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1](2021)在《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周丹,卢倩倩[2](2021)在《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格政策:内涵、框架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在十八大以来的宏观调控体系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的改革导向替代了以往主要以需求侧总量型调节的经济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价格政策在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内涵、目标和作用机制,并说明了价格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新时代价格政策更加坚持市场化方向,强化保障民生与稳定物价的作用,参与宏观调控体系中产业调整和资源保护统筹协调。价格政策的实施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主要包括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价格坚持"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完善重要民生商品的储备调节制度以及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价格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调,调整市场行为主体激励结构,实现预期宏观调控目标。进而,本文从市场化改革、价格改革和行政改革三方面,提出了更好发挥价格政策在新时代宏观调控中作用的建议。
刘金全,伍梦[3](2021)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做出战略部署并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是中国首次将宏观调控跃升为宏观经济治理,其中蕴含着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重大战略转变和科学创新。文章系统阐述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并着重介绍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逻辑内涵和规律,论述如何实现"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要求,在理论和经验论证的基础上,为中国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战略目标提供对策建议。
董昀[4](2021)在《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文中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我国宏观政策框架体系的调整优化指明了方向。本文拟围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杜秦川[5](2021)在《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主导牵引力已经发生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并采取相应宏观政策导向,形成了主要依靠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格局。改革开放中期,国际循环牵引国内循环的制约逐步显现,我国对基于国际大循环的政策导向逐渐调整。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循环主导并带动国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始终注重统筹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通过扩内需加以平衡;针对国内循环出现的供求结构不匹配,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改善宏观经济治理提出新要求,推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上升,统筹推进"畅梗阻"、防风险的重要性凸显。未来,应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统筹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全面畅通"双循环"各环节梗阻,统筹防范财政、金融等安全风险,系统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董小君,宋玉茹[6](2021)在《我国金融治理水平影响因素探讨》文中认为金融是一国实体经济的血脉,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维护后疫情时代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构建良性健康的国家金融环境同样是亟须重视的问题。立足于金融治理的内涵,梳理国内外金融治理的沿革发展后,进一步继续剖析金融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经济政策与制度特色、总体经济意识、政府行为、企业与社会组织行为、经济环境以及全球金融治理都是影响我国金融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应当做好一系列金融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领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的普惠性,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运行规范;还要持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7](2021)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系统回顾了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一篇充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纲领性文献。本刊特邀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五位中青年经济学家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有关经济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进行深入阐释,以推动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研究。
王俊博,邱本[8](2021)在《论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文中提出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是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对宏观领域的调控,内含着科学调控,并且必须是依法调控。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还存在随机性、缺乏长远性、缺乏程序性以及有些措施不当、不能追责等问题。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制度化、法治化,因其具有前瞻性、权威性、稳定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等共同属性也完全可以法治化。宏观调控法治化要依法规定宏观调控的原则、机构、权限、程序和责任等要素,并通过发展规(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的法治化予以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韩美琳[9](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王萍[10](202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进路》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历了局部探索、机制调整、体制建立和完善、制度形成的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每一阶段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都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继承和创新,在强调基本制度稳定性、长期性、原则性的同时,在实践中要求更好地阐明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属性,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
关于共同富裕和再分配关系的一点思考 |
一、观察共同富裕的三个维度及其循环 |
二、收入分配循环中的税收调节作用具有短期效果 |
三、金融市场的再分配作用 |
高质量就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
一、做大共同富裕蛋糕需要高质量就业 |
二、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高质量就业 |
三、推动高质量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
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创新 |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二、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改革、发展与稳定 |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
四、加强党对宏观调控的集中统一领导 |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回顾与展望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 |
三、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展望 |
“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 |
(2)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格政策:内涵、框架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新时代价格政策的新内涵和目标 |
(一)新时代价格政策的新内涵 |
(二)新时代价格政策目标的变化 |
三、新时代价格政策的实施措施创新及完善 |
(一)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价格坚持“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 |
(二)完善重要民生商品的储备调节制度 |
(三)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的宏观调控作用 |
四、价格政策在新时代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
(一)市场调节价格领域 |
(二)政府调节价格领域 |
五、价格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一)价格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
(二)价格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六、结语 |
(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组成 |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跨周期政策调控目标的必然选择 |
4.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经济政策紧密配合的必由之路 |
5.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 |
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性 |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 |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结构逻辑 |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逻辑 |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创新性 |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政策目标创新 |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创新 |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协调机制创新 |
4.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内涵、外延的拓展创新 |
结 语 |
(4)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概念界说: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 |
宏观经济治理的中国特色 |
1.宏观调控目标多元化 |
2.宏观调控工具多样化 |
3.从“三位一体”宏观调控体系到“新三位一体”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
4.宏观经济治理取向:“宏观调控有度” |
以完善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为抓手,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
(5)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主导牵引力在变化 |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循环牵引国内循环的特征比较突出 |
(二)改革开放中期,国际循环牵引国内循环的制约逐步显现 |
(三)国内循环主导进而带动国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
二、宏观调控注重统筹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 |
(一)面对国际循环的外需萎缩,通过国内循环扩内需来平衡 |
(二)针对国内循环出现的供求结构不匹配,实施供给侧改革 |
(三)面临国内外环境新变局,推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上升 |
(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随国内外循环阶段性变化而调整 |
三、统筹改善宏观经济治理 |
(一)全面畅通“双循环”各环节梗阻 |
1.着力打通“强大国内市场”的供给侧梗阻。 |
2.大力激活“强大国内市场”的需求侧潜力。 |
3.推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畅通“内外间循环”的梗阻。 |
(二)统筹防范财政、金融等安全风险 |
1.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
2.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
3.防止基础生产资料断供[19]。 |
(三)系统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
1.完善部委间政策协调机制。 |
2.改善央地间政策决策执行的协调机制。 |
3.完善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
(6)我国金融治理水平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治理的内涵与沿革 |
(一)金融治理的内涵 |
(二)国内外金融治理历史沿革 |
二、我国金融治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家经济政策与制度特色 |
(二)总体经济意识 |
(三)政府行为 |
(四)企业与社会组织行为 |
(五)经济环境 |
(六)全球金融治理 |
三、加快推进中国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做好一系列金融工作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领导 |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 |
(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的普惠性 |
(四)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运行规范 |
(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
(7)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融合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城乡分割局面 |
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融合 |
三、社保制度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
以建党精神为指引,推动经济治理的现代化 |
一、经济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 |
二、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
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问题 |
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心得 |
一、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构建怎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怎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有力支撑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
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愿景与挑战 |
三、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可以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完善现代财税体制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
一、进一步完善流转税制改革,缓解基层政府收支压力 |
二、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
三、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
四、发挥税收制度在调节“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
(8)论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二、我国宏观调控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三、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四、宏观调控要素的法治化 |
五、宏观调控体系的法治化 |
(9)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局部探索和宝贵经验 |
(一)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互作用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构建 |
(二)计划经济体制内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从机制调整到新体制创建和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发展经济提供相对扎实的历史起点 |
(二)改革开放实践逻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从经济机制调整切入,进而演进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
1. 以计划经济改革为切入点,在正确认识价值规律基础上,着力于在计划经济框架基础上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市场调节 |
2. 机制调整推动体制突破和思想突破,以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和完善 |
三、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体制定位上升至制度高度 |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起点 |
(二)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 |
四、结语 |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 经济研究, 2021(12)
- [2]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格政策:内涵、框架及机制[J]. 周丹,卢倩倩.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08)
- [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J]. 刘金全,伍梦. 社会科学战线, 2021(11)
- [4]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J]. 董昀. 中国发展观察, 2021(Z3)
- [5]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完善宏观经济治理[J]. 杜秦川. 宏观经济管理, 2021(10)
- [6]我国金融治理水平影响因素探讨[J]. 董小君,宋玉茹. 学术交流, 2021(10)
- [7]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 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8]论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J]. 王俊博,邱本. 社会科学家, 2021(09)
- [9]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进路[J]. 王萍. 经济问题,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