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0)在《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Cucumis melo L.)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和风味具佳,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新疆是我国甜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然而,甜瓜果实釆后容易发生后熟衰老、品质劣变以及腐烂变质等,严重限制了甜瓜的贮藏期和货架寿命。冷藏是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但低温胁迫易导致甜瓜果实发生冷害,进而诱发病原微生物侵染和果实腐烂。因此,研究延缓甜瓜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技术,改善贮藏品质、防止冷害、延长贮藏期与货架期,是长期以来甜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根据甜瓜贮藏保鲜生产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以‘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钙与1-甲基环丙烯(1-MCP)延缓甜瓜果实采后衰老劣变的生理机制,同时,针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探索增强甜瓜果实耐受低温的方法,并引入近冰温贮藏技术。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贮藏方法对甜瓜果实品质与货架寿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及采收、贮藏前处理、贮藏及货架期的易操作、实用性强的的甜瓜贮藏保鲜方法,为运用钙与1-MCP调控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近冰温冷藏相结合的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Cl2与1-MCP处理甜瓜果实,对果实呼吸代谢、乙烯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的CaCl2与1μL·L-1的1-MCP处理甜瓜果实较为适宜。钙与1-MCP处理均能够降低甜瓜果实的呼吸速率与乙烯释放量,果实的呼吸与乙烯释放跃变均有所推迟,并有效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幅度也较小,可滴定酸与Vc的含量也保持较好。此外,CaCl2与1-MCP联用对甜瓜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CaCl2与1-MCP单独使用的情况。2、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ACC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有所增加,ACS、ACO、PG、PME、β-gal活性均显着升高,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并随乙烯释放的增加而降低。钙处理能够使果实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升高,并使PG、PME、β-gal活性显着降低。1-MCP处理,果实的ACS、ACO活性显着降低,并且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的下降以及PG、PME与β-gal活性的增加均有所延缓。由此可知,钙处理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与钙信号转导,并抑制PG、PME、β-gal活性来降低果实细胞壁物质代谢,而1-MCP则作用于乙烯合成途径,降低乙烯的生成来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3、甜瓜果实后熟软化阶段,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Cm-CaM表达则下降。钙处理果实能够诱导Cm-CaM表达上调,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则受到抑制,1-MCP处理能够显着抑制Cm-ACS1、Cm-ACO1表达,延缓Cm-CaM表达的下调,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量也有所降低。这表明,Cm-ACS1、Cm-ACO1高表达能促进Cm-PG、Cm-PME、Cm-β-gal表达,加速果实的后熟软化,Cm-CaM高表达则对乙烯代谢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进而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CaCl2与1-MCP联用处理甜瓜果实,使两种作用机制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对果实后熟软化生理的抑制作用。4、甜瓜果实的成熟度对其耐低温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甜瓜的耐低温性能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果实发生冷害后,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并引发腐烂。甜瓜果实的果皮部分的冰点为-2℃,果肉部分为-4.5℃,果皮部分耐低温性能较果肉差。对甜瓜表皮进行干化脱水处理,果皮的冰点可降低至-3~-3.5℃,耐受低温性能显着增强。因此,可选择-1~-2℃为甜瓜的近冰温贮藏温度。研究表明,果皮经过干化处理后,果实可长时间耐受-1.5℃的低温。5、对比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1.5℃)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果实病害腐烂的情况,结果显示,与3℃下贮藏的甜瓜相比,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中SOD、POD、CAT及APX活性较高,而O2-·生成速率与H2O2含量则较低。钙与1-MCP处理能够延缓和减少果实冷害与病害的发生,在3℃下,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分别在第35 d与42 d时,果皮出现冷害病斑,第56 d时腐烂率分别达到73%和58%。而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60d,仍未发生冷害与腐烂现象。6、研究分析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下的贮藏期与货架期间,果实的贮藏品质与后熟软化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在3℃下贮藏的果实。在3℃贮藏期间,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已发生,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的后熟软化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贮藏期。近冰温贮藏期间,对照组和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代谢均处于极低的水平,进入货架期后,两者的后熟软化与品质变化与各自在常温贮藏下的情况类似,且差异显着,这表明,在近冰温贮藏过程中,低温在贮藏期间对抑制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方面起主要作用,而贮藏前的CaCl2与1-MCP处理则主要在货架期发挥延缓果实后熟软化的作用。7、甜瓜果实在3℃下贮藏后,在货架期常发生迅速的软化,对果实的细胞切片观察发现,在货架期软化的果实细胞中出现了许多线状的断裂痕迹。而近冰温贮藏后与常温下自然后熟软化的果实则没有此现象。对比果实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以及XET与Cx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果实迅速软化的同时,半纤维素含量快速减少,同时XET活性显着升高,而纤维素含量与Cx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的相关性则较小。同时,发现在3℃下贮藏后的果实,β-gal酶活性显着提高,这可能加剧了细胞壁半纤维素的水解。此外,由于在3℃贮藏的果实中O2-·、H2O2、MDA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均较高,这也加速了果实在货架期的后熟与衰老,进而导致果实软化速度加快。
王洋[2](2020)在《Pti转录因子对番茄抗病及农艺特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tomato bacterial speck)是一种常见的番茄病害,该病传染性较强、发病较快,不易防治,影响了果实品质,降低番茄的产量。诱发该病害的病原微生物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在抗病番茄体内存在Pto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以特异识别丁香假单胞杆菌释放的效应蛋白,由此激活下游防御反应。Pto作为番茄抗病免疫机制中的一个枢纽蛋白,其下游途径包括三个与其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分别命名为Pti4、Pti5和Pti6,对这些Pto互作蛋白功能的研究利用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但它们在番茄中的功能表型仍需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本文通过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过表达遗传转化番茄株系对其功能进行研究。q RT-PCR结果表明,Pti4、Pti5、Pti6过表达番茄植株中病程相关基因PR1、PR2、PR5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接种病原菌Pst DC3000后,植株叶片病斑与菌落计数均明显低于野生型,抗病性提高。由于该类转录因子蛋白序列与植物特有的乙烯反应元件结合蛋白(ethylene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EREBP)家族同源,本文也探究了Pti4、Pti5、Pti6在果实成熟方面可能的影响。田间观察以及催熟实验表明,Pti4、Pti5、Pti6过表达番茄果实转色快、成熟早,植株对乙烯的响应增强。但对开花时间以及结实率并没有改变,对果实重量、大小、果形、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等果实性状也无明显不利影响。此外,Pti4/5/6过表达番茄果实腐败速度减缓。进一步对果实中相关酶的活性测定结果显示,Pti4、Pti5、Pti6上调后番茄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这些酶在合成植物抗病物质及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与之相应果实中反映细胞膜损伤程度的丙二醛含量则降低。另一方面,cell-free蛋白稳定性、体内泛素化实验表明,Pti4、Pti5、Pti6蛋白在植物体内受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介导降解。表明这些转录因子在调控番茄抗病反应、乙烯应答的同时,自身也受到调控。因此,本工作对番茄转录因子Pti4/5/6的功能分析表明,它们在抗病性、果实成熟中发挥调控作用。Pti4、Pti5、Pti6基因的上调可以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果实的成熟,而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特性未有明显不利影响,且可能对延长番茄货架期有一定作用,具有遗传改良应用潜力。此外,Pti4/5/6基因的功能意味着基础防御、激素应答,以及转录后调控之间的交叉联系,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番茄叶片c DNA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Pti互作蛋白,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张君[3](2019)在《乙烯调控双孢蘑菇采后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孢蘑菇是世界上最常见、栽培最广泛、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一种食用菌,尤其是蘑菇罐头在国际贸易中占首位,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双孢蘑菇具有含水量高、组织脆弱鲜嫩、采收和储藏期间极易受到损伤、褐变、变质或软腐等一般食用菌的典型衰老特点,常温货架期仅仅34天,明显比其他新鲜果蔬储存的时间短,严重影响了双孢蘑菇的鲜销和其社会经济效益。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贮藏过程中乙烯合成量和呼吸速率增加,属于呼吸跃变型果蔬,然而,其成熟衰老调控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因此,对其成熟衰老调控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开发保鲜技术提供理论指导。(1)利用乙烯利和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采后双孢蘑菇,分析比较了双孢蘑菇子实体成熟衰老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乙烯利和1-MCP分别促进或延缓采后双孢蘑菇的继续发育以及它的衰老。(2)测定了储藏期间乙烯利和1-MCP处理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成熟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乙烯显着上调酪氨酸酶基因(PPO4)、活性氧产生酶基因(NoxA)、ACC氧化酶基因(ACO)和自噬基因(Atg8)的表达,而1-MCP则显着下调PP04和ACO的表达。表明乙烯调控子实体成熟衰老的机制是,乙烯自催化合成并上调成熟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双孢蘑菇中可能存在有乙烯信号转导途径。(3)分析了乙烯利对双孢蘑菇菌丝中与子实体成熟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乙烯利处理后,菌丝中Atg8、1,3-β-D-葡聚糖外切酶1基因(Exg1)、PPO4和NoxA的表达显着上调,而ACO基因的表达未显着上调。表明乙烯同样能够调控菌丝中基因的表达,而对ACO基因的调控则存在着组织特异性。(4)采用启动子分析软件,预测了子实体成熟衰老相关基因启动子区乙烯响应元件,发现与子实体成熟衰老相关的10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均存在有乙烯响应元件,其中在ACO基因启动子区预测到3个植物乙烯响应元件,分别是DRE/CRT、ERE和W-box。通过采用内部缺失法或5’端缺失法,构建了 ACC氧化酶基因启动子区仅含一种植物乙烯响应元件的缺失突变体,分别连接报告基因GUS基因,构建了 4个瞬时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洋葱表皮细胞中,预测的DRE/ERE/W-box这三种植物乙烯响应元件均可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由乙烯诱导表达。以上结果证实,乙烯调控双孢蘑菇子实体成熟衰老的分子机制与呼吸跃变型果实相似,乙烯自催化合成并上调成熟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双孢蘑菇中可能也存在有植物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乙烯可能是真菌的一种激素。
陈强[4](2019)在《猕猴桃AcPDS1基因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果实的成熟发育伴随着众多代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在这些代谢途径中,类胡萝卜素在番茄体内的合成是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类胡萝卜素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色素,类胡萝卜素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由于其在体外易分解的特性,我们只能通过进食果蔬来摄取人体所必需类胡萝卜素。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众多基因调控,每个参与调控的基因都起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其中PDS(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调控八氢番茄红素脱氢形成番茄红素,是合成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本文克隆了猕猴桃AcPDS1基因,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构建了植物瞬时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注射的方法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在烟草叶片中猕猴桃PDS基因的表达情况。(2)构建了AcPDS1基因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稳定遗传转化番茄,获得转基因番茄植株。通过表型分析,代谢产物测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阐述AcPDS1转基因番茄植株的相关表型。试验数据表明:(1)利用构建的AcPDS1基因植物瞬时表达载体侵染烟草,在烟草叶片中检测到与预期大小相同的PDS蛋白,且含量大大增加;(2)利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到瞬时表达的烟草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上升;(3)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AcPDS1蛋白的表达位置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4)构建的AcPDS1基因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野生型番茄叶片和茎,筛选分化,得到了AcPDS1转基因番茄植株;(5)通过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相较于野生型番茄果实,AcPDS1转基因植株果实内的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提高;(6)AcPDS1转基因植株中,在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中起作用的合成相关基因、乙烯信号应答基因表达量也受到影响。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AcPDS1基因在类胡萝卜素合成中的所起的具体分子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张政[5](2019)在《Pti基因对番茄抗病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抗病害基因及其抗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植物功能基因分析和遗传改良的热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作为广泛种植的果蔬类经济作物,同时也是研究果实发育、营养品质,以及细菌性病害的模式植物。Pto基因(P.s.pv.tomato)是通过图位克隆方法获得的番茄抗病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to可以识别结合病原菌注入植物细胞的效应蛋白、触发下游防御反应,对番茄抗病机制有着关键作用。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Pto激酶可以与三个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它们被命名为 Pto interaction protein(Pti),即 Pti4、Pti5 和 Pti6。Pti 蛋白被认为可能是 Pto 途径下游基因,可以促进植物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Pti编码产物类似于烟草乙烯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而乙烯做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参与植物抗病免疫反应等广泛的调控作用。但近年来对Pti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其对番茄植株抗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尚待深入分析。本文通过Pti6基因载体构建、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过表达植株。定量PCR结果显示,转化植株中Pti6表达水平较野生型显着提高。将Pti6过表达番茄植株接种病原菌Pst(Pseudomonas sysringae pv.tomato,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菌株)后,植株叶片病斑明显减少,叶片菌落计数显着低于野生型。同时,对Pti6转化株系果实的测定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较野生型番茄明显升高,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有所降低,提示其在提高番茄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此外,Pti4、Pti5和Pti6过表达番茄果实的长宽比、硬度、质量、可溶性固形物、酸度、番茄红素含量没有显着改变,表明Pti基因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且对其果实性状没有明显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很多转录因子与其它蛋白质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精细调控。除了 Pto蛋白,Pti的互作蛋白信息还未见系统报道。在本研究中,利用番茄根、叶、花、果实(包括未成熟期、绿熟期、转色期、转色后10天,四个不同时期)组织构建酵母双杂交文库。文库检测结果表明,平均插入片段大于1200bp,总库容量约为1.05×107 CFU。通过构建Pti基因酵母双杂交载体、自激活活性检测,进一步利用Pti4对互作蛋白进行文库筛选。根据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初步获得了 6个具有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ripening regulated protein DDTFR8、REF/SRPP-like protein、U-box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zinc finger protein ZAT5-like、GAGA-binding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proline-rich protein 4-like)。[由由于Pti基因具有功能机制的相似性,因此,本工作所获得的互作蛋白信息将进一步为其作用机制的探讨提供研究基础。
刘畅宇,陈勋,龙雨青,陈娅,刘湘丹,周日宝[6](2019)在《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中介导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乙烯为植物重要内源激素,参与植物多项生命活动,在花发育及衰老进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在花卉中,研究者可通过调控其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影响内源乙烯生成,继而影响其发育与衰老进程。目前,通过调控内源乙烯延长花期的研究主要应用于观赏花卉,对于药用等其他花类应用尚少。对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模型及其相关基因的互作模式、近年来乙烯反应中介导花发育与衰老相关基因克隆及调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将通过调控内源乙烯途径相关基因来延缓植物花期的研究应用于其他花期短的观赏切花、花类药材等,为从基因水平调控内源乙烯以获得花期延长的观赏、药用花类等优良育种提供参考。
郑洁[7](2018)在《5-ALA调控苹果及其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果实的着色程度既是吸引人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果实品质与成熟度的标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商品价值。因此,寻求绿色安全的可促进苹果果实着色的有效措施,对于改善果品品质并提高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意义。目前,已在多种果树中证实,利用生物体内卟啉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icd,5-ALA)可明显改善果实着色与果品品质。但在套袋果园中,利用5-ALA直接喷布果实表面需去掉果袋,费工耗时;尤其是在套塑膜袋果园中,果实采收前并不去除果袋,无法将5-ALA直接喷施于果实表面。因而,探究便捷高效的5-ALA施用方式有利于拓展其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此外,5-ALA调节植物类黄酮物质生物合成与转运途径尚不清楚。因而,需进一步研究5-ALA调控花青苷合成积累的分子机理,探明其调控过程中关键分子。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在套塑膜袋的苹果园中利用根施5-ALA的方式对苹果着色状态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其次,基于苹果果实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5-ALA诱导苹果果实愈伤组织着色的基因表达转录调节网络;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探究了 MdMYB9、MdMYBCl和MdMYBR16等3个R2R3类MYB转录因子在5-ALA调控苹果花青苷积累中的作用;最后,根据测序结果中5-ALA与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关系,探究了BR在5-ALA调控花青苷积累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施5-ALA后使苹果叶片及果实中内源5-ALA含量显着上升,表明5-ALA可由植物根系转移至植物地上部分。利用M-PEA检测植物光合荧光发现,根施5-ALA后显着提高了苹果叶片PS Ⅱ和PS Ⅰ光合性能,表明5-ALA处理苹果树后能够使得果实积累更多的同化物以提高果实品质。同时,根施5-ALA能够显着增加果实重量和总黄酮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抗坏血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尤其是提高果实着色程度。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根施而并非直接喷布果面,5-ALA依然能够有效提高果实内在和外在品质。此外,利用以‘富士’苹果果实为外植体而诱导的愈伤组织,研究发现5-ALA能够上调诸多参与类黄酮代谢基因的表达水平。2.将‘富士’苹果果实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与Illumina RNA测序技术结合,分析5-ALA调节果实着色过程。愈伤组织在5-ALA溶液中振荡处理3 h后,分别光照处理24 h、48 h和72 h,鉴定到1232、1107和41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GO分析表明,1941个DEG被归类到了 85个门类中,主要涉及到生物过程及分子功能。KEGG通路与富集分析表明,三个处理时间点的DEG均能富集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5-ALA诱导的愈伤组织中,花青苷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MdCHS、MdCHI、MdF3’H、MdDFR、MdLDOX/ANS和MdUFGT,以及黄酮醇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MdFLS和MdLAR表达均显着上调。同时,花青苷从胞质运往液泡中的关键基因MdGST和MZMATE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暗示着花青苷转运受到5-ALA处理的促进。此外,在三个时间点中还鉴定到了诸多转录因子(Transcript factors,TFs),如MYB、AP2/EREBP、bHLH、C2H2、NAC和WRKY的表达受到促进,7种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也受到外源5-ALA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多种调节分子和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到5-ALA诱导花青苷积累过程。3.在诸多转录因子中,我们鉴定到3个位于不同染色体的R2R3类的MYB转录因子,MdMYB9、MdMYBC1及MdMYBR16。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它们能够迅速响应5-ALA诱导,并与花青苷合成及转运基因的表达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分别构建MdMYB9、MdMYBC1及MdMYBR16过表达与干扰载体,转化苹果果实愈伤组织后发现,MdMYB9、MdMYBC1及MdMYBR16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苷含量显着高于空质粒对照,外源5-ALA处理可进一步提高MdMYB9、MdMYBC1及MdMYBR16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苷含量。而在基因干扰型愈伤组织中,5-ALA诱导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效应明显被削弱。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3个TFs过表达愈伤组织中,5-ALA调控花青苷代谢结构基因表达效应进一步提高,但在干扰型愈伤组织中却是明显受抑。这些结果表明,MdMYB9、MdMYBC1及MdMYBR16参与调节5-ALA诱导花青苷积累过程。4.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发现的5-ALA与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关系,我们以苹果果实愈伤组织为材料,发现5-ALA和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单独使用或者两者共同使用均可促进花青苷积累,特别是两者共同使用时表现出更为有效的促进效应。同时,5-ALA、24-EBL和5-ALA+24-EBL还能够诱导总黄酮积累。分析花青苷和黄酮醇组分后发现,5-ALA、24-EBL和5-ALA+24-EBL处理后的愈伤组织中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半乳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成倍增加。然而,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抑制剂芸苔素唑(Brz)能够显着抑制5-ALA诱导的类黄酮物质积累,表明5-ALA诱导的类黄酮物质积累可能依赖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qRT-PCR结果显示,5-ALA及5-ALA+24-EBL处理后能够上调调节基因,包括MdMYB10、MdMYB9、MdbHLH3及MdbHLH33的表达,同时上调花青苷合成及转运基因表达,包括MdCHS、MdF3’H、MdDFR、MdANS、MdUFGT、MdGST和MdMATE,甚 至还明显上调黄酮醇合成基因MdFLS表达。同时,5-ALA还能够诱导参与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的MdBRI1、MdBAK1和MdBZR1表达上调。此外,24-EBL能够提高5-ALA对类黄酮物质生物合成及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但Brz表现出相反的效应。因此,我们认为24-EBL参与5-ALA诱导的花青苷及黄酮醇积累。以上结果为探究5-ALA调控花青苷合成与转运的分子机制开拓了新视野,同时也为黄酮醇代谢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张静,孙秀秀,徐碧玉,金志强,刘菊华[8](2018)在《香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香蕉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香蕉主栽品种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传统育种方式获得优良新品种。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香蕉进行遗传改良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综述了近几年来香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功能基因组学及基因工程等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为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香蕉新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建[9](2017)在《基于iTRAQ技术的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机理及生长素受体基因功能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性结实是指子房在缺少授粉或其他刺激的条件下成功发育成为果实的现象。果实正常坐果与发育通常依赖于成功的授粉受精,而授粉受精容易受到不利环境因素影响,进而造成果实产量下降与品质降低。单性结实不仅能够避免因种子发育不良造成减产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产生的无籽果实具有口感好、外观佳和货架期长等优点。虽然黄瓜中存在着丰富的单性结实种质资源,但是对单性结实机理认知的不全面限制了它在种质改良上的应用。在前期的黄瓜种质资源评价工作中,筛选到了一个优异的单性结实自交系材料‘EC1’。为了揭示单性结实分子机理,在此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育过程的果实进行了生理特征观察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同时还对生长素受体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iTRAQ技术的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机理研究统计黄瓜不同发育类型果实开花后0天到开花后6天的生长发育指标,发现‘EC1’天然单性结实果实和‘8419s-1’授粉坐果果实的长度和直径呈线性增长,‘EC1’果实与‘8419s-1’细胞分裂素诱导单性结实果实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而且‘EC1,果实比‘8419s-1’授粉果实大。此外,‘8419s-1’未授粉果实生长发育停止,形成的败育果实长度与直径数值轻微下降。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和外源生长素抑制剂处理黄瓜果实发现,‘EC1’天然单性结实果实在开花前1天到开花后3天,其内源激素的含量保持稳定,低于‘8419s-1’授粉果实与‘8419s-1’细胞分裂素处理果实中内源激素的含量,而且‘EC1’果实的单性结实性未受到外源激素抑制剂的干扰。通过iTRAQ技术从‘EC1’天然单性结实果实、‘8419s-1’细胞分裂素诱导单性结实果实、‘8419s-1’授粉发育和未授粉败育果实中鉴定了 683个与果实发育相关的蛋白质。从这些果实发育相关蛋白中筛选了 41个单性结实特异差异表达蛋白,并将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分为天然单性结实特异和细胞分裂素诱导单性结实特异两种类型。q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在外源激素和外源激素抑制剂处理的黄瓜子房和幼苗中,天然单性结实特异差异表达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表现出对外源激素和激素抑制剂处理的抗性。综合黄瓜生理特征观察与iTRAQ分析的结果,发现在‘EC1’中存在激素非依赖型单性结实调控和果实败育抑制的机制。2.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家族包括CsTIR1和CsAFB2两个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CsTIR1和CsAFB2在黄瓜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基因在黄瓜叶片和雌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推测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黄瓜的叶形态建成与果实发育。为了进一步阐释CsTIR1和CsAFB2的潜在功能,构建了过表达CsTIR1和CsAFB2基因的番茄转基因材料。表型观察发现过表达CsTIR1和CsAFB2株系表现出叶不正常发育、种子萌发活力变化与果实单性结实等性状。此外,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EC1’单性结实果实和‘8419s-1’授粉、未授粉果实发育早期CsmiR39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smiR393在‘EC1’单性结实果实发育过程中相对表达量低,且一直保持稳定,然而,在‘8419s-1’果实中,其表达量在果实坐果节点(Odpa)表达剧烈上调。此外,半定量实验检测发现在‘8419s-1’果实开花0天,CsTIR1和CsAFB2的全长转录本被大量的剪切。这些结果暗示了在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存在着CsmiR393介导的CsTIR1和CsAFB2的转录后调控事件,同时也说明miR393/TIR1同源模块在调控黄瓜果实坐果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孙洁莹[10](2017)在《‘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果实无籽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在梨上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对‘世纪无核梨’品种进行了果实无籽率的调查统计,并以‘世纪无核梨’以及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试材,研究了三者在形态解剖学、激素含量以及生殖器官上的异同,确定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关键时期,从转录水平上以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对照,分析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成功克隆了其中的两个关键基因,且构建了超表达载体,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种子败育现象提供基础,也为蔷薇科其它无籽水果的选育提供一定的基因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发生情况,本研究对其果实的种子败育率进行调查统计,并通过SRAP分子标记鉴定了其亲本,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无籽率达100%,仅有核的形状,但是无籽,可全部食用;‘巴梨’与‘鸭梨’为‘世纪无核梨’的亲本。为探讨‘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原因,设置了一系列授粉、观察花柱和胚珠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来源于雌性器官,但该品种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它的坐果率。此外通过与其亲本正常有籽梨‘巴梨’和‘鸭梨’的形态解剖结构的观察比较发现:授粉后8d是‘世纪无核梨’果实胚珠开始发生败育的关键时期,与正常亲本比较,胚珠颜色开始变黑,体积开始缩小;授粉12d后胚珠完全变黑变瘪,此时完全败育。选取幼果时期‘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的果肉,并对这些样品的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与其亲本相比,‘世纪无核梨’果肉中有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这是导致其种子败育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种子中也可以产生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世纪无核梨’果肉中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弥补了该品种无籽的缺陷,保证了其果实的正常发育。2.为深入探究无籽品种‘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有籽品种‘巴梨’、‘鸭梨’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以‘世纪无核梨’种子发生败育关键时期以及败育前后共三个时期的胚珠组织为试验材料,并以‘巴梨’、‘鸭梨’同时期的材料作为对照,对无籽梨和有籽梨进行转录组研究,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18个样品,使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获得 26,658,800-39,250,026 的clean reads,79.81%-93.35%的 clean reads可以唯一地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砀山酥梨’和‘巴梨’)。在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将与种子成熟、胚胎发生和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作为参与种子败育反应的候选基因。我们推测MYB,bHLH,WRKY和NAC等有显着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家族在种子败育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了 MYB和bHLH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多数富集在与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途径。为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方法,随机选择了 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检测,其qRT-PCR的结果与转录组中的表达丰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现象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也给蔷薇科其它无籽果实的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基因资源。3.通过RNA-seq以及qRT-PCR结果,我们对一系列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表达载体,以期通过转基因试验验证这些基因是否影响种子异常发育。目前在RNA-seq测序结果及qRT-PCR中均有显着上调表达的两个关键基因PbrMYB108(Pbr038922.1)和PbrWRKY75(Pbr042883.1)已克隆并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这为后续验证这两个转录因子是否调控‘世纪无核梨’种子的发育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采后的生理变化 |
1.1.1 果实的呼吸作用 |
1.1.2 乙烯的产生与成熟作用 |
1.1.3 果实营养物质及风味的变化 |
1.2 果实的软化生理 |
1.2.1 细胞壁结构 |
1.2.2 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
1.3 钙与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1 钙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2 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4 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1 采收时期与果实成熟度对果实贮藏保鲜的影响 |
1.4.2 甜瓜常采用的保鲜技术 |
1.4.3 甜瓜贮藏保鲜存在的问题 |
1.5 近冰温冷藏技术概述 |
1.5.1 果蔬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现状 |
1.5.2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乙烯生成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
1.5.3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1.5.4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质地和软化进程的影响 |
1.5.5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抗氧化体系和膜脂过氧化进程的影响 |
1.5.6 近冰温贮藏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CaCl_2与1-MCP最佳处理浓度筛选 |
2.2.3 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测定的试验设置 |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量测定 |
2.2.5 果实硬度测定 |
2.2.6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测定 |
2.2.7 可滴定酸(TA)测定 |
2.2.8 维生素c(Vc)含量测定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跃变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跃变的影响 |
2.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2.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
2.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2.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3.2.2 果实乙稀释放量测定 |
3.2.3 ACC含量的测定 |
3.2.4 ACS活性的测定 |
3.2.5 ACO活性的测定 |
3.2.6 Ca~(2+)-ATPase活性 |
3.2.7 CaM含量的测定 |
3.2.8 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的测定 |
3.2.9 细胞壁主要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3.3.2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原果胶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3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ACC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3.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3.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3.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M的影响 |
3.3.8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3.3.9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3.3.10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4.2.2 总RNA提取 |
4.2.3 cDNA合成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S1 表达的影响 |
4.3.2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O1表达的影响 |
4.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CaM表达的影响 |
4.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G表达的影响 |
4.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ME表达的影响 |
4.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β-gal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甜瓜果实近冰温贮藏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5.2.2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观测比较 |
5.2.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关联性分析 |
5.2.4 细胞切片分析 |
5.2.5 甜瓜果实各部分冰点测定 |
5.2.6 甜瓜果皮干化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性比较 |
5.3.2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 |
5.3.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原微生物侵染 |
5.3.4 甜瓜果皮与果实部分的冰点 |
5.3.5 干化处理果皮对冷害抗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6.2.2 甜瓜果实抗氧化酶(SOD、POD、CAT及 APX)活性测定 |
6.2.3 MDA含量的测定 |
6.2.4 细胞膜透性 |
6.2.5 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
6.2.6 冷害指数(CII)的测定 |
6.2.7 果实病害指数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皮与果肉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
6.3.2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6.3.3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
6.3.4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H_2O_2含量的影响 |
6.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POD活性的影响 |
6.3.6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
6.3.7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CAT活性的影响 |
6.3.8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APX活性的影响 |
6.3.9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
6.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病害指数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7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品质及后熟软化生理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7.2.2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测定 |
7.2.3 果实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 |
7.2.4 果实乙烯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5 果实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6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
7.2.7 细胞切片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7.3.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7.3.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3.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7.3.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
7.3.6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7.3.7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7.3.8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7.3.9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7.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7.3.11 不同温度贮藏的甜瓜果实软化后细胞形态的对比 |
7.3.1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6 不同贮藏温度下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作用的差异分析 |
7.4 讨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附录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附录3 甜瓜果实冷害等级 |
附录4 甜瓜果实病害等级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Pti转录因子对番茄抗病及农艺特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
1.2 Pto介导的抗病途径 |
1.3 植物病程相关蛋白 |
1.4 Pti4/5/6基因功能 |
1.5 酵母双杂交筛选cDNA文库 |
1.6 泛素化途径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种类 |
2.1.2 质粒 |
2.1.3 菌株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相关试剂 |
2.3.1 常用酶 |
2.3.2 药品试剂 |
2.3.3 常用试剂盒 |
2.4 实验常用培养基及试剂 |
2.4.1 SOC培养基 |
2.4.2 LB培养基 |
2.4.3 MS培养基 |
2.4.4 酵母培养基 |
2.4.5 酵母转化试剂 |
2.4.6 酵母裂解缓冲液 |
2.4.7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相关试剂 |
2.4.8 烟草瞬时表达相关试剂 |
2.4.9 蛋白质实验相关试剂 |
2.4.10 其它试剂 |
2.5 本实验所用引物 |
2.6 稳定纯合Pti4/5/6转化株系鉴定 |
2.6.1 番茄基因组DNA提取 |
2.6.2 Pti转基因植株DNA水平鉴定 |
2.6.3 番茄植株总RNA提取 |
2.6.4 反转录 |
2.6.5 定量PCR |
2.7 Pti4/5/6转化株系抗病分析 |
2.7.1 植株病程相关PR基因的定量分析 |
2.7.2 病原菌接种 |
2.7.3 叶片菌落计数 |
2.8 Pti4/5/6转化株系表型分析 |
2.8.1 番茄果实田间性状 |
2.8.2 番茄果实催熟 |
2.8.3 番茄幼苗三重反应 |
2.8.4 番茄果实的主要性状测定 |
2.9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 |
2.10 泛素化降解实验 |
2.10.1 Pti4/5/6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 |
2.10.2 cell-free蛋白稳定性实验 |
2.10.3 体内泛素化 |
2.11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 |
2.11.1 “诱饵”载体构建 |
2.11.2 mRNA提取纯化 |
2.11.3 cDNA文库构建 |
2.11.4 酵母文库筛选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ti转基因番茄植株鉴定 |
3.1.1 Pti转基因植株DNA水平鉴定 |
3.1.2 Pti4/5/6 表达水平定量PCR分析 |
3.2 Pti4/5/6转化株系抗病分析 |
3.2.1 植株病程相关PR基因的定量分析 |
3.2.2 病原菌接种 |
3.2.3 菌落计数 |
3.3 Pti4/5/6转化株系表型分析 |
3.3.1 番茄果实田间性状 |
3.3.2 番茄果实催熟 |
3.3.3 番茄幼苗三重反应 |
3.3.4 番茄果实的主要性状测定 |
3.4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 |
3.5 泛素化降解实验 |
3.5.1 cell-free体系中Pti蛋白的稳定性 |
3.5.2 体内泛素化 |
3.6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 |
3.6.1 “诱饵”载体构建 |
3.6.2 番茄全组织cDNA酵母文库构建 |
3.6.3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Pti5互作蛋白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Pti4/5/6过表达增强番茄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 |
4.1.2 Pti4/5/6过表达促进番茄果实成熟但对果实特性无明显不利影响 |
4.1.3 Pti4/5/6 过表达番茄果实有较高的PAL、CAT和 POD酶活性 |
4.1.4 Pti4/5/6在植物体内被26S蛋白酶体系统降解 |
4.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乙烯调控双孢蘑菇采后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双孢蘑菇概况 |
1.1.1 双孢蘑菇的分类特征 |
1.1.2 采后双孢蘑菇的感官品质的特征 |
1.2 乙烯与双孢蘑菇和果实成熟衰老的研究进展 |
1.2.1 双孢蘑菇生物合成乙烯的途径 |
1.2.2 乙烯抑制双孢蘑菇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
1.2.3 乙烯对植物果实成熟衰老的影响 |
1.2.4 乙烯对双孢蘑菇成熟衰老的影响 |
1.3 采后双孢蘑菇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乙烯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成熟衰老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双孢蘑菇的处理 |
2.2.2 采后子实体在贮存期间感官评定方法 |
2.2.3 硬度测定方法 |
2.2.4 褐变程度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乙烯利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储藏期间衰老的影响 |
2.3.2 1-MCP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储藏期间衰老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乙烯对菌丝和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相关衰老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双孢蘑菇菌丝的准备与处理 |
3.2.2 双孢蘑菇子实体总RNA提取 |
3.2.3 RNA质量检测 |
3.2.4 RNA样品中基因组DNA的去除 |
3.2.5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3.2.6 内参基因及目的基因的克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双孢蘑菇菌丝体总RNA的提取 |
3.3.2 基因表达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CO启动子中乙烯响应元件的预测和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与载体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双孢蘑菇AC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2 ACO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4.2.3 双孢蘑菇子实体基因组DNA的提取及ACO基因启动子区克隆 |
4.2.4 重组载体的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ACO基因生物学信息分析 |
4.3.2 ACO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
4.3.2.1 双孢蘑菇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2 启动子区含三种响应元件以及启动子5'端缺失体的片段克隆 |
4.3.2.3 仅含顺式作用元件DRE和ERE的三片段/两片段融合 |
4.3.3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表达载体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
5.1 实验材料 |
5.1.1 菌株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培养基与主要溶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 |
5.2.2 杆菌介导质粒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
5.2.3 洋葱表皮细胞GUS染色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农杆菌菌液PCR验证 |
5.3.2 洋葱表皮细胞GUS组织化学染色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主要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猕猴桃AcPDS1基因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猕猴桃概况 |
1.1.1 猕猴桃起源及现状 |
1.1.2 猕猴桃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1.2 番茄概述 |
1.3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
1.3.1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
1.3.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
1.3.3 PDS基因的介绍及进展 |
1.3.4 番茄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质粒与菌株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 |
2.3.1 常用的生化试剂 |
2.3.2 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酶 |
2.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4.1 分子生物实验试剂配制 |
2.4.2 番茄组培实验试剂配制 |
2.4.3 组培实验所需激素的配制 |
2.4.4 组培实验所需培养基的配制 |
2.4.5 烟草瞬时表达试剂的配制 |
2.5 分子生物实验方法 |
2.5.1 设计引物 |
2.5.2 提取番茄总RNA |
2.5.3 番茄mRNA的反转录 |
2.5.4 基因的扩增 |
2.5.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5.6 酶切鉴定 |
2.5.7 基因片段的胶回收 |
2.5.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5.9 连接与转化 |
2.5.10 挑取单克隆 |
2.5.11 提取质粒 |
2.5.12 基因片段的测序 |
2.5.13 目的基因与PBI载体的连接 |
2.5.1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使用 |
2.6 烟草瞬时表达与亚细胞定位 |
2.7 蛋白Western-blot |
2.8 番茄组织培养 |
2.8.1 萌发种子 |
2.8.2 组织预培养 |
2.8.3 侵染与共培养 |
2.8.4 筛选培养 |
2.8.5 生根培养 |
2.8.6 移植土培 |
2.9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2.9.1 转基因幼苗的DNA提取 |
2.9.2 转基因幼苗的阳性鉴定 |
2.9.3 定量PCR鉴定 |
2.10 转基因植株生化分析 |
2.10.1 测定果实叶绿素含量 |
2.10.2 番茄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2.10.3 总酚与花青素的测定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猕猴桃AcPDS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猕猴桃AcPDS1基因 |
3.1.2 猕猴桃AcPDS1基因定位分析 |
3.2 猕猴桃AcPDS1基因的克隆 |
3.3 烟草瞬时表达AcPDS1蛋白 |
3.3.1 猕猴桃AcPDS1基因连接于中间载体 |
3.3.2 猕猴桃AcPDS1基因于表达载体pBTEX-FLAG相连 |
3.3.3 烟草瞬时表达后的Western-blot检测 |
3.3.4 瞬时表达烟草叶片类胡萝卜素检测 |
3.4 AcPD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4.1 猕猴桃AcPDS1基因连接PART27::35S::GFP载体 |
3.4.2 AcPD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5 AcPDS1转基因番茄 |
3.5.1 猕猴桃AcPDS1基因的扩增 |
3.5.2 过表达载体PBI121::35S::PDS的构建 |
3.5.3 预培养 |
3.5.4 筛选培养与组织分化 |
3.5.5 生根培养 |
3.6 转基因番茄的阳性鉴定及表型分析 |
3.6.1 转基因番茄阳性苗的鉴定 |
3.6.2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表型及生化检测 |
3.6.3 番茄类胡萝卜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定量PCR分析 |
3.6.4 乙烯信号应答基因的定量PCR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5)Pti基因对番茄抗病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作物病害 |
1.2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防御体系 |
1.3 Pti基因 |
1.3.1 Pto互作蛋白 |
1.3.2 Pti基因功能 |
1.4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工程遗传转化 |
1.5 酵母双杂交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质粒与菌株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常用药品及试剂盒 |
2.4 常用试剂 |
2.4.1 LB培养基 |
2.4.2 SOC培养基 |
2.4.3 MS培养基 |
2.4.4 番茄遗传转化所用培养基 |
2.4.5 酵母所用培养基 |
2.5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相关试剂 |
2.6 酵母转化试剂 |
2.7 其它试剂 |
2.8 实验方法 |
2.8.1 引物设计 |
2.8.2 基因克隆 |
2.8.3 连接与转化 |
2.8.4 阳性菌落鉴定 |
2.8.5 质粒提取 |
2.8.6 质粒酶切 |
2.8.7 DNA片段胶回收 |
2.8.8 基因测序 |
2.8.9 农杆菌转化 |
2.9 番茄遗传转化 |
2.9.1 获得无菌幼苗 |
2.9.2 愈伤组织预培养 |
2.9.3 农杆菌侵染 |
2.9.4 抗性梯度筛选 |
2.9.5 愈伤组织分化 |
2.9.6 分化组织生根培养 |
2.10 遗传转化植株鉴定 |
2.10.1 基因组DNA提取 |
2.10.2 DNA阳性鉴定 |
2.10.3 番茄植株总RNA提取 |
2.10.4 反转录 |
2.10.5 定量PCR |
2.11 病原菌接种 |
2.12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 |
2.13 番茄果实表型测定 |
2.13.1 果实大小、果形测量 |
2.13.2 果实硬度、质量、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测定 |
2.13.3 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
2.14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 |
2.14.1 mRNA提取纯化 |
2.14.2 cDNA文库构建 |
2.14.3 酵母文库筛选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ti6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3.2 Pti6基因遗传转化 |
3.2.1 愈伤组织培养与转化 |
3.2.2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分化 |
3.2.3 生根培养 |
3.3 遗传转化植株鉴定 |
3.3.1 阳性植株DNA鉴定 |
3.3.2 Pti6表达水平定量PCR分析 |
3.4 Pti6过表达植株表型分析 |
3.4.1 病原菌接种 |
3.4.2 番茄果实酶活测定 |
3.5 Pti过表达番茄果实性状 |
3.5.1 果实大小、果形测定 |
3.5.2 硬度、质量、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测定 |
3.5.3 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
3.6 酵母文库筛选 |
3.6.1 番茄组织的酵母文库构建 |
3.6.2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中介导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衰老进程中乙烯相关功能 |
2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花衰老相关基因研究 |
2.1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 |
2.2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介导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 |
2.2.1 SAMS及其调控花衰老的研究 |
2.2.2 ACS及其调控花衰老的研究 |
2.2.3 ACO及其调控花衰老研究 |
3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及其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 |
3.1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
3.1.1 ETR |
3.1.2 CTR1 |
3.1.3 EIN2 |
3.1.4 EIN3及EILs |
3.1.5 ERF |
3.2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介导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 |
4 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中其他相关酶的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7)5-ALA调控苹果及其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效应与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青苷生物合成和转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
1.1 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 |
1.2 花青苷转运积累 |
1.3 调节花青苷积累的转录因子 |
2. 影响花青苷积累的因素 |
2.1 光照 |
2.2 温度 |
2.3 植物激素 |
3. 5-ALA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 |
3.1 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
3.2 增强植物抗逆性 |
3.3 改善果实内在品质 |
3.4 调控类黄酮代谢过程 |
4. 本文研究内容 |
4.1 目的和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根施5-ALA提高‘富士’苹果着色程度及果实品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内源5-ALA含量测定 |
1.3 快速荧光和820 nm光反射测定 |
1.4 果实品质测定 |
1.5 果实花青苷测定 |
1.6 苹果果实愈伤组织培养及5-ALA处理条件优化 |
1.7 苹果果实愈伤组织分析花青苷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果叶片、果皮和果肉中内源5-ALA含量 |
2.2 根施5-ALA对苹果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2.3 5-ALA根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2.4 根施5-ALA对苹果着色及花青苷与黄酮醇组分的影响 |
2.5 5-ALA对苹果愈伤组织花青苷含量及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5-ALA调控‘富士’苹果果实愈伤组织着色积累的转录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苹果愈伤组织培养和处理方法 |
1.2 花青苷含量提取与测定 |
1.3 RNA提取及定量分析 |
1.4 文库准备与测序 |
1.5 RNA-seq数据分析 |
1.6 总RNA提取及qRT-PCR分析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ALA处理后可迅速诱导苹果愈伤组织中花青苷积累 |
2.2 RNA-seq数据汇总分析 |
2.3 鉴定5-ALA和对照处理间DEGs |
2.4 GO分类及富集分析 |
2.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2.6 分析参与花青苷生物合成与转运的DEG |
2.7 分析5-ALA与对照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
2.8 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DEG |
2.9 QRT-PCR验证RNA-seq中参与花青苷积累的DEG表达模式 |
3. 讨论 |
第四章 MdMYB9、MdMYBC1与MdMYBR16参与5-ALA诱导的苹果果实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菌株和质粒 |
1.3 愈伤组织RNA提取与荧光定量分析基因表达 |
1.4 基因克隆与引物设计 |
1.5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1.6 RNAi载体的构建 |
1.7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其转化 |
1.8 苹果果实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1.9 试验结果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候选基因分析 |
2.2 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2.3 构建植物转化载体 |
2.4 愈伤组织阳性转基因鉴定 |
2.5 转基因处理对5-ALA诱导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
2.6 转基因处理对花青苷合成积累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油菜素内酯参与苹果果实愈伤组织中5-ALA诱导的花青苷及黄酮醇积累效应与机理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组织培养方法 |
1.2 试剂处理 |
1.3 花青苷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
1.4 花青苷和黄酮醇各组分含量测定 |
1.5 总RNA提取及qRT-PCR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Rs和Brz可调节5-ALA诱导的着色水平和总黄酮积累 |
2.2 HPLC分析BR和Brz对5-ALA诱导类黄酮物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2.3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调节基因和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
2.4 5-ALA上调BRs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 全文结论 |
二 全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香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图谱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2 香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2.1 全基因组测序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新的DNA标记 |
2.2 香蕉分子标记的开发及抗性相关功能基因组学 |
2.2.1 香蕉抗枯萎病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
2.2.2 抗逆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及抗逆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2.3 香蕉品质相关功能基因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
3 香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4 展望 |
作者贡献 |
(9)基于iTRAQ技术的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机理及生长素受体基因功能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单性结实研究进展 |
1 单性结实概况 |
2 单性结实与环境因素 |
2.1 单性结实与光照的关系 |
2.2 单性结实与温度的关系 |
3 单性结实的生理基础 |
3.1 生长素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
3.2 细胞分裂素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
3.3 赤霉素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
3.4 其他生长调节物质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
3.5 激素平衡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
4 单性结实遗传研究进展 |
5 单性结实分子机理研究 |
5.1 生长素相关基因和蛋白 |
5.2 赤霉素相关基因和蛋白 |
5.3 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 |
5.4 乙烯相关基因 |
5.5 其他通路相关基因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 蛋白质组学简介 |
2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
2.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
2.2 质谱技术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
2.4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 |
2.5 其他技术 |
3 ITRAQ技术原理、流程与优势 |
3.1 iTRAQ的技术原理 |
3.2 iTRAQ的技术流程 |
3.3 iTRAQ的技术优势 |
4 ITRAQ技术在果实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5 课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基于ITRAQ技术的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机理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样品处理与取样 |
2.3 iTRAQ实验流程 |
2.3.1 蛋白质提取与定量 |
2.3.2 蛋白质还原烷基化与酶解 |
2.3.3 蛋白标记 |
2.3.4 SCX分离和LC-MS/MS分析 |
2.3.5 蛋白质鉴定 |
2.4 荧光定量PCR |
2.4.1 黄瓜果实RNA提取 |
2.4.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4.3 qRT-PCR分析 |
2.5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2.6 Western blot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性结实与非单性结实黄瓜栽培品种生理特征比较 |
3.2 基于iTRAQ技术的不同发育类型的黄瓜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 |
3.3 黄瓜不同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和比较 |
3.4 激素处理下NP和CP特异蛋白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存在转录后调控的机制 |
4.2 激素不依赖型单性结实 |
4.3 抑制黄瓜果实败育的调控机制 |
4.4 黄瓜单性结实调控机制 |
第四章 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功能验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样品处理与取样 |
2.3 CsTIR1和CsAFB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CsTIR1和CsAFB2的亚细胞定位 |
2.5 转基因番茄植株构建 |
2.6 扫描电镜分析 |
2.7 单性结实评价及种子萌发活力分析 |
2.8 基因表达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sTIR1/AFB2进化与结构分析 |
3.2 CsTIR1/AFB2蛋白亚细胞定位 |
3.3 黄瓜中CsTIR1/AFB2的表达类型分析 |
3.4 CsTIR1/AFB2基因功能分析 |
3.5 miR393介导的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 |
4 讨论 |
4.1 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家族小 |
4.2 黄瓜生长素受体基因调控叶形态建成与果实发育 |
4.3 miR393/TIR1模块参与调控黄瓜果实发育过程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无籽果实概述 |
2 无籽果实种子败育的研究进展 |
2.1 雄性不育 |
2.2 雌性不育 |
2.3 授粉受精不良 |
2.4 胚中途败育 |
2.5 外界环境对果实种子发育的影响 |
2.6 无籽果实胚败育与内源激素 |
3 无籽果实的产生方法 |
3.1 单性结实与伪单性结实 |
3.2 通过三倍体获得无籽果实 |
3.3 杂交育种或芽变选种获得无籽果实 |
3.4 采用栽培措施等人工诱导的方法生产无籽果实 |
3.5 采用辐射诱变获得无籽果实 |
3.6 无籽果实生产新技术-基因工程 |
4 RNA-Seq在果树上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父母本在生理水平上的异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SRAP标记鉴定‘世纪无核梨’的亲本 |
1.3 ‘世纪无核梨’花器官观察以及种子败育率情况调查 |
1.4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 |
1.5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管 |
1.6 石蜡切片观察胚珠的败育情况 |
1.7 果实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情况调查及其亲本鉴定 |
2.2 ‘世纪无核梨’及其亲本花器官观察及比较分析 |
2.3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分析 |
2.4 花粉管伸长情况分析 |
2.5 ‘世纪无核梨’发生败育的过程观察 |
2.6 ‘世纪无核梨’幼果期果肉激素含量与其亲本同一时期的差异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2.2 Illumina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
2.3 种子发育三个时期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发掘以及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4 不同表达模式差异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5 种子败育过程中上调与下调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6 与种子败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 |
2.7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转录组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PbrMYB108和PbrWRKY75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培养基的准备 |
1.4 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5 基因克隆与载体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PbrMYB108和PbrWRKY75基因的克隆 |
2.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D]. 张强. 新疆大学, 2020(01)
- [2]Pti转录因子对番茄抗病及农艺特性的调控作用研究[D]. 王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乙烯调控双孢蘑菇采后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君.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猕猴桃AcPDS1基因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D]. 陈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Pti基因对番茄抗病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D]. 张政.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5)
- [6]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中介导花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刘畅宇,陈勋,龙雨青,陈娅,刘湘丹,周日宝.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3)
- [7]5-ALA调控苹果及其愈伤组织花青苷积累效应与机理的研究[D]. 郑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香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张静,孙秀秀,徐碧玉,金志强,刘菊华. 分子植物育种, 2018(03)
- [9]基于iTRAQ技术的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机理及生长素受体基因功能验证研究[D]. 徐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D]. 孙洁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