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解释基本概念突破疑难杂症

数学教学中如何解释基本概念突破疑难杂症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講解基本概念突破疑点难点(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军[1](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康杰[2](2020)在《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研究 ——以L县J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动,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在这个背景下,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悍”和使用简单、传播灵活、易于扩充等特点优势,迅速成为热点应用研究。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大纲要求在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智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差、课后学习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以促进提升课后教学效率。在文献综述阶段,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微课程相关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进行综述,了解了微课程的概念内涵、特点优势、开发手段、应用模式等知识基础和课后辅助教学的概念内涵,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借鉴已有应用方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应用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准备阶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后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后学习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并通过实地调查,从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四个方面对微课程课后辅助教学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借鉴已有经验,明确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并设计开发了数学课后复习微课程案例“简易方程-用字母代替数”和“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在应用实施阶段,笔者先进行了1周的跟班了解,然后对学生本学期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两个班级在数学学习中不存在明显差异性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L县J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级进行对照实验,在应用实施过程中,笔者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课后辅助教学效果监测,将“前测”“后测”成绩运用SPSS软件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学生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综合验证微课程在课后复习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研究,验证了微课程应用于课后辅助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并得出微课程在课后辅助教学环节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专注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等结论。最后,笔者对微课程在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提出改进策略和意见建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3](2004)在《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文中研究说明一、学会学习的涵义 “学会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定义。第一层次是狭义的学会学习。仅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第二层次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兴趣和学习意志力,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学习技术。使学习不再仅仅是储存知识、形成某种技能的过程,而更重视身心发展与

郭滕珞[4](2020)在《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串和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师生问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而高阶思维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其发展依靠问题的激发和引导,好的问题串能建构学生的思维通道,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不断趋向成熟。所以如何设计出有层次性、逐渐递进的问题串,如何将问题串教学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值得我们探究。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问题串和高阶思维的研究脉络,与高中数学教材相结合研究了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类型和设计原则,针对发展“分析、评价、创造、批判”这四个层面的高阶思维进行问题串教学活动研究并提供了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对照实验,利用调查问卷分析问题串教学对高阶思维发展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访谈法调查实验班的学生对问题串教学的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问题串教学对高阶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实验班的学生在“分析、评价、创造、批判”这四个高阶思维层面有明显提高;(2)经历问题串教学的学生能够喜欢和适应这一教学方法。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一方面是从问题串设计着手,从情境创设、支架搭建、疑点指导、变式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发展高阶思维的问题串;第二方面是从问题串教学活动着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以数形结合为基本思想方法的问题串教学活动、关注问题串设计最佳点的教学活动、反思性问题串课堂活动以及探究性问题串教学活动。

郝思齐[5](2020)在《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模式逐步渗透到数学教育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相关资源的重新优化和分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此背景下,数学微课因其具有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方便传播等特点,满足了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复习课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落实“四基”、培养“四能”、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步。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课呈现出知识归纳欠缺系统性、知识迁移欠缺梯度性等亟待探讨的问题,导致课堂重负低效,学生兴趣不佳。鉴此,本研究尝试从MPCK的视角出发,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相关章节为例,设计并优化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辅助教学,以期探讨数学微课应用的模式与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对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复习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概述。其次,在对相关研究现状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尝试从教学设计、技术设计两个角度探讨复习类微课的设计框架。接着,基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的内涵框架,分析复习类微课的MPCK特点,并最终将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策略总结归纳为四点:MK视角——帮促完善结构、PK视角——优化组织呈现、CK视角——鼓励主动行为、TK视角——呈现动态直观。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采用课堂实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参照制定好的设计框架与优化策略,完成专题复习类微课的制作,并筛选出优秀作品作为实验阶段的素材。其次,将微课作品应用于教学实践,辅以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试卷考察等研究方法,检验依据MPCK理论优化的微课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情感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PCK结构分类优化过的微课不但对学生的知识理解、问题解决等结果变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过程变量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多数学生对微课持赞同态度。

宋兴盛[6](2019)在《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最值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如何能够在学校的学习和教学中将网络技术的优势运用其中,使得网络技术的作用真正的发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根据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构建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形成。在美国,该理论在教学上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已经是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和方向。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根据微视频进行自行的学习,而后进行小组的讨论以及教师的答疑等,使得学生差别的需求化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定位出现了变化,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组织者以及解惑和促进者。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包括了如下几点:(1)第一章主要是基于教学需要,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方法。(2)第二章主要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翻转课堂”操作模式的可行性,使得在教学一线能顺利推行,更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3)第三章主要内容是:高中的最值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将最值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进行课堂实践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反馈,得出研究结论。(4)第四章主要内容是“最值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这种模式下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使得课堂更高效。(5)第五章主要是总结课题研究的结论以及研究此课题对将来在一线教学的影响。

卢天程[7](2021)在《教学反馈策略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更具体而言,离不开教师队伍预备者和新人教师(新手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新手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素养提升,另一方面,与资深骨干专家型教师的比较、交流和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数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自然蕴含多种要素和诸多矛盾,需通过教师有效教学反馈予以协调。立足于教学反馈策略这一视角,比较和研究新手与专家型高中数学教师在其课前、课堂及课后反馈策略运用上的现状、特点及异同点具有较大现实指导意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新手与专家型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馈策略运用的现状、特点及异同点。针对研究问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使用自编《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馈策略调查问卷》、《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反馈策略访谈提纲》、《高中数学教师课后反馈策略访谈提纲》、《高中数学课堂反馈策略运用频次统计表》以及录音笔、录像机等研究工具通过课前调查与访谈、课堂录音与录像、课后调查与访谈等方式分析讨论了西南省份G省省会城市G市S高级中学4位新手教师和4位专家教师课前、课堂及课后反馈策略运用的现状和特点,并比较了两类教师在数学教学反馈策略运用上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新手教师课前反馈比较注重内容分析、难点预测策略的运用,而专家教师比较注重了解学生策略的运用;新手教师比专家教师更加注重课堂口头及非口头语言组织表达方式;整体来看,专家教师课堂口头及非口头语言反馈策略运用频次的总平均值均小于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都比较注重作业反馈策略的运用,而专家教师在疑点反馈策略和反思反馈策略的运用上比新手教师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新手与专家型教师课前、课堂及课后反馈策略运用均具备一定主动性,但主动性强弱不同;新手教师课前反馈关注教学内容较多,而专家教师关注学生个体较多;专家教师课堂口头与非口头语言反馈策略运用量均小于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在课后反馈策略运用内容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新颖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由此得出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启示:课前反馈要从关注教学内容向也关注学生个体过渡、课堂反馈要从追求反馈数量向提升反馈质量过渡、课后反馈要从关注任务完成向关注研究促教过渡。

康灿[8](2020)在《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已成为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便应运而生,以短小、精趣、活现、深透的短视频为特征的微课正好契合了微时代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特别是基于微课支撑下发展起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即“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喜爱和青睐,微课案例设计与制作已成为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新技能,是衡量和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日常学习时间中,微课案例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随时随地点播进行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而且也渐渐改变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优势凸显,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发展潜力与现实指导意义重大深远。本研究选取“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视频观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微课”支持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给出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路径,并对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制作和应用等环节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与建议,最后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优势: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规范动作技术标准、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点播学习、为学生在课内提供更多学练时间、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案例编写素材。(2)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创新人才”、“教育信息技术化”为创编设计理念,坚持以“科学性、创造性、典型性、趣味性、可行性、时效性、安全性”为基本原则,按照“搜集案例素材、运用案例研究法、明确案例设计要素与要求、选择案例评价标准”等基本步骤,达到创编出更多“操作简便、实效性强、故事情节各异的具有时代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基本目标的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3)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录制和应用:通过6步设计(选取课程知识点、准备教学素材、教学过程设计、思维展示方式、选定制作方式、片头片尾设计)、5步制作流程(选择信息表达方式、拍摄制作、编辑、合成输出、加工完善)、4种拍摄录制方法(手机拍摄型、手写板型、自由拍摄型、PPT制作型)完成微课教学案例,重点在3方面(教师案例教授、学生案例学练、师生案例教学反思)进行应用。(4)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更趋于专业化、实操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发展;更加重视微课教学案例应用效果评价,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微视化、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了体育学习;本土化的体育微课案例创编与应用将成为我国案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智慧化教学将成为教育界变革的新常态,智慧化学习将引领学习化社会新时尚。

易凌云[9](2017)在《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领域的变革,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自然反应,教育的变革也不例外。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最近一次技术变革,是以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及其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扩散,重构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变革的内外动力。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一场文明的洗礼。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迎来了教育变革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信息化现阶段主要形态的互联网教育,如何在社会和历史的大变革中推动教育的变革?这是本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从互联网教育事业和互联网教育产业两个维度来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冲击和影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整体性变革,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的变革,并在各个因素变革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构想。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对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争鸣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提出本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社会体系和教育体系两个层面介绍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相遇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并从事业的视角和产业的视角对变革进行了瞭望。互联网教育促进了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打通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互联网教育还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并凭借其所特有的免费、开放、共享等互联网时代的基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第二章从价值坐标的角度,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变革进行了阐述。从个人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从社会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时代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章从课程的变革来看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的多元视角,来分析教育变革背景下课程目标取向和价值重塑。未来的课程必将向智慧性的课程发展,并介绍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的课程组织形式。第四章从教师变革的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并重点论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第五章重点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重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构建了网络智慧教学模式,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较好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彼此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究与提高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与平台。第六章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学习变革。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个性化学习、双回路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无缝学习,从而开启学习三个维度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互联网教育在发展中重点关注和思考的。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第七章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评价体系变革的内外因素,在分析和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互联网教育评价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概括了以大数据为基础和智能评价为方向的未来互联网教育评价模式,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教学评价模型和互联网混合教学中的教学评价过程模型。结语对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可穿戴、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给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联想和展望,未来教育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迎来教联网时代。要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重回教育本质。“未来已来,一切无限可能”,我们正在通向未来的教育。

罗娇[10](2019)在《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课改以来,强调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力的增大,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而在实际教育教学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发现现有微课存在着一种“散乱无章”的现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研究设计与制作微课的流程,然后应用该流程设计与制作出一系列微课,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改善微课设计与制作无理论指导、不成体系的问题。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涉及到化学微观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点抽象复杂。用模型方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本研究重点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中“模型认知”素养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基于模型认知设计与制作《物质结构与性质》微课的流程,首先是前期分析阶段,主要是分析教材内容、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其次是微课设计阶段,设计微教案和微学案。然后是微课制作阶段,制作微课课件、编写微课旁白和制作微课视频。最后是微课实施阶段,将微课视频上传微课公众号并组织学生课前学习,运用微课。按照上述流程,设计与制作出了《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模块的12个微课,并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大化微课》。选取第一章的4节微课对学生进行测试与调查,来评价微课的质量和了解学生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微课质量持肯定态度,并为后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目前国内基于模型认知这一化学核心素养设计与制作高中化学系列微课的研究还很少,希望本研究能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講解基本概念突破疑点难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中如何講解基本概念突破疑点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视角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第二节 概念解读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一、探索空间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第一节 研究准备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四、前期研究基础
        五、活动建模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手段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一、分析单位界定
        二、编码方案
        三、资料分析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历程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一、拟定活动方案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二、微课开发循环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优化微课设计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三、技术知识(TK)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设计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2)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研究 ——以L县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微课程的概念内涵
        2.1.1 微课程的概念
        2.1.2 微课程的特点
        2.1.3 微课程制作常用方式
        2.1.4 微课程的教学应用
    2.2 课后辅助教学的界定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认知负荷理论
        2.3.3 掌握学习理论
        2.3.4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3.现状调查和可行性分析
    3.1 小学生数学课后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实施
        3.1.3 调查结果统计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可行性分析
4.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4.1 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的设计
        4.1.1 设计理念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流程
    4.2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设计案例
        4.2.1 课程相关分析
        4.2.2 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设计案例一:用字母表示数
        4.2.3 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设计案例二:解方程
        4.2.4 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设计案例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2.5 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微课程设计案例四:梯形的面积
5.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实践
    5.1 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案例实施
    5.2 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2.1 用字母表示数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2.2 解方程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2.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2.4 梯形的面积课后辅助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2.5 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分析
6.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数学课后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微课程课后辅助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3 :数学科任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问题串
        1.3.2 问题串教学
        1.3.3 高阶思维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验研究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问题串教学
        2.1.2 高阶思维
        2.1.3 问题串教学中的高阶思维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2 变式教学理论
        2.2.3 高阶学习理论
第三章 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类型和设计原则
    3.1 问题串类型
        3.1.1 递进式问题串
        3.1.2 并列式问题串
        3.1.3 对比式问题串
        3.1.4 发散式(延伸式)问题串
    3.2 问题串设计原则
        3.2.1 情境性原则
        3.2.2 精细性原则
        3.2.3 适度性原则
        3.2.4 梯度性(循序渐进性)原则
        3.2.5 启发性原则
第四章 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
    4.1 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教学活动
        4.1.1 提升“分析思维”的问题串教学活动
        4.1.2 提升“评价思维”的问题串教学活动
        4.1.3 提升“创造思维”的问题串教学活动
        4.1.4 提升“批判思维”的问题串教学活动
    4.2 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教学案例
第五章 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串教学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调查工具
        5.1.4 调查过程
    5.2 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5.2.1 高阶思维能力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5.2.2 学生访谈情况调查
    5.3 调查结论
第六章 教学建议、反思与展望
    6.1 教学建议
        6.1.1 从问题串设计着手,发展高阶思维
        6.1.2 从问题串教学活动着手,发展高阶思维
    6.2 反思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实验班学生对问题串教学评价的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P60-63
致谢

(5)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概述
    二、初中数学微课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现状概述
        (二)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内容概述
    三、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相关研究概述
        (一)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与问题
        (二)复习类微课与一般微课的区别
第三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策略及应用案例
    一、MPCK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MPCK的结构概述
        (二)MPCK视角应用于复习类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二、复习类微课的设计框架
        (一)教学设计:找点连线构面,深化知识结构
        (二)技术设计:释疑促思启悟,激发情感体验
    三、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基于MK视角的完善结构策略
        (二)基于PK视角的组织呈现策略
        (三)基于CK视角的主动行为策略
        (四)基于TK视角的动态直观策略
第四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课优化策略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方式
        (五)实验材料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前后测试卷及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前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三)后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四)后测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五)一线教师访谈反思
第五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课例研究
    一、MPCK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MK视角:帮促完善结构,凸显知识联系
        (二)PK视角:优化组织呈现,聚焦问题思考
        (三)CK视角:鼓励主动行为,促进情感交流
        (四)TK视角:呈现动态直观,助力难点突破
    二、一次函数复习专题的微课实录与优化反思
        (一)“回顾与整合”片段实录与分析
        (二)“拓展与迁移”片段实录与分析
    三、基于移动学习实践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网络评价回收
        (二)教学效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一、理论研究回顾
    二、理论研究反思
    三、实践研究回顾
    四、实践研究反思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最值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调查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翻转课堂概念
        2.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发现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翻转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型
        2.3.1 国内外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2.3.2 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第3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最值问题”的调查
    3.1 调查分析
        3.1.1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的分析
        3.1.2 教师对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分析
    3.2 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教学情况
        3.2.1 最值问题在人教A版的分布情况
        3.2.2 学生学习最值问题的认知分析
    3.3 高中数学“最值问题”教学结果分析
        3.3.1 调查方法与过程
        3.3.2 传统教学模式“最值问题”教学效果分析
        3.3.3 翻转课堂模式“最值问题”教学效果分析
第4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最值问题”的教学策略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4.1.1 问题预习设计
        4.1.2 问题发现设计原则
        4.1.3 问题发现设计流程
        4.1.4 问题解决设计
    4.2 翻转课堂实施方案
    4.3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4.3.1 《线性规划求最值》的教学案例
        4.3.2 《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的教学案例
    4.4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实施的实效性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课题研究总结
    5.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对最值问题的认知调查
附录2
附录3 最值问题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概况
致谢

(7)教学反馈策略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新手与专家型数学教师的研究
    2.2 关于数学教学反馈与数学教学反馈策略的研究
    2.3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3 理论分析框架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方法与工具
    3.6 研究思路
4 新手与专家型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反馈策略的比较研究
    4.1 策略行为表现调查分析
    4.2 策略运用内容访谈分析
    4.3 异同点比较
5 新手与专家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反馈策略的比较研究
    5.1 课堂口头语言反馈策略的比较研究
        5.1.1 策略行为表现调查分析
        5.1.2 策略运用频次统计分析
        5.1.3 策略运用内容调查分析
        5.1.4 异同点比较
    5.2 课堂非口头语言反馈策略的比较研究
        5.2.1 策略行为表现调查分析
        5.2.2 策略运用频次统计分析
        5.2.3 策略运用内容调查分析
        5.2.4 异同点比较
6 新手与专家型高中数学教师课后反馈策略的比较研究
    6.1 策略行为表现调查分析
    6.2 策略运用内容访谈分析
    6.3 异同点比较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启示
    7.3 研究亮点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馈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反馈策略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课后反馈策略访谈提纲
附件4 高中数学课堂反馈策略运用频次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现实依据
        1.1.3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1.1 微课、体育微课、体育微课教学案例
        1.3.1.2 案例、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和体育微课案例教学法
        1.3.2 国内外微课、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1.3.2.1 国外微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概况
        1.3.2.2 国内微课、体育微课和案例教学研究简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微课”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中的优势分析
        3.1.1 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3.1.2 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
        3.1.3 能够规范动作技术标准
        3.1.4 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
        3.1.5 提供学生更多学练时间
        3.1.6 丰富教学案例编写素材
    3.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的理念、原则、目标、步骤
        3.2.1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理念
        3.2.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原则
        3.2.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目标
        3.2.4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步骤
    3.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3.3.1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3.3.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制作
        3.3.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应用
    3.4 未来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发展展望
        3.4.1 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更趋于专业化、实操化
        3.4.2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发展
        3.4.3 更加重视微课教学案例应用效果评价,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
        3.4.4 微视化、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了体育学习
        3.4.5 本土化的体育微课案例创编与应用将成为我国案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
        3.4.6 智慧化教学将成为教育界变革的新常态,智慧化学习将引领学习化社会新时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9)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 理论诉求:互联网教育正在参与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
        (二) 实践归纳:互联网教育事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价值追问:解决教育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上位概念、中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三) 概念间的关系分析
        (四) 理论基础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萌芽: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与变革的开启
        (二)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拓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教学变革
        (三)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深入: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变革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从总到分与由分到总
        (二) 研究方法: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一章 互联网与教育相遇:开启教育变革的大门
    第一节 社会系统视角:社会体系的变革对教育体系冲击
        一、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体系的变革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变革
        三、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外动力
    第二节 教育系统视角:教育系统内的共融共荣共促
        一、互联网技术革新迫使教育系统变革势在必行
        二、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
        三、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共荣
        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共促
    第三节 事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整体性的变革
        一、孕育教育变革的互联网基因
        二、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重构教和学的时间空间
        四、倒逼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四节 产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产业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资本驱动教育行业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三、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增强了与教育产业之间的吸附性
        四、互联网教育产业增加了教育行业的科技含量
第二章 教育目标变革:新人文教育观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教育目标变革的价值坐标
        一、个人价值坐标: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价值坐标:培养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变革
        一、教育的个人担当: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
        二、教育的社会担当:要承担引领社会创新发展的使命
        三、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人文教育观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一、以个人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新人文教育观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家国情怀人才的培养
第三章 课程变革:对课程新生态的重构
    第一节 课程变革的新图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观
        一、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多元视角
        二、课程目标价值重塑: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内容—技术”二元融合的视角
        三、课程观的重构:基于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和需求
    第二节 课程形态的新探索:走向个性化和智慧性的教育课程
        一、课程形态:微课和慕课
        二、课程特征:“融合”与“联合”
        三、课程体系:“适”与“微”
    第三节 课程设计的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合力的产物
        一、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容设计:以个性化服务为重点的资源共享
        三、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形式设计: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人性化设计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课程的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问题同样存在
        二、个性化定制:创建个人的“播放列表”
        三、后MOOC时代的课程:SPOC
        四、未来的课程:流动和无所不在
第四章 教学变革:走向智能化智慧性的教学
    第一节 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教学方式
        一、物联网:智能化教学
        二、人工智能:个性化的智慧教学
        三、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
        四、教学游戏APP:教学游戏化、娱乐化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重组:组织模式的变革
        一、教学过程的生态模式:形成多元化交互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过程重组的实践案例:翻转课堂
        三、组织模式变革:走向虚拟化、分散合作化和智能化
    第三节 教学空间的重构:没有界限的多维教育空间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空间
        二、虚实结合无处不在的教学空间
        三、注重文化传承和审美的的教学空间
    第四节 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网络智慧教学模式
        一、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三、网络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五章 教师角色的重塑: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教师权力去中心化
        一、教师权利的转变: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
        二、教师职业是否消亡:不会消亡且作用更加重要
        三、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重构: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师生互为主体
        一、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为主体的结构解体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交互的多元化与师生互为主体
        三、教师内涵与角色的再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力发展变化与拥抱新技术成长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期待
        二、教师专业成长:拥抱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三、实践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未来的学校:共同体和生命成长的地方
第六章 学习变革: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化和多样化
        一、个性化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的私人订制
        二、双回路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社交化和扁平化学习:在分享与交互中学习
        四、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微”学习
    第二节 渐进的革命:学习变革的三个维度
        一、时间维度:泛在学习与学习生活化
        二、空间维度:虚拟课堂与虚拟校园
        三、目标维度: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第三节 智慧学习:构建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
        一、个性化智慧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情景化学习体验
        二、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第四节 拓展创造的边界:新技术与未来学习的展望
        一、可穿戴设备:信息融入人体本身
        二、3D打印技术: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
        三、脑电波技术:更好的关联教与学
        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走进未来教育
第七章 评价与管理变革:多元评价和智慧管理
    第一节 多元化评价: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
        一、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克服“一元式”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注重创新评价:彰显和引领时代创新精神
        三、注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综合评价模式
    第二节 全面评价:教学评价方法体系的变革
        一、前置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结果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模型:构建过程性和总结性有机统一的评价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混合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评定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和导向
        二、“生评生”和“机评生”
        三、混合教学中的全面多元教学评价
    第四节 管理智能化: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
        二、教学管理:智能决策与控制
        三、学习管理:学历认证与“学分银行”
        四、教育资源管理:智能检索与共建共享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变革
        (一) 技术与教育:顺势而为与守正创新
        (二) 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更需关注教育的本真存在
        (三) 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
    二、展望: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超越的五个维度
        (二) 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三) 从物联网到教联网:重构了三种新的互联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模型认知
        2.1.2 微课
    2.2 基于模型认知设计与制作微课的指导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2.3 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原则
        2.3.1 短小通用原则
        2.3.2 主题突出原则
        2.3.3 结构完整原则
        2.3.4 建构模型原则
3 基于模型认知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微课设计与制作流程
    3.1 前期分析阶段
        3.1.1 教材内容分析
        3.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3.1.3 教学目标分析
    3.2 微课设计阶段
        3.2.1 设计微教案
        3.2.2 设计微学案
    3.3 微课制作阶段
        3.3.1 制作微课件
        3.3.2 编写微课旁白
        3.3.3 制作微视频
    3.4 微课实施阶段
        3.4.1 上传微信公众号
        3.4.2 组织学生课前学习
    3.5 微课课例分析
        3.5.1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进程》微课
        3.5.2 《能层、能级中电子的排布数目》微课
        3.5.3 《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表示方式》微课
        3.5.4 《元素周期表分区》微课
    3.6 微课实施效果调查研究与分析
        3.6.1 微课实施效果调查结果及分析
        3.6.2 微课实施效果调查结论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成果
    4.2 研究不足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共价键》微课
附录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微课
附录3 :《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微课
附录4 :《晶胞》微课
附录5 :《分子晶体》微课
附录6 :《原子晶体》微课
附录7 :《金属晶体》微课
附录8 :《离子晶体》微课
附录9 :微课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四、数学教学中如何講解基本概念突破疑点难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微课程促进小学数学课后辅助教学应用研究 ——以L县J小学为例[D]. 康杰. 西南大学, 2020(01)
  • [3]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J].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 上海教育科研, 2004(S1)
  • [4]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研究[D]. 郭滕珞.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 郝思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最值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宋兴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7]教学反馈策略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研究[D]. 卢天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 康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D]. 易凌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D]. 罗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数学教学中如何解释基本概念突破疑难杂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