革和新时期的演变史。从旧书到革命故事,从旧说书人到革命故事员,故事经历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彻底改造。文革结束后,故事的去革命化成为主导舆论,但故事的性质定位遭遇新的难题。论文第五章探讨十七年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与叙事诗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变异与发展。作为十七年期间最为重要的叙述模式,农村题材小说在文革中继续存在,新时期伊始,农村题材小说成为备受瞩目的创作潮流,本章以陈忠实、周克芹、叶蔚林、古华、孙健忠五位作家为例,分析他们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新时期的创作演变。十七年叙事诗传统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延异则以梅绍静诗歌中信天游的抒情功能演变为对象进行探讨。论文第六章讨论作家形象塑造在文革与新时期转换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本章首先考察文革当红作家浩然在文革结束后的形象塑造问题,其次探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的作家新时期伊始的文革记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
二、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噶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八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九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第十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第十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十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十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十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第十五章 |
1 |
2 |
3 |
4 |
5 |
(4)生铁开花(论文提纲范文)
1梆黄之子 |
2大英格手表 |
3父与子 |
4师傅徒弟 |
5珍稀动物 |
6“奶奶”和小提琴 |
7酸碱反应 |
8此起彼伏 |
9氧化还原 |
10高温裂变 |
11点火升温 |
12有人自杀 |
13风生水起 |
14所谓合资 |
15这是“柏林墙” |
16镇厂之宝 |
17不受欢迎的人 |
18夜来风雨声 |
19阿庆呢 |
20基本如此 |
(7)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历史的沉思 |
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三、走自己的路 |
第一章 “文革”前后儿童文学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文革”前和“文革”中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概要 |
第二节 “文革”后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概要 |
第二章 “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特殊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兴起 |
第二节 教育蒙受损失 |
第三节 文艺严重摧残 |
第三章 1966—1976 年儿童文学年代分述 |
第一节 1966、1967—1969 年的“空白期” |
第二节 1970—1976 年“帮八股”影响下的儿童文学 |
第四章 深受政治影响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诗歌 |
第一节 怪诞病态的儿童文学理论 |
第二节 普遍政治化的儿童诗歌 |
第五章 有影响的小说等 |
第一节 中长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红雨》等 |
第二节 长篇小说《钟声》和中篇小说《金色的朝晖》 |
第三节 专业作家浩然的儿童小说 |
第四节 唯一的经典《闪闪的红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学术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我的昙华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八章 |
1 |
2 |
3 |
4 |
第九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十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十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十二章 |
1 |
2 |
3 |
4 |
5 |
第十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十四章 |
1 |
2 |
3 |
4 |
5 |
第十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十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10)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生产方式 |
第一节 文革文艺刊物的政治试探:试刊号 |
第二节 新时期文艺刊物的复刊之路:如何讲述文革原罪 |
一、“四人帮”的阴谋与“我们斗争性不强” |
二、为刊物正名:回归“十七年”与文艺刊物的“伤痕”叙事 |
第三节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政治动员:“征文” |
一、文革征文:无产阶级文艺新军的培养与政治博弈的论证 |
二、新时期征文:新时期总任务的集合令与“去曲艺化” |
第四节 “抄袭”在文革与新时期的遭遇: |
一、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对立 |
二、新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垒思想的弱化 |
第五节 读者意见调查在文革与新时期的作用:群众还是读者 |
第二章 从文革到新时期:编辑机制惯性与跨界文学生产 |
第一节 编辑的职业惯性与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
一、1949年后的文学编辑:组织化文学的生产者 |
二、文革:组织化文学编辑机制的延续与“人情伦理恩义”的反作用力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发表语境与知识青年的创作心理 |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主体——工农兵业余作者谱系 |
第一节 1949年之前关于工农作者的讨论与实践 |
一、文学大众化与工农通讯员 |
二、农民文艺与工人文艺 |
第二节 1958、1966、1976: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写作实践 |
一、1958——1966:拿下“文学堡垒”与通向共产主义 |
二、1966—1976:无法完成的文化大革命与永远长不大的工农兵业余作者 |
第三节 新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何去何从 |
第四章 无产阶级文艺的胜利与难题:革命故事在文革与新时期文学的定位 |
第一节 革命故事与革命故事员:民间文艺的革命化与组织化 |
第二节 新时期:重述故事传统与新故事的提出 |
第五章 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小说、诗歌传统 |
第一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延异 |
一、陈忠实:文革与新时期的十七年作家 |
二、周克芹: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贯穿性 |
三、叶蔚林:歌词创作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对话 |
四、古华:风俗的挤压与释放 |
五、孙健忠:乡土味中的民族性 |
第二节 十七年叙事诗传统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变异与发展 |
一、《兰珍子》:“文革”诗歌与“十七年”民歌体叙事诗传统 |
二、“兰珍子”与“我就是你的梅”:革命后代与落难学生 |
三、陕北与延安:从革命圣地到母亲、祖国以及民族 |
四、梅绍静的信天游:从革命形式到故事重述 |
第六章 告别文革,走向新时期:1976—1979作家形象形塑的意识形态性 |
第一节 文革主流作家:浪子回头金不换 |
第二节 文革中被贬抑的作家:霜叶红于二月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噶尔[J]. 王刚. 当代, 2016(01)
- [2]中国知青——梦[J]. 邓贤. 当代, 1992(05)
- [3]华主席教导我向刘胡兰姐姐学习[J]. 胡兰. 湖南教育, 1977(03)
- [4]生铁开花[J]. 肖克凡. 中国作家, 2010(24)
- [5]雷锋新传[J]. 陈抚生. 西部, 2009(03)
- [6]狂欢的季节[J]. 王蒙. 当代, 2000(02)
- [7]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D]. 杜晓沫. 吉林大学, 2009(08)
- [8]欧阳海之歌(长篇小说选载)[J]. 金敬迈. 人民文学, 1966(04)
- [9]我的昙华林[J]. 赵小赵. 当代, 2012(06)
- [10]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D]. 李旺. 南京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