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洪[1](2019)在《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高中化学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具有重要的素养发展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比较困难,实验探究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元素化合知识学习的难点并使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获得最大发展是本研究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昆明市某高中高一两个班级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过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现状,基于教学现状分析,选择“发挥核心概念原理知识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开展较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重视与STSE内容的联系”,“创设丰富的真实问题情境”四个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其次,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三,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学生成绩分析三种方法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素养为本”的教学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任务,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实验探究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蒋鑫[2](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是目前研究的热门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基于理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化学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研究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7年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发展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是目前核心素养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现状,以我国已经确认的化学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分析,结合教材提出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并结合钠和硫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研究和实践,采用学案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采取课堂观察法、访谈法、课堂检测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学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策略的运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起到一定帮助。
贾碧琪[3](2019)在《思维导图教学对高中化学深度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元素及化合物为例》文中指出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托尼·布赞提出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将形象图像与文字相结合,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充分运用大脑机能。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思维导图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运用在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多成就。而随着国内课程的改革,要求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转变,教师对教法也要相应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思维导图并对其进行研究,但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思维导图运用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以及认知思维等方面深层次的系统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1》元素与化合物中,探究思维导图对高中生深度学习是否有影响,希望对深度学习理论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与未来教学实践方面提供较为有效的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思维导图教学对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在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和深度学习理论现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定了一系列测试工具,如:深度学习能力问卷,访谈提纲。通过对一系列深度学习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了 Nelson、官超凡、刘路等人优化的多种深度学习量表,笔者将深度学习分成了四个阶段维度,最终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整套问卷一共有18题,再利用SPSS19.0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测,整个问卷信度值为0.893,KMO值为0.851,并最终确定了该深度学习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参考了多种文献和深度学习的多种理论模型,将深度学习分为四个不同维度进行研究。访谈法主要是了解学生们对思维导图的态度,运用情况,以及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等,从而进一步探究思维导图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的高一十二班同学进行思维导图教学。学生在用传统方法学习了一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后对学生进行前测,再用思维导图教学进行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再进行后测,通过利用SPSS19.0对前后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思维导图教学对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有显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经过对文献的梳理,提出了基于元素化合物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证明了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状态,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马敏[4](2011)在《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一个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学术建构,但是目前有关PCK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在跨文化比较领域。本研究是一项以教师的PCK为核心的中美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教师知识研究开启新视角,为教师教育提供有用框架。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上剖析一个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视角——PCK;2)以PCK作为概念框架比较分析中美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异;3)以中美两个科学教师培训项目为例透视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学习项目的差异。具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PCK产生的背景——追溯教师专业化浪潮下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关研究;2)PCK研究相关文献分析,通过回顾国外、国内和最新研究文献,发现当前PCK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二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理论上追溯PCK产生的认识论基础,从知识观的演变到教师知识研究的转型;2)从教学法和课程两种取向探讨了PCK作为一个学术建构的内涵和组成;3)评析各种常用的PCK测定方法。第三章以PCK为概念框架,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相结合,对比分析中美科学教师PCK五个方面的异同:1)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2)关于学生的知识;3)关于课程的知识;4)关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知识;5)关于评价的知识;最后进一步追问造成中美科学教师PCK差异的原因。第四章以中美两个在职教师培训项目为个案,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教师培训项目的差异,反思对我国教师专业学习项目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启示。研究发现:1)中美科学教师PCK五个维度均存在差异,与美国教师相比,我国学科教师的PCK依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教师所持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价值观的不同;2)虽然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但要真正更新教师PCK,我国教师教育项目需要放弃传统的学科教材教法的模式,以新的PCK概念框架为基础,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项目组织三个方面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学习项目的设计,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3)中美教师PCK的差异和教师培训项目的差异存在相似的逻辑,若要更新教师的PCK,教师教育者的PCK应该首先更新。
薛蕾[5](2020)在《素养为本的元素化合物项目式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高考改革“3+3”的推进,化学这门学科不再作为传统“理科”中的一门学科,而是作为3门选科中的一门,在此背景下如何突出化学学科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此外,在2017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学科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目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参与度不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却远远不够。而项目式教学是通过筛选与真实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设计成学生能够解决的学科项目,经过实践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转化成具体而完整的知识,完成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改革对化学学习的要求。本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的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大量文献,梳理出项目式教学的定义、特点与一般流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高中学生元素化合物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结合新课程理念与学生实际,设计了“含氯消毒剂的制作与使用”、“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及转化”、“基于项目的氮元素价-类二维图制作”三个元素化合物项目式教学案例,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在高一学生中进行教学实验,分析学生前后测成绩数据及学生访谈结果后发现项目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化学成绩、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通过本研究,笔者开发出了探究型项目式教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得出了在中学化学中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建议。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的教学经验,继续完善和深入对项目式教学的研究,同时也希望项目式教学能在化学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王陈颖[6](2016)在《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立德树人”的意见。而“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每个学生是有差别的,所表现出来的各类核心素养有强弱之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那么高中化学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如何培养与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普遍强调死记硬背,背方程式,背实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者怎样优化课堂教学,以便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论文详细阐述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针对元素化合物具有庞杂、琐碎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两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是如何落实学科素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后,对此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笔者对课堂录像进行观察分析、个例访谈,并且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漆莲[7](2019)在《PBL教学理念下的普通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PBL(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单元教学设计都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如何探寻二者的结合点,并在常规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围绕“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理论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在‘硫及其化合物’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其实施效果如何?”三个具体问题开展。通过梳理PBL和单元教学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界定了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归纳概括了具体的要素和环节。在此基础上,选择普通高中必修1“硫及其化合物”进行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并在甘肃省定西市某县级高中高一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实施。实施结束后使用自编测试题及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测评和访谈,进而对PBL教学理念下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研究表明PBL教学理念下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提升学生预测陌生物质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建构。为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王雅菲[8](2020)在《基于价-类二维图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及教学案例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2019【鲁科版】教科书也随之出版,该版教科书提高了对价-类二维图的重视程度。基于文献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对2019【鲁科版】教科书(以下简称:新【鲁科版】)和2007【鲁科版】教科书(以下简称:旧【鲁科版】)中“氮的循环”一节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进一步聚焦价-类二维图相关内容;基于2017版课标的相关要求、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和新旧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指导,开发了以价-类二维图构建和应用为核心的“氮及其化合物”阶段复习课的创新教学案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推进价-类二维图引入教学,提升元素化合物内容学习效果,为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复习课提供必要的教学模式参考。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二部分,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对“价-类二维图”、“化学观念”、“复习课”做了概念界定;阐述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本教学案例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新旧教科书比较。从内容选择、体系结构、呈现方式3个角度对新旧【鲁科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一节进行系统比较并聚焦于价-类二维图相关内容,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教学案例开发的建议。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容选择上,两版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而且都注重选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新版教科书相关知识内容的覆盖面更大,增加氮气的物理性质等内容,另外,“褪色”“大多数”等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优于旧版教科书,而且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观念的渗透。(2)体系结构上,“氮的循环”一节在两版教科书中的宏观位置几乎不变,而且本节的整体编排思路一致。但是新版教科书“氮的循环”一节第二小节各部分内容的衔接过渡性更好,针对氮气、一氧化氮等相关知识,采用由表观现象到科学原理的顺序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3)呈现方式上,两版教科书均设置形式多样的栏目和精美的插图,实验类栏目和实验装置类插图均最多。但是在实验教学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开展开放性的实验探究;在习题设置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在环保思想渗透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从正面进行环保思想的传递。(4)针对价-类二维图,从教学方法上看,两版教科书都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间联系,利用价-类二维图整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从对价-类二维图的重视程度上看,新版教科书的重视程度更高,价-类二维图相关内容明显多于旧版教科书,而且新版教科书采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有效避免单一性。第四部分,教学案例开发。以2017版课标相关要求、相关理论基础、新旧【鲁科版】教科书“氮的循环”一节比较研究为指导,开发基于价-类二维图的氮及其化合物阶段复习课的创新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对两个学情相近的班级进行“氮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实施并进行后测题和问卷检测,得到以下结论:价-类二维图的应用使两班多数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系统知识;接受第四章教学设计案例的实验班比对照班具有更好课程目标实现结果,两者在目标达成度上区分明显。经过教学实践,提出改进本案例教学的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工业制硝酸等包含含氮物质相关性质的化学史,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历程,渗透科学态度核心素养。(2)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逐步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3)构建知识体系,落实教学目标,形成化学观念。第六部分,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总结了本阶段的研究成果并反思了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高坤坤[9](2014)在《思维导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琐碎繁杂,相关概念混沌不清,规律和规则虽有普适性,但是其特殊性往往阻碍学生的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只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导致化学看似是“半文半理”的学科。高中生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也普遍感觉到就像政治历史的学习一样,死记硬背就是法宝,谁背得快记得牢,谁的成绩就好,这样就导致了化学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星状,知识网络的形成比较缺乏。心理学研究指出,如果各知识点在人脑中的存储是孤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那么这样就会增加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难度比较大,因此就会出现上述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知所措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框架一直以来是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努力突破的地方,并且提出了不少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利于知识结构层次化、网络化的方法,其中思维导图技术成为有效的工具。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有关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分析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入点;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论文就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同时出发,采取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学生独立学习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在教学方面和学生在学习方面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效果及对思维导图的评价。总之,论文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为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但是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研究对象比较有限,本研究在今后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吴琼[10](2017)在《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虽然很少直接考查,但以载体形式出现,为高考必考内容。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载体出现的形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散,记忆起来难,且容易忘,这就要求教师能找到一种适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的有效工具,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神”,使得“形散而神不散”的元素化合物复习能事半功倍。价-类二维图应运而生,因为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就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神”,具体体现为物质类别决定了该物质所具有的一般通性;核心元素化合价决定了该物质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因此,本研究围绕什么是价-类二维图?为什么需要价-类二维图进行元素化合物复习?哪些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运用价-类二维图?如何引导学生绘制价-类二维图并利用价-类二维图提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价-类二维图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有没有效果? 5个核心问题,通过文献查阅法、文本分析法、教学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展开研究。本论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对六个核心概念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价-类二维图进行了范围界定和定义界定,然后分别综述了元素化合物复习和价-类二维图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对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分析了金属元素Na、Al、Fe、Cu和非金属元素H、C、N、O、Si、S、Cl及其化合物知识中适合使用价-类二维图进行复习的核心元素。第四部分为教学实验和效果评价,将价-类二维图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的高考复习,并通过案例题目的得分统计比较和调查问卷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前文的分析进行归纳、整理,介绍研究的结论与意义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价-类二维图为工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高考复习,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不管遇到的是熟悉物质,还是陌生物质,出发点只有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这两个角度,进而有能力找出其物质类别,分析或预测其一般性质,也有能力标出该物质中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或预测其可能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高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考查,学生都能从容面对。
二、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
三、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问卷内容及问卷的发放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对教师的调查 |
一、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所承载的化学核心素养的看法 |
二、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 |
三、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四、教师对教材中实验的处理情况 |
五、教师对学生形成认识研究物质的思路及角度的重视情况 |
六、教师依据化学核心素养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诊断并发展学生素养的情况 |
第三节 对学生的调查 |
一、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难易程度看法 |
二、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特点的看法 |
三、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价值的看法 |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采用的方法 |
五、学生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
六、学生希望教师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实验 |
第四节 调查结果 |
第四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即素养为本)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概述 |
第二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
一、发挥核心概念原理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
二、开展较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 |
三、重视与STSE内容的联系 |
四、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
第三节 “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案例 |
一、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案例1——“金属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
二、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案例2——“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三、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案例3——“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四、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案例4——“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第四节 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一、课堂观察分析 |
二、学生访谈分析 |
三、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第五节 实践研究结果 |
一、“素养为本”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三、“素养为本”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
四、“素养为本”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1.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2.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中地位及特点 |
3.目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现状 |
(二)研究的意义 |
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2.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
(三)研究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访谈法 |
4.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综述 |
1.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2.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3.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核心素养 |
2.化学核心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分析 |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标准分析 |
1.内容标准 |
2.教学提示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材分析 |
1.教材栏目 |
2.插图 |
3.课时安排 |
(三)元素化合物下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实践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
1.学案辅助教学策略 |
2.情境教学策略 |
3.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
4.模型认知策略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案例 |
1.案例一《钠及钠的化合物》 |
2.案例二《硫和硫的化合物》 |
五、研究结果分析及评价 |
(一)教学效果分析 |
1.课堂观察分析 |
2.学生访谈分析 |
3.课后题答题情况分析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1.采用新模式前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感受 |
2.采用新模式后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感受 |
(三)教学实践反思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与启示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思维导图教学对高中化学深度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元素及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的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思维导图 |
2.1.2 深度学习 |
2.1.3 元素及化合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思维导图与脑神经学 |
2.2.2 思维导图与认知心理学 |
2.2.3 思维导图与建构心理学 |
3 文献综述 |
3.1 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3.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3.3 深度学习的评价方法及判断依据的研究 |
4 研究过程 |
4.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案 |
4.2 测评工具的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
4.2.1 深度学习调查问卷设计 |
4.2.2 教学案例设计 |
4.2.3 访谈提纲设计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课堂教学分析 |
5.1.1 课堂文本转录分析 |
5.1.2 学生课堂状态分析 |
5.1.3 学生作业分析 |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5.3 访谈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附录Ⅱ: 访谈问卷 |
附录Ⅲ: 教学设计 |
致谢 |
(4)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
一 学科教学研究的缺失与重构 |
二 从中美两国科学教育比较看PCK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质性研究 |
二 比较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
四 研究者角色 |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 开启教师知识研究新视角 |
二 为教师教育提供有用框架 |
第一章 教师专业知识与PCK研究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知识 |
一 教师专业化浪潮 |
二 教师专业知识基础 |
第二节 PCK: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 |
一 国外PCK相关研究 |
二 国内PCK研究现状 |
三 最新研究成果 |
四 PCK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PCK概述 |
第一节 知识观演变与教师知识研究转型 |
一 知识观的演变 |
二 教师知识研究的转型 |
第二节 PCK的定义 |
一 两种取向:教学法和课程 |
二 PCK构成要素 |
第三节 PCK的测定 |
一 聚合和推理 |
二 概念图、卡片排列和图画表征 |
三 复合测定法 |
四 日志 |
五 内容表征和教学专业经验模型 |
第三章 中美科学教师PCK比较 |
第一节 关于科学教学目标的知识 |
一 教学目标的形式 |
二 教学目标的内容 |
三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因 |
第二节 关于学生的知识 |
一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知识 |
二 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和迷思概念的知识 |
三 教师获取学生经验的主要途径 |
第三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 |
一 课程内容 |
二 课堂空间构成 |
三 课时分配 |
四 课程资料来源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知识 |
一 "万能"的习题 |
二 项目活动 |
第五节 关于评价的知识 |
一 评价方法 |
二 考试的意义 |
第六节 新旧PCK:追问差异的背后 |
一 知识观:事实性知识还是实用性知识? |
二 教学观:灌输式教学还是建构式教学? |
三 评价观:选拔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 |
第四章 PCK概念框架与教师专业学习 |
第一节 寻求新的PCK概念框架 |
第二节 两个科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比较 |
一 项目概况 |
二 项目目标 |
三 课程内容 |
四 培训方式 |
五 评价方式 |
第三节 对我国教师专业学习的启示 |
一 学习内容 |
二 学习方式 |
三 项目组织 |
结语:研究启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中美科学教师PCK调查问卷 |
附录二:《化学计量学》教学设计 |
附录三:谁偷了杰瑞尔的iPod? |
附录四:A项目专题二实录 |
附录五:B项目示范课教学设计示例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后记 |
(5)素养为本的元素化合物项目式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项目式教学 |
2.1.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与类型 |
2.1.2 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
2.1.3 项目式教学的一般流程 |
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 认知派的教学理论 |
第3章 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 |
3.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工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 |
3.2.4 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4章 元素化合物项目式教学模型及设计案例 |
4.1 项目式教学模型 |
4.2 课题的选择及传统教学模式 |
4.2.1 课题选择 |
4.2.2 所选课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
4.3 含氯消毒剂的制作与使用 |
4.3.1 项目主题 |
4.3.2 项目目标 |
4.3.3 项目规划 |
4.3.4 项目实施 |
4.4 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及转化 |
4.4.1 项目主题 |
4.4.2 项目目标 |
4.4.3 项目规划 |
4.4.4 项目实施 |
4.5 基于项目的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制作 |
4.5.1 项目主题 |
4.5.2 项目目标 |
4.5.3 项目规划 |
4.5.4 项目实施 |
第5章 项目式教学案例实施及效果分析 |
5.1 试验对象和内容确定 |
5.1.1 试验对象的确定 |
5.1.2 试验内容 |
5.2 试验效果分析 |
5.2.1 成绩数据分析 |
5.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3 案例教学反思 |
5.4 开展项目式教学后的启示 |
5.4.1 还原项目过程,匹配学生活动 |
5.4.2 结合项目目标,选取项目活动 |
5.4.3 关注学生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
5.4.4 联系生活生产,培养学生能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学生元素化合物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C 学生后测试卷样本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 |
1.1.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地位及特点 |
1.1.3 目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现状 |
1.1.4 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认识与评价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概述 |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概述 |
2.1.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概述 |
2.1.2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概述 |
2.2 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概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
3.1.2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
3.1.3 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
3.1.3.1 接受性学习----不利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 |
3.1.3.2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几种学习方式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理论 |
3.2.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实践 |
4.1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
4.2 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
4.2.1 自主先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4.2.2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
4.2.3 展示与点评----培养学生用于展示自我和知识整合能力 |
4.3 基于核心素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案例 |
4.3.1 案例一:铁的重要化合物 |
4.3.2 案例二:氨 铵盐 |
4.4 教学效果分析 |
4.4.1 课堂观察分析 |
4.4.2 学生访谈分析 |
4.5 问卷调查及分析 |
4.5.1 学生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前化学课的感受 |
4.5.2 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知 |
4.6 教学实践反思 |
第五章 问题与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PBL教学理念下的普通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
2.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关注 |
3.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PBL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文本分析法 |
3.教育实验法 |
4.问卷调查法 |
5.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 |
三、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探讨 |
(一)PBL的相关理论探讨 |
1.PBL的内涵 |
2.PBL的要素 |
3.PBL的特征 |
4.PBL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探讨 |
1.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
2.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
3.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
4.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 |
(三)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理论探讨 |
1.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内涵 |
2.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要素 |
3.PBL教学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环节 |
四、PBL教学理念下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 |
(一)分析环节 |
1.确定单元主题 |
2.分析教学内容 |
3.分析教学对象 |
(二)设计环节 |
1.设计问题 |
2.设计学习目标 |
3.设计教学过程 |
4.设计评价目标 |
五、PBL教学理念下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 |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
1.测评工具的开发 |
2.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分析 |
3.PBL教学理念下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评价结果 |
六、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问题与展望 |
1.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科学的体系和完善的指标 |
2.教学效果的落实需要较长时间的教学来进一步验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价-类二维图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及教学案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体现新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开拓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新途径 |
1.1.3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需求 |
1.1.4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教学案例有待开发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3.1 研究问题的确定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价-类二维图 |
2.1.2 化学观念 |
2.1.3 价-类二维图与化学观念的关系 |
2.1.4 复习课 |
2.2 理论基础 |
3 新旧【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氮的循环”比较研究 |
3.1 新旧【鲁科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的比较分析 |
3.1.1 两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内容选择的比较 |
3.1.2 两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体系结构的比较 |
3.1.3 两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呈现方式的比较 |
3.1.4 结论及建议 |
3.2 新旧【鲁科版】教科书氮的循环中“价-类二维图”相关内容比较 |
3.2.1 2003 版和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价-类二维图”相关表述的比较 |
3.2.2 两版教科书“氮的循环”中“价-类二维图”相关内容的比较 |
3.2.3 结论及建议 |
4 【鲁科2019版】“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案例开发 |
4.1 本教学案例设计开发的理性依据 |
4.1.1 体现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该专题的要求 |
4.1.2 体现理论基础对该专题的指导 |
4.1.3 体现基于新旧教科书对比研究结论的教学建议 |
4.2 【鲁科2019版】“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
4.2.1 教学内容分析 |
4.2.2 学情分析 |
4.2.3 教学目标 |
4.2.4 教学重难点 |
4.2.5 教学方法和手段 |
4.2.6 教学准备 |
4.2.7 教学过程 |
4.2.8 板书设计 |
4.2.9 作业设计 |
4.2.10 对教学设计依据的落实结果反思 |
5 基于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实施研究流程 |
5.3 教学实施过程 |
5.3.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5.3.2 教学实施的安排 |
5.3.3 实验材料的编制 |
5.3.4 教学实施结果检验分析 |
5.4 教学实践结论 |
5.5 完善本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
6 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
6.1 阶段性成果 |
6.1.1 新旧【鲁科版】教科书中“氮的循环”一节对比分析结论 |
6.1.2 教学案例开发及教学实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思维导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
1.2 思维导图的优势 |
2 文献综述 |
2.1 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 |
2.2 思维导图的源起与应用研究 |
2.3 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研究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3.2 思维导图的特点 |
3.3 思维导图的用途 |
3.4 思维导图的绘制 |
3.4.1 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 |
3.4.2 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 |
4 研究的内容、方法 |
4.1 研究的内容 |
4.2 研究的方法 |
5 思维导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
5.1 教师示范 |
5.2 小组合作构建思维导图 |
5.3 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 |
6 教学实践研究 |
6.1 教学案例 |
6.1.1 案例 1:新授课—《碳的多样性》的思维导图及评价 |
6.1.2 案例 2:复习课—《氮的循环》的思维导图及评价 |
6.2 个例访谈 |
6.2.1 教师访谈 |
6.2.2 学生访谈 |
6.3 问卷调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阶段高考的要求 |
1.1.2 高考复习的需求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阅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教学实验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
2.1.2 复习 |
2.1.3 化合价 |
2.1.4 物质类别 |
2.1.5 二维图 |
2.1.6 价-类二维图 |
2.2 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元素化合物复习研究现状 |
2.2.2 价-类二维图研究现状 |
3 价-类二维图应用范围的文本分析 |
3.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3.1.1 Na及其化合物 |
3.1.2 Fe及其化合物 |
3.1.3 Al及其化合物 |
3.1.4 Cu及其化合物 |
3.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3.2.1 H及其化合物 |
3.2.2 C及其化合物 |
3.2.3 N及其化合物 |
3.2.4 O及其化合物 |
3.2.5 Si及其化合物 |
3.2.6 S及其化合物 |
3.2.7 Cl及其化合物 |
4 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教学实验及效果评价 |
4.1 教学实验 |
4.1.1 教学实验对象 |
4.1.2 教学实验内容 |
4.2 效果评价 |
4.2.1 案例题目及成绩统计 |
4.2.2 问卷调查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D]. 马玉洪.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研究[D]. 蒋鑫.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2)
- [3]思维导图教学对高中化学深度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元素及化合物为例[D]. 贾碧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D]. 马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5]素养为本的元素化合物项目式教学设计[D]. 薛蕾.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研究[D]. 王陈颖.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7]PBL教学理念下的普通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硫及其化合物”为例[D]. 漆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基于价-类二维图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及教学案例开发[D]. 王雅菲.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思维导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高坤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 吴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