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籽粒蛋白产量遗传学及高蛋白选育

大豆籽粒蛋白产量遗传学及高蛋白选育

一、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和蛋白质高产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杜世坤,赵宝勰,赵振宁,高玉芳,李雨阳,陈彩霞,强旭阳[1](2022)在《间作用大豆亲本的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文中认为针对间作用大豆选育需兼顾高产优质和短生育期、少分枝、株高适中耐遮荫等性状的特点,本研究对38个待选配大豆亲本的8个农艺性状及2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系统聚类等分析法对杂交亲本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8个大豆亲本的性状差异较大,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7.52%~35.25%,其中,农艺性状以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和分枝数、百粒重之间,百粒重与株粒数之间存在负相关;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大部分性状都存在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24%,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12个亲本供选配。通过对产量及其构成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发现,38个大豆杂交亲本可聚成四大类群,第Ⅱ类群各性状表现集中,株高低,可作为矮杆基因源选配,第Ⅲ、Ⅳ类群做亲本选配高产杂交后代的潜力较大。通过对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发现,38个大豆杂交亲本可聚成四大类群,第Ⅱ类群为高脂肪类群,第Ⅲ、Ⅳ类群为高蛋白类群。由此可将间作用大豆品种选育亲本选配分为产量兼顾目标性状的亲本选配和品质兼顾目标性状的亲本选配两种方案,可根据产量目标或品质目标选配亲本,为间作用大豆杂交组合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宗春美,赵晋铭,王燕平,齐玉鑫,李文,王磊,任海祥,杜维广[2](2022)在《大豆品种牡试2号育种实践及设计育种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为促进优质大豆品种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牡试2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牡试2号是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合作,以哈北46-1为母本、东生4805为父本,采用改良系谱法保留优异变异,抓住关键性状定向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种。牡试2号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优质、抗病、中早熟、适应性较强,基本实现育种之初对品种的设计理念。在分析牡试2号育成过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设计育种的一些思考,包括大豆育种应重视中间材料的创制、积累及合理利用,提高育种机械化水平,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同时提高育种效率,育种应与栽培有机结合,共同为大豆产业服务。

李东升,胡文静,吴荣林,高德荣,朱冬梅,陆成彬[3](2022)在《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文中指出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措施对其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探究扬麦29的最优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对扬麦29的产量具有显着影响;其产量构成要素对播期均有显着响应,对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无显着响应;千粒质量是其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扬麦29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密度、施氮量及播期与密度互作处理响应显着;籽粒硬度对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处理均无显着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播期10月25日,密度225万株/hm2、施氮量240 kg/hm2和密度375万株/hm2、施氮量300 kg/hm2处理下,扬麦29籽粒产量水平均超过10 000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超过14.0%,产量水平和强筋品质相对最为协调。

范雅芳,高聚林,孙继颖,刘剑,苏治军,王志刚,于晓芳,胡树平[4](2021)在《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而为选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材料提供理论基础。以21份不同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长期定位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茎秆表型性状、茎秆抗倒力学性状、穗部性状、产量相关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K相比较,45K处理下的高产类型、中产类型和低产类型玉米自交系茎秆粗分别提高14.21%,11.60%,8.41%;茎秆弯折强度分别提高30.58%,27.52%,24.59%;穗粗分别提高3.61%,2.57%,1.72%;秃尖分别降低10.19%,7.41%,4.81%;千粒质量分别提高4.97%,3.55%,2.23%;产量分别提高7.50%,5.57%,4.45%;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0.62,0.40,0.20百分点。施用钾肥通过提高玉米的茎秆形态及力学指标,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籽粒品质。各指标在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间均表现为高产类型>中产类型>低产类型。玉米自交系株高、穗位高、茎粗、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强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升高及秃尖的降低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因此,上述指标可以作为施用钾肥处理下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筛选指标。

张伟梅,张古文,冯志娟,刘娜,王斌,卜远鹏[5](2021)在《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的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甜味是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重要方面,是菜用大豆区别于普通粒用型大豆的显着特征之一。菜用大豆的甜味主要归因于可溶性糖含量,其中蔗糖含量约占可溶性总糖的71%,是决定菜用大豆甜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与菜用大豆食味品质评分高度相关。理解蔗糖在菜用大豆籽粒中的遗传与调控机制,对于加速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遗传改良,提升我国菜用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积累的遗传基础、蔗糖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及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今后菜用大豆蔗糖含量遗传改良发展趋势,以期为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王继亮,宗春美,王德亮,王燕平,蒋红鑫,杨丹霞,傅蒙蒙,王磊,任海祥,赵团结,杜维广,盖钧镒[6](2021)在《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的表型鉴定及利用探析》文中提出为精准鉴定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的表型性状,观察该群体在佳木斯的表现,研究其在佳木斯生态区的潜在育种价值,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共361份,采用重复内分组的设计方法,于2012-2014年在佳木斯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精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调查的性状均值为全生育期113.5d(92.5~136.0 d)、蛋白质含量39.8%(35.6%~45.0%)、脂肪含量21.5%(17.5%~24.2%)、蛋脂总量61.3%(57.4%~64.3%)、百粒重21.1g(8.2~32.0g)、株高101.2cm(54.9~142.6cm)、主茎18.6节(12.4~24.6节)、分枝2.5个(0.2-7.4个)、倒伏2.1级(1.0-4.0级)。2)按国际熟期组划分标准,佳木斯所处熟期组为MG0和MGI,属于这两个熟期组的品种,各性状的均值与群体总均值相近。MG000-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95~110 d,比当地无霜期早约15~25 d;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较MG0-I高约1和1.5个百分点,株高和节数则分别低约10~40 cm、2~8节。MGII的生育天数长达150 d,不能稳定正常成熟;与当地品种相比较蛋白质和蛋脂总量均低约2%、脂肪低约0.5%,株高和节数分别高约10cm、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MGIII在佳木斯不能正常成熟,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佳木斯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佳木斯地区利用东北大豆资源育成了许多适于东北北部的优异品种,体现了东北种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东北大豆种质群体中筛选出了用以改良不同性状的优异亲本,供育种者参考。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7](2021)在《食用大豆新品种‘合农78’的选育与育种体会》文中指出为了选育食用大豆品种,采用简单回交与分子设计育种结合的方法,以‘黑农43’为母本,与(‘黑农54’ב黑农43’)F1为父本,育成了既高蛋白又高产的新品种‘合农78’,2019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百粒重22~23 g,蛋白质含量41.75%,油分含量20.42%;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726.8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6’增产9.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009.1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6’增产11.5%;中抗SCSH,抗SMVⅠ号株系;生育日数120天,需≥10℃活动积温2450℃,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及省外相同条件的地区种植;以该品种为核心,集成了高产与提质保优栽培技术。该品种的育成解决了发展食用大豆生产的瓶颈问题,同时也为食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韩英鹏,杨振红[8](2021)在《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MAS)广泛应用于大豆的育种工作。相较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MAS)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其优势。随着大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表型组学的研究,大量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被鉴定,将这些遗传位点开发成分子标记,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可以快速得到所预期的大豆品种。为了详细了解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综述收集了 2021年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在大豆上的研究报告,希望能为大豆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邓祝云,曲乐庆,巫永睿,张劲松,王台[9](2021)在《作物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优质作物的产业化有助于破解居民健康膳食的经济不可负担性难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创造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品质性状是受环境影响的、多基因参与的复杂农艺性状,其基础是代谢.作物利用光合产物经过协同有序的初生或次生代谢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能量和多样化的营养物质.目前,已克隆一些营养、食味等品质性状的主效基因,在维生素和花青素等特殊功能物质代谢途径的解析和优质作物设计育种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人们对品质性状调控机制的认识有限,尚缺乏品质性状环境变异规律方面的知识.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质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品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瓶颈,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作物品质研究的一些思考.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赵星棋[10](2021)在《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佳豆32的选育与亲本系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新品种佳豆32是2010年以黑河43为母本、合农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11年以黑河43为母本、(黑河43×合农71)F1为父本配制回交组合,采用回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2021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重组与累加了核心亲本黑河43早熟、高产高蛋白、广适性和改良亲本合农71高产超高产、高油、抗病的优良基因,集成与聚合了双亲优良性状,具有早熟高油、高产抗病和广适性等突出特点,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亲本系谱由5个核心祖先亲本和28个直接亲本组成,主要来源于东北三省和美国、日本与俄罗斯,含有黑河3号、黑河43、合农71和日本品种十胜长叶等重要亲本,拓宽了血缘关系,丰富了遗传基础,为品种改良创新夯实了基础。

二、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和蛋白质高产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和蛋白质高产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间作用大豆亲本的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农艺、品质性状变异分析
    1.2 农艺性状、品质相关性分析
    1.3 主成分分析
    1.4 聚类分析
        1.4.1 待配亲本产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1.4.2 待配亲本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农艺性状调查
    3.3 数据统计分析
作者贡献

(2)大豆品种牡试2号育种实践及设计育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牡试2号的选育进程及育种程序优化
    1.1 育种目标及品种设计
    1.2 双亲的选择依据
    1.3 应用改良系谱法保留优异变异
2 牡试2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2.1 综合性状表现优良
    2.2 基本达到既定育种目标
3 黑龙江省大豆设计育种的思考
    3.1 重视种质创新利用工作,创造遗传变异广泛的中间材料
    3.2 应注重育种场圃管理机械化,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同时提高育种效率
    3.3 栽培与育种相结合,共同为大豆产业服务

(3)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措施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栽培措施互作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措施互作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影响
    2.5 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栽培措施及互作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
    3.2 栽培措施及互作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4)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茎秆形态指标和抗倒力学指标
        1.4.2 产量性状及穗部性状
        1.4.3 籽粒品质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钾处理下玉米自交系的聚类分析
    2.2 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 施用钾肥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2.4 施用钾肥对玉米茎秆表型性状的影响
    2.5 施用钾肥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性状的影响
    2.6 施用钾肥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2.7 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5)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的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籽粒中蔗糖含量的遗传机制研究
2 蔗糖的合成与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3 菜用大豆蔗糖含量遗传改良发展展望
    3.1 通过全基因组选择的方法加速菜用大豆蔗糖相关的微效基因的聚合
    3.2 解析蔗糖与其他相关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实现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协同改良
    3.3 充分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实现菜用大豆蔗糖含量的精准改良

(6)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的表型鉴定及利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点情况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项目及标准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的总体表现
    2.2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不同熟期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差异
        2.2.1 生育期性状的表现差异MG000 MG III
        2.2.2 籽粒性状的表现差异
        2.2.3 产量性状的表现差异
        2.2.4 株型性状的表现差异
    2.3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地区的遗传潜势分析
    2.4 可应用于遗传改良的优异种质筛选
3 讨论与结论
    3.1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改良方向
    3.2 佳木斯地区主要农艺性状的性状改良潜势的探讨
    3.3 佳木斯地区大豆遗传改良策略

(7)食用大豆新品种‘合农78’的选育与育种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
        1.1.1 母本
        1.1.2 父本
        1.1.3 创建育种选择群体
    1.2 品种选育方法与经过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植物学特征
    2.2 品种试验产量结果
    2.3 品种品质检测结果
    2.4 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
    2.5 品种适应性试验结果
    2.6 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3 讨论
    3.1 简单回交是品种改良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3.2 品种蛋白含量与产量潜力同步提升是品种改良关键目标
    3.3 核心亲本的选择(母本)是高蛋白育种关键技术之一
    3.4 提质保优栽培措施对保证品种蛋白质含量稳定至关重要
4 结论

(8)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的重要性
2 国际相关研究动态
    2.1 国际大豆抗病性状研究
    2.2 国际大豆抗逆性状研究
    2.3 国际大豆产量性状研究
    2.4 国际大豆品质性状研究
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3.1 国内大豆抗病性状研究
    3.2 国内大豆抗逆性状研究
    3.3 国内大豆产量性状研究
    3.4 国内大豆品质性状研究
4 发展与建议

(9)作物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淀粉代谢及其相关品质性状
    1.2 储藏蛋白代谢及其相关品质性状
    1.3 脂肪代谢及其相关品质性状
    1.4 微量营养素和特殊功能物质
2 未来发展趋势
    2.1 在基因组水平系统理解优质的遗传基础
    2.2 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设计
    2.3 智慧型优质新品种的分子设计
    2.4 功能型和专用型优质新品种的分子设计
3 我国面临的瓶颈与对策
    3.1 加强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
    3.2 拓宽品质性状研究
    3.3 挖掘和创制优质性状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
    3.4 研发优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4 面向2035年的战略布局
    4.1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
    4.2 优质性状的分子模块和分子网络研究
    4.3 品质性状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4.4 营养物质与特殊功能成分积累的代谢通路解析

(10)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佳豆32的选育与亲本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
    1.1 亲本来源与特点
    1.2 选育经过
    1.3 特征特性
    1.4 产量表现
    1.5 适宜种植区域
    1.6 栽培技术要点
2 品种亲本系谱分析

四、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和蛋白质高产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间作用大豆亲本的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 杜世坤,赵宝勰,赵振宁,高玉芳,李雨阳,陈彩霞,强旭阳.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 [2]大豆品种牡试2号育种实践及设计育种的思考[J]. 宗春美,赵晋铭,王燕平,齐玉鑫,李文,王磊,任海祥,杜维广.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
  • [3]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J]. 李东升,胡文静,吴荣林,高德荣,朱冬梅,陆成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4]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范雅芳,高聚林,孙继颖,刘剑,苏治军,王志刚,于晓芳,胡树平. 华北农学报, 2021
  • [5]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的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张伟梅,张古文,冯志娟,刘娜,王斌,卜远鹏.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 [6]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的表型鉴定及利用探析[J]. 王继亮,宗春美,王德亮,王燕平,蒋红鑫,杨丹霞,傅蒙蒙,王磊,任海祥,赵团结,杜维广,盖钧镒.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 [7]食用大豆新品种‘合农78’的选育与育种体会[J].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 农学学报, 2021(11)
  • [8]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J]. 韩英鹏,杨振红. 大豆科技, 2021(05)
  • [9]作物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J]. 邓祝云,曲乐庆,巫永睿,张劲松,王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10)
  • [10]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佳豆32的选育与亲本系谱分析[J].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赵星棋.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0)

标签:;  ;  ;  

大豆籽粒蛋白产量遗传学及高蛋白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