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聚四氟乙烯塑料阀板的经验

使用聚四氟乙烯塑料阀板的经验

一、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1](1995)在《往复式压缩机的最近技术动向》文中研究说明 1.前言 由于受气阀和无油压缩机密封材料的影响,延长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周期尚是个难题。但近年来,由于对塑料阀和阀的工作过程的研究分析,以及密封用工程塑料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所以,能连续运转两年的压缩机已可望实现。

邯郸制氧机厂[2](1977)在《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聚四氟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在化工上用途很广。用它来作压缩机上的阀片,还是最近几年刚刚开始的。我厂于1973年开始试制,经过试用、修改,现已成批生产,现将我厂试用后的体会,简介如下:

邯郸制氧机厂[3](1975)在《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聚四氟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在化工上用途很广,用它来作压缩机上的阀片,还是最近几年刚刚开始的。我厂于1973年开始试制,经过试用、修改,现已成批生产,现将我厂试用后的体会,简介如下:

陶国良[4](2006)在《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材料腐蚀问题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化工、石油、机械、纺织、冶金、航天航空、国防等工业部门更为突出。腐蚀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灾难性事故和危及人身安全,耗竭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而且阻碍了高科技的正常发展。本文研究的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是一种耐苛性腐蚀介质,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优良导热功能的新材料,可望用于苛性腐蚀环境下使用的紧凑换热器的制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制备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热导率测试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是以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为基体,通过导热改性和采用碳纤维定向增强复合技术制备的一种新材料,具备以下特点:①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使用介质和环境与聚四氟乙烯材料相仿;②良好的耐热性能,使用温度为-100℃~250℃;③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换热效果,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是聚四氟乙烯热导率5倍以上,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结垢,能长期保持热交换能力;④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先进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是聚四氟乙烯材料的3~5倍,而且没有聚四氟乙烯的冷流现象,可以作为结构材料使用;⑤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能,可以进行焊接、热压等二次成型,为防腐蚀过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经济可行的工艺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选用聚丙烯(PP)和聚四氟乙烯(PTFE)为基材,高导热性能的石墨、铝粉和铜粉作为导热填料进行改性。对导热材料的导热和机械性能的试验证明: PP为基材时,导热填料的粒径、含量对材料的导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填料的粒径越小、含量越高,则改性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好。如石墨的质量含量由15%增加到60%时,石墨/PP改性材料的热导率由0.34 W/(m·K)增加到3.1W/(m·K),是纯聚丙烯树脂热导率的十几倍,但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只有PP材料的一半左右,综合力学性能下降很多。同样,对于石墨/PTFE改性导热材料,石墨的质量含量为30%时,改性材料的热导率达到1.2W/(m·K),当石墨质量含量为50%时,热导率提高到2.5W/(m·K) ,是纯PTFE树脂热导率的10倍以上,但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只有PTFE材料的25%左右。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5](1973)在《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文中研究指明一、各公司概况西德林德公司西德林德公司全称西德林德冷冻机械制造股份公司,1879年6月建立,初期不从事生产,仅设计和出售冷冻设备。1895年设立气体液化部,开始设计和制造气体液化和气体分离设备。1902年林德设计的第一台单级精馏的空分设备制成。自1903年进行第一次双级精馏塔试验,并制成第一台10米3/时制氧机,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深冷技术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经济指标先进,而且有相当的运转经验,制造工业性设备很多,装置容量大小可按用户需要提供,在欧洲和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1969年曾制造40000标米3/时一套、30000标米3/时二套、6000标米3/时一套的西德麦塞尔公司现已倒闭,并给林德公司,被林德公司吃掉。

李振环,李妍,耿小益[6](2004)在《氟及复合材料在通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氟及复合材料、氟橡胶、包复橡胶件、氟材料编织密封填料、衬里、喷涂产品在通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概 况,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氟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对深加工技术的展望。

华熳煜[7](2014)在《六钛酸钾晶须/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力学、摩擦学性能及界面结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获得集优良力学、摩擦学性能于一体的新型减摩耐磨材料一直是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具有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减摩耐磨材料之一。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增强相,以及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界面。因此,本文通过合理选用基体与增强相材料、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并在探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机理的基础上优化界面设计,从而实现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有效调控。对于高性能减摩耐磨材料的研究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具有优良摩擦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聚醚醚酮(PEEK)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选择具有高强度、高热稳定性、高性价比的六钛酸钾晶须(PTW)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采用挤出和注塑成型方法制备了PTW/PEEK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PTW增强相及其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规律。结合原子、电子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讨了基体与增强相的微观界面结合行为,以期能构建起包含界面结合强度与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在内的相关模型。考察了晶须及其表面处理对PTW/PEEK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晶须未经表面处理时,相对于未填充PEEK,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有所下降,拉伸性能改善不明显;而晶须经KH550表面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随着晶须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当晶须含量为15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冲击强度相对于未增强PEEK分别提高了20.62%,20.45%,34.58%和73.68%。研究了PTW/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发现PTW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具有改善效果,且晶须经偶联剂表面改性后,其改善效果尤为显着;当PTW的添加量为15wt%时,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达到最低值,相对于未增强PEEK而言,两者分别降低了54%和68%;磨损表面形貌分析表明,适当含量晶须的添加,有助于PEEK基体抵抗犁削和磨粒磨损能力的增强,有效阻碍了基体与对偶件间粘着磨损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在PTW/PEEK复合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聚四氟乙烯(PTFE),可进一步提高该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为探明PTW/PEEK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行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PTW的微观晶体结构及其基本物性。发现K2Ti6O13晶体呈现一种由TiO6八面体通过共面和共棱连接的隧道状结构,且其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分析发现,在K2Ti6O13内部,Ti-O间相互作用明显强于K-O,且Ti(d)和O(p)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该化合物的相结构稳定性;弹性性质计算表明,K2Ti6O13是一种高刚性脆性相,且其在剪切和压缩性能上具有较小的各向异性。在明确PTW基本物性基础上,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进一步考察了PTW/PEEK复合材料中的微观界面结合行为。结果表明:K2Ti6O13表面羟基的存在使硅醇在K2Ti6O13表面实现由物理吸附到化学吸附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硅醇与K2Ti6O13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K2Ti6O13表面改性效果;电子结构分析表明:羟基之所以改善硅醇在K2Ti6O13表面的改性效果,主要归功于羟基与硅醇中的O(s)(p)轨道电子的作用;而PEEK与硅醇的结合是由PEEK链中的羰基与硅醇中的氨基通过亲核加成反应产生醇胺,随后生成亚胺的方式实现的。对界面结合状态对体系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索,基于力学理论分析,计算了界面剪切强度,很好地解释了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摩擦能量理论,用表层材料断裂和疲劳断裂的分析,解释了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界面结合强度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结果将为高性能聚合物基减摩耐磨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及性能优化提供重要指导。

吴越[8](2013)在《压电泵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压电泵是微小型流体泵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其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流量分辨率高及便于数字化控制等方面的优点。压电泵在检测设备、仪器仪表、机械及电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外已有成型的压电泵产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制约压电泵广泛应用的主要是由于压电泵与系统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并未出现对压电泵动力学特性的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注射微系统”(项目编号:2011AA040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压电型气体隔膜泵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1175213)和“多腔压电泵用作血泵的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项目编号:81171481)开展研究,以微小型压电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动力学特性的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为微小型压电泵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压电振子输出力分析压电振子是压电泵的动力原件,在小变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等效集中力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压电陶瓷的各部分尺寸参数与等效集中力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了泵用压电振子的选择方法及主要参数的选择依据。提出一种基于常用仪器的压电振子动力学参数的测试方法,并用其测试样机振子,得到样机中压电振子的动力学参数。通过所建立模型对振子设计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参数的选择次序及其常用范围内参数对所输出的等效集中力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2.压电泵动力学分析压电泵存在一个最优的工作频率,其频率特性是影响输出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其动态性能的基础。在静态特性的基础上对压电泵的动态工作状态进行描述,采用将阀与主振质量分离的方法简化压电泵结构,结合粘性流体的振动流动模型讨论压电泵动力学模型。用阻抗分析法研究压电泵的动态性能并验证理论分析结论,实验表明采用振子自身的等效刚度作为系统的总体刚度时,模型计算得到的频率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将支撑引入振动系统中,从其结构形式及粘弹性特点的角度进行讨论,得到的改进的动力学系统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简化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对泵内过流区的各部分阻尼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引入到动力学系统中,用以分析各部分流阻对主振质量输出位移及运动的影响。3.压电泵出流模型建立与分析要对压电泵进行优化,就要得到其输出力流量模型,而有阀泵的模型相对复杂难以直接得到,因此以工作流体连续运动的无阀泵为切入,得到模型后推广到有阀压电泵。首先对无运动部件阀构成的无阀泵的单向出流机理进行讨论,并将其容积效率特性与压电泵主振质量结合,建立压电泵的流量输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正反流阻差概念将有阀泵和无阀泵的出流机理进行统一,并建立有阀泵的简化模型。对阀的不完全关闭现象进行讨论,进而得到压电泵在阀不完全关闭状态下的流量模型,最终对有阀泵一般状态下的出流特性进行讨论,对泵的最终输出特性进行预测,为泵阀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4.压电泵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在压电泵动力学系统基础上,建立各部件设计参数与系统的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对压电泵性能要求优化各部件的结构尺寸。根据压电泵出流模型可知影响系统输出幅值的直接因素是阻尼,即过流区的流阻特性,因此进行过流区仿真分析;通过支撑的设计与选用控制压电泵的频率特性;建立阀结构参数与系统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对以上参数进行优化实验,最后通过阀与压电泵主振质量的频率匹配提高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同时得到理想的频率特性。5.负载对压电泵输出性能影响研究利用压电泵系统的基本动力学模型和流量模型可以对压电泵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但由于压电泵的输出总功率较小,要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就要将其与具体的应用及负载相结合,对压电泵进行优化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首先分类讨论压电泵的外部负载,并分析其所输送介质特性对泵性能的影响,再对外部的环境温度对泵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最后对影响最明显的气泡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展开系统的分析。通过气泡的形成、两相流的流动状态及流型、气泡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及泵中界面特性的研究,得出气泡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法增强压电泵的抗气泡能力。本文结合压电学、机械动力学、流体力学、流体动力学、材料学及电学相关理论对压电泵的动力学特性及应用进行讨论。研究工作为微小型压电泵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对同类结构的微小型流体输送设备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何伟[9](2006)在《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及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是本课题组近年来开发成功的一类高性能工程塑料,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可溶性聚芳醚新品种,性能价格比优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加工生产及应用中该类纯树脂材料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熔体粘度高导致热成型加工困难,材料脆性较大等,极大地限制其推广应用,因而需要进行改性。据此,本论文采用熔融共混及溶液共混方式对含二氮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类树脂进行改性,系统研究了改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以期为将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逐步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特种工程塑料含二氮杂萘酮结构的聚芳醚砜酮PPESK(S/K=50/50)、聚芳醚砜(PPES)及聚芳醚酮酮(PPEKK)。利用热失重(TGA)分析仪,氮气氛围中,多重加热扫描速率下的不定温法对PPESK(50/50)、PPES及PPEKK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根据Satava法得出,聚合物PPESK(50/50)分解反应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反应级数n=1;而聚合物PPES的热分解反应机理为相界面反应模式,反应级数n=2;PPEKK的热分解机理为三维扩散(3D);同时采用经典动力学方程Friedman、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及Ozawa计算了热分解动力学参数(Ea,lnz)。重点考察不同升温速率、酮/砜比对PPESK(50/50)、PPES及PPEKK的热稳定性影响,并且根据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推测其在高温使用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及对热分解反应过程中“动力学补偿效应”(KCE)进行分析。 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TA)对新型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砜(酮)及与聚四氟乙烯(PTFE)共混物,进行动态热机械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砜酮PPESK的热稳定性能良好,在较高温度范围内储能模量保持在相对较高值,能较好的作为结构件使用。新型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砜酮PPESK(S/K=80/20)的耐热性比新型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砜酮PPESK(S/K=20/80)好,这是由于前者的砜基/酮基的比例比后者高,而砜基的键能比酮基的键能较高所致。另外,随着扫描频率的提高,PPESK的α松弛峰移向高温。PPESK(20/80)中共混加入10%PTFE可提高其玻璃化温度,但当含量大于10%后,共混体系的玻璃化温度(Tg)并不随着PTFE含量的增加而继续提高。同时采用Arrhenius方程计算PPESK(20/80)及其共混物α转变时分子运动活化能。 利用动态热机械仪(DMTA)及热失重仪(TGA)对采用熔融挤出方法制备的新型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PPESK(80/20)与聚醚砜(PES)共混物进行研究。动态热机械性能表明,加入PES对PPESK(80/20)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另外,动态机械性能表明,在所研究的组分范围内共混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并随着PPESK(80/20)含量增加而升高,表明两组分完全相容。采用热失重仪测试PPESK(80/20)/PES共混物的热失重来分析

邯郸矿务局煤研所[10](1984)在《空压机气缸无油润滑技术在邯郸矿务局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空压机气缸无油润滑,是指采用耐磨减摩性能优异的填充聚四氟乙烯塑料活塞环代替原金属活塞环。从而实现无油润滑运转的一项新技术。空压机气缸实现无油润滑,不仅可省去注油所需的附属设备,且可改善工艺条件与生产环境,提高生产率,对节约能源也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本文就着重介绍这一新技术及其在我局的应用。一、空压机气缸无油润滑的工作原理 1.密封原理(背压原理) 填充聚四氟乙烯活塞环(简称填充四氟环)与金属活塞环的密封原理是基本相同的。空压

二、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4)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应用
    1.3 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机理及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1.3.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机理
        1.3.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逾渗理论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4.1 逾渗理论简介
        1.4.2 逾渗理论在材料学领域中的应用
        1.4.3 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逾渗理论研究进展
    1.5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主要原料的选用
        1.5.3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5.4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内容
        1.5.5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
    2.1 填充型导热聚丙烯(PP)材料的研究
        2.1.1 石墨/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制备
        2.1.2 石墨/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研究
        2.1.3 铝粉/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研究
    2.2 高导热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研究
        2.2.1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制备
        2.2.2 石墨和聚四氟乙烯(PTFE)共混形貌结构分析
        2.2.3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导热性能
        2.2.4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研制的设计思想
        3.1.1 热塑性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存在的缺陷
        3.1.2 高导热热塑性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思想
    3.2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及选择
    3.3 石墨/聚丙烯/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技术
        3.3.1 长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3.3.2 连续碳纤维/石墨/聚丙烯导热材料的研究
    3.4 碳纤维/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技术
        3.4.1 连续碳纤维增强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4.2 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基体界面情况分析
        3.4.3 碳纤维/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测试技术
    4.1 材料热导率测量原理
    4.2 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
        4.2.1 固体材料热导率的稳态测量
        4.2.2 固体材料热导率的非稳态测量
    4.3 准稳态法导热测试仪的研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和预测方程
    5.1 逾渗理论在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中应用的设想
    5.2 填料在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中的分布状态和几何结构
    5.3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模型
    5.4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海岛结构导热模型
        5.4.1 海岛结构模型导热材料的热导率方程
        5.4.2 海岛结构导热材料的热导率预测与实验
        5.4.3 对海岛结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讨论
    5.5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
        5.5.1 填充型聚合物导热材料的主要导热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
        5.5.2 填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实际分布状态与逾渗理论
        5.5.3 填充型聚合物导热材料的逾渗模型热导率方程
        5.5.4 逾渗模型与Agari 模型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5.5.5 对逾渗模型热导率方程的讨论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设计与制备工艺
    6.1 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概况及应用
        6.1.1 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6.1.2 板翅式换热器的使用材料和制备工艺
    6.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6.2.1 氟塑料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特点
        6.2.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翅板-抽屉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6.3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制备工艺技术
        6.3.1 氟塑料的粘接和焊接技术
        6.3.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制备工艺技术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和建议
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和科研工作
致谢

(7)六钛酸钾晶须/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力学、摩擦学性能及界面结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摩擦学材料简介
        1.1.1 摩擦学材料的分类
        1.1.2 摩擦学材料研究现状
        1.1.3 摩擦学材料发展趋势
    1.2 聚合物基摩擦学材料
        1.2.1 聚合物复合摩擦学材料的组成
        1.2.2 聚合物基摩擦学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钛酸钾晶须改性聚合物基摩擦材料
        1.3.1 钛酸钾晶须概述
        1.3.2 晶须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3.3 钛酸钾晶须改性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复合材料的成分配制
        2.1.4 PTW/PEEK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2.1.5 性能检测与表征
    2.2 理论方法
        2.2.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2.2.2 第一性原理计算法(FP法)
        2.2.3 Material Studio计算软件
3 PTW/PEEK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3.1 PEEK基体和PTW增强相的结构与性能
        3.1.1 PEEK基体的结构与性能
        3.1.2 PTW增强相的结构与性能
    3.2 表面处理前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2.2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2.3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3.2.4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3.3 表面处理后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3.3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3.3.4 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3.4 复合材料的断面分析
        3.4.1 PTW的微观形貌
        3.4.2 复合材料拉伸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3.4.3 复合材料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PTW/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4.1 表面处理前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1.1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4.1.2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
        4.1.3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稳定性的影响
    4.2 表面处理后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2.1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4.2.2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
        4.2.3 PTW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稳定性的影响
    4.3 磨损表面和磨屑的微观形貌分析
        4.3.1 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4.3.2 磨屑的微观形貌分析
    4.4 聚四氟乙烯(PTFE)对PTW/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4.1 PTFE固体润滑剂的结构与性能
        4.4.2 PTFE对PTW/PEEK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4.4.3 PTFE对PTW/PEEK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
        4.4.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PTW/PEEK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行为及机理
    5.1 六钛酸钾晶须基本物性的研究
        5.1.1 六钛酸钾(K_2Ti_6O_(13))计算模型与方法
        5.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PTW/PEEK复合材料的微观界面结合行为
        5.2.1 硅醇、K_2Ti_6O_(13)表面、PEEK模型的构建
        5.2.2 K_2Ti_6O_(13)与PEEK的界面结合行为研究
        5.2.3 含硅醇K_2Ti_6O_(13)与PEEK的界面结合行为研究
    5.3 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5.3.1 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5.3.2 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压电泵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电泵的构成、特点与应用
        1.2.1 压电材料及致动器的发展
        1.2.2 压电泵的主要构成形式
        1.2.3 压电泵的优点及应用领域
    1.3 压电泵的发展现状
        1.3.1 压电泵研究方向
        1.3.2 膜片式压电泵
        1.3.3 压电叠堆泵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泵用压电振子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
    2.1 泵用压电陶瓷
        2.1.1 陶瓷材料与选用
        2.1.2 压电振子的构成形式
        2.1.3 压电振子驱动形式的选择
    2.2 泵用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
        2.2.1 假设条件
        2.2.2 等效集中力F0 与其作用下位移 F
        2.2.3 基于压电效应的 u
        2.2.4 等效集中力F0
    2.3 振子结构参数选择
        2.3.1 振子输出力系数
        2.3.2 胶层参数
        2.3.3 振子与基板参数
    2.4 压电振子试验
        2.4.1 测试机构设计
        2.4.2 振子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压电泵简化动力学模型
    3.1 压电泵的基本模型
        3.1.1 压电泵的静态模型
        3.1.2 压电泵动态特性及描述
        3.1.3 压电泵基本动力学分析
    3.2 压电泵的支撑件及其边界条件
        3.2.1 压电振子与泵体的联接
        3.2.2 橡胶件特性
        3.2.3 柔性支撑系统模型改进
    3.3 压电泵过流区局部阻力分析
        3.3.1 内部沿程阻力的影响
        3.3.2 导流槽深度对过流特性的影响
        3.3.3 出入管管路突变的流阻特性
        3.3.4 过流区阻尼与振动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泵流量分析
    4.1 无阀泵流量分析
        4.1.1 无阀泵模型
        4.1.2 无阀泵效率分析
        4.1.3 无阀泵流量特性分析
    4.2 有阀泵流量分析
        4.2.1 有阀泵的简化模型
        4.2.2 阀的不完全关闭
        4.2.3 阀的运动分析
        4.2.4 试验与结果分析
        4.2.5 阀不完全关闭情况下的流量特性
        4.2.6 阀可关闭状态下的系统特性
        4.2.7 阀的滞后
    4.3 小结
第五章 压电泵参数设计与试验研究
    5.1 过流区仿真与实验分析
        5.1.1 过流区仿真
        5.1.2 过流区参数优化
    5.2 支撑件选用、设计与试验分析
        5.2.1 支撑件的类型
        5.2.2 支撑件的设计
        5.2.3 支撑试验
        5.2.4 支撑件选用原则
    5.3 阀的选用、设计与试验分析
        5.3.1 舌片式被动阀
        5.3.2 膜片式微阀
        5.3.3 阀性能的对比与选用
        5.3.4 不同阀的性能试验
    5.4 压电泵的频率特性
    5.5 小结
第六章 压电泵的应用研究
    6.1 压电泵外部负载对性能的影响
        6.1.1 质量型负载的影响研究
        6.1.2 负载阻力特性
        6.1.3 进出口压力特性
    6.2 压电泵输送介质
        6.2.1 介质粘度对性能的影响
        6.2.2 介质中颗粒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6.2.3 介质的腐蚀性
    6.3 温度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6.3.1 温度与性能试验研究
        6.3.2 压电泵工作的极限温度
    6.4 气泡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6.4.1 气泡的形成与影响
        6.4.2 压电泵中的流固界面与两相流
        6.4.3 气泡对压电泵动力特性的影响
        6.4.4 界面特性
        6.4.5 压电泵抗气泡能力的增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及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高性能工程塑料
    1.3 高性能工程塑料改性研究
        1.3.1 化学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3.3 高强度工程塑料设计
        1.3.4 耐热性工程塑料设计
        1.3.5 耐磨性工程塑料设计
    1.4 高性能工程塑料共混物
        1.4.1 聚苯硫醚共混物
        1.4.2 聚醚醚酮共混物
        1.4.3 聚芳砜共混物
        1.4.4 聚芳酯共混物
        1.4.5 聚醚酰亚胺共混物
    1.5 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研究进展
        1.5.1 合成与开发
        1.5.2 结构与性能
        1.5.3 改性与应用
    1.6 本论文目的及研究内容
2 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类聚合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原材料制备
        2.2.2 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热稳定性
        2.3.2 聚合物热分解活化能与其玻璃化温度关系
        2.3.3 机理推测
        2.3.4 动力学补偿
        2.3.5 寿命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及与聚四氟乙烯共混物动态热机械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动态机械性能测试
        3.2.3 热重分析(TGA)
        3.2.4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ESK/PTFE热性能
        3.3.2 应变扫描
        3.3.3 动力学温度谱
        3.3.4 PPESK及其共混物频率谱
        3.3.5 PPESK及其共混物分子运动活化能
        3.3.6 共混物组分对α松弛峰影响
        3.3.7 时-温叠加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聚醚砜热性能及动态热机械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共混物制备
        4.2.3 热失重分析(TGA)
        4.2.4 动态机械性能(DMTA)测试
        4.2.5 力学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4.3.2 热分解动力学
        4.3.3 寿命预测
        4.3.4 动态机械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聚芳酯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PESK/PAR共混物制备
        5.2.3 DSC表征
        5.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5.2.5 热失重分析(TGA)
        5.2.6 动态机械性能(DMTA)测试
        5.2.7 力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熔融加工性
        5.3.2 DSC表征
        5.3.3 扫描电镜
        5.3.4 力学性能
    5.4 热分解动力学
        5.4.1 理论基础—Friedman方法
        5.4.2 PPESK/PAR共混物热稳定性
        5.4.3 动态热机械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PPESK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与评估
    6.1 引言
    6.2 人工神经网络的建立
        6.2.1 神经网络的类型
        6.2.2 BP网络计算流程图
        6.2.3 隐含层数
        6.2.4 数据样本的正规化与反正规化处理
        6.2.5 BP神经网络的建模
        6.2.6 预测模型的MATLAB实现
    6.3 BP网络的学习与验证
        6.3.1 样品制备
        6.3.2 网络训练
        6.3.3 隐含层神经元数优选
        6.3.4 学习参数对网络性能影响
        6.3.5 样本检测
        6.3.6 力学性能预测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获奖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附录:本论文中所用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往复式压缩机的最近技术动向[J]. 郑伟. 机电设备, 1995(06)
  • [2]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J]. 邯郸制氧机厂. 深冷技术, 1977(S1)
  • [3]聚四氟乙烯塑料阀片的使用体会[J]. 邯郸制氧机厂. 深冷技术, 1975(03)
  • [4]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D]. 陶国良.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5]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3(S2)
  • [6]氟及复合材料在通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J]. 李振环,李妍,耿小益. 有机氟工业, 2004(02)
  • [7]六钛酸钾晶须/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力学、摩擦学性能及界面结合机理研究[D]. 华熳煜. 中南大学, 2014(02)
  • [8]压电泵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D]. 吴越. 吉林大学, 2013(08)
  • [9]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及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研究[D]. 何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10]空压机气缸无油润滑技术在邯郸矿务局的应用[J]. 邯郸矿务局煤研所. 煤矿机电, 1984(02)

标签:;  ;  ;  ;  ;  

使用聚四氟乙烯塑料阀板的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