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玲[1](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化学、语文、艺术诸多学科间的界限渐渐交融,极好地呼应了当下STEAM教育整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主题式教学”这一切入点,探究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的新趋向。主题式教学既适应跨学科教学,也可以渗入到某一学科教学中,当我们以STEAM教育为视角,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主题式教学,就能通过多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其感知、想象、思维、审美的发展,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制作等学习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全篇中绪论部分提出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等,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本文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包括STEAM教育的概念、特征、STEAM教育理念下的美术观与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特点、组成元素,以及主题式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调查分析小学美术课程中主题式教学现状,找到当下内容选择趋向,以及方式运用的状况,聚焦现存的问题并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新型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趋向,共分两节,第一节提出了恰当的教学策略,第二节是该论题下的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我的家园》,结合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结语部分作出总结反思,提出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并对美术教育提出美好的愿景。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相融合,为小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和情境教学,围绕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张文柏[2](1991)在《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梦幻描写既不受人物、事件的束缚,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因之,作农都喜爱描写梦幻。梦幻貌似奇特荒诞,扑朔迷离,其实它是化了妆的现实生活,是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曲折反映。王朝闻在《谈谈人物的心理描写》中说:“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是现实的一种化了装的反映,也可以说是现实在意识上的一种改造。”高尔基在《论谈笑及其它》中说:“一切幻想都根源于现实,人不能凭空臆造任何东西。”这里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描写为例,浅析它的艺术魅力和特殊效果。
王雅莉[3](2010)在《以读促写策略在7-9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施》文中认为新课改伊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也有相应的明确要求和建议,但依然采用单元模式编选教材、安排课程。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单元教学体系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一定的优越性,是适应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的;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师生往往忽略阅读对写作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分离,造成阅读课上谈阅读,作文课上说作文的现象,更没有充分开掘7-9年级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资源为写作教学服务。而笔者认为,在单元教学体系中实施“以读促写”的策略,是既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又能为学生奠定写作基础的最有效手段。本论文中着重探讨在7-9年级语文教学课程中实施“以读促写”策略,即以7-9年级语文教材为材料模板,以单元教学为单位,因循客观的读写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读写情况,将写作知识分解为连续的知识链条,并制定相应的阶段性写作教学目标,将对应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应用到到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中,使阅读课程有明确的写作教学目标,写作课程能够巩固学到的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达到由单元阅读教学迁移到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设想。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回顾单元读写教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学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现实意义。第一节,梳理针对单元读写教学的研究成果,发现针对单元教学的研究和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很多,但针对“以现有阅读教材为基础的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很少;第二节,列举了单元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第三节,提出本论文的写作缘由、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对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二章,详尽地阐释以读促写策略在7-9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第一节,关于单元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按照由字词积累到语言文字的规律,分别从语言的感悟积累、写作思维的培育、多种写作实践三方面来阐述。第二节,阐述运用阅读知识指导写作教学的方法,主要从逆转阅读思维过程应用于写作过程,比较阅读方法在作文评改中的运用,以及精读法在修改作文中的运用三方面来阐明。第三节,通过分析三个教学案例,展示在单元教学中实施“以读促写”策略的流程。第三章,论述实施“以读促写”策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包括整合资源的理念、文章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预设迁移生成的能力四部分。
程林[4](2017)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选编与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因其自身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格外需要亲人的关爱与家庭的归属感。但当前社会上亲情淡漠问题突显、学校中亲情主题教育缺失等,都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亲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重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为研究对象,分类探讨如何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加强亲情教育。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为基础,进行创新解读与教学设计,以期为加强初中生亲情教育提供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第一章主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阐释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先从需要层次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三方面阐释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理论依据。然后从家庭与学校中的亲情教育、德育课与语文课上的亲情教育两方面,逐步揭示学校亲情主题教育存在的误区与问题。第二章主要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为对象,研究其选编。首先,梳理相关篇目,分析编排设计。然后,从亲人形象的塑造提出选编存在的问题,以及从其他多主题篇目的辅助作用,揭示教学存在的缺失。第三章主要是从多个角度对相关课文进行分类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想。首先,利用回忆视角、儿童视角以及成人视角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效果,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其次,利用对和睦型与问题型家庭关系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亲情多样的表现形式,并主动利用亲情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最后,利用对非血亲关系间以及动物世界中类亲情的学习,树立大亲情观,丰富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与实践。结语部分,首先总结全文。同时,一方面指明本文侧重亲情角度,重在强调教学时思维拓展的意义。另一方面还提出从以“父”为代表的长辈为主体,加强亲情教育的设想。
王睿[5](2017)在《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以人音版四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提出笔者以人音版四年级上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在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门学科进行同课异构所带来的理论研究和思考,梳理音乐学科同课异构的内涵特征,对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材同课异构的分析,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做了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习教学经历,尝试更新新版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理念,并将实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案例作为论文研究对象加以详细分析。最后,笔者将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所带来的思考列举如下: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评价的落实到位。
二、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STEAM教育理论 |
一、STEAM教育概念 |
二、STEAM教育特征 |
三、STEAM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育观 |
第二节 主题式教学理论 |
一、主题式教学概念及特点 |
二、主题式教学组成元素 |
三、主题式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小学美术课程中主题式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内容选择趋向 |
第二节 方式运用的状况 |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
二、学习支架的辅助 |
三、微视频的高效补充 |
四、PBL项目制教学法 |
第三节 问题归纳与分析 |
一、转型期的适应问题 |
二、“主题式”内容的非真实重现 |
三、时间结构的局限性 |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非对称性 |
五、无差别的学生接受力 |
第三章 新型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趋向探究 |
第一节 方式选择及其教学策略驱动 |
一、核心主题选择的新趋向 |
二、交叉式教学资源的优先与整合 |
三、主题化和多元教学情境创设 |
四、PBL项目式教学法助推 |
五、主题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
第二节 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设计 |
一、教学活动设计先决条件 |
二、教学活动设计范例 |
三、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附录A 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现状问卷(教师卷) |
附录B 小学美术教师访谈调查表 |
附录C 以《课间十分钟》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语文、音乐主题式教学 |
附录D 《老房雕饰》主题式教学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
附录E 以《奶牛阿姨》为主题的小学语文、美术主题式教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
(3)以读促写策略在7-9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第一章 单元读写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单元读写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单元读写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
第三节 研究论题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以读促写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 |
第一节 单元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 |
第二节 写作教学中阅读知识的运用 |
第三节 以读促写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以读促写策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一节 教师具有资源整合的理念 |
第二节 教师具有文章学理论知识 |
第三节 教师具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 |
第四节 教师具有预设迁移生成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选编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 亲情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 |
(二) 亲情教育内容的分析与开发 |
(三) 亲情教育的实施途径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一) 亲情与亲情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加强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初中阶段的特殊性 |
二、从情感教育理论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
三、从要素教育理论看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学校亲情主题教育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
一、家庭与学校中的亲情教育 |
二、德育课与语文课上的亲情教育 |
第二章 人教版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选编设计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课文篇目情况整理 |
第二节 课文编排设计分析 |
一、亲情教育课文的年段分布 |
二、亲情主题单元的编排设计 |
第三节 从亲人形象塑造看课文选篇存在的问题 |
一、父母形象较为单一 |
二、部分形象不够具体 |
第四节 对其他主题篇目辅助作用的忽视 |
第三章 人教版亲情教育课文的分类解读与教学设想 |
第一节 基于叙述类型差异的篇目解读与教学设想 |
一、回忆视角下的亲情重悟 |
二、儿童视角下的情感体会 |
三、成人视角下的教育引导 |
第二节 基于家庭和睦程度差异的篇目解读与教学设想 |
一、对和睦家庭关系的颂扬与教育 |
二、对暴露社会问题家庭关系的反思和疏导 |
第三节 类亲情篇目解读与教学设想 |
一、非血亲关系的泛亲情化教育 |
二、动物世界的联想式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以人音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音乐教学“同课异构”研究现状 |
1.2.2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同课异构”研究情况概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同课异构教学的界定 |
2.1.2 同课异构的内涵和特征 |
2.2 音乐教材的“同课异构” |
2.2.1 音乐教材的“同课” |
2.2.2 音乐教材的“异构” |
3 新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
3.1 该学段行为主体分析 |
3.1.1 以小学学生为主体——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主体的分析 |
3.1.2 以音乐教师为主导 |
3.2 新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理念 |
3.2.1 新课改背景下该学段的教学目标分析 |
3.2.2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新版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实施策略 |
3.3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四年级教材“同课异构”教学实施 |
3.3.1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新版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实施方案 |
3.3.2 实施过程中“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的总结评价 |
3.4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新版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实施的问题 |
3.4.1 “同课异构”的教育理念虚知 |
3.4.2 “同课异构”的教研水平参差不齐 |
3.4.3 反思意识淡薄评价体系有缺失 |
4 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
4.1 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
4.1.1 合作教学 |
4.1.2 同伴互助 |
4.1.3 教育教学最优化 |
4.2 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内容要做深度挖掘 |
4.2.1 音乐基础知识 |
4.2.2 音乐基本技能 |
4.2.3 综合文化知识 |
4.3 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
4.3.1 教师的教学个性 |
4.3.2 学生的差异性 |
4.4 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评价要落实到位 |
4.4.1 加强自我反思评价层构建 |
4.4.2 优化评价 |
5 结语 |
5.1 积极影响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探究[D]. 王佳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现实的化妆 心理的折光——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梦幻[J]. 张文柏. 小学教学研究, 1991(01)
- [3]以读促写策略在7-9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施[D]. 王雅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4]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选编与教学研究[D]. 程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新版小学音乐教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以人音版四年级上册为例[D]. 王睿.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