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72例调查报告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72例调查报告

一、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72例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宪[1](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郭炳博[2](2021)在《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食源性病原体引起的相关疾病已经成为危及全球食品卫生与安全、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沙门氏菌作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食源性病原体,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引发的不良事件极为常见。伴随着大部分细菌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程度日趋严峻,人类疾病防控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遭遇无药可治的尴尬局面—“后抗生素时代”;采用化学或者物理的灭菌方法进行食品消毒往往影响食品的品质,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鸡肉分离沙门氏菌,以鸡肉源耐药沙门氏菌作为诱导菌,从肉鸡屠宰场污水中分离噬菌体,研究其生物特性,为食源肠炎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及肉类保鲜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有:1.鸡肉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从邯郸地区采集鸡肉样品39份,利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和16Sr DNA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分离5株沙门氏菌。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株鸡肉源沙门氏菌对11种兽医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其中3株沙门氏菌存在严重耐药性。2.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利用常规分离纯化方法从鸡屠宰场的污水中分离2株沙门氏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形态学鉴定,2株噬菌体属于长尾病毒科,具有烈性沙门氏菌噬菌体形态与结构特征。3.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研究。利用常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噬菌体S2、S4的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01、0.001;在裂解率和热稳定性上,噬菌体S2都比噬菌体S4低;噬菌体S2和S4的潜伏期短,裂解能力较强。噬菌体S2和噬菌体S4均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噬菌体S4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噬菌体S2。噬菌体S2和噬菌体S4均表现出耐碱不耐强酸。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鸡肉源多重耐药沙门氏菌作为诱导菌,利用双层平板法从鸡的屠宰场污水中分离2株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S2和S4),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沙门氏菌噬菌体资源的开发应用和肉类保鲜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宋艳[3](2020)在《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目前沙门氏菌病是全球家禽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家禽感染的沙门氏菌主要分为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不仅与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甚至会引起人类的胃肠炎,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达15万。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感染3周龄内的雏鸡,主要临床症状为排白色粪便,严重者可以造成脱水,甚至大规模死亡,成年鸡被感染后虽多为隐性带病,但会导致鸡场的受精率、产蛋率和孵化率显着下降,从而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2019年山东省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研究其耐药基因、耐药表型的水平传递情况,本研究选择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的18胚龄未出壳死胚(每个种鸡场90枚)用于评估2019年山东省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及危害预警。分别无菌采集810枚未出壳死胚的肝、脾和卵黄,混合研磨,进行前增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的鉴别培养,疑似菌落纯化后再经PCR方法以及微生物质谱鉴定等方法完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鉴定。同时,本研究对所有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测定以及耐药表型水平传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鸡场中,共检测到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810份死胚中,共分离出177株沙门氏菌,本次死胚中分离的阳性率为21.85%(177/810)。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中百日鸡、绿壳蛋鸡、芦花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琅琊鸡、青脚麻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5个阳性种鸡场主要流行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为鸡白痢。利用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共检出4种ST型:ST11、ST92、ST470、ST2151。ST92为主要流行的ST型。MLST分型方面出现明显的规律性,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其中以ST11为核心序列型。本研究发现,百日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最高,达93.48%(43/46),且在同一死胚中检出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针对此,本研究对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后续耐药基因,Ι类整合子,毒力基因,耐药性传递以及分离菌的亲缘关系分析。在百日鸡场90枚未出壳死胚中有22个检出一种血清型沙门氏菌,12个检出两种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得到46株沙门氏菌,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比54.35%(25/46),肠炎沙门氏菌占比45.65%(21/46)。46株沙门氏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是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9.13%(41/46),对四环素、链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6.52%(26/46)、67.39%(31/46)和82.61%(38/46),对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美福仙均敏感。93.5%(43/46)的菌株耐至少三类以上的药物。将同一宿主来源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特点分析并绘制耐药表型热图。结果发现,同一个死胚中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株比肠炎沙门氏菌株有着更广泛的耐药谱。以分离菌DNA为模板,通过PCR检测到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其中sul3检出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为blaPSESE 97.83%(45/46)、blaCTX-MTX-M 95.65%(44/46)等;以分离菌质粒DNA为模板,通过PCR在菌株质粒上检出了blaPSESE 97.83%(45/46)、bla CTX-MTX-M 95.65%(44/46)和sul2 97.83%(45/46)等,没有检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质粒接合实验成功率为89.13%(41/46),73.17%(30/41)耐药谱变窄,接和子中检出blaTEMEM 100%(41/41)、bla CTX-MTX-M 80.49%(33/41)、sul1 58.54%(24/41)和sul373.17%(30/41)。MLST分型结果显示,46株沙门氏菌共分为三个ST型:ST11(21/46,45.65%)、ST92(20/46,43.48%)和ST2151(5/46,10.87%)。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ST11与ST92、ST470、ST2151各自相差一个等位基因。通过构建最小生成树,本研究发现分离菌ST11、与人源沙门氏菌ST1558和ST1747来自同一个克隆群,分离菌ST92与ST2151来自同一个克隆群。这5个STs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病流行情况严重,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流行的ST型为ST92。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鸡白痢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所引起的;MLST分型显示其亲缘关系较近,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分离菌存在多重耐药且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已通过质粒在环境中水平传递。本研究对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点及其共感染危害进行预警,对于种鸡场沙门氏菌净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邓一秒[4](2020)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其血清型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全球每年细菌性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发的食品污染案例常居首位。众多血清型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Samonella typhimurium)、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最为常见。鼠伤寒沙门氏菌属于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对许多宿主都具有致病性,可通过产生内毒素和肠毒素引起人体腹泻、呕吐、发热,是我国高发性致病菌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采用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培养条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Biofilm,BF)形成特性及其对环境中不利因素耐受性的影响;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姜黄素介导的光敏化作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机理;探究光动力技术在不同种类乳粉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晶紫染色可清晰观察到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菌膜,菌膜形成的紧密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乙醇作用方式对菌膜形成有显着影响,乙醇适应处理可增加浮游菌及菌膜对不利环境的耐受性。加入不同浓度乙醇后培养48 h,乙醇对菌膜形成有显着抑制作用,预先对菌培养24 h后再加入5%的乙醇能显着促进菌膜的生长。在菌膜形成过程中,营养条件为1/10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5%乙醇适应能增加菌体对苹果酸的耐受性,能增加浮游菌对12%的乙醇及5 mg/m L苹果酸的耐受性。2、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菌膜的杀菌效果显着。选取不同的姜黄素浓度及光照时间探究光动力技术的最佳灭活条件,并运用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直观观察光动力的灭活效果。姜黄素(80μM)结合蓝光照射30 min后菌体死亡率高达99%。光照后激光共聚焦图谱中整个视野中的菌体显红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明显褶皱,干瘪、内陷并伴有内容物流出,表明大部分菌体死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DNA及蛋白质造成了损伤。3、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三种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有较明显的杀菌效果。光动力技术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明显弱于全脂乳粉与脱脂乳粉,杀菌效果与照射液面高度、姜黄素浓度、乳液浓度有关。照射液面高度0.2 cm、姜黄素浓度120μM、乳液浓度稀释10倍时杀菌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可通过损坏菌体的DNA、蛋白质、细胞膜及菌体形态结构来有效控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的污染,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频发的乳制品中。

文昕[5](2019)在《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经食物传播后能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最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据资料显示,因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长期占据世界各国疾病爆发成因榜首。在我国内陆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也以沙门氏菌为主要源头。为了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病,抗生素的使用是一种最普遍而有效途径。但抗生素的长期低剂量诱导使得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谱逐渐拓宽,这不仅给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阻力,而且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鸡作为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是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传播源之一,然而鸡肉又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因此,了解市售生鲜鸡肉中感染沙门氏菌的情况,研究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并对其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是有效防控沙门氏菌病传播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雅安市48家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小商贩处共采集240份生鲜鸡肉样品,使用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对样品前增菌,在四硫磺酸盐肉汤(TTB)培养基和亚硒酸盐胱氨酸(SC)培养基上分别进行选择性增菌,再划线接种到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培养基和亚硫酸铋(BS)培养基,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三糖铁(TSI)斜面培养后,共分离出85株疑似沙门氏菌。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最终确认74株沙门氏菌。2、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采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和16S rDNA序列比对方法对74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试验,试验结果为:B群有25株,占比33.78%,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有16株(21.62%),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有7株(9.46%),阿哥纳沙门氏菌有2株(2.7%);C1群有9株,占比12.16%,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有6株(8.1%),布伦登卢普沙门氏菌有3株(4.05%);D1群有38株,占比51.35%,其中肠炎沙门氏菌有25株(33.78%),鸡伤寒沙门氏菌为13株(17.57%);其他群有2株,占比2.7%,均为魁北克沙门氏菌。3、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选择8种常用抗生素,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4株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为: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59.46%(44/74)。其中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率为64.86%70.27%;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为6.76%37.83%;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7.58%67.57%;对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0.8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耐药率为20.27%。检测出沙门氏菌对8种抗生素半的抑制浓度MIC50值试验结果为:氨苄青霉素2 ug/mL、阿莫西林2/1 ug/mL、庆大霉素4 ug/mL、卡那霉素8 ug/mL、四环素4 ug/mL、米诺环素2 ug/mL、头孢曲松0.5 ug/mL和萘啶酸8 u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雅安市生鲜鸡肉为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感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掌握全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血清型分布和表型耐药性情况,为研究控制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养殖鸡使用抗生素的管控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倩茹[6](2018)在《基于荧光微球的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为了防止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减少食品安全隐患,从食物的源头及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致病菌检测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探索标准化的检测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免疫层析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及稳定性好等特点,而荧光微球有比较稳定的形态结构及发光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纯荧光化合物小,而且容易通过荧光信号的测定而达到快速定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检测中。把荧光微球标记技术与免疫层析技术结合建立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检测模式(FM-ICA),应用免疫磁分离技术(IMS)富集和浓缩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探讨层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FM-ICA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免疫雄性大白兔制备了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克隆抗体,并与市场购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ELISA配对筛选,得到几对能用于双抗夹心的抗体对,并对它们的特异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筛选到的抗体对特异性较好。采用EDC/NHS偶联法,把磁性微球与多克隆抗体进行偶联,筛选到四种性能较好的磁性微球,其中PM3磁珠平均粒径为190.9 nm,xMag-C和xMag-N磁珠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150 nm和1545 nm,EM1磁珠平均粒径为469.7 nm,四种磁珠的粒径分布都较为均匀,分散性较好;不同磁性微球由于粒径不同,磁性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不一样,偶联抗体的量不一样,EM1磁珠偶联量为120μg/mg,而xMag-C和xMag-N两种磁珠偶联量为160μg/mg,PM3纳米磁珠的偶联量在240μg-280μg/mg;利用xMag-C制备了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免疫磁珠,对1×104 CFU/mL菌液,加入0.25-0.5 mg免疫磁珠能使捕获率达到80%以上,磁珠捕获时间为30-45 min,食品基质的稀释倍数对捕获率有显着影响,固体样本稀释20倍,菌体的回收率能达到85%以上。建立了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检测平台,并对影响层析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对平台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FM-ICA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为2×105 CFU/mL,回收率为81.75%-110.50%,37℃放置28天保持稳定,不同批次之间变异系数(CV)小于10%,与23株非目标菌株无叉反应;FM-IC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密度、特异性和稳定性,整个检测过程能在30 min内完成,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应用于某些紧急情况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快速筛查,或用于海水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亦能用于腹泻病人中弧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把荧光免疫层析平台(FM-ICA)与免疫磁分离技术(IMS)结合,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T),探讨了不同洗脱方式、基质的稀释倍数对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0℃加热15 min的方式较其它洗脱方式效果好,洗脱率达到65%左右;将人工污染的鸡蛋基质稀释20倍以上,FM-ICA+IMS检测ST的敏感性可达5×104CFU/mL,比单一的FM-ICA检测法提高了20倍,与25种非目标菌在鸡蛋液中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并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可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爆发时期食品的快速筛查。建立了FM-ICA+IMS检测E.coli O157:H7的模式,最低检测限可达3×103 CFU/m。FM-ICA对同一PVC板的回收率在101.64%-107.03%之间,不同批次PVC的回收率在95.62%-110.2%之间,CV值小于10%,对6株E.coli O157:H7菌株表现出较强的阳性信号,而对其它15株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所建立的FM-ICA+IMS的特异性、稳定性、精密度都较好,相比单一FM-ICA,敏感性提高了33倍,该方法可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爆发时期E.coli O157:H7的快速筛查。利用Se和Cd制备了三种荧光CdSe/ZnS量子点,并在其表面包裹一层ZnS后形成CdSe/ZnS量子点,将荧光性能较好的绿光量子点通过溶胀法包裹进聚苯乙烯微球内部,制备了量子点-聚苯乙烯荧光微球(QD-PS);将QD-PS标记到抗副溶血弧菌抗体上制备了荧光探针,并与ICA相结合建立了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QD-PS-ICA),检测的敏感性可达1×104 CFU/mL,定量限为4×104 CFU/m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4×104-4.1×107 CFU/mL,较FM-ICA检测方法敏感性提高了20倍,回收率、稳定性和精密度较好。

余明东,胡世雄,赖天兵,蔡亚辉,娄常兴,伍湘中[7](2018)在《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查明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致病因子,防范今后类此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查阅就诊记录和走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宾客进行面访或电话调查进行病例搜索。对搜索到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为基本信息、发病及就诊信息、参加满月宴中食用的食物名称和数量、实验室检测信息等。结果调查共发现病例67例,罹患率为84.81%(67/79);病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头痛头晕;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满月宴上食用干锅水鸭、卤牛肉和牛百叶炒韭花3个菜品增加发病风险;食品卫生学调查发现,J酒店厨房砧板未区分生熟食专用,盛装初加工食品的保鲜盒、沥水篮未专物专用;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份病例肛拭子标本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其中3份标本PFGE同源性100%。结论本事件为一起因厨房用具生熟不分导致交叉污染所引发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农村地区餐饮机构的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酒店厨房工作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教育及培训,规范食品加工操作,严禁生熟不分,避免交叉污染。

张博[8](2018)在《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动物保护实验,研究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细胞学方法,进一步探讨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普通级昆明雄性小鼠80只分为两组,两组给予不同菌量的沙门氏菌,观察小鼠死亡率、小鼠生长情况、盲肠病理变化,探讨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2、通过液相色谱仪,测定车前子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桃叶珊瑚苷含量,采用NCCLS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记录菌液的OD600数值,监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3、通过计算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Hela细胞的入侵率,以验证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宿主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测量酶标仪测量490nm处的吸光值,计算样品上清中LDH的释放量,验证车前子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毒性。4、通过Western-Blot方法,观察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桃叶珊瑚苷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PI-1主要效应蛋白SipA及SipC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车前子及主要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对鼠伤沙门氏菌治疗的作用机制。结果:1、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体重下降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小鼠盲肠病理切片显示,鼠伤寒沙门氏菌处理组小鼠盲肠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结构破坏,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而药物治疗组及inva敲除组,小鼠的盲肠仅有不明显的皮下水肿,且杯状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表明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小鼠盲肠中引起的病理变化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2、经高效液相仪测定车前子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中京尼平苷酸的含量为0.76%,毛蕊花糖苷的含量为0.51%、桃叶珊瑚苷的含量为0.04%。车前子提取物、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桃叶珊瑚苷在常规有效药物浓度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均无抑制作用。3、车前子提取物在有效药物浓度16,32mg/mL时,在不影响Hela细胞的活性同时,可有效抑制沙门氏菌对Hela细胞的入侵,仅在浓度为128mg/mL时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车前子提取物可有效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上皮细胞,干预细胞感染过程。4、车前子提取物未有效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重要入侵蛋白SipA的表达水平,但车前子及主要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可以有效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重要效应蛋白SipC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保护作用机制为车前子提取物对效应蛋白SipC的下调作用,其主要起效成分为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结论: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通过对鼠伤寒SPI-1编码的重要效应蛋白SipC显着下调作用,致使SPI-1编码的效应蛋白不能正常的运转,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上皮细胞的能力因此而被削弱,进而起到了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对上皮细胞入侵的作用,保护感染小鼠的作用。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的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其作用机理及起效成分得到进一步明确。根据中医渗湿止泻理论,选取中药车前子治疗鼠伤寒沙门氏菌,通过实验对其治疗效果及机制进一步明确,为中医药治疗鼠伤寒沙门氏感染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扩展了新思路。

梁少溢,林鑫,韦冬萍[9](2016)在《百色市某县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百色市某县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似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中毒患者生物标本和可疑食物进行检测。结果共报告39例中毒患者,均为男性,有共同就餐史,临床症状相似(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发热等);中毒患者9人份血清凝集试验抗体效价恢复期较发病初期呈4倍以上升高;剩余混合肉菜以及未经用药患者肛拭子实验室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对可疑食物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羊内脏、猪内脏为鼠伤寒沙门氏菌中毒独立可能危险因素,且食用量越大,发生中毒概率越高。结论百色市某县食物中毒事件由食用被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统计分析提示猪、羊内脏是可疑中毒食物。鼠伤寒沙门氏菌易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应引起高度重视。

王福春,林鑫,许风兰,梁宏章,谢海鑫,冯学铭[10](2016)在《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了解靖西县地州乡地州村某屯一起村民聚餐食物中毒的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实验室检验对病例个案进行调查,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肛拭标本,按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微生物部份》的检验方法进行病原学检验。结果该屯村民聚餐60人,发生食物中毒39人,罹患率65.00%,无死亡病例发生。发病最小年龄8岁,最大58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进餐剩余食物羊肉、病例肛拭样品均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卫生宣传教育,有效预防类似食物中毒的发生。

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72例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72例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1.1.2 沙门氏菌概况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2.2.2 Logit函数
        2.2.3 Win BUGS软件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3.2.4 灰色预测理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相关系数
        4.2.2 回归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沙门氏菌及其对食品污染
        1.1.1 沙门氏菌
        1.1.2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危害
        1.1.3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现状
        1.1.4 沙门氏菌污染的途径
    1.2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防控
        1.2.1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防控措施研究
        1.2.2 噬菌体消除细菌的作用特点
        1.2.3 影响噬菌体防控细菌污染的因素
        1.2.4 噬菌体作为生物防控替代品的现状
    1.3 噬菌体治疗的应用
        1.3.1 噬菌体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2 噬菌体在动物感染模型上的应用
        1.3.3 噬菌体作为生物控制剂在食品的应用
    1.4 沙门氏菌噬菌体治疗的应用
    1.5 噬菌体作为生物防控替代品的局限性及展望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鸡肉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鸡肉源沙门氏菌的分离纯化
        2.2.2 鸡肉源沙门氏菌生化鉴定
        2.2.3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2.4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菌落形态特征
        2.3.2 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2.3.3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3.4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
    2.4 讨论
        2.4.1 鸡肉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2.4.2 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性
    2.5 小结
第3章 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噬菌体的培养
        3.2.2 噬菌体纯化
        3.2.3 噬菌体超微结构观察
    3.3 结果
        3.3.1 噬菌体的培养
        3.3.2 噬菌体的电镜形态学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4.2.2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4.2.4 噬菌体的p H稳定性
        4.2.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裂解谱测定
        4.3.2 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4 噬菌体pH稳定性
        4.3.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门氏菌概述
    1.2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1.2.1 沙门氏菌的形态特性
        1.2.2 沙门氏菌的培养条件
        1.2.3 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
        1.2.4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1.2.5 沙门氏菌的抵抗力
        1.2.6 沙门氏菌的分型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1.4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1.4.1 国家标准方法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3 核酸检测方法
    1.5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1.5.1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LST)
        1.5.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6 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
        1.6.1 毒力岛
        1.6.2 质粒毒力基因
        1.6.3 肠毒素
    1.7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
        1.7.1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
        1.7.2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1.7.3 细菌细胞膜对抗菌药物通透性的改变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菌株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配制
        2.1.5 药敏纸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 沙门氏菌的PCR鉴定
        2.2.4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纯化培养及保存
        2.2.5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
        2.2.6 沙门氏菌血清型的鉴定
        2.2.7 沙门氏菌耐药表型检测
        2.2.8 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
        2.2.9 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与相对应的抗生素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2.2.10 沙门氏菌的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
        2.2.11 沙门氏菌的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2.2.12 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
        2.2.13 沙门氏菌与J53 接合实验
        2.2.14 沙门氏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3.1.1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
        3.1.2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PCR鉴定结果
        3.1.3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结果
        3.1.4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结果
        3.1.5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结果
        3.1.6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初步统计
    3.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特点分析
        3.2.1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表型分析
        3.2.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基因以及携带情况
        3.2.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3.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统计分析
    3.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与J53 的接合实验结果
    3.5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4.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分型、MLST分型以及亲缘关系分析
    4.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4.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和质粒耐药基因水平传递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动力杀菌技术
        1.1.1 光动力杀菌技术概述
        1.1.2 光敏剂
        1.1.3 光源
    1.2 菌膜
        1.2.1 菌膜概述
        1.2.2 菌膜的形成
        1.2.3 菌膜特点
        1.2.4 菌膜控制
    1.3 鼠伤寒沙门氏菌
        1.3.1 鼠伤寒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3.2 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
        1.3.3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乙醇适应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结晶紫染色确定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形成
        2.2.2 培养时间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生物量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及作用方式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影响
        2.2.4 菌膜形成过程中5%乙醇适应菌对苹果酸的耐受性
        2.2.5 乙醇适应(5%)处理过的浮游菌对12%乙醇的耐受性
        2.2.6 乙醇适应(5%)处理过的浮游菌对苹果酸的耐受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灭活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照时间与姜黄素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杀菌效果
        3.2.2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DNA的损伤
        3.2.3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蛋白质的损伤
        3.2.4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2.5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菌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灭活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乳粉种类与姜黄素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2 乳粉种类与液面高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3 乳粉种类与乳液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4 乳粉种类与乳液浓度对溶液透光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讨论
    5.1 乙醇适应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
    5.2 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的灭活机理
    5.3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在乳粉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ppendix)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5)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沙门氏菌简介
        1.1.1 沙门氏菌的特征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
    1.2 沙门氏菌的污染
    1.3 沙门氏菌的检测
        1.3.1 传统标准检测法
        1.3.2 免疫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4 其他方法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1.4.1 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
        1.4.2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生鲜鸡肉样品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参考菌株
    2.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选择性增菌
        2.2.4 分离培养
        2.2.5 初步筛选
    2.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
    2.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
    2.5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结果
        3.1.1 前增菌结果
        3.1.2 选择性增菌结果
        3.1.3 分离培养结果
        3.1.4 初步筛选结果
    3.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3.2.1 生化鉴定结果
        3.2.2 革兰氏染色结果
        3.2.3 PCR鉴定结果
        3.2.4 不同采样地区和场所沙门氏菌的检出结果
    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结果
        3.3.1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分析结果
        3.3.2 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分析血清型分析结果
        3.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
    3.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试验结果
        3.4.1 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
        3.4.2 微量肉汤稀释法试验结果
        3.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培养
    4.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4.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荧光微球的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1.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1.2 副溶血性弧菌
        1.1.3 沙门氏菌
        1.1.4 大肠杆菌
        1.1.5 阪崎肠杆菌
        1.1.6 其它食源性致病菌
    1.2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
    1.3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1.3.2.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
        1.3.2.2 免疫荧光技术
        1.3.2.3 免疫层析技术
        1.3.2.4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1.3.3 生物传感技术
        1.3.4 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
    1.4 荧光微球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1.4.1 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
        1.4.2 荧光微球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配对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动物与所需菌种
        2.2.2 实验用抗体
        2.2.3 所需培养基
        2.2.4 主要溶液及试剂
        2.2.5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抗体的制备
        2.3.2 效价测定
        2.3.3 抗体的纯化
        2.3.4 抗体的HRP标记
        2.3.5 抗体的配对筛选
        2.3.6 抗体对特异性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抗血清纯化后抗体的效价
        2.4.2 HRP标记后抗体的工作浓度
        2.4.3 抗体配对分析
        2.4.4 抗体对特异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磁珠的筛选、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应用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2.1 实验所用抗体及菌种
        3.2.2 实验所用磁珠
        3.2.3 实验所需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缓冲液
    3.3 实验方法
        3.3.1 磁性微球的筛选
        3.3.1.1 磁性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
        3.3.1.2 偶联过程中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
        3.3.1.3 磁性微球性能观察
        3.3.1.4 不同抗体浓度对微球偶联的影响
        3.3.2 磁性微球的粒径分布
        3.3.3 免疫磁珠的应用条件
        3.3.3.1 免疫磁珠添加量对致病菌捕获率的影响
        3.3.3.2 捕获时间对捕获率的影响
        3.3.3.3 不同食品基质对免疫磁珠捕获率的影响
        3.3.3.4 食品基质稀释倍数对免疫磁珠捕获率的影响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BCA测定蛋白标准曲线
        3.4.2 磁珠的筛选及磁珠性状分析
        3.4.3 微球上抗体的偶联量
        3.4.4 磁珠添加量对致病菌捕获率的影响
        3.4.5 捕获时间对捕获率的影响
        3.4.6 不同食品基质对免疫磁珠捕获率的影响
        3.4.7 基质的稀释倍数对免疫磁珠捕获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平台的建立及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菌种及抗体对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FM与抗体偶联
        4.3.2 ICA试纸条的制备
        4.3.3 FM-ICA检测程序
        4.3.4 FM-ICA试纸条优化
        4.3.3.1 FM上偶联抗体量对检测的影响
        4.3.3.2 FM-pab的稀释倍数
        4.3.3.3 T线抗体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4.3.3.4 层析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4.3.5 FM-ICA检测评价
        4.3.4.1 LOD、LOQ及线性关系
        4.3.4.2 FM-ICA回收率
        4.3.4.3 FM-ICA精密度
        4.3.4.4 FM-ICA稳定性
        4.3.4.5 FM-ICA特异性
        4.3.4.6 FM-ICA对模拟样品检测
        4.3.6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FM与抗体的偶联
        4.4.2 FM-ICA试纸条优化
        4.4.2.1 抗体标记浓度
        4.4.2.2 FM-pab的稀释倍数
        4.4.2.3 T线抗体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4.4.2.4 T值、C值及HT/HC值随层析时间的动力学变化
        4.4.3 试纸条性能评价
        4.3.3.1 敏感性评价
        4.3.3.2 回收率评价
        4.3.3.3 精密度分析
        4.3.3.4 稳定性评价
        4.3.3.5 特异性评价
        4.4.4 食品基质对FM-ICA检测的影响
    4.5 讨论
        4.5.1 FM-ICA检测的敏感性
        4.5.2 FM-ICA检测的准确度
        4.5.3 食品基质对FM-ICA检测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FM-ICA+IMS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5.2.1.2 试剂及仪器
        5.2.2 方法
        5.2.2.1 磁性微球与抗体偶联
        5.2.2.2 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
        5.2.2.3 FM-ICA试纸条的制备
        5.2.2.4 IMB洗脱方式
        5.2.2.5 FM-ICA+IMS对模拟样本的定性检测
        5.2.2.6 IMB+FM-ICA对模拟样本低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
        5.2.2.7 IMB+FM-ICA对自然存在样本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5.2.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M-ICA制备
        5.3.2 不同洗脱剂对IMB洗脱比较
        5.3.3 不同洗脱时间对IMB洗脱率的影响
        5.3.4 FM-ICA+IMS的模拟检测
        5.3.5 FM-ICA+IMS在低浓度食物样本中的特异性
        5.3.6 FM-ICA+IMS在自然状态下食物样本中的检测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法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快速检测E.coliO157:H774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1.1 实验菌株
        6.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6.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2 免疫磁珠的制备
        6.2.3 免疫磁珠的优化
        6.2.4 FM-ICA的制备
        6.2.4.1 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
        6.2.4.2 ICA试纸条的制备
        6.2.4.3 FM-ICA检测程序
        6.2.4.4 FM-ICA性能评价
        6.2.4.5 IMS-FICA检测模拟样本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免疫磁珠的制备与优化
        6.3.2 FM-ICA试纸条的制备
        6.3.3 FM-ICA评价
        6.3.3.1 敏感性分析
        6.3.3.2 特异性分析
        6.3.3.3 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
        6.3.3.4 稳定性分析
        6.3.4 IMS+FICA对食品样本的模拟检测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CdSe/ZnS-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在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7.2.2 实验菌株
        7.2.3 实验所需仪器
        7.2.4 实验方法
        7.2.4.1 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7.2.4.2 CdSe/ZnS-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合成
        7.2.4.3 QD-PS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
        7.2.4.4 免疫层析卡的制备
        7.2.4.5 QD-PS-ICA检测评价
    7.3 结果与分析
        7.3.1 QD的合成结果
        7.3.2 QD的包裹
        7.3.3 QD-PS-ICA评价
        7.3.3.1 QD-PS-ICA对菌液检测的敏感性分析
        7.3.3.2 QD-PS-ICA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
        7.3.3.3 QD-PS-ICA检测特异性分析
        7.3.3.4 QD-PS-ICA检测稳定性分析
        7.3.3.5 不同食品基质对QD-PS-ICA检测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2.2 病例三间分布
        2.2.1 发病时间分布
        2.2.2 人群分布
    2.3 危险因素调查
        2.3.1 可疑餐次分析
        2.3.2 可疑食品分析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4.1 病例常规实验室检查
        2.4.2 病原学检查
    2.5 环境卫生学调查
3 讨论
    3.1 事件性质
    3.2 鼠伤寒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等食物中[1-2]。
    3.3 本起事件中, 满月宴菜品中有鸭子、牛肉和牛百叶等家禽畜肉产品, 均可携带鼠伤寒沙门氏菌。
    3.4

(8)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车前子概述
        1 车前子的中医认识
        2 车前子的化学成分
        3 车前子的现代药理作用
    二 桃叶珊瑚苷的研究进展
        1 理化性质
        2 获取途径
        3 生理活性
    三 沙门氏菌概述
        1 沙门氏菌流行病学
        2 沙门氏菌的命名与分类
        3 沙门氏菌的分型方法
        4 沙门氏菌的防治
        5 沙门氏菌的基因研究
        6 沙门氏菌的感染
        7 中药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实验研究
    一 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车前子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 车前子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Hela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PI-1 主要效应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9)百色市某县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病例定义
    1.3 调查方法
    1.4 实验室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发病情况
        2.2.1 临床表现
        2.2.2人群分布
        2.2.3 时间分布
    2.3 实验室检测
    2.4治疗情况
    2.5 可疑食物回归分析
3 讨论

(10)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病例定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临床表现
    2.3 三间分布
    2.4 现场卫生学调查
    2.5 实验室检查
        2.5.1检测试剂
        2.5.2受检材料
        2.5.3 分离培养
        2.5.4 形态、生物及血清凝集试验
3 讨论

四、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72例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D]. 郭炳博.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D]. 宋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D]. 邓一秒. 暨南大学, 2020(03)
  • [5]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D]. 文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荧光微球的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D]. 李倩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余明东,胡世雄,赖天兵,蔡亚辉,娄常兴,伍湘中. 医学动物防制, 2018(09)
  • [8]中药车前子及其活性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百色市某县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分析[J]. 梁少溢,林鑫,韦冬萍. 医学动物防制, 2016(08)
  • [10]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 王福春,林鑫,许风兰,梁宏章,谢海鑫,冯学铭. 医学动物防制, 2016(05)

标签:;  ;  ;  ;  ;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72例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