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分选树方法分析

天然林分选树方法分析

一、天然林分中树木选择方法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远荣,胡明星,王玮玮[1](2021)在《孟连县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类型林分直径结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的林分直径结构可以直接反映林分的生长情况,不仅直观地表达不同树种的直径分布,还可以预测后期林木林分的变化,为主管单位经营森林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本研究利用连续径阶株数之比(P)的变化及负指数对样地中林分各项指标开展分析。从而便于主管经营单位了解各个经营类型中林分直径结构分布的特征,结合相应分析数据拟合出林分的生长规律,为整体森林结构进行全面科学地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张向龙,王冰,张秋良[2](2021)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文中认为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中幼龄林的空间结构,为大兴安岭天然次生中幼龄林的科学经营和功能提升提供一定科学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中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计算,采用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白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分布中,3块样地以随机分布为主,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约占51%~59%;3块样地主要树种白桦的大小比数均值分别为0.481,0.521,0.466,林分整体处于中庸状态;3块样地混交度分别为0.175,0.131,0.183,均为弱度混交,树种隔离程度低。二元分布中,团状分布的劣势木较多,随机分布中高度混交的林木极少,低度混交的劣势木较多。白桦次生中幼龄林存在部分林木团状分布、树种混交度低等问题,需采取措施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混交度,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孙明港,王新杰[3](2021)在《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结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对林分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为森林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于金沟岭林场设立一块100 m×100 m的白桦红松混交林标准地,对样地内的整个林分以及白桦、红松直径结构运用负指数函数、三参数Weibull函数进行拟合,对于空间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密集度4个结构参数进行描述。结果表明:1)林分中树种种类较多,直径大部分分布在6~12 cm径阶,大径材林木较少。2)对直径进行拟合时,三参数Weibull函数对红松和整体林分的直径拟合效果较好,负指数函数对白桦直径拟合较好。3)零元分布和一元分布中,白桦红松混交林中大多林木处于随机分布状态,中等程度混交,树冠较为密集,各个优势等级上林木数量分布均匀。从林分结构多元分布来看,无论参数如何组合,混交林各树种均表现出不同结构组合下大多数林木树冠分布密集或林木随机分布的格局。多元分布能够直观地描述各个树种多个结构参数组合的频率分布,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卿东升,张江,李建军,彭进香,刘帅[4](2021)在《混交度在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下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厘清林分混交度在不同相邻木选择方案下的差异,寻找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适用于哪种林分类型的混交度求解证据,为林分空间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聚集分布林分、随机分布林分、均匀分布林分及稀疏分布林分类型,在南洞庭湖区的龙虎山设置了31块样地,分别使用基于"1+4"最邻近相邻木、基于半径R(R=3.05m)圆及基于Voronoi图的方法求解了各样地的单株相邻木数、单株林木混交度及林分平均混交度值,并探究了不同方案在不同林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1)从总体林分平均混交度的角度上看,实验样地中除了稀疏分布中基于半径R圆的相邻木选择方案求得林分平均混交度的值偏低之外,其它几种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值差别均不大。2)从单株的角度上看,不同林分类型中对象林木的混交度值在不同相邻木选择方案下存在差异。3)基于"1+4"最邻近相邻木与基于Voronoi图的相邻选取方案在不同林分类型中的相关性相对较高。不同的相邻木选择方案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下虽各有优势,但从总体上看,使用基于"1+4"最邻近相邻及基于Voronoi图的相邻选取方案在求解不同类型林分混交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相对较高。

汤浩藩,杨旭,李子光,彭明俊,许彦红[5](2021)在《滇池面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改善林分生长状况提供依据,以滇池面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学统计和数量分析法对调查林分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乔木层以锥连栎占据主要优势,并伴生有滇青冈、高山栲、滇石栎等树种;主要树种中,以滇石栎在水平方向上的竞争优势最大,而锥连栎在垂直方向上占据显着优势。(2)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66,整体呈聚集分布;各等级大小比数差异不大,整体接近中庸状态;全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75,林木以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为主,锥连栎、滇青冈多为分叉树或同种簇生,混交度极低。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分的结构比较单一,根据结构化经营理论,应调整林木分布格局,使其向随机分布格局发展,并对同种簇生的树丛进行疏伐,同时引进其他乡土树种,从而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

黄鑫[6](2021)在《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文中提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2浓度急剧上升,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平衡、缓解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产力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会受到众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了解森林生产力在多种时空尺度下对各种因素的响应规律对于森林碳循环研究及碳汇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人工林造林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以“规律探索-实测验证-模型驱动-情景预测”为研究思路,基于大量研究文献构建了我国南方区域尺度的马尾松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地上部分和乔木层生产力数据库和基于树木年代学的“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基于生产力数据库并结合全国1 km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数据和气象插值数据探讨了马尾松生产力在经纬度和海拔上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并基于树木年轮学分析了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季节性气候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揭示了马尾松生产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根据文献荟萃分析结果分别调查了马尾松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的野外典型样地,分析和验证了气温、降水、林分密度和林龄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在利用文献数据库和野外实测数据对3-PG(Physiological Principles Predicting Growth)生产力模型进行了区域尺度的马尾松参数化的基础上,模拟了马尾松生产力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以期为马尾松林的科学经营与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数据库的荟萃分析表明,各器官的净初级生产力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幅度,其中树干为0.29~8.71 t·hm-2·a-1、树枝为0.10~2.11t·hm-2·a-1、树叶为0.02~2.31 t·hm-2·a-1、树根为0.07~2.11 t·hm-2·a-1,地上部分(树干、树枝和树叶)为0.88~10.81 t·hm-2·a-1,乔木层为1.04~13.13 t·hm-2·a-1。马尾松器官生产力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3.51 t·hm-2·a-1)>树根(0.81 t·hm-2·a-1)>树枝(0.69 t·hm-2·a-1)>树叶(0.34 t·hm-2·a-1)。马尾松各器官生产力均随着纬度的升高而表现出显着的降低趋势,而在经度和海拔上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2)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林分特征的共同影响,且这些因素对各器官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大小均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年均温、年降水量、林龄、林分密度、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出与马尾松生产力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7~8月平均高温与马尾松生产力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树叶生产力与林龄也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比土壤性质的影响更大。研究区内各土壤理化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比较复杂,仅土壤有效磷、p H和容重在纬度上表现出了微弱的变异趋势,而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幅度也相对有限且基本能满足马尾松生长所需。值得注意的是,与马尾松生产力呈显着负相关的7~8月平均高温的空间变异幅度较小(27.94~33.45℃),说明整个研究区内的马尾松生长均会受到夏季高温的抑制;同时,由于年均温和12月低温随着纬度的降低而显着升高,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比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的生长季更长,因此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可见温度是马尾松生产力在纬度上呈现分异现象的关键因素。(3)基于“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的季节性气候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分析表明,在马尾松生长当年及上一年间的各月气候变量中,当年的1~3月气温、6~8月气温和7~9月降水是影响马尾松生产力的关键气候因素。1~3月气温和7~9月降水在绝大多数样点表现出对马尾松生长的促进作用,而6~8月气温则表现为对马尾松生长的抑制作用。马尾松生长主要受当年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一年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滞后效应”相对有限。研究样点的温度季节性变幅、温度年度变幅和最干季平均温度对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马尾松年轮宽度与6~8月气温表现出显着正相关、负相关和不显着关系的样地在经纬度和海拔上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因此,季节性气候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分析同样反映出夏季高温对马尾松生产力的抑制效应遍布于整个树种分布区。(4)针对马尾松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气温、降水、林分密度和林龄)的野外样地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降水量等级的不同气温梯度上,马尾松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广西凭祥马尾松林(年均温:22.30℃)>湖南会同马尾松林(年均温:17.50℃)>湖北恩施马尾松林(年均温:11.16℃),表明马尾松生产力随着样点年均温的升高而升高;在同一气温等级的不同降水梯度上,马尾松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南会同(年降水量:1349.71 mm)>江西千烟洲(年降水量:1617.34 mm)>湖北太子山(年降水量:1116.65 mm),可见中等年降水量的会同样点具有最高的生产力,而高年降水量的千烟洲样点和低年降水量的太子山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均较低,且二者间差异不显着。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马尾松树高、胸径以及单株木的各器官生物量均显着减小,但林分生产力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单株木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变大,中龄林和近熟林生产力无显着性差异,它们均低于过熟林的生产力。样地实测结果总体上与文献荟萃分析结果相吻合,反映了气候条件和林分特征对马尾松生产力的作用规律,也证实了气温对马尾松生产力在纬度上的空间异质性起着重要作用。但各种土壤理化指标在研究样点和不同深度的土层间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异趋势,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也与荟萃分析得到的结果有所区别,因此土壤性质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5)在基于文献资料数据库和野外样地实测数据对3-PG生产力模型进行区域尺度的马尾松参数化后,运用模型对所有典型样地马尾松的树干及树枝、树叶、树根、地上部分和乔木层总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马尾松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高,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77和0.70,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5和0.79 t·hm-2·a-1,说明3-PG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各样点的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但模型对树叶和树根生产力的模拟精度不高,这2个器官的生产力往往会被低估,而与之对应的是对树干和树枝生产力的过高估计。尽管模型对各样点马尾松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的模拟效果较好,但树木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受到气温、降水、光照和土壤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而马尾松分布区内的生态环境复杂且变幅较大,因此在区域尺度上对模型的生物量分配参数进行统一设定来实现对多个样点马尾松各器官生产力的准确模拟会比较困难。(6)以1981~2010年的气候为基准,利用3-PG生产力模型模拟了各实测样点马尾松乔木层生产力对未来2081~2100年间大气CO2、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样点马尾松生产力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规律总体上趋于一致,即马尾松生产力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随CO2浓度和降水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降水量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很小。在未来CO2浓度、气温和降水共同变化的情景下,CO2浓度上升和降水量增加给马尾松生长带来的正效应大于气温上升带来的负效应,因此马尾松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南亚热带地区广西凭祥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受气温升高所引起的负效应影响较大,在典型浓度路径高排放情景(RCP 8.5)下的生产力模拟值低于基准气候下的生产力,这与其他4个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实测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对该气候情景的正响应规律有所不同。

毛沂新,张慧东,王睿照,颜廷武,魏文俊,云丽丽,潘文利,尤文忠[7](2021)在《辽东山区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林分密度和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林分密度和气候因子对蒙古栎径向生长的影响,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调控(间伐)下次生蒙古栎林径向生长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蒙古栎生长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次生蒙古栎林径向生长受林分密度的影响显着。低密度原始林蒙古栎径向年均增长量为3.12 mm, 2个中密度次生蒙古栎林分别为1.55和1.42 mm,高密度次生蒙古栎林为0.96 mm。20%的间伐强度对促进高密度(1900株·hm-2以上)栎林径向生长恢复作用有限,而对于中等密度(1600株·hm-2)栎林效果显着。该地区蒙古栎径向生长主要对当年1月和2月的降水变化敏感。抚育间伐降低了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在未来暖干化的气候情境下,密度调控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蒙古栎生长的不利影响。

王雪,李际平,曹小玉,唐涛[8](2021)在《基于林分密度控制图的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标树密度作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经营参数,确定林分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可为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6 a调查得到的9块固定标准地数据54个,临时样地数据10个,共64个样本量,建立等树高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等直径线和自然稀疏线等5个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通过这5个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得到闽楠人工林各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结果】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将闽楠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当闽楠人工林处于建群阶段和竞争生长阶段时,林内生长的闽楠尚不满足目标树选择的标准,所以这两个阶段不选择目标树;当闽楠人工林进入质量选择阶段,此时闽楠满足目标树的选择标准,可以开始选择目标树。在开始目标树选择后的三个阶段,目标树密度分别为:质量选择阶段360~72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165~330株/hm2,林分蓄积生长阶段65~130株/hm2。【结论】运用林分密度控制图研究闽楠人工林各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为目标树密度的确定提供新方法,为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树种的目标经营。

郭诗宇,徐敏,陈兴国,高涛,周瑜,闫晗[9](2021)在《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经营技术重构》文中指出森林经营是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森林质量的有效措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经营有多种方法,近自然森林经营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方法之一。选择湖北省的安陆、钟祥、宜城、谷城、保康、通山等6个县(市)的森林为研究区,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按乔林、矮林、混乔矮林对森林经营技术进行重构,提出了点状除杂法、密度调整法、目标树经营法、转变经营法和收获性择伐法等具体操作方法。

苏俊武,刘永刚,陈强,刘云彩,孙志刚,李先泽,鲁兴武,槐可跃,周红[10](2021)在《云南万掌山林场思茅松林分结构特征》文中指出为探索思茅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演化规律,在云南万掌山林场8、11和15 a生思茅松人工林45块样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林分直径、树高和蓄积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思茅松幼、中龄林分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株数占林分株数48.5%~52.5%,平均直径以下的占47.5%~51.5%,林分直径包含的径级株数序列特征,是以林分平均直径为中心的概率对称分布,林分中各径阶立木株数的变化反映了林分直径结构状态;被压木树高、直径生长较小,占立木株数的10.4%~14.2%,蓄积量占林分蓄积的3.2%~4.8%,林分蓄积量的69.2%~72.0%产生于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中。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林分生长趋势和科学制定林分密度调控方案。

二、天然林分中树木选择方法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林分中树木选择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孟连县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类型林分直径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分基本结构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的设置
    2.2 直径结构的研究方法
        (1)负指数分布表达式为:
        (2)q函数为: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1 数据收集
    3.2 标准地因子测定
        (1)区划方格:
        (2)每木检尺: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分胸径分布拟合
5 结论与讨论

(2)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空间结构一元分布特征
    3.2 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
        3.2.1 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
        3.2.2 角尺度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
        3.2.3 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
    3.3 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与指数
4 结论与讨论

(3)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非空间结构参数
        2.2.1 直径分布
    2.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2.3.1 角尺度
        2.3.2 混交度
        2.3.3 大小比数
        2.3.4 密集度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桦红松混交林树种组成特征
    3.2 直径结构分布特征
    3.3 白桦红松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零元分布
    3.4 白桦红松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
    3.5 白桦红松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
    3.6 白桦红松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三元分布
    3.7 白桦红松混交林结构参数的四元分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混交度在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下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研究方法
        1)混交度量化方法。
        2)边缘校正。
        3)半径R值及基于Voronoi图相邻木。
3 结果与分析
    3.1 聚集分布林分
    3.2 随机分布林分
    3.3 均匀分布林分
    3.4 稀疏分布林分
4 讨论
    4.1 不同方案下林分平均相邻木数和平均混交度差异性
    4.2 不同方案单株林木混交度的差异性
    4.3 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优缺点分析
5 结论

(5)滇池面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林分非空间结构
        1.3.1 树种组成
        1.3.2 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
        1.3.3 林分空间结构
        1.3.4 角尺度
        1.3.5 大小比数
        1.3.6 混交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2.1.1 树种组成
        2.1.2 直径结构分布
        2.1.3 树高结构特征
    2.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2.2.1 空间分布格局
        2.2.2 大小分化程度
        2.2.3 树种隔离程度
3 讨论与结论

(6)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产力的研究概述
        1.2.2 森林生产力的计量方法
        1.2.3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对象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地质地貌
    2.4 土壤条件
        2.4.1 北亚热带黄棕壤
        2.4.2 中亚热带红壤
        2.4.3 南亚热带砖红壤性红壤
    2.5 马尾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3 基于生物量累积的马尾松生产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建立
    3.3 生产力影响因素
        3.3.1 林分特征
        3.3.2 气候条件
        3.3.3 土壤性质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数据库林分特征统计
        3.5.2 马尾松NPP统计特征
        3.5.3 马尾松NPP的空间分异
        3.5.4 马尾松NPP影响因素分析
        3.5.5 马尾松分布区环境条件的空间变异
    3.6 讨论
        3.6.1 马尾松NPP的影响因素
        3.6.2 纬度对马尾松NPP的影响
        3.6.3 不确定性分析
    3.7 小结
4 基于树木年代学的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4.1 引言
    4.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4.2.1 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数据库建立
        4.2.2 数据库基本信息
        4.2.3 关键气候要素的识别及其空间分异
        4.2.4 样地气候特征比较
        4.2.5 敏感性分析
        4.2.6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库年表统计特征
        4.3.2 马尾松生长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对比
        4.3.3 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月均温的关系
        4.3.4 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月降水量的关系
        4.3.5 基于关键气候要素的样地空间分异
        4.3.6 关键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异
        4.3.7 影响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样地气候特征识别
    4.4 讨论
        4.4.1 马尾松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敏感性
        4.4.2 影响马尾松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
        4.4.3 影响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样地气候特征
        4.4.4 滞后效应
        4.4.5 创新与不足
    4.5 小结
5 基于样地实测的马尾松生产力梯度变异及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地设置与选择
        5.2.2 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5.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5.2.4 气候变量
        5.2.5 数理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气温梯度的变化
        5.3.2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降水梯度的变化
        5.3.3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密度梯度的变化
        5.3.4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林龄梯度的变化
        5.3.5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5.4 讨论
        5.4.1 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
        5.4.2 林分特征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
        5.4.3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对比验证
    5.5 小结
6 基于3-PG模型的马尾松生产力模拟预测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3-PG模型原理
        6.2.3 模型参数
        6.2.4 模拟精度评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模型拟合及验证
        6.3.2 马尾松NPP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
    6.4 讨论
        6.4.1 区域尺度马尾松NPP的模拟
        6.4.2 马尾松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5 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区域尺度马尾松生物量数据库
    附录 Ⅱ.基于树木年代学的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
    附录 Ⅲ.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5 个随机子集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致谢

(7)辽东山区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林分密度和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气象数据
    1.4 样品采集与测量
    1.5 年表建立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蒙古栎单木径向生长过程
    2.2 间伐对蒙古栎径向生长的影响
    2.3 间伐对蒙古栎单木及林分BAI的影响
    2.4 蒙古栎径向生长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3 讨 论
    3.1 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3.2 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8)基于林分密度控制图的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林分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
        2.2.2 目标树密度区间的确定
        2.2.2. 1 优势木树高生长曲线
        2.2.2. 2 目标树密度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控制图模型
    3.2 树高生长曲线
    3.3 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应用
    3.4 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9)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经营技术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森林经营技术
    2.1 乔林经营
        2.1.1 点状除杂法
        2.1.2 密度调整法
        2.1.3 目标树经营法
        2.1.4 收获性择伐法
    2.2 矮林经营
    2.3 混乔矮林经营
3 结语

(10)云南万掌山林场思茅松林分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中龄林林分郁闭度
    2.2 直径结构特征
    2.3 树高结构特征
    2.4 株数-蓄积量结构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四、天然林分中树木选择方法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孟连县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类型林分直径结构特征分析[J]. 张远荣,胡明星,王玮玮. 林业科技情报, 2021(04)
  • [2]内蒙古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J]. 张向龙,王冰,张秋良.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5)
  • [3]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结构特征分析[J]. 孙明港,王新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5)
  • [4]混交度在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下的差异性研究[J]. 卿东升,张江,李建军,彭进香,刘帅.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4)
  • [5]滇池面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J]. 汤浩藩,杨旭,李子光,彭明俊,许彦红.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4)
  • [6]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D]. 黄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辽东山区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林分密度和气候因子的响应[J]. 毛沂新,张慧东,王睿照,颜廷武,魏文俊,云丽丽,潘文利,尤文忠. 应用生态学报, 2021(10)
  • [8]基于林分密度控制图的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J]. 王雪,李际平,曹小玉,唐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9)
  • [9]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经营技术重构[J]. 郭诗宇,徐敏,陈兴国,高涛,周瑜,闫晗. 南方农业, 2021(19)
  • [10]云南万掌山林场思茅松林分结构特征[J]. 苏俊武,刘永刚,陈强,刘云彩,孙志刚,李先泽,鲁兴武,槐可跃,周红.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3)

标签:;  ;  ;  

天然林分选树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