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和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珊,柳清[1](2021)在《氧化苦参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结直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对小鼠结直肠癌作用的相关微生物机制。方法将16只5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通过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小鼠原位结直肠肿瘤模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氧化苦参碱干预组,每组8只;其中氧化苦参碱干预组于造模第5周开始接受10 mg/kg氧化苦参碱溶液隔日腹腔注射,对照组接受等量0.9% NaCl注射液腹腔注射,至造模第81天实验结束。自开始造模,每3 d测量1次小鼠体质量。于处死前收集小鼠粪便,进行微生物及16S核糖体DNA(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结直肠肿瘤数,取肿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判断肿瘤分化程度,计算各分化级别肿瘤组织灶占总肿瘤组织灶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后期(造模第49天至第81天),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低于氧化苦参碱干预组[造模第81天体质量:(22.9±0.5)g比(24.0±0.5)g,t=2.187,P<0.05],实验结束时,氧化苦参碱干预组肠道肿瘤数少于对照组[(8.5±1.2)个比(12.0±1.2)个,t=2.824,P<0.05];氧化苦参碱干预组小鼠肠道高分化肿瘤灶占比高于对照组[(62.5±3.7)%比(25.0±2.6)%],Ki-67表达评分低于对照组[(3.2±1.0)分比(6.0±1.0)分,t=2.668,P<0.05]。在门水平,氧化苦参碱干预组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拟杆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P=0.037)。在属水平,氧化苦参碱干预组norankf<sub>桑科菌丰度高于对照组(P=0.001),拟杆菌属、臭气杆菌属、副细菌属、异波菌属丰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维持肠道菌群稳定,从而降低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延缓肿瘤进展。
刘春源[2](2021)在《五种苦参类生物碱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体外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男[3](2021)在《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峥蕊[4](2021)在《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是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材之一。山豆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哮喘、黄疸、过敏性皮炎等。此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山豆根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山豆根总生物碱制备的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山豆根注射剂),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癌的辅助性药物。然而,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关于山豆根毒性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其中,报道最多的是神经毒性,其临床表现称为山豆根中毒性脑病,长期使用可造成脑损害,尤其以青少年较多。因此,山豆根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中药山豆根为研究对象,以初步阐明山豆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对山豆根抗炎活性和神经毒性为目标,利用体外细胞毒和小鼠动物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生物碱部位、黄酮部位等)和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潜在的神经毒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以代表性的生物碱类和黄酮类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对不同产地山豆根药材的特征性指纹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山豆根的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别制备了山豆根的水提物和70%乙醇提取物,并通过小孔树脂(MCI)将70%乙醇提取物分为极性不同的4个组份(SDG-Fr.1-SDG-Fr.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不同组份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组份SDG-Fr.2(40%甲醇洗脱部位)为生物碱部位,组份SDG-Fr.4(1 00%甲醇洗脱部位)为黄酮部位。通过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的细胞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山豆根中的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此外,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体内抗炎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部位的抗炎活性较强,进一步确定了山豆根的主要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毒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进行了神经细胞毒性研究,发现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均具有神经细胞毒性。通过急性毒性动物模型实验,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毒性比较,发现其生物碱部位的毒性较强,进一步确认了山豆根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山豆根的指纹图谱与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定量指纹图谱研究新方法。通过考察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探索流动相的组成、色谱柱的类型、柱温、流速、检测波长、洗脱梯度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了山豆根的“定量指纹图谱法”。此外,对该方法的线性、定量限、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24 h内稳定。通过该定量指纹图谱法,对不同产地山豆根的指纹图谱和10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产地的山豆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使用SPSS软件对10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5批药材的相似度符合药典要求,为中药山豆根,有3批药材的相似度小于0.9,并非中药山豆根,同时说明了此方法可作为山豆根药材真伪鉴别法;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山豆根药材分为两类。本论文取得的实验数据可为山豆根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王珂欣[5](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孙一涵[6](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黄超[7](2021)在《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体肿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团癌细胞,而是嵌入于一个由浸润和驻留宿主细胞组成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微环境并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且是癌症进展的积极推动者,并且是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它通过恢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力,在多种晚期癌症中产生了持久甚至治愈的治疗效果。然而,仅有少部分的患者能从中获益。因而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阐明肿瘤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以发现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响应的标记物、新的微环境靶点和药物。在此,以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癌症——肺癌为例,通过整合高精度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和大规模转录组数据,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肺腺癌和肺鳞癌的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涵盖了1141个样本的39个细胞类型的丰度。借此,阐明了各细胞类型与肿瘤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了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和免疫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以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基础的肿瘤预后模型,最后通过整合系列药理学分析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药理学方法,明确了苦参靶向肿瘤微环境抑制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一、为了在高精度水平下解析肺癌肿瘤微环境与预后等临床特征以及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利用一个先进的贝叶斯模型以高精度的单细胞测序数据为先验信息,从1141个肺腺癌和肺鳞癌转录组数据中解析了39个细胞类型的丰度,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借此开展了系列分析,包括:1)关联了不同细胞类型与肺癌的临床特征;2)分析了MAGEA3疫苗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失败的原因以及PD-1/PD-L1通路阻断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细胞。结果表明,构建的肺癌肿瘤微环境图谱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的关于肺癌微环境的知识,还发现了系列新的细胞类型与肿瘤发展及治疗的关系。二、构建了一个以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基础的肿瘤预后模型(TMERS),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肺腺癌和肺鳞癌的预后,并且证明TMERS独立于经典的肿瘤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年龄、性别、吸烟行为、常见的基因突变)。该项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TMERS可作为一个肺癌预后预测的有效补充。三、最后,整合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系统生物学和药理学方法形成了一个新颖的系统药理学方法来发现增强PD-1/PD-L1阻断治疗的多靶点天然产物。以此明确了苦参中氧化苦参碱促进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浸润和协同PD-L1抑制剂抗癌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ADME参数评估,筛选了苦参潜在的活性成分的;2)预测潜在活性成分的靶点,明确了靶点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方面的潜在作用;3)基于靶点与肺腺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免疫表型关联,明确了氧化苦参碱增加肺腺癌CD8+T细胞浸润的潜在作用;4)动物实验验证氧化苦参碱可以增强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浸润协同PD-L1抑制剂抑制小鼠肺腺癌生长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来研究肿瘤微环境及其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肺癌肿瘤微环境图谱,为指导癌症疫苗治疗和免疫检查点疗法的有效性提供参考,并为预测肺癌预后和治疗药物提供重要资源。
张明发,沈雅琴[8](2021)在《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氧化苦参碱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自律性的作用,因此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氧化苦参碱对冠脉狭窄缺血、缺血再灌注以及异丙肾上腺素、阿霉素、感染和免疫引起的心肌损伤都有保护作用,并能阻滞心肌肥大和纤维化发生发展。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其抗氧化、抗炎和免疫抑制以及抑制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受体的表达,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即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I型TGF-β1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下游的JAK/STAT、MAPK/Smad2/3和Notch的信号通路的机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伤和抑制胶原合成,产生抑制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作用。
苏永霞[9](2021)在《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是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和抗风蚀等植物学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及保护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苦豆子最早记录在《新疆中草药手册》,具有清热燥湿和止痛杀虫的功效,可以治疗痢疾、顽癣和溃疡等病症。苦豆子药理作用广泛,在我国资源储量巨大,但是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促进苦豆子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本研究以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的苦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薄层色谱和GC-MS联用技术确定苦豆子种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采用国家标准法检测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明确其营养价值;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明确苦豆子种子毒性大小,并进行毒性分级;最后经小鼠在体试验,检测苦豆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苦豆子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通过植物化学系统预试,初步确定苦豆子种子中含有甾体或三萜类、挥发油和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生物碱、醌类、黄酮类、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等物质。采用环己烷静置法提取苦豆子豆籽油,随后进行薄层色谱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薄层色谱检测出现5个棕色斑点,GC-MS法检测出60种化合物,与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已知化合物50种,主要包含萜类化合物、烷类、醛类、有机酸和酯类、γ-生育酚、维生素E、甾体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物质。采用95%乙醇热回流和有机溶剂系统萃取,对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进行提取和分离,薄层色谱检测显示,碱性二氯甲烷部分出现3个橘色斑点、碱性正丁醇部分出现2个橘色斑点;随后将碱性二氯甲烷部分进行GC-MS检测,检测出金雀花碱、N-甲基金雀花碱、羽扇豆碱、槐定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等几种主要的生物碱。2.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法对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干物质含量分别是25.29%、4.46%、20.22%、2.47%和92.76%;矿物质元素中钙、磷、钾、镁、铁、锰、锌、铜、铬和硒的含量依次为2587.50 mg/kg、2353.50 mg/kg、7002.25 mg/kg、1416.00mg/kg、110.67 mg/kg、25.04 mg/kg、27.48 mg/kg、5.80 mg/kg、0.89 mg/kg和0.05 mg/kg;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17.67%,必需氨基酸9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以上结果显示,苦豆子种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3.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参考毒理学试验方法与技术以及LD50计算原则,检测苦豆子种子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苦豆子种子醇浸膏和生物碱分别染毒后,高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而低剂量组小鼠部分出现神经症状,但停止染毒后存活小鼠愈后良好。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出小鼠单次灌胃苦豆子种子醇浸膏LD50为1406.05 mg/kg,95%可信限为1221.80~1621.81 mg/kg;苦豆子种子生物碱LD50为416.87 mg/kg,95%可信限为346.74~501.19 mg/kg。4.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作用研究:探讨苦豆子生物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组(60 mg/kg、30mg/kg和15 mg/kg)。小鼠自由饮用4%DSS溶液7 d造成UC模型,在造模同时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采用DSS造模之后,小鼠体质量减轻,肛门出血以及结肠充血水肿严重,表示结肠炎造模成功;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和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因此,苦豆子生物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较好。以上试验说明苦豆子种子化学物质种类丰富,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苦豆子在农业和医用方面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刘学楠[10](2021)在《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产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目前,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肠道疾病。文献记载苦豆子有毒,但其毒性大小及其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机制研究。为苦豆子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与高效液相色色谱(HPLC)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苦豆子水煎煮提取物、水超声、醇超声以及乙醇回流提取物共有化学成分102种,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但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在四种提取物中均共占70%左右,其中黄酮类成分34种,主要有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3’,4’,7-三羟基黄酮、粘毛黄芩素I、异山柰素和柚皮素等。生物碱成分13种,其中胆碱、盐酸胡芦巴碱、N-甲基野靛碱、水苏碱、野靛碱和槐胺碱含量各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中比例较高。HPLC靶向检测显示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绝对含量高达1%左右。2.通过水煎煮(WD)、水超声(WU)、乙醇超声(EU)以及乙醇回流(ER)四种提取物进行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其LD50分别为18.536g/kg、19.957g/kg、24.994g/kg和38.397g/kg。3.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分别设置1/4、1/8、1/16 LD50剂量对ER提取物进行30天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大鼠的临床症状观察,并进行血液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筛选毒性剂量与毒性靶器官。结果显示:给药组雌雄大鼠生长发育速度迟缓。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无明显变化。高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胆固醇和白蛋白水平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高中剂量组发生肝静脉充血及肝细胞颗粒变性坏死,肾静脉充血,肾小管肿胀、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4.采用ER提取物亚急性毒性结果,选取1/8LD50剂量对WD、WU、EU以及ER四种提取物进行肝毒性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超微形态学变化,判断病理损伤情况。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的肝毒性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谷草转氨酶在四种提取物给药后雄性给药组中均显着升高,谷丙转氨酶在雌性给药组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学发现给药后四种提取物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不同程度肿胀,自噬现象。肝组织中MDA在各给药组中显着性升高,SOD抗氧化物酶呈现降低趋势。Nrf2/HO-1氧化应激通路中相关蛋白检测发现Nrf2、HO-1和SOD1在雌、雄大鼠肝脏中表达显着降低,而SOD2在雌性大鼠中明显升高。综上,苦豆子水煎煮、水超声、醇超声和醇回流四种提取物成分共102种,主要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苦豆子四种提取物均可造成肝肾损伤,毒性大小为醇回流>醇超声>水超声>水煎煮,毒性表现尤其以肝毒性最为明显,其肝毒性与调控Nrf2/HO-1通路中相关蛋白造成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二、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和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和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中药山豆根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山豆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2 山豆根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3 山豆根毒性研究进展 |
1.2.4 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2 山豆根毒效物质基础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
2.3.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的表征 |
2.3.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
2.3.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
2.4.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指纹图谱 |
2.4.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
2.4.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
3 山豆根定量指纹图谱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3.4 方法学考察 |
3.3.5 山豆根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3.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4.3 供试品溶液以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4.4 方法学考察 |
3.4.5 山豆根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
3.4.7 聚类分析 |
4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肝癌研究现状 |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
2.2 肝癌的治疗 |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2.4 结语 |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
3.4 结语 |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4.4 结语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
1.3.3 克隆形成实验 |
1.3.4 细胞粘附实验 |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
1.3.8 数据处理 |
1.4 实验结果 |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
1.5 讨论与小结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2.3.2 样本收集 |
2.3.3 病理组织分析 |
2.3.4 血清生化测试 |
2.3.5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
2.3.3 统计分析 |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
2.3.7 传播模型计算 |
2.3.8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
1.3.2 靶点收集 |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
1.3.4 通路预测 |
1.4 实验结果 |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
1.5 讨论与小结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Western Blot实验 |
2.3.2 免疫荧光测定 |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2.3.5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
3.3.3 数据处理 |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
3.3.5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核磁图谱分析 |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工作总结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6)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与异质性 |
1.2 肿瘤微环境的解析方法 |
1.2.1 通过原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肿瘤微环境 |
1.2.2 利用细胞计数仪分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 |
1.2.3 基于基因表达谱估算肿瘤微环境的组成 |
1.3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与肺癌肿瘤微环境解析 |
1.3.1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 |
1.3.2 肺癌肿瘤微环境解析 |
1.4 肿瘤微环境的多通路调控与中药调控 |
1.4.1 多通路调控抗肿瘤免疫力 |
1.4.2 中药治疗与抗肿瘤免疫力 |
1.4.3 系统药理学发现激活抗肿瘤免疫力的中药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整合单细胞转录组解析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非小细胞肺癌scRNA数据收集以及细胞类型鉴定 |
2.2.2 TCGA肺腺癌和肺鳞癌转录组数据以及临床特征收集 |
2.2.3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的NSCLC肿瘤微环境细胞丰度分析 |
2.2.4 多因素组合分型生存分析 |
2.2.5 基于肿瘤微环境组成的肺腺癌和肺鳞癌的分型 |
2.2.6 统计分析 |
2.2.7 基于受体—配体关系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
2.2.8 细胞丰度离散程度评估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构建 |
2.3.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概述及准确性评估 |
2.3.3 探索非小细胞肺癌基质细胞的丰度异质性以及分布特征 |
2.3.4 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丰度与临床特征的关联 |
2.3.5 预测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
2.3.6 推断潜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 |
2.3.7 肺癌存在着复杂的、异质的细胞间通讯 |
2.3.8 .基于肿瘤微环境组成的非小细胞细胞肺癌分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的肺癌生存期预测 |
3.1 引言 |
3.2 方法与材料 |
3.2.1 TCGA肺腺癌和肺鳞癌细胞图谱解析 |
3.2.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肺腺癌和肺鳞癌多元线性Cox回归模型构建 |
3.3.2.基于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模型对肺腺癌和肺鳞癌生存期的预测 |
3.3.3.基于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独立于多种临床特征 |
3.3.4.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在不同临床特征下对生存期的预测作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药理学:PD-1/PDL1 阻断组合治疗的新策略 |
4.1 引言 |
4.2 方法和材料 |
4.2.1 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细胞图谱 |
4.2.3 利用网络扩散方法发现与肿瘤微环境表型相关的靶通路 |
4.2.4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中基因表达的细胞特异性 |
4.2.5 药代动力学评价 |
4.2.6 靶点预测 |
4.2.7 网络图构建 |
4.2.8 RNA测序 |
4.2.9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4.2.10 样品制备 |
4.2.11 细胞培养 |
4.2.12 小鼠肿瘤模型 |
4.2.13 免疫荧光 |
4.2.14 肿瘤组织处理 |
4.2.15 流式细胞术检测 |
4.2.16 实时定量PCR |
4.2.1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的PD-1/PD-L1 抑制剂耐药机制解析 |
4.3.2 苦参中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及其作用靶点 |
4.3.3 氧化苦参碱的靶点与肺腺癌生存预后以及CD8~+T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
4.3.4 跨尺度的多细胞通路分析揭示氧化苦参碱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机制 |
4.3.5 氧化苦参碱抑制肿瘤生长并促进肿瘤微环境中CD8~+T 细胞的浸润 |
4.3.6 氧化苦参碱增敏抗PD-L1 阻断疗效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心肌缺血性损伤 |
1.1 抗冠脉狭窄缺血性心肌损伤 |
1.2 抗缺血再灌注性心肌损伤 |
1.3 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损伤 |
2 抗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诱导的心肌损伤 |
3 抗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 |
3.1 抗病毒性心肌炎 |
3.2 抗感染性休克引起的心肌损伤 |
4 抗免疫性心肌损伤 |
5 抗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5.1 下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对抗TGF-β1的心肌损伤作用 |
5.2 抗醛固酮的心肌损伤作用 |
6 结语 |
(9)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苦豆子资源分布、药理活性、毒性及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1 苦豆子在我国的资源分布 |
1.2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1.2.3 挥发油化合物 |
1.2.4 氨基酸类 |
1.2.5 其他成分 |
1.3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
1.3.1 传统溶剂提取 |
1.3.2 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 |
1.3.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
1.3.4 离子交换法 |
1.3.5 大孔树脂吸附法 |
1.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 |
1.4.1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1.4.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1.4.3 抗肿瘤作用 |
1.4.4 抑菌和抗炎作用 |
1.4.5 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
1.5 苦豆子生物碱的毒性作用研究 |
1.6 苦豆子在农业及医药方面的应用 |
1.6.1 抑菌和杀虫作用 |
1.6.2 植物源农药 |
1.6.3 绿肥植物 |
1.6.4 饲用 |
1.6.5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
2.2.2 苦豆子豆籽油的提取 |
2.2.3 苦豆子种子浸膏和生物碱的提取 |
2.2.4 薄层色谱分析 |
2.2.5 GC-MS检测 |
2.3 试验结果 |
2.3.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 |
2.3.2 苦豆子豆籽油与浸膏的提取结果 |
2.3.3 苦豆子豆籽油和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
2.3.4 苦豆子豆籽油GC-MS检测结果 |
2.3.5 苦豆子种子碱性二氯甲烷部分GC-MS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3.2.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方法 |
3.2.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3.2.5 试验数据处理 |
3.3 试验结果 |
3.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3.3.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果 |
3.3.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样品 |
4.1.2 实验动物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数据处理 |
4.4 试验结果 |
4.4.1 苦豆子种子醇浸膏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4.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药品 |
5.1.2 实验动物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
5.2.2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 |
5.2.3 小鼠结肠长度变化测定 |
5.2.4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
5.2.5 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 |
5.2.6 试验数据处理 |
5.3 试验结果 |
5.3.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造模结果 |
5.3.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体质量和DAI的影响 |
5.3.3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
5.3.4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黏膜损伤治疗情况 |
5.3.5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药肝毒性研究综述 |
1.1 中药肝毒性概述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网络药理研究 |
2 苦豆子研究综述 |
2.1 苦豆子成分研究 |
2.2 苦豆子提取物的作用 |
2.3 苦豆子毒性 |
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成分测定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样品信息 |
2 方法 |
2.1 基于UPLC-Q/TOF-MS的成分分析 |
3 结果 |
3.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成分测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生物碱HPLC检测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2.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制备 |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3 结果 |
3.1 HPLC方法学考察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材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3 结果 |
3.1 预试验结果 |
3.2 正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苦豆子乙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毒性部位筛选试验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样品制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分组及剂量 |
1.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6 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体重、采食量、饮水量的影响 |
2.2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
2.4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肝毒性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材与试剂 |
2 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剂量选择与动物分组 |
2.3 临床症状观察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 血清生化指标与肝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2.6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2.7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2.8 免疫组化检测 |
2.9 统计方法与相关性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观察 |
3.2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脏器系数变化 |
3.3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AST、ALT指标的影响 |
3.4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6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3.7 化学成分与SOD含量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四、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和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J]. 高珊,柳清.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1(09)
- [2]五种苦参类生物碱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体外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 刘春源. 贵州医科大学, 2021
- [3]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黄峥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6]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D]. 黄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1(05)
- [9]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D]. 苏永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D]. 刘学楠.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