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引导立体定向脑深部病灶活检术——附24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松林,荔志云,孙启皓,李贺,乐利明,孙建军[1](2021)在《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inflammatory tumor-like demyelinating disease,ITDD),又称脱髓鞘假瘤或瘤样炎性脱髓鞘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1]。既往有学者认为ITDD介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之间[2,3],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ITDD为单次病程,少数可转化为复发-缓解型MS(ralapse-remission multiple sclerosis,RRMS)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重叠[4]。Vander Velden在1979年首先报道ITDD。后来,
吴陈兴,刘锐,钟帅,段磊,李守巍[2](2021)在《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拟诊为鞍上池实体肿瘤的42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影像引导下进行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及组织学病理确诊率、活检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患者CT图像上鞍上池病灶呈团块状,边界较清楚,其中41例患者CT呈高/稍高密度,1例钙化。MRI图像上病变亦呈团块状,信号均匀,增强影像中3例见"椒盐征",2例MRS像出现典型粗大乳酸峰。(2)42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35例(83.3%)患者病理诊断明确,其中24例为生殖细胞瘤,1例为胚胎癌,6例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头颅CT示术区微量出血2例,余未见出血征象。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确诊率较高等优点,在鞍上池小体积实体肿瘤的精准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康建刚[3](2021)在《某院首次框架定向活检的211例PCNSL患者的描述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1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首次行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原发性中枢神经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特征及影响首次立体定向活检结果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将符合此病例特征的患者早期安排临床活检且在活检手术过程中规避影响活检结果检出的影响因素,达到PCNSL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病区2015年1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资料,筛选出经框架立体定向活检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资料,对收集的临床资料归纳整理,统计出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归纳出一般临床资料的特征且对临床上可能影响首次框架活检结果检出的因素进行χ2检验(Chi-square test)/t检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和临床已知存在的相关因素一同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优势比(OR)用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来确定;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1例患者中男性124例,占总人数58.77%,女性87例,占总人数41.23%,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为1.43:1。临床症状特征中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约占总人数的19.34%,最少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占总人数0.33%;其中临床上以头痛、头晕、行走障碍、视力障碍、记忆力下降、恶心呕吐、言语障碍等症状就诊的患者占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2.78%;次之以嗜睡、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反应障碍、面瘫等临床症状就诊,占总人数22.96%;最少见的临床症状是大小便失禁、癫痫、饮水呛咳、多饮多尿,占总人数的4.26%。活检术后出现并发症共有22人,占总人数10.42%,其中颅内微量积气14人,是框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占总并发症的63.6%;活检术后并发症以颅内大出血、继发性癫痫、颅神经损伤、顽固性呃逆等症状少见;研究对象的其他一般结果:发病年龄10-86岁(平均55.82±13.28岁,四分位数间距49—64岁,中位数57岁。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间段为0.07—60个月(每月按30天计),平均就诊时间3.21±6.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0.67—3.17个月,中位数1.13个月。框架活检组织标本体积0.098±0.116cm3,活检术中出血量2.99±3.87ml,手术时间107.9±55.10min。单纯活检住院149人,平均住院天数11.68±5.36天。2.研究对象影像学初步诊断特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初步诊断怀疑中枢系统淋巴瘤的诊断最多,共126例(59.72%,126/211),占总人数59.72%;初步诊断中与淋巴瘤相关的诊断人数为154例,占总人数72.99%;怀疑胶质瘤、脱髓鞘、转移瘤、炎性疾病、室管膜瘤也不在少数,共误诊35例,占总人数16.59%(16.59%,35/211);结合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无法给出初步诊断的只有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初步诊断未能给出正确参考的患者37例,占总人数的17.54%(17.54%,37/211)。3.研究对象的影像学病灶部位分布特征:影像学上病灶分布的前五位分别是:额叶75例,占14.45%;基底节区64例,占12.33%;颞叶57例,占10.98%;脑室旁54例,占10.40%;胼胝体49例,占9.44%,以上前五位病灶部位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见部位,占57.6%;其中影像学病灶分布较少的部位在岛叶、放射冠区、透明隔、海马、下丘脑等区,共20例,占3.86%;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灶也可累及脑干区,共46例,占8.86%。4.研究对象的穿刺靶点分布特征:穿刺靶点最常选取部位为额叶,共51例,占穿刺靶点总体的24.17%;活检穿刺靶点选取前五位分别是额叶、基底节区、背侧丘脑、顶叶、脑室旁,共153例,占总体的72.51%;其中岛叶、脑干、胼胝体膝部、脑桥臂作为穿刺靶点的选取部位比较少见,占靶点部位总体的3.31%;临床选取靶点的部位大多数与病灶分部位一致,也存在颅内病灶的部位不作为穿刺靶点的首选,如:脑干处病灶共46例,靶点选取部位仅2例。5.研究对象的病理结果特征:首次活检病理结果阴性15人(7.11%,15/211),首次活检病理结果阳性196人(92.89%,196/211),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90人(96.94%,190/196),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结果的绝大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他少见的病理类型是:B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非霍奇金T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高级别T细胞淋巴瘤1人(0.51%,1/196),共计6例,占总体的3.06%。6.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靶点的深度、病灶的个数、术前是否脱水、活检组织体积大小和立体定向活检结果检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特点、术前激素使用与定向活检病理阳性结果检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病灶的强化特点是立体定向活检能够取得病理结果的保护性因素且强化特点每提升一个等级所能达到的活检阳性结果检出的可能是前一个等级的2.512倍(OR=2.512,P=0.004,95%CI=1.344—4.694);术前激素的使用是立体定向活检病理结果的危险因素(OR=0.096,P=0.000,95%CI=0.027—0.340);临床上怀疑的相关因素(标本的体积大小、术前是否脱水)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最终未能纳入多因素回归方程。结论: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男性比女性常见;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头痛、头晕、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记忆力改变为主;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灶常侵及额叶、基底节区、颞叶、脑室旁、胼胝体;4.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单纯影像学诊断中初步诊断与实际相符比例较低且错误的初步诊断比例较高;5.单纯活检常选靶点选取与病灶分布部位基本一致,活检部位常以额叶、基底节区、背侧丘脑、顶叶、胼胝体等;5.病理结果类型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其他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少见;7.病灶强化特点、框架活检术前激素使用是框架定向活检病理阳性结果检出的相关影响因素;8.活检标本体积的大小、穿刺靶点的深度与框架活检阳性病理结果检出无关,此结论与部分文献报道称病灶体积、靶点深度是影响穿刺结果检出的有关因素相矛盾仍需进一步研究。
刘妲,陈志杰,山常国,王辉,郭强,陈俊喜,张立民,李海南,林涛[4](2021)在《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在脑深部病变的应用(附2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机器人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脑深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26例脑深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ROSA机器人或者SINO机器人辅助下行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26名患者在共行29个病变靶点的穿刺活检。有3名患者首次术中冰冻结果为阴性,术中调整穿刺深度后取得阳性结果,共行32次穿刺活检病理检查。26名患者通过神经外科机器人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首次穿刺阳性率为89.6%,总穿刺阳性率为93.75%。单次手术的活检确诊率100%。穿刺活检结果为胶质瘤15例(WHO I-II级2例,WHO III-IV级14例),淋巴瘤6例、生殖细胞瘤4例,淀粉样变性1例。术后复查CT有4例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感染。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冰冻病理和多靶点活检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活检靶点的优先选择顺序能降低脑损伤风险和提高确诊率。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活检术具有微创、精准、安全等优点,适合作为脑深部疑难病变的确诊方法。
冀保卫,陈丽华,陈谦学[5](2017)在《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定向系统利用立体定向仪在颅外建立稳定的三维参照系统,结合神经影像学资料(如X线、CT、MRI、DSA)测量颅内靶点的三维坐标参数,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1]。临床常用的立体定向系统包括Brain Lab系统、Leksell系统、Brown-Roberts-Wells系统和Cosman-Roberts-Wells系统,其中以Leksell系统应用较多[2]。临床常用的立体定向仪主要分为有
王涛,李小龙,米良,王亚明[6](2015)在《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技术的现状与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各种先进影像学技术如MRI、PET-CT、MRS的发展,颅内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是仍有部分疾病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与其他疾病鉴别较困难,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而开颅活检的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对有些疾病来说有些得不偿失。脑内病变穿刺活检术以其创伤小、活检阳性率高、并发症少而受到神经内、外科医生的青睐。
孙百胜,杜海峰,姜辉,纪丙军,何伟华[7](2015)在《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RI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颅内病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内占位病变在核磁共振(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 64例病人均取得病理诊断,活检成功率100%。其中星形细胞瘤24例(37.5%),脑转移瘤17例(26.6%),脑非化脓性感染12例(18.8%),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4.7%),胶质细胞增生4例(6.2%),脑真菌病1例(1.5%),脑囊尾蚴病1例(1.5%),脑结核性病变2例(3.1%)。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颅内疑难病变,核磁共振(MRI)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因其定位准确,误差小,活检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强京灵,师蔚,吴生贵,陈延[8](2014)在《计算机立体定向系统与神经内镜结合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神经内镜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结合,使一些神经外科手术更精确,更安全。尤其是辅助立体定向技术或神经导航技术,能处理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对脑深部或中线病灶手术更适合。虽然神经导航更简捷,但设备成本高,经费投入较大,很难普及。在应用计算机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单纯活检术时,可使用神经内镜预防穿刺道出血,而使用神经内镜进行脑深部病灶操作时,立体定向技术可保证内镜一次性准确到达病灶部位并进行操作。总之,二者技术的相结合,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卢旺盛,郑奎红,邱峰,贾博,倪伟刚,杨春兰,田增民,王亚明,李志超,孙艳杰,张剑宁[9](2012)在《磁共振波谱成像引导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图像在脑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对126例临床诊断困难的颅内疑难病例进行脑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其中男性72例,女性54例;年龄10~82岁,平均年龄45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行MRI引导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MRI组)62例,MRI+MRS引导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MRS组)64例。手术运用MRI图像和三维MRS图像来进行定位,同时应用无框国产CAS-R-2型机器人来进行操作。结果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无手术相关性死亡与感染。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脑肿瘤106例,炎性疾病6例,多发硬化和瘤样脱髓鞘病4例,神经变性疾病3例,未能获得阳性病理学诊断7例,总阳性诊断率为94.4%。其中MRS组脑内病变活检术的阳性率达98.4%(63/64),MRI组的阳性率达90.3%(5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47)。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3.2%;分别为脑出血并发失语、癫痫、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各1例,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MRS引导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较MRI引导方法有更高的阳性率,对脑内疑难病例治疗方案的确定有一定帮助。
牛朝诗[10](2012)在《立体定向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与功能神经外科的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立体定向以及神经调控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快发展,手术定位从影像学解剖定位发展到神经电生理学的定位,立体定向设备从立体定向仪发展到神经导航设备,手术入路的设计从手工计算手术轨迹到计算机设计的手术计划系统,手术方式从脑深部核团立体定向毁损术到神经电刺激技术,促进了功能神经外科向纵深发展。因此,功
二、CT引导立体定向脑深部病灶活检术——附24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引导立体定向脑深部病灶活检术——附24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TDD的流行病学 |
2 临床特点 |
3 影像学特点 |
3.1 CT检查 |
3.2 MRI检查 |
3.3 PET-CT检查 |
4 立体定向活检术 |
5 病理学检查 |
6 诊断 |
7 鉴别诊断 |
7.1 脑胶质瘤 |
7.2淋巴瘤 |
7.3 脑脓肿 |
7.4 其他疾病 |
8 治疗 |
8.1 糖皮质激素治疗 |
8.2 放射治疗 |
8.3 手术治疗 |
(3)某院首次框架定向活检的211例PCNSL患者的描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框架定向活检手术方法 |
1.4 影像学资料收集方法 |
1.5 病理资料收集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特征 |
2.2 研究对象影像学初步诊断特征 |
2.3 研究对象的影像学病灶部位分布特征 |
2.4 研究对象的穿刺靶点分布特征 |
2.5 研究对象的病理结果特征 |
2.6 研究对象首次活检病理结果相关影响因素特征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特征 |
3.2 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
3.3 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并发症分析讨论 |
3.4 影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因素的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4)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在脑深部病变的应用(附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标准 |
3.机器人操作系统 |
4.术前准备与规划 |
5.手术方法 |
6.误差值计算 |
结果 |
1.手术情况 |
2.术后病理 |
3.手术并发症 |
讨论 |
1.多靶点活检必要性 |
2.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必要性 |
3.与其他立体定向活检方式的比较 |
4.靶点选择顺序 |
5.结合PET-CT和高级MR确定靶点 |
(5)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 |
2 立体定向辅助内镜技术治疗颅内病变 |
3 立体定向下行颅内血肿穿刺置管 |
4 立体定向放疗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
5 立体定向与现代神经导航技术相结合 |
6 立体定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
7 立体定向技术的尚存问题 |
(6)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技术的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定向活检术发展史 |
2 立体定向技术的一般原理 |
3 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现状 |
3.1 CT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 |
3.2 MRI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 |
3.3 MRS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 |
3.4 PET-CT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 |
3.5 内窥镜结合立体定向活检 |
3.6 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 |
4 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优势 |
5 立体定向活检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7)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8)计算机立体定向系统与神经内镜结合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与方法 |
2 临床应用 |
2.1脑室内 、脑池内 、颅底间隙以及颅内囊性病变的活检和切除 |
2.2靠近脑功能区小范围血肿清除或颅内小型肿瘤 |
2.3多房性脑脓肿 |
2.4颅底疾病 |
2.5难治性精神病、癫等 |
2.6其他适应证 |
3 优点与不足 |
四、CT引导立体定向脑深部病灶活检术——附24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J]. 梁松林,荔志云,孙启皓,李贺,乐利明,孙建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11)
- [2]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吴陈兴,刘锐,钟帅,段磊,李守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9)
- [3]某院首次框架定向活检的211例PCNSL患者的描述性研究[D]. 康建刚. 延安大学, 2021(11)
- [4]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在脑深部病变的应用(附26例临床分析)[J]. 刘妲,陈志杰,山常国,王辉,郭强,陈俊喜,张立民,李海南,林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01)
- [5]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J]. 冀保卫,陈丽华,陈谦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7)
- [6]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王涛,李小龙,米良,王亚明.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03)
- [7]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孙百胜,杜海峰,姜辉,纪丙军,何伟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03)
- [8]计算机立体定向系统与神经内镜结合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 强京灵,师蔚,吴生贵,陈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 [9]磁共振波谱成像引导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的临床研究[J]. 卢旺盛,郑奎红,邱峰,贾博,倪伟刚,杨春兰,田增民,王亚明,李志超,孙艳杰,张剑宁. 中华外科杂志, 2012(10)
- [10]立体定向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与功能神经外科的现状[J]. 牛朝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