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活性聚合——高分子合成新实验介绍

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活性聚合——高分子合成新实验介绍

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下的活性聚合——介绍一个高分子合成新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尧[1](2021)在《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根据文献制备了小分子RAFT试剂2-叔丁基硫醇羰基酰乙酸(BCSPA),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方法(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RAFT),通过与丙烯酸的溶液聚合构筑不同结构与组成的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固定AA的用量,考察了AIBN和BCSPA的用量对比、聚合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n(AIBN):n(BCSPA)=8:1,反应温度为70℃时,聚合物生成速率恒定,表现出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利用大分子链转移剂用于制备出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的PAS嵌段共聚物,在此聚合过程中,探讨了在相同PAA-BCSPA含量下,AIBN与疏水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据此制备出符合活性聚合特征的嵌段共聚物PAS,聚合物分子质量在2733-2807g/mol之间,分子量分布在1.01-1.10之间,实现对PAS的结构调控。研究了由碳酸氢钠碱化后PAS的CMC值随AA与St比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SN中丙烯酸含量增加,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并且CMC值最低为3.97x10-6mol/ml。将聚合物PASN应用于PMMA乳液聚合中,通过动力学测试,其结果表明:合成的大分子乳化剂对于乳液聚合的聚合速率具有调控的作用,而且转化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仍然具有反应活性。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乳液聚合产物的结构,并证实了大分子乳化剂与乳胶粒子之间的锚定作用。研究了不同疏水亲水比例的大分子乳化剂对于乳液的稳定性、粒子尺寸的影响,还研究了提高乳液固含量的方式对于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MA乳液体系随着固含量的提高,其乳胶粒子的尺寸逐渐增大,Zeta电位和电导率并随之降低;大分子乳化剂PASN中的亲水链段的长度增加,所得到的粒子尺寸随之降低;以后补加预乳液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乳液的固含量,并且乳液体系仍然保持稳定;由大分子乳化剂合成的乳液对p H值具有响应性,结果表明:在调整p H值后,乳液体系仍然保持稳定,且乳液粒子尺寸变化不大。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对于乳胶粒子分子量的影响。实验证明:自制的大分子乳化剂PASN对乳胶粒子的分子量起到了有效的控制,分子量分布在1.40-1.64之间,仍然符合活性自由基特征。

冯晓静[2](2021)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的混合配体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零价铜催化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简称SET-LRP)作为一种可控自由基聚合方法,具有常温下反应、聚合速率快、催化剂用量少且容易提纯、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且端基官能度高等优势,在工业生产聚合物方面存在巨大潜力。该体系中的催化剂配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常采用单一配体,成熟的配体选择分别是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和三(2-氨基乙基)胺(TREN),其中Me6-TREN催化效率相对更高效,而价格是TREN的80倍;TREN便宜易得,但需要外加钝化剂调控,增加了提纯工艺,使效率降低。如果可以将Me6-TREN与TREN两种配体结合,研究混合配体效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将有助于在催化效率和反应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推动SET-LRP的工业应用。然而,SET-LRP中混合配体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最优配比及其对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采用非活化铜丝作为催化剂,分别在三类溶剂体系(1)二甲基亚砜(DMSO)均相、(2)极性非质子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与水双相体系、(3)水均相体系中,对单体丙烯酸甲酯(MA)和寡聚氧化乙烯甲基丙烯酸酯(OEOMA)进行SET-LRP催化聚合。通过调控Me6-TREN与TREN两种配体之间的比例,研究混合配体对聚合反应链增长速率常数、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等指标的影响,进而对混合配体的作用机制展开探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DMSO均相体系中,单体MA的SET-LRP的混合配体效应。设计了五组不同摩尔比的混合配体在DMSO中进行SET-LRP反应,结果表明引入混合配体不但能够提高反应的链增长速率常数(kpapp),提高引发剂引发效率,而且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调控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强。特别在混合配体摩尔比为1:1时,kpapp从单一配体的0.048min-1(Me6-TREN)和0.037min.1(TREN)提升至0.053 min-1,反应得到了最大的kpapp值。采用混合配体得到的实验结果优于单一配体,表现出明显的混合配体效应。通过对比单一配体与混合配体的1H核磁结果,发现TREN中氨基峰发生了位移,表明混合配体之间存在氢键。因此,推测混合配体效应来自于反应过程中两种配体的快速交换或氢键连接形成的配体新物种。(2)双相中单体MA的SET-LRP的混合配体效应。采用Me6-TREN替换CuBr2(溴化铜)钝化剂以配合TREN配体对双相体系中的SET-LRP反应进行调控。双相体系中的SET-LRP反应分别在NMP、DMF、DMAc与水组成的三种双相体系中进行。结果表明,将钝化剂替换为Me6-TREN能够提升反应的kpapp,混合配体得到的最大kpapp值为0.095 min-1,分别提升了1.3(Me6-TREN)和1.6倍(TREN)。表现出类似于均相体系中的混合配体效应。以DMF-H2O双相体系为例,在不同配体浓度与催化剂用量下对比单一配体与混合配体的SET-LRP反应,发现混合配体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新配体能够有效控制CuⅠX(卤化亚铜)的歧化速率,使反应生成适量的铜颗粒,更加高效地调控SET-LRP反应的进行。(3)水相中单体OEOMA的SET-LR的混合配体效应。为了证明混合配体效应的普适性,在水相中对亲水单体OEOMA进行SET-LRP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配体效应在水相中仍然存在,聚合反应的最大kpapp值0.043 min-1出现在混合配体摩尔比为1:1时。采用动态光散射对水相中引发剂和单体的粒径进行表征,发现引发剂和单体在水溶液中均自组装形成不同尺寸的胶束颗粒,颗粒尺寸从100 nm-400nm。胶束颗粒将具有反应活性的疏水基团包裹在内层核中导致水相中的聚合反应出现了诱导期。同时,改变混合配体的摩尔比可以调控引发剂和单体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颗粒的尺寸,并且胶束颗粒尺寸的降低有助于增加有效碰撞概率,从而提升SET-LRP链增长速率。(4)将混合配体应用于手性聚合物的合成。将混合配体效应获得的最佳配体摩尔比(1:1)应用于手性聚合物的SET-LRP合成。两个手性对映体单体(R)-(+)-1-苯乙基丙烯酸酯和(S)-(+)-1-苯乙基丙烯酸酯的聚合反应在动力学上表现出一级反应,合成的聚合物结构规整,端基官能度达到90%以上。圆二色光谱表征表明两种单体通过SET-LRP合成的聚合物具有光学活性,其谱图互为镜像,证明手性聚合物的成功合成,同时证明该混合配体效应可以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型单体的SET-LRP。

黄建铭[3](2021)在《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文中指出向非极性聚合物中引入极性基团可以有效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其中通过极性与非极性单体配位共聚是最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因为此过程可实现对共聚物立构规整度、序列与组成分布及极性取代基种类等的控制而极大地影响聚合物的性能。过去几年稀土配合物在极性与非极性单体共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功能化基团种类繁多,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也各不相同。本文采取反应性中间体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反应性但不会对催化剂造成毒化的单体,研究了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其进行可控配位(共)聚合的聚合行为,并对聚合物的后功能化反应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三种卤素取代的2-(4-卤苯基)-1,3-丁二烯单体,使用β-双亚胺钇双烷基配合物能够催化它们进行高顺-1,4-选择性配位聚合,所得聚合物的顺-1,4-规整性>98%,卤素基团不会对中心金属造成毒化。该体系催化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共聚合时能够得到无规序列的共聚物。核磁共振氢谱证明2-(4-卤苯基)-1,3-丁二烯共聚与异戊二烯共聚时,不会影响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将顺-1,4-聚(2-(4-卤苯基)-1,3-丁二烯)氢化,能得到具有完美交替结构的乙烯-卤代苯乙烯共聚物。通过锂卤交换反应,制备了乙烯-对乙烯基苯甲酸交替共聚物,实现了聚合物进一步后功能化。(2)合成了一种乙烯基硼氮杂萘单体,并探究了稀土催化剂配体结构对其聚合行为的影响。其中2,4,6-三甲基苯基官能化的氮杂环卡宾-芴基钪双烷基配合物对其聚合完全没有活性,而异丙基或甲基官能化的氮杂环卡宾-芴基钪双烷基配合物能够催化乙烯基硼氮杂萘聚合,但仅能得到无规聚合物;采用位阻更小的芴亚甲基吡啶钪双烷基配合物时,得到间规聚合物。将该聚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使用过氧化氢氧化,成功制备了高间规聚乙烯醇,间规度为rr=90%,间接证明所得含硼聚合物的间规度为rr=90%。因此,高间规聚乙烯基硼氮杂萘和聚乙烯醇是制备多种功能化高间规聚合物的重要中间体。(3)合成了一种硅醚保护的共轭双烯单体,使用PNP型三齿咔唑基钇双苄基配合物能够催化其均聚及与异戊二烯或丁二烯的共聚合,产物顺-1,4-规整性>98%。聚合物中的硅醚保护基很容易用四丁基氟化铵脱除,得到羟基功能化聚双烯烃。羟基功能化聚合物能够与双异氰酸酯、二元醇进行共交联,得到性能可调的交联聚合物,为合成复杂功能化的高顺-1,4-聚双烯烃提供了一种普适方法。

陈珊珊[4](2021)在《柱形刷状聚合物的制备与荧光性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聚合物链一端高密度接枝于另一聚合物链时,所形成的接枝聚合物,被称为分子刷。分子刷具有典型的蠕虫构象、显着的链端效应、精确可调的长径比和独特的刺激响应性,在催化、药物输送、光电子等领域显现出较强的应用潜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人们已成功将各种活性聚合方法拓展到分子刷的制备中。尽管如此,分子刷的高效制备以及分子刷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能调控依然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分子刷,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聚合物的制备新方法,采用现代仪器测试分析方法对分子刷的形貌、热性能以及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结果:1.采用grafting from合成策略制备分子刷,首先经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以及去质子化过程制备具有Lewis碱性的poly(NHO)主链,在Lewis酸Al(C6F5)3的共同催化下,引发侧链聚甲基丙烯酸酯以及聚戊内酯的形成。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测试手段对新制备的分子刷的化学组成、分子量、表面形貌以及热性能进行表征,并且通过侧链增长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了 Lewis酸碱对催化体系具有高效、活性可控的特点。这是首次将受阻Lewis酸碱对催化体系应用于分子刷的制备中,并且为合成其它具有明确拓扑结构的聚合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通过稀土金属催化的基团转移聚合(REM-GTP)与阳离子开环聚合(LCROP)结合,并由具有特殊结构的烯腈分子封端,制备了聚恶唑啉分子刷。通过NMR、GPC、AFM对聚恶唑啉分子刷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离子竞争响应研究表明了聚恶唑啉分子刷对锌离子的高选择性,荧光实验研究解释了聚恶唑啉分子刷对锌离子响应的机制,细胞毒性实验以及活细胞成像实验证明了聚恶唑啉分子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透性,可用于检测细胞内锌离子。以上研究表明新制备的聚恶唑啉分子刷有望作为锌离子荧光传感器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3.基于上述具有烯腈结构的聚合物对锌离子的荧光响应的工作研究,我们进一步拓展,以简单的共混方法设计了一种荧光聚合物水凝胶模型,通过调节掺入离子(Zn2+、Eu3+、Tb3+)的比例,制备了一系列荧光可调(包括白光)的凝胶;双凝胶交联体系的引入使得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GPC对凝胶的组成进行表征。通过流变测试和拉伸剪切试验对凝胶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证明该聚合物凝胶具有高拉伸强度(0.53MPa)以及较好的机械性能(断裂伸长率133%,杨氏模量0.12MPa)。刺激响应实验表明白光凝胶对外界酸碱的刺激具有明显的可逆荧光变化响应,这一性能可用于制备高度可逆的图案化凝胶。白光凝胶有望作为一种理想的信息安全材料,用于信息存储和显示领域。

张娟[5](2021)在《基于纤维素接枝型刷状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素是世界上丰富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合理有效的利用纤维素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纤维素共价改性修饰可以赋予其可接枝共聚物的性能。本文以生物可降解的纤维素作为刚性骨架接枝聚合物侧链,获得纤维素接枝型热塑性弹性体。本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控制侧链组成、分子量和接枝密度等控制分子结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探究材料体系内部微观结构改变对分子链结构的依赖性,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纤维素作为刚性骨架,将改性后的纤维素作为大分子引发剂(Cell-BiB),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正丁酯(BA)作为软段单体获得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正丁酯(Cell-g-PBA)。随后,以Cell-g-PBA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的ATRP聚合中采用卤素交换技术,最终获得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正丁酯嵌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ell-g-PBA-b-PMMA)的瓶刷热塑性弹性体。通过FTIR、NMR以及DSC表征手段证明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热塑性弹性体。并通过AFM、SAXS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探究了微相分离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AFM显微图显示所有样品的内部微结构都是柱状相区结构。PMMA链长增加,弹性体模量和机械强度增加,PBA链长增加,弹性体弹性和回复性增强。2.通过控制PBA和PMMA的的分子链长度,可以调控Cell-g-PBA-b-PMMA瓶刷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制备一系列PBA分子链较长的热塑性弹性体,发现该系列的热塑性弹性体在室温下进行逐步的循环拉伸处理之后,具有类似于人类和动物皮肤的力学行为。接枝侧链中PBA和PMMA两种组分的不混溶导致PMMA自组装形成物理交联点,长链PBA嵌段赋予了热塑性弹性体良好的弹性和回复性,PMMA嵌段的链长可以调控其抗拉强度。TGA证明瓶刷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硬质的PMMA微区和软的PBA基质在皮肤中分别扮演着刚性和弹性成分的角色,赋予弹性体足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回复。SAXS和TEM一起验证了拉伸处理后的弹性体内部纳米纤维微结构的取向。该研究对未来仿生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3.纤维素作为瓶刷共聚物的刚性骨架,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各项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纤维素对热塑性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制备了纤维素含量较高,接枝侧链较短(低于临界缠结分子量)的一系列瓶刷热塑性弹性体,研究纤维素含量和侧链分子量对微观相分离结构和宏观拉伸性能的影响。DSC和DMA证明了热塑性弹性体的体系内发生了微相分离,AFM直观地展现了随着PMMA分子量的逐渐增加,微相分离结构由球形转变成圆柱形。SAXS曲线揭示了纤维素骨架在拉伸过程中对力学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贡献。4.纤维素、PBA和PMMA在刷状聚合物体系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通过控制纤维素、PBA和PMMA各组分的含量可以调节刷状聚合物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结构以及各项性能。本章通过X-射线同步辐射技术详细研究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短侧链刷状聚合物弹性体体系内微结构在拉伸过程中的动态改变,探究短侧链刷状聚合物的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瓶刷共聚物在拉伸过程中,PMMA硬相区和纤维素主链都发生了取向排列,为瓶刷共聚物提供刚性和强度。

王华[6](2021)在《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有机合成中,氧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将众多诸如烃类的基础工业原料转化为各种含氧化合物,比如酚、醇、醛、酮、羧酸等。在相反的还原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氧化产物,尤其是羰基化合物,还原为醇类化合物。这些含氧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农药化学品以及生物医药中间体的重要结构单元。以甲苯为代表的芳烷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苄位氧化可以使之转化为芳基醛、酮、酸等。尽管目前发展的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或醇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以下基本问题依然有待深入探索:1.氧化的绿色化,特别是利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2.氧化产物的高效利用新方法。基于我们课题组对芳烷烃氧化的研究兴趣,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四部分的研究内容:1.发展了可以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和配位抑制效应的杂环苄位氧化新策略。利用催化量的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亚硝酸叔丁酯的协同作用,氧气为绿色氧化剂,我们发展了非金属催化的芳杂环苄位好氧氧化成酮的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一系列的N-杂环基团的酮。该反应提供了克服杂苄基自由基氧化中的缺电子抑制作用和产物抑制作用的有力方法。2.发展了经由卤化的苄位氧化成醇的方法。在可见光条件下,利用常见、易得的可回收试剂(4-三氟甲基)二氯碘苯实现二芳基甲烷类活性化合物间接可控的氧化成醇的反应,避免了高活性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的副反应。3.发展了苄位氧化产物还原偶联转化成二醇的新催化体系。利用我们课题组发现的有机催化剂CBZ6,高效地把醛,酮和亚胺等经由光促进的频哪醇偶联反应转化为相应的产物。该方法为苄位氧化产物的深度转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为苄位的氧化和还原接力转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外,在对烷基芳烃的氧化产物的系统研究中,我们还利用醛及其衍生物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光促进的自由基聚合。

邓明[7](2020)在《环氧烷烃开环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链由极性易旋转C-O-C醚键构成的聚醚材料具有优异的低温曲挠、柔性、亲水性、耐热性和耐臭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建材纺织、日化农药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将功能基团引入聚醚侧链,能够在保持主链优异特性的同时增加其功能性,进而开发出具有药理活性、光电活性、催化活性、表面活性、刺激响应性等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这是聚醚材料适应市场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研发了一类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烷基磷酸铝催化剂i-Bu3Al/H3PO4/Lewis Base,解决功能性环氧烷烃聚合活性低和链转移副反应严重的科学问题,实现功能性环氧烷烃与环氧乙烷(EO)、环氧氯丙烷(ECH)等环氧烷烃高效可控共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功能、组成和结构精确可控的聚醚材料。(1)i-Bu3Al/H3PO4/Lewis Base催化体系中Lewis Base影响环氧烷烃开环聚合活性以及共聚物结构。在ECH开环聚合中,不同Lewis Base构成的催化剂活性顺序为: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N,N-二乙基苯胺(DEBA)>2-二甲氨基吡啶(o-DMAP)>4-二甲氨基吡啶(p-DMAP)>1,3,5-三嗪(TRZ)>N-甲基咪唑(MMI);不同Lewis Base的催化剂均获得了高分子量、窄分布、立构无规的ECH开环聚合产物。在ECH与EO开环共聚合中,Lewis Base对EO-ECH共聚合活性影响规律与ECH均聚合一致,调控Lewis Base可以高效获得EO-ECH楔形、梯度和无规共聚物。高活性的i-Bu3Al/H3PO4/DBU催化EO和ECH聚合为可控/活性聚合,可获得组成和分子量可控的EO-ECH无规共聚物;而i-Bu3Al/H3PO4/DBU催化环氧丙烷(PO)和氧化环己烯(CHO)聚合存在链转移,仅能获得分子量为2~3万的聚合物。(2)高活性的i-Bu3Al/H3PO4/DBU催化剂实现了含卤素、炔基、呋喃基、C=C双键、咔唑基、偶氮苯基、丙烯酸酯基等功能性环氧烷烃均聚合及与EO共聚合,获得了一系列高分子量、窄分布的功能化聚醚材料,实现了功能性环氧烷烃在共聚物中的无规分布。以含炔基环氧烷烃:3-炔基丁基缩水甘油醚(GBE)为代表,采用i-Bu3Al/H3PO4/DBU催化剂,将GBE、EO、ECH分步加料共聚合,以100%收率获得了嵌段序列、组成和分子量精确可控的嵌段共聚物;将GBE、EO、ECH一步加料共聚合,以100%收率获得了炔基无规分布、组成和分子量精确可控的无规共聚物;以多官能度环氧烷烃为偶联剂,采用“活性链交联法”高效制备了臂数和臂分子量可控的炔基功能化星形聚醚。(3)i-Bsu3Al/H3PO4/DBU 催化 2,3,4,5,6-五氟苯基缩水甘油醚(PFPGE)、3,4,5-三氟苯基缩水甘油醚(TFPGE)、4-氟苯基缩水甘油醚(MFPGE)与ECH共聚合,获得了无规和嵌段共聚物,实现了含氟氯醚橡胶的可控制备。将TFPGE引入氯醚橡胶中,可显着提高氯醚橡胶的力学性能。i-Bu3Al/H3PO4/DBU催化含呋喃基环氧烷烃:缩水甘油糠醚(FGE)与ECH、EO高效共聚合,获得了组成和分子量可调的FGE-ECH-EO三元无规共聚物,实现了呋喃基团向氯醚橡胶的定量无规引入。将FGE-ECH-EO三元共聚物与4,4’-亚甲基双(N-苯基马来酰亚胺)通过Diels-Alder(DA)反应,获得了可热塑再加工和自修复的热可逆交联氯醚橡胶。热可逆交联氯醚橡胶的交联密度可通过控制呋喃基含量进行精确调控,进而获得机械性能可调的氯醚橡胶。呋喃基团的定量无规引入,使得获得的新型氯醚橡胶具有比传统硫化交联氯醚橡胶更优异的机械性能。

田保政[8](2020)在《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烯烃作为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在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国防军事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聚烯烃缺乏功能基团的缺点愈发明显,难以满足日益精细且多样的要求。聚硅氧烷链段柔软,并且表面张力极低、化学稳定性好、耐高低温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好,因此聚硅氧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其力学性能不佳,价格相对较高,与碳基材料相容性差,这成为了亟需改善的问题。因此,将聚硅氧烷与聚烯烃结合,扬长避短,获得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光明的前景。受限于聚硅氧烷的极性,其与乙烯的直接配位共聚面临着聚合活性与单体插入率低的缺陷,实现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高效制备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聚硅氧烷大单体。其次选用钒系催化剂催化乙烯与聚硅氧烷大单体的直接共聚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乙烯-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包括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DMS),聚乙烯-g-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MTFPS)和聚乙烯-g-聚甲基苯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MPS),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并评价了聚乙烯-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作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流动改性剂的表现。第三,探讨了聚合条件与共聚产物链结构的关系。第四,研究了降冰片烯基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配位共聚,考察了引入聚硅氧烷对共聚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乙烯与烷氧基硅烷功能化降冰片烯的直接共聚合成了新型可交联有机硅功能化聚烯烃共聚物。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正丁基锂引发硅氧烷环体的阴离子开环聚合,选用功能性氯硅烷进行封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新型聚硅氧烷大单体。聚合产物结构明确、分子量可控(聚合度分别为3、6、9和18)且具有窄分子量分布(1.03-1.22)。(2)在钒系催化剂的催化下,乙烯与辛烯基PDMS大单体直接配位共聚制备得到PE-g-PDMS共聚物。共聚反应表现出优异的聚合活性,最高可达1.43×107 g/(mol·h),大单体插入率为1.3-3.9mol%。考察了共聚产物的链结构与结晶行为,建立了大单体加入量-大单体插入率-聚合物熔融温度三者之间清晰的线性关系。之后将三氟丙基与苯基结构引入聚硅氧烷大单体中,与PDMS大单体相比,PMTFPS与PMPS大单体与乙烯的共聚表现出更高的聚合活性(1.78×107 g/(mol·h)),大单体插入率最高为5.1 mol%。聚硅氧烷的引入改善了聚乙烯的热稳定性,效果最显着的PE-g-PMPS共聚物在空气气氛中的Td5为368.0℃,与聚乙烯相比提高了 83.8℃。(3)探索了 PE-g-PMTFPS接枝共聚物的微观结构与聚合反应条件(PMTFPS大单体的加入量、PMTFPS大单体的分子量和聚合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单体的加入量可以控制共聚产物中的聚硅氧烷支链密度;聚硅氧烷支链长度则由大单体的分子量决定;聚合温度的改变是调节聚乙烯主链长度的有效工具,共聚产物分子量最高可达415 kg/mol。(4)研究了新型降冰片烯基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配位共聚,发现其聚合活性可高达2.90×107g/(mol·h)。随着大单体加入量的增加,共聚产物中的大单体插入率从2.8 mol%升高到8.6 mol%,重均分子量从59.6 kg/mol降低至46.9 kg/mol,分子量分布稳定在2.3左右。通过调控共聚产物的链结构可以使得这种聚乙烯-聚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从塑性体逐渐转变为弹性体,大单体插入率为5.7%、重均分子量为314kg/mol的共聚物具有较佳的弹性恢复性能,断裂伸长率可达748%。(5)研究了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作为HDPE流动改性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2 wt%的低加入量能够显着提高HDPE的熔体流动性能,与此同时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略有降低。

闫超[9](2020)在《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文中提出极性单体聚合物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所以该类聚合物拥有一些优异性能(如着色性、耐高温性等)。近年来,关于极性单体聚合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乙烯基吡啶类单体生成的聚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乙烯基吡陡聚合的方法,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聚合和配位聚合。然而已报道的乙烯基吡啶聚合,往往无法兼顾引发效率(Ⅰ)、聚合度、立体化学控制等诸多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配位聚合方法,借助中性稀土金属配合物实现乙烯基吡啶的活性聚合、立体特异性聚合,最终制备出结构精准可控的乙烯基吡啶聚合物,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酚醚类双齿配体的新型稀土金属配合物,并以该系列配合物为催化剂研究了 2-乙烯基吡啶(2-VP)的聚合。对得到的聚2-乙烯基吡啶[P(2-VP)]进行13C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一系列表征,发现金属离子半径、配体的大小及其类型均会影响聚合结果。(2)合成了一系列三价稀土金属的四氢呋喃烷基配合物,并以该系列配合物与2-VP的原位反应产物为催化剂聚合2-VP。探究了离子半径对聚合结果的影响,发现金属中心为镥时,得到P(2-VP)的等规度最高(mm=95%),分子量分布(D)为1.29,聚合反应的引发效率为100%,TOF值高达12000 h-1;通过表征、测试结果可知,该聚合反应符合活性聚合标准: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单体转化率与分子量呈线性关系,活性物种在单体完全转化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维持活性。探索了路易斯碱(LB)对聚合物立构规整度的影响规律,合成了三价镥的吡啶烷基配合物,并以之为催化剂,B(C6F5)3为助催化剂,首次制备出几乎完美的等规P(2-VP)(mmmm>99%),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显示,该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高达217℃。基于LB对聚合物规整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合成等规-无规-等规型立构嵌段P(2-VP)的方法。最后对聚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聚合机理,并通过DFT计算验证其合理性。(3)以三价稀土金属(钪、钇、镝、钬、镥)的四氢呋喃烷基配合物为催化剂,首次实现了 2,5-二乙烯基吡啶(2,5-DVP)的区域选择性聚合。单体中的2-位双键参与聚合反应,而5-位双键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以三价镥的烷基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添加/去除LB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不同等规度的聚2,5-二乙烯基吡啶[P(2,5-DVP)],最大mmmm值超过99%。最后以2-VP、2,5-DVP为单体,成功制备出等规度可控、分子量可控、侧链乙烯基分布可控的多嵌段聚合物,并且通过交联、Click反应等手段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功能化。

李佳佳[10](2020)在《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材料的使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这些材料的性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制备结构可控的聚合物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活性”/可控聚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推动了具有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另一方面,利用可见光作为外部刺激产生初级活性种引发聚合反应由于条件温和,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现对聚合过程的控制,在近年来受到了高度关注,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活性”/可控聚合技术中。乙烯基单体根据其双键所连基团不同可分为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开发同时可调控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聚合方法一直是研究难点。本论文基于可见光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技术,从拓展单体范围、提高聚合速率、简化聚合操作和聚合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RAFT试剂通常是一些二硫代酯类化合物,本文通过对RAFT试剂中Z基团的设计,构建了温和高效、适用单体面广的可见光引发自由基聚合体系。同时,基于十羰基锰与卤代烃的卤素抽提反应,开发出一种对属于低活性单体的乙烯基醚类单体的新型可见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进一步将该方法与RAFT聚合技术结合,通过对RAFT试剂中R基团的转变,成功实现了自由基聚合与阳离子聚合的相互转变,为制备同时含有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共聚物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Z基团结构的黄原酸酯,并作为引发调控双功能试剂,实现了多种单体的光引发可控聚合,既适用于高活性单体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及N-异丙基丙烯酰胺,同时也适用于低活性单体如醋酸乙烯酯。聚合体系显示出典型的“活性”/可控聚合特征,即聚合动力学对单体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长,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D<1.30)。同时,考察了该聚合体系在不除氧条件下的聚合行为,结果显示RAFT试剂的光解可消耗体系中的少量溶解氧,随后聚合可正常进行。在进行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时,仅需十分钟左右单体转化率可达95%以上,显示出超快的聚合速率。另外,通过黄原酸酯Z基团结构优化,实现了使用同一种RAFT试剂同时调控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目的。利用该方法所制备聚丙烯酸甲酯为大分子调控试剂,成功实现了醋酸乙烯酯的可控聚合,得到了丙烯酸酯与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2)利用三硫代酯作为引发调控双功能试剂开展了丙烯腈的可见光引发RAFT聚合研究。该聚合体系在室温蓝光的温和条件下进行,聚合组分简单,极大减少了传统热引发丙烯腈的RAFT聚合中不可逆转移和终止等副反应,制备得到了分子量分布窄的高分子量聚丙烯腈。光开关实验证明该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光控制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通过核磁,尺寸排阻色谱及大分子质谱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该法所制备聚丙烯腈具有较高端基功能度,并进一步通过扩链实验证明了这一结果。最终在优化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分子量高达286300 g mol-1的聚丙烯腈。(3)结合电子自旋光谱方法及电子自旋捕捉技术开展了可见光引发的RAFT聚合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 RAFT试剂的可见光裂解产生自由基的反应。电子自旋光谱中的超精细耦合信号显示成功捕捉到了硫中心自由基与碳中心自由基。通过醋酸乙烯酯的光聚合验证了光源波长对该聚合的影响。通过光引发RAFT聚合制备的聚丙烯酸正丁酯与聚醋酸乙烯酯的可见光裂解反应研究了RAFT试剂中R基团结构对光裂解反应的影响。定量实验显示在440 nm以上波长照射下的RAFT试剂中的黄原酸酯光解效率约为0.023%。(4)利用十羰基锰和卤代烃作为起始试剂,开展了乙烯基醚类单体的可见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研究。十羰基锰与卤代烃通过卤素抽提反应,生成五羰基溴化锰,进而氧化体系中产生的乙烯基醚型碳自由基形成阳离子引发种,成功实现了乙烯基醚类单体的阳离子聚合。对聚合过程中的聚合行为及温度、单体与溶剂种类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所制备聚苯乙烯作为大分子卤代烃成功合成了聚苯乙烯与聚异丁基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同时,利用带有羧基的RAFT试剂终止阳离子增长端基进行改性,并结合可见光引发RAFT聚合技术成功合成了聚异丁基乙烯基醚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5)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结构的RAFT试剂存在下的十羰基锰可见光引发阳离子聚合,构建了新型阳离子RAFT聚合方法。该方法通过可见光诱导十羰基锰与卤代烃的卤素抽提反应产生初级自由基与五羰基溴化锰,初级自由基引发乙烯基醚与RAFT试剂加成,原位产生阳离子RAFT试剂,五羰基溴化锰氧化自由基加成产物产生引发聚合的阳离子活性种,成功实现了乙烯基醚的可控阳离子聚合。其中以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制备出的聚异丁基乙烯基醚分子量分布窄(<1.20)。以该方法所合成的聚乙烯基醚为大分子RAFT试剂,结合RAFT自由基聚合,分别合成得到了异丁基乙烯基醚与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嵌段共聚物。另外利用光引发RAFT聚合所制备聚丙烯酸正丁酯为大分子RAFT试剂成功合成其与乙烯基醚的嵌段共聚物,实现了阳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可逆转变,为制备高活性单体与低活性单体的嵌段共聚物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进一步利用五羰基溴化锰为光热双响应催化剂开发了一种无需除氧及精制试剂的阳离子RAFT聚合体系,成功合成了端基功能度高的聚异丁基乙烯基醚。

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下的活性聚合——介绍一个高分子合成新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下的活性聚合——介绍一个高分子合成新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
        1.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2 低分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1.3 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1.1.4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1.2.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1.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2.3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P)
    1.3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3.1 乳液聚合概述
        1.3.2 乳液聚合理论
        1.3.3 乳液聚合的成核方式
        1.3.4 大分子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优点
        1.3.5 RAFT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提出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分子乳化剂PASN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小分子 RAFT 试剂的合成
        2.2.4 PAA-BCSP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
        2.2.5 嵌段聚合物PAS的合成
        2.2.6 大分子乳化剂PASN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转化率测试
        2.3.2 红外光谱测试
        2.3.3 核磁共振氢谱
        2.3.4 嵌段聚合物PAS的 GPC凝胶色谱分析
        2.3.5 大分子乳化剂PASN表面张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RAFT试剂BCSPA的结构表征
        2.4.2 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的制备及其动力学
        2.4.3 嵌段聚合物PAS的制备
        2.4.4 嵌段聚合物PAS的动力学研究
        2.4.5 大分子链转移剂PAA-BCSPA和嵌段共聚物PAS结构表征
        2.4.6 嵌段聚合物PAS的相对分子质量
        2.4.7 碱化产物PASN结构表征
        2.4.8 PASN的表面张力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分子乳化剂PASN在MMA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大分子乳化剂制备 PMMA 乳液聚合
    3.3 测试与表征
        3.3.1 PMMA乳液的转化率测试
        3.3.2 红外光谱测试
        3.3.3 乳液Zeta电位测试
        3.3.4 乳液p H耐受性测试
        3.3.5 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测试
        3.3.6 乳胶粒子尺寸测试
        3.3.7 乳胶粒子分子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T-IR红外表征
        3.4.2 PMMA乳液
        3.4.3 PMMA乳液聚合动力学
        3.4.4 PMMA乳胶粒子分子量
        3.4.5 PMMA乳液的Zeta电位和电导率
        3.4.6 PMMA乳液的粒子尺寸
        3.4.7 PMMA乳液pH耐受性
        3.4.8 PMMA乳液冻融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的混合配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术语表
1 引言
    1.1 聚合以及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1.1.1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1.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1.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1.1.4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1.2 SET-LRP中溶剂的选择
        1.2.1 水溶液
        1.2.2 有机溶剂
        1.2.3 双组分和三组分溶剂体系
    1.3 过渡金属与配体在SET-LRP中的研究
        1.3.1 过渡金属和配体
        1.3.2 过渡金属铜和氮配体
        1.3.3 TREN和外加钝化剂
    1.4 过渡金属的混合配体效应
        1.4.1 有机合成中的混合配体效应研究
        1.4.2 聚合反应中的混合配体效应研究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研究思路
2 均相SET-LRP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均相SET-LRP的实验步骤
        2.1.3 端基修饰的反应步骤
        2.1.4 结构表征和测试
    2.2 均相DMSO中的SET-LRP结果
    2.3 聚合物端基官能度
        2.3.1 ~1H核磁谱端基官能度
        2.3.2 MALDI-TOF端基官能度
    2.4 混合配体效应的机制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双相SET-LRP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实验步骤
        3.1.3 端基修饰的反应步骤
        3.1.4 结构表征和测试
    3.2 NMP-H_2O双相体系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3.2.1 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3.2.2 聚合物端基官能度测试
    3.3 DMF-H_2O双相体系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3.3.1 单一配体对照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不同铜丝长度对照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聚合物端基官能度
    3.4 DMAc-H_2O双相体系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3.4.1 反应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3.4.2 聚合物端基官能度测试
    3.5 双相体系中混合配体效应的总结与机制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水相SET-LRP中的混合配体效应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双功能引发剂BrPEGBr的合成
        4.1.3 水相中SET-LRP的实验步骤
        4.1.4 端基修饰反应步骤
        4.1.5 结构表征和测试
    4.2 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4.3 引发剂和单体在水相中自组装对实验的影响
    4.4 单独配体对照实验
    4.5 聚合物形态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混合配体合成手性聚合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SET-LRP合成手性聚合物的实验步骤
        5.2.3 端基修饰反应步骤
        5.2.4 结构表征和测试
    5.3 合成手性单体
    5.4 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5.5 PPEA端基官能度测试
    5.6 合成大分子量PPEA
    5.7 聚合物手性测试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端基官能度补充图
附录B SET-LRP中常见的仪器介绍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金属催化的有规立构聚合
        1.2.1 苯乙烯的有规立构聚合
        1.2.1.1 等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1.2.1.2 间规聚苯乙烯的合成
        1.2.2 共轭双烯的有规立构聚合
        1.2.2.1 顺-1,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2.2 反-1,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2.3 3,4-聚共轭双烯的合成
        1.2.3 α-烯烃的有规立构聚合
    1.3 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和共聚物序列组成控制
        1.3.1 极性单体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1 功能化苯乙烯均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2 功能化共轭双烯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3 功能化α-烯烃聚合中的立构选择性控制
        1.3.1.4 非共轭极性α,ω-双烯烃的有规立构聚合
        1.3.2 极性单体共聚合中共聚物序列组成控制及共聚物性能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来源
    2.2 常用原料与试剂的制备与纯化
        2.2.1 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2.2.2 聚合单体的纯化
        2.2.3 溶剂的纯化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核磁共振波谱(NMR)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3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熔点测定
        2.3.4 热重分析(TGA)
第3章 2-(卤苯基)-1,3-丁二烯的聚合及后功能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β-双亚胺钇双烷基配合物的合成
        3.2.2 2-(卤苯基)-1,3-丁二烯单体的合成
        3.2.2.1 单体2-(4-氟苯基)-1,3-丁二烯(2-FPB)的合成
        3.2.2.2 单体2-(4-氯苯基)-1,3-丁二烯(2-ClPB)的合成
        3.2.2.3 单体2-(4-溴苯基)-1,3-丁二烯(2-BrPB)的合成
        3.2.3 聚合物的合成
        3.2.3.1 均聚物Poly(2-ClPB)和Poly(2-BrPB)的合成
        3.2.3.2 共聚物Poly(2-FPB-co-IP)、Poly(2-ClPB-co-IP)和Poly(2-BrPB-co-IP)的合成
        3.2.4 聚合物后功能化反应
        3.2.4.1 4-氟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FSt-alt-E)的合成
        3.2.4.2 4-氯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ClSt-alt-E)的合成
        3.2.4.3 4-溴苯乙烯-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BrSt-alt-E)的合成
        3.2.4.4 对乙烯基苯甲酸-乙烯交替共聚物(Poly(StCOOH-alt-E)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4-卤苯基)-1,3-丁二烯的合成
        3.3.2 2-(4-卤苯基)-1,3-丁二烯的顺-1,4-选择性均聚合及聚合物表征
        3.3.3 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顺-1,4-选择性共聚合及聚合物表征
        3.3.3.1 2-(4-卤苯基)-1,3-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共聚行为
        3.3.3.2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极性单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3.3.3.3 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及核磁表征
        3.3.4 聚合物的后功能化反应
    3.4 本章中一些聚合物的DSC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烯基硼氮杂萘的间规选择性聚合及聚合后氧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本章中所用配合物的合成
        4.2.2 单体B-乙烯基-2,1-硼氮杂萘(BN2VN)的合成
        4.2.3 均聚物Poly(BN2VN)的合成
        4.2.4 聚合物氧化制备间规聚乙烯醇(sPVA)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4.3.2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聚合物的表征
        4.3.3 间规聚乙烯醇的合成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醚保护的共轭双烯单体的顺-1,4-选择性聚合及后功能化反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4-亚甲基-5-烯-1-醇的合成
        5.2.2 硅醚保护单体IPOTBS的合成
        5.2.3 本章中所用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5.2.4 IPOTBS均聚物的合成
        5.2.5 IPOTBS与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合成
        5.2.6 聚合物脱保护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POTBS均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5.3.2 IPOTBS与共轭双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5.3.3 聚合物的后功能化、交联及交联聚合物拉伸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柱形刷状聚合物的制备与荧光性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刷的简述
    1.2 分子刷的制备方法
        1.2.1 Grafting through合成法
        1.2.1.1 大分子单体的阴离子聚合
        1.2.1.2 大分子单体的自由基聚合
        1.2.1.3 大分子单体的开环易位聚合
        1.2.2 Grafting onto合成法
        1.2.2.1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的侧链接枝
        1.2.2.2 通过点击化学反应的侧链接枝
        1.2.3 Grafting from合成法
        1.2.3.1 大分子引发剂的设计
        1.2.3.2 侧链结构的控制
    1.3 分子刷的基本性能
        1.3.1 分子量及尺寸分布
        1.3.2 溶液性能
        1.3.3 表面性能
        1.3.4 本体性能
    1.4 分子刷的应用
        1.4.1 分子刷纳米结构的构筑
        1.4.1.1 胶束
        1.4.1.2 纳米管
        1.4.1.3 纳米线
        1.4.1.4 无机有机杂化纳米结构
        1.4.2 在医学中的应用
        1.4.2.1 药物输送载体
        1.4.2.2 基因传递载体
        1.4.2.3 在防污涂层方面的应用
        1.4.3 在超软弹性体方面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2章 路易斯酸碱对聚合在分子刷制备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处理
        2.2.2 实验仪器
        2.2.3 材料的合成
        2.2.3.1 三(五氟苯基)铝(溶剂化)的合成
        2.2.3.2 1-(2-氯乙基)-2-甲基-1H-咪唑的合成
        2.2.3.3 2-甲基-1-乙烯基-1H-咪唑的合成
        2.2.3.4 2,3-二甲基-1-乙烯基-1H-咪唑碘盐的合成
        2.2.3.5 咪唑碘盐聚合物的合成
        2.2.3.6 聚(N-杂环乙烯)(poly(NHO))的合成
        2.2.3.7 分子刷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3.2 分子刷接枝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2.3.3 分子刷的形貌表征
        2.3.4 分子刷的热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柱形聚恶唑啉分子刷在检测细胞内锌离子方面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处理
        3.2.2 实验仪器
        3.2.3 材料的合成
        3.2.3.1 (E)-3-乙氧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3.2.3.2 (E)-3-(N-叔丁氧羰基)乙二胺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3.2.3.3 (E)-3-((2-氨乙基)氨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3.2.3.4 聚(2-异丙烯基-2-恶唑啉)的合成
        3.2.3.5 聚(2-异丙烯基-2-恶唑啉)三氟甲磺酸盐的合成
        3.2.3.6 聚(2-乙基-2-恶唑啉-g-2-乙基-2-恶唑啉)分子刷的合成
        3.2.3.7 细胞培养
        3.2.3.8 细胞毒性测试
        3.2.3.9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3.2 分子刷荧光传感器的锌离子选择性响应研究
        3.3.3 分子刷荧光传感器对锌离子的响应机理
        3.3.4 分子刷对锌离子的荧光滴定研究
        3.3.5 温度、pH值对分子刷检测锌离子的影响探究
        3.3.6 分子刷荧光传感器的形貌表征
        3.3.7 分子刷荧光传感器的细胞毒性研究
        3.3.8 分子刷荧光传感器检测细胞内锌离子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子响应的可调荧光(白光)水凝胶的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处理
        4.2.2 实验仪器
        4.2.3 材料的合成
        4.2.3.1 (E)-3-乙氧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4.2.3.2 (E)-3-(N-叔丁氧羰基)乙二胺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4.2.3.3 (E)-3-((2-氨乙基)氨基)-2-吡啶基-丙烯腈的合成
        4.2.3.4 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的合成
        4.2.3.5 聚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的合成
        4.2.3.6 聚N-(2-(2-氰基-2-(吡啶-2-基)乙烯基)氨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4.2.3.7 聚甲基丙烯酸的合成
        4.2.3.8 凝胶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3.2 聚合物水凝胶的可调荧光性研究
        4.3.3 白光凝胶的红外表征与光稳定性研究
        4.3.4 白光凝胶的机械性能研究
        4.3.5 白光凝胶的刺激-响应性研究
        4.3.6 白光凝胶的图案化与信息显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基于纤维素接枝型刷状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刷状聚合物
    1.3 瓶刷共聚物的合成
        1.3.1 grafting-to接枝方法
        1.3.2 grafting-through接枝方法
        1.3.3 grafting-from接枝方法
    1.4 瓶刷共聚物的分类
        1.4.1 线性均聚物刷
        1.4.2 嵌段主链的刷状聚合物
        1.4.3 侧链为嵌段共聚物(BCP)的刷状聚合物
    1.5 纤维素接枝聚合物
    1.6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2章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仪器和表征
        2.2.3 通过ATRP合成Cell-g-PBA
        2.2.4 ATRP中采用卤素交换技术合成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合成
        2.3.2 DSC测定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2.3.3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形貌
        2.3.4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模拟皮肤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表征
        3.2.2 制备具有皮肤力学性能的Cell-g-PBA-b-PMMA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模拟皮肤力学性能
        3.3.2 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逐步循环拉伸变形物理过程
        3.3.3 逐步循环拉伸变形导致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微结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纤维素的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表征
        4.2.2 制备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薄膜样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热稳定性
        4.3.2 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
        4.3.3 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微相分离
        4.3.4 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4.3.5 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在拉伸前后的结构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拉伸场下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弹性体的结构演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原位SAXS研究短侧链Cell-g-PBA-b-PMMA瓶刷共聚物的微结构变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吸电子诱导效应的抑制效应
        1.1.2 配位效应的抑制效应
    1.2 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1 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2 非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3 光或电促进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
    1.3 芳烷烃苄位成醇反应
        1.3.1 金属催化的羰基芳基化反应
        1.3.2 金属催化的羰基还原反应
        1.3.3 芳烷烃苄位氧化成醇反应
    1.4 苄位氧化成酮的转化研究—频哪醇偶联反应
        1.4.1 金属催化的Pinacol偶联反应
        1.4.2 光促进的Pinacol偶联反应
    1.5 探索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策略和课题设想
第二章 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的苄位氧化成酮研究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反应底物研究范围
    2.4 反应对照实验
    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苄位可控间接氧化成醇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反应底物的拓展研究
    3.4 回收实验
    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Z6催化的羰基还原偶联合成苄位二醇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条件优化
        4.2.1 羰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反应底物的研究拓展
        4.3.1 醛的底物范围
        4.3.2 酮的底物范围
        4.3.3 亚胺的底物范围
    4.4 醛与亚胺的交叉偶联实验
    4.5 克级合成和催化剂回收实验
    4.6 反应机理的研究
        4.6.1 灯开光实验(on/off实验)
        4.6.2 荧光淬灭实验
        4.6.3 对照实验
        4.6.4 可能的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致甲基丙烯酸甲酯RAFT聚合
    5.1 引言
    5.2 条件筛选
    5.3 聚合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量聚合
        5.3.2 低分子量聚合
    5.4 对照实验
        5.4.1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
        5.4.2 MMA本体聚合的GPC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实验仪器
    实验试剂
    7.1 第二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1.1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2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3 芳杂烷烃化合物苄位氧化成酮的通用步骤
        7.1.4 芳杂环化合物和芳环化合物竞争反应操作步骤
        7.1.5 对照实验操作步骤
        7.1.6 化合物数据
    7.2 第三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2.1 原料2-(4-benzylpheny)isoindoline-1,3-dione(3-38)的制备合成步骤
        7.2.2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2.3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亚甲基氧化成醇的通用步骤
        7.2.4 化合物数据
    7.3 第四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3.1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的通用步骤
        7.3.2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交叉还原偶联反应的步骤
        7.3.3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3.4 荧光淬灭实验的操作步骤
        7.3.5 机理探究自由基抑制实验的操作步骤
        7.3.6 机理探究中交叉实验的操作步骤
        7.3.7 化合物数据
    7.4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4.1 MMA单体聚合反应的通用步骤
        7.4.2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4.3 化合物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二 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环氧烷烃开环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功能化聚醚的合成进展
        1.1.1 阳离子催化功能性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研究进展
        1.1.2 阴离子催化功能性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研究进展
        1.1.3 配位催化功能性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研究进展
    1.2 功能化聚醚概况
        1.2.1 功能化聚醚应用概况
        1.2.2 氯醚橡胶合成及应用概况
    1.3 选题意义和设计思想
2 烷基磷酸铝催化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纯化
        2.2.2 催化剂和聚合物合成方法
        2.2.3 聚合物表征方法
    2.3 i-Bu_3Al/H_3PO_4Lewis Base催化环氧氯丙烷和环氧乙烷聚合的研究
        2.3.1 i-Bu_3Al/H_3PO_4/Lewis base组成对环氧氯丙烷聚合活性的影响
        2.3.2 i-Bu_3Al/H_3PO_4/Lewis base组成对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共聚合影响
    2.4 i-Bu_3Al/H_3PO_4/DBU催化多种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
        2.4.1 i-Bu_3Al/H_3PO_4DBU催化多种环氧烷烃均聚合及共聚合
        2.4.2 i-Bu_3Al/H_3PO_4/DBU催化环氧烷烃活性聚合研究
    2.5 i-Bu_3Al/H_3PO_4/DBU催化环氧烷烃开环聚合机理的研究
        2.5.1 i-Bu_3Al/H_3PO_4/DBU催化剂活性种的研究
        2.5.2 i-BU_3Al/H_3PO_4/DBU催化环氧烷烃开环聚合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功能化聚醚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纯化
        3.2.2 功能性环氧烷烃和星形聚合物合成方法
        3.2.3 聚合物表征方法
    3.3 功能性环氧烷烃与环氧乙烷共聚合的研究
        3.3.1 功能性环氧烷烃均聚合及与环氧乙烷共聚合
        3.3.2 i-Bu_3Al/H_3PO_4/DBU催化功能性环氧烷烃聚合机理
    3.4 嵌段、无规及星形炔基功能化聚醚的合成研究
        3.4.1 炔基嵌段分布的线形聚醚的合成
        3.4.2 炔基无规分布的线形聚醚的合成
        3.4.3 炔基功能化星形聚醚的合成
    3.5 本章小结
4 氟/呋喃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交联材料的合成方法
        4.2.3 聚合物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
    4.3 氟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3.1 氟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合成
        4.3.2 氟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力学性能
    4.4 呋喃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呋喃功能化氯醚橡胶的合成
        4.4.2 热可逆交联氯醚橡胶的制备及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DA交联材料性能数据
附录B: 共聚合原位核磁数据
附录C: 聚合物GPC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烯烃功能化
        2.1.1 端基功能化聚烯烃
        2.1.2 侧基功能化聚烯烃
        2.1.3 功能化聚烯烃嵌段共聚物
        2.1.4 功能化聚烯烃接枝共聚物
    2.2 有机硅功能化聚烯烃
        2.2.1 有机硅端基功能化聚烯烃
        2.2.2 有机硅侧基功能化聚烯烃
        2.2.3 聚烯烃-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
        2.2.4 聚烯烃-b-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
    2.3 论文研究思路
第三章 聚硅氧烷大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硅氢加成制备功能化封端剂
        3.2.3 聚硅氧烷大单体的制备
        3.2.4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功能化封端剂的制备
        3.3.2 乙烯基末端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3.3 辛烯基末端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3.4 辛烯基“T型”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4 总结
第四章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4.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共聚表现
        4.3.2 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3 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4 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5 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6 聚乙烯-g-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7 聚乙烯-g-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8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作为HDPE流动改性剂的表现
    4.4 总结
第五章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结构-性能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不同微观结构的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5.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单体分子量的影响
        5.3.2 大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5.3.3 聚合温度的影响
    5.4 总结
第六章 聚硅氧烷功能化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与试剂
        6.2.2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降冰片烯大单体的制备
        6.2.3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制备
        6.2.4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降冰片烯大单体的制备
        6.3.2 ENC-SiF共聚物的制备
        6.3.3 ENC-SiF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6.4 总结
第七章 聚硅氧烷功能化环烯烃共聚物的结构-性能调控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料与试剂
        7.2.2 聚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制备
        7.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
        7.3.2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
    7.4 总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聚烯烃简介
        1.1.1 聚非极性烯烃
        1.1.2 聚极性烯烃
    1.2 立体特异性聚合与活性聚合
        1.2.1 立体特异性聚合
        1.2.2 活性聚合
    1.3 极性烯烃聚合的主要方式
        1.3.1 Lewis酸碱对催化聚合
        1.3.2 稀土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
    1.4 2-VP的聚合
        1.4.1 阴离子法、自由基法聚合2-VP
        1.4.2 稀土金属配位法聚合2-VP
    1.5 极性单体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1.5.1 含氧极性单体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1.5.2 含氮极性单体区域选择性聚合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课题设计思路
2 双齿酚氧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2-VP的催化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试剂的预处理
        2.2.3 仪器设备
        2.2.4 配体的合成
        2.2.5 配合物1~10的合成
        2.2.6 2-VP的聚合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结构的表征
        2.3.2 聚合结果分析及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对2-VP的催化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试剂与单体的预处理
        3.2.3 仪器设备
        3.2.4 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的合成
        3.2.5 稀土烷基配合物催化2-VP聚合
        3.2.6 不同投料比的聚合反应
        3.2.7 聚合过程中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
        3.2.8 分批加入单体的聚合反应
        3.2.9 加入不同量LB的聚合反应
        3.2.10 聚合体系中LB的完全去除
        3.2.11 通过添加/除去体系中的LB制备嵌段P(2-VP)
        3.2.12 聚合物链末端分析及单体配位插入方式研究
        3.2.13 活性物种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筛选
        3.3.2 2-VP的活性聚合
        3.3.3 2-VP的等规度可控聚合
        3.3.4 高等规度P(2-VP)的制备
        3.3.5 立构嵌段P(2-VP)的制备
        3.3.6 聚合机理的研究
        3.3.7 聚合过程的模拟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2,5-DVP的聚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试剂与单体的预处理
        4.2.3 仪器设备
        4.2.4 2,5-DVP的合成及聚合方法
        4.2.5 加入不同量LB的聚合反应
        4.2.6 聚合体系中LB的完全去除
        4.2.7 2,5-DVP与2-VP的竞聚率
        4.2.8 2,5-DVP与2-VP的两嵌段聚合
        4.2.9 2,5-DVP与2-VP的三嵌段聚合
        4.2.10 P(2,5-DVP)的交联反应
        4.2.11 嵌段聚合物的Click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2,5-DVP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4.3.2 2,5-DVP的等规度可控聚合
        4.3.3 高等规度P(2,5-DVP)的制备
        4.3.4 2-VP与2,5-DVP的嵌段聚合
        4.3.5 聚乙烯基吡啶的功能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词
附录B 配体及配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C 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光引发RAFT聚合
        1.1.1 外加光引发剂的RAFT聚合
        1.1.2 PET-RAFT聚合
        1.1.3 无催化剂的光引发RAFT聚合
        1.1.4 光引发RAFT聚合的应用
    1.2 可控阳离子聚合
        1.2.1 阳离子RAFT聚合
        1.2.2 光引发可控阳离子聚合
        1.2.3 单一组分引发的可控阳离子聚合
    1.3 十羰基锰在聚合中的应用
        1.3.1 十羰基锰在传统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
        1.3.2 十羰基锰在可控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
        1.3.3 十羰基锰在阳离子聚合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原酸酯调控的可见光引发超快聚合体系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原料
        2.1.2 测试与表征
        2.1.3 O-(苯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PXEP)的合成
        2.1.4 O-(4-氟代苯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FPXEP)的合成
        2.1.5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2.1.6 扩链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于PXEP的聚合条件探索
        2.2.2 基于PXEP的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2.2.3 基于PXEP的耐氧性探索
        2.2.4 基于FPXEP的聚合条件探索
        2.2.5 基于FPXEP的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2.2.6 基于FPXEP的扩链实验
    2.3 结论
第三章 室温可见光引发丙烯腈RAFT聚合:一种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腈的简便方法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原料
        3.1.2 测试与表征
        3.1.3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3.1.4 扩链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利用ESR自旋捕捉技术对光引发RAFT聚合中直接光裂解过程的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原料
        4.1.2 测试与表征
        4.1.3 O-(乙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EXEP)的合成
        4.1.4 RAFT试剂的光裂解行为研究
        4.1.5 光引发RAFT聚合行为研究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可见光下十羰基锰原位生成催化剂引发的可控阳离子聚合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原料
        5.1.2 测试与表征
        5.1.3 光引发阳离子聚合
        5.1.4 端基终止实验
        5.1.5 扩链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聚合条件探索
        5.2.2 聚合行为与聚合物结构表征
        5.2.3 聚合机理
        5.2.4 聚合单体拓展
        5.2.5 光开关实验
        5.2.6 扩链实验
    5.3 结论
第六章 可见光条件下含锰化合物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原料
        6.1.2 测试与表征
        6.1.3 O-(乙基)-S-(2-丙酸乙酯基)黄原酸酯(2a)的合成
        6.1.4 S-(乙基)-S-(2-丙酸乙酯基)三硫代酯(2b)的合成
        6.1.5 N,N'-(二乙基)-S-(2-丙酸乙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2c)的合成
        6.1.6 N,N'-(二乙基)-S-(2-乙基异丁基醚)二硫代氨基甲酸酯(1c)的合成
        6.1.7 十羰基锰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6.1.8 五羰基溴化锰引发的阳离子RAFT聚合
        6.1.9 扩链实验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聚合条件探索
        6.2.2 聚合行为研究
        6.2.3 RAFT试剂种类拓展
        6.2.4 单体种类拓展
        6.2.5 聚合物结构表征与聚合机理研究
        6.2.6 扩链实验
        6.2.7 水含量对聚合的影响
        6.2.8 五羰基溴化锰引发的C-RAFT聚合
    6.3 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附图
致谢

四、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下的活性聚合——介绍一个高分子合成新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RAFT法制备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AS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D]. 刘尧.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的混合配体效应研究[D]. 冯晓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极性反应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可控配位共聚合[D]. 黄建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柱形刷状聚合物的制备与荧光性质的应用研究[D]. 陈珊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基于纤维素接枝型刷状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张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D]. 王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环氧烷烃开环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醚的研究[D]. 邓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 田保政. 浙江大学, 2020(05)
  • [9]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D]. 闫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10]二硫代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引发可控聚合中的应用 ——从自由基到阳离子[D]. 李佳佳. 苏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甲基丙烯酸甲酯室温活性聚合——高分子合成新实验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