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蓬莱县发展水貂生产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超群[1](2021)在《山东五七干校研究(1968-1979)》文中研究表明
张镇昌[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谢颖[3](2020)在《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陆海统筹的深入推进已成为我国沿海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十九大后,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沿海城市在统筹陆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内容时,受到区划壁垒的严重约束。对于许多沿海城市来说,如何有效地破除城市转型发展所面临的行政壁垒,成为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陆海统筹中行政区划的研究成果皆比较少,且局限于对单个沿海城市区划调整的案例研究,缺乏从陆海统筹战略全局角度对沿海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进行系统性思考。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陆海统筹战略实施以来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案例的系统梳理和规律总结,明晰区划调整与陆海统筹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机理,并试图对我国下一步陆海统筹战略推进中的区划调整对策给出科学建议。研究首先从陆海统筹战略的六个重点领域——沿海城市功能升级、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统筹推进陆海资源管控、统筹陆海产业的发展、统筹完善陆海管理体制、统筹推进陆海对外开放,分别探讨了陆海统筹与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的互动机理;紧接着,选取陆海统筹战略驱动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最后,分析了我国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政区优化的需求,提出相对应的建议。研究得出的核心结论:一是陆海统筹战略对沿海城市政区调整影响机制研究尚存不足;二是我国陆海统筹战略与沿海城市的区划调整互动体现出鲜明规律性;三是我国沿海城市围绕陆海统筹战略的区划调整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四是陆海统筹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离不开沿海城市区划调整的密切配合。下一步应该明确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处理好部分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海岸带生态修复、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海岸带管理改革、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面临的区划阻碍。这些研究对于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沿海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马隽[4](2018)在《晚清民国时期山东乡土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土志诞生于清末,是晚清政府在国家面临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实行学制改革的产物。乡土志的编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乡土志例目》颁布以前,个别地方就出现了以乡土志命名的地方志,《例目》发布后,乡土志的编纂进入了高潮,当时全国各地编纂了数目众多的乡土志。民国建立后,乡土志的编纂依然在继续,并被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制度化,虽然这一时期志书的成书数量不及前代,但编纂乡土志、普及乡土教育从未被政府忽视。山东省是清末修编乡土志数目最多的省份,统计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域内各州县共编成乡土志70部。但由于情况不同,不同地方的编纂情况差异较大。从地理位置上看,志书的分布极不均衡,总体上呈西密东疏的特点,越靠近鲁西,修志的州县越多且密集,越接近鲁东,修志的州县越少且分散,从地域分布上看,鲁西、鲁北地区编纂较多,鲁中、鲁东地区编纂较少。从篇幅上看,志书字数极差较大,但多数集中于1-5万字之间。当时各地官员和乡绅出于政绩和对家乡的热爱,对编纂乡土志一事表现积极;本区乡土志在编纂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由官员主导,乡绅参与的高效编纂模式,确保了志书内容既符合官方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由于各种原因,有小部分地方官员对编纂乡土志的目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导致其编纂成书的志书更像传统地方志。从体例上看,绝大多数乡土志皆以平目体横排门类,依例采录,按目编纂。内容编排上亦严格依照《例目》规定的历史、地理、格致三大板块十五目编写,形式呆板,不够灵活,地方特色不够突出,但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地方自然、社会方面的内容,隐含着启迪蒙童热爱乡土、忠君爱国的思想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今天认识和了解当时的地方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相比于传统方志,乡土志在编纂手法、门类设置等方面颇有创新,主线突出、资料可靠也是其优点。民国时期,鲁区乡土志书的成书数量虽不及前代,但由于编纂主体变为系统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留学海外的人士,加之他们中的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从事教育工作,故出自他们之手的乡土志书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在体例上,这一时期的乡土志书普遍抛弃了前代志书中广泛使用的平目体,改以更为合理的章节体和课目体。在篇目设置上,相比清末,这一时期的志书在设置门类时更为合理,摒弃了前代反映封建伦理纲常的、不合时宜的篇目,增加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的篇目,同时在设计编排时也注意到了各篇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记述内容上,除了继承前代志书的做法记述一地基本的自然、社会情况外,将写作重心转移到了对社会经济情况的记述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上,还根据地方的特点,灵活增设一些能够反映本地乡土特色的门类,使志书内容更加丰富。在编纂思想和编纂方法上,该时期的志书中将“爱国”的含义进一步升华为“热爱国家”,并注意利用和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在语体方面,本区编定的志书皆以白话文撰写,部分还配有插图,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降低了儿童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同时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述和社会改良思想的表达,达到培养儿童爱乡土、爱国家的目的。对待山东乡土志的价值和不足,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加以取舍和扬弃,既取其精华,又去其糟粕,同时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充分发挥乡土志书的历史资料价值,深入认识和挖掘地方文化、并使之服务于地方社会历史的研究;同时吸收和借鉴旧志的编纂经验,为当前新乡土教材的编写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思想品质提供有力支持。
章墨[5](2018)在《海商文化影响下即墨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见证,它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部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民风民俗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点。一些区域传统村落呈集群分布,它们往往因一种或多种共同的文化因素而产生,如商业文化、海洋文化、河流文化、风水文化等。众多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在传统村落中诞生、发展、成熟,并通过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出来。即墨金口古港曾在明清两朝繁盛一时,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转运、倾销货物。海商文化孕育了一方水土,滋养了这里的传统村落,逐渐形成以金口古港为核心的传统村落集群。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古港早已湮没,昔日风光无限的传统村落也开始暗淡下来,众多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空间已遭破坏,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面临消亡的困境,而它的真正价值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明朝至民国初年海商文化影响下的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进行研究。其中,海商文化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也是研究线索;传统村落群是研究对象;明朝至民国初年是研究的时间范围。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结合大量文史资料和现存的物质空间实体,分析了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区域环境,进而梳理金口海商文化发展历史与传统村落群演进历程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海商文化在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中的表现形式,如商业买卖与转运方式、各类公共设施、传统民居,最终构建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传统村落群体系包括传统村落规模结构、传统村落职能与分工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按规模将群内村落划分为四个等级:特级村落、一级村落、二级村落和三级村落;按职能与分工将村落分为商业贸易型村落、商业服务型村落、商人居住型村落、产品生产型村落和船舶修造型村落;从空间分布看,群内村落沿古商道呈线状分布。
王晓婷[6](2017)在《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研究 ——以花边业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工艺教育是随着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花边为主的女子工艺教育成为教会与教会学校扩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并有慈善性质与实业性质之分。教会学校的创立与女子工艺教育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的教育、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厘清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花边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与花边业的兴起、教会学校与花边产业的结合、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产生的影响等,以山东烟台地区为中心并结合对比其他地区的花边业,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分析再现中国近代史上教会女子工艺教育的面貌,为中国近代工艺教育史研究及当代花边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崔凤,葛学良[7](2016)在《沿海渔村的陆化变迁——基于L村的调查》文中提出海洋渔村是人类依靠海洋资源而聚居并形成与陆地土地型社区风格迥异的人类生产生活共同体。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而以海洋为存在和发展依托的渔村社区也处在不断变迁之中。其中,在我国占较大比例的沿海渔村,正经历着一次陆化类型的变迁。这些沿海渔村社区主要在其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上呈现出陆化,并表现出加速的趋势。
王傅[8](2015)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深度开发与有效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既是我国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产业载体,也是目前沿海地区集群式布局特征最显4着、企业群落数量最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海洋传统产业之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与出口的主要基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了以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四市为核心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落,截止2012年末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已近1900家。然而,近年来受国内外需求疲软、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当前发展模式下的集群内部企业遭遇发展瓶颈,部分企业甚至陷入生存困境。现有文献对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加工业竞争力及发展现状进行充分了研究,但未从集群形成与演化视角分析其集群式发展历程。因此,梳理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识别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创新性发展模式与战略将成为亟待开展的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研究理论与成果,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缺乏动态性刻画及单一学科概念解释力不足等问题,简要阐述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并构建了演化经地理学关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分析框架。其次,界定了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的概念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各地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现状。再次,通过应用竞争选择、惯例传承概念及市场进入的博弈论方法分析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家创业、资源开发、政策推动与体制改革是主要推动因素;(2)在行业发展早期的粗加工阶段,行业进入与集群进入博弈存在不同。本地企业进入集群遇到阻力相对较小,而行业进入企业受到阻力较大,这导致行业发展早期集群主要由本地企业组成。在行业发展中后期的精深加工阶段,行业与集群进入企业选择进入是最优选择,且在位者都选择默许。通过应用企业衍生、创新驱动与路径依赖理念分析该集群演化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三种形式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产品加工创新与市场营销创新)是集群不断演化的根本作用力;(2)企业衍生、生产链优化与研发共同体的构建是集群演化的微观路径。集群互动网络与资源依赖路径分岔是集群演化的中观路径,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增长和海水养殖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资源依赖新路径产生的直接动力因素。最后,结合集群发展历程的研究,在对集群目前问题分析与国内外相关集群治理经验研究基础上,提出养殖—加工—营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完善行业协会运作、品牌协同建设、产品与技术协同创新、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制度等发展对策。
贾灿[9](2015)在《宋代农民的兼业研究》文中指出自唐中叶开始彰显的农民的兼业行为在宋代日益繁盛,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本文以宋代农民的兼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农民营生方式选择的新特点。为了更好的凸显宋代农民营生方式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新特点,本文将兼业的外延稍作扩展,既包括农民在农业之外从事其他行业的行为,也包括农民的家庭经营面向市场,突破自给自足的藩篱的经营行为,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宋代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节奏。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着农民的生活在忙与闲中交替。农闲季节为农民的兼业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农闲时常伴随着的青黄不接又成为了农民从事兼业的诱因。第二部分主要概述宋代北方各地区农民的兼业情况。包括政治和军事因素对于农民兼业行为的影响。北方农民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政府的人身依附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兼业行为。第三部分考察南方农民的兼业情况。为集中起见,第一节选取太湖平原作为典型,并且结合纸背文书所记载的湖州安吉县的户籍资料进行微观研究。考察家庭人均土地占有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结构对农民兼业选择的影响。第三节选取岭南地区进行考察,意在探讨农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民营生方式的多样性。第四部分分析城市经济对于农民兼业选择的影响。宋代大量市镇兴起,城市经济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周边乡村,为郊区农民的兼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郊区农民的思想日益活跃,也易于走上兼业化的道路。结语总括全文,指出宋代农民的生活并非刻板僵化,而是具有弹性的。农民的兼业是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灵活经营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特色产业专业化的发展。
李硕[10](2015)在《设计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船舶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有着悠久而光辉的造船与航海历史,在世界造船与航海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古代船舶形式繁多,功能齐全,从独木舟的发明到巨型海船的创制,从内河航行到穿越印度洋的壮举,都表明中国船舶在水上活动的历程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现有的研究方向来看,主要集中在船舶机械学、动力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甚少在古船的形式与工艺、形式与功能、形式与审美、形式与文化等领域来阐释中国古船,因此作者希望从本学科设计学的视角及思维出发以中国古代船舶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会有更好的创新意义。笔者也希望能突破以往古船研究的局限性,在本专业所掌握的知识下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内在的艺术潜质和价值,力图通过详实的资料和合理的论证来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其艺术价值突出显现。本文将通过中国古代船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形式演变规律进行重新梳理与诠释,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分析法、图表演示法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逐层探析和论述:一、理清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和整理。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从设计学的角度入手,采用多学科的互证方法,如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美学等展开深入研究,尽量全面搜集考古、文献、绘画中出现的各类资料,借助相关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船舶的原始形态,从形式结构、功能特征、工艺技术以及审美文化来发掘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二、重新领悟中国古代船舶形式设计美感所在,以及传统工艺中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争取突破以往通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深入到历史背景、文化命脉中去,明确其艺术形式在设计艺术中的主要地位和存在的历史价值。三、争取努力在本文中做到形式与工艺、形式与功能、形式与审美、形式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证,来深入论证其艺术形式和造物思想,为船舶形式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点。研究中国古代船舶的形式发展,可以更好的从设计学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造船理念的思想和精髓,重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更好的了解艺术设计史的发展脉络。
二、蓬莱县发展水貂生产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蓬莱县发展水貂生产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
(一)改革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我国陆海统筹战略加快推进 |
1.1.2 陆海统筹战略提出以来,沿海城市进行了较频繁的区划调整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说明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研究概念界定 |
2.1.1 陆海统筹 |
2.1.2 沿海城市 |
2.1.3 区县级政区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陆海统筹 |
2.2.2 行政区划 |
2.2.3 沿海城市发展与行政区划 |
第三章 陆海统筹与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的互动机理 |
3.1 陆海统筹战略概述 |
3.1.1 陆海统筹的提出与发展进程 |
3.1.2 陆海统筹的主要特征 |
3.1.3 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战略应对 |
3.2 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概述 |
3.3 陆海统筹战略与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的互动关系 |
3.3.1 功能升级驱动撤县(市)设区 |
3.3.2 统筹陆海空间布局驱动撤县(市)设区 |
3.3.3 统筹陆海资源管控驱动撤镇设区、撤县设市 |
3.3.4 统筹陆海产业发展驱动撤县(市)设区 |
3.3.5 统筹陆海管理体制驱动区县重组 |
3.3.6 统筹陆海对外开放驱动撤县(市)设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的典型案例剖析 |
4.1 功能升级驱动下的案例分析-宁波市奉化撤市设区 |
4.1.1 化解分权造成的资源整合难题 |
4.1.2 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
4.1.3 推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 |
4.2 统筹陆海空间驱动下的案例分析-温州市洞头撤县设区 |
4.2.1 消除沿海空间行政分割 |
4.2.2 完善海岛内部各项设施 |
4.2.3 优化海岛外部空间布局 |
4.3 统筹陆海资源管控驱动下的案例分析-海南省三沙设市 |
4.3.1 提升行政等级促进资源整合 |
4.3.2 实现统筹开发岛屿资源 |
4.3.3 完善了西、南、中沙的行政管理体制 |
4.4 统筹陆海产业驱动下的案例分析-连云港市赣榆撤县设区 |
4.4.1 化解县制对临港产业的制约 |
4.4.2 完善临港产业发展布局 |
4.4.3 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 |
4.5 统筹陆海管理体制驱动下的案例分析-天津滨海新区设立 |
4.5.1 消除沿海新区行政等级交叉 |
4.5.2 优化管理体制,促进资源配置 |
4.5.3 加快新区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4.6 统筹陆海对外开放驱动下的案例分析-烟台市蓬莱撤市设区 |
4.6.1 扩大沿海对外开放发展空间 |
4.6.2 推进中心城市趋海发展 |
4.6.3 提升自贸区对外开放水平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优化建议 |
5.1 陆海统筹战略下一步走向 |
5.2 陆海统筹战略视阈下沿海城市政区格局依然有待优化 |
5.2.1 部分城市海洋经济发展依然受到区划约束 |
5.2.2 部分城市区划限制了海岸带生态修复 |
5.2.3 部分城市区划限制了海域海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
5.2.4 部分城市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 |
5.2.5 维护海洋权益的行政阻力依然存在 |
5.3 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优化建议及规划启示 |
5.3.1 沿海城市区划调整需立足陆海统筹国家战略 |
5.3.2 沿海城市空间规划必须重视对区划的研究 |
5.3.3 沿海城市区划应与管理体制优化相协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6.2.1 创新点 |
6.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晚清民国时期山东乡土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乡土志的着录情况 |
(二)乡土志的整理情况 |
(三)乡土志的相关研究情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晚清民国山东乡土志的编纂情况 |
第一节 清末乡土志的编纂 |
一、编纂背景 |
二、编纂群体及分工 |
三、地方官绅的态度 |
四、主修官员的认识 |
第二节 民国乡土志的编纂 |
一、编纂背景 |
二、编纂群体及其认识 |
第三节 乡土志的地理分布与篇幅特征 |
一、清末山东的行政区划 |
二、地理分布 |
三、篇幅特征 |
第二章 晚清山东乡土志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志书的体例 |
一、门类设置情况 |
二、各门类比重分析 |
三、地图的绘制 |
第二节 记载本地自然社会状况 |
一、境域、山水、物产 |
二、口岸概况 |
三、人口情况 |
四、商业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爱国思想的表达 |
一、乡土意识与“忠爱”思想 |
二、呼吁重视实业 |
三、强化商业利权意识 |
第四节 晚清山东乡土志的特点 |
一、主线突出 |
二、注重实地调查 |
三、尝试新的编纂方法 |
四、新目类的出现 |
第三章 民国山东乡土志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志书的体例 |
一、篇目设置情况 |
二、篇目比重分析 |
第二节 记载本地自然社会状况 |
一、境域地理状况 |
二、岛屿和渔业情况 |
三、人口状况 |
四、工商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乡土-国家情结的表达 |
一、借美景言爱国 |
二、积极倡导改良 |
三、体现爱乡爱国思想 |
第四节 民国山东乡土志的新特点 |
一、编纂思想及篇目变化 |
二、编纂手法创新 |
三、书写语体变革 |
四、内容更加丰富 |
第四章 晚清民国山东乡土志的价值与不足 |
第一节 历史资料价值 |
一、公共事业方面的资料 |
二、教育方面的资料 |
三、民俗方面的资料 |
四、经济方面的资料 |
五、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方面的资料 |
第二节 社会功用价值 |
一、学术研究价值 |
二、宣传爱乡爱国思想 |
三、参考借鉴意义 |
第三节 问题与不足 |
一、部分编纂质量不高 |
二、传统思想观念较重 |
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结论 |
附录:晚清民国山东乡土志目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海商文化影响下即墨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传统村落 |
1.2.2 传统村落群 |
1.2.3 传统村落群体系 |
1.2.4 海商文化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1.4.1 传统村落群研究 |
1.4.2 海商文化研究 |
1.4.3 小节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区域概况 |
2.1 区位条件 |
2.2 自然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条件 |
2.2.3 海湾及岸线 |
2.3 历史沿革 |
第3章 金口海商文化历史研究 |
3.1 金口海商发展历程 |
3.1.1 明朝天启年前金口海商发展状况 |
3.1.2 明朝天启年至清朝乾隆年间金口海商发展状况 |
3.1.3 清朝乾隆年至民国初年金口海商发展状况 |
3.2 金口海商经营模式 |
3.2.1 海洋运输线路 |
3.2.2 经营商品 |
3.2.3 交易方式 |
3.3 金口海商信仰 |
3.3.1 妈祖信仰 |
3.3.2 龙王信仰 |
3.3.3 关帝信仰 |
第4章 海商文化与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演进历程 |
4.1 起步阶段 |
4.1.1 政策导向下的人口基础 |
4.1.2 传统村落与金口古港的关系 |
4.2 发展阶段 |
4.2.1 人口从业结构的变化 |
4.2.2 新增村落与金口古港的关系 |
4.3 形成阶段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海商文化在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中的表现与渗透 |
5.1 商业买卖与转运方式 |
5.1.1 主要商号 |
5.1.2 古商道 |
5.2 主要公共设施 |
5.2.1 商业类设施 |
5.2.2 宗教类设施 |
5.2.3 宗族类设施 |
5.2.4 其他设施 |
5.3 传统民居 |
5.3.1 户均院落规模 |
5.3.2 建筑风貌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海商文化与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 |
6.1 传统村落群规模结构 |
6.1.1 规模结构指标因子 |
6.1.2 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
6.2 传统村落群职能分工 |
6.2.1 商业贸易型村落 |
6.2.2 商业服务型村落 |
6.2.3 商人居住型村落 |
6.2.4 产品生产型村落 |
6.2.5 船舶修造型村落 |
6.3 传统村落群空间分布特征 |
6.3.1 传统村落群分布类型 |
6.3.2 传统村落群分布密度 |
6.3.3 传统村落群范围分析 |
6.3.4 古商道与传统村落群空间分布 |
6.4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研究主要结论 |
7.1.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7.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议 |
7.2.1 传统村落群体保护与发展 |
7.2.2 提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认同感 |
参考文献 |
附录 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调研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研究 ——以花边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近代教会女子工艺教育的诞生及其原因 |
2.1 教会学校的诞生 |
2.2 教会女子教育的兴起 |
2.3 教会工艺教育产生的原因 |
2.3.1 慈善教育的产物 |
2.3.2 实业教育的需求 |
2.3.3 教会人士的倡导 |
第三章 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与花边业的兴起 |
3.1 花边业在中国的发展 |
3.2 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与花边业的关系 |
3.3 花边的生产方式与工艺流程 |
第四章 教会学校与花边业的结合——以山东烟台地区为例 |
4.1 教会学校与花边业在烟台的发展概况 |
4.2 传教士与烟台花边的传播 |
4.3 花边在烟台地区兴盛的原因 |
4.4 全国花边业中心由烟台向上海的转移 |
第五章 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产生的影响 |
5.1 对中国自办女子教育的启蒙 |
5.2 女子工艺教育与花边业的价值意义 |
5.2.1 社会价值 |
5.2.2 经济价值 |
5.2.3 艺术价值 |
第六章 当代花边业的现状和传承发展途径 |
6.1 手工花边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6.1.1 受机械化的排挤 |
6.1.2 宣传手段的忽视 |
6.1.3 传统手工花边与当下审美的冲突 |
6.2 手工花边抽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6.2.1 花边的传承方式 |
6.2.2 政府的大力支持 |
6.2.3 加强对花边与文化旅游的结合 |
6.2.4 新领域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沿海渔村的陆化变迁——基于L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洋渔村与沿海渔村 |
(一) 海洋渔村与沿海渔村的内涵与外延 |
(二) L村概况 |
二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海洋捕捞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
(一) 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
(二) 冷藏、船舶、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
三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产业日趋陆化及其加速 |
(一) 陆地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
(二) 苹果、梨、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 经济驱动是陆化变迁的根源 |
(二) 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是陆化变迁的直接原因 |
(三) 自有耕地及其扩大为陆化变迁提供了可能 |
(四) 政策、地理、技术、文化等是陆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理论与现状研究综述 |
0.2.1 相关理论综述 |
0.2.2 研究现状综述 |
0.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 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 |
1.1 演化经济地理学概述 |
1.2 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 |
1.2.1 惯例传承 |
1.2.2 路径依赖 |
1.2.3 创新动力 |
1.2.4 选择机制 |
1.3 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
2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 |
2.1 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 |
2.1.1 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概念 |
2.1.2 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现状 |
2.2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动力因素 |
2.2.1 企业家创业 |
2.2.2 政府投资与政策驱动 |
2.2.3 资源开发 |
2.2.4 市场需求增长与开发 |
2.3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企业进入分析 |
2.3.1 企业进入行业博弈 |
2.3.2 企业进入集群博弈 |
2.4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过程分析 |
2.4.1 集群形成前期 |
2.4.2 集群形成期 |
3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演化机制分析 |
3.1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 |
3.1.1 企业制度创新 |
3.1.2 产品加工技术创新 |
3.1.3 市场营销创新 |
3.2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演化微观路径分析 |
3.2.1 企业衍生 |
3.2.2 优化加工生产链 |
3.2.3 构建研发共同体 |
3.3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演化中观路径分析 |
3.3.1 集群网络互动 |
3.3.2 资源依赖路径分岔 |
4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
4.1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问题 |
4.1.1 集群整体问题 |
4.1.2 企业个体问题 |
4.2 国内外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
4.2.1 国外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4.2.2 国内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4.3 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对策 |
4.3.1 强化养殖—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 |
4.3.2 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 |
4.3.3 推进企业与区域品牌协同建设 |
4.3.4 提高产品与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
4.3.5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制度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宋代农民的兼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宋代农家的“忙”与“闲” |
一、忙:“耕”与“织” |
(一)耕 |
(二)织 |
二、闲:“耕织”的缝隙 |
第二章 宋代北方地区农民的兼业 |
一、北方地区农民兼业概况 |
二、政府力量与北方农民的兼业 |
(一)政府力量的“负作用” |
(二)政府力量的“正作用” |
第三章 南方地区农民的兼业 |
第一节 宋代太湖平原的农民兼业 |
一、两宋太湖平原人地情况分析 |
二、太湖平原农民兼业的类型 |
三、小结 |
第二节 南宋湖州路安吉县76户农家营生方式分析 |
第三节 岭南地区农民的兼业情况 |
第四章 宋代城郊农民的兼业 |
一、宋代城郊的扩展 |
二、城郊农民的职业分化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类 |
二、今人论着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设计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船舶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1.1 研究缘起 |
1.1.2 关于选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中国古代船舶的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创新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历史考述 |
2.1 历史起源与存在环境 |
2.1.1 历史起源 |
2.1.2 存在环境 |
2.2 发展脉络与发展阶段 |
2.2.1 起源期—先秦时期 |
2.2.2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两晋南北朝 |
2.2.3 繁荣期—隋唐至明前期 |
2.2.4 衰落期—明后期至清朝 |
2.3 演变规律与研究分期 |
2.3.1 演变规律 |
2.3.2 研究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形式与工艺 |
3.1 形式构成 |
3.1.1 形式与自然法式 |
3.1.2 形式与结构营造 |
3.1.3 形式与运动机能 |
3.2 造船工艺 |
3.2.1 船体装配工艺 |
3.2.2 板料拼合方法 |
3.3 设计规范 |
3.3.1 造船图式的应用 |
3.3.2 设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形式与功能 |
4.1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
4.1.1 需求决定功能 |
4.1.2 功能决定形式 |
4.2 功能设计的多元化 |
4.2.1 民用功能—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
4.2.2 商用功能—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
4.2.3 军事功能—诸侯争霸,行军莫如用船 |
4.3 地理环境对船舶功能的影响 |
4.3.1 溪流湖泊对船舶功能的影响 |
4.3.2 江河流域对船舶功能的影响 |
4.3.3 海洋对船舶功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形式与审美 |
5.1 形式美 |
5.1.1 得体合宜 |
5.1.2 对称均衡 |
5.1.3 随形弯曲 |
5.2 装饰美 |
5.2.1 装饰类型 |
5.2.2 装饰色彩 |
5.3 技术美 |
5.3.1 巧法造化 |
5.3.2 物尽其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形式与文化 |
6.1 独具文化特色的形式设计 |
6.1.1 形式设计是文化积淀的产物 |
6.1.2 文化对船舶形式设计的影响 |
6.2 古代船舶设计的思想渊源 |
6.2.1 古代造物思想的渊源 |
6.2.2 古代造物思想对船舶设计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图片来源及索引 |
附录二 发掘出土中国历代制造的古船及行船属具 |
附录三 中国古代船舶的历史发展演变一览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蓬莱县发展水貂生产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五七干校研究(1968-1979)[D]. 孙超群. 山东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陆海统筹战略下沿海城市区县级政区调整研究[D]. 谢颖.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晚清民国时期山东乡土志研究[D]. 马隽.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5)
- [5]海商文化影响下即墨金口古港传统村落群体系研究[D]. 章墨.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6]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研究 ——以花边业为例[D]. 王晓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7]沿海渔村的陆化变迁——基于L村的调查[J]. 崔凤,葛学良.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 2016(00)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王傅.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9]宋代农民的兼业研究[D]. 贾灿.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2)
- [10]设计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船舶形式研究[D]. 李硕.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