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铀致机体损伤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13)在《螯合剂BPCBG对铀染毒大鼠的促排效果与跨肾细胞膜转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射性核素铀作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装料被广泛应用于核工业生产和军事领域,且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贫铀还被制造成贫铀穿甲弹和装甲坦克等贫铀武器应用于战争中,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极大关注。实验研究已证实,铀进入体内后,主要蓄积于肾脏和骨骼等靶器官,早期引起急性肾损伤,严重的甚至导致肾衰竭,晚期还可诱发骨肿瘤。使用螯合剂加速铀自体内排出是治疗铀中毒最为有效的救治措施。目前国内外在临床上通常使用碳酸氢钠作为排铀药物治疗铀中毒,但需使机体达到轻度碱中毒水平才有效。DTPA-CaNa3是锕系核素(Pu、Am)促排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对铀的促排疗效不理想,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铀促排螯合剂。本研究对我们合成的新型邻苯二酚氨羧酸螯合剂BPCBG进行了促排铀的药效学研究,观察其对急性铀染毒大鼠促排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以及对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首次探讨了螯合剂BPCBG跨人肾细胞转运的机制及其与保护铀致肾细胞损伤的关系,与DTPA-CaNa3的疗效相比较,旨在为今后研发新的高效低毒的铀促排药物提供启示。第一部分:螯合剂BPCBG对急性铀染毒大鼠的促排效果及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邻苯二酚氨羧酸螯合剂BPCBG对急性铀染毒大鼠排铀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对铀致大鼠肾损伤的保护效果,初步观察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铀染毒组、不同剂量BPCBG组和DTPA-CaNa3组。给药组大鼠于腹腔注射(ip)醋酸铀酰(100μg只)后立即分别肌肉注射(im)60μmol/kg、120μmol/kg和600μmol/kg BPCBG及120μmol/kg和600μmol/kg DTPA-CaNa3,或于注射醋酸铀酰前0.5h和2h、铀染毒后Oh、0.5h、1h及2h im120μmol/kg BPCBG,铀染毒组于ip醋酸铀酰后立即im等体积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仅im生理盐水。采用ICP-MS方法检测24h尿铀排出量和肾、骨中铀蓄积量。大鼠ip醋酸铀酰(500μg/只)后立即im600μmol/kg BPCBG或1200μmol/kg DTPA-CaNa3,48h后检测血清肌酐(SCR)与尿素氮(BUN)含量,取一侧肾脏做肾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清洁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雌雄各半,根据预实验结果和0.75等比级数选择2254mg/kg、1691mg/kg和1268mg/kg3个剂量的BPCBG,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给药,连续观察14d,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死亡情况、出现的症状及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采用Bliss法计算其LD50。结果铀染毒后立即im不同剂量BPCBG(60μmol/kg、120μmol/kg和600μmol/kg)使24h尿铀排出量比铀染毒组增加37%~61%(P<0.05,P<0.001和P<0.001),’肾和骨铀蓄积量分别下降59%~69%(P<0.01,P<0.001和P<0.001)和14%~58%(P<0.05,P<0.001和P<0.001),随给药剂量增加促排效果明显提高;提前0.5h或延迟0.5h和1h给予BPCBG仍有较好的排铀效果,尿铀排出量明显增加(提前0.5h或延迟0.5h给药:P<0.001,P<0.01),肾铀蓄积量(P<0.001,P<0.001和P<0.001)和骨铀蓄积量明显下降(P<0.001,P<0.001和P<0.05),但排铀效果随铀染毒与给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BPCBG立即给药能明显减轻铀中毒致肾脏的病理损伤,使SCR及BUN含量降低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对铀致肾功能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20μmol/kg和600μmol/kg DTPA-CaNa3虽然能明显降低大鼠肾铀蓄积量(P<0.05和P<0.01),但未能显着增加尿铀排出量,骨铀蓄积量还有增加趋势,并且对铀致大鼠肾损伤无保护作用。小鼠一次性iv BPCBG的LD50为1748.7mg/kg。结论BPCBG对急性铀中毒大鼠有良好的促排效果与肾脏保护作用,初步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毒性较低,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铀促排螯合剂。第二部分:螯合剂BPCBG在人肾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及对铀致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含2个羧酸基团的邻苯二酚氨羧酸螯合剂BPCBG进入和排出肾小管细胞的途径及其进入细胞后对铀致肾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与含5个羧酸基团的氨烷基螯合齐DTPA-CaNa3目比较。方法采用稳定高表达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hOAT1)或3(hOAT3)的人胚肾293(HEK293)细胞(hOAT1-HEK293细胞和hOAT3-HEK293细胞),分别以OAT1的荧光底物6-羧基荧光素(6-CF)和OAT3的荧光底物5-羧基荧光素(5-CF)为检测指标,观察50μM、100μM与1000μM BPCBG对hOAT1-HEK293细胞摄入6-CF、hOAT3-HEK293细胞摄入5-CF的抑制作用,以OATs标准抑制物丙磺舒为阳性对照。通过构建靶向沉默hOAT4基因的Lenti-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及空载体并感染HEK293细胞,建立hOAT4稳定敲低表达的细胞株和空载体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hOAT4蛋白的表达。以hOAT3/hOAT4转入荧光底物5-CF为指标,BPCBG预处理hOAT4敲低表达的HEK293细胞以及空载体细胞24h后,检测细胞摄入5-CF的量,探索BPCBG的排出途径。采用HEK293细胞,观察BPCBG抑制hOAT3/hOAT4介导的5-CF摄取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验证BPCBG的转入途径;以及采用醋酸铀酰(IC40=1.4mM)染毒HEK293细胞48h,观察对hOAT3/hOAT4介导的5-CF摄入的影响。为进一步观察BPCBG跨肾细胞膜转运与保护铀致肾细胞损伤的关系,将HEK293细胞分为同时加丙磺舒(1mM)处理和不加丙磺舒处理的以下各组:①空白对照组(不加醋酸铀酰和螯合剂),②铀染毒对照组(只加醋酸铀酰),③各螯合剂组:1.4mM醋酸铀酰染毒24h后,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BPCBG的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采用胞质分裂阻断法检测微核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以上实验均以DTPA-CaNa3为螯合剂对照。结果50μM、100μM与1000μM BPCBG均能显着抑制hOAT1-HEK293细胞由hOAT1介导的6-CF的摄入(P<0.001,P<0.001和P<0.001)和hOAT3-HEK293细胞由hOAT3介导的5-CF的摄入(P<0.05,P<0.001和P<0.001),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与丙磺舒的抑制效果相近,表明BPCBG是hOAT1及hOAT3的转入底物,且亲和力较高,可能通过其介导进入细胞;而DTPA-CaNa3虽然也能抑制5-CF的摄入,但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明显低于BPCBG (1000μM:P<0.05),且未能显着抑制6-CF的摄入,表明DTPA-CaNa3亦是hOAT3的底物,但对hOAT3的亲和力明显低于BPCBG,并且不是hOAT1的底物。BPCBG对HEK293细胞由hOAT3/hOAT4介导的5-CF摄取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50μM和100μM BPCBG与丙磺舒一样能显着抑制HEK293细胞对5-CF的摄入(P<0.001和P<0.001),且随BPCBG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增强;但随浓度增加BPCBG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DTPA-CaNa3(10μM:P<0.01再次表明BPCBG是hOAT3/hOAT4的转入底物,其对hOAT3/hOAT4的亲和力明显强于DTPA-CaNa3。BPCBG对敲低表达hOAT4的HEK293细胞摄入5-CF的实验结果表明,hOAT4敲低表达的HEK293细胞对hOAT3/hOAT4共同介导的5-CF的摄入率与空载体细胞相比未见明显下降,表明5-CF可能通过hOAT3的代偿功能而转入;而BPCBG预处理hOAT4敲低表达的HEK293细胞24h后,使5-CF的摄入率明显低于BPCBG预处理的空载体细胞(P<0.001),相应地BPCBG预处理空载体细胞24h后使5-CF的摄入率较未经BPCBG预处理的空载体细胞明显提高(P<0.001),表明BPCBG能进入肾细胞且进入胞内的BPCBG与胞外的5-CF通过hOAT4发生了交换,从而促进了5-CF的转入,BPCBG则通过hOAT4排出细胞。相比之下,DTPA-CaNa3预处理hOAT4敲低表达的HEK293细胞和空载体细胞均未明显影响它们对5-CF的摄入,表明DTPA-CaNa3由hOAT4介导的排出作用不明显。1.4mM醋酸铀酰染毒HEK293细胞48h后,对5-CF摄入并无影响,表明铀对细胞的损伤尚未影响膜转运蛋白的功能。因此,进入细胞的BPCBG显着降低了铀诱导的微核形成率(P<0.05)与凋亡率(P<0.05),而同时加入丙磺舒抑制BPCBG进入细胞时,则未能显示对铀致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DTPA-CaNa3单独作用及与丙磺舒同时作用时均未能显着降低铀诱导的微核形成与细胞凋亡。结论BPCBG通过hOAT1、hOAT3或hOAT3/hOAT4介导进入肾细胞,又由hOAT4介导排出细胞,从而发挥对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DTPA-CaNa3因仅能通过hOAT3或hOAT3/hOAT4介导进入细胞,且对hOAT3或hOAT3/hOAT4的亲和力明显低于BPCBG,因而进入细胞的量明显低于BPCBG,且未能通过hOAT4泵出,可能是其对铀致肾细胞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由此表明,由hOAT1、hOAT3或hOAT3/hOAT4介导的羧酸类螯合剂在肾细胞中的转运效率可能随其羧酸基团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陈如松[2](1994)在《铀致肾损伤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化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分别介绍了铀致肾损伤作用的生化学基础,包括铀在肾脏内的转归及其损伤作用的机理、肾脏的生化指标及其诊断价值、以及近年来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的进展等,最后对铀致肾脏的获得性、耐受性的生化学基础进行了评述。
陈如松[3](1994)在《铀致肾损伤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化学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我国自60年代就较系统地开展了铀的毒理学研究,其中包括了铀致肾损伤的生化学指标的改变。在总结我国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生化学方法的新进展,分别介绍了铀致肾脏损伤的作用机理及其生化学基础、铀在肾脏内的转归以及近年来肾功能检测指标(如α1或β2微球蛋白、乙酰胺基葡糖苷酶及丙氨酸氨基肽酶等)的进展等。最后对铀使肾脏产生的获得性耐受性的生化学基础进行了评述。应当指出,从临床观点来说,这种耐受性并不能视为实际的防护措施。
刘玉龙,李明华,孙晓亮,张邦乐,薛姗姗,何炜[4](2014)在《贫铀的毒性及解毒促排药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贫铀能大幅提高穿甲强度和装甲抗度,贫铀弹已成为现代军事战争中日益广泛使用的新武器,然而,贫铀兼具化学毒性和放射毒性,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可导致各器官组织的急性损伤。另外贫铀在体内蓄积,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长期危害。该文简要介绍了贫铀中毒的毒理机制,总结了铀促排解毒药物的研究进展。开发低毒高效的铀促排剂是治疗贫铀内污染的研究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邓冰,刘宁,王和义,蒋树斌[5](2010)在《铀的毒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冷言冰[6](2006)在《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贫铀(Depleted Uranium,DU)是铀经浓缩提取了235U以后所产生的副产品,因其235U含量低于天然铀故而得名。贫铀中主要有三种铀同位素:238U、235U和234U,主要成分是238U,含量大于99.7%。从富集铀工厂获得的贫铀呈粉末状,添加0.75%钛后制成DU合金。目前DU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民用和军事项目。利用它的高密度、高强度、穿透力强等特点,美国于70年代就开始利用贫铀制造贫铀弹、坦克车和直升机防弹装甲等军事装备[1]。贫铀弹是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穿甲弹、破甲弹、子弹等的总称。用贫铀做成的穿甲弹在击中装甲时表现出自发锐性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能和破甲效果。贫铀弹穿甲后燃烧的特性更增加了其穿甲和破甲的后效,是目前对付现有合金装甲最好的武器。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地区进行了8077轮次的轰炸,共发射783514枚30mm贫铀穿甲燃烧弹,使用的贫铀量235吨占整个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贫铀量的80%。在波黑冲突、科索沃战争以及后来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也主要是这种武器。战争中贫铀装备的大量使用,造成人员伤亡和自然环境的大面积污染,随之产生的危害效应也受到国际社会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贫铀半衰期长,同时具有放射性和重金属毒性,战争中遗留下的贫铀可通过不断风化分解进入当地自然环境。战后人群接触贫铀的主要方式包括弹片遗留、饮食摄入和空气吸入三种。对战后伊拉克地区居民进行的广泛健康调查表明,贫铀污染后当地人群由于严重的免疫缺陷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增加,白血病、贫血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等后果。对体内残留贫铀弹片的士兵进行的医学检验也发现了贫铀对该类人群的健康危害。但是,目前关于战后贫铀接触对人群的健康危害效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不同研究机构团体对贫铀的环境污染、人群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反应的贫铀危害效应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植入和摄入的方式使大鼠接触低剂量贫铀,模拟战后战场区域人群接触贫铀的方式和接触剂量,研究贫铀进入机体后在蓄积器官中的吸收分布特点。研究了长期低剂量接触贫铀对大鼠血
庄娟娜[7](2019)在《双筋龙外洗方防治奥沙利铂致结直肠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双筋龙外洗方预防及治疗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使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等指标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进行评价,为双筋龙外洗方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推广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60例中医证型为瘀毒内结型且即将应用含奥沙利铂方案行术后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于化疗当天开始用双筋龙外洗方浸泡四肢,每日1次,每次治疗20min。对照组于化疗当天开始用水温40℃的温水浸泡四肢,浸泡方法及时间同治疗组。于化疗前、化疗后的3个观察点(2周方案化疗后的第3、6、9周期或3周方案的第2、4、6周期)分别观察记录2组患者神经毒性发生率、电流感觉阈值、中医证候、KPS评分的变化。并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个观察点,治疗组患者发生周围神经毒性的例数分别有7例(25%)、12例(42.9%)、16 例(57.1%);对照组分别有 9 例(32.1%)、13 例(46.4%)、23 例(82.1%)。治疗组发生Ⅱ级以上神经毒性的分别有0例、2例(7.1%)、4例(14.3%);对照组分别有1例(3.6%)、5例(17.9%)、11例(39.3%)。两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随着奥沙利铂累积剂量的增加逐渐上升,第1、2观察点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第3观察点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神经毒性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个观察点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总发生率和Ⅱ级以上神经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化疗后3个观察点两组患者CPT等级异常的例数分别为治疗组10例(35.7%)、13 例(46.4%)、16 例(57.1%),对照组 13 例(46.4%)、15 例(53.6%)、24 例(85.7%)。CPT等级的异常率亦随奥沙利铂累积剂量增加而上升,且3个观察点治疗组CPT等级异常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第1、2观察点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第3观察点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CPT等级组间比较及组内两两比较结果大致与神经毒性发生情况相同。3个观察点CPT等级异常的例数均高于发生周围神经毒性的例数。第1观察点,两组患者的CPT等级以5-6.99(感觉过敏)为主,第2、3观察点,等级为7-12(感觉减退)的患者逐渐增多并成为主要部分。3.两组患者化疗后,两组患者3个观察点中医疗效评价有改善(显着改善和部分改善)的例数,治疗组分别为17例、20例,19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12例、10例。经检验,3个观察点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组成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将第3观察点患者KPS评分与化疗前比较,治疗组KPS评分稳定及提高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评分下降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5.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变化。治疗组有1名患者出现Ⅰ级肝功能损害,对照组有2名患者出现Ⅰ级肝功能损害,考虑与化疗药物累积相关。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随化疗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且3个观察点两组患者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考虑为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发现与中药外洗方相关的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毒性反应以及其他毒副反应。结论:1.双筋龙外洗方可降低瘀毒内结型结直肠癌患者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病率,可能可以减轻患者神经毒性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体力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双筋龙外洗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3.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电流感觉阈值早期表现为感觉过敏,后期表现为感觉减退或缺失。电流感觉阈值能较客观、敏感地反映患者周围神经功能的变化,可作为奥沙利铂周围神经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
张华[8](2013)在《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空间技术和核技术的应用,辐射伤害不仅见于战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辐射产生大量自由基能引发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现代医学认为炎症、肿瘤、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近百余种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清除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合成抗氧化剂存在稳定性差、作用时间短、毒副作用、不适合长期服用等问题,发掘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科学和航天医学的研究重点。本课题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制备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Sulfate of neutralAuricularia auricular polysaccharides, SNAAP),采用清除体外自由基进行活性跟踪,经细胞模型确证,SNAAP对氧化应激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进一步建立氧化应激动物模型,从细胞、分子水平系统研究SNAAP辐射防护作用,旨在促进黑木耳及其多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选用氯磺酸-N, N二甲基甲酰胺(CSA-DMF)作为酯化试剂,采用单因素实验,以硫酸酯化试剂(CSA:DMF)体积比为1:6;酯化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h,进行非选择性修饰制备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得率为51.89±1.36%,离子色谱法测定其硫酸根含量为31.00±2.79%,计算硫酸基取代度为0.78±0.11;经气相色谱法分析该工艺下制备SNAAP产物中甲酰胺和N, 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残留量分别为80.1±7.5μg/L和64.1±4.8μg/L,均符合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ICH)和中国药典(2000版)限量标准。采用活性跟踪法,研究了SNA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当受试样品浓度为2.0mg/mL时,SNAAP对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95.71%,而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清除率仅为3.75%,表明硫酸酯化能显着提高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筛选得到SNAAP对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红外光谱解析SNAAP在1249cm-1(νS=O)和820cm-1(νC-O-S)处有-OSO3的S=O伸缩振动和C-O-SO3基团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说明合成产物SNAAP有硫酯键。且硫酸基位于SNAAP中单糖残基平伏位置,并在C6位上发生取代;紫外光谱显示SNAAP未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证明该酯化方法是较为温和的硫酸化修饰手段。原子力显微镜表征SNAAP分子中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相对分子量为6.53×106Da,且与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相比,经过硫酸化,SNAAP的分子量分布变窄,分子量较为均一和集中。SNAAP单糖组成分别由D-核糖、D-甘露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D-葡萄糖、D-半乳糖组成,各单糖之间摩尔比例为1.0:7.0:1.0:1.0:4.0:10:2.0。MTT法评价了SNAAP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以X射线辐射诱导人外周血为氧化应激模型,采用血常规分析,筛选得到SNAAP对氧化应激防护作用最佳,进一步验证实验研究发现SNAAP中剂量组(60μg/mL)可以将辐射受损的白细胞数维持至对照组水平,减少辐射引起的畸变白细胞数,具有辐射防护功效。构建γ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动物模型,研究发现SNAAP各剂量组能够直接清除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可有效的促进造血系统恢复和免疫细胞增殖和生长,提高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够显着提高小鼠各脏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证实SNAAP能够有效激活抗氧化酶系,抑制氧化酶系,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细胞膜损伤,减少骨髓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率;揭示SNAAP抗辐射机制与自由基清除、抗氧化酶系水平、细胞增殖、谷胱甘肽水平、脂质氧化、细胞周期停滞等因素有关。因此,SNAAP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这一研究对航天、军事及核辐射接触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颖[9](2012)在《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文中认为自1991年海湾战争首次应用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数次战争中多次使用贫铀武器,导致广大参战人员出现海湾战争综合征,以及大范围的战区环境受到贫铀长期污染。吸入贫铀粉尘被认为战争和非战争形势下贫铀暴露的主要方式,也是遭受贫铀武器袭击后战场医疗救护人员需重点防范的暴露方式。肺部灌洗技术可用于清除在核突发事件中吸入的肺部难溶性放射性物质,并可作为应急计划中的贮备技术,但实际上关于其救治技术和肺部难溶性核素促排剂的公开报道却很少。本课题首先需要建立用于评价损伤效应的吸入贫铀粉尘稳定犬模型,将12只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囊染尘组(80mg/kg)、混悬液染尘组(10mg/kg)三组。在给予贫铀粉尘后第1、3天行胸部CT检查,尿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并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研究贫铀是否通过这两种途径进入体内,比较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更符合实际损伤、更适合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已经构建的气囊染尘方式制作了吸入损伤的稳定动物模型,对比观察了不同灌洗液对犬贫铀尘肺的治疗和促排作用,以气囊染尘的方式给予贫铀粉尘,分为DU组(30mg/kg)、生理盐水灌洗组(SL组)、专用促排剂CPE灌洗组(CPE组,30mg/kg)和正常对照组。灌洗组在贫铀粉染尘之后48小时实施左肺大容量全肺灌洗,灌洗后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检测其的铀含量。同时,在灌洗后当天、第7天给予CT检查;检测肝肾功以及血常规、尿铀含量的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及讨论:1.采用气囊染尘方式和混悬液染尘方式,发现气囊染尘组CT表现初期不易形成肺部炎症,而混悬液染尘组易形成肺部炎症,致肺不张。与正常组相比,气囊染尘组和混悬液染尘组的尿铀含量均增高,且气囊染尘组高于混悬液染尘组。肝肾功能变化的多项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气囊染尘组显着高于混悬液染尘组。外周血表现为混悬液组高于气囊染尘组。病理表现,气囊染尘组在染尘后1个月,肺组织局灶扩张,支气管上皮增生,间隔细胞增生,纤维增多,部分犬肺组织局部见粉尘性结节形成;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髓质肾小管内见大量的管型。混悬液灌注组呈现肺弥漫性化脓性炎症,部分肺泡腔内见水肿液;肾脏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间质灶性慢性炎症。吸入放射性粉尘后实施全肺灌洗的时机,多数倾向于早期实施。若染尘后早期(几天内)肺部形成严重的炎症及粘连,将影响实施肺部灌洗的效果。如果在有炎症的情况下实施大容量全肺灌洗,可能会加重肺部损伤,使病情更加恶化,动物死亡率增高。故采用短期不易产生炎症的染尘方式可能更适合继续开展的研究。本实验已确证气囊染尘和混悬液灌注两种方式均可使贫铀粉尘进入动物肺部,且贫铀粉尘已经产生了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比较两种方式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认为气囊染尘尽管定位不明确,不均匀,但粉尘分布范围可双肺、单肺,更符合实际情况,初期不易形成肺部炎症,不影响后续的全肺灌洗实施,动物死亡率低,所以在后续研究中采取气囊染尘方式,建立吸入贫铀粉尘的稳定动物模型,更符合需要。2.对比传统的生理盐水肺部灌洗和专用促排剂CPE肺部灌洗,发现SL组在给予DU粉尘第1d,CT表现为气管内和肺部高密度阴影;肺部灌洗后第1d,气管内高密度阴影消失,肺部高密度阴影减小。CPE组肺部灌洗后第3d,见双肺和气管、支气管高密度金属阴影几乎消失;肺部灌洗后第8d,双肺和气管、支气管高密度金属阴影全部消失。其原因可能是:(1)肺部灌洗洗出部分;(2)未洗出的部分被肺部巨噬细胞吞噬;(3)支气管纤毛运动排出部分。病理表现,染尘后15d,DU组肺局灶性间隔增生,伴局部肺泡扩张,肺大泡形成;肾近曲小管上皮灶性坏死,间质局灶性炎症。SL组肺组织局部扩张伴萎缩,有出血、充血,部分肺泡上皮乳头状增生;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部分细胞坏死脱落,局部区域见无结构颗粒状沉积物伴间质炎症。CPE组肺间隔增宽,其内血管明显充血伴细胞增生,纤维沉积;肾脏部分肾小球纤维化,间质组织增生,髓质中见大量管型。铀含量测定,SL组和CPE组的尿铀和血铀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DU组显着下降,且CPE组显着低于SL组;灌洗回收液中沉淀铀含量,CPE组显着低于SL组。尿分析蛋白和尿沉渣分析,与DU组比较,SL组和CPE组明显降低,且后者至第10d时降至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肺部灌洗对于犬肺吸入贫铀粉尘的促排作用明显,且CPE灌洗液优于生理盐水的灌洗效果。通过本课题,利用气囊染尘方式,建立了肺部吸入损伤的稳定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传统的生理盐水灌洗和专用促排剂CPE对肺部贫铀粉尘的灌洗效果,发现CPE无论是在降低尿铀含量、肝肾功能变化等方面,对贫铀粉尘的排出均较生理盐水灌洗效果优越。为减轻战时贫铀武器损伤或核武器损伤伤员急救提供了技术贮备,对减轻伤员死亡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平时核电站事故和核恐怖袭击后的伤员救治提供急救技术基础。
纪敏[10](2020)在《迷迭香酸对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由于药物不合理使用引起的药物性肝肾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因此需要寻求能缓解药物性肝肾损伤的天然低毒药物。本研究旨在探究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对顺铂(Cisplatin,CP)所致的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发RA作为临床上缓解药物性肝肾损伤药物提供药效学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病理模型:将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4组,即Control组、CP(10、20、40 mg/kg)模型组,每组5只。CP模型组一次性单剂量i.p.CP(10、20、40 mg/kg.BW)诱导小鼠急性肝肾损伤,Control组i.p.等剂量0.9%Na Cl溶液。72 h后,取血,检测血清ALT、AST、BUN、CRE含量;取肝脏、肾脏、脾脏,计算脏器系数,并制作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切片。(2)RA对CP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7组,即Control组、CP模型组、RA(20 mg/kg)对照组、RA(5、10、20 mg/kg)预处理组、地塞米松(Dex)(4 mg/kg)预处理组,每组6只。RA和Dex预处理组连续7 d i.p.RA(5、10、20 mg/kg.BW)或Dex(4 mg/kg.BW),Control组和CP模型组i.p.等剂量0.9%Na Cl溶液。试验第5 d,除Control组和RA对照组外,其余组别i.p.20 mg/kg.BW的CP诱导小鼠急性肝肾损伤。72 h后,取血,检测血清ALT、AST、BUN、CRE、IL-1β、IL-6、TNF-α含量;取肝脏、肾脏和脾脏,计算脏器系数,并制作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切片;采用q RT-PCR法检测肝、肾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3)RA对CP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在(2)的试验基础上,取肝脏、肾脏,检测肝、肾组织SOD、CAT活性和GSH、T-AOC、MDA、NO、MPO水平,并采用q RT-PCR法检测肝、肾组织SOD、CAT、GPx、Nrf2、Keap1、HO-1、GCLC、GCLM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各CP模型组小鼠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被毛凌乱、活动迟缓、排尿量减少等临床症状;血清BUN、CRE、ALT、AST含量升高;肝组织可见局部肝细胞轻微空泡变性,肾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肾近端小管退行性改变,如刷状缘明显消失、胞质空泡等,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等。综合小鼠临床症状、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最终确定以20 mg/kg.BW的CP建立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病理模型。(2)与Control组相比,CP模型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被毛凌乱、活动迟缓、埋头蜷缩等临床症状;肝组织可见局部肝细胞轻微空泡变性,肾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肾近端小管退行性改变,刷状缘消失,胞浆染色变淡,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血清BUN、CRE、ALT、AST、IL-1β、IL-6、TNF-α含量及肝、肾组织IL-1β、IL-6、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而RA预处理能缓解小鼠临床症状,减少肝肾组织损伤,降低血清BUN、CRE、ALT、AST、IL-1β、IL-6、TNF-α含量,并抑制肝、肾组织IL-1β、IL-6、TNF-α的m RNA表达。(3)与Control组相比,CP模型组小鼠的肝、肾组织MPO、MDA、NO水平升高,SOD、CAT活性和GSH、T-AOC水平及SOD、CAT、GPx、Nrf2、Keap1、HO-1、GCLC、GCLM的m RNA表达水平下降。RA预处理能显着降低肝、肾组织MPO、MDA、NO水平,增强肝、肾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并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Nrf2信号通路下游相关靶基因的m RNA表达。结论:一次性单剂量i.p.20 mg/kg.BW的CP可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病理模型;RA能减轻C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肾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并增强肝肾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
二、铀致机体损伤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铀致机体损伤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螯合剂BPCBG对铀染毒大鼠的促排效果与跨肾细胞膜转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螯合剂BPCBG对急性铀染毒大鼠的促排效果及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螯合剂BPCBG在人肾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及对铀致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会议交流及获奖情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4)贫铀的毒性及解毒促排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贫铀的毒性 |
1.1 化学毒性 |
1.2 放射毒性 |
2 铀解毒促排药物的研究进展 |
2.1 CAM类 |
2.2 HOPO类 |
2.3 氨烷基次膦酸类 |
2.4 杯芳烃类 |
2.5 其他 |
3 结语 |
(6)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长期接触贫铀后铀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贫铀长期作用对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双筋龙外洗方防治奥沙利铂致结直肠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OIPN的认识 |
一、OIPN的中医病名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三、中医防治 |
第二节 西医学对OIPN的认识 |
一、OIPN的表现及致病机制 |
二、OIPN的评价 |
三、OIPN的西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入组及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二、疗效比较 |
三、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双筋龙汤外洗方用药分析 |
一、双筋龙汤外洗方用药分析 |
二、中药泡洗的作用机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基线资料结果分析 |
二、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
三、安全性资料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辐射与自由基 |
1.3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 |
1.3.1 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 |
1.3.2 自由基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
1.4 抗氧化防护途径 |
1.4.1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
1.4.2 直接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
1.4.3 抑制细胞凋亡 |
1.4.4 修复DNA氧化损伤 |
1.4.5 免疫调节作用 |
1.4.6 抑制氧化酶活性 |
1.4.7 激活体内非酶类抗氧化剂 |
1.5 辐射防护剂研究现状 |
1.6 多糖构效关系 |
1.6.1 溶解度、粘度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1.6.2 分子量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1.6.3 某些特定基团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1.6.4 空间构象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1.7 多糖硫酸酯化修饰 |
1.7.1 多糖硫酸酯的修饰方法 |
1.7.2 多糖硫酸酯的结构分析 |
1.7.3 多糖硫酸酯的生物活性研究 |
1.8 黑木耳多糖的研究 |
1.8.1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表征 |
1.8.2 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9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2 黑木耳多糖提取、分级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黑木耳粗多糖提取 |
2.2.3 黑木耳粗多糖分级 |
2.2.4 黑木耳多糖片段分离 |
2.3 黑木耳多糖硫酸酯制备 |
2.3.1 硫酸酯化试剂制备 |
2.3.2 多糖硫酸酯制备工艺优化 |
2.3.3 取代度测定 |
2.3.4 甲酰胺和N, N-二甲基甲酰胺残留量分析 |
2.4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结构表征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紫外光谱分析 |
2.4.3 拉曼光谱表征 |
2.4.4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2.4.5 分子量测定 |
2.4.6 单糖组成分析 |
2.5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5.1 超氧自由基(O_2~-·)清除能力测定 |
2.5.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 |
2.5.3 ABTS~+·清除能力测定 |
2.5.4 脂质过氧自由基(ROO·)清除能力测定 |
2.5.5 总还原能力测定 |
2.6 细胞实验 |
2.6.1 细胞毒性实验 |
2.6.2 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氧化应激的防护 |
2.6.3 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 |
2.6.4 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分析 |
2.6.5 单细胞凝胶电泳 |
2.7 动物实验 |
2.7.1 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动物模型 |
2.7.2 脏器指数测定 |
2.7.3 体重和存活率变化 |
2.7.4 外周血象和白细胞损伤分析 |
2.7.5 小鼠血液中VE含量测定 |
2.7.6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
2.7.7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
2.7.8 小鼠碳廓清指数测定 |
2.7.9 小鼠脾组织和小肠绒毛超微结构形态观察 |
2.7.10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 |
2.8 统计分析 |
第3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制备及其结构解析 |
3.1 引言 |
3.2 黑木耳多糖分离及分级 |
3.3 黑木耳多糖片段分离 |
3.3.1 DEAE-Sephadex-25 柱层析 |
3.3.2 Sephadex G-200 凝胶层析 |
3.4 黑木耳多糖硫酸酯制备 |
3.4.1 酯化试剂优化 |
3.4.2 取代度分析 |
3.4.3 SNAAP合成工艺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3.4.4 溶剂残留分析 |
3.5 SNAAP化学性质及结构分析 |
3.5.1 化学性质分析 |
3.5.2 红外光谱分析 |
3.5.3 紫外光谱分析 |
3.5.4 拉曼光谱表征 |
3.5.5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3.5.6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 |
3.5.7 单糖组成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SNAAP清除生理自由基 |
4.2.1 SNAAP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 |
4.2.2 SNAAP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4.3 SNAAP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4.4 SNAAP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4.5 SNAAP总还原能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硫酸酯对人外周血氧化应激防护作用 |
5.1 引言 |
5.2 SNAAP细胞毒性分析 |
5.3 SNAAP对辐射引起人外周血象变化影响 |
5.3.1 X辐射模型建立 |
5.3.2 对人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的影响 |
5.3.3 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变化的影响 |
5.3.4 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的影响 |
5.3.5 对人外周血血小板的影响 |
5.3.6 对人外周血红细胞数的影响 |
5.3.7 对人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影响 |
5.3.8 对人外周血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
5.4 SNAAP对人外周血的防护作用 |
5.4.1 SNAAP对白细胞数的作用 |
5.4.2 SNAAP对辐射条件下白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硫酸酯对小鼠氧化应激防护研究 |
6.1 引言 |
6.2 SNAAP对辐射小鼠存活率和体重的影响 |
6.3 SNAAP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象影响 |
6.4 SNAAP对辐射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6.4.1 SNAAP对辐射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6.4.2 SNAAP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协同ConA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
6.4.3 SNAAP对辐射小鼠脾淋巴细胞形态学影响 |
6.5 SNAAP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组织超微形态学影响 |
6.6 SNAAP对辐射小鼠体内相关氧化酶活性影响 |
6.6.1 SNAAP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6.6.2 SNAAP对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6.6.3 SNAAP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 |
6.6.4 SNAAP对髓过氧物酶(MPO)的影响 |
6.7 SNAAP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6.8 SNAAP对乳酸脱氢酶(LDH)影响 |
6.9 SNAAP对60CO辐射小鼠体内非酶抗氧化剂影响 |
6.9.1 对小鼠外周血中VE含量的影响 |
6.9.2 对谷胱甘肽(GSH)含量影响 |
6.10 SNAAP对小鼠DNA损伤的影响 |
6.10.1 SNAAP对骨髓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6.10.2 SNAAP对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6.10.3 SNAAP对小鼠脾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6.11 SNAA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调控 |
6.12 相关性分析 |
6.12.1 脾组织SOD活性与脾组织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2.2 脾组织SOD值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2.3 脾组织细胞增殖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2.4 脾组织MDA值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建立吸入贫铀粉尘的稳定动物模型研究 |
一、方法和材料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犬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灌洗和促排治疗初步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 贫铀粉尘的生物学效应及救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迷迭香酸对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物性肝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 药物性肝肾损伤概述 |
1.2 药物性肝肾损伤对人类的影响 |
1.3 药物性肝肾损伤对动物的影响 |
1.4 导致药物性肝肾损伤的常见药物 |
2 顺铂致急性肝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2.1 顺铂概述 |
2.2 顺铂致急性肝肾损伤的临床特征 |
2.3 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致病机制 |
2.4 中草药防治顺铂所致的急性肝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3 迷迭香酸的研究进展 |
3.1 迷迭香酸的化学结构 |
3.2 迷迭香酸的药理学作用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试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病理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病理模型的建立 |
2.2 小鼠体重变化与脏器系数 |
2.3 小鼠ALT、AST检测 |
2.4 小鼠BUN、CRE检测 |
2.5 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的临床症状 |
3.2 CP对小鼠体重变化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CP对小鼠肝功能指标ALT、AST的影响 |
3.4 CP对小鼠肾功能指标BUN、CRE的影响 |
3.5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迷迭香酸对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试验分组与处理 |
2.2 临床观察与样本采集 |
2.3 小鼠体重变化与脏器系数 |
2.4 肝功能指标ALT、AST检测 |
2.5 肾功能指标BUN、CRE检测 |
2.6 病理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2.7 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 |
2.8 qRT-PCR法检测肝、肾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A对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 |
3.2 RA对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体重变化以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肝功能指标ALT、AST的影响 |
3.4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肾功能指标BUN、CRE的影响 |
3.5 RA对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3.6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迷迭香酸对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肝、肾SOD活性检测 |
2.2 肝、肾CAT活性检测 |
2.3 肝、肾GSH水平检测 |
2.4 肝、肾T-AOC水平检测 |
2.5 肝、肾MDA水平的检测 |
2.6 肝、肾NO水平检测 |
2.7 肝、肾MPO活性的检测 |
2.8 qRT-PCR法检测肝肾组织Nrf2 信号通路相关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SOD活性的影响 |
3.2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CAT活性的影响 |
3.3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GSH水平的影响 |
3.4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T-AOC水平的影响 |
3.5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MDA水平的影响 |
3.6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NO水平的影响 |
3.7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MPO水平的影响 |
3.8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SOD、CAT、GP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9 RA对 CP急性肝肾损伤小鼠Nrf2 信号通路相关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铀致机体损伤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螯合剂BPCBG对铀染毒大鼠的促排效果与跨肾细胞膜转运的机制研究[D]. 王丹. 复旦大学, 2013(07)
- [2]铀致肾损伤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化学研究综述[J]. 陈如松. 辐射防护通讯, 1994(03)
- [3]铀致肾损伤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化学研究综述[J]. 陈如松. 中国核科技报告, 1994(00)
- [4]贫铀的毒性及解毒促排药物研究进展[J]. 刘玉龙,李明华,孙晓亮,张邦乐,薛姗姗,何炜.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4(05)
- [5]铀的毒性研究进展[J]. 邓冰,刘宁,王和义,蒋树斌. 中国辐射卫生, 2010(01)
- [6]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D]. 冷言冰.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7]双筋龙外洗方防治奥沙利铂致结直肠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D]. 庄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D]. 张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9]吸入贫铀粉尘后的肺部灌洗和促排研究[D]. 张颖.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5)
- [10]迷迭香酸对顺铂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纪敏. 广西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