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西南四省五方汉语协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

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西南四省五方汉语协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潘泽远,龙纪文[1](1997)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文中指出 西南四省五方(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广西)中语会第六届年会于1996年10月4日至6日在贵州省城贵阳市召开。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会10月4日的开幕式由贵州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龙纪文主持,贵州省中语会理事长蒋南华教授致开幕词,应邀前来讲学的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向大会表示祝贺。会上宣读了全国中语会等单位发来的贺电。开幕式后,大会就提高中

黄真金[2](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尚巾斌[3](2018)在《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在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下,考察湖南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表现,探究导致该地区土家语濒危的原因,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挽救土家语免于走向灭绝所进行的土家语“接龙”和“传承”语言教学,祈望在国际濒危语言复兴与保持研究的背景下,探索适合湘西地区土家语有效复兴的特色有效之路,维护地区语言生态平衡。本研究基于以下动因;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产生了语言求同需求,导致以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力量为依托的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包围和入侵,造成大量少数族裔迫于压力放弃母语,转用强势语言,引起众多弱势语言濒危,造成全球语言多文化样性减少。土家语正是其中极速走向濒危的语言之一。本研究首先概览了世界和中国语言生态格局,梳理了世界和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发展与成果,提出了研究设计与问题。进而对语言濒危研究的视角理论生态语言学进行了概念、发展、内涵范式的综述,并进一步详述了语言赖以生存的语言生态系统理和导致语言濒危的内生态环境与外生态环境构成。在理论要义的指导下,笔者深入到湘西土家语保留区龙山县、永顺县对山乡九年制学校100位4年级和7年级学生就土家语的使用活力和语言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24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了湘西地区土家族在家语语言代际传承、族群语言态度、语言使用人口及其比例、以及语言使用域等方面的濒危表现。同时,笔者深入靛房镇石提村展开了土语言濒危现状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手段,深入进行土家族语言态度的个案研究。论文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范式,探析湘西地区土家语在纵向历史进程中走向濒危的外部语言环境和内部语言环境。笔者认为,土家语和土家族长期处于中原汉语言文化的包围之中,中央历代王朝对家族地区的统治和汉语言文化教育的推广是导致土家语濒危的外部主导力量;而土家语自身结构与汉语在语言谱系和类型学上的亲缘关系,使得土家语在与汉语的生态接触中,容易受到强势汉语的影响。根据语言生态接触的理论观点,土家语母语人习得汉语的难度相对较小,这是导致土家语濒危的内生态环境。土家语与汉语的生态接触,导致了土家语在音系、词汇、句法等层面均明显受到汉语的影响,语言结构呈现向汉语靠拢的趋势,这是土家语濒危的结果和表现。最后笔者总结了世界濒危语言复兴运动成功案例和教学模式,并在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框架下,对湘西地区的土家语传承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对教学点的和地方教育政策制定、管理部门进行的大量走访和调查基础上,对湘西地区土家语的复兴和保持教育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理论和视角入手,运用语言人类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探索湘西地区土家语的濒危和复兴与传承教育实践,丰富了中国濒危语言的研究内涵。本研究对科学、客观地认识土家语的濒危原因,引导土家人对母语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采取逆转语言转用的有效应对策略有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对地方政府规划土家语、汉语或者苗语、汉语的双语双文教学,制定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双语或多语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栋[4](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丁伟[5](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着,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着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着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3)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语言生态格局与语言濒危
        1.1.2 中国语言生态格局与语言濒危
    1.2 国际濒危语言研究综观
        1.2.1 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濒危语言的重视与保护措施
        1.2.2 国际濒危专项基金和组织机构
        1.2.3 濒危语言会议、学术着述
        1.2.4 濒危语言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
        1.3.1 发展历程与成就
    1.4 濒危语言的界定维度研究
        1.4.1 国际界定维度
        1.4.2 中国濒危语言标准体系的研究
    1.5 濒危语言研究价值
        1.5.1 濒危语言的精神层面价值
        1.5.2 濒危语言的实用层面价值
    1.6 研究设计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2 研究问题与方法
        1.6.3 研究意义
        1.6.4 论文结构
    1.7 小结
第二章 生态语言学理论综述
    2.1 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2.1.1 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的形成
        2.1.2 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的发展
    2.2 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范式——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
        2.2.1 豪根范式——语言生态学
        2.2.2 韩礼德范式——生态语言学
        2.2.3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2.3 生态语言学研究现状
        2.3.1 生态语言学国际研究现状简述
        2.3.2 生态语言学国内研究现状
    2.4 生态语言学产生与发展的哲学溯源
        2.4.1 整体论思想为生态语言学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4.2 生态学理论提供的表达方式
        2.4.3 早期朴素生态语言观提供的思想基础
    2.5 语言生态观隐喻批评
        2.5.1 生态与生态学
        2.5.2 “语言生态”隐喻证伪
        2.5.3 “新”语言生态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言生态系统与语言生态环境
    3.1 语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关联
        3.1.1 结构
        3.1.2 关联
    3.2 语言系统的生态环境
        3.2.1 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3.2.2 自然结构环境
        3.2.3 社会结构环境——经济因子、民族因子、政治因子、宗教因子
        3.2.4 文化结构环境—物质因子、思维因子、观念因子、习俗因子
        3.2.5 人群系统—意向因子、情感因子、心理因子
    3.3 语言接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家语濒危现状调查研究
    4.1 土家族与土家语简介
        4.1.1 土家族概貌
        4.1.2 土家族族源考
        4.1.3 土家语语言与文字
    4.2 土家语濒危的界定标准
    4.3 土家语语言活力评估调查
        4.3.1 土家语代际传承现状
        4.3.1.4 土家语使用人口绝对数量
        4.3.1.5 土家语使用人口占语言总人口的比例
        4.3.1.6 土家语地理范围分布的缩小
        4.3.2 土家语语言态度调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家语濒危的外生态环境
    5.1 土家语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改观
        5.1.1 地理交通的改观
        5.1.2 气候与景观的改变
    5.2 社会结构环境改观引起的语言转用
        5.2.1 土司制度下的政治汉化与当地汉化进程
        5.2.2 清朝“改土归流”变革加剧土家族汉化
        5.2.3 汉语汉学教育加速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
        5.2.4 汉族人口大量迁入促使“土、汉”语言文化接触
        5.2.5 经济活动方式的革新导致对汉语需求的扩大
    5.3 土家族文化结构对土家语发展的制约
        5.3.1 宗教习俗因子
        5.3.2 语言观念因子
    5.4 .土家族社会心理因素与土家语濒危
        5.4.1 情感因子
        5.4.2 认识因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家语濒危的内生态环境
    6.1 土家语、汉语的语言谱系关系与土家语濒危
        6.1.1 土家语与汉语的语言类型距离
        6.1.2 土家语与汉语音系结构的类同
        6.1.3 土家语词汇结构与汉语词汇结构相似
    6.2 语言生态接触与土家语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退化
        6.2.1 土家语语音受汉语的影响
        6.2.2 土家语词汇受汉语的影响
        6.2.3 土家语语法受汉语的影响
    6.3 土家语书写系统的缺失与土家语濒危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家语的保持与复兴的生态对策
    7.1 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7.1.1 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理论综述
        7.1.2 世界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成功案例
        7.1.3 启示与借鉴
    7.2 语言规划与土家语的保持、复兴
        7.2.1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地位规划
        7.2.2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本体规划
        7.2.3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习得规划
    7.3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反思与建议
        7.3.1 湘西自治州双语教育的战略失误与新定位
        7.3.2 土家语复兴中的规划建议
        7.3.3 倡导土家语的声望规划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家语语言活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土家族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一)
附录三 土家族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二)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着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研讨盛会——西南四省五方中语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J]. 潘泽远,龙纪文.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3]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D]. 尚巾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西南四省五方汉语协会'96年会在贵阳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