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江泽慧[1](2021)在《花开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主旨报告》文中认为5月21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花卉协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国际生态岛——崇明岛盛大开幕;5月22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和中国花卉协会以"花开中国梦·花惠新生活"为主题,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又在崇明岛隆重举行,探讨中国优秀花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美丽中国的特殊意义。
邢云龙[2](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潘自然[3](2019)在《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休闲创意农业作为一种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类型,凭借其自身紧密的三产融合性、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优势,通过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农业和旅游业的最大利用率,最大化市场和品牌效益,带来丰盈的经济增长,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在全国各地掀起建设热潮,在未来,休闲创意农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本次研究选择当前休闲创意农业园建设中的最为火热的花海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苏北地区作为调研地区,从产业集群视角切入,尝试探究独具地域特色与强劲产业竞争力的花海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对花海景观及其产业模式等相关学术概念进行辨析,并梳理国内外花海景观及其相关产业研究进展,对当前花海景观建设有一个总体性把握后,确定将江苏省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中的花海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苏北地区5市中建设发展情况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0处休闲创意农业园的花海景观作为实地调研对象,从花海景观的特色性、艺术性、价值性三个评价角度对园区花海景观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对花海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花海景观的定量评价,通过这种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的评价方法,总结出当前苏北地区花海景观构建技术与产业发展模式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与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对于花海景观构建,应从花海景观效果和产业集群建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子准则层的排序为经济效益(0.4167)>观赏价值(0.3116)>文化彰显(0.1197)>社会效益(0.0833)>生态文明(0.0686),在19个指标层因子中,排名前五的指标为投入产出比(0.1406)>景观年接待人数(0.1109)>平面表达创意性(0.0971)>花海花卉特色性(0.0872)>地域文化结合(0.0728)。可以看出在经济效益方面,花海景观实际的游客到访量以及以此为基础带来的实际收入是花海景观在经济价值评价方便最为重要和直观的两个方面,相关产业集群建设和产品深入开发能够进一步加强花海景观的游客吸引能力和实际获益能力;平面表达创意性、花海花卉特色性、地域文化结合三个指标排名靠前则表明,独特的观赏价值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花海景观景观效果的直接保障。目前,苏北地区只有盐城市大丰荷兰花海(14.0295)、宿迁市衲田花海(11.6370)两处花海景观在各方面建设情况较好,其他花海景观仍有待提高。所以为对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起的花海景观构建来说,在花海景观构建方法上应从花卉选择、花海景观规划设计、花海景观养护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着重考量,本文总结出适用于苏北地区或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花海景观花卉选择名录与建设注意事项。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围绕花海景观旅游业为产业核心的产业模式推荐探究,在产业发展、产品开发、产学研深入、产业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优化建议。并最终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在实践项目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对花海景观构建技术以及产业模式规划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
旷野[4](2018)在《总结发展经验 探讨发展方向——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鄢陵举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月26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花木之乡河南许昌鄢陵召开了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张启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周武忠,河南省花卉协会会长何东成,许昌市林业局副局长李晓红,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单位代表,各有关省(区、市)花卉协会和中国花卉协会分支机构
华新[5](2018)在《促进中国花文化事业创新发展——访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文中提出2015年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启动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管理工作。中国花卉协会秘书处严格按照《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经过申报、材料审查、召开专家评审会、实地考察、公示等一系列程序,至今已有20家被认定为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在9月26日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中原花卉博览会开幕式上,还举办了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授牌仪式,9月26日下午,召开了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近日,就有关中国花文化产业的发展,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
王炎文[6](2018)在《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荷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古代人民重要的食材之一。荷花优美,荷叶翠绿,莲蓬娇人可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诸多的价值和功能被开发出来,从简单的食材到文化的象征,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所热爱的对象。荷在长期的种植栽培过程中,产生了灿烂的荷文化。荷文化的不断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荷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火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生态游乘势而上,荷文化资源也依靠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成为众多地区旅游开发的焦点。然而,我国的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荷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尚浅、同质化现象严峻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荷文化资源,尤其是各历史阶段所诞生的荷文化,并结合地方特色,提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首先,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史料为线索,梳理荷之特性,包括形态特性与别名、品种类型与分类、生态习性与种植等。在把握荷植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荷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荷文化发展在历史的坐标下大致经历了起始—渐盛—兴盛—衰落—再度繁荣的五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荷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并在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领域中拓展开来,呈现出新的活力。其次,本文将荷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强调荷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将荷文化的表现形式总结为五个方面:君子文化、廉洁文化、爱情文化、吉祥文化、宗教文化。同时对荷文化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做出界定,认为荷文化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特点。此外,本文还提出荷文化资源具有艺术审美、康体保健、科普教育三个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并以此作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再次,本文对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进行阐释,认为当前我国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体现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但是,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仍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开发层次低,宣传营销及品牌塑造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对策,包括“做大”荷文化馆、“做精”荷文化节等。最后,以南京市浦口区西埂莲乡为个案,分析其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升级的路径,为荷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夏璟旖[7](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地域特色花文化产业模式探究》文中提出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1],并带动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组织一起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习近平坚定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2]。正值十九大之际,除了通过"一带一路"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发展经济以外,还有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和交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花文化、中国画、苏州园林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中国人对于花卉是充满感情的,中国人热爱自然和生活,经常会将感情附之于花卉,借花赞美人生中真善美,花卉在中国人心中有特殊的内含。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量研究法通过对当今中国花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预期的解析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和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探索出以花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模式,并衍生出具有国家地域特色花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花文化相关产业的推广和试点国家,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互相借鉴和交流促进相关经济的发展。
晁婕[8](2017)在《花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以洛阳牡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班牙着名城市区域经济学家,也是帮助巴塞罗那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帕斯卡尔·马拉加尔曾说过城市是区分未来世界的最重要的标志。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口,人们朝夕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发生着直接的接触。城市的发展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体。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对内、对外沟通的桥梁。中国是世界上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花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对花的种植、栽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花文化。中国人赏的不仅仅是花的色、香、姿态更重要的是品鉴花的品格。托物言志、以花喻情,花具有了人格化的意义。以花为媒,传播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世界上好多国家和城市设立国花、市花来象征城市内涵,但是真正做到花品牌效应的并不多。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花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打造以花为名的城市名片,丰富花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花卉品牌化传播提供方向更为中国城市形象在国际的传播提供策略分析。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与本文选题相关的资料,包括背景、内容与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中国花文化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概括。并且与城市联系起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花为主题的城市形象传播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个案研究对象——牡丹。首先将牡丹的有关的概况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选取了以牡丹着称的有关城市进行分析。并将洛阳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洛阳是以花为媒拉动城市形象传播比较成功的案例,能为其他花文化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借鉴。但是,洛阳在以花文化为主题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花文化城市发展存在的通病,所以在第四部分中,从牡丹个例引出中国花卉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提高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策略,以期为花文化城市形象传播提供有利的借鉴。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以及以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徐雁[9](2016)在《“授人以花,手有余香”——周武忠《中国花文化史》推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百余年来农业社会在中国的不断解体,在西方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民间的花文化传统却越来越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为改变这一积弱之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教授兼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武忠先生,借鉴并拓展《广群芳谱》(汪灏编撰,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和《中国花经》(陈俊愉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的着述传统,以
周新国[10](2016)在《中国花文化史研究中的巨着——评周武忠教授《中国花文化史》》文中认为周武忠教授的学术专着《中国花文化史》近日已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花文化史为研究的学术着作。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花卉事业中的大事,同时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喜事,谨致祝贺!细读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构思宏大体量巨伟该书专门介绍中国花卉资源、分类、传统名花及中国对世界花卉的贡献,同时还突出研究花卉对中国园林、民俗、民众健身、文学、艺术、儒释道、中国典故、市花、旅游、花卉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关
二、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花开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主旨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花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
中国花文化的发展 |
中国花文化的推广 |
中国花文化发展战略 |
(2)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
一、雅集结社赏花 |
二、岁时节令赏花 |
三、园林寺观赏花 |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
征引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3)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
1.1.2 休闲创意农业园建设热潮 |
1.1.3 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2.1 花海景观相关理论 |
1.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1.2.3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花海景观 |
1.3 国内外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研究进展 |
1.3.1 国外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概述 |
1.3.2 国内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概述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江苏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建设概况 |
2.1 苏北地区概况 |
2.1.1 地理环境概况 |
2.1.2 自然资源概况 |
2.1.3 社会人文概况 |
2.1.4 区域经济概况 |
2.2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与花海景观概况 |
2.2.1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发展概况 |
2.2.2 苏北地区花海景观发展概况 |
第三章 江苏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内容 |
3.1.1 调研对象选择依据 |
3.1.2 主要调研内容 |
3.2 分析内容 |
3.2.1 花海景观植物造景特色性分析 |
3.2.2 花海景观艺术性分析 |
3.2.3 花海景观价值性分析 |
3.3 调研结果 |
3.3.1 调研样地基本概述 |
3.3.2 研究样地调研结果总结 |
3.4 调研分析 |
3.4.1 花海景观植物造景特色性分析 |
3.4.2 花海景观艺术性分析 |
3.4.3 花海景观价值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4.2 评价对象 |
4.3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3.1 花海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2 判断矩阵的构建 |
4.3.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4.3.4 判断矩阵与权重结果排序 |
4.4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花海景观构建方法与产业模式推荐 |
5.1 花海景观构建 |
5.1.1 花海景观构建目标与原则 |
5.1.2 花卉选择策略 |
5.1.3 花海景观规划设计 |
5.1.4 花海景观养护管理 |
5.2 花海产业模式推荐 |
5.2.1 产业发展鼓励跨界融合 |
5.2.2 产品开发丰富体验层次 |
5.2.3 产学研深入强调科技含量 |
5.2.4 产业品牌推广注重文化主题宣传 |
第六章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淮安市白马湖菊花生态园花海景观优化 |
6.1 项目基本概况 |
6.1.1 上位规划 |
6.1.2 现状分析 |
6.1.3 项目SWOT分析 |
6.2 规划定位 |
6.2.1 项目定位 |
6.2.2 景观主题定位 |
6.2.3 产业提升规划 |
6.3 花海景观构建 |
6.3.1 功能分区 |
6.3.2 花海景观总平面 |
6.3.3 花海景观种植设计 |
6.3.4 景观小品设计 |
6.3.5 景观节点设计 |
6.3.6 花文化产品设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打分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 |
(4)总结发展经验 探讨发展方向——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鄢陵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强劲 文化兴盛 |
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 |
做法新颖 经验充足 |
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名单 |
第一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 |
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 |
(6)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荷文化及其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荷之特性 |
第二节 荷文化之界定 |
第三节 荷文化发展历程 |
第二章 荷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一节 荷文化内涵 |
第二节 荷文化资源特点 |
第三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三章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
第一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概况 |
第二节 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
第三节 南京市浦口区西埂莲乡旅游开发剖析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一带一路”战略下地域特色花文化产业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研究背景 |
1.1 研究目的 |
1.2 本章小结 |
2、文献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花文化 |
2.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2.2.1 国内发展趋势 |
2.2.2 国外发展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3、花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预期发展情况 |
3.1 花文化产业模式的确立 |
3.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 |
3.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条件分析 |
3.2.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情况分析 |
3.3 花文化产业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试点建设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花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 |
(8)花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以洛阳牡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花文化 |
1.3.2 城市形象传播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与方法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花文化与城市形象 |
2.1 花卉种植 |
2.2 花文化表现形式 |
2.2.1 流行文化——花语及象征意义 |
2.2.2 文学艺术——诗词歌赋、插花、绘画 |
2.2.3 民俗文化——食用药用、赏花习俗 |
2.3 花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
2.3.1 花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
2.3.2 花与“市花” |
2.3.3 花与城市休闲文化 |
2.4 以花为主题发展城市形象的局限性 |
第三章 牡丹之城形象传播分析 |
3.1 牡丹概况 |
3.1.1 栽培种植历史 |
3.1.2 牡丹文化 |
3.2 牡丹之城:菏泽、洛阳、彭州、兰州、亳州 |
3.3 “牡丹花城”——洛阳城市形象定位的SWOT分析 |
3.3.1 S——“牡丹花城”城市形象定位优势分析 |
3.3.2 W——“牡丹花城”城市形象定位劣势分析 |
3.3.3 O——“牡丹花城”城市形象定位机遇分析 |
3.3.4 T——“牡丹花城”城市形象定位威胁分析 |
3.4 “牡丹花城”——洛阳城市形象推广分析 |
3.4.1 文化旅游:“牡丹花会” |
3.4.2 牡丹品牌:牡丹产业 |
3.5 “牡丹花城”——洛阳城市形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1 城市规划牡丹形象缺失 |
3.5.2 规模有待提高 |
3.5.3 牡丹文化旅游开发不足 |
3.5.4 牡丹产业结构不完善 |
第四章 “花为媒”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分析 |
4.1 城市形象传播理论:5W传播模式分析 |
4.1.1 传播主体 |
4.1.2 传播内容 |
4.1.3 传播媒介分析 |
4.1.4 受众分析 |
4.1.5 传播效果分析 |
4.2 基于旅游产业的传播策略分析 |
4.2.1 城市宣传口号与城市标识的确立 |
4.2.2 加强城市内部管理 |
4.2.3 扩大城市外部宣传 |
4.3 基于花卉产业的传播策略分析 |
4.3.1 加大科技投入 |
4.3.2 发展龙头企业 |
4.3.3 健全市场,促进流通 |
4.4 新媒体环境下的整合营销策略分析 |
4.4.1 名人效应 |
4.4.2 舆论热点 |
4.4.3 影视植入 |
4.4.4 口碑营销 |
4.4.5 危机公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花开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主旨报告[J]. 江泽慧. 中国花卉园艺, 2021(06)
- [2]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D]. 潘自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总结发展经验 探讨发展方向——中国花文化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鄢陵举办[J]. 旷野. 中国花卉园艺, 2018(19)
- [5]促进中国花文化事业创新发展——访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杨淑艳[J]. 华新. 中国花卉园艺, 2018(19)
- [6]荷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 王炎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一带一路”战略下地域特色花文化产业模式探究[A]. 夏璟旖. 东方设计学研究——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8]花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以洛阳牡丹为例[D]. 晁婕. 西北大学, 2017(02)
- [9]“授人以花,手有余香”——周武忠《中国花文化史》推介[J]. 徐雁. 艺术百家, 2016(04)
- [10]中国花文化史研究中的巨着——评周武忠教授《中国花文化史》[J]. 周新国. 园林,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