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塑料制品应注意环保

出口塑料制品应注意环保

一、应重视出口塑胶制品的环保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丽[1](2021)在《基于BSC与EVA的XY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杨佳钦[2](2020)在《东南亚地区的台湾直接投资研究(2000-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惠扬[3](2019)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多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既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招商引资的主体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在各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以各地方政府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出现越来越多问题,例如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政绩考核造成公共服务职能的错位,各地方政府存在争抢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企业,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许多地方的生态却遭到不可复原的破坏,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为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当下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其融入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在保护生态和利用生态的情况下,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迫在眉睫。河源市位于粤东北山区,作为广东省的后花园,河源市被列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生态发展区,在面临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下,为避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生态环境污染,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河源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河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招商引资道路。第一章主要写了研究背景、内容、意义、方法和文献综述的绪论内容;第二章概括了招商引资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河源招商引资概况和分析河源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作用;第四章通过现状分析找出河源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并对其产生原因分析,第五章通过国内外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获得经验启示;第六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利于促进河源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河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武鑫[4](2019)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研究 ——以A省固体废物审计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是国家审计发挥其预防、抵御和揭示功能的重要任务之一,固体废物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的子领域,是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的对于大气、水资源、土壤、森林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对于固体废物领域关注较少。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固体废物的研究也较为缺乏,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显示目前我国未在国家层面上实施对于固体废物的专项审计,各省市对于固体废物审计的实践经验也较少,因此在当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背景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固体废物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首先从循环经济视角下研究固体废物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其次从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资源环境审计研究现状、固体废物审计研究现状三个层次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接着指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为循环经济理论、受托环境责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介绍了固体废物审计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并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实施框架。再次,介绍了固体废物相关现状,并基于审计署审计公告分析了固体废物审计相关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A省固体废物审计项目为例,从审计背景、审计目标、审计思路、审计过程、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结论等方面真实再现了固体废物审计的全过程,将案例分析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分析发现目前固体废物审计存在法律法规不明确、审计范围覆盖面不足、绩效审计观念弱、审计人员素质欠缺、审计组织形式不灵活以及数据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并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展开问题分析。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提出完善固体废物审计的建议。目前的研究鲜有针对固体废物审计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结合循环经济与固体废物审计,具体分析了A省固体废物审计案例,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固体废物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固体废物审计的对策,以期为促进固体废物审计的发展,完善固体废物审计思路贡献一份力量。

田晓宇[5](2017)在《电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绿色包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电商发展迅猛,网购生鲜开始流行,逐渐发展并在电商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生鲜冷链物流的运输包装,应具有高保温隔热和防冲击性能。冷藏保温车、冷藏船在整体运输中所占比例极其微小,一些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的情况下,包装需要承担起维持内装物低温新鲜,降低损耗的责任。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是以聚苯乙烯材料制作的泡沫箱,其特点为降解、回收处理困难。如何使快递包装“绿”起来,找到替代泡沫箱的纸箱,是冷链物流包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冷链物流中使用最广泛的顺丰3号泡沫箱作为对比对象,使用环保材料牛皮纸、铝箔复合材料、石头纸复合材料、PE复合材料制成五款瓦楞纸箱,并筛选导热系数比聚苯乙烯泡沫箱低的气柱袋作为保温缓冲材料用于瓦楞纸箱中,并与未装入气柱袋的的纸箱进行对比。制作与泡沫箱内容积相同的两款瓦楞纸箱。(2)设定实验使用的三种温湿度条件为标准、高、低温湿度条件,分别在这三种温湿度条件下,对生产的单瓦楞牛皮纸箱、双瓦楞牛皮纸箱、铝箔复合纸箱、石头纸复合纸箱、PE复合纸箱进行24小时恒温恒湿处理后,测试边压强度、耐破强度、戳穿强度和空箱抗压强度。(3)分别在三种温湿度条件下,设定不同的冰袋用量,向泡沫箱、未装入气柱袋的五款纸箱、装入气柱袋的五款纸箱中装入相同量的冰袋,在未装入生鲜的空箱状态下,将各款纸箱的温湿度变化与泡沫箱对比,选出相同条件下,可以替代泡沫箱的纸箱类型。(4)在三种温湿度条件下,装入极易受损变质的草莓进行模拟运输,温湿度变化与空箱测试时接近,模拟快递装卸搬运和运输振动进行跌落和振动实验,对比泡沫箱与所选纸箱内草莓模拟运输前后的变化,机械强度各项结果均达到国标运输要求。标准、低温湿度条件下,装入气柱袋的五款纸箱具有和泡沫箱相同或相似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可替代泡沫箱用于冷链物流运输。高温高湿条件下,仅装入气柱袋的PE复合纸箱与泡沫箱效果相似,可替代泡沫箱进行运输。模拟运输中,装有气柱袋的纸箱在缓冲防护性能方面优于泡沫箱。实验所选材料均为环保基材,并且缓冲防护性能优异。石头纸复合材料、PE复合材料、气柱袋从未应用于冷链物流包装中,扩大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

王小波[6](2016)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日益呈现出服务经济主导的发展趋势,高收入国家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型的结构性变革。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巨大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根据经济服务化判断标准并结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经验,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服务业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即经济服务化转型初期阶段。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产业融合关系都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在三次产业关系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关系中,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存在明显的制造业驱动型融合向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型融合转变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含四种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融合的原生动力,市场驱动是产业融合的直接动力,政策驱动是产业融合的间接动力,创新驱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融合的路径体现在两个方面:价值链融合和空间聚集融合。价值链融合又可以分为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价值链渗透与延伸两个层面。价值链的分解和重构在具体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服务外包和纵向一体化,价值链的渗透与延伸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空间聚集融合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的协同定位效应,具体表现为集聚的趋同分布和聚集空间的临近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从制造业服务化的统计分析来看,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某些时段由于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种逆服务化趋势;产出服务化尽管水平不断在提高,整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主要是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方面的服务化。从产业融合的投入产出分析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制造业驱动型特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在下降,两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从空间聚集融合分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向中心城区聚集趋势,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向周边城区扩散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行政区划相对独立的大都市(如南京)比在跨行政区域的较大地区(如长三角)更加明显,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互动存在相互吸引的协同定位效应。为了进一步了解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水平,进行了产业融合的区域、行业和国际比较。从区域比较来看,产业融合程度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产业融合程度越高;从行业比较来看,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比较大,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比较低,中国目前的产业融合是一种结构性失衡的低水平融合;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依赖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值,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驱动型特征明显。通过对产业互动融合和空间聚集融合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064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0.867个百分点,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确存在空间聚集协同定位效应,且该协同定位效应受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学习与创新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路径和程度存在显着差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制约。内部制约条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不平衡。外部制约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制造业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影响;规制失当和行政垄断的影响;创新驱动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的影响。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是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保障产业融合的发展;二是鼓励比较优势突出的制造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推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发展,搭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平台;四是改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钱伯章[7](2016)在《我国高档增塑剂发展趋势分析(二)》文中研究说明2.2面临的挑战从保鲜膜到一次性餐盒,从儿童玩具到塑料类医疗器械,增塑剂的使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自从2011年中国台湾暴发了增塑剂事件之后,公众对增塑剂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新型绿色环保型增塑剂想要全面替代传统邻苯类增塑剂,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新型环保型增塑剂何时能主导市场这一问题,一些专家也难以给出具体时间表。

董谦[8](2015)在《中国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羊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类的健康食品,在我国肉类产品生产和消费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作为生产大国,我国羊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作为消费大国,我国羊肉产品同质性较强、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追求高品质的需求。品牌羊肉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品牌化有助于提升羊肉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此,对我国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构建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刻画了我国羊肉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基于品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凝炼了羊肉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究了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和运行模式,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透视了户内品牌羊肉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与户外餐饮品牌羊肉顾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羊肉品牌化所产生的识别效应、增值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质量安全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株连效应和搭载效应。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羊肉品牌发展是品牌建设观念、要素投入、企业经营模式、营销决策和管理机构等微观因素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技术、品牌培育与经营企业建设、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和贸易环境等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品牌化战略是羊肉企业品牌价值实现和提升的关键,典型龙头企业呈现出基于产业链后向延伸、前向延伸和关键环节三种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第三,政府、企业和肉羊行业协会是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核心主导利益主体,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运行呈现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业中介机构(以行业协会为主)主导型三种模式;第四,户内品牌羊肉购买既受消费者自身条件与消费理念又受品牌企业自身产品质量与品牌塑造的影响,户外餐饮品牌羊肉顾客满意度受卫生服务和店面形象环境的影响最大:第五,羊肉品牌化的识别效应低,规模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品牌增值效应明显,养殖、加工和销售阶段的品牌羊肉技术进步效应明显,品牌羊肉质量安全认可度较高,羊肉品牌化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基于肉羊产业集群发展,羊肉品牌化具有株连效应和搭载效应等负效应。本文的特色和创新在于:第一,首次基于企业品牌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两个视角对羊肉品牌化进行了全面研究;第二,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对羊肉品牌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三,基于户内与户外两个视角对户内企业品牌羊肉、地理标志品牌羊肉的购买行为和户外餐饮品牌羊肉的顾客满意度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

江炼[9](2014)在《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业应对现实挑战、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但中国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道路并不平坦。许多制造企业花费了巨大的信息技术(IT)投资,但企业IT能力的提升却一直并不显着,加强IT治理遂成为它们的现实选择和迫切需要。由于IT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还远未成熟,广大制造企业对IT治理如何影响IT能力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对许多中国制造企业来说,需要培育何种IT能力,以及如何通过IT治理来培育和提升IT能力等已经成为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同时,这也是企业IT治理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研究课题。本文遵循“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概念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案例研究”的研究思路,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多案例研究对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在IT能力方面,本文在借鉴企业能力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IT建设及应用的特点分析,将制造企业IT能力划分为IT基础能力、IT管理能力和IT使能的组织核心能力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企业IT能力的概念模型和测量量表,并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与其他学者基于IT资源或应用视角对IT能力所做的抽象剖析或测度相比,本文所提出的制造企业IT能力概念模型和测量量表,不仅丰富和发展了IT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同时也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在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方面,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企业IT治理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模型和间接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了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以及企业架构(EA)成熟度在IT治理与IT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组织、流程及关系机制维度的IT治理对IT能力的三个构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不同IT机制对IT能力不同构面的影响作用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性;(2)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的关系中起着显着的中介作用;(3)企业架构成熟度在IT治理对IT能力的作用关系中发挥着显着的调节作用,但EA规划成熟度和EA实施保障体系成熟度在IT治理与IT能力各构面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上述研究成果使得IT能力的培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辨析和理论框架的抽象讨论上,可以为制造企业根据其IT能力短板来针对性地选择IT治理机制和完善企业架构规划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同时也为通过IT治理来影响业务-IT匹配和IT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实证证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IT治理、IT能力及业务-IT匹配研究的理论内涵,同时也为广大制造企业培育和提升IT能力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

冯淇[10](2014)在《消费品质量评价及其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交换中,无论买方卖方,消费品质量都是其长期关注的因素。居民收入的提高、交换领域的扩大以及人们对质量需求的提高,使得质量的影响面越来越广,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消费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乎经济的增长,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质量形象,关乎民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扩大,消费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国政府对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并提出了“质量强国”发展战略,而消费品质量评价也开始成为学界广泛研究的对象。因此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看得见的手”,扮演好其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并结合实际,明确界定消费品、质量、质量评价和政府监管的概念,从概念出发探讨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论证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政府进行消费品质量评价并建立消费品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同时对政府监管与消费品质量评价的关系进行理顺。其次,运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消费品微观质量评价体系和行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对2012年广东3600家消费品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2012年广东消费品微观质量分数(0.771)和十二个行业质量分数,综合两个分数得出2012年广东消费品宏观质量得分为0.730。最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得出了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原则和思路,并在分析广东消费品质量的结果后得出政府监管的建议:从生产环节来说,一是坚持质量强国战略,引领生产企业规模整合和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加强质量法制建设,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保证消费品质量;三是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并敦促实施;四是建立消费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在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健全消费品市场准入制度;二是鼓励优质经营商家,严惩违法违规不正当经营商家;三是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经营的理念,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四是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从消费环节来说:一是定期发布相关行业消费品质量信息,加强质量宣传与选择提示;二是畅通信息取得、投诉、反馈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应重视出口塑胶制品的环保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出口塑胶制品的环保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
        2.1.1 招商引资概念和意义
        2.1.2 招商引资模式
        2.1.3 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职能作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及内涵
        2.2.3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2.3 可持续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2.3.1 生态环境保护对招商引资起重要作用
        2.3.2 招商引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第3章 河源市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1 河源市发展概况
        3.1.1 基本发展概况
        3.1.2 生态发展概况
        3.1.3 招商引资概况
    3.2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2.1 紧抓深圳帮扶机遇,招商效果明显
        3.2.2 政府完善机制体制,吸引多方投资
        3.2.3 努力破解招商瓶颈,优化招商环境
        3.2.4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
    3.3 河源市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作用不足
        3.3.1 布局统筹规划不足
        3.3.2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3.3 产业结构优化不足
        3.3.4 招商环境优化不足
第4章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问题
        4.1.1 引进项目质量不高
        4.1.2 建设用地指标减少
        4.1.3 招商项目审批较慢
        4.1.4 专业招商力量薄弱
    4.2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自身职能定位不准确
        4.2.2 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不完善
        4.2.3 项目后期服务管理不到位
        4.2.4 招商队伍编制配备不充足
第5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1 国外生态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
        5.1.2 英国
        5.1.3 日本
    5.2 国内生态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2.1 中新天津生态城
        5.2.2 苏州工业园
        5.2.3 珠海生态城市
    5.3 国内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经验借鉴的启示
        5.3.1 明确产业定位,注重生态发展
        5.3.2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5.3.3 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第6章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加快生态招商制度建设
        6.1.1 坚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6.1.2 建立生态招商引资考核制度
        6.1.3 构建可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机制
        6.1.4 加强政府生态招商监督机制
    6.2 明确政府招商项目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6.2.1 大力引进节能环保产业
        6.2.2 加快承接智能先进制造业
        6.2.3 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文化业
        6.2.4 努力探索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6.3 强化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6.3.1 完善产业园区及公共设施建设
        6.3.2 打造企业满意的服务环境
        6.3.3 营造良好高效的政务环境
        6.3.4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研究 ——以A省固体废物审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文献综述
    2.1 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2.2 关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
    2.3 关于固体废物审计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理论基础与要素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循环经济理论
        3.1.2 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固体废物审计要素界定
        3.2.1 固体废物审计的目标
        3.2.2 固体废物审计的内容
        3.2.3 固体废物审计的流程
        3.2.4 固体废物审计的方法
    3.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的相关概念与实施框架
        3.3.1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的相关概念
        3.3.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的实施框架
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现状分析
    4.1 固体废物的相关概念
        4.1.1 固体废物的含义及分类
        4.1.2 固体废物的特点
    4.2 固体废物的相关现状分析
        4.2.1 国内固体废物现状分析
        4.2.2 进口固体废物现状分析
    4.3 固体废物审计的现状分析——基于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分析
        4.3.1 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分析
        4.3.2 固体废物审计现状分析
5 A省可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审计案例分析
    5.1 审计背景
    5.2 审计目标
    5.3 审计准备阶段
        5.3.1 确定审计主体,形成固体废物审计小组
        5.3.2 分解审计目标,确定固体废物审计对象
        5.3.3 根据审计要求,确定固体废物审计依据
    5.4 审计实施阶段
        5.4.1 审计组协商统筹,确定固体废物审计总体思路
        5.4.2 分析五部门数据,展开固体废物审计具体分析
    5.5 审计报告阶段
        5.5.1 A省固体废物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
        5.5.2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5.6 案例小结
6 循环经济理念下固体废物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6.1 固体废物审计依据不充分,未涉及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6.2 固体废物审计范围较窄,未能覆盖循环经济“3R”原则
    6.3 固体废物绩效审计观念较弱,难以满足循环经济要求
    6.4 固体废物审计数据利用水平不高,不利于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
    6.5 固体废物审计组织形式不灵活,难以落实循环经济目标
7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完善固体废物审计的建议
    7.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固体废物审计依据
    7.2 加强固体废物审计全过程覆盖,提升审计效果
    7.3 深化固体废物绩效审计理念,构建绩效指标
    7.4 推进大数据审计,提高固体废物审计效率
    7.5 强化固体废物审计力量,优化审计组织形式
8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电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绿色包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保温隔热机理、影响因素
        2.1.1 绿色保温包装隔热机理
        2.1.2 包装影响因素
    2.2 材料规格及选择、结构设计
        2.2.1 泡沫箱特性及规格选择
        2.2.2 牛皮纸材料特性及规格选择
        2.2.3 铝箔复合材料特性及规格选择
        2.2.4 石头纸复合材料特性及规格选择
        2.2.5 PE复合材料特性及规格选择
        2.2.6 气柱袋材料特性及规格选择
        2.2.7 包装结构设计
    2.3 生产设备及制造工艺
    2.4 实验测试设备
    2.5 实验测试
        2.5.1 瓦楞纸箱机械性能检测
        2.5.2 不同条件下包装箱温湿度的变化
        2.5.3 不同条件下包装效果检测--草莓为例
        2.5.4 生鲜产品的公路模拟运输--草莓为例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瓦楞纸箱机械性能对比分析
        3.1.1 边压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1.2 耐破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 戳穿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1.4 抗压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条件下各类包装温湿度变化分析
    3.3 公路运输模拟
        3.3.1 不同条件下草莓的温湿度变化分析
        3.3.2 公路运输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经济服务化发展阶段及其判断标准研究
        1.2.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1.2.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产业共生理论
        2.1.2 价值链理论
        2.1.3 产业集聚理论
    2.2 经济服务化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2.2.1 经济服务化的内涵
        2.2.2 经济服务化转型的判断标准
        2.2.3 中国经济服务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特征
        2.3.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3.2 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2.4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4.1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4.2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
    2.5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规律
        2.5.1 制造业驱动型产业融合发展阶段
        2.5.2 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型产业融合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3.1.1 经济发展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动力
        3.1.2 市场驱动:市场需求拉动和要素供给推动相互影响
        3.1.3 政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持续发展相协调
        3.1.4 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3.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价值链融合
        3.2.1 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服务外包与纵向一体化
        3.2.2 价值链的渗透与延伸之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3.2.3 价值链的渗透与延伸之二: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
    3.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聚集融合
        3.3.1 制造业空间聚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3.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及其影响因素
        3.3.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聚集协同定位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测度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4.1.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4.1.2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4.2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
        4.2.1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测度
        4.2.2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测度
    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测度
        4.3.1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4.3.2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4.3.3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4.4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聚集的统计分析
        4.4.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的演进趋势
        4.4.2 制造业空间聚集的演进趋势
        4.4.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协同效应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比较分析
    5.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
        5.1.1 中西部地区代表省份的选择
        5.1.2 主要指标与模型构建
        5.1.3 东中西部地区融合发展差异的测度
    5.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比较
        5.2.1 产业融合发展行业差异的理论基础
        5.2.2 直接消耗系数的行业差异比较分析
        5.2.3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行业差异比较
        5.2.4 产业融合度的行业差异比较
    5.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
        5.3.1 两大产业消耗系数的国际比较
        5.3.2 两大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的国际比较
        5.3.3 国际比较的主要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产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6.1.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
        6.1.2 设定与指标选择
        6.1.3 模型的内生性检验与识别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2 空间集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6.2.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
        6.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2.3 模型的内生性检验
        6.2.4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约条件
    7.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部约束
        7.1.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的约束
        7.1.2 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约束
        7.1.3 两大产业互动关系不平衡的约束
    7.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约束
        7.2.1 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约束
        7.2.2 中国制造业外向型发展模式的约束
        7.2.3 规制失当和行政垄断的约束
        7.2.4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约束
    本章小结
第8章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
        8.1.1 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8.1.2 通过制度创新保障产业融合的发展
        8.1.3 以本土需求为依托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8.2 鼓励制造业服务外包,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8.2.1 鼓励比较优势突出的制造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
        8.2.2 推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
    8.3 促进区域空间聚集发展,拓展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8.3.1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发展
        8.3.2 搭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平台
    8.4 改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8.4.1 放松政府规制,放宽市场准入
        8.4.2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
        8.4.3 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持环境
        8.4.4 形成不同行业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中国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羊肉品牌化理论分析
    2.3 羊肉品牌化效应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肉品牌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羊肉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3.2 羊肉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羊肉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分析
    4.1 基于产业链后向延伸的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分析
    4.2 基于产业链前向延伸的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分析
    4.3 基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品牌化战略模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形成与运行机理分析
    5.1 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形成的基础分析
    5.2 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5.3 羊肉地理标志品牌化运行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品牌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6.2 消费者户内与户外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6.3 企业品牌羊肉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6.4 地理标志品牌羊肉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6.5 餐饮品牌羊肉顾客满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羊肉品牌化效应分析
    7.1 基于相关主体的羊肉品牌化正效应分析
    7.2 基于肉羊产业的羊肉品牌化正效应分析
    7.3 羊肉品牌化的负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消费者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9)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1.4.1 IT 能力与 IT 资源
        1.4.2 IT 治理与 IT 管理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思路
        1.6.2 篇章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本文理论基础
        2.1.1 企业能力理论
        2.1.2 公司治理理论
    2.2 IT 能力文献综述
        2.2.1 IT 能力的概念
        2.2.2 IT 能力的分类及构成
        2.2.3 IT 能力的测度
        2.2.4 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及竞争优势的关系
        2.2.5 IT 能力的培育机制及关键影响途径
        2.2.6 IT 能力研究评述
    2.3 IT 治理文献综述
        2.3.1 IT 治理的涵义
        2.3.2 IT 治理研究流派
        2.3.3 IT 治理标准
        2.3.4 IT 治理机制
        2.3.5 IT 治理评价
        2.3.6 IT 治理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企业 IT 治理对 IT 能力的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3.1 制造企业 IT 建设及应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1.1 制造企业 IT 建设及应用的特点
        3.1.2 制造企业 IT 建设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3.2 制造企业的 IT 能力
        3.2.1 制造企业 IT 能力的内涵诠释
        3.2.2 制造企业 IT 能力的结构解析
    3.3 制造企业的 IT 治理
    3.4 IT 治理与 IT 能力
    3.5 IT 治理、IT 能力与业务-IT 匹配
        3.5.1 业务-IT 匹配
        3.5.2 IT 治理与业务-IT 匹配
        3.5.3 业务-IT 匹配在 IT 治理与 IT 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3.6 企业架构在制造企业 IT 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3.6.1 企业架构
        3.6.2 企业架构在 IT 治理与 IT 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3.6.3 企业架构在 IT 治理与业务-IT 匹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企业 IT 治理对 IT 能力的影响机制:大样本实证检验
    4.1 研究方法
        4.1.1 问卷设计
        4.1.2 预调研
        4.1.3 变量测度
        4.1.4 数据收集
        4.1.5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4.1.6 样本特征
    4.2 制造企业 IT 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4 控制变量的影响
        4.4.1 对企业规模的分析
        4.4.2 对企业性质的分析
        4.4.3 对 IT 应用历史经验的分析
        4.4.4 对 IT 投资强度的分析
    4.5 假设检验
        4.5.1 IT 治理对 IT 能力的直接影响
        4.5.2 IT 治理对 IT 能力的间接影响-以业务-IT 匹配为中介
        4.5.3 企业架构成熟度在 IT 治理对 IT 能力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6 实证结果讨论与分析
        4.6.1 IT 治理与 IT 能力
        4.6.2 IT 治理与业务-IT 匹配
        4.6.3 业务-IT 匹配与 IT 能力
        4.6.4 业务-IT 匹配的中介效应
        4.6.5 企业架构的调节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企业 IT 治理对 IT 能力的影响:多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5.2 案例研究设计
        5.2.1 案例选择
        5.2.2 测量工具与访谈提纲
        5.2.3 数据收集
        5.2.4 案例分析方法
    5.3 案例企业简介
        5.3.1 案例 1-汽配企业 A
        5.3.2 案例 2-家具企业 B
        5.3.3 案例 3-机械企业 C
        5.3.4 案例 4-电梯企业 D
        5.3.5 案例 5-电子企业 E
        5.3.6 案例 6-五金企业 F
        5.3.7 案例 7-化工企业 G
    5.4 案例分析与讨论
        5.4.1 案例企业的 IT 治理
        5.4.2 关键 IT 治理实践的识别
        5.4.3 案例企业的 IT 治理与 IT 能力
        5.4.4 业务-IT 匹配的影响
        5.4.5 企业架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个案分析代码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消费品质量评价及其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质量的定义
        (二) 关于质量管理中政府监管的地位和作用
        (三) 关于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
        (四) 关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层次分析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研究逻辑与内容
第二章 消费品质量评价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消费品
        (二) 质量与安全
        (三) 消费品质量评价
        (四) 政府监管
    二、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理论与实践
        (一)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理论
        (二)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实践
    三、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必然性
        (一)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必要性
        (二)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可行性
    四、 消费品质量评价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一) 政府监管是消费品质量评价的目的
        (二) 消费品质量评价为政府监管提供监管依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 消费品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一) 构建思路
        (二) 构建方法
    二、 消费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 微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 行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 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 消费品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四、 消费品质量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品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一、 广东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说明
        (一) 背景及意义
        (二) 评价范围与对象
        (三) 问卷设计与检验
    二、 2012 年广东出口消费品微观质量评价结果
        (一) 总体评分结果
        (二) 各级指标评分结果及分析
    三、 2012 年广东出口消费品行业(中观)质量评价结果
        (一) 总体评分结果
        (二) 各级指标评分结果及分析
    四、 2012 年广东出口消费品宏观质量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思路及对策
    一、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基本原则
        (一) 坚守质量底线
        (二) 坚持依法监管
        (三) 确保廉洁执法
    二、 政府监管消费品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 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二) 整合政府质量监管部门
        (三) 加大法律惩罚力度
    三、 基于质量评价结果的政府监管对策
        (一) 生产环节的政府监管建议
        (二) 流通领域的政府监管建议
        (三) 消费环节的政府监管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应重视出口塑胶制品的环保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C与EVA的XY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崔晓丽.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东南亚地区的台湾直接投资研究(2000-2015)[D]. 杨佳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D]. 林惠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固体废物审计研究 ——以A省固体废物审计项目为例[D]. 武鑫.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5]电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绿色包装研究[D]. 田晓宇.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D]. 王小波. 湘潭大学, 2016(06)
  • [7]我国高档增塑剂发展趋势分析(二)[J]. 钱伯章. 上海化工, 2016(04)
  • [8]中国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研究[D]. 董谦.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 江炼.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10]消费品质量评价及其政府监管研究[D]. 冯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出口塑料制品应注意环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