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的肥料来源和合理的施肥

广泛的肥料来源和合理的施肥

一、广辟肥源 合理施肥(论文文献综述)

卢可燕,刘杰[1](2021)在《地力常新思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地力常新、多种经营、生态平衡等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其中地力常新论是中国传统农学中最辉煌的思想之一。中国历代人民通过对这一思想理论的实践,把大量条件恶劣的荒地改造为良田,以保持地力的长盛不衰,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分析了培肥利地的思想起源、地力常新论在历代农业中的实践及影响、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建议,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王乐[2](2020)在《长期施肥下华北土壤化学肥力指标和作物产量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土壤肥力的高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农业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依据近31年华北地区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的数据,分析常规施肥下华北地区不同监测阶段土壤肥力演变的趋势以及土壤养分平衡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为华北地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华北地区监测点的数据分析可知,经过31年的时间演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监测后期(2004-2018)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着高于监测前期(1988-1997),其中有效磷含量变化最为显着。长期施肥条件下华北地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潮土和褐土土壤肥力在整个监测阶段也呈增加的趋势。潮土土壤肥力的变化较为显着,而褐土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华北地区5个肥力指标得分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TN>SOM>AK>Olsen-P>pH,说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的关键因素;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属性的得分增加到了0.32,说明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得到显着提升。在农民常规施肥条件下,经过31年的长期耕作,华北区土壤肥力在监测后期得到显着改善。2.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处于盈余状态,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氮平衡与土壤全氮的变化量之间相关不显着。有效磷的年度变化与年平均磷盈余显着正相关,每100公斤的磷盈余产生的土壤有效磷增加为4.33mg·kg-1。速效钾的年度变化与年平均钾盈余呈正相关的关系,由每100公斤钾盈余产生的土壤速效钾的增加为2.76mg·kg-1。华北地区的小麦和玉米的相对产量对土壤Olsen P含量线性平台模型的OlsenP分别为16.5 mg.kg-1和12.69 mg.kg-1。对于Olsen P含量高于16.5mg.kg-1(农学阈值)但低于40 mg.kg-1(环境阈值)的土壤,这些地方应保持Olsen的磷水平,根据作物吸磷量计算出每年的磷肥施用量。山东和河南有3个点的Olsen磷含量高于40 mg.kg-1,这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不应添加磷肥或添加少量磷肥。3.华北农田常规施肥下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不施肥显着上升,随着时间的增长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小麦产量监测后期达到6651kg·hm-2,比监测初期显着提高了27.58%(P<0.05);玉米产量在整个监测时期比较为平稳,监测后期达到8851kg·hm-2。运用随机森林对华北地区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明确气候因素、土壤肥力和养分盈亏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影响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对小麦影响因素较大的分别是氮肥15.75%、pH14.83%、温度13.81%、全氮:13.15%。玉米影响因素较大的分别是钾肥16.28%、氮肥15.55%、温度11.76%、全氮11.24%。

卢琴香,和燕[3](2019)在《永昌县土壤主要养分现状及培肥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永昌县耕地土壤主要养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土壤培肥措施,以期为永昌县耕地生产能力和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张宇[4](2019)在《东北地区水稻养分需求量预估及其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激增的人口对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农业生产面临严重挑战。然而,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不合理施肥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引发养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肥料利用效率作为评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标,对于指导推荐施肥和改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2006—2011年间东北地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以磷肥效应函数定量估计土壤供磷量(Ps)为突破口。对东北地区(辽宁省和吉林省)水稻磷素的基本产效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对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变异途径进行探究;同时,应用QUEFTS模型模拟估计了不同目标产量下辽宁省水稻的养分需求量。现得出以下结论:(1)应用QUEFTS模型估计不同目标产量下辽宁省水稻的养分需求量:2006—2011年辽宁省水稻籽粒产量平均为7242 kg/ha,较2010年我国水稻单产(6441 kg/ha)高出约12%,高产稳产仍然是目前辽宁省水稻种植的首要目标。应用QUEFTS模型拟合了辽宁省水稻在不同潜在产量和目标产量(8000 kg/ha~14 000 kg/ha)下氮、磷和钾养分需求曲线。结果为线性-抛物线-平台曲线,在目标产量达到水稻潜在产量的60%~70%时,水稻养分需求均呈现出线性增长,此时生产1000 kg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相同,分别为16.3 kg、3.5 kg和18.4 kg,N:P:K为4.66:1:5.26。相应的氮、磷和钾内在效率(IE)分别为61.2 kg/kg、286.2 kg/kg、54.4 kg/kg。(2)对2006—2011年东北地区(辽宁省和吉林省)水稻磷素的基本产效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东北地区缺磷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平均为7.10 t/ha,全磷处理水稻产量平均为8.12 t/ha,平均增产1.01 t/ha,磷肥增产效果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产量平均为0.87 kg/kg。土壤原始磷素供给平均为146.29 kg/ha,由于涵盖较大的种植区,变异幅度较大,在120~170 kg/ha之间呈高频分布,最高产量施磷量平均值为78.44 kg/ha。磷肥农学效率平均为12.90kg/kg,处于全国平均范围内。磷肥偏生产力平均为106.08 kg/kg,低于我国主要水稻产区平均水平(98.9 kg/kg~144.8 kg/kg)。(3)东北地区(辽宁省和吉林省)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变异方法有两个:水稻磷肥“饥饿”程度(Y0/Ps)和磷肥相对供磷能力(Popt/Ps)。对水稻磷肥“饥饿”程度(Y0/Ps),磷肥相对供磷能力(Popt/Ps)和磷肥农学效率(AEp)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如下:Y=-3.307+0.141X1+11.672X2+0.204X1X2-9.403X2 R2=0.999(其中:Y0/Ps—X1,Popt/Ps—X2,AEp—Y)同时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变异受到三个因子的影响:土壤供磷量(Ps)、缺素区作物产量(Y0)和最高产量施磷量(Popt),它们分别表征出土壤、作物和肥料的属性。针对变异途径,对东北地区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改善可以概括为以下措施:一,以提高水稻磷肥“饥饿”程度(Y0/Ps)为主的管理方式。二,以改善磷肥相对供磷能力(Popt/Ps)为主的管理方式。三,水稻磷肥“饥饿”程度和磷肥相对供磷能力对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任意单方面的改善都应配合其他措施的共同完成。(4)依据水稻目标产量(Yopt)和磷肥农学效率(AEp)对水稻产区磷肥产效类型进行划分,高产范围在7940kg/ha~10080kg/ha之间,低产范围在5825kg/ha~8114kg/ha。磷肥高效范围在12.65kg/kg~22.38kg/kg,低效范围在6.86kg/kg~13.15kg/kg。不同产效类型区域磷肥利用效率变异途径中,磷肥相对供磷能力(Popt/Ps)均是主要的影响因子,这与东北地区总体结果相一致。针对各产效类型给出相应的种植、管理改善建议:低产区域,以水稻种植方式及施用磷肥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改善,协调水稻对磷的“需求”和“供给”。磷肥低效区域,可以采取改良水稻品种、适度加大水稻种植密度等方式来改善水稻对磷肥的“饥饿”程度。同时,充分协调土壤磷素供给能力与施入磷肥之间的关系,来提高磷肥的有效性。

朱琳[5](2018)在《县域耕地地力更新评价研究 ——以五河县为例》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高低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以进行耕地质量的监测和耕地质量更新评价可以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的依据之一。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耕地质量和耕地的面积都不断在变化。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是以五河县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的相关的采样点数据和第二次土壤调查成果,利用MAPGIS、ARCMAP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五河县耕地地力评价体系。主要用专家打分法选取12个要素作为评价因子,对评价因子分层次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最后用模糊评价法取得隶属度,计算出耕地地力的综合指数。根据2008年和2017年五河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可以了解到研究区域的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分析其耕地质量变化的原因。为了耕地资源更加高效集约的利用、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既重视数量又注重质量。研究结果表明:五河县最新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是主要集中在二等地。五河县从2008年到2017年新增耕地2.47万亩,未变耕地地力面积占67.53%。耕地地力等级大多维持不变,仅有0.07万亩下降一个等级,23.81万亩耕地主要提升等级为一至三等,一等地提升所占面积最大。从数据与图件上进行分析,得到耕地地力下降与上升的结论:耕地地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河道堆土积压耕地、南水北调工程导致的地下水位升高、旋耕层浅导致的。耕地地力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五河县开展了如下项目:农委部门主要在大新镇开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4-2016五河县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国土部门主要开展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的环境,水利部门中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项目改善农田的灌溉问题。

王建超,周坤,王锋生,李士超[6](2017)在《宝丰县夏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认为玉米生产中,科学施肥是提质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分析了近年来宝丰县夏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施肥的措施及建议,以期为夏玉米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王思明,刘启振[7](2016)在《论传统农业伦理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关系》文中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安身立命之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历代先民积累了系统完备的耕作技术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也逐步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伦理理论。中华农业文明孕育了传统农业伦理,传统农业伦理又支配和约束着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万余年农耕畜牧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包含"天地人稼四才论"、用养结合、农牧互补在内的诸多农业生产原则和农业伦理。它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形式。传统农业伦理是使得古老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对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发挥积极的指导借鉴作用。

杜艳娣[8](2016)在《朝阳县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技术途径》文中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及其它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对作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在本地区,由于耕作的不合理,土壤退化、施肥不科学化、土壤板结。加之以工业生产的"三废"也给土壤造成恶劣的环境条件,土壤肥力日益降低,而土壤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因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迫在眉睫。一、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土壤耕作的不合理性,使土壤的土质日益退化,团粒结构受到破坏,通透性受到阻碍,在作物生长

李亚芹[9](2016)在《深泽县农田土壤养分资源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业收入持续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轻农思想现象普遍。由此导致农民在农业上的投入减少,管理粗放,一般农户只重视化肥养分的投入,而忽视了有机肥和其它养分资源的利用,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化肥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

高芹[10](2016)在《临朐县夏玉米农户施肥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临朐县11个乡镇的8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详细调查了当地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夏玉米施肥情况。结果表明,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化肥投入过量,农户间差异较大;施用化肥种类以复合肥和尿素为主,施肥方式简单粗放;盲目施肥现象严重。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广辟肥源 合理施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辟肥源 合理施肥(论文提纲范文)

(1)地力常新思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与地力的概念
2 培肥利地的思想起源及历代实践发展
    2.1 耕作制度
    2.2 作物栽培
    2.3 善用肥料
3 我国农业现状与土壤问题
4 地力常新思想理论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4.1 采用“用、养结合”的耕作措施,保持地力永续利用,维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4.2 利用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施用有机肥,保护生态环境
    4.3 将传统培肥方法与现代施肥技术相结合,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4.4 注重生态平衡,实现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发展
5 结语

(2)长期施肥下华北土壤化学肥力指标和作物产量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的演变特征
        1.2.2 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1.2.3 土壤肥力与产量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的演变特征
        2.1.2 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与养分平衡的关系
        2.1.3 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实验处理设计
        2.3.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4 公式计算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长期施肥下华北地区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
    3.1 长期施肥下华北地区化学肥力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3.1.2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3.1.3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3.1.4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3.1.5 土壤pH值变化特征
        3.1.6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变化特征
        3.1.7 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3.1.8 土壤属性综合得分
    3.2 长期施肥下华北潮土化学肥力的变化特征
        3.2.1 华北潮土有机质变化特征
        3.2.2 潮土土壤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3.2.3 潮土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3.2.4 潮土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3.2.5 潮土pH变化特征
    3.3 长期施肥下华北褐土化学肥力的变化特征
        3.3.1 褐土有机质变化特征
        3.3.2 褐土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3.3.3 褐土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3.3.4 褐土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3.3.5 褐土pH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下华北地区土壤肥力与养分平衡的响应关系
    4.1 华北地区氮平衡演变特征
        4.1.1 华北氮素输入和输出变化特征
        4.1.2 华北地区及不同省份氮盈亏
        4.1.3 全氮的变化与氮盈余的响应关系
    4.2 华北地区磷平衡演变特征
        4.2.1 华北磷的输入和输出特征
        4.2.2 华北地区及不同省份磷盈亏变化特征
        4.2.3 有效磷的变化与磷盈余的响应关系
    4.3 华北地区钾平衡演变特征
        4.3.1 华北钾的输入和输出特征
        4.3.2 华北地区及不同省份钾盈亏演变特征
        4.3.3 速效钾与钾素平衡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下华北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长期施肥华北地区作物产量的变化
    5.2 华北地区潮土长期施肥作物产量的变化
    5.3 华北地区褐土长期施肥作物产量的变化
    5.4 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5.4.1 地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3 不同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东北地区水稻养分需求量预估及其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稻生产现状
        1.2.1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
        1.2.2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现状
    1.3 土壤磷素概述及研究现状
        1.3.1 土壤磷素的形态与分级
        1.3.2 磷素的循环与污染
        1.3.3 土壤磷含量及影响因素
    1.4 我国磷肥现状概述
        1.4.1 我国磷肥施用现状
        1.4.2 磷肥利用率现状
    1.5“4R”作物养分管理技术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QUEFTS模型估算辽宁省水稻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模型简介
        2.2.4 建模方法
        2.2.5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特征
        2.3.2 数据筛选
        2.3.3 内在效率参数分析
        2.3.4 QUEFTS模型参数选择
        2.3.5 最佳养分需求量估算
    2.4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水稻磷素特征分析及磷肥利用效率变异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肥料效应函数法
        3.2.4 土壤供磷量计算方法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东北地区水稻磷素特征分析
        3.3.1.1 东北地区水稻施磷产量特征
        3.3.1.2 东北地区水稻供磷特征
        3.3.1.3 东北地区水稻磷肥效率特征
        3.3.2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区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研究
        3.3.2.1 相对产量与土壤供磷能力关系
        3.3.2.2 水稻磷肥利用率变异途径Ⅰ
        3.3.2.3 水稻磷肥利用率变异途径Ⅱ
        3.3.2.4 水稻磷肥效率变异机制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地区水稻磷肥产效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不同产效区域划分方法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东北地区水稻磷肥产效分类
        4.3.2 不同磷肥产效类型磷素指标分析
        4.3.3 不同产效类型磷肥利用率变异途径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县域耕地地力更新评价研究 ——以五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耕地地力概念与地力更新概念
        1.2.1 耕地地力概念
        1.2.2 耕地地力更新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
        1.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2 耕地产能估算法
        1.4.3 层次分析评价法
        1.4.4 回归分析法
    1.5 耕地地力更新的方法
    1.6 耕地地力更新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五河地理位置
        3.1.2 五河自然条件
        3.1.3 五河水文
        3.1.4 五河地貌
        3.1.5 五河土壤
        3.1.6 社会经济条件
    3.2 更新资料准备
        3.2.1 采样点数据更新
        3.2.2 确定分析项目及方法
        3.2.3 室内检测分析
        3.2.4 图件与基本资料
        3.2.5 其他文字、图标资料
        3.2.6 软件硬件平台
    3.3 外部数据处理
        3.3.1 采样点异常值的处理
        3.3.2 正态分布检验
    3.4 五河县耕地地力更新研究方法
        3.4.1 地统计学与克里格插值法
        3.4.2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特尔斐法
        3.4.3 模糊评价法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3.4.5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加法模型
第四章 五河县耕地地力更新研究
    4.1 更新评价单元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因子的选择
        4.2.2 评价因子数值的获取
    4.3 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4.4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4.5 确定耕地地力等级综合指数分级方案
第五章 耕地变化情况与分析
    5.1 五河县2017年耕地地力总体分布情况
        5.1.1 五河县耕地地力面积统计
        5.1.2 不同耕地类型耕地地力面积统计
    5.2 与上一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2.1 五河县2008年和2017年耕地地类变化情况
        5.2.2 五河县2008年和2017年耕地地力等级对比
    5.3 耕地地力变化情况与成因
        5.3.1 耕地地力变化情况
        5.3.2 耕地地力变化成因
    5.4 新增耕地地力情况
        5.4.1 新增耕地分布统计状况
        5.4.2 新增耕地地力分布状况
    5.5 减少耕地地力情况
        5.5.1 减少耕地地类分布状况
        5.5.2 减少耕地地力分布状况
第六章 五河县耕地地力更新评价与建议
    6.1 地力更新评价的优点
    6.2 地力更新评价的不足
    6.3 五河县耕地地力建设和改良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宝丰县夏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夏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有机质下降, 农家肥施用不被重视
    1.2 盲目施肥, 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
    1.3 玉米苗期施肥过早, 施肥量大, 采取“一炮轰”模式
    1.4 施肥深度过浅, 地表施肥现象严重
2 科学合理施肥措施
    2.1 合理增加施肥深度
    2.2 分次追肥
        2.2.1 轻施苗肥。在定苗后小喇叭口前应及时轻施提苗肥,
        2.2.2 巧施壮秆肥。
        2.2.3 重施穗肥。
        2.2.4 酌施粒肥。
    2.3 氮肥后移
    2.4 推广化肥机械侧深施技术
3 建议
    3.1 加强施肥知识的宣传
    3.2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3 推广缓控施肥及氮肥长效增效剂的应用
4 结语

(7)论传统农业伦理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伦理的核心
二、中华农业文明与传统农业伦理关系的演进
    (一)天地人稼“四才论”
    (二)土地的“用养结合”观
    (三)农牧互补,多种经营
三、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
    (一)“地力常新壮”———用地与养地农业措施
    (二)保护生物资源的农业禁忌
    (三)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1. 浙江嘉湖地区“农牧桑蚕鱼”系统
        2.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系统
        3. 太湖水网地区放养“三水一萍”的经验
四、结论与思考

(8)朝阳县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1. 施肥数量比例失调
    2. 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3.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二、土壤培肥技术途径
    1. 深耕改土, 熟化土壤
    2. 广辟肥源, 合理施肥
    3. 合理轮作, 用养结合
    4. 农林结合, 建立农田防护林

四、广辟肥源 合理施肥(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力常新思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J]. 卢可燕,刘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2)
  • [2]长期施肥下华北土壤化学肥力指标和作物产量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永昌县土壤主要养分现状及培肥建议[J]. 卢琴香,和燕.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21)
  • [4]东北地区水稻养分需求量预估及其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研究[D]. 张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县域耕地地力更新评价研究 ——以五河县为例[D]. 朱琳.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宝丰县夏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王建超,周坤,王锋生,李士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3)
  • [7]论传统农业伦理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关系[J]. 王思明,刘启振. 中国农史, 2016(06)
  • [8]朝阳县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技术途径[J]. 杜艳娣. 现代农业, 2016(10)
  • [9]深泽县农田土壤养分资源分析及对策[J]. 李亚芹. 现代农村科技, 2016(14)
  • [10]临朐县夏玉米农户施肥现状调查分析[J]. 高芹.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2)

标签:;  ;  ;  ;  ;  

广泛的肥料来源和合理的施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