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君[1](2019)在《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发散性思维是指在已有信息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寻求答案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训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在中考、高考的大环境下,迫于升学压力,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中学教育始终围绕着应试教育这一主题中心不放松。由此带来的直接教育现象是: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收敛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训练,却往往忽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种情况在中学教学中十分普遍,最开始是出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虽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所学知识,提高成绩,但事实上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学习机器,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正是立足于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领域,通过对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及测试卷调查,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与性别、年级的差异性分析。归纳分析出当下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并针对现状分析,给出几点针对意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本文以发散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为指标设置调查问卷以及测试卷,对某一初中的三个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由于调查对象为市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所以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学校的初中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较强;其中,数学成绩与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数学成绩越好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越强;男女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没有明显差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呈上升趋势,其中,初三年级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最强。针对上述结论,对于当下初中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关于初中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松懈,教师理应重视在教学中多设置开放性习题的练习;可多开设一些“一题多解”的专项训练课;教师应立足四基,多读数学名着,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在教学时能够立足已学知识,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当下初中生数学教学提供参考,能够根据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适当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对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帮助。
徐瑶[2](2020)在《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如是说,体现了动态思维的观点。动态思维是与静态思维相对的,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思维程序和思维方向,从而达到优化思维目标的思维活动过程,而数学动态思维是反映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和数学对象间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具有流动性、择优性、建构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是良好数学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地锻炼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应把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动态思维,是教育研究者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数学动态思维的研究较少,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不同课型中探讨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更是相对匮乏,而由于不良学习习惯和固化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也体现了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以动态的视角指导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揭示数学对象不断变化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寓静于动,循循诱导,能够促使高中生以动态的认知,开放的思维,不断迸发的灵感,去劣存优的判断力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形成高效、动态的学习模式。因此,本研究对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首次提出在三种不同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下探究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动态思维培养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本文首先明确数学动态思维这一概念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科背景,在此背景之下确定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数学思维和数学动态思维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数学动态思维是以数学中动态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反映数学概念、定理等对象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数学动态思维对知识的动态生成,开放、动态、高效数学课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进一步通过文献分析,对数学思维和数学动态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基础。第三部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进行了理论建构,包括数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动态思维和数学动态思维、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现状、数学动态思维的影响因素、不同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下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方式。第四部分: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对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进行了解和调查,对不同类型的原始数据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图表,最后根据数据统计的相关知识,借助图表分析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由调查分析的情况可知,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主要受学生学习习惯、学生性格特点、教师教学行为、家庭氛围、社会环境五大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从这五大影响因素出发,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动态思维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以高中“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为载体,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动态思维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为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第六部分:根据第五部分提出的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本文对不同数学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分别设计体现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本文通过不同课型中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策略的探究,旨在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一种参考方案,具体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生源情况综合选用教学方法。本次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对于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还需长时间的考证。
白淑媛[3](2020)在《浅谈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文中指出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改进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本末倒置的弊端,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能通过数学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孙亚楠[4](2014)在《八年级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教育中,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而随着我们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地位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现在的素质教育,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避免或减小思维障碍的产生,并努力消除或减弱已产生的思维障碍。特别是八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为增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研究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有些学生是因为智力和知识基础等因素导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但多数学生不是因为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导致了思维障碍的产生。针对这种现象,经过不断的观察发现并总结了他们出现这些思维障碍的一些原因,主要有情感因素的影响,缺乏元认知训练以及由于教学和学生自身原因所导致的消极的思维定势。认真分析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后,本文在处理解决学生具体的数学学习时的思维障碍时,结合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的学生的特点,主要从训练学生的元认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深化元认知,同时注重揭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备课、教学等方面入手,注意一题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势,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韩冲[5](2017)在《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当前中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以及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加之其所具备的较高概括性的特点,对中学生的思维培养起到非常突出的帮助。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思维障碍,将会严重的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些障碍是导致学生数学测验丢分至关重要的原因。本文在现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找到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突破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对初中生如何更好更快的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其所能够取得的成绩不仅是由智力水平决定的,还与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尤其是一些知识基础等因素。由此,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中思维障碍的观察中也有了一些发现,从而得出了一些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因素,情感因素是其中的主要影响来源,此外学生学习数学时还受到认知训练缺乏,数学思维品质的欠缺,消极思维定势以及教育教学因素的影响。在对上诉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了农村中学生的特点,笔者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习惯的形成以及学生的解题策略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解决学生出现的数学思维障碍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不仅从非智力因素上做文章,还在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上进行了探求,收获颇丰。
谢霞[6](2020)在《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是对目前小学教育阶段的分数教学策略展开研究。在本次研究中,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内容以及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编制了《小学阶段分数知识调查试卷》,并以本地四所小学七个班级的425名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运算、分数解决问题这三大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数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并对测试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运算、分数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检验并不断完善分数教学策略。论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分数的历史发展情况。其次分析了学生对分数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找到学生在分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从问题出发,继续下一步的研究,为探究分数教学策略打下基础。然后总结出了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策略并给出了案例。主要从分数的意义,分数运算,分数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策略。分数意义的教学策略有:加强商定义的理解、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定义、灵活认识单位“1”着重讲分数单位。分数运算教学的策略有:借助学具促进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把算理和算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有效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利用转化与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准确把握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在教学特殊的分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利用一题多变让学生认识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对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提出了几条建议。根据分数学习的现状本研究对分数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深挖教材,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帮助学生认清单位“1”是可变的;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分数教学助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分数问题的基本素养。
王宁[7](2019)在《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Marshall Cavendish版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核心概念,运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乃至数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分数由于在意义、读法、写法、计数单位等方面都与整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分数加减法”相比于“整数加减法”,其复杂度和难度都有所提高。在近些年的国际数学竞赛中,新加坡学生屡夺第一,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新加坡数学教育及其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关注。通过分析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利于发现两国数学教育优势,合理借鉴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色,能够有效弥补我国人教版教科书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人教版和新加坡Marshall Cavendish版教科书为例,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对“分数加减法”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结构体系、呈现方式、例题和习题等多个维度下,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异同处。其中Marshall Cavendish版栏目种类更多,人教版知识衔接性更高;两版教科书都注重选材的生活化,Marshall Cavendish版问题意识更浓厚;人教版更注重对迁移和总结能力的培养,Marshall Cavendish版更重视使用直观模型图;人教版更注重习题的开放性,Marshall Cavendish版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为有效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功能,我国人教版教科书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适当增加栏目名称,丰富“分数加减法”的信息呈现方式;以问题引领学习,加强“分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加强对直观模型图的使用,促进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细化“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索充分结合。
魏小军[8](2018)在《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就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各种教学改革试验层出不穷。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难以摆脱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如下:教学设计缺乏思考和研究,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形成过程,缺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淡化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在课堂展示环节中,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局意识等等。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下降,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课堂表达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参与度下降等。因此,如何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一种来源明确、过程清晰完整、应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导师周莹教授提出的“六何”教学观,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构建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六何”为“从何”,“是何”,“与何”,“如何”,“变何”,“有何”;“三动”为“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互动”,“动手操作”。该模式以问题驱动为主线,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启发性、互动性、操作性。在该模式下,课堂教学依据“六何三动”思想,以“六何”为教学思路,“三动”为目标效果,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本研究采用理论思辨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首先基于“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观点明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等;接下来对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关键性概念给予界定;随后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再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构建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收集教学课例和实践数据,并借助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之后对成绩较好、成绩中等、成绩较差的三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并指出不足之处和展望研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3)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能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是:构建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及学生受益,从而为初中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田肃安[9](2021)在《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高中数学课程逻辑性、开阔性较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许多高中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砍儿。其实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种思维不仅仅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实践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梁建丹[10](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运算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效果。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由于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且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较高,基于此,本文以圆锥曲线知识为展开点,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圆锥曲线学习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便帮助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是绪论,主要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等方面,为研究提供可行性。其次是对圆锥曲线内容中运算能力的现状调查。主要完成基本信息的调查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测试、问卷调查以及师生访谈。通过对高二学生进行测试、问卷调查、访谈来研究高中学生的运算能力现状,结果发现调查对象的运算能力偏低,而且教师和调查对象在提高运算能力上方法不足。第三是针对目前高中生运算能力现状,从教学环境、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向;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本身未能够意识到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教学活动中,未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方面,由于学生自身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原因等影响了运算能力的培养。第四是以实践教学为例,对高中生在圆锥曲线学习中如何培养运算能力作了相应的研究,从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以助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第五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在调查问卷分析和圆锥曲线教学案例分析下,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策略上提出了运算能力提高的几点要求和具体做法,并指出教学上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加强、教师应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课堂练习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几个方面着手,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教学上的参考性建议。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反思,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反思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在实践基础上,结合了调查的数据结果,提出一些帮助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在调查问卷分析和圆锥曲线教学案例分析下,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策略上提出了运算能力提高的几点要求和具体做法,并指出教学上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加强、教师应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课堂练习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几个方面着手,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教学上的参考性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才能够保障学生确实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 |
2.1.1 发散思维的研究 |
2.1.2 国内外研究发散思维的测量工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学思维的理论界定 |
2.2.2 数学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 |
2.2.3 数学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联系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的对象 |
3.1.2 研究的目的 |
3.1.3 研究的过程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调查法 |
3.2.3 定量分析法 |
3.2.4 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现状 |
4.1.1 调查说明 |
4.1.2 问卷结果分析 |
4.1.3 测试卷结果分析 |
4.2 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二章 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数学思维和数学动态思维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理论建构 |
一、数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
二、动态思维和数学动态思维 |
三、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现状 |
四、数学动态思维的影响因素 |
五、不同课型下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方式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问卷调查(教师) |
二、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访谈分析 |
三、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培养的问卷调查(学生)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从学习习惯出发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 |
二、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 |
三、从教师影响层面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 |
四、从家庭影响层面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 |
五、从社会影响层面培养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 |
第六章 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例析 |
一、高中数学新授课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例析 |
二、高中数学习题课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例析 |
三、高中数学复习课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例析 |
第七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3)浅谈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1.善于运用先导性预习作业法 |
2.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 |
3.精心备课,细致教研 |
三、结语 |
(4)八年级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八年级数学思维障碍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思维研究现状 |
2.2 概念界定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认知论基础 |
3.2 青少年数学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
第4章 八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碍障碍的原因及表现 |
4.1 情感因素与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
4.2 元认知与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
4.3 消极的思维定势 |
4.4 数学思维品质的欠缺 |
第5章 八年级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解决措施 |
5.1 信念、态度、情绪等情感因素 |
5.2 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5.3 深化元认知消除数学思维障碍 |
5.4 消除消极思维定势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5)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障碍研究现状 |
1.2.2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思维 |
1.4.2 数学思维 |
1.4.3 思维障碍与数学思维障碍 |
1.5 研究的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实验法 |
1.5.5 行动研究法 |
2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现状调查 |
2.1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几种典型表现 |
2.1.1 由情感因素引发的数学思维障碍 |
2.1.2 由反省认知引发的数学思维障碍 |
2.1.3 由数学思维品质欠缺引发的数学思维障碍 |
2.1.4 由消极思维定势引发的数学思维障碍 |
2.1.5 由教育教学因素引发的数学思维障碍 |
2.2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2.1 调查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3.1 学生的个体因素 |
2.3.2 学生的学习因素 |
2.3.3 环境因素 |
3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分析 |
3.1 缺乏学习动机 |
3.2 思维品质的欠缺 |
3.3 教育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
3.4 家庭环境的干扰 |
4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 |
4.1 学生方面 |
4.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4.1.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4.1.3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
4.1.4 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4.1.5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
4.2 教师方面 |
4.3 家庭方面 |
5 农村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教学对策研究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 |
5.1.1 学生的背景资料 |
5.1.2 学生A的学习情况分析 |
5.1.3 对学生A的教学策略及效果 |
5.1.4 学生A个案研究小结 |
5.2 案例二 |
5.2.1 学生B的背景资料 |
5.2.2 学生B的学习情况分析 |
5.2.3 对学生B实施的教学策略及效果 |
5.2.4 学生B个案研究小结 |
5.3 案例三 |
5.3.1 学生C的基本情况 |
5.3.2 学生C的学习情况分析 |
5.3.3 对学生C实施的教学策略及效果 |
5.3.4 学生C个案研究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表 |
附录B 初中生数学思维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农村初中学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D 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调查表(教师用) |
附录E 访谈提纲(校长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分数教学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分数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分数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1.3 分数的历史发展 |
1.4 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分数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2.1 测试设计 |
2.1.1 试卷测试调查的目的 |
2.1.2 测试调查对象的选择 |
2.1.3 测试试卷的设计 |
2.1.4 测试调查的有效性 |
2.2 测试调查结果分析 |
2.2.1 小学阶段学生分数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 |
2.2.2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2.2.3 分数运算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2.2.4 画线段图和找数量关系式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2.2.5 分数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策略 |
3.1 分数意义的教学策略 |
3.1.1 加强分数的商定义的理解 |
3.1.2 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 |
3.1.3 认识单位“1”重视分数单位 |
3.2 分数运算的教学策略 |
3.2.1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策略 |
3.2.2 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策略 |
3.2.3 利用迁移法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
3.3 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
3.3.1 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
第四章 分数教学案例 |
4.1 分数意义的教学案例 |
4.2 分数运算的教学案例 |
4.3 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分数教学的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5.1 分数教学的几点建议 |
5.1.1 深挖教材,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
5.1.2 帮助学生认清单位“1”是可变的 |
5.1.3 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分数教学助力 |
5.1.4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分数问题的基本素养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Marshall Cavendish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中新数学教科书比较的研究 |
(二) 关于“分数加减法”内容的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的理性思考 |
一、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
(一) 教科书比较 |
(二) 分数加减法 |
(三) 习题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 中国人教版 |
(二) 新加坡Marshall Cavendish版 |
三、两国课程标准对“分数加减法”内容的教学要求 |
(一)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对“分数加减法”内容的教学要求 |
(二) 新加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分数加减法”内容的教学要求 |
四、内容难度模型的建构 |
第二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
一、结构体系的比较 |
(一) 栏目名称和呈现顺序的比较 |
(二) 知识分布的比较 |
二、呈现方式的比较 |
(一) 信息呈现方式的比较 |
(二) 知识点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三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例、习题的比较 |
一、例题的比较 |
(一) 例题数量的比较 |
(二) 例题取材背景的比较 |
(三) 例题解答完整性的比较 |
(四) 例题直观模型的比较 |
(五) 例题计算方法总结的比较 |
(六) 例题解决实际问题板块的比较 |
二、习题的比较 |
(一) 习题数量的比较 |
(二) 习题题型的比较 |
(三) 习题开放性的比较 |
(四) 习题表述特征的比较 |
(五) 习题作答方式的比较 |
(六) 习题难度的比较 |
第四章 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一、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一) MC版栏目种类更多,人教版知识衔接性更高 |
(二) 两版教科书都注重选材的生活化,MC版问题意识更浓厚 |
(三) 人教版更注重对迁移和总结能力的培养,MC版更重视使用直观模型图 |
(四) 人教版更注重习题的开放性,MC版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 |
二、中新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的启示 |
(一) 适当增加栏目名称,丰富“分数加减法”的信息呈现方式 |
(二) 以问题引领学习,加强“分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
(三) 加强对直观模型图的使用,促进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
(四) 细化“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索充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
1.1.2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六何 |
2.1.2 三动 |
2.1.3 教学模式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数学“三动”教学相关研究 |
2.2.2 “六何教学”相关研究 |
2.2.3 “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相关研究 |
2.2.4 “数学思维品质”相关研究 |
第3章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 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 |
3.1.2 学习迁移理论 |
3.1.3 元认知理论 |
3.2 模式的框架 |
3.3 模式的实施策略 |
3.3.1 围绕一条主线 |
3.3.2 落实三个策略 |
3.4 模式的实践课例 |
第4章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4.1 实践的目的、假设、对象、工具、方法 |
4.1.1 实践目的 |
4.1.2 实践假设 |
4.1.3 实践对象 |
4.1.4 实践工具 |
4.1.5 实践方法 |
4.2 实践过程 |
4.2.1 实践前准备 |
4.2.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量表制定 |
4.3 实践结果与分析 |
4.3.1 学习成绩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4.3.2 问题提出能力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4.3.3 思维品质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4.4 实践结论 |
4.5 个案跟踪与个案访谈 |
4.5.1 个案跟踪目的 |
4.5.2 个案跟踪过程 |
4.5.3 个案访谈目的 |
4.5.4 个案访谈过程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5.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
5.1.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5.1.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影响 |
5.1.3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 |
5.1.4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适应情况的反馈 |
5.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2.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 |
5.2.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9)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一)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 |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 |
(三)推动社会发展历程 |
三、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面 |
(一)抽象思维能力 |
(二)概括思维能力 |
(三)逻辑思维能力 |
(四)逆向思维能力 |
(五)空间想象能力 |
(六)发散思维能力 |
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
(一)调整学生原有思维体系的漏洞 |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
(三)实践教学,提高能力 |
五、 结束语 |
(10)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圆锥曲线教学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
1.4.1 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
1.4.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4.3 运算能力的定义 |
1.5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下的圆锥曲线教学理论 |
1.6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圆锥曲线教学中关于运算能力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研究过程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内容 |
2.1.3 调查过程 |
2.2 测试结果分析 |
2.3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2.4 师生访谈分析 |
2.4.1 教师访谈分析 |
2.4.2 学生访谈分析 |
第三章 高中生运算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
3.1 教学环境的影响 |
3.1.1 教育方式的影响 |
3.1.2 教材和教辅资料的选择 |
3.1.3 初高中内容衔接分层的影响 |
3.2 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
3.2.1 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
3.2.2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
3.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重视度 |
3.2.4 教师与学生相处模式 |
3.3 学生方面的因素分析 |
3.3.1 学生对自身运算能力意识不足 |
3.3.2 学习习惯的影响 |
3.3.3 对自身学习数学的信心 |
3.3.4 没有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
3.3.5 运算细节的影响 |
3.4 其他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圆锥曲线教学案例分析 |
4.1 椭圆教学案例 |
4.2 双曲线教学案例 |
4.3 抛物线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
5.1 培养运算能力的做法及要求 |
5.2 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加强 |
5.3 教师应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
5.4 教学中课堂练习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 |
5.5 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培养 |
第六章 实践检验、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实践检验 |
6.2 研究结论 |
6.3 对于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以圆锥曲线为例的高中生运算能力测试卷 |
附录2 有关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D]. 陈姝君. 扬州大学, 2019(02)
- [2]高中生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策略[D]. 徐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浅谈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J]. 白淑媛.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9)
- [4]八年级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研究[D]. 孙亚楠.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5]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的研究[D]. 韩冲.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6]小学阶段分数的教学策略研究[D]. 谢霞.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分数加减法”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Marshall Cavendish版为例[D]. 王宁. 扬州大学, 2019(02)
- [8]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魏小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田肃安. 考试周刊, 2021(09)
- [10]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D]. 梁建丹.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