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

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

一、试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1](2019)在《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1在西方,素有“罗宾汉税”之称的个人所得税肇始于英国,随后美、德、法等国家纷纷效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人所得税逐步发展成为欧美国家的主体税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日趋复杂,逐步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或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演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关注重点也开始从如何实现税收效率逐渐转移到如何选择更能体现税收公平正义价值的课税模式上来。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相对较晚,但课税模式的改革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2018年8月31日,我国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订,将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作为本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仅仅从立法形式上对课税模式进行改革,显然是一种狭义的形式意义上的改革。要实现课税模式实质意义上的改革,理应将课税模式的改革作广义的理解,并将其视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而言,就此次修法的具体内容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故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探寻适合于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改革路径,俨然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正式颁布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但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过大、税负分配不公、税收流失严重等现象却日益凸显。归根结底,这与我国个人所得税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无关联。此次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进行了首次改革,实现了过去20多年一直想解决但却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可见,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传统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弊病进行理性地纠偏,是国家深化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和实现现代税制的必然选择。此次修法旨在体现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与正义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缩小贫富差距的调节功能。因而,以税收公平为研究视角,在检视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基础上,打开思想的藩篱,对我国此番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改革进行通盘考虑,试图从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税制要素路径、配套改革路径着手,注重个人所得税立法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制度设计,以提升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以期抛砖引玉,为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有益的见解。

徐宪红[2](2016)在《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演变为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带来的社会财富集中,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税收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工具,其对居民收入调节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结合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功能,在税收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有效融合的框架下,研究税收及其变动对收入分配过程居民收入的影响,构建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指标体系,分析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并通过讨论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灵敏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税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相关文献,给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拟解决的问题及拟采用的方法,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点。(2)在详细探讨收入分配理论和税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依据统计指标设计思路,详细说明了本文统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各个指标的含义;并详细说明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及其调整过程。(3)聚焦收入分配过程,界定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收入的不同内涵,分别梳理出间接税和直接税对居民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指出了居民是间接税和直接税的主要承担者。然后,运用资金交易量表和财政税收表历年相关数据,依次分析了 1992-2013年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趋势;运用商品税占GDP比重和所得税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分别比较探讨了不同收入国家的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和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差异。(4)以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为视角,分别探讨了直接税、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差异,给出了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经济学解释: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在于其调节初次分配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所形成的各部门间的初始收入的不公;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在于其调节再分配过程中由于调节资源配置差异所引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5)运用弹性理论,给出了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灵敏度指标;依据历年数据,分别研究了 1992-2013年间接税、直接税和税收结构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变化趋势,指出我国间接税对居民收入调节的灵敏度过于强势,从而削弱了直接税对居民收入调节的灵敏度。(6)在探讨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基础上,梳理1992-2013年我国的税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及调整路径,给出了“进一步完善间接税征收机制税制,加大降低间接税比重的力度”、“调整所得税税制结构,持续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整体调整税制结构,转变我国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征收模式”的政策建议。

杨威[3](2014)在《分配公平理论及对我国分配现状的检验》文中认为分配公平是公平概念的一部分,它代表公平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和制约。由于公平的概念本身就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的含义,因此分配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分配公平思想,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分配公平思想,是建立在自由主义至上、起点公平的基础上的,是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的。而马克思的分配公平思想,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是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所要长期坚持的。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理论又是指导实践的。我们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正是由于我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收入分配公平思想理论建设并没有实现同步,理论思想建设的落后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迫切需要巩固和完善以马克思的分配公平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经济发展的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群众所共享。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在收入分配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比较西方分配公平思想和马克思分配公平思想,得出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观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并对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公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包括导论和三大篇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了理论篇,着重介绍分配公平的相关概念和分配公平理论,第四章、第五章构成了实践篇,指出了我国当前分配不公的现状和原因,阐述了分配不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第六章是展望篇,为我国整治分配不公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

茂路[4](2014)在《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普通的百姓到各级官员都非常关注,可以说此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也经历了收入差距的显着扩大,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从中国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正视和解决收入分配过大的问题,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好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稳定和繁荣,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问题,积极探求其中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本文对差度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然后介绍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对经济史中的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为后文深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原因及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采用目前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最新方法—收入差度,利用国家统计局30多年来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演变(宏观层次)、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格局演变(微观层次)及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影响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为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将十分层法分别运用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差距的研究中,填补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分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分层数据的空白。通过对我国历年的居民收入分层研究,揭示了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按照这条脉络,本文首先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探讨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衡的原因。市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所致;政府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在于政府通过有失偏颇的政策和行政权力不当干预了资源的初次配置、人为分割了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及市场主体的自由流动,同时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监管还存在着较多缺位之处。接着从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三个角度出发,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严重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论述了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还与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体系不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工会组织失效及收入分配预警机制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在国外借鉴部分选取了比较典型的四个国家,分别是收入差距较小的瑞典和韩国、收入差距较大的美国、收入差距巨大的巴西等国家,研究了这些国家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国家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措施,为调节我国目前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提供了借鉴参考。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制度设计。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的原则: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原则;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制度创新与利益和谐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其次是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困难,一是降低政府和资本所得比重所面临的困难;二是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改革的艰难;三是公平与效率关系难协调;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单兵突进难奏效;五是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将会阻力重重;六是“提低控高”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政策建议:一是改革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增加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政府对垄断行业收入水平的调控力度,加强负外部性的调控强度来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调控作用,同时校正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扭曲失灵状况。二是强力推进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改革现金支付限额制度。三是健全第三次分配体系。四是完善相关政策的调整,第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投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此来夯实收入分配基础;第二要适时出台《收入分配法》;第三要改革现行工会组织,赋予工会组织独立自主的地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调解机制,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稳压器”的作用;第四要建立收入分配预警体系,确立收入分配和谐目标,建立收入差距预警机制和收入分配调控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一是本文首次将“差度理论”应用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度、农村居民收入差度及全国居民收入差度的变化轨迹,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二是本文首次运用十分层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全国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描绘、描述与总结。运用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两种不同的量度方法,双管齐下地对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度比基尼系数适用范围更广,克服了基尼系数的致命缺陷,比基尼系数更具有精准性。利用差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在我国尚属首次,尤其是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十分层法分别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差距进行立体透视剖析,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城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的平面分析;首次计算出了我国自1981年以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分层数据,填补了相应年份我国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差度理论方法计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极差度与均差度,并对均差度和基尼系数比较分析,从而凸显了差度理论的优势,并进一步拓展了差度理论的应用领域,首次将差度理论科学地应用到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差度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和提高;本文首次计算出了2010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数据。三是首次运用“差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获得了数十年来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度变化轨迹,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对行业之间“平均工资”差距的简单分析,填补了我国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度空白。本文重要结论:一是通过十分层法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全国居民收入分析可知,占全国人口60%以上比重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群体,所获得的收入比重越来越低,多数人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少,形成穷者愈穷的态势;而占全国人口20%左右的高收入群体所获得的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在社会财富蛋糕的分配中,少数富人阶层占有了绝大部分财富,形成富者愈富的态势,收入分配严重畸形。二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至2005年收入差度见顶回落,近几年收入差距正在缓慢收缩。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逐渐得以扭转,这表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然而,对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形势不能大喜过望,不可掉以轻心,稍有不慎,便会反弹。因为,影响收入差距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并存,下行力量占主导地位,总体收入差距处于下降趋势。转折期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不可能快速地将差距自动地降下来,其持续时间受制于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在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而隐形收入、灰色收入以及靠寻租带来收入分配的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未来收入分配的走势。

孙明慧[5](2017)在《共享发展视阈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78年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确立了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了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但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与资本所得比例失衡、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失衡,再加上非市场性因素参与收入分配过程,使得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突出。2013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几部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在共享发展视阈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更加关注收入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公正,更加关注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和普惠性,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因此,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深刻反思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相关理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研究。现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概括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综合评述了国外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了论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共享发展思想及其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系。首先,对“共享发展”进行内涵解读,界定了“共享发展”的概念,概括了“共享发展”的特征,指出了“共享发展”的判定标准,总结了“共享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进行追溯,归纳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享发展”思想。最后,论述了共享发展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第3章,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透视。首先,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阶段、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阶段。其次,总结了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全体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基本确立、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优化、政府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最后,分析了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分配结构仍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欠缺、全面共享尚未实现。第4章,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第一,制度改革方案设计存在偏误。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设计上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资本”轻“劳动”、重“GDP增长”轻“民生改善”。第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效果不佳。在初次分配中,生产要素所得比例失衡;在再分配中,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第三次分配中,社会力量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足。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羁绊众多。这些羁绊有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多重阻挠,既有根深蒂固的行业垄断难以动摇,也有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缓慢,还有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和责任缺失。第四,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主要包括现有产权存在制度性缺陷、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共享发展监管体制尚未建立、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与创新不足。正是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难以向纵深推进,而且还严重影响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第5章,国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概括了瑞典、美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得到的启示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规范和调控作用必不可少;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保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调节政策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这些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6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享发展的对策建议。实现共享发展,推动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是:第一,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主要包括落实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国有资本的收益分享机制、健全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报酬机制、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第二,加快健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供给、继续深化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贯彻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政策、完善社会慈善捐赠和救助机制。第三,建立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具体包括改革农村现有基本经营机制、创新农村居民就业创业机制、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第四,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要改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构筑群众的多层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共享发展的监管体制和加强收入分配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只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共享发展日益成为改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则和需要。因此,共享发展是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绩效的评判标准,更是衡量分配制度是否合理、完善的根本性原则和尺度。共享发展理念下,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分配结构仍不合理、公平正义欠缺的问题,就必须对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行业垄断、政府调控责任,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结构,遵循共享发展理念和原则进行再调整、再改革、再完善,以此形成规范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张车伟,程杰[6](2013)在《收入分配问题与要素资本化——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文中研究说明把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置于国际视野下观察会发现,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中中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并无太大不同,但再分配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大大降低,而中国的收入差距状况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无法通过再分配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的重要原因。然而,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并不仅仅是收入差距过大,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分配不公,其来源主要是要素资本化过程中的收益没有被合理分享,部分人群过度占有公有资产收益损害了全体国民的利益,也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需要在优先消除分配不公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再分配手段逐渐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形成既公平又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蒋励佳[7](2013)在《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结构转轨的历史进程,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累积,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由此日愈引发公众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2009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多年位居榜首的法国。这一信息对国内正累积发酵的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不啻火上浇油,但学界却对此排行臧否不一。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福布斯税负痛苦排行榜对中国税负水平的判断?中国税负水平是否真正处于这样的高位?应如何衡量税负公平度?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税负公平状况?又应如何促进中国的税负公平?这些对理论与现实的追问不容回避。回应与破解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宗旨与价值所在。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税负公平概念、判断标准、原则等方面内容,且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论及税负公平,描述性研究较多,对现实关照不足,形成长于经济效率分析,短于权利义务的研究现状,限制了税负公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税负公平状况、实现条件与实现过程,不仅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改善、提升政府合法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丰富和发展税负公平和税收善治理论,为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本文首先从财政汲取和支出两方面讨论税负公平概念,将税负公平界定为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以及获得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水平相匹配。这个定义不是局限于从财政资源的汲取范围讨论税负公平,而是拓展至财政支出的数量与质量对税负公平进行考察,凸显国家税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对应关系,以丰富税负公平的概念内涵。其次,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在规范性的善治理论范畴重新探讨税负公平的标准和原则,构建国家治理与善治视阈下体现税负公平导向、涵盖税负公平原则的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三维分析框架:(1)税收合法性维度,包括税收法定、税收民主和税收法治因素;(2)税收公共性维度,包括公共收入与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性、税收管理公共性因素;(3)税收可持续性维度,包括体现公平的税制结构、税权划分的规范性与绿色税收体系因素。这一分析框架试图融合税负公平研究中关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代际公平等多重内涵,既强调税负在全体纳税人之间合理分配,又要求国家征收的税收总量与国家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总体福利相对称,从而通过促进税负公平,推动经济、社会与国民福祉的同步协调增长。第三,综合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所构建的税负公平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当下中国税负公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虽然中国宏观税负不高,但由于各种非税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较大,导致非税负担偏高,并且税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地区间、产业间、所有制间、社会阶层间和代际间税负分配不均,再加上政府民生支出的缺位与滞后,造成中国税收负担严重不公,民众“税负痛苦指数”不断攀升。第二,税收合法性、公共性与可持续性不足是造成中国税负不公的主要原因。(1)由于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的缺失、税收制度供给不均衡、税收理念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合法性不足;(2)由于公共服务投入与税收增长的不同步以及税收管理公共性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公共性不彰;(3)由于税制结构的失衡、税收竞争异化导致税收利维坦的快速扩张、忽视税收代际公平,造成中国税收可持续性不足。第三,民众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匹配是造成中国民众税负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民众的税负痛苦与税负公平感不仅仅指向政府收入口径的问题或者单纯衡量税负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感受,即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期望所得(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匹配程度。因而,衡量税负痛苦根本性问题不是税负的高低本身,而是责权利的一致性和成本与受益的对称性。第四,增强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是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必由之路。在总结促进税负公平所应当共同遵循和恪守的共通性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理论构想与对策。(1)建立政府与公民间相互承认的税收,强调税收治理的理性、公平、有效等原初价值和基础性意义,在积极促进合作性税收信任合作关系与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耦合,从而增强税收的合法性;(2)优化税收治理的运作场域,通过搭建税收善治的机制与平台,推动税收合作治理的发展,建立税收信用制度,并通过增强公共收入与开支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提升税收的公共性;(3)改善税制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的秩序建构,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税权,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税负代际公平,以实现税收的可持续性。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多角度审视税负公平问题,努力拓宽税负公平研究视野,强调从国家征税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来分析税负公平,尝试在更深层次系统探讨和解释中国税负不公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构建了中国税负公平的三维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不仅拓展了税负公平研究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国家税收治理的研究。第三是若干新颖的研究发现与研究观点:认为税收理念滞后是造成征纳双方税收不遵从的深层原因;运用相互承认政治的理论对税收合法性进行分析,指出税收合法性蕴涵着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归纳了税收相互承认关系的完整性结构。税负公平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还必须拓展至政府财政收入的公平支出,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国民福祉的增长结合起来。要促进税负公平,国家财税治理机制必须有效运行。只有在建立民生财政、预算国家、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财税善治才能使税负公平从理论走向现实。

张娜娜[8](2017)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配是人类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收入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人类获取经济收益的基本方式,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进行现实生产生活的直接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发展进步的鲜明表征。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收入分配实践的意识反映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回应,它的形成发展不仅描绘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实践的动态变革实况,而且还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程度和进步状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思想巨幅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想财富。当前在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的新的历史阶段,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特征和经验,以期更好地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对合理控制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分配正义、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具体分配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思想体系。厘清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脉络,需要追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思想渊源,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分配思想。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分配思想的形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而构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包括圣西门的按才能和贡献分配思想、傅立叶的“按比例分配”思想以及欧文的劳动券和按需分配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要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直接和重要来源,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二,在吸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论述了分配与生产的关系问题、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非正义问题的基础上,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个人消费品公平分配的原则,阐明了未来理想社会实现分配正义所追求的最终价值旨归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分配思想为中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渊源和基础。其三,前苏联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他们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分配思想首次对如何开展分配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分配做了思想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留下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实践在主观思想认识中的动态反映,从思想主体来看,它既包含了领袖人物和高层决策者的重要思想探索,又包含了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各种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们的贡献,还包含了众多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发展演进来看,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全面梳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就是要明晰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变革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发展脉络和图景。从整体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奠基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这一时期,毛泽东、陈云、周恩来、李富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蒋学模、薛暮桥、恽希良、于光远、苏星、乌家培等为代表的着名经济学者,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中对按劳分配内涵、性质、具体实现形式的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思想基调;第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这一时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时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等几代领导集体和以蔡继明、刘国光、李松龄、程恩富、刘润葵、周新城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顺应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围绕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分配目标等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探究和思维调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全方位突破与发展。第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正义性、继续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消除贫困和共享发展等一系列新主张和新理念,同时,理论界也就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持续性的讨论。新时期关于分配问题所形成的这些新的思想认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思想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梳理和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回溯和考察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路,最终的落脚点或目的是为了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向着更高理论层面升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历经60多年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经济学家们持续而深入的思想探讨与辨析中,已经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和分配理念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知,而且在与实践掘进的辩证互动中也逐渐迸发出了巨大的物质能量,获得了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居民收入增加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实践印证。从实践到思想再到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在向着更高阶段进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主导性、包容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从初步孕生到突破发展再到深化完善,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结果,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观点堆砌,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演变逻辑,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始终以维护劳动者利益为主线、以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诉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依托、相适应,是研究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内在规律,也是蕴藏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背后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分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审视和遵循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经验,立足于客观现实,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要继续强调和深化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的思想主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主张、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和追求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思想主张。总结和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特征和经验,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实现更科学的发展。

胡文骏[9](2018)在《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是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非但没有发挥“劫富济贫”的正向调节功能,反而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劫贫济富”,这种“逆向财政机制”扩大了中国的收入差距、逆向调节了收入分配不公,严重阻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通过构造理论模型、设计并测算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在城乡之间,农村居民的广义税收负担大于其所实际获得的财政利益,这一城乡逆向财政机制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2)在部门之间,本该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被国有部门所独享,这一部门逆向财政机制将扩大部门收入差距;(3)在区域之间,间接税税源地与用税地不一致、本该由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土地财政收益被地方政府独享等现象将造成财富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财富逆流现象,这一区域逆向财政机制将扩大区域收入差距;(4)个人所得税会对非货币性收入较多的纳税人少征税、对非货币性收入较少的纳税人多征税,从而对收入分配不公产生逆向调节作用;(5)财政支出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也表现出了逆向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特征,而贸易开放将会限制、扭曲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调节能力,且这一扭曲作用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总的来看,逆向财政机制的长期存在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必须寻求解决之道。此外,财政只能在初次收入分配不公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再分配来尽可能降低收入差距,而无法改变初次收入分配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因此,在不断优化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其有限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陈卫林[10](2013)在《衡平税法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学理上解释,衡平税法机理是指税法这一系统为了实现其调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功能,作为内部核心构成要素的价值理念、税权制度以及税负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原理,实际上就是衡平税法运行的基本原理。通俗地来讲,衡平税法机理就是一种调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享的理论,其运行的过程就是一套用税法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案设计。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缔造了世界上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难掩其制度运行的弊端,即在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背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客观现实已经直逼社会制度安排的底线,成为不得不关注的疾患。从税法学的视角上来分析,我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深层制度原因乃是权利(力)初始配置倾斜的延续,是实质性税负公平没有介入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的制度环境中,初始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直接逻辑结果。贫富失衡的社会必须内生衡平的法律机理予以回应。本文力求在衡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税法的方式重新配置权利义务,以经济权利(力)的倾斜性配置来反哺初始经济权利(力)配置的不公平,以期用税赋的实质性公平来弥补个体起点存在的差异,保证其在社会财富分配的各个环节拥有均等的机会,进而在分配结果上实现公平分享的理想。这一理想依赖于衡平税法机理“一元二体”的独特构造:“一元”是指衡平税法机理中的价值衡平,价值衡平是在税法制度安排中肃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避免在效率掩护下“去公平化”大行其道的现象,使税法制度安排重拾公平的法器,合理地容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体”则是指衡平税法机理中的税权衡平和税负衡平,税权衡平则是指通过税权的合理配置,以经济权力配置的方式,反哺初始经济权力配置方面的不公平,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享;税负衡平则是指通过经济权利的合理配置,反哺初始经济权利配置方面的不公平,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享。围绕这一初衷,本文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环节的分类,而将国家从纳税人手中征收税收收入视为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将国家征收到的税款支出视同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将公益性捐赠视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并将税法的调节功能深入到这三次分配环节:在第一次分配过程中,税法配置经济权利(力)要注重机会公平,确保社会主体以及各生产要素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在第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法配置经济权利(力)要确保起点位于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体拥有大致公平的起点;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税法配置经济权利(力)重点注重结果公平,通过激励和指引的方式促使财富拥有量较多的主体踊跃进行公益性捐赠。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本文依照衡平税法生成的基础、衡平税法机理的由来、衡平税法机理的阐释、不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衡平税法机理运行的规则以及实现衡平税法机理的制度构建的逻辑顺序,将整个研究分为六章:第一章衡平税法生成的基础。这一章作为衡平税法机理研究的背景交代,分三部分介绍了衡平税法生成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分析了衡平税法生成的经济基础是非均衡的经济制度,在这种非均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配置资源的手段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贫富差距的产生就不完全来自市场,甚至更多地是来自政府的刻意安排;第二部分指出了衡平税法生成的社会基础是我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的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已经十分悬殊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以此提出本文拟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衡平税法生成的理论基础,指出衡平税法生成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各界关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各种理论观点,衡平税法机理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而进行的延伸式的研究。第二章衡平税法机理的由来。这一章提出衡平税法机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依据,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理论依据是税法具有的“税”层面和“法”层面的功能,这种经济属性和法学属性的综合使税法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优势。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现实依据则主要是指税法的核心制度如税权制度和税负制度都具有影响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因此可以据此来设计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方案。第二部分提出衡平税法机理的构造。既然税法本身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通过税法对初始权利(力)配置的完全均等化的理想模型的证伪分析,得出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话,就应当通过经济权利(力)的倾斜性配置来反哺初始经济权利(力)配置的不公平推论,由此提出通过税法重新配置经济权利(力)矫正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的衡平税法机理。第三章衡平税法机理的阐释。这一章作为衡平税法的核心部分,阐释了衡平税法机理的内涵,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解析了衡平理念,通过对“衡平”一词的语义分析以及在法律研究中的意思考察,得出衡平理念应当具有两层意思,即一方面衡平应当包含公平、正义的意思,另一方面衡平应当具有矫正的意思。第二部分阐释了衡平税法机理的内涵,在采用衡平理念上述两层意思的基础上,沿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深入阐释了衡平税法机理的内涵。在抽象方面,通过机理、税法机理的概念解析指出衡平税法机理就是指税法系统为了实现其调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目标,作为其构成要素的税法价值、税权制度以及税负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原理;具体方面,通过对价值衡平、税权衡平、税负衡平的阐释,指出衡平税法机理的“一元二体”的结构。第三部分论述了衡平税法的生发运行原理,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了衡平税法生发的基本原理,指出衡平税法的宏观层面生发原理概括起来就是指通过对税法制度的构建,用以对抗社会财富分配中各种制度对公平的漠视,在税法制度强调公平的机制中消解其他社会分配制度中的不公平。在这两类相互制衡的社会制度运行中,获得一种社会的整体公平,以缓解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状态。衡平税法微观层面运行的原理就是要在制度构建中建立一种看上去形式上公平,但却以税负的实质性公平来弥补资源配置留下的亏欠,在形式公平的条件下追求实质公平。第四部分论述了衡平税法机理的核心价值,指出衡平税法机理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实质公平,并且实质公平应当兼顾形式公平,在税法配置经济权利(力)以反哺初始权利(力)配置不公平的状态时要注意技巧,应当在追求形式公平的前提下获致实质公平的效果。第四章不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这一章作为衡平税法机理的进一步阐释,通过对税法价值的运行样态、税权的运行样态以及税负的运行样态进行考察,使得衡平税法机理更加具体。这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分析了税法价值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指出在衡平税法机理中,税法的价值应当保持效率与公平总是围绕着社会发展上下波动,但又不会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进一步而言,效率与公平的运行样态应当是,无论对公平和效率做怎样的排列组合,都应该符合在市场竞争领域注重效率,财富分配领域注重公平,使其达到在法治的环境中,公民能够获得个人和社会的机会公平,同时又在机会公平的市场制度中实现效率的结果;第二部分分析了税权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指出在衡平税法机理中税权配置应当选择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税权配置模式,坚持多层次的分权,即在税收立法权、税收收益权以及税收征管权方面进行不同的分散,而且应当坚持倾斜性地分散配置给各地方政府以倾斜性的税权。第三部分分析了税负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通过对我国税负运行样态的辩证分析,指出衡平税法机理中税负的运行样态应当摈弃过往“橄榄球式”的税负结构,坚持“倒金字塔式”的税负分担模式,使税负自上向下逐渐递减:处于税负最高层的是社会财富占有量较大的社会主体,他们因为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多,因此承当的税负也就更多;处于中间的是社会中间层主体,他们占有的社会财富量不如富人阶层,但却比社会底层的穷人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税负承担上,其税负应当比富人阶层少但却比穷人阶层多;处于模型最底端的则是社会底层的穷人阶层,这部分人拥有的社会财富很少,基本上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其也应当承担更少的税负。第五章衡平税法机理运行的规则。这一章作为衡平税法机理与现实税法制度构建的桥梁,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一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重新界定社会财富分配环节的基础上,将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定义为国家从纳税人手中抽取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定义为国家通过税收支出的方式重新调整财富格局,将社会第三次分配定义为公益性捐赠,进而指出衡平税法机理运行规则的总体规划应当是税法在第一次分配中确保社会财富分配的机会公平,第二次分配中应当确保社会主体的起点公平,第三次分配应当注重社会主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公平。第二部分在分析居民收入所占分配比重偏低、劳动报酬所占分配比重偏低的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指出税法调节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应当坚持一方面尊重各要素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对各要素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区别对待,尤其要警惕资本参与社会分配的强势,保证劳动份额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均等机会的规则;第三部分在分析税收支出和转移支付制度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税法调节第二次社会财富分配应当坚持确保社会主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起点公平,并在第二次分配中应当注重反哺社会主体初始权利配置的不公平的规则;第四部分在清楚界定第三次分配的基础上,提出税法调节第三次社会财富分配应当坚持在尊重社会主体自愿捐赠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税收优惠来激励更多主体参与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以及通过税制设计来指引社会主体参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第六章实现衡平税法机理的制度构建。这一章作为衡平税法机理研究的最终结论,是理论对现实的指导,在文章所起的的是一种收尾的作用。这一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践行衡平税法机理在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中注重机会公平的原则出发,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确保社会成员在税负承担上实现机会公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尽可能地实现直接税而大量缩减间接税的比重,具体到我国的税制而言,就需要摈弃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而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无非分为两个路径,一方面是要降低流转税(间接税)的比重,另一方面则是要提升直接税的比重,且二者是相对应的关系。就降低流转税的比重而言,需要把握当下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契机,促进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完全合并,并在合并后进一步减低、统一税率,不但使得国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消耗可以适用较低的流转税税率,而且从总体上降低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以削弱间接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累退性;就提升直接税的比重而言,需要通过完善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来提升直接税的地位。第二部分,从践行衡平税法机理在第二次分配中注重起点公平的运行规则而言,就需要构建倾斜性的税权配置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税权衡平即建立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税权配置模式,适当将税权向地方政府倾斜,努力构建地方税体系,以支撑地方政府组织其财政收入,同时还应当注重税权向落后地区倾斜,通过国家税收收入的转移支付,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缩小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第三部分,就践行衡平税法机理在第三次分配中注重结果公平的运行规则而言,就需要构建促进公益性捐赠的税法制度,具体而言,要通过完善现行税法中关于公益性捐赠的各种税收规范的方式,扫除阻碍公益性捐赠发展的制度障碍,促进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公益性捐赠。同时,也要在我国开征遗产税,通过税法的指引来使社会主体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

二、试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缘由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实质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愿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社会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主张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主张实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主张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利弊的研究现状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三)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首要原则:税收法定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法定原则的作用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核心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公平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公平原则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辅助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效率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效率原则的作用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划分与比较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区别定性说
        二、支付能力说
        三、二元课税说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评判
    第一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 “三税并存”时期(1978 年-1993 年)
        二、 “分类统一”时期(1993 年-2018 年)
        三、 “小综合+多扣除”时期(2018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三税并存”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分类统一”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小综合+多扣除”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一、纳税单位公平价值的缺失
        二、税基公平价值的缺失
        三、税率公平价值的缺失
        四、费用扣除公平价值的缺失
        五、征管方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六、税收优惠公平价值的缺失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一次转型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二次转型
    第二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黎巴嫩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也门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美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德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英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日本课税模式的特色
    第三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有限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窄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综合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宽泛
        (五)税收抵免范围广泛
        (六)采取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分别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较多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广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第六章 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构想
        一、明确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目标
        (一)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价值
        (三)切实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二、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必要性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实现税收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三、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可行性
        (一)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二)法律层面的可行性
        (三)征管层面的可行性
        四、实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步骤
        (一)初始阶段的步骤
        (二)巩固阶段的步骤
        (三)提升阶段的步骤
    第二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
        一、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以夯实税制改革的法律基础
        二、深入细化《个人所得税法》以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促进个税改革的公平正义
    第三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税制要素路径
        一、重新界定个税纳税单位范畴
        二、适时扩大综合所得计征范围
        三、优化调整个人所得税率结构
        四、合理规范费用扣除申报制度
        五、改革完善个税征收管理方式
        六、规范健全个税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配套改革路径
        一、设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二、实行纳税申报激励制度
        三、加强税务稽查处罚机制
        四、搭建协税护税网络平台
        五、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
        六、切实完善税收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线路
    1.4 拟解决问题、拟采用方法及研究特色
        1.4.1 拟解决问题
        1.4.2 拟采用方法
        1.4.3 研究特色
2 理论基础及指标体系设计
    2.1 理论基础研究
        2.1.1 税收理论
        2.1.2 收入分配理论
        2.1.3 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机理
        2.1.4 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
    2.2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2.2.1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2.2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2.2.3 统计指标体系传导机制
    2.3 方法研究
        2.3.1 文献综述及查找法
        2.3.2 描述统计分析法
        2.3.3 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法
    2.4 数据来源及其调整
        2.4.1 税收数据来源
        2.4.2 居民收入数据来源
        2.4.3 国际比较数据来源
        2.4.4 数据调整
    2.5 本章小结
3 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研究
    3.1 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1.1 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3.1.2 增值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1.3 消费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1.4 营业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1.5 “营改增”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2 企业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2.1 企业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3.2.2 企业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3 政府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3.3.1 政府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
        3.3.2 政府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3.3.3 政府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3.4 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国际比较
        3.4.1 间接税对高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3.4.2 间接税对中等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3.4.3 间接税对低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3.4.4 间接税对不同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差异
    3.5 本章小结
4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研究
    4.1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分析
        4.1.1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传导机制
        4.1.2 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4.1.3 个人所得税对我国企业收入影响分析
        4.1.4 企业所得税对我国企业收入影响分析
        4.1.5 企业所得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4.1.6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调节趋势分析
    4.2 直接税对我国其他分配项目影响分析
        4.2.1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社保缴款影响分析
        4.2.2 直接税对我国社会福利影响趋势分析
        4.2.3 直接税和社会补助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效果比较
        4.2.4 直接税对我国经常转移影响回归分析
    4.3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的国际比较
        4.3.1 直接税对高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4.3.2 直接税对中等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4.3.3 直接税对低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4.3.4 直接税对不同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差异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5.1 税收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5.1.1 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分析
        5.1.2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分析
        5.1.3 不同税收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差异比较
    5.2 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5.2.1 间接税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
        5.2.2 直接税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
        5.2.3 税收结构变动对我居民收入贡献差异比较
    5.3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5.3.1 间接税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5.3.2 直接税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5.4 本章小结
6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研究及政策建议
    6.1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研究
        6.1.1 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
        6.1.2 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
        6.1.3 税收结构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差异比较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营改增,提高消费税比重
        6.2.2 优化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
        6.2.3 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及创新点
        7.1.1 本文结论
        7.1.2 本文创新点
    7.2 今后研究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3)分配公平理论及对我国分配现状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分配公平相关概念解析
    2.1 公平
        2.1.1 公平的定义
        2.1.2 公平的特征
        2.1.3 公平与公正、平等、正义的关系
    2.2 分配公平
        2.2.1 分配公平的定义
        2.2.2 分配公平的前提
    2.3 分配公平的社会价值
第3章 西方的分配公平思想
    3.1 功利主义分配公平思想
        3.1.1 边沁的功利主义分配公平思想
        3.1.2 西斯蒙第的国民幸福最大化分配公平思想
    3.2 自由主义分配公平思想
        3.2.1 亚当·斯密的古典主义分配公平观
        3.2.2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分配公平观
        3.2.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分配思想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4.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的内涵
        4.1.1 分配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历史的公平
        4.1.2 在不同阶段,分配公平有着不同的标准
        4.1.3 强调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4.1.4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
        4.1.5 分配研究要跳出分配
    4.2 马克思对西方分配公平观的批判
        4.2.1 马克思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
        4.2.2 马克思对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批判
        4.2.3 马克思对自由至上思想的批判
    4.3 马克思分配公平理论的现代价值
        4.3.1 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4.3.2 要保持一定收入差距
        4.3.3 要强调劳动者的重要性
        4.3.4 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第5章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5.1 当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
        5.1.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5.1.2 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明显
        5.1.3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5.2 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分配不公
        5.2.1 垄断造成收入差距过大
        5.2.2 劳资关系造成的初次分配不公
        5.2.3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分配不公
    5.3 收入分配逆向转移和寻租活动造成的分配不公
        5.3.1 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定义
        5.3.2 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特征
        5.3.3 产生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原因
        5.3.4 寻租理论及寻租的表现形式
        5.3.5 寻租活动的危害
    5.4 再次分配过程中的分配不公
        5.4.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分配公平的影响
        5.4.2 不完善的税收机制影响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5.5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的不公
        5.5.1 作为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
        5.5.2 发展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
        5.5.3 第三次分配的不公现象
        5.5.4 第三次分配面临的困境
        5.5.5 第三次分配不公的原因
第6章 分配不公现状对经济发展的桎梏
    6.1 分配公平和经济增长
        6.1.1 凯恩斯理论对公平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证
        6.1.2 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相互作用
    6.2 收入分配不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6.2.1 收入分配不公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6.2.2 收入分配不公抑制了人民的消费需求
        6.2.3 收入分配不公对投资的影响
        6.2.4 收入分配不公有碍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
第7章 实现分配公平的对策分析
    7.1 调节收入分配不公
        7.1.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7.1.2 缩小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7.1.3 协调地区收入差距
    7.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2.1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7.2.2 促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7.2.3 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7.3 调整收入分配秩序
        7.3.1 严格控制垄断行业收入
        7.3.2 规范公务员收入
        7.3.3 严格打击灰色收入
        7.3.4 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能力
    7.4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7.4.1 我国企业工资制度亟需改革
        7.4.2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改革
        7.4.3 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收入分配
        二、收入分配差距
        三、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四、基尼系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差度理论概述
    第一节 差度原理
    第二节 差度计算
        一、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中的函数公式求差度
        二、手工计算查表求差度
        三、倍数查表法
        四、比率查表法
        五、查三角函数表求差度
    第三节 差度指标
        一、极差度
        二、均差度
        三、差度极限
        四、差度定理
    第四节 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异同
        一、基尼系数的缺陷
        二、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相同点
        三、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不同点
    第五节 收入差度判定定律及预警
        一、收入差度的评判标准
        二、收入差度判定定律
        三、收入差度预警
        四、黄金差度愿景
第三章 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二、萨伊的收入分配理论
        三、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四、穆勒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二、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
        二、庇古的收入分配理论
        三、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
        四、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五、布坎南的收入分配理论
        六、哈耶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七、萨缪尔森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按劳分配理论
        二、政府调节收入分配
        三、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性质要转变为经济性与公共服务性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第一节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演变
        一、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演变
        二、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距演变
    第二节 我国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格局演变
        一、城镇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二、农村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三、全国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四、不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演变
    第三节 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影响
        一、收入差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收入差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收入差度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原因
    第一节 初次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一、市场机制扭曲
        二、政府干预的越位与缺位
    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严重失衡
        一、税收制度的缺陷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第三节 第三次分配体系缺失
        一、第三次分配制度存在缺陷
        二、慈善组织亟待完善
        三、公民慈善事业的意识较弱
    第四节 收入分配失衡的其他原因
        一、收入分配法律的缺位
        二、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三、收入分配预警机制缺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影响
    第一节 收入差距较小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瑞典
        二、韩国
    第二节 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美国经济社会状况
        二、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三、美国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收入差距巨大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巴西经济社会状况
        二、巴西收入分配状况
    第四节 国外调节收入分配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借鉴及启示
        一、经济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基础
        二、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三、建立健全集体谈判机制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原则
        二、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
        三、坚持制度创新与利益和谐原则
        四、坚持初次分配、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
    第二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的难点分析
        一、降低政府和资本所得比重的困难
        二、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改革的艰难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难协调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单兵突进难奏效
        五、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将会阻力重重
        六、“提低控高”所面临的困难
    第三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
        二、强力推进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
        三、健全第三次分配体系
        四、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共享发展视阈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几点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共享发展思想及其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系
    2.1 共享发展内涵解读
        2.1.1 共享发展的概念界定
        2.1.2 共享发展的主要特征
        2.1.3 共享发展的衡量标准
        2.1.4 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
    2.2 共享发展思想源流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2.2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3 共享发展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系
        2.3.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
        2.3.2 共享发展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2.3.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共享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2.3.4 共享发展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尺度
第3章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透视
    3.1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3.1.1 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阶段
        3.1.2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段
        3.1.3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阶段
        3.1.4 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阶段
    3.2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3.2.1 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3.2.2 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基本确立
        3.2.3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优化
        3.2.4 政府再分配调节机制初步形成
    3.3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3.3.1 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3.3.2 分配结构仍不合理
        3.3.3 社会公平正义欠缺
        3.3.4 全面共享尚未实现
第4章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现存问题的成因
    4.1 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设计存在偏误
        4.1.1 重“效率”轻“公平”
        4.1.2 重“城市”轻“农村”
        4.1.3 重“资本”轻“劳动”
        4.1.4 重“GDP增长”轻“民生改善”
    4.2 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效果不佳
        4.2.1 初次分配要素所得差距过大
        4.2.2 二次分配政府调控力度不够
        4.2.3 三次分配功能作用发挥不足
    4.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羁绊众多
        4.3.1 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多重阻挠
        4.3.2 根深蒂固的行业垄断难以动摇
        4.3.3 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缓慢
        4.3.4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定位不清
    4.4 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4.4.1 现有的产权存在制度性缺陷
        4.4.2 金融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
        4.4.3 共享发展的监管体制尚未建立
        4.4.4 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与创新不足
第5章 国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瑞典的做法及经验
        5.1.1 实行政府资方和劳动者共同协商的工资制度
        5.1.2 制定并落实税负较高且征管严格的税收制度
        5.1.3 推行促进收入均等化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
    5.2 美国的做法及经验
        5.2.1 通过反垄断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初次分配
        5.2.2 实施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5.2.3 构建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复合型税收制度
        5.2.4 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
    5.3 日本的做法及经验
        5.3.1 运用政府与市场的机制共同调节初次分配
        5.3.2 制定农村经济振兴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5.3.3 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再分配
        5.3.4 重视发展教育且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化政策
    5.4 国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5.4.1 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规范和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5.4.2 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5.4.3 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保证
        5.4.4 因地制宜制定调节政策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
第6章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享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6.1.1 落实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
        6.1.2 强化国有资本的收益分享机制
        6.1.3 健全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报酬机制
        6.1.4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6.2 加快健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调节机制
        6.2.1 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供给
        6.2.2 继续深化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
        6.2.3 贯彻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政策
        6.2.4 完善社会慈善捐赠和救助机制
    6.3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6.3.1 不断完善农村现有经营机制
        6.3.2 创新农村居民就业创业机制
        6.3.3 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6.3.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6.4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6.4.1 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6.4.2 构筑群众的多层利益表达机制
        6.4.3 推动建立共享发展的监管机制
        6.4.4 加强收入分配领域立法和执法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当下中国税负公平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综合评析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税收
        二、税负
        三、税负公平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学理辨析:税负公平的研究进路
    第一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起点:国家治理的税收逻辑
        一、课税依据之思:权力与权利之间
        二、税收原则之辩:公平与效率的契合
        三、最优税收之论:政府应该选择怎样的税收制度
    第二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理路:税负公平观的发展
        一、公平观历史溯源
        二、税负公平理念的演变
        三、税负公平再思考
    第三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税收与国家治理
        二、治理与善治
        三、税收善治:一个税负公平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审视公平:税负公平分析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税收合法性考察
        一、税收合法性的理论源流
        二、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
        三、税收合法性是税负公平实现的关键
    第二节 税收公共性检视
        一、税收公共性的知识脉络
        二、税收公共性的嬗变与重构
        三、税收公共性是税负公平实现的起点
    第三节 税收可持续性论析
        一、税收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二、税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税收可持续性是税负公平的实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实考量:中国税负公平的深度分析
    第一节 税收合法性之维:中国税负公平的制度基础分析
        一、中国税收理念的演变
        二、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中国税收制度变革的得失综论
        三、分税制与晋升锦标赛: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税收的影响
    第二节 税收公共性之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
        一、税负衡量的指标
        二、中国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三、中国宏观税负与非税负担分析
        四、中国宏观税负与财政支出分析
    第三节 税收可持续性之维:中国税负公平的结构分析
        一、中国税负公平的区域结构分析
        二、税负公平的产业结构分析
        三、税负公平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四、税收负担的社会阶层和代际公平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税负论衡:中国税负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第一节 失范的税负:税收合法性不足
        一、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的缺失
        二、税收制度供给不均衡
        三、税收理念的滞后
    第二节 税痛之争:税收公共性不彰
        一、对税负痛苦指数的思考
        二、税负之痛与公共服务投入
        三、税收管理公共性的欠缺
    第三节 失衡的税负:对税收可持续性的拷问
        一、税制结构的失衡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利维坦
        三、税负代际公平的忽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比较借鉴:促进税负公平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税负公平的国际比较
        一、宏观税负水平的国际比较
        二、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
        三、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发达国家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一、美国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二、德国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三、日本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第三节 发达国家促进税负公平改革的启示
        一、“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思考:税负公平是税收改革的目标
        二、简化税制与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有利于拨开财政幻觉的迷雾
        三、税负优化的实现基础:对权力的制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路径选择: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路向与对策
    第一节 构建行动规则,增强税收合法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相互承认的税收:权力与权利的耦合
        二、强化权力制衡,增强税收决策科学性
        三、培育公民意识,推动基于相互承认的纳税遵从
    第二节 优化运作场域,提升税收公共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合作治理:税收善治的机制与平台
        二、健全信用体系,完善税收征纳模式
        三、增强公共收入与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度
    第三节 推动结构转型,拓展税收可持续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改善税制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的税收秩序建构
        二、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税权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税负代际公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财税善治——促进税负公平之根本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分配及相关概念
        (一)生产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
        (三)个人收入分配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溯源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
        一、圣西门的分配思想
        二、傅立叶的分配思想
        三、欧文的分配思想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思想
        一、威廉·配第的分配思想
        二、亚当·斯密的分配思想
        三、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配思想
        一、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二、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
        四、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
        五、分配正义思想
    第四节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思想
        一、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二、对按劳分配原则要有全面的认识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实践中的分配思想
        一、“公私兼顾”的思想
        二、“劳资两利”的思想
        三、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统一调拨思想
        四、消费资料的统购统销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实践中的分配思想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确立
        二、初次分配中的相关思想
        三、二次分配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加注重公平的思想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学界围绕分配问题的探讨
        一、建国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研究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性质与内涵的认识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
    第一节 市场经济改革中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分配思想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二、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三、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第二节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
        一、反思平均主义,重新强调按劳分配(1978-1987)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987-1997)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997-2002)
        四、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2002-2012)
    第三节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
        一、分配方式的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思想的形成
        二、分配理念的创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思维
        三、分配关系的调整:统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分配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多角度探索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认识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认识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认识
        四、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认识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论述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愿景
        二、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三、消除贫困的论述
        四、共享发展的论述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的分配思想
        一、社会主义的分配思路:推进共建共享
        二、社会主义的分配侧重:缩小收入差距
        三、社会主义的分配调整:分配体制改革
        四、社会主义的分配理念:促进公平正义
        五、社会主义的分配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新突破
        一、在分配理念上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
        二、在分配思路上具有更加明确的改革规划
        三、在分配机制上注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的协同
        四、在分配领域里更多地惠及民生领域
        五、在分配战略上提出为人民造福事业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
        二、关于劳动报酬份额降低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
        四、关于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成就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二、初步健全了社会主义分配机制
        三、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五、深化了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六、共建共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主导性
        二、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包容性
        三、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实践性
        四、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渐进性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主线
        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是分配思想演进的基本遵循
        三、分配制度的演变与所有制改革相依托
        四、分配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联
        五、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展望
        一、坚持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的思想
        二、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三、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思想
        四、体现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1.2 收入分配不公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2. 城乡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
    2.1 问题的提出
    2.2 理论分析
    2.3 指标设计与测算
    2.4 实证检验
    2.5 主要结论
3. 部门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
    3.1 问题的提出
    3.2 模型、指标与数据来源
    3.3 实证检验
    3.4 进一步检验
    3.5 主要结论
4. 区域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
    4.3 指标设计与测算
    4.4 模型、指标与数据来源
    4.5 实证检验
    4.6 进一步检验
    4.7 主要结论
5.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无效性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
    5.3 模型、指标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检验
    5.5 进一步检验
    5.6 主要结论
6. 财政支出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有限性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
    6.3 模型、指标与数据来源
    6.4 实证检验
    6.5 进一步检验
    6.6 主要结论
    6.7 附录:财政支出分类调整表(1998-2009)
7. 核心观点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核心观点
    7.2 尽可能消除城乡逆向财政机制
    7.3 尽可能消除部门逆向财政机制
    7.4 尽可能消除区域逆向财政机制
    7.5 充分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能力
    7.6 充分提高财政支出的收入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衡平税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衡平税法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 衡平税法生成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态势
        二、非均衡条件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衡平税法生成的社会基础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三、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节 衡平税法生成的理论基础
        一、治国者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理论探索
        二、学界对于社会财富分配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衡平税法机理的由来
    第一节 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依据
        一、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理论依据
        二、衡平税法机理设置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衡平税法机理的构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法功能构造的前提
        二、税法调节功能构造的基本原理
        三、衡平税法机理的提出
第三章 衡平税法机理的阐释
    第一节 衡平理念的解析
        一、关于“衡平”研究的梳理
        二、“衡平”的语词分析
        三、衡平理念的解析
    第二节 衡平税法机理的内涵
        一、衡平税法机理内涵的一般性阐释
        二、衡平税法机理内涵的具体解析
    第三节 衡平税法机理的生发运行
        一、衡平税法机理宏观层面的生发运行
        二、衡平税法机理微观层面的生发运行
    第四节 衡平税法机理的核心价值
        一、公平的源流
        二、税收形式公平下的实质公平
第四章 不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
    第一节 价值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
        一、税法可能存在的价值运行样态
        二、不同税法价值运行样态的实践考察
        三、衡平税法机理中税法价值的运行样态
    第二节 税权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
        一、税权可能存在的运行样态
        二、不同税权运行样态的实践考察
        三、衡平税法机理中税权的运行样态
    第三节 税负运行样态下的衡平税法机理
        一、我国税负运行的样态
        二、我国税负样态的辩证分析
        三、衡平税法机理中税负的运行样态
第五章 衡平税法机理运行的规则
    第一节 衡平税法机理运行规则的总体规划
        一、衡平税法机理运行规则的基本思路
        二、衡平税法机理运行规则中社会财富分配环节的界定
        三、衡平税法机理在三次分配环节中的目标
    第二节 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一次分配的规则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要素参与社会分配的格局
        二、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一次分配的具体规则
    第三节 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的规则
        一、现行税制下税法参与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现状
        二、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的具体规则
    第四节 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规则
        一、税法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界定
        二、税法参与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基础
        三、衡平税法机理调节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具体规则
第六章 实现衡平税法机理的制度构建
    第一节 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
        一、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税制结构的涵义
        二、构建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税制结构的路径
    第二节 构建倾斜性的税权制度
        一、构建向地方政府倾斜的税权配置制度
        二、构建向落后地方倾斜的税权配置制度
    第三节 构建促进公益性捐赠的税法制度
        一、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制度
        二、构建遗产税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试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D]. 刘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D]. 徐宪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9)
  • [3]分配公平理论及对我国分配现状的检验[D]. 杨威. 吉林大学, 2014(09)
  • [4]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D]. 茂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共享发展视阈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反思[D]. 孙明慧. 吉林大学, 2017(03)
  • [6]收入分配问题与要素资本化——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J]. 张车伟,程杰. 经济学动态, 2013(04)
  • [7]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D]. 蒋励佳. 南京大学, 2013(12)
  • [8]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D]. 张娜娜. 兰州大学, 2017(01)
  • [9]逆向财政机制与收入分配不公[D]. 胡文骏. 厦门大学, 2018(07)
  • [10]衡平税法机理研究[D]. 陈卫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论分配不公与税收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