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指令(论文文献综述)
安元[1](2021)在《欧盟产品认证和中国船级社MED认证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产品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已进入或计划进入欧盟市场。同中国3C(CCC)认证制度类似,欧盟对在其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也有强制认证要求。本文将对欧盟产品认证体系及其核心要素进行原则性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船级社欧盟船用产品(MED)认证服务进行说明。
刘小军[2](2021)在《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多项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建设任务,例如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LEAF,SSC的直线注入器SSC-LINAC、珠江直线加速器治癌装置、新疆理化所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装置—PREF、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研究装置—SESRI、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等。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由原来专注于一台加速器的建设迈向多台共建,传统加速器子系统分工和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需求,需要对加速器过程控制技术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设计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做相关技术研究,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任务。根据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特点,其系统模块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离子源、低能传输线、射频四极场加速器、中能传输线、高能传输线、同步环和各个终端组成。本文在完成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通用IOC模块和硬件设计标准,为加速器过程控制提供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模板,在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软硬件开发及工程建设周期。论文对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EPICS作为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建立了LEAF的离子源控制系统,LEAF和SSC-LINAC的磁铁电源控制系统,三个项目的真空控制系统、仪表控制、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磁铁温度监测系统、腔体状态监测系统和设备安全联锁系统等。主要技术成果有:采用协议转换将设备硬件接口统一化,并进行了IOC的模块化封装;总结了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常用的硬件设备,进行了设备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标准化流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模板。设计并建设完成的LEAF装置、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维护和扩展简单高效;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能够保证加速器的高质量运行,为装置达到束流设计指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周超[3](2020)在《基于CAN的车载辅助驾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s)简称 ADAS,是应用于汽车上的辅助系统,帮助驾驶员改善驾驶体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汽车厂商重点开发的项目。根据美国交通部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统计,发生自车尾,变线和转弯而事故约占交通事故的一半,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可以降低46%因这些问题产生的事故。本文以Z公司的车载辅助驾驶系统项目为背景,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通信技术,设计了由辅助驾驶单元控制器、倒车雷达探头、倒车摄像头、图像融合控制器组成的辅助驾驶单元。作为全车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助驾驶单元将车辆后方的路况信息通过CAN总线实时传输给驾驶室的主控器。驾驶员可以在驾驶室中通过屏幕观察车后由倒车摄像头提供的图像画面以及辅助驾驶系统提供的行车周边障碍物距离提示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操作,以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论文首先介绍了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研究现状,叙述了辅助驾驶单元的整体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辅助驾驶单元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对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测试,证明其该方案已经成功通过测试并且满足客户需求,达到设计预期,可以顺利完成交付。
石林[4](2020)在《低压配电台区智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对电能的供应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长时间停电、闪停、低电压等问题忍耐力越来越低。配电网作为供电的最后一公里,其运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用电客户感知。传统的配电低压台区由于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整个台区运行情况难以实时掌握,加上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存在,电力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相较于传统低压配电台区,智能低压配电台区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低压配电台区的自动化、实时化与智能化程度,使得低压配电台区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可靠。本文旨在制定一座智能低压配电台区建设方案,以提高该低压配电台区运行的可靠性。现阶段,设备如若停电,对供电企业配网运维单位来说性质较为严重,对客户将造成经济损失、带来不良感知,继而引发意见工单、投诉甚至索赔。在这种背景之下,近些年,智能低压配电台区在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监测测控装置作为低压配电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数据测量、装置控制、远程通信和设备保护等功能,能够有效收集各类信息,对故障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判断电网故障区域,自动切除故障区域并且自动实现供电恢复。本文基于分布式低压配电台区的智能化的系统要求,对低压配电台区的测控软硬件进行设计,在传统集中式低压配电台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改进,完成了装置的方案设计和理论分析。基于低压配电台区的测控装置的设计要求,对装置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整体结构设计、控制芯片选取、最小系统设计、信号采集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和硬件电路电磁兼容设计。完成了低压配电台区的测控装置的软件设计,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流程,可以完成实时测试参数,以判断当前低压配电台区的测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设计的低压配电台区可以有效检测系统的一些工作环境模型,包括工作电压,工作电流,系统效率,模块温度和其他参数;能够获取电路运行过程中的仿真数据;能够有效切除故障区域,确保供区域内的电力安全,最终经过验证所设计装置具有一定的可推广价值。
李文夏,杨则云,郭德华,张继光[5](2020)在《欧洲铁路标准化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标准化协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协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分别建立了铁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别开展不同领域欧洲铁路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欧洲铁路标准化技术组织、欧洲铁路标准的现状,从重视与ISO和IEC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保持与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合作、标准化的重点是支持欧盟铁路法规、欧洲铁路标准具有自愿和强制双重属性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欧洲标准化的特点。
杜银[6](2020)在《模拟列车制动防护系统的培训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车载ATP子系统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系统,ATP作为CBTC系统的重要功能,需要经常对其进行调试维护。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对调试维护人员的需求增加。在对新学员的培训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为电气原理图讲解和跟班实践。这种培训方式效率低、周期长、学员对调试维护技能的熟练度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本课题利用PLC和单片机设计了一套可用于教学培训的模拟车载ATP子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CBTC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然后以国外某地铁为原型车,深入分析了车载ATP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以及列车牵引/制动信号的处理过程,并详细介绍了ADU显示面板的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提出了模拟车载ATP和模拟ADU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硬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工作。在模拟车载ATP子系统中实现了司控器PWM调速信号输出、车速计算、超速防护等功能,并通过RS-485和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了模拟车载ATP子系统和ADU的数据通信功能。本文通过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方法,以PLC和单片机为核心部件实现了原型车车载ATP子系统的部分功能。模拟车载ATP子系统能够让学员直观的了解到车载ATP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以极大程度上的改善学员的培训方式,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效果。
李鑫[7](2020)在《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消费品无时不刻的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及整个社会,我国现阶段把消费品划分为17种类型,其中包括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儿童用品等,每一种类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高低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儿童用品的监管体制与欧美差异较大。欧盟推行的是大陆法体系,其特点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个项目或材料是无害的,先将其视为有害,对其提出必要的法规或者标准,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这种体系的保险系数高,对于暂时危害证明基础数据不足时仍可先行管理。美国是判例法体系,相对于欧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它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很高,结合我国目前的基础数据系统缺乏的实际,目前难以效仿,但可作为未来追求的目标。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用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多以小型企业OEM代加工模式为主。由于国外产品的技术指标与国内的差异,出口产品存在机械物理、标识和使用说明不合格,以及化学元素超标等多个问题,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内外产品标准的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就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的监管体制和标准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从而为中国相关制度建设和标准的修订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王博[8](2020)在《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速度传感器提供速度信息给列控系统,保障速度传感器正常运行十分重要。速度传感器作为敏感设备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骚扰来源于弓网系统,从车体传导至速度传感器。目前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电磁兼容标准试验,但动车组电磁环境复杂,面临超过标准限值的情况。若设定过高的标准会让产品的成本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从电磁兼容“三要素”入手,研究速度传感器的骚扰源和传递途径。总结三类骚扰源的骚扰特性,并实地测量验证。研究骚扰传递途径,建立高压电缆-车体模型,解释过电压从高压电缆到车体的过程。建立车体场模型,研究车体过电压的分布情况。建立整车电路模型,研究过电压在车厢间的传递。最后对速度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研究速度传感器的击穿烧毁和信号线受扰。(2)研究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风险问题。给出电磁兼容风险的定义,介绍几种风险分析方法。结合速度传感器面临的实际情况,利用蒙特卡洛法尽可能的复现所有骚扰。建立速度传感器受扰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各类骚扰造成的影响。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速度传感器的风险问题,总结速度传感器的风险。主要研究成果有:(1)速度传感器受电磁干扰过程的建模研究。骚扰源有升降弓、过分相和弓网离线,其中升降弓对车体会造成较大的过电压,电压峰值高达8-10k V,对速度传感器影响严重,存在烧毁速度传感器的可能。过电压在车体上的分布情况是高压电缆下方的电位最大,电流从车厢两侧流入车底。车头的过电压最大,其次是受电弓所在车厢。速度传感器受扰有两种情况,过电压击穿烧毁传感器,或者骚扰脉冲耦合至速度传感器信号线影响计数。(2)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风险研究。速度传感器面临的风险低,满足安全标准要求,不会造成影响人身安全的事故。电磁干扰造成速度测量误差较低。对于速度传感器烧毁的问题,动车组各个车厢的过电压峰值不同,位于不同转向架的速度传感器烧毁的概率不同,车头的传感器更易烧毁。列车自动防护系统的冗余结构使得单个传感器受损影响并不严重,因为一些车厢的过电压峰值低,多个传感器同时烧毁的概率很低。综上所述,本文研究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问题和风险问题。建模分析速度传感器受扰的全部过程,研究速度传感器的风险。将风险分析作为电磁兼容测试的补充方法,弥补电磁兼容测试的不足,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朱瑞环[9](2020)在《振动应力下线缆电磁兼容特性的不确定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飞机、动车等设备电气化程度的提高,设备内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当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时,铺设于其中的线缆的传输性能可能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作用而发生变化,大大增加了设备故障的风险。然而现阶段的电磁兼容评估并未考虑设备使用过程中非电磁环境应力的影响,因此,本课题针对线缆的电磁兼容特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振动影响这一现状,探究在振动应力下线缆的电磁兼容特性,提出利用随机点配置法对振动带来的位置随机性进行处理,搭建考虑电参数不确定性的线缆串扰模型与辐射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对线缆电性能的影响,为更加贴近设备实际使用环境下的电磁兼容性评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线缆受到振动时电磁兼容特性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多级不确定性传递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从振动力学角度,分析线缆在受到随机振动时的最大位移响应。通过振动力学的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线缆受迫振动时位移响应的影响因素,并基于高斯分布的假设求解3-σ位移,作为后续不确定性分析的位移范围。其次,本文对线缆电磁兼容特性的计算方式进行探究。对于线缆串扰特性,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搭建双导体传输线模型,对近端串扰电压与远端串扰电压进行求解。对于线缆辐射特性,通过CST软件搭建裸铜线辐射模型,探究1m外电场特性。最后,考虑到振动时线缆的非均匀性,分别通过蒙特卡洛方法与随机点配置法随振动时线缆位置的随机性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在探究线缆串扰特性时,探究振动线形用不同阶数的模态拟合对最终不确定性分析的影响,发现3阶以上的固有模态共同作用时对最终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影响不大。探究不同的3-σ位移范围对线缆串扰特性的影响,发现随3-σ位移的增大,串扰电压的分布变得更为分散。对于线缆辐射特性,线缆对地距离的改变对1m外辐射电场的影响要大于对观测点距离的改变带来的影响。不论是对线缆串扰特性的求解还是对线缆辐射特性的求解,随机点配置法相对于蒙特卡洛方法均表现出求解的高效性。
赵申森[10](2020)在《CEPC闪烁体成像型电磁量能器原型机读出电子学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希格斯粒子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标志着标准模型的成功,解释了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对希格斯粒子的性质的精确测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轻子对撞作为一种具有干净背景的希格斯粒子生产方式,是具有竞争力的希格斯粒子研究方式。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专用于希格斯粒子研究的轻子对撞机,领域出现窗口期。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高能物理学界提出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下称CEPC)方案,在国内建造一台“希格斯粒子工厂”用于产生大量的希格斯粒子,对其性质进一步研究。CEPC采用粒子流算法重建事例能量,通过区分喷注内各种成分联合径迹探测器以获得更高的喷注能量分辨率。对于实现粒子流算法,细颗粒度的成像型量能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电磁量能器来说,闪烁体方案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而目前国际上只有CALICE合作组对该方案搭建了原理原型机,验证了原理的可行性,但未对细颗粒度下的电磁量能器读出电子学如何实现进行研究。本文针对闪烁体成像型电磁量能器方案的原型机,设计了基于SPIROC芯片的集成化读出电子学系统。该系统支持6300路SiPM的读出,并且具有电子学自检,增益监测,温度补偿等功能。前端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由30个前端读出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完成210路SiPM探测单元信号的放大、成形滤波和数字化。模块内部高度集成,探测器与电子学结合紧密,实现了平均1通道/2cm3的高密度读出。后端部分基于FELIX架构,由数据获取板(DAQ)和FELIX节点构成,具有时钟同步分发,状态握手与数据传输的功能。上行数据通道和下行数据通道皆最高可达9.6Gbps的数据传输率。本文在实现了电子学系统后进行了电子学测试、放射源测试与宇宙线联调测试。测试表明电子学系统正常运行,电子学等效电荷噪声小于90fC,动态范围约300pC,积分非线性不超过1.6%,修正后增益不一致性相对标准差约为1%。单通道时间测量精度约为2.5ns,积分非线性小于0.2%,线性系数不一致性不超过2%。系统整体时间测量精度约为7ns。在原型机框架下,选取了 30层前端读出模块中的10层进行宇宙线测试,测得MIP信号的信噪比可达20以上,并成功重现宇宙线径迹。温度补偿系统工作正常,修正后可在环境温度变化4℃的情况下,将SiPM增益不确定性控制在5.5%以内。本工作设计了应用于细颗粒度闪烁体电磁量能器的读出电子学方案并结合原型机验证了其可行性,为CEPC的闪烁体电磁量能器读出方案提供了技术参考。
二、欧洲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指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指令(论文提纲范文)
(1)欧盟产品认证和中国船级社MED认证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盟产品认证 |
1、法令框架 |
2、欧盟产品认证法令框架的主要文件 |
1)关于评定机构管理和市场监督 |
2)关于产品认证模式 |
3)关于市场监管 |
4)关于产品要求 |
3、制造商定义、责任和权代表 |
4、产品要求的理解 |
5、技术文件 |
6、认证模式 |
7、符合声明 |
8、认证标志 |
9、总结 |
二、中国船级社欧盟船用产品(NFE)认证服务 |
1、认证机构 |
2、MED产品的技术要求及认证模式 |
3、MED产品认证同船级社产品检验的差异 |
1)适用产品范围 |
2)产品的技术要求 |
3)认证的实施过程 |
4)已认证产品的接受范围 |
4、MED认证业务的办理 |
5、MED技术要求及认证安排的持续更新 |
(2)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
2.1 过程控制概述 |
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
2.2.1 加速器过程控制组成 |
2.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特点 |
2.2.3 加速器过程控制要求 |
2.3 过程控制软件系统 |
2.3.1 软件实现功能 |
2.3.2 分布式控制系统 |
2.3.3 EPICS概述 |
2.3.4 EPICS IOC模块化封装 |
2.4 过程控制硬件系统 |
2.4.1 硬件基本构成 |
2.4.2 硬件实现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LEAF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
3.1 LEAF工程简介 |
3.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网络 |
3.2.2 控制系统架构 |
3.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
3.3.1 真空控制系统 |
3.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
3.3.3 离子源控制系统 |
3.3.4 仪器仪表控制 |
3.4 调试及运行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SC-LINAC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
4.1 SSC-LINAC工程简介 |
4.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
4.2.1 控制系统网络 |
4.2.2 控制系统架构 |
4.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
4.3.1 真空控制系统 |
4.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
4.3.3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
4.3.4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
4.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
4.4 调试及运行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
5.1 珠江直线加速器工程简介 |
5.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
5.2.1 控制系统网络 |
5.2.2 控制系统架构 |
5.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
5.3.1 电磁兼容测试 |
5.3.2 控制机柜设计与装配 |
5.3.3 真空控制系统 |
5.3.4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
5.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
5.3.6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
5.4 调试及运行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CAN的车载辅助驾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
1.2.1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国外研究概况 |
1.2.2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国内研究概况 |
1.2.3 辅助驾驶系统的分类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CAN总线技术分析 |
2.1 CAN基本概念 |
2.2 CAN的报文传输 |
2.3 CAN帧类型 |
2.4 CAN帧结构 |
2.4.1 帧起始 |
2.4.2 仲裁段 |
2.4.3 控制段 |
2.4.4 数据段 |
2.4.5 CRC段 |
2.4.6 ACK段 |
2.4.7 帧结束 |
2.5 CAN错误处理 |
2.5.1 CAN位填充 |
2.5.2 位错误 |
2.5.3 ACK错误 |
2.5.4 位填充错误 |
2.5.5 CRC错误 |
2.5.6 格式错误 |
2.5.7 节点错误状态 |
2.5.8 错误状态的转换 |
2.5.9 错误帧的发送 |
2.6 CAN位时序 |
2.6.1 CAN位时间 |
2.6.2 同步规则 |
2.6.3 硬同步 |
2.6.4 重同步 |
2.6.5 同步跳转宽度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助驾驶单元的硬件设计和实现 |
3.1 辅助驾驶单元需求分析 |
3.1.1 辅助驾驶单元现状分析 |
3.1.2 辅助驾驶单元的设计需求 |
3.2 辅助驾驶单元总体架构设计 |
3.3 辅助驾驶单元控制器 |
3.3.1 XC2287M |
3.3.2 MultiCAN简述 |
3.3.3 供电电路 |
3.3.4 UART电路 |
3.3.5 CAN电路 |
3.3.6 片上调试系统电路 |
3.3.7 复位电路 |
3.3.8 电磁兼容设计 |
3.3.9 工艺性设计 |
3.4 倒车雷达探头 |
3.5 倒车摄像头 |
3.6 图像融合控制器 |
3.7 辅助驾驶单元工作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助驾驶单元的软件设计和实现 |
4.1 辅助驾驶单元的软件设计方案 |
4.2 初始化模块 |
4.3 CAN通信模块 |
4.3.1 CAN节点初始化 |
4.3.2 报文对象初始化 |
4.3.3 接收功能模块 |
4.3.4 发送功能模块 |
4.3.5 距离信息处理 |
4.3.6 错误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驾驶单元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模拟测试 |
5.2.1 测距功能 |
5.2.2 倒车影像功能 |
5.3 电磁兼容测试 |
5.4 静电测试 |
5.5 可靠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CAN数据转换协议格式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4)低压配电台区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压配电台区功能分析及监控装置设计 |
2.1 智能低压配电台区的定义与特征 |
2.1.1 智能低压配电台区的定义 |
2.1.2 智能低压配电台区的特征 |
2.2 智能低压配电台区的体系结构 |
2.3 低压配电台区建设主要技术分析 |
2.4 配变低压配电台区多回路监控方案设计 |
2.5 保护测控装置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低压配电台区测控装置硬件设计 |
3.1 低压配电台区测控装置系统硬件结构 |
3.2 控制芯片介绍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复位电路设计 |
3.3 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3.4 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
3.5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6 开关量控制电路 |
3.7 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
3.8 硬件电磁兼容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低压配电台区测控装置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流程设计 |
4.2 AD采集程序流程设计 |
4.3 保护程序流程设计 |
4.4 显示程序设计 |
4.5 通信程序流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欧洲铁路标准化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标准化技术组织 |
2.1 CEN/TC 256铁路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2.2 CENELEC/TC 9X铁路电气和电子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2.3 ETSI铁路电信技术委员会 |
3 欧洲铁路标准现状 |
3.1 欧洲铁路标准的总体情况 |
3.2 CEN和CENELEC发布的铁路标准 |
3.3 ETSI发布的铁路标准 |
4 欧洲铁路标准化的特点 |
4.1 重视与ISO和IEC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 |
4.2 保持与UIC国际铁路联盟的合作 |
4.3 标准化的重点是支持欧盟铁路法规 |
4.4 欧洲铁路标准具有自愿和强制双重属性 |
5 结语 |
(6)模拟列车制动防护系统的培训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BTC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1.2.1 CBTC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CBTC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CBTC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功能 |
2.1.1 CBTC系统的组成 |
2.1.2 CBTC系统的功能结构 |
2.2 车载ATP子系统概述 |
2.3 车载ATP子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制动保证器与Brake Banking |
2.3.2 车载ATP超速检测与ATP P/BTL |
2.3.3 零速匹配对与零速旁路 |
2.4 ASR子系统概述 |
2.4.1 ASR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
2.4.2 PWM调速 |
2.5 ADU概述 |
2.6 列车驾驶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和模拟ADU的硬件设计 |
3.1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2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3 PLC选型 |
3.1.4 编码器选型 |
3.1.5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2 模拟ADU的硬件设计 |
3.2.1 模拟ADU的方案设计 |
3.2.2 单片机的选型 |
3.2.3 其他硬件的选型 |
3.2.4 模拟ADU的硬件电路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 |
4.1 PLC编程软件介绍 |
4.1.1 软件界面 |
4.1.2 PLC的通信配置 |
4.2 PLC程序简述 |
4.3 程序设计 |
4.3.1 状态符号表 |
4.3.2 主程序设计 |
4.3.3 司控器PWM调速信号输出 |
4.3.4 车速计算 |
4.3.5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逻辑功能 |
4.3.6 列车驾驶模式 |
4.3.7 司机制动开关 |
4.3.8 其他功能 |
4.4 模拟ATP子系统实物展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ADU的软件程序设计 |
5.1 模拟ADU显示面板简介 |
5.2 通信协议介绍 |
5.2.1 RS-485 |
5.2.2 Modbus RTU协议介绍 |
5.2.3 CRC错误校验原理 |
5.3 模拟ADU程序设计 |
5.3.1 编程软件介绍 |
5.3.2 模拟ADU主程序设计 |
5.3.3 通信子程序设计 |
5.3.4 CRC校验子程序 |
5.4 模拟ADU实物展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输入/输出I/O地分配 |
附录 B 模拟车载ATP子系统硬件电路 |
附录 C 模拟ADU硬件电路 |
致谢 |
(7)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方法 |
1.2 中国儿童用品法规机制和标准体系 |
1.2.1 中国儿童用品的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 |
1.2.2 中国儿童用品的标准体系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儿童用品出口的调研情况 |
2.2 欧美监管制度对我国制度影响的研究情况 |
2.3 儿童用品领域我国与欧美地区标准内容的对比研究情况 |
第三章 欧美地区儿童用品监管体系与标准化体系 |
3.1 欧洲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与标准化体系 |
3.1.1 欧洲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 |
3.1.2 欧洲儿童用品标准化体系 |
3.2 美国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与标准化体系 |
3.2.1 美国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 |
3.2.2 美国儿童用品的标准化体系 |
第四章 中国与欧美地区儿童用品标准对比分析 |
4.1 中国与欧美地区玩具标准对比分析 |
4.1.1 玩具安全指标对比简表 |
4.1.2 玩具标准的主要差异分析 |
4.2 中国与欧美地区童车标准对比分析 |
4.2.1 儿童自行车 |
4.2.2 儿童三轮车 |
4.2.3 儿童推车 |
4.2.4 婴儿学步车 |
第五章 改进与建议 |
5.1 安全监管体制 |
5.1.1 与欧盟的比较结果 |
5.1.2 与美国的比较结果 |
5.1.3 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
5.2 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 |
5.2.1 玩具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结论 |
5.2.2 童车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结论 |
5.3 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
5.3.1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
5.3.2 标准的制、修订建议 |
5.4 国际标准互认建议 |
5.4.1 玩具产品 |
5.4.2 童车产品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问题 |
1.2.2 电磁兼容风险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速度传感器电磁受扰机理研究 |
2.1 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功能 |
2.2 速度传感器受扰分析 |
2.2.1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 |
2.2.2 速度传感器骚扰源分析 |
2.2.3 速度传感器受扰耦合路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建模研究 |
3.1 骚扰源特性研究 |
3.2 车体过电压研究 |
3.2.1 过电压与车型关系研究 |
3.2.2 高压电缆-车体耦合模型 |
3.2.3 车体过电压分布特性研究 |
3.2.4 过电压电路模型 |
3.2.5 钢轨和车体阻抗研究 |
3.2.6 离线相位和过电压研究 |
3.3 速度传感器受扰模型研究 |
3.4 速度传感器骚扰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风险研究 |
4.1 电磁兼容风险理论基础 |
4.1.1 电磁兼容风险定义 |
4.1.2 风险评估方法 |
4.1.3 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标准 |
4.2 速度传感器FMEA分析 |
4.2.1 FMEA方法研究 |
4.2.2 速度传感器失效模式分析 |
4.3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仿真分析 |
4.3.1 蒙特卡洛法电磁兼容风险研究 |
4.3.2 速度传感器建模仿真分析 |
4.4 速度传感器失效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文缩略语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振动应力下线缆电磁兼容特性的不确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线缆振动研究现状 |
1.3 线缆电磁兼容特性研究现状 |
1.3.1 线缆串扰特性研究现状 |
1.3.2 线缆辐射特性研究现状 |
1.4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线缆的振动力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线缆受迫振动理论分析 |
2.3 线缆受迫振动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线缆电磁兼容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静态线缆串扰特性仿真与实验验证 |
3.2.1 FDTD方法介绍 |
3.2.2 串扰算例分析及有效性验证 |
3.2.3 串扰仿真模型搭建与实验验证 |
3.3 静态线缆辐射特性分析与验证 |
3.3.1 电磁辐射理论介绍 |
3.3.2 辐射算例分析及有效性验证 |
3.3.3 辐射仿真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线缆电磁兼容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线缆串扰特性分析方法 |
4.3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线缆辐射特性分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 |
致谢 |
(10)CEPC闪烁体成像型电磁量能器原型机读出电子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希格斯粒子 |
1.1.1. 希格斯粒子介绍 |
1.1.2. 相关实验 |
1.2.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
1.2.1. 项目背景 |
1.2.2. 探测器结构 |
1.3. 成像型量能器 |
1.3.1. 粒子流算法 |
1.3.2. 成像型量能器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闪烁体成像型电磁量能器 |
2.1. CEPC电磁量能器 |
2.1.1. 量能器原理 |
2.1.2. CEPC电磁量能器 |
2.2. 硅光电倍增管 |
2.2.1. 简介与发展情况 |
2.2.2. 工作原理 |
2.2.3. 特性与参数 |
2.2.4. 基本读出方式 |
2.3. 闪烁体方案成像型电磁量能器原型机 |
2.3.1. 结构与指标 |
2.3.2. 读出电子学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关键ASIC调研与测试 |
3.1. ASIC选型 |
3.2. SPIROC系列芯片介绍 |
3.2.1. 模拟部分 |
3.2.2. 模数混合部分 |
3.2.3. 数字部分 |
3.3. 单芯片测试板设计 |
3.3.1. 框架设计 |
3.3.2. 电源设计 |
3.3.3. 前端板 |
3.3.4. 数据接口板 |
3.4. 测试方法与结果 |
3.4.1. 功能测试 |
3.4.2. 基线与噪声测试 |
3.4.3. 电荷测量 |
3.4.4. 时间测量 |
3.4.5. 阈值与触发效率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读出系统设计 |
4.1. 读出电子学系统介绍 |
4.2. 前端部分 |
4.2.1. 硬件结构设计 |
4.2.2. 器件选型 |
4.2.3. 电刻度系统 |
4.2.4. 光刻度系统 |
4.2.5. 温度补偿系统 |
4.3. 后端部分 |
4.3.1. 数据采集板 |
4.3.2. FELIX系统 |
4.4. 上位机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原型机系统性能测试 |
5.1. 单层性能测试 |
5.1.1. 台基与噪声分析 |
5.1.2. 电子学响应线性测试 |
5.1.3. SiPM增益刻度 |
5.1.4. 增益补偿效果测试 |
5.1.5. 放射源测试 |
5.2. 多层联调宇宙线测试 |
5.2.1. 测试平台 |
5.2.2. MIP能谱 |
5.2.3. 径迹重建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1 单芯片测试板 |
附录2 单芯片测试与单EBU测试上位机软件界面 |
附录3 联合测试现场 |
附录4 SiPM焊接质量控制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欧洲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指令(论文参考文献)
- [1]欧盟产品认证和中国船级社MED认证服务[J]. 安元. 中国船检, 2021(09)
- [2]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D]. 刘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CAN的车载辅助驾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周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4]低压配电台区智能化研究[D]. 石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欧洲铁路标准化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研究[J]. 李文夏,杨则云,郭德华,张继光. 标准科学, 2020(07)
- [6]模拟列车制动防护系统的培训装置的设计[D]. 杜银.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D]. 李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D]. 王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振动应力下线缆电磁兼容特性的不确定性分析[D]. 朱瑞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CEPC闪烁体成像型电磁量能器原型机读出电子学方案研究[D]. 赵申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