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祎,郑伟,郑天凌[1](2013)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微生物资源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海洋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可培养状态,在分子生态学基础上对海洋未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研究是当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方法不断更新。主要从分子生态学角度对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详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研究方法,而且从分子生态学与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相结合的层面,对本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刘淼,王继红,姜健,杨宝灵,温小红,陈玉飞,刘丽[2](2014)在《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农业上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方法是施放化学农药,但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因此生物农药的研究就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陆生资源的匮乏,人们将眼光转移到海洋资源上来。本研究总结了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农药,重点从杀虫剂,杀菌剂有机磷农药降解以及除草剂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进而展望了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前景。
徐新亚,杨宏,宁小清,易湘茜,刘永宏,高程海[3](2020)在《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北部湾海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北部湾还蕴含着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新物种、新基因、新药物、新生物材料的潜在来源。为更全面地了解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促进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北部湾海洋微生物,开发和利用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田新朋,张偲,李文均[4](2011)在《海洋放线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放线菌因其产生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而备受世界的关注。本文以海洋放线菌的研究历史为主线,综述了海洋放线菌研究的发展历程,海洋放线菌的概念、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分布状况、次生代谢产物以及基因组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其生态功能,最后展望了我国海洋放线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刘嘉佩[5](2019)在《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于研究北极海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北极斯瓦尔巴德附近的表层海水中九个不同地点进行了取样,通过荧光计数,稀释培养技术,生理试验和16S rDNA基因鉴定方法,研究了北冰洋表层海水中可培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形态特征和多样性;选取其中的5个站点,使用基于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方法来研究细菌和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并使用PICRUSt分析来确定表面海水中的功能序列基因;还使用基于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的高通量方法来研究5个站点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并且还使用FUNGuild来确定表层海水中的真菌的功能。可培养的浮游细菌结果表明:(1)BJ1-BJ9的平均细菌数为2.88×108cells·L-1;(2)AB08,AB09和AB17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株;(3)海洋可培养细菌主要由放线菌,黄杆菌和γ-变形菌组成,其中以假单胞菌占71%,是优势类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和结构中变形菌是所有样本中的主要分类群,其次是拟杆菌,放线菌,Planctomycetes,Verrucomicrobia,Cyanobacteria,Chloroflexi,HKB19,Acidobacteria,Firmicutes和Armatimonadetes。α-和γ-变形菌是变形菌门中的主要分类群。在BJ7位点,β-变形菌和γ-变形菌比其他种类的变形菌更多。Crenarchaeota是古细菌中最丰富的门。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关于碳循环的功能基因的拷贝读数最丰富,甲烷代谢占优势,磷酸盐和次磷酸盐代谢功能基因最少。在真菌的相关分析中,共得到240,786个合格reads和1928个操作分类单位(OTU)。仅有514个OTU被指定为真菌。真菌群落和结构表明子囊菌(44.36%)是所有样本中的主要门,其次是担子菌门(17.86%)和接合菌门(0.05%)。酿酒酵母(Aschaycycetes)是子囊菌(Ascomycota)中的主要类,而微生物菌纲(Microbotryomycetes)在担子菌(Basidiomycota)中占主导地位。在NCBI数据库中匹配后,大多数序列被归类为兼性海洋真菌。功能组显示,腐生(saprotrophs)是真菌最常见的营养模式。北极海域是一个独特的海域,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该海域微生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该海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微生物生态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孙军,蔡立哲,陈建芳,单秀娟,丁兰平,黄凌风,金显仕,林茂,刘洋,邵宗泽,徐奎栋,王雨,张晓华[6](2019)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董逸[7](2013)在《我国黄、东海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具有丰度高、分布广的特点,同时可以产生许多特殊的活性物质。它们在能量传递和多种重要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应用测序、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培养手段对我国黄、东海典型海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特殊种类做了相应研究。利用PCR-DGGE方法,结合克隆、测序技术对黄海中部海域细菌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中主要存在8个细菌类群,分别是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Flavobacteria、Bacilli和SAR406类群。其中Alphaproteobacteria是群落组成中绝对的优势类群,另外,各月份中一直存在的类群还有Gamm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a、Bacilli及SAR406类群。DGGE图谱上条带的多少可以表征多样性的高低,在时间尺度上,9月份多样性最高(25条条带),10月份多样性最低(19条)。依据条带有无的聚类分析显示,调查海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周年变化,在1-5月中,每个月份各个水层的群落结构相似,可以按月份聚类,并最终聚成一枝;6-11月中,不同月份、水层的样品群落结构复杂,聚类相互交叉。水文环境(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和聚类的主要原因,黄海冷水团的产生、鼎盛和衰退,对6-11月样品的聚类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8月份处在黄海冷水团的鼎盛时期,细菌群落结构最为特殊,聚类自成一枝。使用罗氏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东海选取一个断面(2011年5月)进行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5个站位共17个海水样品和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获得16SrDNA V1-V3区优化序列149067条,平均长度454nt。细菌多样性丰富(Shannon指数平均为5.38),且沉积物样品(平均7.65)高于海水样品(平均4.71)。经与SILVA数据库对比,确定22个门,34个纲,74个目,146个科及333个属的细菌分类信息,其中有十余个门的细菌在以往同海域的研究中未见报道。另外,各分类阶元中都存在一些不能确定具体分类的信息,其含量变化在海水样品中为1.52-59.96%,沉积物样品中为8.07-71.61%,从“门”到“属”有增加趋势。纲水平上,海水群落组成以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和Flavobacteria等为优势,沉积物中以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和Phycisphaerae为优势。对比海水样品的聚类和水团划分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可能受到东海水团和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黑潮表层水和中层水中的样品分别按水团的划分相聚在一起,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次表层水中的一些聚类结果可能受到叶绿素荧光值的影响,另有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可能影响细菌的群落结构。上述东海海域的古菌群落结构同样使用罗氏454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研究,共获得16S rDNA V3-V5区的优化序列196018条,其中海水样品171653条,平均长度495nt,沉积物样品24365条,平均长度511nt。古菌多样性丰富(Shannon指数平均为4.79),且沉积物样品(平均6.25)高于海水样品(平均4.36)。经与SILVA数据库对比,确定2个门,13个纲,10个目,21个科及25个属的分类信息,各分类阶元均存在不能确定分类的信息,含量在海水样品中为0.04-85.25%,沉积物中为1.40-86.95%,从“门”到“属”有增加趋势。纲水平上,海水样品群落组成以Marine Group I和Thermoplasmata为优势,沉积物中的优势类群还有Halobacteria、Group C3及Marine Benthic Group B。不同海水样品的物种丰富度与水团划分的比较显示,丰富度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黑潮次表层水(Chao1平均2751)、黑潮中层水(2432)、黑潮表层水(2259)、长江冲淡水(2131)、东海陆架混合水(1843)。东海海域的细菌、古菌在属的水平上均存在较高比例无准确分类的信息,提示东海蕴含着很高的未知微生物资源。胶州湾是一个半封闭海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通过监测胶州湾大肠菌群丰度的长期变化,不仅能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特定类群的细菌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用大肠菌群丰度作为指标对环境变化进行评价。采用最大可能数计数法对表层海水中大肠菌群丰度进行连续9年(108个月)的监测,发现其丰度的周年变化明显,夏秋季呈上升趋势,冬、春两季呈下降趋势,一年中最高丰度(9月,(2.18±1.93)×104个·L-1)与最低丰度(4月,(1.05±0.71)×104个·L-1)相差约2.1倍。大肠菌群的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河口区((5.20±2.35)×104个·L-1)最高,湾内区最低((0.41±0.08)×104个·L-1),差异近13倍。使用SPSS软件对大肠菌群的平均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肠菌群丰度变化与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总氮、溶解有机碳、叶绿素a浓度、盐度以及青岛市的废水排放量均显著相关。表层海水中大肠菌群丰度自2005年至2009年持续下降,作为环境评价的指标,说明胶州湾环境质量在5年内一直有所好转,也显示河口区和湾口区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应作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对黄、东海典型海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特殊种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和环境变化间的关系并全面认识海洋生态系统。通过本文中的实验,也为深入开展我国黄、东海海洋微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幸,吴文惠,陈志华,张洁,包斌[8](2010)在《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归纳了21世纪以来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及其抗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症和酶抑制等生物活性,并展望了今后海洋微生物和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方向。
穆大帅,卢德臣,郑维爽,陈冠军,杜宗军[9](2017)在《我国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与资源研发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发掘方兴未艾。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我国在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与资源研发方面的进展,统计分析了国内相关单位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发表的数量及多样性,介绍了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在海洋细菌系统学方面的工作进展,以及国内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开发现状。比较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细菌系统学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海洋细菌分离培养的主要方法,最后小结了我国海洋细菌资源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其进一步研发利用提供参考。
肖吉,张光涛,朱义广,张长生[10](2012)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完整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源于四种途径,包括聚酮合酶途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途径,聚酮-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杂合途径,以及其他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应用。
二、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 |
1.1 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
1.2 不同海洋生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1.2.1近海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2.2 深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2.3 极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2 海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子生态研究 |
2.1 分子标记技术 |
2.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 : |
2.1.2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SSR) 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 |
2.1.3 3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 |
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 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TGGE) |
2.3 宏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技术 |
2.3.1 454测序是采用焦硫酸测序法: |
3 海洋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
3.1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SIP) 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q PCR) |
3.3 功能基因芯片 |
4 展望 |
(2)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
2 生物农药 |
2.1 杀虫剂 |
2.2 杀菌剂 |
2.3 有机磷农药降解 |
2.4 除草剂 |
3 展望 |
(3)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
1.1 北部湾海洋细菌多样性 |
1.2 北部湾海洋真菌多样性 |
2 北部湾海洋微生物化学多样性 |
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2.2 萜类化合物 |
2.3 酚酸类化合物 |
2.4 萘醌类化合物 |
2.5 甾醇类化合物 |
2.6 环二肽类和其他化合物 |
3 讨论 |
(4)海洋放线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放线菌研究历史和概念 |
2 海洋放线菌资源分布 |
2.1 数量 |
2.2 放线菌物种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
3 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 |
4 海洋放线菌生态功能 |
5 海洋放线菌基因组研究 |
6 我国海洋放线菌研究概述 |
7 展望 |
(5)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
1.1.1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1.1.2 国内外海洋细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 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
1.2.1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简述 |
1.2.2 海洋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应过程 |
1.3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1 传统方法 |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3.4 单细胞测序技术 |
1.4 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微生物情况 |
1.4.1 北极斯瓦尔巴德及邻近海域地理与环境特征 |
1.4.2 北极海洋微生物的特点 |
1.4.3 北极海洋微生物研究前景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
2.1.3 吖啶橙染色计数(AODC) |
2.1.4 可培养浮游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浮游细菌计数结果 |
2.2.2 可培养浮游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2.2.3 可培养的浮游细菌鉴定结果 |
2.3 讨论 |
2.3.1 可培养浮游细菌的多样性 |
第三章 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未培养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DNA提取,扩增与测序 |
3.1.3 序列分析 |
3.2 结果 |
3.2.1 微生物序列信息 |
3.2.2 多样性指数 |
3.2.3 细菌群落结构 |
3.2.4 古菌群落结构 |
3.2.5 微生物组的功能预测 |
3.3 讨论 |
3.3.1 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3.3.2 古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3.3.3 微生物功能预测和生态学 |
第四章 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DNA 提取,扩增和测序 |
4.1.3 序列分析 |
4.1.4 FUNGuild和真菌功能 |
4.2 结果 |
4.2.1 真菌序列信息和多样性 |
4.2.2 真菌群落结构 |
4.2.3 真菌栖息地信息 |
4.2.4 功能组 |
4.3 讨论 |
4.3.1 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4.3.2 世界各地的真菌分布 |
4.3.3 真菌营养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我国黄、东海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与群落结构 |
第二节 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我国黄、东海的主要水团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五节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海中部细菌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2011 年 5 月东海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2011 年 5 月东海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胶州湾大肠菌群丰度长期变化及对环境污染的指示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生物活性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1.1 海洋细菌的抗菌活性物质 |
1.2 海洋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物质 |
1.3 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物质 |
2 抗肿瘤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2.1 海洋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
2.2 海洋蓝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
2.3 海洋放线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
2.4 海洋真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
3 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4 抗氧化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5 抗炎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6 抑制酶活性的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
7 前景展望 |
(9)我国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与资源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自2000年以来我国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的研究进展 |
1.1 我国海洋细菌新物种发表情况 |
1.2 我国发表的海洋细菌新物种的多样性分析 |
1.3 我国从事海洋细菌系统学研究的单位分布 |
1.4 我国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情况 |
1.5 我国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
2 2000年以来全球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现状及我国在该方面研究所占比例 |
2.1 全球范围新鉴定的海洋细菌数量及多样性分析 |
2.2 从事海洋微生物系统学研究的主要国家 |
3 海洋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
4 小结 |
(10)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发现 |
2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
2.1 聚酮合酶 (PKS) 途径 |
2.2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 (NRPS) 途径 |
2.3 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 (PKS-NRPS) 杂合途径 |
2.4 其他合成途径 |
3 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次级产物结构多样化中的应用 |
4 展望 |
四、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 李祎,郑伟,郑天凌. 微生物学通报, 2013(04)
- [2]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J]. 刘淼,王继红,姜健,杨宝灵,温小红,陈玉飞,刘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3)
- [3]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研究进展[J]. 徐新亚,杨宏,宁小清,易湘茜,刘永宏,高程海. 广西科学, 2020(05)
- [4]海洋放线菌研究进展[J]. 田新朋,张偲,李文均. 微生物学报, 2011(02)
- [5]北极黄河站邻近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D]. 刘嘉佩.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6]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J]. 孙军,蔡立哲,陈建芳,单秀娟,丁兰平,黄凌风,金显仕,林茂,刘洋,邵宗泽,徐奎栋,王雨,张晓华. 海洋学报, 2019(10)
- [7]我国黄、东海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D]. 董逸.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0)
- [8]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王幸,吴文惠,陈志华,张洁,包斌. 中国天然药物, 2010(04)
- [9]我国海洋细菌新物种鉴定与资源研发进展[J]. 穆大帅,卢德臣,郑维爽,陈冠军,杜宗军. 生物资源, 2017(06)
- [10]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 肖吉,张光涛,朱义广,张长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