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

一、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彭敏[1](2021)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 ase等中关于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随机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起至2020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使用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由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计917名参与者。①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在临床疗效有效率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7,1.44),P<0.05);②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ALT水平及复常率、AST及TBIL水平方面比对照组均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 ALT 水平=-7.7 5,(-1 0.63,-4.86);RRALT 复常率=1.48,(1.17,1.87);MD AST 水 平=-7.72,(-1 1.98,-3.47);MDTBIL 水 平=-3.46,(-6.30,-0.61)];③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 HBeAg阴转率=0.88,(0.12,6.41);RR HBV-DNA 阴转率=1.2 7,(0.76,2.12)];④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降低PCⅢ、HA、LN及Ⅳ-C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MD PCⅢ 水 平=-5 9.16,(-89.58,-28.73);MD HA 水平=-62.72,(-74.02,-5 1.42);MD LN 水平=-4 0.3 8,(-69.41,-1 1.3 6);MD Ⅳ-C水平=-3 1.0 3,(-4 3.23,-18.82)]。结论:1、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郑晓婷[2](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诚台[3](2021)在《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与评估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治疗思路。方法:1.筛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患者9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以及西药组,每组32例。2.三组均予抗病毒及常规支持治疗。联合组:口服加味藿枳汤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中药组:口服加味藿枳汤;西药组:口服右佐匹克隆片。疗程各12周。3.每组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3个阶段)治疗结束后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SDSVD)、安眠药使用频率(次/月)。疗程结束后记录安眠药总使用频率(次/月)及不良反应事件。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患者复发情况。4.分别给予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临床常规安全指标(Stroop Test(秒)、血常规、凝血、肝功能、肾功能、血氨、乙肝DNA)检测各一次,检测结果作为评价加味藿枳汤临床安全性的依据。5.统计学处理:所记录的数据将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96例患者,其中89例完成临床观察,联合组脱落2例,中药组脱落1例,西药组脱落4例,总脱落率7.29%。2.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PSQI评分、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在基线对比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可进行比较。3.PSQI评分:治疗后三个组三个阶段的PSQI评分均有下降,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个组各个阶段进行组间PSQI评分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组(7.8±3.12)低于中药组(10.00±4.28)和西药组(10.93±4.6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7.70±3.39)与中药组(8.23±3.91)无明显差异(P>0.05),这两组均低于西药组(10.07±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联合组(7.43±3.60)与中药组(7.74±4.0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均低于西药组(9.89±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的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行显效率的比较发现联合组(66.7%)与中药组(61.3%)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却比西药组(35.7%)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积分:疗程结束后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个组进行组间证候积分下降的比较,联合组(10.20±7.18)与中药组(9.65±6.8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较西药组(15.61±5.84)下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硬度值:疗程结束后联合组(11.17±2.79)与中药组(11.30±3.79)的肝硬度值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15.89±3.31)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眠药总服用次数:联合组的次数(9.19±2.67)比西药组(15.82±3.05)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联合组(8.69%)与中药组(17.39%)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两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4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加味藿枳汤可以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失眠,减少右佐匹克隆片的服用次数,同时降低肝硬度值。

武琰琼[4](2021)在《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观察复方中药防风桃红四物汤(Fang Feng Taohong Siwu Decoction,FTSD)对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肝纤维化防治的一种新思路。方法:实验研究,选用清洁级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病理模型组(MOL组)、防风桃红四物汤组(FTSD组)、桃红四物汤组(TSD组)、防风组(FF组)、秋水仙碱组(COL组),每组各10只。CTRL组大鼠常规喂养,其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40%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共8周。于第8周末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2只,麻醉后摘取大鼠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及Masson染色,确定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复制。造模成功后,各药物干预组大鼠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CTRL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除CTRL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继续维持每周2次CCl4腹腔注射,至实验结束。末次给药12小时后,处死所有大鼠,摘取肝脏,部分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部分用于制备肝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Aspartate,MDA)、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4和Smad7 m RNA表达水平。临床观察,筛选符合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治疗组除给予ETV治疗外,同时服用复方中药防风桃红四物汤,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III型前胶原蛋白(procollagen-3-peptide,PCIII)、IV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n Serum,IV-C),病毒学应答指标、APRI评分及肝脏超声指标。结果:实验研究表明,各治疗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较CTRL组均差,但优于MOL组。与MOL组相比较,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肝组织MDA、HYP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TGF-β1、Smad4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p<0.01),而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p<0.01),Smad7表达显着上调(p<0.05,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FTSD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TSD组、FF组及COL组(p<0.05,p<0.01)。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HA、LN、PCⅢ、IV-C、APRI评分、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等异常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HBV-DNA、HBe Ag、HBs Ag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研究结果显示,FTSD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调节肝纤维化相关信号转导分子基因表达有关。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较之于单纯ETV治疗,FTSD联合ETV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成茂源[5](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陈迪[6](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评价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方药。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山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2019.6月至2019.12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病例6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肝解毒方。疗程共24周。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24周,对两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肝功、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NF-a、IL-6、IL-10、乙肝标志物、乙肝DNA载量),进行观察,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综合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证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生化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肝脏炎性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TBil外,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肝脏炎性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HBV-DNA转阴率方面:观察组疗程结束后24例转阴,对照组有21例转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HBeAg转阴率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在调节免疫方面:两组治疗后CD4+、CD3+、CD4+/CD8+均较前升高,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此外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IL-6、TN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IL-10的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IL-6、TNF-a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伏邪理论”,采用扶正祛邪之复肝解毒方可以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证候和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有关。

吴姗姗[7](2020)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进行比较,阐明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效应机制,以期探索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延缓肝硬化进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进行为期4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0周、24周、48周的血清HBV-DNA、肝功能(ALT、AST、ALB、TBi L)、肝纤维化四项(PCIII、IV-C、LN、HA)、炎症因子(TNF-α、IL-6、IL-8、IL-10)、氧化应激指标(ROS、MDA、SOD、GSH-Px)、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24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24周、48周时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侯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疗效增加。3、病毒抑制情况: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均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但两组组间在治疗24周、48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均下降,ALB上升(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下降较对照组显着,ALB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CIII、IV-C、LN、HA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PCIII、IV-C、LN、HA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L-10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TNF-α、IL-6、IL-8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炎症因子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7、氧化应激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ROS、MDA的表达均下调,SOD、GSH-Px的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ROS、MDA的表达的下调较对照组显着,SOD、GSH-Px的表达上调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8、安全性比较:在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泻,未予药物治疗可5日内自行缓解,余患者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关。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比较,前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方面明显后者。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有着疗效确切的协同增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王建超[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李家焕[9](2020)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等因素,来评价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状态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予口服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照组予中药安慰剂治疗,1包/次,2次/天,疗程48周;记录两组用药前后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指标变化。结果:(1)在HBV DNA载量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V DNA载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2)在HBe Ag水平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e Ag水平的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3)肝功能(ALT、AST)方面对比: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肝硬度评分(LSM)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LSM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比: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对接受治疗患者进行安全性研究分析,服药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降低患者HBV DNA载量、HBe Ag水平、肝硬度测定值(LSM),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莫镜邻[10](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西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2 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3 一贯煎的临床应用概述
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总体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1 一贯煎治疗慢性乙肝的机理探讨
    2 一贯煎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3 基于文献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2)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药品来源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测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2 不良反应分级
        6.3 严重不良反应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分析与讨论
    1 CHB的现代研究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2.2 中医内治法
        2.3 中医外治法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3 疗效分析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4 脱落病例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分组方法
        3.2 干预措施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评价
        4.4 不良事件观察
    5 试验质量控制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收集情况
    2 一般性资料的比较
        2.1 治疗前三组性别比较
        2.2 治疗前三组年龄比较
        2.3 治疗前三组失眠病程比较
    3 疗效性指标的比较
        3.1 三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3.2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三组肝硬度值比较
        3.4 三组安眠药总服用次数比较
    4 三组失眠的复发率比较
    5 不良事件观察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分析
    1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3 厦门康氏肝病中医流派的临床体会
    2 西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1.1 肝硬化患者失眠的发病机制
        1.2 现代医学治疗
    3 加味藿枳汤的组方依据
        3.1 立方依据
        3.2 组方配伍分析
        3.3 单药功效与药理分析
    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选择
    5 疗效分析
        5.1 睡眠质量疗效分析
        5.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5.3 肝硬度值分析
        5.4 安眠药总服用次数分析
        5.5 复发率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之处
        7.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与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2.1 病例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治疗方案
    2.5 统计学方法
    2.6 研究结果
    2.7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文献综述 中药防风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探究
        1.3 治法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主客交”学说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3.1.2 “主客交”含义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5.1 LncRNA概况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主要试剂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1.4 实验药物
        1.1.5 实验场地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1.2.3 造模方法
        1.2.4 药物干预方法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实验结果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1.7 讨论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实验药物
        2.1.5 实验场地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2.2.4 药物干预方法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2.4.1 RNA抽提和质检
        2.4.2 文库构建
        2.4.3 上机测序
        2.4.3.1 获得reads
        2.4.3.2 数据预处理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2.7 讨论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标准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剔除与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分组
        (二) 治疗方案
        (三) 疗程
    三、观察指标
        (一) 人口学资料
        (二) 安全性指标
        (三) 疗效性指标
    四、疗效评价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二) 临床证候疗效评价
        (三)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四) 生化指标疗效评价
    五、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一) 性别构成比较
        (二) 年龄均数及构成比较
        (三) 病程分布
        (四) 病情严重程度分布
        (五) 疗效性指标比较
    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一)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二)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三) 两组中医证候整体疗效评价
    四、疗效指标分析结果
        (一) 两组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二) 免疫指标的分析
        (三) 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分析
        (四) HBV-DNA阴转率分析
    五、安全性指标
讨论
    一、慢乙肝发病机制
    二、中医伏邪理论
        (一) 伏邪理论源流
        (二) 伏邪病机与发病特点
        (三) 伏邪部位
        (四) 伏邪治疗
    三、伏邪理论与慢性乙型肝炎
        (一) 慢乙肝发病特点符合伏邪致病特点
        (二)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发病机理
        (三) 慢乙肝的“伏邪”部位
        (四)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的自然分期
    四、复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一) 组方依据
        (二) 组方分析
        (三) 现代药理学研究
    五、临床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乙肝流行病学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3 早期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3.1 西医:针对乙肝病毒的病因疗法
        3.2 中医: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设计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基线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病毒抑制情况比较
        4.6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4.7 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4.8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4.9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4.10 安全性观察
    5.讨论
        5.1 肝肾阴虚证贯穿乙肝肝硬化的始终
        5.2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5.3 柔肝化纤颗粒的前期研究基础
        5.4 炎症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5.5 氧化应激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5.6 研究结果的分析
    6.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医临床症候(肝肾阴虚)积分表
综述 中医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随访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2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1.5 慢性乙型肝炎壮医论治
        1.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6.1 壮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1.6.2 壮药联合恩替卡韦
        1.6.3 壮药联合拉米夫定
        1.6.4 根据西医适应证选择用药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总数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案及流程
        2.1 分组
        2.2 中药组治疗方案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2.4 观察期限
        2.5 用药随访
    3 疗效评估指标
        3.1 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
        3.2 症状分级与积分判断标准
        3.3 实验室指标检验值范围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指标
    4 数据收集及统计
    5 基数资料比较
        5.1 一般资料
        5.2 实验室资料
        5.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 两组受试者不同时间点 HBV DNA 水平比较
    3 两组受试者治疗24、48wk HBeAg水平比较
    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肝硬度测定值(LSM)检测情况
    5 两组受试者治疗0、24、48周时证候积分比较
    6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U/L)
    7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慢性HBV感染者治疗困境
    2 中西结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优势探讨
    3 从“毒虚致病”理论探讨CHB的中医治疗
    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组方理论探讨
    5 白花香连解毒颗粒的前期研究
    6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肝病的壮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D]. 彭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藿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致失眠的疗效观察[D]. 黄诚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防风增效桃红四物汤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D]. 武琰琼. 兰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D]. 陈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姗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李家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