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论文文献综述)
谢凤瑜[1](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实现信息的互通,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具备审美体验的能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理应培养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具体感知能力,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习者对阅读文本的审美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阅读文本的深层含义,以达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在语言学中,语境理论作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意义非凡。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在交流时所在的环境,语言文字的组合运用构成语境,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组合,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构成了语境。语境具有动态化意义,在某种相对的语言环境中,语境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语境具有广泛性,语用学中任何研究语言的内容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语境按类型划分主要有认知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近年来,由于语境教学法的发展,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发挥效用。因此,了解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对语境分析的具体表现,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析,分析其中语文阅读教学与语境的联系,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阐释了阅读理解教学中的语境分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教师对语境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语境分析课堂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语境的分析缺乏深度、教师对学生语境的掌握反馈不足。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语境理论了解到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深入语境分析,及时反馈学生语境掌握内容,从而有效指导教师阅读理解教学,促进学习者对语境的认知,提升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李丹阳[2](2020)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伴随“全民阅读”的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落实《普通义务课程标准》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妥善破解的新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方式,还未形成科学的实践模式与课程理论体系。因此还需大量的教师和专家参与其中,共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上述现状,笔者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展开研究。为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真实情况,本研究调查具有一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的山东省德州市F小学,以中高年级的学生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该校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进行调查。笔者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阅读课型缺乏多样性,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模式化和感知印证化严重,过程监督不足,阅读氛围不浓厚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文本内容单一且量少质次,阅读方式浅显化。分析成因为:学校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保障和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思考和综合素养;学生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且认知发展局限。笔者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的思考,发现开发整本书阅读课程可以解决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全阅读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从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
孙世梅[3](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杨怡[4](2020)在《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学习不可绕开的一环,同时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后期识字、阅读等方面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一线教师付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生在学习拼音过程中依然显露不少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对拼音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当前,全面推广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教材编写充分凸显了情境化、童趣性、生活化的色彩,为情境化的拼音教学提供了凭借。本研究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综合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展开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探索,结合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将其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重点提出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针对一部分汉语拼音现状问题取得实质性改善,发挥一定的效用。文章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综述相关研究,其次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聚焦研究问题,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论述相关指导理论,并探讨将情境化教学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在研究初期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现状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经前期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现状调查中获知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别概述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并确定理论依据,最后分别从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学习理论、教师教学、教材特点等几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在拼音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拼音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主,调查方法涉及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形式。通过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教材认识、教法使用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获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真实的学习兴趣与倾向。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整合资料得出调查结论,为接下来的策略构建做好铺垫。第三章提出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力避提出的教学策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前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基础和一线实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教学实施策略具体分别从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第四章选取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教学问题,以此总结反思,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作出回答,重申核心观点,并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逐步完善。情境化拼音教学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切中儿童的基本学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工作证明得出,情境化拼音教学能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效果显着,具有推广的价值。
王建峰[5](2010)在《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文中研究说明文本解读是语文文本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理阐释等方法,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发现了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梳理1949年以来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状况,归纳出建国后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形态,分析出三种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出现的偏差,总结出三种形态共同的教育影响是学生自我的扭曲。通过对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现凸显学生自我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为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提供历史和比较的佐证。然后通过对内部机理的分析,确证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最后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从研究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概念约定、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等方面来介绍论文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疏离自我:1949年后语文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本章主要对语文文本解读进行历史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实然语文文本解读的状况进行历史的梳理,将其归纳为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和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三种形态,并对每种形态的解读从目的、内容、方法和解读影响这几个维度展开分析阐述。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在解读目的上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在解读内容上以挖掘主题思想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以社会学、文章学文本解读法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这种解读将学生塑造为一种丧失了自我个性的“社会人”;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在解读目的上以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为指向,在解读内容上以解析文本形式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以文章学、语义学文本解读法和师导生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解读将学生训练为一种自我异化的“工具人”;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虽然在解读目的上指向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但由于在解读内容上主要以让学生过度阐发文本人文内涵为中心,在解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本解读法和学生讨论发言为主的教学法,实际上却让学生成为一种自我平庸化的“浮躁人”。总之,建国以来的语文文本解读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学生自我的健全发展。尽管这三种形态的解读特征各异,给学生的自我发展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但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学生自我与文本的深层意蕴疏离开来,这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学生自我扭曲的共同原因。第三章,凸显自我: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的必然镜鉴。本章主要对古今中外的语文文本解读理论与实践展开比较研究。尽管我国古代的语文文本解读在某些方面有着尊经、信师、本义等特点,但大量丰富的着述资料表明它同时也有着重视学生自我的主体性能动参与的优良传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非常强调学生在解读过程中的“自得”与“内悟”。主要体现在以下读书理论和方法中:庄子、王弼的“得意忘言”解读法;孟子的“深造自得”与“以意逆志”解读法;朱熹的“唤醒体验—浃洽兴起”解读法。另外,以“悟”为核心的禅宗拈花指月式的解读方式,宋代的读书“心解”传统和我国古代读书和教学最常用的诵读法等也都是很好的体现。我国近代的语文文本解读主要在“五四”时期凸显了学生自我,胡适、叶圣陶、孟宪承、朱经农、王森然等人的相关着述,以及当时的几个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让学生自己自由解读、重视学生自我在解读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而三、四十年代叶圣陶、许寿裳、傅彬然等人则指出了如何让学生自我参与到文本解读之中。无独有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母语文本解读也都凸显了学生自我。其中,美国的母语文本解读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自我发展;日本的母语文本解读则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在其中的自主与独立;而英、法、德等国家的母语文本解读则大都强调了学生自我的能动参与和自我思考。古今中外大量的语文文本解读理论和实践表明,凸显学生自我是语文文本解读实现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第四章,教育自我:哲学解释学视角下语文文本解读的本然机理。本章主要立足于哲学解释学对语文文本解读展开原理研究。语文文本解读之所以凸显学生自我,是因为它要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必须遵循文本解读的内在规律依靠学生自我的自主能动的参与。哲学解释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现象的比较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学理的依据和支撑。从这一理论视角去审视语文文本解读活动,我们发现本然的语文文本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在其中教育自我的过程:体验与反思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视域融合与解释循环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理解的应用让学生在语文文本解读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可以说,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语文文本解读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性格。第五章,自我教育:语文文本解读的应然追求。本章主要对语文文本解读展开应用研究。虽然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语文文本解读具有一种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性格,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兴趣等“前理解”的限制,这种自我教育在实然语文文本解读中并不会自然发生,它需要教师在遵循上述规律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合理恰当的引导。为此,本论文提出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应该采取如下做法:在解读目的上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指向;在解读内容上以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中心;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在解读教学方法上以对话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对话中,教师可作出如下努力:精心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在解读中的体验与反思;激活学生“前见”,促进学生与文本间深度视域融合的发生;引导学生在解读中不断地返回自身,实现理解的应用。
吕莉欣[6](2020)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整本书的要求,一些学校和优秀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积极尝试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因整本书的文本容量与学时有限等诸多矛盾关系,学校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本文将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阶段为研究切口,在深入调查现状及剖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探究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对策。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加以评议,提出研究不足之处。为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笔者通过问卷访谈、内容分析法等多种途径了解当前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出现浅阅读且不关注学情,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和制订教学内容存在偏差;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意识淡薄,教学指导频率不高,教学组织零散、不成系统;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片面,主体单一。以上问题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落地效果不甚良好。面对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现实困境,论文最后结合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分别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教学评价阶段三个维度对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应立足学生学情,兼顾经典性和多样性,同时实现与语文教材的关联;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立足育人培养点,关注文体特征,关注文本主题以及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观”意识,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规划性;其次,教师要立足年段特征,阅读目的和阅读步骤来明确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提升指导阅读方法的意识;再次,本文系统规划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教师应从导入、推进和交流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最后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应转变评价观念,丰富评价形式,多元展示整本书阅读成果;健全评价主体,构建整本书阅读共同体。本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准备、实施以及评价过程,提高整本书阅读教育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卢雯[7](2017)在《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阶思维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生是终身学习者,他们往往在面对全新的事物与情况时能够调动自身的深度思维,对其展开深入分析,进而通过批判与创造解决问题。故此,基于高阶思维的教学需要展开重心转换与内容再构的变革。而教科书当中的练习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与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承担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任务,因为问题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内在思考的结果,练习系统中良好的问题设置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之功用。同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相关理论关照练习系统的设计,亦是破解当今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是克服训练行为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有效工具。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发展的角度对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编制进行审视时,笔者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关照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教科书练习系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如何?还有哪些可待改进的空间?从哪些方面去优化练习系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水平? 一线教师又该如何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相关理论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这些问题既是理论必须澄清的问题,也是实践亟需解决的。故此,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起点;其次,通过调查法确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观照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优势与意义:破解当今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撬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力杠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科学路径。再次,通过内容分析法与德尔菲专家法对练习系统的认知层次与知识类型展开了调查与统计,探讨其在认知水平与知识类型方面的水平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对现存问题与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重点探索了练习系统的改造之路,并于第五章结合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检测练习改造策略的有效性。经研究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练习系统在认知水平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练习系统操作性稍显不足;2.重浅层轻高阶的思维水平;3.重执行轻实施的语言文字运用;4.重赏析轻评鉴的评价错位。在知识类型上存在两方面问题:1.程序性知识稍显不足;2.策略性知识尤为缺失。针对现存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与帮助教师进行练习改造的策略。强调从多角度转变理念与现实的拘囿,多维度改善教科书练习系统,多层面启示教师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随后,结合第四章给出的建议与策略,笔者尝试与一线教师合作,分别从“尊重层级,按规律设问”、“转换角色,巧设语用训练点”、“分析探讨,深抓文本内涵”、“对读鉴赏,培养批判性思维”这四个方面对课后练习进行改造,并在教学中将其作为课堂提问加以施行。结合师生课堂对话与课后访谈,笔者发现在高阶思维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开启心智、发展思维,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8](2016)在《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文中指出汉语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对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学习汉语要识字,只有识字过关才能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汉语教学的成败。由于汉字的特点,在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推进,很多地区实施了在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条件、生活条件、教学条件、语言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维吾尔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其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汉语识字学习困难方面与同龄的汉族小学生相比差异较大,他们识字学习更困难。怎么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地,更有效地学好汉语,胜任目前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民族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问题。因此,描述维吾尔族小学生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习困难、偏误,分析导致这些偏误的各种因素,探讨提高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教学的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等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维吾尔族小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同时研究成果也会丰富双语教学理论的内容。本文以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汉语文的语文学、语言教学规律等理论为指导,选择乌鲁木齐市第19小学四年级2个班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了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描述了双语教学模式背景下,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导致小学生识字困难的原因,笔者运用所学理论,设计了针对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难点的课堂教学教案,并辅助教学实践,在研究和笔者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维吾尔族小学生汉语识字学习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维吾尔族小学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胡蝶[9](2020)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研究》文中提出教学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不是每次的课堂教学导入都是有效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小学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11课标”的要求和不同教学板块的重难点,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的实质内容出发展开论述。首先,从总体上概述了对有效教学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认知,并在有效教学和课堂导入的基础上定义了有效教学导入的概念,提出了有效教学导入的特征,分析了合格和优质的有效教学导入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究,对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过程中的设计思路、策略选择和目标指向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结合以上对有效教学导入的建议具体应用在小学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教学板块:拼音教学、写作教学和古典诗词教学上,提出有效教学导入在这三个不同教学板块的设计依据、策略选择和效果评价。
莫彦美[10](2020)在《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获取语言文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提升自身知识储存的有效途径。现在国际社会特别重视培养人的阅读素养,它是个人终身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现推行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多个阅读策略教学单元,其中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为预测策略单元。这说明预测策略对阅读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由于统编本教材使用不久,教学经验不足,预测策略教学成为教师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提升阅读素养为目标导向,探索提高预测策略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本研究首先从多个角度总结阅读素养和预测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定义作出了解释,以及将心理语言学作为二者的理论基础,得出阅读素养提升是预测策略教学的导向,预测策略教学是阅读素养提升的手段之一。然后采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小学语文预测策略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在预测策略教学课堂中学生虽然体现出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同时存在学习参与度不高、预测缺乏依据、思考角度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教师方面则存在“不知道要教、不愿教和不懂教”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指导和扩展运用五个方面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途径:树立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教学理念;确立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切的预测教学篇目;引导学生整体系统地学习预测策略的方法;重视预测策略的迁移扩展,将学练用落实到位。最后,设计三个不同学段的典型课例,对措施途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增加可行性。
二、略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阅读理解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1.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
1.1.3 语境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研究 |
1.3.2 小学语文教学与语境的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语境 |
1.4.2 语境分析 |
1.4.3 阅读教学 |
1.4.4 阅读理解 |
1.5 理论基础——语境 |
1.5.1 语境的发展 |
1.5.2 语境概念 |
1.5.3 语境的构成因素 |
1.5.4 语境的功能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思路 |
1.6.4 研究对象 |
1.6.5 阅读理解中语境分析的文本 |
1.6.6 访谈设计 |
2 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的案例调查 |
2.1 教师语境分析的目标确立 |
2.1.1 课标要求——语言文字运用 |
2.1.2 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因素——语境 |
2.2 教师语境分析的案例呈现 |
2.2.1 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造认知语境 |
2.2.2 根据阅读文本前后联系,运用上下文语境 |
2.2.3 创设实际场景,应用情景语境 |
2.2.4 再现历史背景,使用社会文化语境 |
2.3 学生对语境分析的认识 |
2.3.1 学生对语境分析的理解 |
2.3.2 学生对语境分析的掌握 |
2.4 调查结论 |
2.4.1 语言文字是构成语境分析的重要单位 |
2.4.2 语境分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2.4.3 语境分析表现在不同的教学版块 |
3 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教师对语境的理解存在偏差 |
3.1.2 教师语境分析中课堂提问方式不恰当 |
3.1.3 教师语境的分析表层化 |
3.1.4 教师对学生语境的掌握反馈不足 |
3.2 原因分析 |
3.2.1 教师语境理论知识的缺乏 |
3.2.2 教师提问不具有代表性 |
3.2.3 教师经验教学的影响 |
3.2.4 教师日常事务的繁琐化 |
4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的策略 |
4.1 语境理论与课标的跨学科操作 |
4.1.1 结合语境理论,加强课标研读 |
4.1.2 扩展语境理论,创新阅读理解教学 |
4.2 阅读理解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
4.2.1 分层提问 |
4.2.2 启发式提问 |
4.3 语境理论在教学流程中的深入建构 |
4.3.1 导入策略 |
4.3.2 读出策略 |
4.3.3 讨论策略 |
4.4 平衡教学工作,丰富教师评语 |
4.4.1 丰富课堂评语内容 |
4.4.2 提升课后评语质量 |
5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教师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访谈提纲 |
附录 2 学生语境认知访谈提纲 |
致谢 |
(2)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全景扫描 |
一、起源概说 |
二、理念支撑—“全阅读理念” |
三、条件创设 |
四、实施模式 |
五、项目开发—“阅读生活化”项目 |
六、评价机制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样态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融合 |
三、教学实施的环节与路径 |
四、教学指导的概况与内容 |
五、教学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
六、教学评价的体系与构成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反馈 |
一、阅读动机与阅读习惯 |
二、阅读课类型的偏爱趋向 |
三、学生的阅读改观 |
四、阅读困境与教学建议 |
第三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 |
二、阅读课缺乏多样性与系统化 |
三、学校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 |
第二节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 |
二、教学实施呈现模式化与感知-印证化 |
三、教学实施过程监督指导不足 |
四、阅读环境氛围不浓厚 |
五、教学实施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
一、阅读目的“功利化” |
二、阅读文本内容单一化且量少质次 |
三、阅读方式浅显化 |
第四章 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原因 |
一、缺乏教学实施保障 |
二、缺乏系统的阅读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教师原因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缺乏系统思考:价值定位的迷失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综合素养匮乏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复杂且富有挑战性 |
第三节 学生原因 |
一、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 |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
三、“形式阅读”倾向严重 |
第五章 教学建议:完善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 |
一、明确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 |
二、组织整本书阅读课程经验 |
三、创新整本书阅读课型,完善课程体系 |
四、优化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 |
五、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4)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指导理论与必要性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情境 |
二、情境图 |
三、情境化拼音教学 |
第二节 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 |
一、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
二、情境化教学的类型 |
三、情境化教学的原则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注重联系旧知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强调知识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 |
三、重视知情统一的人本主义理论 |
四、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
第四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必要性 |
一、新课标理念的倡导 |
二、拼音知识客观要求 |
三、儿童认知心理诉求 |
四、学习受情境的制约 |
五、教材编写特点启示 |
六、教师适应课改需求 |
第二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家长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论 |
第三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拼音教学任务 |
一、遵循课标教学定位,实现合理教学 |
二、落实课标实施建议,实现科学教学 |
三、注重教学情境整合,实现有效教学 |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趣味教学 |
第二节 完善拼音教学内容 |
一、拼音与识字圆融:利用汉字帮助学生掌握拼音 |
二、知识与能力兼顾: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
三、方法与训练结合:方法的习得需要立足于训练 |
四、认知与情感统一: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 |
第三节 优化情境创设方法 |
一、依托教材情境图,助力汉语拼音教学 |
二、引入游戏化情境,促进学生玩中巩固 |
三、借助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
四、采取歌诀化形式,加强音与形的联结 |
五、巧用形象化手段,突破拼音认知障碍 |
第四节 聚焦教学改进策略 |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情境 |
二、关照儿童本位,实现以人为本 |
三、综合教学方法,呈现浓厚情趣 |
四、加强理论培训,注重教材研究 |
五、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推广力度 |
第四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展示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课堂实践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三节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 |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文本与语文文本 |
二、解读与语文文本解读 |
三、自我与自我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二章 疏离自我:1949年后语文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 |
第一节 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 |
二、解读内容:以挖掘主题思想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社会学、文章学与讲授法联姻 |
四、解读影响:"社会人"的塑造——学生自我的丧失 |
第二节 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为指向 |
二、解读内容:以解析文本形式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文章学、语义学与师导生练结合 |
四、解读影响:"工具人"的训练——学生自我的异化 |
第三节 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
一、解读目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个性为鹄的 |
二、解读内容:以阐发文本人文内涵为中心 |
三、解读方法:接受美学、解构主义与学生讨论发言结合 |
四、解读影响:"浮躁人"的形成——学生自我的平庸化 |
第三章 凸显自我:古今中外语文文本解读的必然镜鉴 |
第一节 传统之鉴:中国古代和近代语文文本解读对学生自读内悟的强调 |
一、古代:自得与心悟 |
二、近代:自由与主动 |
第二节 他山之石:国外母语文本解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
一、美国:个体差异与自我发展 |
二、日本:自主与独立 |
三、英、法、德等国:能动参与和自我思考 |
第四章 教育自我:哲学解释学视角下语文文本解读的本然机理 |
第一节 体验、反思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 |
一、学生认识自我的本能需求及其迂回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反观自我的中介 |
三、体验、反思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二节 视域融合、解释循环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
一、学生提升自我的内在要求及其凭借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凭借 |
三、视域融合、解释循环是学生超越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三节 理解的应用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
一、学生实现自我的潜在欲求及其实践性 |
二、语文文本是学生造就、实现自我的脚手架 |
三、理解的应用是学生实现自我的内在机制 |
第五章 自我教育:语文文本解读的应然追求 |
第一节 解读目的:以学生自我发展为鹄的 |
第二节 解读内容:以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中心 |
第三节 解读方法:哲学解释学解读法与师生对话结合 |
一、精心设问"激疑",开启体验反思 |
二、激活学生"前见",促进视域融合 |
三、引生返回自身,实现理解的应用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读整本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满足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需求 |
1.1.3 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需要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整本书阅读 |
2.1.2 整本书阅读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话理论 |
2.2.2 接受理论 |
第3章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相关研究 |
3.1.1 问卷调查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1.3 调查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
3.2 访谈内容相关研究 |
3.2.1 访谈提纲设计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内容结果分析 |
3.3 内容分析法相关研究 |
3.3.1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设计 |
3.3.2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对象 |
3.3.3 内容分析法结果分析 |
第4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整本书阅读教学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存在浅阅读,对学情分析有所欠缺 |
4.1.2 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
4.2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开展频率低,任务形式化 |
4.2.2 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意识淡薄 |
4.2.3 教学组织零散、不成系统 |
4.3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 |
4.3.1 评价方式片面 |
4.3.2 评价主体单一 |
第5章 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
5.1 整本书阅读教学准备阶段 |
5.1.1 兼顾学生和文本,提升阅读书目的合理性 |
5.1.2 优化教学目标,突出阅读内容的整体性 |
5.2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阶段 |
5.2.1 立足课程观,确保共读时间的规划性 |
5.2.2 确定应教之法,发挥阅读策略的有效性 |
5.2.3 组织阶段活动,落实学生阅读的过程性 |
5.3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阶段 |
5.3.1 丰富评价方式,多元展示整本书阅读成果 |
5.3.2 健全评价主体,构建整本书阅读共同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问卷 |
附录 B 教师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7)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教育目标分类学走进练习系统的编写视野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益尝试 |
(二)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迫切需求 |
(三) 导师建议与个人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一) 教育目标分类学 |
(二) 教科书 |
(三) 练习系统 |
四、文献综述 |
(一) 基于国内研究的反思 |
(二)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教科书练习系统的观照: 基于教师的调查与求证 |
一、练习系统中高阶思维的迷失与困顿 |
(一) 练习系统中层次渐进性稍显不足 |
(二) 教师对“高阶思维”的相关理论了解甚少 |
(三) “练习应该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这一理念得到高度认同 |
(四) 练习系统编制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上效果不佳 |
(五) 练习系统的思维水平制约着教师们对练习的使用率 |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对练习系统的观照: 契合与重建 |
(一) 破解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 |
(二) 撬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力杠杆 |
(三) 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科学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一、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构成 |
二、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分析维度 |
(一) 维度一: 认知过程 |
(二) 维度二: 知识类型 |
三、教科书练习分析框架 |
(一) 练习分析的二维框架 |
(二) 练习归类的标准建构及示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审查与分析 |
一、认知过程维度分布情况的概述及分析 |
二、知识维度分布情况的概述及分析 |
三、小学各年段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分析结果 |
(一) 调查结果呈现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练习系统所呈现的认知水平变化趋势讨论 |
(二) 练习系统认知过程维度的问题审思 |
(三) 练习系统知识类型维度的问题透视 |
(四) 基于分析结果的教师访谈 |
(五) 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可待改善的方向与改造策略 |
一、多角度转变理念与现实的拘囿 |
(一) 重塑学科价值与对“基础”的理解 |
(二) 优化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 |
二、多维度改善教科书练习系统 |
(一) 适当增强练习系统的操作性 |
(二) 适当增加高阶思维水平的题目 |
(三) 丰富知识类型 |
三、多层面启示教师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 |
(一) 尝试设计高阶思维水平的练习 |
(二) 关注提问方式,明晰行为动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练习设计与案例研讨 |
一、背景陈述 |
(一) 教师的选取 |
(二) 研究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一) 尊重层级,按规律设问 |
(二) 转换角色,巧设语用训练点 |
(三) 分析探讨,深抓文本内涵 |
(四) 对读鉴赏,培养批判性思维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 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共识 |
(二) 亟需重塑学科价值与对“基础”理解 |
(三) 确立了较为科学的练习系统的分类标准 |
(四) 练习系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
(五) 对练习进行合理改造可以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二、研究反思 |
(一) 研究视阀的有限性 |
(二) 改造策略有待完善 |
(三) 实践部分有待加强 |
附录 |
附录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认同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教师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8)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维吾尔族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识字教学法的现状 |
一、 关于汉字 |
二、 识字的类型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一、 识字教学法现状 |
一、 识字教学现状 |
第二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汉字本身的原因 |
一、 汉字与民族语之间的差异 |
二、 脱离实际语言环境 |
第二节 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
一、 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法 |
二、 识字教学法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 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 |
二、 教师不重视低年级识字教学 |
三、 盲目追求识字数量与速度,忽视识字质量 |
四、 识字教学的技术手段落后 |
五、 课堂练习不充分 |
第四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 学生缺乏识字兴趣 |
二、 学生识字效率低 |
三、 学生负担过重 |
四、 学生容易遗忘,错别字几率高 |
第五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
一、 频繁更换教材较严重 |
二、 人教版教材难度高,缺乏民族特色 |
第六节 环境因素 |
一、 特殊的地域环境的限制 |
二、 校园语言环境的缺乏 |
三、 家庭语言环境的限制 |
第三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
二、 前期分析 |
三、 教学目标 |
四、 教学重、难点 |
五、 教材分析 |
六、 学情分析 |
七、 教学过程设计 |
第四章 对维吾尔族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 多媒体演示识字 |
二、 结合课外阅读识字 |
三、 运用辨析识字法 |
四、 运用近、反义词识字法,提高识字量 |
五、 结合民族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读准字音 |
六、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民族语解释 |
七、 加强汉字读写练习,加以巩固识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概述 |
第一节 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的认知 |
一、有效教学 |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 |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的特征 |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联合教学系统的整体推动 |
第三节 有效教学导入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
一、有效与无效的判别 |
二、合格的有效教学导入是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
二、优质的有效教学导入是获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佳效果的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追求有效教学导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导入设计随意 |
二、导入策略选择不合理 |
三、导入效果不佳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依赖教学参考书和网络搜索 |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缺失 |
三、目标指向不明确 |
第三节 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的建议 |
一、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
二、充分利用教材系统和生活材料选择策略 |
三、注意目标指向,达到传承文化与能力发展的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在不同教学板块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小学拼音教学有效导入的应用分析 |
一、拼音教学有效导入的设计依据 |
二、拼音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选择 |
一、拼音教学有效导入的效果评价 |
第二节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有效导入的应用分析 |
一、古典诗词教学有效导入的设计依据 |
二、古典诗词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选择 |
三、古典诗词教学有效导入的效果评价 |
第三节 小学写作教学有效导入的应用分析 |
一、写作教学有效导入的设计依据 |
二、写作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选择 |
三、写作教学有效导入的效果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对有效教学导入认识和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教师对有效教学导入认识和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10)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际教育测评对阅读素养的关注 |
1.1.2 统编本教材对阅读策略的重视 |
1.1.3 预测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3.1 阅读素养的研究现状 |
1.3.2 预测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预测策略与阅读素养的理论论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阅读素养 |
2.1.2 预测策略 |
2.2 预测策略提升阅读素养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2.2.1 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三种阅读模式 |
2.2.2 阅读素养提升是预测策略教学的导向 |
2.2.3 预测策略是提升阅读素养的手段之一 |
2.2.4 阅读素养视野下的预测策略 |
第3章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活动设计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
3.2.1 参与度不高,疏于思考 |
3.2.2 胡乱地猜测,缺乏依据 |
3.2.3 思维局限,创新性不足 |
3.3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3.3.1 不了解预测策略,忽略不教 |
3.3.2 套用旧教学方法,预测失效 |
3.3.3 资源条件限制,教不好预测 |
3.4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教学理念较模糊 |
3.4.2 教学目标难确立 |
3.4.3 教学内容易忽视 |
3.4.4 过程指导未到位 |
3.4.5 扩展运用尚欠缺 |
第4章 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路径 |
4.1 树立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预测策略教学理念 |
4.1.1 学练用链条式教学的理念 |
4.1.2 关注学生互动体验的理念 |
4.2 有依据地制定预测策略的教学目标 |
4.2.1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4.2.2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
4.2.3 制定不同能力层级的教学目标 |
4.3 根据文本特点选取适切的预测内容 |
4.3.1 分析解读,选取预测篇目 |
4.3.2 教材中适合预测的课文 |
4.3.3 找准切入点,引导预测 |
4.4 在教学中学习预测策略,发展素养 |
4.4.1 借助线索,合理猜测 |
4.4.2 整合信息,验证预测 |
4.4.3 评价修正,再次预测 |
4.5 迁移运用预测策略,提升素养 |
4.5.1 在不同课型中的活用 |
4.5.2 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
4.5.3 在生活实践中的迁移 |
第5章 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案例设计 |
5.1 案例一:二年级下册《20 蜘蛛开店》阅读教学设计 |
5.1.1 教材分析 |
5.1.2 设计说明 |
5.1.3 教学目标 |
5.1.4 教学过程 |
5.1.5 板书设计 |
5.2 案例二:三年级上册《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阅读教学设计 |
5.2.1 教材分析 |
5.2.2 设计说明 |
5.2.3 教学目标 |
5.2.4 教学过程 |
5.2.5 板书设计 |
5.3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12 桥》阅读教学设计 |
5.3.1 教材分析 |
5.3.2 设计说明 |
5.3.3 教学目标 |
5.3.4 教学过程 |
5.3.5 板书设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略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分析的案例研究[D]. 谢凤瑜.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D]. 李丹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4]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D]. 杨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 王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6]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吕莉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 卢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D].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9]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研究[D]. 胡蝶.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研究[D]. 莫彦美. 集美大学, 2020(08)