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比较应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

技术经济比较应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

一、在技术经济比较中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20)在《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梯田、建设坝系、生态工程等。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的16亿t减少到近年的3亿多t,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在已有的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研究中,往往将工程措施(治坡、治沟、治沙、水利工程)、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耕作措施一并讨论,而现实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往往是政府进行投入(如修建谷坊、退耕还林等),农户参与;耕作措施的实施中,农户是主体,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进行选择,农户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做出的技术选择和采用行为,政府主要负责技术推广服务。农户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显著减少了径流冲刷,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农业产量。随着农村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农户在经济、资源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这些差异导致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学者更多关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如何?农户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技术采用意愿、技术采用决策(包括技术采用强度)、技术效果等动态技术采用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在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得到重视。解决以上问题是提高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进行梳理,推导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机理;基于2019年1月-3月对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的1237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多元线性回归、Logit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有序Probit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采用意愿、采用决策及效果的影响,旨在把握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在所调查的1237个样本中,农户对技术本身的认知水平较高,70%的农户都听说过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农户对三项技术的便利性认知和技术风险认知水平不高。仅有25.22%的农户愿意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深松耕技术采用愿意最高,61.68%的农户愿意采用;56.35%的农户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33.39%的农户没有采用任何一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9.64%的农户采用了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32.09%的农户采用了两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4.88%的农户采用了三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74.11%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71.08%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8.2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85.0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仅有39.3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2)构建衡量农户资源禀赋的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禀赋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两个角度测度。资源禀赋水平中,经济资源禀赋主要是从农户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角度进行衡量,包括农户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收入来源途径。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耕地规模和耕地质量,包括实际耕种面积、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社会资源禀赋主要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情况。资源禀赋结构方面,运用熵值法测度,将样本农户划分为经济占优型、自然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经济占优型农户有413户,占总样本的33.4%;自然占优型农户有366户,占总样本的29.6%;社会占优型农户有458户,占总样本的37%。(3)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有显著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正向影响。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中,不同禀赋类型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灌溉条件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对于等高耕作技术,技术认知在实际耕种面积对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中为部分中介;对于深松耕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耕地细碎化程度影响技术采用意愿的为部分中介;对于秸秆还田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实际耕种面积、耕地细碎化、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技术采用意愿中为部分中介。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明显差异。(5)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采用意愿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决策中发挥中介效应。其中,在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实际耕种面积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完全中介;技术采用意愿在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部分中介。在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影响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有明显差异。(6)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声望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明显差异。(7)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生态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负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明显差异。

彭程[2](2013)在《文化技术经济问题研究 ——基于技术经济学的视角》文中提出2011年10月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支柱性产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有关发展模式、盈利与组织方面的研究还在初期探索中,众多实践依然需要理论支持与进一步的论证,因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有关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尽管涉及了从传播学到哲学、管理学的诸多领域,但从经济学或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整体来看,文化领域的研究还不具备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与成熟的研究体系。本文的目的是从文化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基于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色,研究文化技术经济的相关问题,探讨文化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尝试确立与之相关的概念、理论、方法架构。本文初步尝试采用文化技术经济的研究方法,本方法与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更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特点。由于目前还未将“文化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将“文化技术”作为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初步尝试。此外,本文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逻辑推理和概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归纳与总结等方法,力图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化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的思路。由于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文化的概念,本文将文化在西方与汉语中的含义进行归纳提炼,提出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生产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信仰、认知、艺术、观念、习俗的总和。一定的社会群体包括一定人群或社会阶级、某一个集团的成员、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整个群体等。此外,生产和社会发展过程包括了认识活动与主体实践活动,或是从历史沿袭积累的过程。在研究文化、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概念与论述基础上,本文认为,文化技术是指经过一定认识实践过程,能够辅助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开发、设计、表现、传播的技能、技巧与方法。文化技术从广义来看有三个方面,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设备、文化的资源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劳动者的技能。文化技术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当中,包括文化资源的素材收集收录、编辑加工、合成生产、传播宣传、消费体验等方面,涵盖了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旅游、演出、节庆、会议、展览等各个行业。此外,本文把文化技术也划分为文化硬技术和文化软技术两大类。文化硬技术侧重于文化建设、机器、设备、工具等制造技术,而文化软技术侧重于软件、宣传、组织、服务等服务技术。技术经济的六力要素理论指明了劳动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六力要素是文化产业的基本构成和重要条件,决定着文化产业生产与发展的手段、内容、方式、效率、水平和效果。文化技术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实际上是“六力”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个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中具体表现为创意人员、创意技术、创意资源、创意环境、创意空间、创意时间六个部分。创意人员包括主创人员、技术人员、创意经理和其他工作人员等。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个性化、精英化、多样与包容性的特点。创意群体通过使用新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光盘技术、音乐收录合并技术、数字高清晰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处理技术等新技术对影视、动漫、游戏、音乐、艺术等文化领域的繁荣和商业运作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创意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劳动对象,体现出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区域性、非消耗性、可再生性和创意性等特征。创意环境包括创意氛围和创意生态系统,对创意人员的创作心理、思想感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创意空间在此指文化产品、文化素材的传输空间和初级产品的数字化空间,涉及到广播电视、卫星等无线通讯及电话网、电缆或光纤有线网络通讯等广大的传输领域。创意时间是指创意生产活动中消耗的时间,表现在时间长度及灵活安排等方面。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是技术经济学与文化技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了指标-效果-评价(1EE)的模式进行文化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IEE模式的应用一般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构建文化技术经济的指标体系构,即对影响文化技术方案不同因素进行选择,划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细分指标。其次,根据效益和劳动消耗比较计算出经济效果,如产出和投入的比较,收入和支出的比较,所得和所费的比较,效益和效用的比较,劳动结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等等。最后,通过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对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八个方面。文化技术的经济效果指标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和评价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全面综合的评价不同文化技术方案、不同文化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从生产活动角度看,文化技术的经济效果指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活动领域的指标,例如产值、产量及利润等,另一方面是非生产领域的指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数字表示。在建立文化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当中,融入了文化产业的六力生产要素指标,如创意资源消耗指标、创意空间占用指标、创意群体占用指标、创意环境使用指标等。同时提出了文化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并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模拟案例进行了IEE模式的应用分析,对三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经济效果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本文从文化技术的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的互动体验与个性化服务增强、文化内容的质量提高与传播渠道增加、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文化产业因更新创造而扩大了市场需求、文化产业演化周期继续逐渐缩短、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作用更为突出、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园的集聚化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八个方面。本文关于发展文化技术经济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建立健全文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积极培养创意人员或创意群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积极整合创意资源,营造创意环境等方面。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需要从战略角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部署。如何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学习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经验,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面对的主要难题。

芮雪琴[3](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认为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等,为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文章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了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技术范式内驱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和受技术环境影响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同时提出并探讨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安全问题,为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在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能源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了能源产业技术的循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能源产业技术的评价模型。然后,提出了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循环经济系统观,建立了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控制机制模型,探讨了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目标。最后,搜集整理有关指标数据,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吉林省目前的循环经济效果和发展趋势,提出吉林省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策略。

蔡和[4](2003)在《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史是研究技术经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经济学作为整体学科,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技术经济学发展史却是循着技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及其精华部分而开展研究的。因此,研究技术经济学发展史揭示技术经济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是21世纪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技术经济学发展史进行初步的研究。全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技术经济学发展历史进行分期或分阶段的研究,重点抓住学科对象在不同阶段演变为文章结构的线索,以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及其运用为文章主要内容,从而揭示了技术经济学发展规律。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著作和论文的总量及分类统计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我国技术经济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领域,以及技术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并在一定意义上揭示技术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三部分通过对技术经济学部分专家简介和个别案例的说明与评介使我们更加完全的认识到技术经济学的自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其理论方法服务于中国实际又来源于中国实践。

叶萌[5](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刘晖[6](2019)在《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的37.1%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中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在建筑物的建造和最终的拆除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建筑业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传统粗放的建造模式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数据显示,在2017年建筑与其施工的碳排放量占比为40%,全球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超过工业和运输业,成为世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影响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建造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方案增量成本较高,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本文以绿色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绿色建筑和技术经济相关研究经验,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定绿色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理论,构建了绿色办公楼技术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模型,评价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效果。最后通过分析一个已投入运营的绿色办公楼项目,分析项目采用的绿色技术和经济效果。本文为选择绿色建筑技术最优组合方案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推动绿色办公楼的推广和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宋文[7](2002)在《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烟气脱硫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火力发电厂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烟气脱硫的方法很多,就目前来看,烟气脱硫在技术上是湿法、半干法和干法脱硫工艺同步发展。在国内,这三种类型的烟气脱硫装置都已经有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烟气脱硫装置的投资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国内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设备,国内只负责安装。利用国外技术和设备,必然使得工程的造价十分昂贵,若实现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就可以大大降低烟气脱硫工程造价,从而使得烟气脱硫装置在我国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本论文针对国内外烟气脱硫装置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烟气脱硫装置进行了技术经济的分析评估,寻找到了技术经济合理,适合我国应用和发展的烟气脱硫技术和装置。本文将费用——效益分析的原理引入对烟气脱硫装置的分析评价,用动态分析法对烟气脱硫装置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使得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从大多数的定性分析而转为定量分析。本文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烟气脱硫装置的研发机构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为: 对现有烟气脱硫装置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对其重要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并且对装置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了评价的主要因素,确定了一套评价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性能的综合指标。 对费用——效益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这一原理引入烟气脱硫装置的分析评价。同时,运用费用——效益分析原理,运用经济的观点,认真细致的找出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来源和效益来源。 对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进行计算,采用动态分析法进行经济效果的分析,它考虑了投资和费用的时间价值,把等值计算引入动态分析。

霍俊,蔡福元[8](1983)在《实用预测学(续四)(五):定性预测分析原理 需求预测简介 效果预测分析原理 经济寿命预测分析原理 经济界限预测分析原理》文中认为 六、一元回归专用程序 TI59型可编程序计算器已具有一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功能,但是不能直接计算标准误差;又由于多因素分析,需要求各因素相互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因素选择,故编此专用程序。本程序在利用机内统计功能的基础上,调用了软件模块Master Library 1中的01程序,加配了辅助程序,在使用时可一次输入多组数据,然后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一元回归分析,避免了多次重复输入数据的麻烦。有关数学公式请参见单因素分析中的一元回归。 1.多组数据输入用xik代表统计数据:K=1,2…m,m为

徐寿波[9](1984)在《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文中认为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纲领。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这个伟大纲领努力奋斗和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伟大纲领,结合《邓小平文选》的学习,我想对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的问题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技术经济学为什么要具有中国的特色也许有人会问,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发展不存在中国特色的问题。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纲领无论对于各行各业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技术经济学来说,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为什么呢?

刘秀新[10](2006)在《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技术标准已经成为新的核心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可以成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同时,标准可以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载体。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行业,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优质技术装备、特别是为当前信息时代提供可靠的通信媒介的重要任务;该行业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大、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行业之一;同时,该行业上缴国家利税多,出口创汇收益多,所以它是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和创汇的主要行业之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于中国的这类高技术行业,自主技术标准化正日益成为其经济增长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加强自主技术标准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探讨认识和评估这种贡献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双层次揭示其产生贡献的原理。 本文的研究工作由以下六章构成,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核心。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研究比较。概述了国际技术标准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外技术标准组织及其相关政策体系,并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的情况。分析了中国标准的管理体系构成、现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的历程。 第三章,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研究。本章从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特点入手,研究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影响的作用机理,标准化活动以何种途径对通信设备制造业

二、在技术经济比较中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技术经济比较中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户技术采用研究
        1.3.2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研究
        1.3.3 农户资源禀赋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禀赋
        2.1.2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2.1.3 农户技术采用
    2.2 相关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
        2.3.1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2.3.3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决策的影响
        2.3.4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情况
        3.2.1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情况分析
        3.2.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情况分析
        3.2.3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情况分析
        3.2.4 样本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3.3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水平不高
        3.3.2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低
        3.3.3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实际采用率偏低
        3.3.4 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评价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源禀赋测度
    4.1 资源禀赋测度体系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资源禀赋测度过程
        4.2.1 资源禀赋水平测度方法
        4.2.2 资源禀赋水平因子分析结果
        4.2.3 资源禀赋结构测度方法
        4.2.4 资源禀赋分析结果
    4.3 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1 经济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2 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3 社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5.3.1 统计推断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源禀赋水平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6.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6.3.1 统计推断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7.3.1 统计推断
        7.3.2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资源禀赋和采用意愿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效果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8.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8.3.1 统计推断
        8.3.2 模型构建
    8.4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影响
        8.4.1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
        8.4.2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生态效果的影响
    8.5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分析
        8.5.1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
        8.5.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文化技术经济问题研究 ——基于技术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3. 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化产业
        1.3.2. 技术经济
    1.4. 本文的研究结构与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结构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与不足
    1.5. 小结
2. 文化技术的概念与发展特征
    2.1. 文化技术的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产业
        2.1.3. 文化技术
        2.1.4. 文化技术的分类
    2.2. 文化技术的发展特征
        2.2.1. 文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2.2.2. 文化技术的特征
        2.2.3. 文化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统一
    2.3. 文化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2.3.1. 文化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2. 文化技术推动产业效益增长
        2.3.3. 文化技术加快产业融合进度
    2.4. 文化技术与文化经济的增长
        2.4.1. 文化技术革新对经济的巨大影响
        2.4.2. 文化技术发展的经济增长周期
        2.4.3. 文化技术的经济效果特点
    2.5. 文化技术与文化产品的增值
        2.5.1. 文化技术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
        2.5.2. 文化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表现
    2.6. 小结
3. 技术经济六力要素理论在文化产业中的适用性
    3.1. 技术经济六力生产要素理论
    3.2. 人力——创意人员
        3.2.1. 创意群体
        3.2.2. 创意群体的构成
    3.3. 资产力——创意技术
        3.3.1. 新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3.3.2. 新技术的创意特点
    3.4. 物力——创意资源(文化资源)
        3.4.1. 文化资源属性
        3.4.2. 文化资源特征
        3.4.3. 文化资源的创意性
        3.4.4. 我国文化资源
    3.5. 自然力——创意环境
        3.5.1. 创意氛围及特质
        3.5.2. 创意生态系统
        3.5.3. 创意人员注重的创意环境
    3.6. 运力——(虚拟)创意空间
        3.6.1. 虚拟的创意空间
        3.6.2. 无线通信
        3.6.3. 有线通信
        3.6.4. 存储技术
    3.7. 时力——创意时间
        3.7.1. 延长的工作时间
        3.7.2. 灵活的工作时间
    3.8. 六力要素理论对文化产业的适用性
        3.8.1. 六力要素相关理论在文化产业中的引申
        3.8.2. 六力要素理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3.9. 小结
4. 文化技术经济的效果评价
    4.1. 文化技术经济的基本方法
        4.1.1. 技术方案比较评价的基本方法
        4.1.2. 文化技术经济的指标-效果-评价(IEE)模式
    4.2. 文化技术经济的效果指标体系
        4.2.1. 文化技术的经济效果指标
        4.2.2. 文化技术的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4.3. 文化技术的经济的效果计算
        4.3.1. 文化技术经济效果原理与相关系数
        4.3.2. 利用影子价格计算文化技术费用和效益的方法
        4.3.3. 文化技术方案产出效益的一般计算方法
        4.3.4. 其它
    4.4. 文化技术经济的效果评价
        4.4.1. 文化技术经济多快好省评价标准原理
        4.4.2. 宏观与微观的文化技术经济多快好省评价方法
        4.4.3. 文化技术经济的一般与综合评价方法
    4.5. 文化技术经济的效果评价体系完善
        4.5.1. 文化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5.2. 文化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4.6. 小结
5. 文化技术经济的IEE模式应用分析
    5.1. 指标与指标体系
    5.2. 经济效果评价
    5.3. 综合评价
    5.4. 小结
6. 文化技术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6.1. 发展前景分析
    6.2. 对策建议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能源产业的相关研究
    2.2 技术创新研究
    2.3 产业技术的相关研究
    2.4 技术评价研究
    2.5 技术选择研究
    2.6 综合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3.1 循环经济内涵
    3.2 循环经济原则
    3.3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3.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5 循环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技术发展基本规律研究
    4.1 技术范式内驱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
    4.2 技术环境推动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
    4.3 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律
    4.4 产业技术安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研究
    5.1 能源产业概述
    5.2 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5.3 能源产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与思路
    5.4 能源产业技术评价指标设置
    5.5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5.6 能源产业技术评价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研究
    6.1 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循环经济系统观
    6.2 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系统观方法
    6.3 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控制机制
    6.4 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目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
    7.1 吉林省能源产业现状及分析
    7.2 数据收集与处理
    7.3 评价指标的熵权计算
    7.4 吉林省能源产业技术评价
    7.5 吉林省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4)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绪言
    1.1 、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1949年-1966年中国技术经济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2.1 、 引进、借鉴和学科的创立
    2.2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3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初步研究
三、 1966年-1976年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停滞阶段
    3.1 、 中国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停滞
    3.2 、 中国技术经济学实践运用的停滞
四、 1976年-1990年中国技术经济学全面发展阶段
    4.1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恢复
    4.2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演变发展
    4.3 、 中国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全面研究
    4.4 、 中国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五、 1991年-至今中国技术经济学的深入发展阶段
    5.1 、 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延伸
    5.2 、 中国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深入研究
    5.3 、 中国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运用领域不断深入
六、 1949年-至今中国技术经济学著作及论文统计
    6.1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著作统计
    6.2 、 中国技术经济学的论文统计
七、 国内部分技术经济学专家介绍和技术经济学实践应用案列
    7.1 、 国内部分技术经济学专家介绍
    7.2 、 技术经济学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实践应用的案例
八、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1.2.2 国内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基本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2.1.2 绿色办公建筑的理念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理论成本的概念
        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2.3 增量成本理论
        2.3.1 增量成本的定义
        2.3.2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的计算
    2.4 增量效益理论
        2.4.1 增量效益的概述
    2.5 层次分析法理论
        2.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5.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2.6 熵权法理论
        2.6.1 熵权法概述
        2.6.2 求解组合权重
第三章 绿色建筑技术和成本效益分析
    3.1 绿色建筑技术的分类
        3.1.1 节地与室外环境利用技术
        3.1.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3.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3.1.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3.1.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
        3.1.6 运营管理技术
    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分析
        3.2.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增量效益
        3.2.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3.2.3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3.2.4 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第四章 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4.1 建立绿色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1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4.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4 求解组合权重
    4.5 计算评价结果并确定评价等级
        4.5.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5.2 确定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等级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工程项目概况
        5.1.2 项目环境概况
    5.2 本项目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5.2.1 节地与室外环境利用技术
        5.2.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5.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5.2.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
        5.2.6 运营管理技术
    5.3 项目绿色技术增量成本分析
    5.4 本项目绿色建筑的技术增量成本分析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增量效益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效益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效益
        5.4.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的增量效益
        5.4.6 运营管理技术增量效益
    5.5 A办公楼项目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7)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得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烟气脱硫装置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SO_2污染治理的法规及标准现状
    §1.4 技术经济分析的性质和含义
        §1.4.1 技术的含义
        §1.4.2 经济的含义
        §1.4.3 技术经济分析的实质
    §1.5 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1.5.1 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1.5.2 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1.6 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
    §1.7 技术及方案选择的原则
第二章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指标的研究
    §2.1 技术经济指标及其分类
    §2.2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指标的研究
        §2.2.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技术指标的研究
        §2.2.1.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指标的分析
        §2.2.1.2 烟气脱硫装置对锅炉和烟气系统的影响
        §2.2.1.3 烟气脱硫装置对机组运行方式适应性的影响
        §2.2.1.4 烟气脱硫装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2.1.5 烟气脱硫装置的占地面积
        §2.2.1.6 烟气脱硫装置的流程复杂程度
        §2.2.1.7 烟气脱硫装置的成熟程度
        §2.2.2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指标的研究
        §2.2.2.1 静态评价指标的研究
        §2.2.2.2 动态评价指标的研究
        §2.2.3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
        §2.2.3.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现状和发展
        §2.2.3.2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三章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
    §3.1 方案比较的方法
    §3.2 费用——效益分析的方法
        §3.2.1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费用与效益的确定
        §3.2.2.1 费用的分类
        §3.2.2.1.1 内部费用
        §3.2.2.1.2 外部费用
        §3.2.2.2 效益的分类
    §3.3 动态分析法
        §3.3.1 动态分析计算方法
第四章 烟气脱硫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
    §4.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
        §4.1.1 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资料和数据的收集
        §4.1.2 烟气脱硫装置费用计算公式的分析
    §4.2 八种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4.2.1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4.2.2 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4.2.3 干法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4.3 四种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结果的比较
    §4.4 烟气脱硫装置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所选题目的社会背景
        1.2.2 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标准化经济效果研究评述
        1.3.2 贡献率研究方法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创新点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1.6.1 标准的定义
        1.6.2 标准的分类
        1.6.3 技术标准的定义
        1.6.4 标准化的相关概念
        1.6.5 标准化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7.1 研究理论依据
        1.7.2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研究比较
    2.1 国际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2.2 国外标准化组织及其技术标准发展政策
        2.2.1 主要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政策体系
        2.2.2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概况
    2.3 中国的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2.3.1 中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
        2.3.2 中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3.3 中国通信技术标准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研究
    3.1 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3.2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化进展
        3.2.1 技术竞争力提升
        3.2.2 技术差距
        3.2.3 主要设备的重点产品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3.2.4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主技术标准化
    3.3 标准化的作用机理、实现途径
        3.3.1 标准化的本质及其发展
        3.3.2 标准化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的机理分析
        3.3.2.1 标准和标准化的作用
        3.3.2.2 标准化产生作用的机理分析
        3.3.3 标准采用不当,负面效果的制约作用分析
    3.4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实现途径
        3.4.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分析
        3.4.2 标准化的网络效应分析
        3.4.3 标准化的锁定效应及标准切换成本分析
        3.4.4 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
    3.5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贡献的乘数效应
        3.5.1 标准化投入
        3.5.2 标准化衍生波及的产出
    3.6 基于标准化功能的贡献作用概念模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企业研制或采用技术标准的效用研究
    4.1 技术标准、标准化的经济学分析
        4.1.1 技术标准在经济学中的解释
        4.1.1.1 布赖恩·阿瑟的利润递增机制
        4.1.1.2 利润递增的主要领域——高技术
        4.1.1.3 利润递增机制对技术标准的意义
        4.1.2 标准化的经济性分析
        4.1.3 ICT产业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
        4.1.4 标准价值实现的方法
    4.2 企业技术标准化
    4.3 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标准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4.3.2 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4.3.3 市场因素
        4.3.4 技术标准采纳成本因素
        4.3.5 扩散壁垒因素
        4.3.6 决策者心理因素
        4.3.7 预期收益
    4.4 企业采用标准的过程分析
    4.5 标准化对企业个体效用的贡献模型
        4.5.1 标准化的效果
        4.5.1.1 标准化效果分类
        4.5.1.2 评价、论证或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原则
        4.5.1.3 将标准化的效果与其他技术措施的效果剥离的方法
        4.5.2 技术标准化效用模型
        4.5.2.1 企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经济效用模型
        4.5.2.2 含有社会评价价值的效用模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自主技术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
    5.1 技术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1.1 标准化与协调成本的降低
        5.1.1.1 标准化促进生产制造业协调
        5.1.1.2 标准化便利商业协调
        5.1.2 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5.1.2.1 科技进步与标准和标准化的关系分析
        5.1.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5.1.2.3 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5.2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5.2.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5.2.1.1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5.2.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5.2.1.3 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的原因
        5.2.1.4 本文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的选择
        5.2.2 系统动力学建模
        5.2.2.1 建模目的
        5.2.2.2 模型假设与边界
        5.2.2.3 因果关系分析
        5.2.2.4 子系统的划分
        5.2.2.5 确定流位流率系
        5.2.2.6 模型主要参数的取值方法
    5.3 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5.3.1 模型验证
        5.3.2 现状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5.3.3 政策模拟及预测分析
        5.3.3.1 标准化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模拟分析
        5.3.3.2 标准化推进延时参数的模拟分析
        5.3.3.3 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6.2 文章的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在技术经济比较中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D]. 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文化技术经济问题研究 ——基于技术经济学的视角[D]. 彭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2)
  • [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芮雪琴. 吉林大学, 2008(12)
  • [4]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史研究[D]. 蔡和. 浙江工业大学, 2003(01)
  • [5]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D]. 刘晖. 南昌大学, 2019(02)
  • [7]烟气脱硫装置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D]. 宋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8]实用预测学(续四)(五):定性预测分析原理 需求预测简介 效果预测分析原理 经济寿命预测分析原理 经济界限预测分析原理[J]. 霍俊,蔡福元. 预测, 1983(Z1)
  • [9]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J]. 徐寿波.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4(01)
  • [10]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 刘秀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技术经济比较应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