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地下水流域水资源构成与合理利用

石羊河地下水流域水资源构成与合理利用

一、石羊河地下水盆地的水资源构成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滕泽广[1](2021)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张掖现代城市规划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霍世璐,王文科,段磊,李瑛,张琛,刘明明,曾磊[2](2020)在《霍城县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指出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研究对于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及城市资源的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前人对新疆伊犁霍城县的研究多为当年水资源量,未涉及水资源构成变化的讨论。文章采用地下水均衡、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霍城县近30年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霍城县地下水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1990年间为正均衡,2000—2014年演变为负均衡。同时地下水资源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水均衡法得到河道和渠系入渗补给显着减少,田间入渗补给量持续增加,泉水排泄量减少22. 85%,人工开采量增加15. 2%;从因子分析法对比出1985—2000年较2000—2014年,水资源构成项中的主要成分与水资源总量的正负相关性发生了改变。泉水排泄量、河道入渗量、水库入渗量与水资源总量的相关性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田间入渗补给及人工开采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水均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分析结果呈现较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构成产生深刻影响,是造成霍城县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灌溉面积不断增大的同时,改进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使得田间入渗量增加速度较为平缓。人工开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泉水资源量呈阶段性衰减,同时研究区地下水位重新分布,灌溉面积及灌水总量增大,使得蒸发量增大。故而针对各驱动力提出相应节水措施对指导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徐先英[3](2019)在《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有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其中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戈壁流沙和内陆河形成的沙漠是主要沙源。此外甘肃庆阳环县的沙源,主要来自于毛乌素沙地;甘南玛曲高寒草原沙化草地的沙源主要是就地起沙。据第五次荒

徐娜[4](2019)在《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核心资源。河西走廊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纽带,维持该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我国干旱地区之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更是限制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结合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平衡利用,优化调控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提供决策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7年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水平却呈现出波动中降低的趋势;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内陆河三大流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值排序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2)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时空差异性。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波动中升高的趋势,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排序为: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说明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三者共同促进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3)未来进一步提高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适当调控农业规模等措施。疏勒河流域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两个方面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黑河流域通过升级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石羊河流域主要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提高灌溉利用系数等措施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匹配程度。

虞佩媛[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地下水作为该区域的主要供水水源,影响着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表明,垂向交换为区域地下水主要循环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包气带作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传输的关键部分,其岩性结构对水分传输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流域径流和其他水分平衡分量的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性结构的制约。为研究岩性结构对补给的影响,本文将野外原位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以数理统计、土壤水动力学等作为理论基础,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野外长期动态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与验证,获取野外不同岩性土壤水力参数。以“大气降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主线,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典型岩性剖面特征,模拟研究多种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由于岩性的渗透性能决定了岩性结构的分布,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根据岩性颗粒的粗细将层状结构分为“上粗下细”和“上细下粗”两种层状结构进行叙述。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反演了野外条件下非饱和带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深刻认识非饱和带水分的迁移转化,研究不同岩性结构中降雨入渗补给通量变化建立了重要的参数基础。2.基于原位试验观测数据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控制着水分运移的深度和水分入渗滞后时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均质岩性结构,颗粒越粗,水分入渗越深,滞后时间越短;风积沙-风化砂岩和风积沙-淤泥质沙“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水分运移深度比均质岩性风积沙中水分运移深度浅,层状结构对入渗峰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在“上粗下细”岩性结构中下层岩性颗粒越细,水分入渗深度越浅,滞后时间越长。3.通过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对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模拟研究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量和降雨入渗滞后时间有较大的影响。在相同年降雨条件下,当地下水位埋深为5m,层状结构上覆岩性厚度为2.5m时,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风化砂岩、淤泥质沙-沙土和淤泥质沙的年降雨入渗系数分别为0.16、0.121、0.097、0.088、0.035、0.018、0.014和0.008;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和风化砂岩的年降雨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别为315d、317d、328d、333d、345d和350d。同时,上述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岩性颗粒越粗,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越短;(2)“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比“上细下粗”岩性结构更有利于降水的入渗,细质土控制水分的入渗过程;(3)均质岩性与层状岩性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大小具有以下关系: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细下粗”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4)当包气带为粗细交替的多层层状岩性结构时,最不利于水分的入渗。4.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在相同年降雨和同一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上层土的厚度对层状土中水分的入渗有明显的影响。当在均质风化砂岩岩性之上覆盖3cm10cm厚的风积沙时,降雨入渗补给量比均质风化砂岩的降雨入渗补给量提高了6.077.34倍,相应的土面蒸发量减少了46%59%。此种方法为提高降雨入渗补给量、减少土面蒸发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周浩[6](2018)在《挠力河流域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挠力河流域位于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江平原的腹地,具有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位和湿地生态保育功能。近年来,该流域水田面积持续扩张,水田化系数已由2000年的16.89%增至2015年的37.28%,变化极其剧烈。水田的扩张导致了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并促使产汇流机制发生变化,使得该流域的植被截留、陆面蒸发、土壤入渗等水循环环节发生了明显变化。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已非惯称的“水土资源丰富与匹配”的态势,且土地与水存在明显的错位情形。开展该流域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范式推广意义。本文遵循“理论机制-过程模拟-策略应对”的研究思路,围绕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综合应对的重大实践需求。由于耕地信息提取的准确与否及其精度直接关系到流域水循环过程、农田需水情势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度,基于灰色理论提出耕地信息统计理论假设,提取出挠力河流域有效耕地空间分布信息,研究基础性的耕地利用格局问题;其次考虑到挠力河流域水文变量及参数数据资料较为匮乏的特点和遥感及GIS信息技术在获取偏僻区域的信息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常规手段难以测量得到的水文数据上独特的优势,通过改进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istributed time variant gain model,DTVGM),构建基于遥感驱动式的分布式水文模型(Remote sensing distributed time variant gain model,RSDTVGM),从逐日尺度上模拟研究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将水土资源平衡细分为3个层次,通过逐级增加限制因素来探讨气候、作物和土壤3个层次的水土资源平衡态势及其耕地利用下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其中气候水分平衡反映区域水分盈亏一般状况,作物水分平衡反映作物的理论水分收支关系,而土壤水分平衡表征农田实际水分收支关系,更具有农田灌溉指导意义;最后围绕水土资源平衡的综合应对,通过加入人工状态来研究该流域水土资源平衡、农田精准灌溉管理等方面实现挠力河流域水资源平衡综合应对。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提出了耕地信息统计理论假设,即:在排除面积较大的特殊地块(如大片林地、建设项目用地)前提下,在一定非耕地斑块面积区间范围内,对一定面积区间间隔的非耕地斑块进行面积统计和若干次累加处理,数据将表现出显着的指数回归特征。通过对非耕地信息变化规律的“灰色”规律挖掘,预测出不同区间范围下的灰色预测精度。进而提取挠力河流域2000、2005、2010和2015年有效耕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同时对有效耕地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间挠力河流域水田化过程极其强烈,水田化系数由2000年的10.23%增至2015年的23.39%,逐渐进入水田化的中期阶段,而旱地面积则持续下降;4个研究时点耕地在空间分布上,流域旱地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的主轴均沿东北偏北-西南偏南方向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和离散型,旱地主要分布区域的水田化现象较为剧烈。水田空间分布整体顺时针收缩,分布趋于集中化,且其分布重心缓慢向西南方向移动,水田整体偏移特征恰好与三江平原水田“北移东扩”的整体特征相反,未来需根据挠力河流域的地区特点的差异性制定差别化的耕地管理策略。(2)挠力河流域的降雨特征差异较三江平原地区更为突出,流域夏季的降雨量逐渐下降,其周边的建三江垦区地区的降雨量缓慢波动上升,挠力河流域的水分供应条件逐渐变差,而这种变化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地表潜在蒸散量和地表的植被要素条件上,该流域的水资源供应情势逐渐变差。同时人工下垫面要素条件的改变,将会改变挠力河流域的地表覆被信息、沟渠信息等,对水循环规律造成了强烈的人工影响。(3)水土资源平衡研究实质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时空匹配问题。由于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互动耦合关系,需将水土资源平衡纳入复杂系统来开展研究。本文构建的遥感驱动式水文模型RSDTVGM,能够对挠力河流域地表径流、壤中流、潜在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进行逐日尺度的反演。同时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挠力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拟结果显示,挠力河流域境内径流分布差异较大,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径流量偏低,挠力河干流沿岸和内外七星河地区地表径流量偏高。(4)对于气候水分平衡,挠力河流域常年处于“负”的气候水分盈亏态势,西部以及东北部的饶河县盈亏绝对值显着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且整体呈现由西向南递减的趋势。同时夏季的盈亏高值区恰为冬季低值区。随着耕地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旱地和水田的气候水分盈亏绝对值逐年下降,旱地和水田的平均水分亏缺量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情形,在水田急剧扩张、旱地面积持续下降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挠力河流域的气候水分盈亏条件表现趋好特征:2000年,挠力河流域水田的气候水分亏缺量达到649.63 mm,至2015年,流域水田的平均水分亏缺量降低了 75.60 mm,变为574.03 mm,下降幅度达到11.64%。旱地的气候水分亏缺量则由2000年的659.57 mm降至2015年的573.71 mm。近年来,挠力河流域整体表现出“暖湿化”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自然气候要素变化条件下,挠力河流域初始层次的水分亏缺态势向良性发展。(5)作物水分平衡方面,中稻、春小麦和春玉米水分盈亏特征差异较大,其中中稻大部分处于轻度水分亏缺的状态,春小麦的盈亏状态最好,15年间大部分面积处于正常水分亏缺状态;而对于春玉米而言,由于其对水分需求大,同时旱作物中的春玉米是最主要的作物类型,2000年轻度缺水区占到总面积的94.43%,其余年份的轻度干旱面积占比依次为17.65%、31.24%和24.08%。挠力河流域水田以水稻种植为主,中稻的水分盈亏评价结果对应着水田水分盈亏状态,水田的急速扩张,使得其对应的水分盈亏评价结果发生强烈变化。轻度干旱区面积急剧增加,由2005年的2826 km2增至2015年的5473 km2。由于水田的持续性扩张和旱地的收缩作用,挠力河流域无旱区面积波动幅度较大。对于旱地而言,2000年流域旱地中的春小麦和春玉米的相对面积比例依次为20.77%和79.23%,其对应着约有2746.69 km2的旱地处于无旱的状态,9023.19 km2处于轻度干旱,2015年旱地的无旱区面积达到6985.21 km2,轻度干旱区面积为2247.96 km2。(6)土壤水分平衡方面,对于3大作物而言,2000年的水分亏缺态势较2005、2010和2015年更为严峻,对于中稻而言,缺水是该流域土壤水分平衡的最主要特征,同时不同年际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而对于春玉米而言,水分亏缺也是挠力河流域春玉米的多年期农田土壤水分平衡的特征,但部分地区的春玉米处于水分盈余的状态。春玉米表现出土壤水分亏缺的特点,其亏水量逐年减少。对于耕地的土壤水分平衡而言,2000年平衡态势极其严峻,以重度和严重缺水为主,2005、2010和2015年则以轻度和中度缺水为主。研究期初,挠力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平均水平处于-1194.63~277.44 mm范围内,其中缺水的高值区多位于挠力河干流沿岸地区和内外七星河腹地,该地区为挠力河流域水田化扩张的核心区域。而至2015年,耕地高水分亏缺地区的面积也迅速增加,高水分亏缺地区更为集中,且分布范围更广。(7)对于流域的水土资源平衡,富锦市、友谊县和集贤县处于灌溉缺水的状态,其中富锦市缺水量达到2.71 X 108 m3,对应的水田平衡量为556.76 km2,是挠力河流域灌溉情势最为严峻的县域,宝清县的相对缺水情势良好,水田平衡量为584.68 km2,对于旱地而言,各县域的灌溉保障程度与水田基本一致,即宝清县、饶河县、七台河市和双鸭山市辖区处于开发盈余状态,富锦市、友谊县和集贤县的现有供水条件不能满足其耕地的用水需求。(8)为保障挠力河流域的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应从科学调整作物结构布局、实施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实施区域间的调水工程和合理开采地下水4个方面来开展,其中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可采用智能体模型(Agent)原理构建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AgentLA)实现灌溉图层完整和灌溉需求程度高的双层目标下管理分区。针对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当地政府应在水土资源平衡评价的基础上,科学调整耕地作物结构布局(富锦市、友谊县和集贤县),同时实施区域间的调水工程,以保证跨区域的水资源分配,并且采取合理的精准灌溉管理措施,在保证作物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减少农业用水的损耗,同时根据地下水分布情况,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本研究对开展挠力河流域乃至三江平原地区的现代农业试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均具有重要价值,丰富和完善了水土资源平衡研究,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振龙[7](2018)在《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以来,伴随世界各国城镇的不断扩张,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强,资源约束逐渐成为城镇发展的“门槛性”约束。水资源短缺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约束之一。新疆属于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当前新疆又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如何实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但以目前情况来看,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系如何尚不明确;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可选模式有哪些?如何实现两者的的耦合协调发展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路径与战略决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法,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1)在理论层面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城镇化对水资源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对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首先将城镇化系统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子系统。其次对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机理进行了阐释,认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水资源系统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系统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2)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概况分析。首先分别对新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进而对新疆城镇化特征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动力因素进行探究。然后,从水资源基本状况、供给和利用状况、承载力等方面分析新疆水资源概况,为下文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奠定基础。(3)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采用VAR模型,重点从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动态关联性较强,二者在不同周期内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具有明显差异,总体看,新疆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水资源对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这为下文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性,继而探究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最优发展模式做出了铺垫。(4)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首先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综合指数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5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从失调衰退型变为良好协调型;新疆各地州市协调度总体分为两种类型: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为中级协调型,其他地州市均为初级协调型。对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发现:2000-2015年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变动较大,从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型变为资源承载轻微受损型。未来新疆城镇化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摒弃只注重城镇扩张而忽略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约束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注,尽可能避免造成对水资源更大程度的损耗和破坏。(5)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首先构建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维持型、经济优先型、集约发展型三种模式;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再次,结合水资源供给状况,构建模式选择方法,探究水资源阈值下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最优模式。研究认为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选择,该模式下,未来水资源供需情况一直表现为盈余,新疆水资源供给量能够满足需求量。用水效率的提高使得未来农村需水量降低,为城镇用水增加提供了可能;经济发展使得城镇需水量增加速度较快,但增加的需求量并没有增加水资源供给压力,而是在现有供给水平下进行的内部用水结构的调整。同时,该模式下,城镇二三产业增加值大幅度跃升。综合来看,集约发展模式实现了比现状维持模式更少的需水量、更大的二三产业增加值,而且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基本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要求。因此,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最适宜新疆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上述研究成果揭示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了未来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李影[8](2018)在《干旱区调水工程对调水区陆生植被的影响评价 ——以引哈济党工程为例》文中指出干旱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尤为脆弱,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需求,人们通过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人为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通过国内外调水工程研究,总结出调水对干旱区陆生植被的一般影响规律。本文以引哈济党工程为例,研究预测工程输水对调水区下游苏干湖湿地天然陆生植被的影响程度。苏干湖湿地为深居干旱区内陆的柴达木盆地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单元,湿地天然植被对于维持苏干湖水系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从保护干旱区湿地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根据Processing MODFLOW模型对调水后大苏干湖区面积和湿地地下水位的影响预测结果,初步确立引哈济党工程适宜调水量;在各调水方案的基础上,以干旱区天然植被与地下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分析预测调水实施5年、10年、20年、30年、50年后湿地地下水位下降对天然植被类型与面积变化的影响;并在植被稳定性变化的基础上,预测分析植被生物量与湿地植被景观的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考虑敦煌盆地需水量与苏干湖生态需水量,初步设定调水方案为丰水年调水1.0×108m3,平水年调水0.8×108m3,枯水年调水0.3×108m3;(2)不同工况引水50年后,除枯水年调水0.4×108m3工况外,其余工况调水后大苏干湖湖泊面积减少均不超过8%,地下水位降幅不足1m,湿地地下水水位0-1m区面积将持续下降;(3)湿地天然植被部分将发生演替,主要由湿生植被向中、旱生植被演变,影响集中在两湖间河道湿地及湿地外围边缘地带。具体表现为:(1)位于地下水浅埋区0-1m区沼泽将会局部退化或消失,50年后退化面积将达12 km2,占现状沼泽植被面积的2.14%;(2)调水30年后,地下水位1-3m区的盐生草甸面积将减少1%左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至大于2m时,部分湿生芦苇将演变为盐生芦苇,预测50年后盐生草甸将较现状增加0.34%;(3)地下水浅埋区3-5m区面积将逐年增加,变化区主要集中在苏干湖湿地外缘地带,预测较现状将增加4%以上;(4)调水后沼泽面积不断减少,灌丛面积不断增加,由于单位生物量不同,总体上调水后苏干湖湿地生物量较现状有所增加。(5)引哈济党工程运行50年后,湿地植被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由1.6149上升至1.6597,Shannon均匀度指数由0.7766上升至0.7982,优势度指数相对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与空间异质性增大,但现有优势种仍占绝对优势,湿地景观结构仍然具有稳定性。综上而言,引哈济党工程会对苏干湖湿地生态环境的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是可控的。

邢坤[9](2018)在《干旱内陆河融雪径流驱动因子及径流模拟研究 ——以奎屯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融雪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随机水文现象,在径流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而言,融雪径流对于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对于融雪径流的驱动因子研究逐渐成为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模拟技术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奎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融雪观测试验,研究微尺度积雪消融产流驱动因子的动态变化,提取影响积雪消融的关键因子,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积雪深度关键成分模型;探寻奎屯河流域水文气象因子的规律特性,基于Easy DHM模型构建适合奎屯河流域产汇流特点的融雪径流模型并模拟融雪径流量;通过“3S”集成技术,反演奎屯河流域高寒山区积雪覆盖率,利用试验数据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改进Easy DHM模型融雪产流模块,提高奎屯河流域日径流模拟精度,以期为奎屯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预测与管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奎屯河50a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上升的阶段性特征,存在1个突变时段(1990年),且在15~20年,25~30年周期变化较为显着;奎屯河50a降水变化呈显着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减少-增加的阶段性特征,存在1个突变时段(1981年),且在4~9年、12~20年、24~30年周期变化较为显着;奎屯河新渠首测站上游产流区13a积雪覆盖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四个高程带(>3700 m、2800~3700 m、2000~2800 m、<2000 m)的积雪覆盖率均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导致了融雪产流模式的空间差异性。奎屯河50a径流变化呈缓慢增大趋势,主要表现为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阶段性特征,存在两个突变时段(1982年、1996年),且在5~7年、10~18年、25~30年周期变化较为显着。(2)在微尺度融雪试验观测下,气温在-15~0℃范围内,融雪期无遮阴区融雪速率比遮阴区快0.4 cm/d;气温在0~15℃范围内,无遮阴区融雪速率比遮阴区快0.6 cm/d。气温是影响融雪速率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等温条件下净辐射决定融雪速率的变幅大小。遮阴区积雪温度中层与底层达到峰值的时间晚于表层,无遮阴区各层雪温日峰值均高于遮阴区,且日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遮阴区0.5~1h。遮阴区与无遮阴区的雪温梯度差的高值位区由表层向底层偏移。在不同融雪阶段,气象因子对积雪因子的影响程度各异,前期主要受控于气温,后期受控于净辐射;不同遮阴条件下二者受控于不同的气象因子,遮阴区主要受控于气温,无遮阴区受控于净辐射。(3)选取积雪深度作为主成分分析的主目标,从气温、净辐射、积雪温度、积雪含水率、积雪密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融雪产流驱动因子中提取出三个关键成分,即热力成分(气温>净辐射>积雪温度)、下垫面成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积雪成分(积雪含水率>积雪密度),建立了融雪产流驱动因子的主成分模型,获取其余驱动因子与积雪深度的隶属关系。(4)基于Easy DHM模型,利用2001~2013年奎屯河新渠首站及古尔图河新渠首站实测径流资料进行融雪径流模拟,两测站在参数率定前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54、0.58,经参数优化后为提升为0.69、0.73,验证期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67、0.70。奎屯河流域上述两测站同属于一个流域水系,在模型构建中,二者共用部分融雪、冻土类参数,该类参数敏感度排序靠前,模拟结果对河道形状、糙率等汇流参数的敏感性有一定要求。(5)经过对Easy DHM模型产流模块中度日因子法、修正融雪指数法以及积雪深度修正等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实现模型的集成及参数的分布式表达;改进后的奎屯河、古尔图河新渠首测站模拟结果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3、0.86,验证期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0、0.84,达到了提高融雪径流模拟精度的目的,使Easy DHM模型在干旱内陆河流域获得更好的适用性。

祁晓凡[10](2018)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二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进行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构建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第二大干旱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以黑河干流中游盆地为研究区,基于最新数据总结了黑河干流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溢出规律,取得了黑河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量化表达方面的新认识;建立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细致刻画了地下水流量及流速的时空分布,揭示了自然条件变化是中游盆地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因;预测了气候条件变化下研究区未来20年的多情景水资源变化,提出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案。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黑河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方面,基于黑河G312大桥测流数据总结草滩庄-G312大桥河段河水入渗量与来水量的控制性分段经验函数,依据函数计算该段黑河1990-2013年年均入渗量为4.71×108 m3/a。基于河道水均衡法计算1990-2013年莺落峡-草滩庄河段年均河水入渗量为2.03×108 m3/a,G312大桥-正义峡河段地下水溢出量为12.51×108 m3/a。(2)地下水系统方面,建立黑河干流中游盆地非均质各项异性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确定盆地地下水主径流区及高流速区。1990-2013年中游盆地地下水总体处于负均衡状态,年均-1.090×108 m3/a。2000年后黑河流域趋于丰水,地下水负均衡明显改善。依据数值模型计算莺落峡径流量多年均及4个典型保证率下的中游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多年均补给量为16.219×108 m3/a。通过设置水资源配置情景,定量识别盆地地下水补给项与排泄项的天然条件与人类活动作用。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强烈相互转化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典型特征。(3)未来水资源变化情景预估基于历史重现法与CMIP5气候模式预估进行。分析黑河流域气象要素与多个全球大气环流指数的遥相关;将未来流域降水与潜在蒸散量预估应用于未来莺落峡径流量、中游盆地降水量与陆面蒸散量等的预估。(4)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方面,基于中游盆地目标规划模型给定多个未来水资源变化情景下的优化灌区引水量、开采量与河水入渗量等,为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提供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输入数据。(5)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可持续利用分析表明,历史重现情景下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可持续;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地下水的负均衡状态明显改善;气候变化叠加节水灌溉情景在RCP4.5路径下,未来中游盆地地下水总体为正均衡,同时正义峡径流量可在更多年份满足国务院分水方案要求。节水灌溉是实现中游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二、石羊河地下水盆地的水资源构成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羊河地下水盆地的水资源构成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霍城县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水均衡法
        2.2.2 因子分析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水均衡分析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
    3.2 地下水位空间尺度变化特征
    3.3 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3.3.1 因子分析法验证
        3.3.2 人类活动驱动下水资源构成变化的具体分析
        (1)灌溉对田间入渗的影响
        (2)引水灌溉对河道入渗的影响
        (3)渠道建设对渠道入渗补给的影响
        (4)人工开采对排泄资源的影响
4 结论

(3)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治沙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沙漠考察与定位、半定位试验阶段(1959—1964)
    (二)大规模治沙工程建设阶段(1964—1979)
    (三)治沙科研进入新发展阶段(1980—1993)
    (四)治沙科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8)
    (五)治沙科研再上新台阶(2009—至今)
二、治沙科研主要进展
    (一)科学考察
        1. 对河西走廊沙区的考察(50年代末—60年代)
        2. 区域性专题考察(70年代中—80年代末)
        3. 沙区农业系统调查(90年代—2000年)
        4. 沙漠、戈壁和高寒沙化草地科学考察(2000年—2019年)
    (二)代表性研究
        1. 治沙理论研究
        2. 风沙运动规律与近地表沙尘研究
        3. 沙旱生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4. 绿洲边缘积沙带研究
        5. 沙地水分平衡与固沙造林研究
        6. 固沙植被水文过程研究
        7. 青土湖输水的生态响应研究
        8. 逆境胁迫下沙旱生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9.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1 0. 沙旱生植物物候研究
        1 1. 荒漠生态定位观测研究
        1 2. 区域荒漠化监测研究
        1 3. 退化植被恢复研究
    (三)主要治沙措施
        1.“固身消顶、截腰分段”治沙技术
        2.“前挡后拉”固沙技术引进与应用
        3. 植物治沙技术
        4. 机械固沙技术
        5. 化学治沙技术
        6. 综合治沙技术与模式
        7. 沙旱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沙产业发展
    (四)合作与交流
        1. 国内合作与交流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存在主要问题
四、研究展望
    (一)加强治沙理论研究。
    (二)加强退化防护体系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机制及稳定性调控技术研究。
    (三)加强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四)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五)加强防沙治沙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
    (六)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4)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土资源匹配度研究现状
        1.2.2 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研究现状
        1.2.3 DEA模型用于水土资源效率评价研究的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2.2.2 经济发展现状
    2.3 水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3.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自然条件
        2.3.2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构成
        2.3.3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3.4 内陆河流域行业用水结构
    2.4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2.4.1 内陆河流域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2.4.2 内陆河流域农业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2.4.3 内陆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
第三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1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指标的选取
        3.1.3 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动态变化
    3.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3.2.1 指标选取
        3.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4.1.1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的测算
        4.1.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结果与分析
    4.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
    4.3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
        4.3.1 变量的选取
        4.3.2 模型建立
        4.3.3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优化调控
    5.1 优化措施的效益分析
        5.1.1 调控灌溉系数
        5.1.2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5.1.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5.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优化措施
        5.2.1 政策措施
        5.2.2 技术措施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研究现状
        1.2.2 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土壤参数测定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2.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2 包气带岩性结构分布特征
第三章 降雨入渗原位试验方案及室内试验
    3.1 原位试验区概况
        3.1.1 原位试验区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
        3.1.2 原位试验区组成
    3.2 包气带水分特征参数
        3.2.1 包气带水分特征参数的概述
        3.2.2 包气带水分特征参数的测定
        3.2.3 基于Hydrus-1D软件对非饱和带水分特征参数的反演
        3.2.4 非饱和带水分特征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原位观测的不同包气带岩性结构水分运移规律
    4.1 研究区降水特征分析
    4.2 不同包气带岩性结构对水分运移的影响
        4.2.1 不同包气带岩性结构含水率变化规律
        4.2.2 不同包气带岩性结构水分传输滞后响应时间分析
        4.2.3 不同包气带岩性结构总水势变化规律
第五章 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5.2 不同岩性结构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研究
        5.2.1 单一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5.2.2 层状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5.2.3 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对比分析
    5.3 不同情景条件下降雨入渗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挠力河流域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三江平原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势—研究的紧迫性
        1.1.2 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平衡研究的必要性
        1.1.3 水土资源平衡研究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
        1.1.4 挠力河流域水土综合利用特点及区域研究的示范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耕地利用
        1.4.2 水土资源平衡
        1.4.3 缺资料区遥感驱动式水文模型
        1.4.4 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
        1.4.5 动态评述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构想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点
第2章 水土资源平衡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流域水循环理论
        2.1.2 耕地利用及水土资源平衡
        2.1.3 流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
    2.2 相关概念
        2.2.1 蒸腾、蒸散和蒸发
        2.2.2 陆面潜在蒸散量
        2.2.3 陆面实际蒸散量
    2.3 研究框架
        2.3.1 有效耕地信息的提取
        2.3.2 遥感驱动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2.3.3 水分平衡评价及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
        2.3.4 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平衡及应对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流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
        3.1.2 地形地貌条件
        3.1.3 气候及水文状况
        3.1.4 土壤条件
        3.1.5 社会经济条件
    3.2 背景数据库建立
        3.2.1 MODIS数据源
        3.2.2 气象数据源
        3.2.3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源
        3.2.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挠力河流域耕地信息提取及耕地格局
    4.1 耕地信息统计理论假设
        4.1.1 灰色系统理论
        4.1.2 耕地信息统计理论假设
    4.2 挠力河流域有效耕地提取
        4.2.1 有效耕地提取思路
        4.2.2 有效耕地提取数值过程
    4.3 挠力河流域耕地格局研究
        4.3.1 测度模型及处理方法
        4.3.2 耕地格局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平衡影响关键参数计量
    5.1 降雨量变化特征
        5.1.1 数据空间插值
        5.1.2 研究方法
        5.1.3 变化特征分析
    5.2 常年地表蒸散特征
        5.2.1 估算方法
        5.2.2 地表蒸散结果分析
    5.3 地表植被要素条件
        5.3.1 叶面积指数
        5.3.2 植被覆盖度
        5.3.3 根系深度
    5.4 挠力河流域下垫面条件
        5.4.1 水利工程条件
        5.4.2 历史土地利用状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挠力河流域遥感驱动式水文模型构建
    6.1 需求分析与模型构建思路
    6.2 DTVGM模型原理及其改进
        6.2.1 模型原理
        6.2.2 DTVGM的改进
    6.3 模型水循环过程
        6.3.1 植被截留过程
        6.3.2 融雪模型
    6.4 蒸散发模型
        6.4.1 产流模型
        6.4.2 汇流模型
    6.5 模型能量传输过程
        6.5.1 净辐射计算模型
        6.5.2 日升/日落时间计算
        6.5.3 日均太阳温度
        6.5.4 瞬时大气温度
    6.6 其它循环过程
        6.6.1 土壤水分参数
        6.6.2 植被覆盖率计算
    6.7 模型的开发
        6.7.1 植被截留蒸发函数
        6.7.2 地表有效降雨量函数
        6.7.3 地表实际蒸散发函数
        6.7.4 土壤水模拟函数
        6.7.5 产流计算函数
    6.8 流域水文信息数据库
    6.9 模型参数
        6.9.1 基础数据源项
        6.9.2 反演过程项
    6.10 参数验证
    6.11 本章小结
第7章 挠力河流域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
    7.1 耕地利用下气候水分平衡效应
        7.1.1 研究思路
        7.1.2 研究方法
        7.1.3 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
        7.1.4 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
        7.1.5 气候水分盈亏变化格局
        7.1.6 耕地利用下气候水分平衡效应
    7.2 耕地利用下作物水分平衡效应
        7.2.1 研究思路
        7.2.2 研究方法
        7.2.3 作物需水量分析
        7.2.4 有效降雨量
        7.2.5 作物水分盈亏评价
        7.2.6 耕地利用下作物水分平衡效应
    7.3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及其变化效应
        7.3.1 研究方法
        7.3.2 农田土壤水分胁迫蒸散量
        7.3.3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耕地利用下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平衡综合应对
    8.1 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平衡
        8.1.1 水土资源平衡计算模型
        8.1.2 水土资源平衡研究路线
    8.2 挠力河流域农田精准灌溉管理
        8.2.1 需求分析与思路
        8.2.2 利用AgentLA辅助进行农田灌溉管理分区
        8.2.3 灌溉管理分区结果
    8.3 挠力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的适应对策
        8.3.1 科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8.3.2 实施区域间调水工程
        8.3.3 实施农田精准灌溉管理
        8.3.4 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7)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路径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内涵与耦合机理分析
    2.1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2.1.1 概念界定
        2.1.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
        2.1.3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条件
        2.1.4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目标
    2.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分析
        2.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2.2.2 水资源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
第3章 新疆城镇化、水资源概况分析
    3.1 新疆城镇化概况分析
        3.1.1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
        3.1.2 新疆城镇化发展特点
        3.1.3 新疆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
    3.2 新疆水资源概况分析
        3.2.1 水资源量基本状况
        3.2.2 水资源供给状况
        3.2.3 水资源利用及消耗状况
        3.2.4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方法——VAR模型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及基本检验
    4.3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
        4.3.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与趋势
        4.3.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4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耦合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2 研究方法
        5.2.1 综合指数
        5.2.2 耦合度模型
        5.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类及判别标准
    5.3 结果分析
        5.3.1 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5.3.2 耦合度结果分析
        5.3.3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3.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6.1 城镇化模式假定
        6.1.1 现状维持型模式假定
        6.1.2 经济优先型模式假定
        6.1.3 集约发展型模式假定
    6.2 不同模式下水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建模的目的
        6.2.2 系统模型的边界
        6.2.3 系统子模块划分与各子系统方程的构建
        6.2.4 系统结构流程图
    6.3 模型参数估计与有效性检验
        6.3.1 参数种类以及估计途径
        6.3.2 主要参数的确立
        6.3.3 参数检验的主要方法
        6.3.4 水资源需求系统的参数有效性检验
    6.4 不同城镇化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预测
        6.4.1 现状维持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2 经济优先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3 集约发展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5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模式选择
        6.5.1 模式选择方法
        6.5.2 模式选择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城镇化发展策略
        7.2.2 水资源优化利用策略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致谢

(8)干旱区调水工程对调水区陆生植被的影响评价 ——以引哈济党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跨流域调水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2.2 跨流域调水对水环境与植被的影响
        1.2.3 干旱区地下水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1.2.4 研究区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章 干旱内流区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植被影响评价研究
    2.1 干旱区调水对植被影响的一般规律
        2.1.1 干旱内流区特点
        2.1.2 干旱区调水对植被的影响规律
        2.1.3 主要影响因素
    2.2 评价方法与研究思路
        2.2.1 评价指标与预测依据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方法
        2.2.4 技术路线
    2.3 数据与资料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条件
    3.3 植被概况
        3.3.1 主要植被类型及优势种
        3.3.2 植被覆盖度
    3.4 动物资源
    3.5 水资源动态特征
    3.6 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章 引哈济党工程对苏干湖湿地水文情势的影响
    4.1 引哈济党工程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调水路线
        4.1.3 调水方案
    4.2 预测范围与方法
        4.2.1 预测范围
        4.2.2 预测方法
    4.3 工程对苏干湖湿地水文情势的影响
        4.3.1 水量平衡
        4.3.2 地下水位变化
        4.3.3 湿地响应
第五章 调水对苏干湖湿地植被变化影响预测
    5.1 干旱区天然植被与地下水位的定量关系
    5.2 调水方案下植被类型与面积变化
        5.2.1 植被类型现状
        5.2.2 植被类型与面积变化预测
    5.3 植被生物量变化预测
    5.4 植被景观多样性变化预测
        5.4.1 景观多样性评价指标
        5.4.2 景观多样性变化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特色和创新点
        6.2.2 建议
        6.2.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2.在研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干旱内陆河融雪径流驱动因子及径流模拟研究 ——以奎屯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第2章 奎屯河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流域水系
    2.4 气象特征
    2.5 自然资源
    2.6 水文生态
第3章 流域气象因子动态演变规律
    3.1 气温长序列演变规律
    3.2 降水长序列演变规律
    3.3 雪盖时空演变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域水文因子动态演变规律
    4.1 径流长序列演变规律
    4.2 水文气象因子内在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尺度融雪产流过程驱动因子动态变化研究
    5.1 试验介绍
    5.2 有、无遮阴区融雪产流驱动因子动态变化特征
    5.3 有、无遮阴区融雪因子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雪期积雪深度关键成分提取模型构建
    6.1 主成分分析法
    6.2 构建融雪期积雪深度关键成分提取模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奎屯河流域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构建及径流模拟
    7.1 奎屯河流域径流模拟概述
    7.2 EASYDHM模型及建模原理
    7.3 奎屯河流域EASYDHM分布式水文模型前处理
    7.4 奎屯河流域EASYDHM分布式水文模型后处理
    7.5 EASYDHM模型融雪产流模块改进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要含水层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黑河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气象
        2.1.2 水文
        2.1.3 区域地质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流域含水层结构与富水性
        2.2.2 中游盆地结构
        2.2.3 地下水流系统
        2.2.4 地下水水化学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2.3.1 开发利用历史
        2.3.2 开发利用现状
    2.4 经济社会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黑河干流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溢出规律
    3.1 河水入渗规律
        3.1.1 莺落峡-草滩庄河段
        3.1.2 草滩庄-G312大桥河段
        3.1.3 梨园河入渗规律
        3.1.4 东总干与西总干入渗规律
    3.2 地下水溢出规律
        3.2.1 河道水均衡法
        3.2.2 枯季河道水均衡比例法
    3.3 本章小结
4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型范围
        4.1.2 边界条件
        4.1.3 含水层概化
        4.1.4 水文地质参数
        4.1.5 源汇项
    4.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数值离散
        4.2.3 初始条件
        4.2.4 源汇项模拟
        4.2.5 模型识别与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流系统分析
    5.1 地下水流量时空变化
    5.2 地下水流速时空变化
    5.3 地下水水均衡
    5.4 子盆地地下水水均衡
    5.5 黑河干流逐月径流过程
    5.6 地下水资源评价
    5.7 水资源变化的天然条件与人类活动作用量化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CMIP5模式的黑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6.1 黑河流域气象要素与全球大气环流指数的遥相关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周期性分析
        6.1.4 遥相关分析
    6.2 未来气候预估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研究方法
    6.3 统计降尺度模型
        6.3.1 预报因子选择
        6.3.2 模型率定与验证
    6.4 CMIP5模式区域适用性评价
    6.5 黑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6.5.1 流域未来降水预估
        6.5.2 流域未来气温预估
        6.5.3 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预估
    6.6 气候变化预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6.6.1 莺落峡径流量
        6.6.2 陆面蒸散量
    6.7 本章小结
7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水资源优化利用模型
    7.1 目标规划模型概述
        7.1.1 模型建立依据
        7.1.2 模型结构
        7.1.3 目标规划模型
    7.2 模型识别与验证
    7.3 目标规划模型预测
        7.3.1 不同莺落峡来水量下模型预测
        7.3.2 基于灌溉定额的模型预测
    7.4 本章小结
8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8.1 基于历史重现法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8.2 基于气候变化与规划模型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8.2.1 RCP4.5路径
        8.2.2 RCP8.5路径
    8.3 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8.3.1 RCP4.5路径
        8.3.2 RCP8.5路径
    8.4 未来正义峡径流过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四、石羊河地下水盆地的水资源构成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张掖现代城市规划响应机制研究[D]. 滕泽广.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霍城县地下水资源构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霍世璐,王文科,段磊,李瑛,张琛,刘明明,曾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2)
  • [3]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J]. 徐先英. 甘肃林业, 2019(04)
  • [4]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D]. 徐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5]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D]. 虞佩媛. 长安大学, 2019(01)
  • [6]挠力河流域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D]. 周浩. 东北大学, 2018
  • [7]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张振龙. 新疆大学, 2018(12)
  • [8]干旱区调水工程对调水区陆生植被的影响评价 ——以引哈济党工程为例[D]. 李影. 西北大学, 2018(01)
  • [9]干旱内陆河融雪径流驱动因子及径流模拟研究 ——以奎屯河流域为例[D]. 邢坤.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祁晓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标签:;  ;  ;  ;  ;  

石羊河地下水流域水资源构成与合理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