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钾肥发展

国内外钾肥发展

一、国内外钾肥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杨[1](2021)在《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文中提出探明有效积温与不同氮磷钾处理作物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定量化关系,为利用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建立作物营养的养分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作物的精准管理。本文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的时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动态指标(叶龄指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积累动态指标(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钾素积累量)的差异性,并模拟了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生长指标和养分积累的动态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方程各项特征参数的差异性,利用实测值进行模型检验,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当适量施肥处理为氮肥(N 180 kg·hm-2)、磷肥(P2O590 kg·hm-2)、钾肥(K2O 90 kg·hm-2),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夏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钾素积累量增长曲线呈抛物线性变化,均以适量施肥处理最大。过量50%氮肥与适量氮肥相比,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仍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差异。2.在一定有效积温条件下,夏玉米叶龄指数、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逐渐平稳的趋势,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8以上;穗部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减速增长的趋势,均采用Gompertz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7以上;年际间钾素积累规律相比氮素和磷素存在较大差异,前期仍遵循S型曲线变化,但后期总积累量有所降低,总体来看,夏玉米钾素积累量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拟合度R2在0.96以上。3.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增长速率的变化与大小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处理间表现为:适量施肥条件下,各指标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快下降也快的特点,过量施肥处理和减肥处理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慢下降也慢的特点。4.夏玉米播种后养分积累快增期有效积温范围为:氮素(482.31~1489.98℃·d)、磷素(531.28~1723.88℃·d)、钾素(597.41~971.45℃·d),播种后养分积累最大速率所需积温为:磷素(1127.58℃·d)>氮素(986.15℃·d)>钾素(784.43℃·d)。不施肥处理相比适量施肥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达到关键期所需积温(进入快增期所需积温、进入缓增期所需积温、最大增长速率所需积温)明显增加,关键期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明显减小,不同氮磷钾施肥对作物的影响可通过生长发育参数和养分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有效积温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可以用来预测作物长势和最佳施肥时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马小林[2](2021)在《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为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青藏集团公司关于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非运输业深度融入市场,拓展经营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然而,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作为青藏集团公司下属的非运输企业,近年来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连年下降。如何抓住国家、国铁集团以及青藏集团公司对物流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准适合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公司现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指出了公司当前存在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管理的有效性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以及管理体制需要转变等问题。通过借鉴几种典型的铁路物流公司经营模式,在实地调查滨铁公司周边铁路和物流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项目进行调整,在专用线租赁、仓储以及装卸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商贸和第三方物流业务,重构了利润来源和公司经营体系。运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格尔木滨铁公司应该选择扩张战略,即在格库铁路茫崖站和花土沟站新建货场,在兰州局东川站和阿克塞站开辟经营基地,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大装卸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优质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图33幅,表10个,参考文献39篇。

杨莉莉[3](2021)在《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认为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氯就能满足作物生长,一些对氯敏感的作物品质容易受到高氯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氯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含氯肥料很少甚至不被在经济作物上施用。然而,猕猴桃是对氯有特殊需求的作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猕猴桃对氯的需求量是普通作物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研究氯的模型植物,但主要是通过溶液培养或者盆栽试验确定的,至今缺少氯对成龄猕猴桃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猕猴桃果园合理的施氯量是多少没有明确报道,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氯状况调查研究,确定了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氯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氯量,分析了田间连续三年施氯的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以及停用两年含氯肥料的后效影响,确定了猕猴桃园的最佳施氯量;盆栽试验分析了氯对植株生长、在植株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猕猴桃耐氯临界值,并且通过对叶片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晰了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4个果园的调查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果园0-40 cm土壤水溶性氯含量为3.38-203.71 mg kg-1,平均19.11 mg kg-1,0-40 cm土壤中水溶性氯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为10.1%,中等水平以下的占48.4%;叶片氯含量为1.07-9.76 g kg-1,平均为3.66 g kg-1,91.6%的叶片氯含量偏低,仅8.4%的在适宜范围内,陕西省大量猕猴桃果园普遍缺氯,应适当增加含氯肥料的使用。(2)基肥、追肥施用两种不同钾肥(K2SO4、KCl)的两个处理(S+Cl)和(Cl+S)的猕猴桃产量显着高于仅施用K2SO4的(S+S)处理,(S+Cl)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Cl+S)和(Cl+Cl)处理,(S+Cl)处理还增加了叶片和果实微量元素含量,且对土壤养分和p H的影响较小。基肥施用K2SO4+追肥施用KCl是猕猴桃果园较好的钾肥施用方式。(3)低施氯量(Cl170-340 kg hm-2)与不施氯处理相比,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并且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连续施用高氯量(1480 kg hm-2)肥料对增加猕猴桃产量不利,且会降低果实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植株和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增加,三年试验中,所有施氯处理均未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0-60 cm土壤Cl-残留率均不超过1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猕猴桃果园氯的适宜施用范围为170-340 kg hm-2。(4)田间停止施氯两年后,低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仍具有增产效果,因过量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产量下降和Vc含量降低现象消失。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增加的作用随着停用含氯肥料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弱,对100 cm以下深层土壤氯离子的淋溶作用逐年减弱,土壤残留率迅速降低。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氯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减产等现象,应及时停止。(5)盆栽不同施氯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植株干物质质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Cl-含量不同。氯在不同树龄不同品种树体中的分布均表现为,叶片>(果实)>根>枝条>树干,地上部>地下部,但各个器官氯分布量的多少受施氯量和品种及树龄的影响,且树龄和品种的影响更大。猕猴桃的施氯临界浓度为336-545 mg kg-1,非淋溶条件下,土壤氯安全浓度为<328.3 mg kg-1,叶片Cl-安全浓度为<23.1 g kg-1。(6)不同施氯量的盆栽试验中,低氯处理(T3)叶片SPAD和干物质质量略高于不施氯(T1)处理,高氯处理(T5)干物质质量和Vc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氯处理(T1)。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施氯量较低时(T3),氯会通过调控Novel03308和Novel03415基因的表达,从而通过相关基因的上下调,影响色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中代谢物的上调表达,利于生长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碳固定,最终利于猕猴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施氯量较高时(T5),氯会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中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表达,降低了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直接或间接中间产物,不利于Vc含量的提高。从基因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了氯对猕猴桃生长的作用机制。(7)本研究从土壤-叶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当前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氯素状况;通过三年的田间不同施氯量处理及两年后效研究,确定了猕猴桃果园的适宜施氯量;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施氯临界浓度及土壤和叶片的安全浓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可以为猕猴桃果园合理施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子彦[4](2021)在《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藏格控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大做强后选择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上市交易,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许多上市企业没能经受住市场的冲击,或是盈利骤然下跌,或是直接亏损。为了继续获得市场的肯定与投资者的支持,针对于财务报表舞弊的想法逐渐萌生。尽管每一年证监会都会处罚多家上市公司,但财务舞弊现象依旧无法杜绝。上市公司往往会采用更加隐蔽的手段进行舞弊,涉案金额也越来越高。这导致市场投资者受骗后丧失信心,影响了整体的金融市场建设。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近两年热议的藏格控股,其在2016年借壳上市后,经营利润攀升,成为行业内第二大企业,却在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曝出存在财务舞弊的行为。经过分析发现藏格控股主要是通过虚增收入利润、虚增应收预付款、隐瞒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方式进行了财务舞弊。然后使用舞弊三角理论,从压力、机会、自我合理化三个角度切入,探讨企业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发现其存在运营压力增加、大额股权被质押、企业股权分布不均、内部控制失效等问题。最后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增设行业补贴、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优化信息披露方式、加大市场监管惩处力度等。希望通过对案例企业的分析,能够为发现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新的思路,为建设一个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贡献力量。

熊增华,王石军[5](2020)在《中国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综述》文中提出钾是各种植物生长和发育必需的元素,作为农作物所需的氮、磷和钾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其作用无法被其它营养素取代,不但具有增产和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而且可提升作物对氮和磷的吸收。从世界钾资源及产业发展概况、我国钾盐资源特点、钾盐开发技术最新进展、钾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出发,概述了全球钾盐探明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点,钾肥生产、供给与消费情况,分析了中国钾盐资源特点及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钾盐资源总量少,需求量大,中国钾盐以盐湖卤水为主,是"活矿",能够持续保障自给率60%。未来全球钾肥市场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前景乐观,但钾肥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寡头垄断局面受资源禀赋决定无法改变,必须坚持国内勘探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国内资源储备;坚持产业政策与机制创新,稳定钾肥产能与国际竞争力。

冯书静[6](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韩玉玲[7](2020)在《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轮作系统近年来在中国长江中游逐渐发展起来,而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往往为了简便操作,直接将秸秆丢弃或焚烧,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浪费了可利用资源。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我国是缺钾的国家,钾肥大部分依靠进口,而秸秆中含的钾都以离子形态存在,还田后可以补充土壤中的钾素,因此可以在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下,探索秸秆对钾肥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于2016年-2018年在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试验基地进行定位实验,以玉米-水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玉米水稻季均无秸秆还田(CK)、玉米季秸秆不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0Rs)、玉米季秸秆和水稻季秸秆都翻压还田(Msr-Rs)、玉米季秸秆覆盖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sc-Rs),同时设置个钾肥不同减施处理: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不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0K0)、玉米季和水稻季都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r K0)、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33%的钾肥(Sr K33)、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67%的钾肥(Sr K67)。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稻模式的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钾肥替代的影响。主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水溶性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矿质态氮(Mineral nitrogen,Nmin)、速效磷和交换性钾;与单季秸秆还田(M0Rs)相比,玉稻双季秸秆还田土壤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显着增加;与秸秆翻压还田处理(Msr-Rs)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了5.3%-9.7%、2.6%-14.3%、4.2%-19.2%、1.4%-15.9%和2.4%-10.1%;同时秸秆还田显着增加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其中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效果最好。(2)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了土壤质量指数,与没有秸秆还田的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Msr-Rs和Msc-Rs)降低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和p H,显着增加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和提高土壤质量指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M0Rs、Msr-Rs和Msc-Rs的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2.5%-9.6%、8.8%-18.2%和2.8%-12.9%,周年干物质分别增加了10.1%-12.3%、0.1%-6.0%和6.9%-16.1%。(3)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下配施钾肥显着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吸钾量以及钾素的利用率,同时随着年限增加,试验的差异逐年增大。Sr K33和Sr K67与对照(CK)相比,周年产量增加了8.5%-11.5%和11.5%-16.0%。同时Sr K33和Sr K67处理显着增加玉米和水稻周年的生物量,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增加钾素的表观回收率。基于秸秆还田的产量变化,玉稻两季秸秆还田能够起到替代47%左右的化学钾肥。(4)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和配施施钾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改变土壤Q/I(容量/强度)关系及其参数,增强土壤钾素供给能力。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着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和施钾的处理增加土壤-⊿K0和CR0K,降低PBCeK值,即土壤的易释放钾库增大,土壤对钾的吸附减少,土壤供钾能力增强,数据表明,Sr K67处理土壤的供钾能力最强,同时对钾的吸附较弱。综上所述,本研究经过3年的玉米-水稻种植,发现双季秸秆还田且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双季秸秆还田同时只施用33%和67%的钾肥能够满足作物的需求。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碳组分、矿质态氮、速效钾、速效磷以及土壤酶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秸秆还田下,钾肥只施33%的处理在短期内能够满足作物对钾素的需求,但是消耗大量的土壤储存钾,而施用67%钾肥的处理在满足作物对钾的需求外,还能够在土壤中保持较高的供钾能力,因此长期来看,双季秸秆还田同时施用67%钾肥的措施是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节约肥料、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而长期秸秆还田下钾肥减施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祝美桃[8](2020)在《土地流转背景下ZH化肥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下,土地由原来的分散经营和耕种逐步变为集中、规模化经营;土地的耕种主体由原先的许多小户农民变为少量的种植大户和农村经营合作社;单个耕种主体对化肥的需求量由小变大;单个种植大户对化肥的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公司带来了机遇,如何应对市场的这种变化,进而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改善营业利润,是公司面临的课题。商业模式的本质内容是为了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而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改进商业模式的单个要素、改变商业模式的多个要素,或是更改商业模式的多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改进商业经营的方法,从而增加利润。本文以ZH化肥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用PEST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和SWOT模型分析了公司内外部环境,判断公司是否有资源和能力针对土地流转的相关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合适地反应,以及内外部环境是否支持公司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其次,本文对ZH化肥公司商业模式的现有状况进行研究,指出土地流转背景下ZH化肥公司的商业模式目前在价值主张、目标市场、营销渠道和客户关系等构成要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本文提出对ZH化肥公司的商业模式从价值主张、目标市场、营销渠道和客户关系等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改进,从而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公司建立竞争优势,赢得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稳定客户关系,并最终增加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最后,指明ZH化肥公司改进后新商业模式所具奋的特征以及实施注事项和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ZH化肥公司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的现有商业模式研究,提出改进ZH化肥公司的商业模式要素,从而实现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为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保证公司的持续经营。

王宁[9](2020)在《土壤养分对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陕北地区出产的马铃薯品质较优,是全国五大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之一,由于该区域缺少马铃薯田间产量及品质的定量性描述,限制马铃薯产量提升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不明确,且马铃薯品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不清楚,制约了马铃薯增产保质农业措施的制定,严重影响了该区域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陕北地区实施马铃薯田间调查试验,以马铃薯成熟期采集的块茎和根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试化验所得的块茎产量、马铃薯品质和土壤养分指标为基础数据,研究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差,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土壤水分及土壤养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建立马铃薯品质与土壤养分含量回归方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确定了该区域土壤养分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s,MDS),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法建立了土壤养分评价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基于陕北地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养分现状,量化了该地区土壤养分等级和养分垂直变化规律。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陕北地区马铃薯的产量及产量差,将该地区马铃薯产量分为四个水平,分别是:试验高产组平均产量(HE,72,678 kg/hm2),试验均产组产量(ME,36,083kg/hm2),农户高产产量(HF,34,259 kg/hm2),农户均产组产量(MF,19,386 kg/hm2)。HF与MF的产量差(YG1)为14,873 kg/hm2,ME与MF产量差(YG2)为16,697kg/hm2,HE与MF产量差(YG3)为53,291 kg/hm2。2)土壤水分和养分对马铃薯产量产生的影响按大到小排序为:速效钾含量>硝态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磷含量,其中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马铃薯产量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土壤硝态氮含量。3)本研究筛选得到影响陕北地区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土壤养分因子是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H,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和pH值为主要影响因子。对马铃薯淀粉、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土壤养分因子是pH;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产生影响最大的土壤养分因子是硝态氮含量。4)土壤中碱解氮对马铃薯可溶性总糖的影响呈正效应,对褐变强度的影响呈负效应;土壤中硝态氮对马铃薯还原糖、维生素C、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呈正效应,对可溶性总糖的影响呈负效应;土壤中铵态氮对马铃薯可溶性总糖的影响呈正效应,对还原糖、褐变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呈负效应。土壤中速效磷对马铃薯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呈正效应,对还原糖、维生素C和褐变强度的影响呈负效应。土壤中速效钾对马铃薯的淀粉和还原糖的影响呈正效应,对可溶性蛋白质和褐变强度的影响呈负效应。5)本次建立土壤养分评价最小数据集的指标为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各土壤养分在SQI组成中所占据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为: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成为该地区土壤养分评价指数的限制因子。6)SQI范围为0.064-0.302,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等级I(SQI<0.122),等级II(0.122<SQI<0.186),等级III(SQI>0.186)。其中SQI处于等级III水平仅占8.2%,等级II水平占55.6%,等级I水平占36.2%,大部分地区SQI处于中低水平。7)本研究将垂直方向0-60 cm土壤划分为三层,S1土层(0-20 cm)的SQI均值为0.160,S2土层(20-40 cm)的SQI均值为0.113,S3土层(40-60 cm)的SQI均值为0.101,各土层间SQI值差异显着。其中S1层SQI处于等级III水平占22.2%,等级II水平占17.3%,等级I水平占60.5%;S2层SQI处于等级III水平仅占2.5%,等级II水平占71.6%,等级I水平占25.9%;其中S3层SQI处于等级III水平占比为0,等级II水平占77.8%,等级I水平占22.2%。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马铃薯单产水平较低,土壤养分因子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同时该地区存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和降雨量不足的现象。建议该地区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入手,提高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合理控制钾肥的施用,并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措施,以提高当地的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特征。

王钰[10](2020)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循环农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陕西省中部地区正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资金流动特征、生态环境效益等掌握有限,缺乏与生产实践相同步的认知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中部地区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Ⅰ)、“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Ⅱ)、以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Ⅰ)、以宜君多层复合种养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Ⅱ)和以恒盛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龙头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模式的跟踪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流分析、资金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能量产投比、经济产投比、减排效益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系统产生的部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氮在模式内部的再循环、再利用,但是模式中物质和氮的主要来源仍是市场,主要包括水、饲料和化肥。在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中沼肥完全替代了化肥,有利于农业的无害化生产,但两种模式中的种植子系统均出现了氮亏损的情况。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是农村庭院模式Ⅱ的2.6倍、农业园区模式Ⅱ的25.6倍,但氮转化效率仅为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1.5%和农村庭院模式Ⅱ的65.0%。农业园区模式Ⅰ中种植子系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使氮盈余量较大,全模式氮转化效率最低。(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模式有机能/无机能达到188.9,是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3倍,能流循环指数0.99,能流密度3.47 MJ/(m2·a),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通过饲料自给和肥料自给,表现出较高的系统内依存度,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6.0倍和4.1倍。农业园区模式Ⅰ各子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全模式能量产投比最高,为0.99,分别是农村庭院模式Ⅰ、农村庭院模式Ⅱ、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能量产投比的1.4倍、2.1倍、2.4倍和2.3倍。(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资金流动量大幅提升,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程度随之增长。龙头企业模式的总收入水平较高,模拟30年的累计净现值为4720万元,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3.5倍。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和电力,年节支44.5万元。购买饲料投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现金流出项目,在龙头企业模式中模拟30年的饲料总投入占总现金流出量的90%。农业园区模式Ⅱ充分利用了种植子系统产出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减少了饲料成本,使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成本利润率、经济产投比、年均收益率和资本金利润率。(4)同评价单元下,龙头企业模式中的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气产出量约是农村庭院模式中户用沼气工程的2倍。大型沼气工程每处理1000 t猪粪便产出的沼气、电力和沼肥,可替代煤炭66 t、热力发电15.7万k Wh、化肥22 t,减缓能源耗竭4.60E+6MJ、温室效应4.22E+5 kg CO2-eq/FU、环境酸化2281 kg SO2-eq/FU、富营养化151 kg NO3--eq/FU、光化学氧化88 kg C2H4-eq/FU、人体毒性378 kg 1,4-DCB/FU。沼气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集中在沼气燃烧阶段、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综合考虑沼气工程环境污染排放和减排,沼气工程对能源耗竭、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类型有减缓作用,但增加了光化学氧化潜在影响。农业园区模式Ⅰ的沼肥产出量较低,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低于其他模式,使其环境效益综合值最大,为186.57,其次是龙头企业模式,为132.95。(5)农业园区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中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较大比例,系统面临不可更新资源耗竭的风险和模式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高于农村庭院模式。种植子系统废弃物饲料化使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表现出较好的能值自给能力,其产出能值反馈率是龙头企业模式的4.4倍和2.4倍。综合考虑环境负载、能值产出率和市场能值交易,农村庭院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本研究完成了对陕西省中部地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预期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为区域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外钾肥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钾肥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积温概念及其起源
    1.3 作物生长模型
        1.3.1 作物生长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1.3.2 作物生长模型的作用
    1.4 作物生育指标的模拟研究
        1.4.1 叶龄指数
        1.4.2 株高
        1.4.3 叶面积指数
        1.4.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1.5 作物氮磷钾养分的模拟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植株表观长势指标测定
        2.4.2 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和养分积累量测定
        2.4.3 气象指标获取
        2.4.4 作物生长模型及其推导
        2.4.5 数据归一化及其模型应用
        2.4.6 模型有效性检验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和产量分析
    3.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3.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3.1.2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3.1.3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3.1.4 夏玉米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特征参数分析
    3.2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及其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
        3.2.1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
        3.2.2 夏玉米产量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3.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3.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3.3.2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3.3.3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3.4.3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曲线及特征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表观长势指标定量模拟
    4.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龄指数定量模拟
        4.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龄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1.2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4.1.3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株高定量模拟
        4.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株高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2.2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检验
        4.2.3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定量模拟
        4.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3.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4.3.3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4 讨论
        4.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各生育指标的影响
        4.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各生长发育指标模型
        4.4.3 夏玉米各指标增长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量定量模拟
    5.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氮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氮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1.2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1.3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磷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磷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2.2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2.3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钾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钾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3.2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3.3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4 年际间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5.5 讨论
        5.5.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及其养分积累特性
        5.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模型
        5.5.3 夏玉米养分积累增长速率与特征参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铁路物流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
        1.3.3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工作
2 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
        2.1.1 公司经营模式
        2.1.2 公司经营体系
    2.2 经营现状分析
        2.2.1 近几年经营收入情况
        2.2.2 近几年运量情况
        2.2.3 运量下降的原因
    2.3 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2.3.1 员工整体素质较低
        2.3.2 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
        2.3.3 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
        2.3.4 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2.3.5 设施设备落后
        2.3.6 管理体制需要转变
    2.4 小结
3 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 经营模式的含义
    3.2 铁路物流公司的几种典型经营模式
        3.2.1 提供仓储型服务的经营模式
        3.2.2 提供流通加工服务的经营模式
        3.2.3 基于货运站场开展商贸业务的经营模式
        3.2.4 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经营模式
    3.3 滨铁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的创新
        3.3.1 需求特征分析
        3.3.2 调整经营项目
        3.3.3 经营模式创新
        3.3.4 重构经营体系
    3.4 小结
4 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
    4.1 相关理论介绍
        4.1.1 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4.1.2 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4.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4.2.1 内部环境分析
        4.2.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3 备选战略方案制定和评估
        4.3.1 制定备选战略方案
        4.3.2 备选战略方案评估
        4.3.3 扩张发展战略措施制定
    4.4 战略目标及路径
    4.5 小结
5 重点措施研究
    5.1 强化内部管理
    5.2 努力开拓物流市场
    5.3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
    5.4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氯素营养功能
        1.2.1 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
        1.2.2 调节气孔运动
        1.2.3 参与光合作用
        1.2.4 激活酶活性
        1.2.5 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
    1.3 含氯肥料的施用与研究
    1.4 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氯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植物体内氯的吸收、运输、分布及丰缺症状
        1.5.1 植物对氯的吸收运输
        1.5.2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3 植物氯的丰缺症状
    1.6 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和叶片氯状况分析与评价
        1.8.2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1.8.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后效影响
        1.8.4 不同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1.8.5 猕猴桃叶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
        1.8.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氯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
        2.2.2 采样及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基本状况
        2.3.2 猕猴桃园土壤氯含量的分级与评价
        2.3.3 猕猴桃园土壤有效硫的评价
        2.3.4 土壤氯离子与其他养分的相关关系
        2.3.5 猕猴桃园叶片养分基本状况
        2.3.6 猕猴桃园叶片氯和硫含量评价
        2.3.7 土壤与植株养分典范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3.3.2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4 KCl和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
        4.3.5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6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影响
        4.3.7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内部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的后效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氯量对叶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后效影响
        5.3.2 不同施氯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后效影响
        5.3.3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后效影响
        5.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的后效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植株和土壤氯的影响
        6.3.3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各器官氯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6.3.4 猕猴桃幼树的耐氯临界浓度
        6.3.5 不同施氯浓度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的影响
        6.3.6 不同施氯浓度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树氯分布的影响
        6.3.7 成龄猕猴桃树氯分布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Vc和Cl含量影响
        7.3.3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形态影响
        7.3.4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代谢组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8.3.2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8.3.3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藏格控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财务舞弊概述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
        二、财务舞弊的特点及类型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舞弊三角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藏格控股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第一节 藏格控股公司简介
        一、藏格控股公司概况
        二、藏格控股上市过程及经营情况
    第二节 藏格控股舞弊案例回顾
        一、财务舞弊发现过程
        二、财务舞弊后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藏格控股案例分析
    第一节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一、虚增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
        二、虚增往来账款
        三、隐瞒股东占用非经营性资金
    第二节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一、压力角度
        二、机会角度
        三、自我合理化角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防治企业财务舞弊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企业内部层面
        一、缓解舞弊压力
        二、减少舞弊机会
        三、消除舞弊借口
    第二节 企业外部层面
        一、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二、提升外部审计效率
        三、优化信息披露方式
        四、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钾资源概况
    1.1 国外钾资源概况
    1.2 我国钾资源概况
        (1)可变性。
        (2)易浓缩性。
        (3)封闭性。
        (4)隔水性。
2 世界钾资源开发、生产与消费
    2.1 钾资源开发与钾肥生产
    2.2 钾肥消费
    2.3 钾盐贸易
3 中国钾资源开发技术及钾肥产业发展
    3.1 中国钾资源开发技术进展
        3.1.1 氯化钾主要生产技术
        3.1.2 硫酸钾生产技术
        3.1.3 低品位固体钾矿利用技术
        3.1.4 尾矿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2 中国钾肥产业发展
        3.2.1 建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钾肥基地
        3.2.2 推动了盐湖钾盐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3.2.3 提升了国内钾肥自给率
        3.2.4 构建了生态绿色钾肥生产模式
4 钾产业发展未来趋势
    4.1 全球钾肥需求将继续稳步增长
    4.2 中国钾肥表观需求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4.3 坚持勘查与创新并重强化资源保障
    4.4 稳步推进境外钾肥基地建设
    4.5 继续实施扶持国产钾肥发展的优惠政策,保障国产钾肥竞争力
    4.6 建立相关补贴政策及激励机制,稳定国产钾肥“压舱石”作用

(6)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旱轮作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秸秆资源现状
    1.4 秸秆还田的效益
        1.4.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稻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田间管理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6 气象资料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物生物量和产量
        2.2.2 土壤碳库
        2.2.3 土壤总氮和矿质态氮
        2.2.4 土壤总磷和速效磷
        2.2.5 土壤交换性钾
        2.2.6 土壤pH和BD
        2.2.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2.2.8 土壤酶活性
        2.2.9 土壤还原性物质
        2.2.10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2.11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2.3.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2.3.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氮和矿质碳氮的影响
        2.3.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磷、速效磷及交换性钾的影响
        2.3.5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和BD的影响
        2.3.6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7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8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2.3.9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作物产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田间管理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作物产量
        3.2.2 植株干物质
        3.2.3 籽粒吸钾量
        3.2.4 秸秆吸钾量
        3.2.5 地上部植株吸钾量
        3.2.6 作物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与地上部植株吸钾量之间方差分析
        3.2.7 作物产量与吸钾量之间的关系
        3.2.8 钾素偏生产力
        3.2.9 钾素农学利用效率
        3.2.10 钾素利用率
        3.2.11 表观养分回收率
        3.2.12 秸秆钾素对钾肥的替代效应
    3.3 讨论
        3.3.1 作物产量和干物质
        3.3.2 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植株吸钾量以及吸钾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3.3.4 钾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钾素利用率和表观养分回收率
        3.3.5 秸秆钾对钾肥的替代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土壤钾素释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田间管理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交换性钾
        4.2.2 有机质
        4.2.3 Q/I曲线
        4.2.4 Q/I曲线参数
    4.3 讨论
        4.3.1 交换性钾
        4.3.2 有机质
        4.3.3 Q/I曲线及曲线参数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教育背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土地流转背景下ZH化肥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公司经营状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收集与来源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本概念
    2.1 商业模式
        2.1.1 商业模式的定义和类型
        2.1.2 商业模式的要素理论
        2.1.3 Osterwalder九要素和选用该模型的原因
        2.1.4 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
    2.2 相关理论
        2.2.1 价值主张和大规模定制
        2.2.2 目标市场
        2.2.3 营销渠道
        2.2.4 客户关系
    2.3 土地流转
        2.3.1 土地流转的定义
        2.3.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及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技环境分析
        3.1.5 小结
    3.2 SWOT分析
        3.2.1 内部优势与劣势
        3.2.2 外部威胁和机遇
        3.2.3 SWOT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4.1 公司概况
    4.2 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
    4.3 现有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3.1 价值主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3.2 目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3.3 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3.4 客户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3.5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流转背景下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
    5.1 新商业模式的改进
        5.1.1 价值主张的改进
        5.1.2 目标市场的改进
        5.1.3 营销渠道的改进
        5.1.4 客户关系的改进
        5.1.5 其它方面的改进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商业模式的实施注意事项与措施
    6.1 实施注意事项
        6.1.1 因地制宜与综合考虑
        6.1.2 与传统伙伴合作共赢
        6.1.3 厂站结合与合理分工
    6.2 实施保障措施
        6.2.1 标准化运营管理
        6.2.2 培训宣传和品牌管理
        6.2.3 技术服务管理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土壤养分对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产量差研究
        1.2.2 土壤养分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
        1.2.3 土壤养分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1.2.4 土壤养分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试验区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
    2.5 试验指标测定
    2.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6.1 产量等级划分
        2.6.2 灰色关联度分析
        2.6.3 矢量常模值
        2.6.4 土壤养分评价指数构建
    2.7 数据处理软件
第三章 陕北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1 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与产量差
    3.2 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产量组土壤水分及养分含量比较
    3.3 陕北地区马铃薯大田土壤水分及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3.4 土壤水分和养分与马铃薯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马铃薯产量与土壤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陕北地区土壤养分与马铃薯品质相关性分析
    4.1 土壤养分与马铃薯品质的基本状况
    4.2 土壤养分与马铃薯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3 马铃薯品质的土壤影响因子筛选
    4.4 土壤养分含量与马铃薯品质关系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5 讨论
        4.5.1 土壤养分含量与马铃薯品质关系的分析方法
        4.5.2 土壤养分含量与马铃薯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陕北地区土壤养分评价
    5.1 土壤理化性质
    5.2 最小数据集MDS建立
    5.3 养分综合评价
        5.3.1 权重计算和隶属度计算
        5.3.2 土壤养分评价指数SQI
        5.3.3 不同土层养分评价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1.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
    1.2 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1.2.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实践
        1.2.2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2.2.2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2.2.3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2.2.4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2.2.5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分析
        2.2.6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2.3 研究模式
        2.3.1 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2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2.4.2 具体的评价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构成特征
    3.1 中国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
    3.2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3.2.1 农村庭院模式
        3.2.2 农业园区模式
        3.2.3 龙头企业模式
第四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4.1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3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2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3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3 龙头企业模式物质流特征分析
        4.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3.2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5.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2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3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现金流量分析
        6.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7.1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的清单汇总
    7.2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评价
        7.2.1 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2.2 大型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3 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标准化分析
    7.4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加权评估
    7.5 小结
第八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4 小结
第九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9.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及综合评价
        9.1.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
        9.1.2 农村庭院模式的综合评价
        9.1.3 农业园区模式的综合评价
        9.1.4 龙头企业模式的综合评价
    9.2 对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国内外钾肥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D]. 陈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D]. 马小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杨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藏格控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D]. 王子彦.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5]中国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综述[J]. 熊增华,王石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6)
  • [6]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7]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D]. 韩玉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土地流转背景下ZH化肥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D]. 祝美桃.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土壤养分对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王宁. 延安大学, 2020(12)
  • [10]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D]. 王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国内外钾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