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黑色素瘤神经外胚细胞瘤的临床、X 线和超微结构观察

婴儿黑色素瘤神经外胚细胞瘤的临床、X 线和超微结构观察

一、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临床、X线及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军,江涛,陈忠平,于士柱[1](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历史,重点介绍1979年(第一版)至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包括肿瘤分类框架、类型/亚型和分级。本文讲述第一版至第四版以组织学为基础的分类,历经第四版修订版的尝试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子信息及实践方法联盟-非WHO官方组织的7次更新,发展到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新版肿瘤分类)中更多的由生物学和分子特征定义的肿瘤实体。儿童型弥漫性胶质瘤由于分子遗传学不同,从弥漫性胶质瘤中独立出来,也是新版肿瘤分类的重要变化之一。本文还以新版肿瘤分类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为线索,介绍各个类别肿瘤类型/亚型的演变,包括因何增加、删除或更改命名。新版肿瘤分类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方法力求为与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相一致,分级标准在组织学特征的基础上增加分子参数。新版肿瘤分类为临床诊疗设定了新标准,期待未来可以促进临床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

谢新生[2](2021)在《Arl13b调控VEGFR2信号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神经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为一种具高度侵袭性,增殖能力强,最具破坏性和致命性的肿瘤之一。目前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放疗。尽管通过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但大多数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中位生存期很少超过16个月,整个病程的生活质量较差。在对胶质瘤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胶质瘤患者中主要有TERT、PTEN、Tp53、EGFR、IDH、VEGF、TSC和CDKN2A等基因发生突变,但其发病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Arl13b为一个小分子GTP酶,被认定为纤毛的一个标志蛋白,高度富集于纤毛,它在个体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变将导致Joubert综合征。近年来,研究还证实Arl13b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R2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功能是在各种生理病理情况下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介导血管的新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对临床样本研究,我们发现Arl13b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与Arl13b相互作用蛋白发现Arl13b与VEGFR2具有相互作用。胶质瘤瘤体中血管异常丰富,近年来针对抗肿瘤血管生成这一治疗策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并且也取得不错的效果。Arl13b是否调控VEGFR2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为本研究论证的重点。本次研究从生物信息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临床队列研究等多方位进行探索验证,试图阐明Arl13b调控VEGFR2的分子机制,并证明Arl13b-VEGFR2信号轴在调控胶质瘤恶性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靶点价值。本研究将有助于明确胶质瘤恶性增殖的分子机制,为未来胶质瘤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酵母双杂交寻找与Arl13b相互作用蛋白方法:1.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Arl13b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通过基因功能查询分析选取出感兴趣的基因,利用GST Pull-Down、CO-IP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相互作用。2.对Arl13b与VEGFR2各自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段,寻找它们之间各自结合的区段,以为后期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1.我们钓取到VEGFR2这个蛋白,经GST Pull-Down、CO-IP、免疫荧光等实验证实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作用。2.分别纯化Arl13b和VEGFR2后进行MBP Pull-Down实验进一步证实它们之间具有直接相互作用。3.分别对VEGFR2和Arl13b进行分段,CO-IP实验证实Arl13b与VEGFR2的胞内酪氨酸激酶区段结合,VEGFR2与Arl13b全长结合。第二部分:在动物水平探索Arl13b是否调控血管形成方法:1.我们分别将Arl13b条件敲入(Rosa26LSL-Arl13b/+)或条件敲除(Arl13bFL/FL)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Tie2-Cre/Tek-Cre杂交,分别构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和特异敲除Arl13b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运用视网膜血管染色技术检测Arl13b高表达或敲除的小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分布和密度等情况。2.进一步,我们分别将Arl13b条件敲入(Rosa26LSL-Arl13b/+)或条件敲除(Arl13bFL/FL)的转基因小鼠与诱导型Tek-Cre ERT2杂交,分别构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和特异敲除Arl13b的转基因小鼠模型,Tamoxifen诱导,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rl13b高表达或敲除的小鼠脑组织中血管的形态、分布和密度等情况。结果: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幼鼠眼球视网膜血管脉络前端血管微丝生成增多,同时动静脉血管面积增大;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敲除Arl13b后幼鼠眼球视网膜血管脉络辐射半径减小,尖端血管微丝生成减少,动静脉血管面积减小。2.同样,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后,小鼠脑组织血管数量、面积、分支及出芽数量均增加,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变松弛;相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敲除Arl13b后,小鼠脑组织血管数量、面积、分支及出芽数量均减少,血管基膜、周皮覆盖度增加,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变紧密。第三部分:在动物水平研究Arl13b是否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调控肿瘤生长方法:1.我们将Arl13b条件敲入(Rosa26LSL-Arl13b/+)的转基因小鼠与诱导型Tek-Cre ERT2小鼠杂交,构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的转基因小鼠模型(Rosa26LSL-Arl13b/+;Tek-Cre ERT2+),将鼠源的表达荧光素酶的神经胶质瘤细胞GL261-Red-Fluc定位注射到Rosa26LSL-Arl13b/+;Tek-Cre ERT2+及对照小鼠的大脑纹状体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观察小鼠的生存期。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Rosa26LSL-Arl13b/+;Tek-Cre ERT2+和对照小鼠神经胶质瘤组织中血管的形态、分布和密度等情况。2.将Arl13b条件敲除(Arl13bFL/FL)的小鼠与Tek-Cre ERT2杂交,构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Arl13b的小鼠模型(Arl13bFL/FL;Tek-Cre ERT2+),将鼠源的表达荧光素酶的神经胶质瘤细胞GL261-Red-Fluc定位注射到Arl13bFL/FL;Tek-Cre ERT2+及对照小鼠大脑纹状体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观察小鼠的生存期。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rl13bFL/FL;Tek-Cre ERT2+和对照小鼠神经胶质瘤组织中血管的形态、分布和密度等情况。3.将Arl13b条件敲除(Arl13bFL/FL)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Tie2-Cre/Tek-Cre杂交,构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敲除Arl13b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在敲除Arl13b的小鼠及对照小鼠皮下移植黑色素瘤细胞,监测瘤体的生长情况并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rl13b敲除及对照小鼠瘤体组织中血管的形态、分布和密度等情况。结果: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高表达Arl13b,小鼠脑部胶质瘤瘤体组织中血管数量、面积及血管芽体数量均增加,血管基膜覆盖度降低,瘤体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小鼠生存期缩短。2.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敲除Arl13b,小鼠脑部胶质瘤瘤体生长速度慢于对照组,小鼠生存期得到延长。3.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敲除Arl13b后,小鼠皮下黑色素瘤瘤体组织生长速度慢于对照组。敲除Arl13b后,瘤体组织血管数量和面积均减少,血管基膜、周皮覆盖度增加,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变紧密。第四部分: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研究Arl13b调控VEGFR2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1.构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干扰Arl13b的稳定细胞系,免疫荧光检测干扰Arl13b后Arl13b和VEGFR2在细胞纤毛中定位的变化。2.在HEK293T细胞中外转Flag-VEGFR2质粒,同时共转GFP-Arl13b或对照质粒,检测VEGFR2及其下游分子活化水平。3.检测过表达及干扰Arl13b的稳定细胞系中VEGFR2及其下游分子活化水平,同时检测干扰Arl13b后对ECV304细胞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4.在HEK293T细胞中外转Flag-VEGFR2质粒,同时共转HA-Arl13b或对照质粒,检测VEGFR2在细胞膜上定位的变化。结果:1.Arl13b和VEGFR2共定位于纤毛中,干扰Arl13b后VEGFR2在纤毛中的定位减少。2.Arl13b与VEGFR2相互作用,促进VEGF-VEGFR2通路活化。3.Arl13b影响VEGFR2的内吞,过表达Arl13b,细胞膜上VEGFR2量增多。第五部分:探索神经胶质瘤临床样本中Arl13b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神经胶质瘤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Arl13b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水平。2.收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Arl13b在人神经胶质瘤组织样本中表达情况。3.采用―德国半定量系统‖评分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评分统计,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 rank检验分析Arl13b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rl13b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其他肿瘤。2.在GEO数据库神经胶质瘤单细胞测序数据中,Arl13b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细胞。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rl13b在不同分级的人神经胶质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rl13b在神经胶质瘤患者瘤体组织中高表达,且Arl13b的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的分级相关。4.生存分析显示Arl13b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Arl13b表达越高,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越短。第六部分: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研究Arl13b促进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1.检测不同神经胶质瘤细胞株中Arl13b的表达情况,选取Arl13b低表达的细胞株用过表达Arl13b的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Arl13b稳定细胞株。2.利用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检测神经胶质瘤细胞过表达Arl13b后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用Hedgehog通路抑制剂GANT61处理后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3.检测过表达Arl13b的神经胶质瘤稳定细胞系中Hedgehog靶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检测VEGF-A的表达量变化。4.用慢病毒感染U118-MG和U87-MG细胞构建过表达Gli2激活形式(Gli2A)的稳定细胞系,检测Hedgehog靶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检测VEGF-A的表达量变化。同时利用Hedgehog通路抑制剂GANT61抑制通路活性,检测VEGF-A的表达量变化。5.构建VEGF-A启动子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Gli2是否调控VEGF-A。6.免疫荧光检测过表达Arl13b的神经胶质瘤稳定细胞系中Arl13b在外泌体中定位情况。收集培养上清,提取上清中外泌体,检测Arl13b是否随外泌体分泌。7.用提取的外泌体培养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免疫荧光检测Arl13b是否随外泌体被ECV304细胞摄取,并检测ECV304细胞中VEGFR2及其下游分子活化水平。结果:1.在检测的4株神经胶质瘤细胞系中,U87-MG细胞系中Arl13b表达量最低,用过表达Arl13b慢病毒感染U87-MG细胞系后,细胞中Hedgehog通路被激活。2.过表达Arl13b后,U87-MG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用GANT61抑制通路活性后,U87-MG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3.过表达Arl13b后,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加强,用GANT61抑制通路活性后,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抑制。4.过表达Arl13b后,U87-MG细胞中Hedgehog通路被激活促进VEGF-A的表达。5.在神经胶质瘤细胞U118-MG和U87-MG中,过表达Gli2A激活Hedgehog通路并促进VEGF-A的表达。用GANT61抑制通路活性后,VEGF-A表达下调。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edgehog通路能够调控VEGF-A的表达。7.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的Arl13b能够随外泌体分泌至胞外,并且能够被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促进VEGF-VEGFR2通路活化。结论:1.Arl13b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胶质瘤生长,活化的Hedgehog通路促进VEGF-A的表达促进瘤体血管生成。2.神经胶质瘤细胞中Arl13b以外泌体形式分泌至组织间隙中被血管内皮细胞摄取,摄取的Arl13b与VEGFR2结合激活VEGF-VEGFR2通路,促进瘤体血管生成。3.Arl13b与VEGFR2相互作用协同VEGF激活VEGF-VEGFR2通路,促进神经胶质瘤血管生成,促进瘤体的生长。

马焕,李鹍,叶丽娟,李振辉,王瑶,王洪波[3](2020)在《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文中研究表明体表肿块样恶性病变组织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异质性明显,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此类大部分病变恶性程度高,分化差,浸润生长明显,复发转移率高,因此准确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和MRI是此类疾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解剖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及信号、边缘、周围结构改变等情况,特别是可以提供临床查体难以准确评估的肿瘤深部范围及边界的信息,这对于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评估病变的可切除性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有很大帮助。为了更好认识和正确诊断此类疾病,笔者搜集本院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丰富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此类疾病影像学诊断水平。

赖祥梦[4](2020)在《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rs of intermediate differentiation,PPTIDs)是极其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实体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PPTID是可表现出低风险(Ⅱ级)和高风险(Ⅲ级)的恶性肿瘤,这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于PPTID的分级标准仍不明确,以有丝分裂像计数、NF(Neurofilament protein)免疫表达和KI67增殖指数这些指标的分级标准尚存在争议。2006年,一项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cDNA 研究显示,CD2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in Melanomas)、POU4F2(POU Class 4 Homeobox 2)和 HOXD13(Homeoboxprotein D13)在松果体细胞瘤(Pineocytoma,PC)、PPTIDsⅡ级、正常松果体和脑组织中缺失或表达非常低,而这四个基因在松果体母细胞瘤(Pineoblastoma,PB)和PPTIDsⅢ级中表达明显升高。因此,我们通过分析有助于区分PPTIDs分级的生物标志物(CD24、PRAME、POU4F2和HOXD13)的表达和预后,找出对PPTID分级和预后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为PPTIDs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方战区总医院29例临床及预后资料完整的PPTIDs患者,同时收集松果体细胞瘤(PC),松果体母细胞瘤(PB),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astrocytoma,D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和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病例。对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及松果体区其他肿瘤进行了 CD24、PRAME、POU4F2和HOXD13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 rank检验评估生物指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CD24和PRAME对PPTIDs分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确定其用于分级诊断的截断值(cutoff value)。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总体生存期差异。结果:1.在PPTIDs Ⅲ级中CD24和PRAME的表达分别为9/11(81.8%)和8/11(72.7%)显着高于 PPTIDs Ⅱ 级分别为 6/18(33.3%)和 5/18(27.8%)(p 值分别为0.021和0.027);然而,HOXD13和POU4F2在PPTIDs Ⅱ和Ⅲ级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异(p值分别为0.671和1.000)。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高表达CD24和PRAME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49和0.004)。2.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低级别肿瘤(包括PC、DA和AA),CD24和PRAME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别肿瘤(包括PB和MB)中普遍存在高表达。通过ROC曲线我们可知CD24和PRAME对PPTIDs分级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8%和72.7%)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2.2%)。3.CD24和PRAME的PPTIDs分级结果基本符合WHO标准,Case15根据WHO的组织学分级标准被诊断为PPTIDs Ⅱ级,但CD24在该例肿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PRAME在该例肿瘤细胞中为局灶阳性表达。根据随访资料显示,该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存活16个月,这种情况提示为较差的预后,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PPTIDsⅢ级。Case21根据WHO组织学分级标准被诊断为PPTIDsⅢ级,但该例患者的肿瘤细胞中CD24和PRAME均呈阴性表达,患者存活20个月未复发,预后良好,提示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PPTIDsⅡ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发现联合CD24和PRAME表达用于PPTIDs分级可能比仅使用WHO现有诊断标准更有价值。结论:CD24和PRAME是PPTIDs分级和预后评估新的标志物,其表达与WHO分级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CD24和PRAME的表达可能是WHO分级标准的重要补充指标,并有助于指导PPTIDs患者的治疗决策。

王雨欣[5](2016)在《结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回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3至2015年间收治的46例(46眼)具有完整随访过程的结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回顾分析,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变来源、位置、首诊时间、细胞类型、Ki-67阳性表达率、溃疡、手术方式等。结果:本研究中,结膜黑色素瘤患者最大84岁,最小2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7.6岁,男性34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2.8:1.0,即中老年男性患者明显较多。多部位发病占多数38例(82.6%)。肿瘤由PAM恶变而来19例(41.3%),由痣恶变而来13例(28.3%),由新生物发展而来14例(30.4%)。采用Mohs法手术的患者23例(50%)。40例行免疫组化分析的患者中,HMB 45阳性表达39例(97.5%),S-100阳性表达40例(100%),Ki-67阳性表达38例(95%),Melan A阳性表达37例(92.5%),肿瘤细胞分型为上皮细胞型31例(67.4%),梭形细胞型8例(17.4%),混合细胞型7例(15.2%)。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分别为47.8%、26.1%、32.6%。复发的危险因素:PAM来源(P=0.0458)、无溃疡发生(P=0.0191)。转移及死亡的危险因素:首诊时间较长(P=0.0410),发生复发(P=0.0583)、转移(P<0.001),未使用Mohs法手术(P=0.0240),Ki-67阳性表达率较高(P=0.0016)。男性患者、肿瘤为混合细胞型的患者预后更差,但未通过统计学检验。结论:我国结膜黑色素瘤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预后影响因素。使用Mohs法手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6](2016)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版)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阐释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即血管肿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无此现象。该观点被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代分类的基础。1992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并在

陈艳,李铁军,俞光岩,史作慧[7](2008)在《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诊断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0年至2007年8月间收治的13例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结果:9例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发生于上颌骨,3例位于下颌骨,1例位于颊部。发病年龄从2个月至7个月。临床症状均为肿物,5例术前检查发现肿物为紫红色或蓝黑色。肿物生长迅速,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仅有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9例有随访结果,2例确定复发,复发时间均为术后1个月,1例死亡。1例切除不完全的病例术后19年无复发。结论: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与发病年龄,临床检查时应注意肿物的颜色。肿瘤常生长迅速,具有局部侵袭性。对患者术后半年内要密切随访;病理诊断要与儿童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相对保守的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林轶,王慧明[8](2008)在《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1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报告病例和文献回顾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表现、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表现符合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特点。结论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是罕见的肿瘤疾病,属于良性肿瘤,需经组织病理确诊,临床上需与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夏慧,石麒麟,张晓岚,王宗敏[9](2004)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诊断和鉴别要点。方法:对5例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色素性神经外胚瘤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3例肿瘤发生在上颌骨,2例发生在附睾。镜下由两种细胞构成,即上皮样瘤细胞和小圆形似成神经细胞样瘤细胞。免疫组化示上皮样瘤细胞CK、HMB45阳性,小圆形瘤细胞NSE阳性,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内分别可见前黑色素小体、黑色素小体和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色素性神经外胚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生物学行为属于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

李原,王秀丽,王丽,孙燕,陈新明[10](2003)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6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 ,并对其中 4例行多种抗体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6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中 ,组织学上显示大而淡染并含不等量色素颗粒的上皮样细胞和小而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K、Vimentin、NSE、SY、HMB45、PCNA、CyclinD1、CyclinD1mRNA和CDK4在上皮样细胞呈阳性表达。NSE、SY和Vimentin在淋巴样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 ,S -10 0在两种细胞均不表达。结论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有特征性临床病理表现 ,它来源于神经嵴 ,其上皮样细胞为肿瘤的增殖成分。

二、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临床、X线及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临床、X线及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框架的演变
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实体)及亚型(变型)的演变
    1. 胶质瘤、胶质神经元肿瘤和神经元肿瘤
    2. 脉络丛肿瘤
    3. 胚胎性肿瘤
    4. 松果体肿瘤
    5. 颅神经和椎旁神经肿瘤
    6. 脑膜瘤
    7. 间叶性非脑膜皮肿瘤
    8. 黑色素细胞肿瘤
    9. 血液和淋巴肿瘤与组织细胞肿瘤
    1 0. 生殖细胞肿瘤
    1 1. 鞍区肿瘤
    1 2.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
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
四、新版肿瘤分类和分级的临床实践意义

(2)Arl13b调控VEGFR2信号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rl13b与 VEGFR2 相互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实验证实Arl13b与 VEGFR2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3.2 Arl13b与 VEGFR2的C端酪氨酸激酶区段(834-1162aa)相互作用
    4.结论
    5.讨论
第二部分 Arl13b促进小鼠体内血管生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入Arl13b促进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
        3.2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Arl13b抑制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
        3.3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入Arl13b促进小鼠脑部血管生成
        3.4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Arl13b抑制小鼠脑部血管生成
    4.结论
    5.讨论
第三部分 Arl13b调控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生长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入Arl13b促进小鼠胶质瘤生长
        3.2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Arl13b抑制小鼠胶质瘤生长
        3.3 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Arl13b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细胞移植瘤生长
    4.结论
    5.讨论
第四部分 Arl13b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VEGFR2 通路活化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Arl13b促进VEGF-VEGFR2 通路活化
        3.2 Arl13b增加VEGFR2 在细胞膜上的定位
        3.3 血管内皮细胞中干扰Arl13b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
    4.结论
    5.讨论
第五部分 Arl13b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Arl13b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情况
        3.2 Arl13b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3 Arl13b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结论
    5.讨论
第六部分 Arl13b调控细胞间通讯促进血管形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Arl13b激活Hedgehog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
        3.2 Arl13b激活Hedgehog通路促进VEGF-A表达分泌
        3.3 Arl13b促进胶质瘤细胞中外泌体生成并随外泌体分泌至血管内皮细胞
    4.结论
    5.讨论
第七部分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Arl13b与纤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皮肤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体表软组织肉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皮肤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皮肤转移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4)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PPTI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PPTIDs的预后
    3. PPTIDs的治疗
    4. PPTIDs的特异性标志物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方法
    3.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2. CD24、PRAME、POU4F2和HOXD13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中的免疫组化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
    3. CD24和PRAME在松果体区其他肿瘤中的免疫组化特征
    4. 与世卫组织标准相比,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中的作用
全文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5)结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课题的研究任务和创新点
1. 本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如下
2. 本研究创新点如下
3 材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临床特点
        4.1.1 一般资料(表 4-1)
        4.1.2 发病部位(表 4-2,表 4-3)
        4.1.3 病程(表 4-4)
        4.1.4 治疗经过(表 4-5)
        4.1.5 临床病理特征(表 4-6,表 4-7)
        4.1.6 疗效随访
    4.2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2.1 复发因素相关分析(表 4-12)
        4.2.2 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表 4-17)
        4.2.3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5.讨论
    5.1 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
    5.2 结膜黑色素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5.2.1 复发相关因素讨论
        5.2.2 转移、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 版)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婴幼儿血管瘤
        1.1 临床表现
        1.2 诊断及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1.4.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1.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1.4.1.1 局部外用药物适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常用的药物如下。
        1.4.1.2 局部注射
        1.4.1.3 系统治疗
        1.4.1.4 外科手术
    2血管内皮瘤
        2.1临床表现
        2.2 诊断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
        2.4.1 KHE和TA
        2.4.2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2.4.3 其它少见血管内皮瘤
    3 Kasabach-Merritt现象
        3.1 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3.2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治疗方法
        3.3.1 手术治疗
        3.3.2 介入栓塞
        3.3.3 全身用药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葡萄酒色斑
        1.1临床表现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1.4.1 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
        1.4.2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1.4.3非相干光治疗
        1.4.4 手术治疗
    2静脉畸形
        2.1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
        2.3.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3.2.1 血管内硬化治疗(Intravascular sclerotherapy)
        2.3.2.2 手术治疗
    3动静脉畸形
        3.1临床表现
        3.2 诊断
        3.3 辅助检查
        3.4治疗
        3.4.1 常规介入栓塞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3.4.3 外科手术
        3.4.4 联合治疗
    4 淋巴管畸形
        4.1 淋巴管畸形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4.2 临床表现及诊断
        4.3 治疗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1.1临床表现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2.1.3 Klippel-Trenaunay和Parkes-Weber综合征
        2.1.4 变形综合征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2.1.6 Cobb综合征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2.1.8 Maffucci综合征
        2.1.9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BRBNS)
        2.1.10 Gorham综合征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
        2.3.1 治疗原则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3.3 治疗方法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1.1 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1.2.1诊断
        1.2.2 鉴别诊断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1.3.1治疗适应证
        1.3.2 药物治疗
        1.3.3 手术切除
    2 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2.1临床表现
        2.1.1静脉畸形
        2.1.2 混合畸形
        2.1.3 眼眶动静脉畸形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2.2.1诊断
        2.2.2 鉴别诊断
        2.3 治疗
        2.3.1 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2.3.1.1 扩张型
        2.3.1.2 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2.3.2 动静脉畸形
附录一:国际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激光治疗技术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1.1.1.1 脉冲染料激光
        1.1.1.2 Nd:YAG激光
        1.1.1.3 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1.1.2 激光治疗并发症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1.2.1毛细血管畸形
        1.2.2 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1.2.3 获得性血管病变
        1.2.3.1 匍行性血管瘤
        1.2.3.2 血管角皮瘤
        1.2.3.3 疣状血管瘤
        1.2.3.4 老年性血管瘤
        1.2.3.5 化脓性肉芽肿
        1.2.3.6血管痣
        1.2.3.7 毛细血管扩张
        1.2.3.8 静脉湖
    2 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2.1 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2.2 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2.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3 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3.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3.2 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3.3 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4泡沫硬化治疗
        4.1 适应证
        4.2 泡沫配制方法药液
        4.3治疗间隔时间
        4.4 灌注治疗技术要点
        4.5 副作用及并发症
        4.6 其它注意事项
    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5.1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机制
        5.2 平阳霉素治疗适应证
        5.3 平阳霉素治疗方法
        5.4 平阳霉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1 电化学治疗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1.2 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1.3 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1.4 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1.5 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2高频电凝治疗
    3尿素治疗
        3.1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3.2 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3.3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3.3.1 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3.3.2 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3.3.3 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编写说明

(7)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病理特点
3 讨论

(8)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 论
    3.1 组织发生
    3.2 病理表现
    3.3 临床表现
    3.4 治疗方法

四、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临床、X线及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J]. 杨学军,江涛,陈忠平,于士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9)
  • [2]Arl13b调控VEGFR2信号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D]. 谢新生. 南昌大学, 2021(01)
  • [3]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J]. 马焕,李鹍,叶丽娟,李振辉,王瑶,王洪波. 放射学实践, 2020(11)
  • [4]CD24和PRAME在松果体中分化实质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研究[D]. 赖祥梦.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结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回顾分析[D]. 王雨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J].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2)
  • [7]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诊断及治疗[J]. 陈艳,李铁军,俞光岩,史作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1)
  • [8]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1例[J]. 林轶,王慧明. 口腔医学, 2008(01)
  • [9]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临床病理观察[J]. 夏慧,石麒麟,张晓岚,王宗敏.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4(03)
  • [10]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J]. 李原,王秀丽,王丽,孙燕,陈新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08)

标签:;  ;  ;  ;  ;  

婴儿黑色素瘤神经外胚细胞瘤的临床、X 线和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